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画“写意性”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写意性”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写意性”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写意性”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写意性”的人文内涵

摘要:“写意”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观念,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美学范式。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和表率,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确立了以后中国画的基本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

关键词:写意性;工笔画;写意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98-01

一、“大象无形”的中国绘画写意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中重“写”尚“意”的理论开始于唐宋,成熟于元。元代以前对“写”与“意”是单独进行论述的。“写”便是画,可引申为一种倾吐、宣泄的方式。“意”便是意思,指画家的主观意识情趣,通常称为“尚意”、“表意”。它们一个指的是方式,一个却指的是内容。明确将“写”与“意”相连,将“画意”变成“写意”则是元代的汤垕在《画鉴》中提出来的,他所强调的“写意”是指类似书法中的直抒胸襟的以“写”的方式表达“意”的内容,即是指书写胸中之情思意趣。自此,“写意”一词便成了中国画中的理论术语。

写意性不是绘画中略显抽象的图像,也不是相同于工笔技法的一种绘画体系,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自然物象深入观察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它是一种思维意识和

(初中美术教案)美术教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鸟画

美术教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鸟画 初中美术教案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鸟画 南厂子弟学校 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技能目标 :通过对中国画笔墨的学习认识,达到从练习、临摹、写生开始,最终进行创作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画的用笔、用墨。 教学难点 :利用传统的笔墨造型陈式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一、 情感目标 中国花鸟在我国民族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使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笔线与书法结合起来,粗笔狂纵,豪放恣肆,开创了大写意画风的鲜明特色。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寄情于物,怪诞不经,强调个性化极强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晚期的吴昌硕,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 如若每一位中学生都能把握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审美能力自然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 新课导入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黄宾虹语“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中国画是一种“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与墨法。 A.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黄宾虹曾说“笔愈厚则神愈清。使笔要提得起,则缓处不妨愈缓,快处可更快,自然变化灵活,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带知厚之气”。 B. 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初学画者,最难掌握是水与墨的比例,须经长期的探索和练习数量的积累才能熟练驾驭。 学生在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造型基础的不同,将致使每位学生个体的差异,写意花鸟写画“诗、书、画、印”结合的完美形式,向每位学生的画外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 临摹练习 以竹、兰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 作业布置 完成以竹、兰为主要内容的写意画一幅。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基本思路: 写意国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历史久远,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欣赏者。我以为,写意国画最重笔法,重墨法,根据这一特征,最好的写意国画的教学方法是把笔法、墨法分开来教,在教学活动中,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组织学生练习各种长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写意画中笔法与墨法的应用,加强笔法这间相互关系,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加深对写意画技法的理解,沿这条线索层层深入,贯彻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绘画》第三单元不同绘画种类的学习与实践第一课《中国画》中的第二小节《中国画之写意画》。本章节重在研究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了解中国画在画理、画论、画法上,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解这一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中国的传统画种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实践创作中去。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对不同画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练习,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巧与主题思想。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突出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点与技法,讲解画论画理,深入浅出,引导同学加以表现,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韵味,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创作、发表看法等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艺术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写意画的笔墨技法的特点及要求, 难点:通过实践体会其笔墨技法的用笔方法及特点,并能有一定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毛笔、墨汁、调色盘、画毯、生宣纸、范画等 学生材料准备:简单的绘画工具 七、教学环节及结构说明 八、教学过程 教学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 油画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17世纪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20世纪初作为科学的文化形态得到发展。被置入中国文化和政治空间中的油画,无疑受到两者的影响。可以说,人们对油画的改造,从它移植到我国时就己经开始。画家在表现时采用着不同的中西融合手法,使作品在视觉上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 回望一个世纪以来的美术时空,中国油画具有写意性并非是一个罕见的提法,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可以说,它贯穿了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的大半部分历史。50年以后油画中写意性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实践者;在理论方面,不少艺术家、理论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随着对油画技法的逐渐掌握和对油画史的了解,以及自身成长而逐步对精神意识形态的认知,我慢慢追寻在这一绘画语言之中,如何融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开始了对写意性的探索,自己在实践中也尝试融入写意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油画具有写意性是西方油画语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方式。这种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技法性转向精神性的转化过程。从表象上看,这种表达方式强调油画语言的特质,并借鉴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具有东方韵味的图式;从本质上看,随着中国地位的上升,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加强,中国的油画家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加深,由此更多地转向对主观精神的表达。写意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今天我们在中华文化中不断反思,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老庄学说等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是我们在探讨油画的写意性时务必要直面和深思的基本事实,同时中国的写意精神也面临着现代转型与发展。在中华文化领域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第一章概述 一、咱们国家画得分科咱们国家画原称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历史悠长,它是我国特别得绘画艺术形式,绘画方法特丰富。从表现信息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小写意和大写意三种。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准确,大写意笔墨简练,造型概括传神,小写意笔墨方法介于它们之间,深受大家青睐,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鉴赏和学习。梅兰竹菊称四君子,是保守学习咱们国家花鸟画得入门绘画题材,是基础课,因此将其归为本书得编绘信息。梅兰竹菊练好后,了解了运笔用墨得根本绘画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再拓学其他绘画题材就容易多啦。 二、初学者应具备得工具学国画要准备部分根本得绘画工具,简称文房四宝, 具体是:1. 毛笔毛笔种类名称繁多,形有大中小之分,质有软硬兼之别。初学时,大中小笔都应有,先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毫得;中型笔买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型笔,买一支叶筋或衣纹笔,往后可根据需要逐步添置。 2.墨过去做画先用墨锭砚墨,墨有油烟墨和松烟墨之分,当今多用墨汁,市面上有一得阁、曹素功和

