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

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3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他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现如今,教育改革的春风也已吹遍华夏大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经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已经提出来许多年了。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总体来说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校舍上,由70年代上学时的土坯房子改建成砖瓦房和楼房,校舍可谓是农村最漂亮的,而且安上了电灯、电扇,冬季安装了暖气,教室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在硬件设备上,由过去破旧的桌椅板凳,变成了配套的全新桌椅,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配备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更是所有师生耳目一新。再次是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又如何呢?答案是:整体仍然偏低。

改革的成败在于观念能否转变,扭转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现状,首先要改变农村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其次国家对农村小学的关注、投资力度,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下是对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和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质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小学的教育理念落后、观念陈旧,对素质教育把握不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农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主要表现在:

1、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老师们却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的继续。

2、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

3、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而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

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国家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相对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镇小学没有微机室及微机,即使有电脑,也只是一两台供老师使用,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而且数量极少;音乐、体育器材贫乏,很多设备纯属摆设。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表现在:

1、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好容易来了几名专业教师,也变成了“全能型”老师。专业教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尽管现在各校在大规模地开展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学校成天叫喊素质教育,实则还是整天

搞的是应试教育,么有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只学到了新课改的模式。有的教师嘴上满挂课改实际还是满堂灌,什么研究课教改课等,只是做做样子,应付检查而已(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4)是教师分布不平衡。县城及毗邻各乡镇小学人员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却缺乏人手。据了解,个别学校老师太多,上课不得不实行“轮休制”。缺编严重的学校,老师只能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不高,反而是看的看,干的干,更让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2、农村小学课程资源设置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排名,仅仅追求排名的高低。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素质教育难于实行,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

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那么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六)、村级小学减少,造成上学不便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以及现在的农民工热潮,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出去上学,导致农村儿童数量减少,学校人数随之锐减,从而出现撤并学校现象。学校变少了,孩子们上学就集中了,但是路程也变远了,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屡次出现孩子上、放学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事故,足以说明。

综上所述,当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实在是不容乐观,这些也只是导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低下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

二、扭转和改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主要措施

教育的成败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更明确点的说是教师的问题,教育改革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于是否有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改变农村小学现状,首先要改善农村小学的师资配置。

(一)建立教师在一定区域内的合理流动机制,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对于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打破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实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使各校师资力量趋于平衡,缩小教育差异,对于改善弱势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一定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它给学校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它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鲜感,克服职业倦怠,并在新的学校谋求新的发展,更加认真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发挥创造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真实了解所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深切的把握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不同风格教师的授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提升素质。让一些名师、城镇教师离开原来的学校到一些师资匮乏的农村学校中支教。同时,让一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城镇的一些相对较好的学校锻炼学习。于此同时,适当采取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到一些名校挂职锻炼;城镇小学校长到农村挂职,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带的农村小学。

(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应该招录一些专业教师。比如说:科学,美术,音乐,心理学教师,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另外,继续推行特岗教师的措施,让一部分年轻、有朝气、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教,一则锻炼了自己,更为主要的是充实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给农村学校带来新气息。同时增强教师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音、体、美、小学英语等紧缺学科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普惠性;大力建设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

教师共享、免费的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师培训的网络资源,加强农村教师的远程培训;实施对教师进修机构的督导与评价,提升教师进修机构的培训质量。尤其是对一些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的素质得以提高,适应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能够真正的将国家教育改革的措施落实到教学中。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党政要真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重大转折,党和政府要把农村小学教育视作扶贫农村,引领亿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途径。首先,国家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要改变拨款方式,变通拨款途径,同时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拿、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第二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拨专款用于农村小学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除全部兑现学生公用经费外,还要切实解决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校舍建设,教育装备等资金缺口。

(四)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五)对于留守儿童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

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同时,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早日腾飞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永忠《小学管理的几点尝试》江西教育 2007

2、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 2007

3、陈孝彬 《学校管理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志全《体验教育》曲阜师范大学 2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