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世界史时间范畴:

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

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

(1)古代时期

(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

(中世纪)

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

(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

(二)专题框架

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

奠基:梭伦改革

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三)知识梳理

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

(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古

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

(2)气候:地中海式气候——适宜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3)地形:多山、多港、多岛,小块平原——促成形成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经济基础:商品经济下,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互利观念,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3、政治环境:城邦制度

(1)建立时间:公元前8世纪左右。

(2)定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而建立的一些城市国家,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3)代表:雅典、斯巴达

(4)特点:①小国寡民,独立自治②公民政治:公民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④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是希腊的文化中心⑤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4.人文条件:希腊的公民

(1)地位: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外的成年男子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2)组成:通常由祖籍本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3)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4)素质: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挑战权威。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③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自主学习检测一】

1. (2010·浙江模拟)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 (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解析:B 题干中的书籍探讨内容可归纳为地理、社会环境、城邦与希腊文明,可判断B项最全面、准确。

Ⅱ、卓尔不群的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确立过程(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1)奠基——梭伦改革(前594年)

①背景: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制统治,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及普通民众的矛盾日益激化。

②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③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成为

自由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B、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寡将公民划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④评价: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6年)

①内容:A)以地域为基础划分10个新的选区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B)建立“五百人会议”(从10个部落的任何等级公民中以抽签方式产生,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

政务;享有很大权力,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闭幕期间,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

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D)制定陶片放逐法。

②评价: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黄金时代——伯里克利(前443——前429年)

①背景:希波战争的推动(检验了雅典近百年来的民主改革成果;保存了西方古代民主政治的火种,开启

了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雇工贫农政治地位提高,民主派十分活跃)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中“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一目后完成下题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1、有权利通过抽签担任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

2、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有权利通过抽签参加五百人会议

4、有权利通过抽签担任陪审法庭的法官

5、参政可以领取工资和津贴

②内容:A) 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以抽签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立法权)

B)民主政治三大机构完善五百人会议是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行政权)

陪审法庭负责审理案件。(司法权)

C)国家为担任公职和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2、基本特点: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伯利克里

材料二:“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思想。”——《世界上古史》

通过材料你发现了雅典制度的什么特点?

(答:主权在民,集体领导,轮番而治)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评价)

史料链接: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生追求智慧,信守法律和正义。由于直言不讳,他得罪了政客雷图斯、吕康和安涅托斯。他们以“不信神”和“误导青年”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告上法庭。按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所记,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不畏强权。大多数参加表决的公民不能容忍他的强硬态度,再加之某些与他为敌的政客的蛊惑,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最终判处他死刑,苏格拉底慷慨赴死,认为判决的不公正并不等于法律本身的不义。

读史感悟:从此事件中,你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暴露出哪些问题?给今天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哪些借鉴?(暴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缺陷,借鉴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方面)

答: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1)历史局限性(失)

①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性质: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素养不同的人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结果:后来成为野心家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导致混乱和内耗,雅典最终衰落。

(2)历史进步性(得)

①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主权在民,取消财产和等级限制,公民权力得到充分体现。

③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个性自由,不畏权威,敢于发表言论,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等)的繁荣,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④为人类提供一套集体管理,创造出许多具体的民主运作方式,如任期制、选举制、法律高于人治、平等的观念等,对近代民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自主学习检测二】

☆身临其境: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奥赛特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奥赛特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提问:他为什么愿意去?

(因为雅典民主政治生活有津贴制度保证)

第二:奥赛特的妻子海伦也想跟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到了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看见奥赛特夫妇,大声地冲着奥赛特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地方。”

提问:奥赛特的妻子为什么不能进入会场?

(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第三:公民大会今天的议题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每位到会者领取一块陶片,写下名字。奥赛特不识字,只好请一位贵族代写。这次得票最多的是贵族库李维,人们争相谴责他居功自傲,对国家大事从不关

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提问:这项议程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你如何评价它?

(陶片放逐法。它驱逐了反对民主政治的敌人,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工具)

Ⅲ、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历史:公元前八世纪中期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公元1-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2、罗马法定义: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3、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未经政府明确承认,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而被一般人默认为依靠传统风俗习惯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案例分析: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

答: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形成: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①颁布:公元前449 年(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其中规定了残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③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但是由于是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代表人物: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②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③内容:a)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④意义: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评价

(1)作用:

对罗马: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对后世: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2)局限性: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是奴隶主实现其统治的工具。

(3)受罗马法影响的近现代法律文件: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和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自主学习检测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B.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C。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满足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C符合题意 2.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 答案:D 题干中“南京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抗日力量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说明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故D项正确。 3.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地位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五 铁及其化合物

专题五铁及其化合物 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陨铁 化合态:铁元素主要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4.65%,处于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按不同标准给铁及其化合物分类 (1)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给上述物质分类。 单质: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碱:Fe(OH)2、Fe(OH)3;盐:FeCl2、FeCl3、FeSO4、Fe2(SO4)3(2)按铁元素的化合价给上述物质分类。 0价:Fe;+2价:FeO、FeCl2、FeSO4、Fe(OH)2;+3价:Fe2O3、FeCl3、Fe2(SO4)3、Fe(OH)3 3 4.铁的氢氧化物——4Fe(OH)2和4Fe(OH)3性质的比较 (1)氢氧化亚铁: 制备:FeCl2+2NaOH=Fe(OH)2↓+2NaCl 物理性质:白色难溶的弱碱 化学性质:①与强酸反应 ②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所氧化。如:4Fe(OH)2+O2+2H2O=4Fe(OH)3 思考:实验室在制备Fe(OH)2时,为防止被氧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 (2)氢氧化铁: 制备:FeCl3+3NaOH=Fe(OH)3↓+3NaCl 物理性质:红褐色难溶固体 化学性质:与强酸反应。Fe(OH)3+3H2SO4=Fe2(SO4)3+3H2O 5、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预测:铁元素显0价时,只有还原性;显+3价时,只有氧化性;显+2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 )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 2.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这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3.下表中的思想主张均出自先秦典籍,其中所表达的共同思想是() A.尊祖敬宗 B.人定胜天 C.以德治国 D.天人合一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统一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

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7.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8.“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2.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测评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测评卷 命题人:湖北省英山县二程希望中学付越 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1.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反封建反帝为目标 B.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C.1945年取得胜利 D.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2.台湾马英九办公室内有一间类似于清朝军机处一样的密室。清朝军机处内景的墙上挂着咸丰帝(1850年---1861年在位)所书的“喜报红升”四字匾额。据此下列推断最有可能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马英九试图实行君主专制 B.咸丰帝为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 C.“喜报红升”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D.“喜报红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3.1964年董必武来动浙江某地,挥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直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地是() A.绍兴东湖 B.杭州西湖 C.嘉兴南湖 D.宁波东钱湖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5.山东省某中学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青年高呼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A.清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国民党反动政府 D.美帝国主义 6.以下是由某学校史学社创作的“湖北地区文物古迹系列门劵”的部分名称,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是() A.《太平天国西征纪念馆门劵》 B.《辛亥首义旧址门劵》 C.《八七会议旧址门劵》 D.《湖北军政府旧址门劵》 7.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敌后抗战 D.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8.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能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9.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阅读和利用了以下文章或书籍:(1)《五四旋风》(2)井冈山道路的探索》(3)《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4)《从延安到北平》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性课题最有可能是() A.《抗日战争》 B.《人民解放战争》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D.《伟大的战略转移》 10.南昌起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纪念馆展示的共同主题是() A.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C.广大农民支援革命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八大” 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三权分立制 C、党委负责制 D、党政分开制 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 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知识点

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2)君权神授(核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但社会潜伏危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3)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积极: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②发展了儒学,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③形成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①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②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2)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3)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 (4)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练习

树人中学2013学年高一历史练习(六) ——专题五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 使用班级:高一1-10班份数:高一全段 编者:侯仰存日期:2013年10月13日 1. 右图是我国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亲笔题写的一段文字资 料,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A.最早可能写于20世纪60年代 B.在日内瓦会议上进一步完善 C.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最早提出是在亚非会议 2.之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是适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外交原则 C.是新中国第一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D.是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0届联大 D.朝鲜停战会议 4.每年的6月28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包括 ①是冷战时期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产物②在外交实践中日益被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认同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其倡导的和平、平等、共同发展等理念符合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④ 5.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 (2)

6.2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理解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这场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开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理解“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所起的作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人物的介绍,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勇于改革创新、爱国救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说明:1、罗斯福新政中采用国家权力来干预金融、农业和工业生产,从而使金融、农业与工业走出了危机的困境,;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这是首创,值得借鉴;为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实施了失业救济,并通过《社会保险法》,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罗斯福新政对其本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为教学重点。 2、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它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此外,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起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回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然后设问: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引出本课课题:罗斯福新政

必修一专题五六课文练习答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思考】 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答案提示: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答案提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自我测评】 1.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答案提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阅读与思考】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 答案提示:(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是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3)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学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说课讲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 题五

高一必修一专题五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3.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 A.政治上不承认 B.经济上封锁禁运 C.军事上包围威胁 D.建立外交关系 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5.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关于中国在建国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不对的是() A.苏联十分强大,是中国的依靠B.美国对新中国十分敌视 C.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与社会主义国家联合 D.为了不使新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7.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与中美关系的改善无关的是() A.中国的“乒乓外交”的巧妙 B.中国扩展自己国际交往的需要 C.中国为了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D.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9.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世界史时间范畴: 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 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 (1)古代时期 (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 (中世纪) 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 (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 (二)专题框架 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 奠基:梭伦改革 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三)知识梳理 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 (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古 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 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专题五

专题五高中物理必修一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共52分) 1.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在大小上总相等,只是位移有方向,是矢量,路程无方向,是标量 B.位移用来描述直线运动,路程用来描述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物体的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物体实际通过的路线 D.位移和路程是一回事 2.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3.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B.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 C.两物体间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人握住旗杆匀速上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B.人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C .人握旗杆用力越大,人受的摩擦力也越大 D.人握旗杆用力越大,并不会使人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6.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不再增大 D .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7.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A.4s 末至6s 末速度方向为负 B.6s 内运动方向始终不变 C.前2s 内静止 D.质点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比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小. 8.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其v-t 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始阶段乙运动在甲的前面,20s 后乙落在甲的后面 B .20s 末乙追上甲,且甲、乙运动速度相等 C .40s 末乙追上甲 D .乙在追甲的过程中,20s 末两物体相距最远 9.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车厢 通过他历时2s ,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 ,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A .3节B .6节C .9节D .12节 10.如图3所示,重力G=20N 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 、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是() A .8N ,向左 B .8N ,向右 C .12N ,向左 D .12N ,向右 11.如图4在光滑地面上,水平外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作无相对滑动的加速运动.小车质量是M ,木块质量是m ,力大小是F ,加速度大小是a ,木块和小车之间动摩擦因数是μ,则在这个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ma μ B.ma C.m M mF + D.μmg 12.两个人都用100N 的力分别拉测力计的两端,当测力计静止时,它的读数和合力分别是(测力计重力不计)() A.200N,200N B.100N,0N C.100N,100N D.200N,0N v 图3 图2 图1

教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一、“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乱世(背景篇) 《少年行》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根据此诗和视频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过程篇) 1、 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 实地了,有了规章”。结合材料理解陈独秀这句话的含义。 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 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 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 制……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一、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

困境之一: 根据材料三,此时中共面临何种困境?怎样解决的? 3、国民大革命 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注意到了什么问题? 困境之二: 材料三:以历年的事实证明:外国帝国主义不打倒,由他们时常售械借款所扶植的军阀势力是不会消灭的,……中国共产党看到这种道理透彻,所以与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换过说, 就是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这样的联合战线,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全国人民,都是必要而有益的。” 材料四: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 “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 材料五:1927年6月30日,陈独秀操纵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分子,只是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参加,不是以共产党员资格参加……根据国民党的命令,工农纠察队必须置于国民党的监督之下”。 ——摘自《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

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框架语文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19) 1851--1964 1、背景 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经过 1)兴起:金田起义(1851)--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 2)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6) 3)转折:天京事变(1856)意义: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失败 A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B原因: ) 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阶级学识才能有限 战略失误、外交失策 3、纲领 4、评价 (1)性质 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解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2)积极作用 A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C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D推动了晚晴政权变动 ①推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②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使中央实权逐渐落入地方集团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局面 ③设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标志) ④内忧外患使统治者内部分化,引发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斗争,推动了洋务运动 (3)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4)”历史的倒退“

5、特点 +儒家大同思想+农民阶级平均主义 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双重性 1911 1、背景 (1)政治 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 ①背景: ②内容: 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 ③高潮:立宪 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因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皇族内阁”) ④地位:是清政府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⑤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阶级矛盾;使立宪派倾向同情革命;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加速了清的灭亡 ⑥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促进)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894,兴中会,檀香山 1905,中国同盟会,东京 (5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防务空虚 2、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