中华牌等,宜书宜画,使用便利。 3.纸国画纸,有生宣和熟宣之分,生宣吸水性强,熟宣增加明矾制做不吸水。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得生宣纸。安徽产得“特净皮”、“净皮”最好,可价格高。初学者可用云南宣、浙江宣或四川夹江宣,价格适中。规格别太大,一尺宣便利,可以直接做画。买三尺宣和四尺宣也可以,用时可以根据做画需要自裁,如四尺对裁,或四尺裁三,四尺裁四等。 4.画毡亦称毛毡,垫在画纸下面,做画时吸收渗透得水墨初学者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临时做画没有机会,也可以把报纸垫在画纸下面做画。 5.笔洗内盛干净的水是洗毛笔用得,市面有售。初学者可以暂时不买,选择阔口而光滑得陶瓷大碗或杯瓶代替。 6.调色盘调墨配色用,市面售有七池型和重叠型得,初学者也可不买,可以选择中小型白色盘子代用,多少自便,通常有三、五个就可以啦。 7.色彩可买一盒12色得咱们国家画色彩,也可选购常用得铅管色彩,如锌白、曙红、胭脂、藤黄、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用量多得可以随时单买补充。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便在 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 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 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 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 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 笔画并称。 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 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 特点: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炼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写意技法 2.山水画: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 绘画。 二:发展 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康德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他认为巨大并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崇高在形式上则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巨大表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自然中只是包含崇高的事物,并不包含着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哪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 崇高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就是强调在某种关系中运动的过程) (1)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丑和荒诞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逐渐成形的;从横向看来,与白色象征圣洁,这种西方的审美习惯被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有些审美形态其实我们还在熟悉、体验的过程中,比如荒诞,我们东方国家对它的接受和理解受西方影响。 (2)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比如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而对蓬勃成长的儿童来讲,也很少有可能体会荒诞。 小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美的生成性 2.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就是了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我们为什么对荒诞的把握不太好到位,因为在“荒诞”背后的是西方现代文化对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反省,就是它是转了一圈重新思索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宰,不要立自己为神。 我们的文化一开始没有把理性征服摆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没有从那个高处掉下来,对“荒诞”的体会可能始终无法真正感同深受。反之,我们的“神游”、“平和”对西方来说同样如此。 3.兼容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为底蕴,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即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共通的,可以理解的,比如荒诞我们可能从总体上现在把握没有西方深,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体认还是能够互相交流。 三、悲剧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5—21 作者简介:邢峰宇(1978—),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油画。 浅析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 邢峰宇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油画是一种来自西方的绘画艺术,具有材料工艺的不同和造型技术的新颖的特点。因此,在中国的发展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难免会出现碰撞。中国本土油画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产物,在其学习西方的同时,更多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元素和笔墨,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髓和思维理念。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概述,分析了影响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因素和当代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油画;本土;写意性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39—02 一、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概述 (一)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发展1.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形成 要探析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首先必须了解“写意”的概念及由来,“写意”俗称“粗笔”,是一种中国画技法名,追求以虚写实、注重风骨、以意率境和神韵的审美趣味。我国写意性的由来源远流长,原始时代的彩陶艺术和商周时代的青铜纹饰的物道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不照搬物象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侧面体现了写意性,从此写意性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西方油画随着我国的西学东渐进入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写意”共同发展和融合,形成了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 2.现代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多元化发展西方油画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20世纪中期学习苏联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西文化交融,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革,我国本土油画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人民对西方和整个世界有了重新认识,思想和视野更加包容、开放和宽广,使中国油画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也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特点 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 式和语言, 追求以虚写实、注重风骨和以意率境及神韵的审美趣味。中国本土油画的墨彩飞扬、用笔挥 洒体现出了所创作物象的神韵,使创作者的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性精髓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本土油画特有的写意性。我国许多油画作家作品的写意性具有表现的意味,这使得他们的趣味和理念与西方油画的表现主义产生 了共鸣, 开始探索将表现主义和写意性结合起来,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本土写意性的油画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给中国本土油画的写意性提供了更大的发 展空间。 (三)中国本土油画写意性的内涵中国本土油画中的“写意”通常是指通过运用抽象的笔墨方式,来实现人体主客观精神的高度统一。“写”是“写意”中的重点,强调在造型上捕捉物象的本质特征,追求偶然和随意性的表现手法。“意”指的是在绘画中的意境,国内的画家通常注重画外的意境,更多地去寻找物形以外具有内涵的东西。“写意”的综合格调是“逸气”,“逸”指的是人格精神的高度超逸,“气”指的是自身修养元气的精 髓和万物之气的统一和调和。“逸气”是意志和精 9 31

四年级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四年级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汉河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教学设计三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1、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2、能力目标: 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 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学法指导: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问好并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自己,进行课前材料检查。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 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

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发给学生生宣和熟宣,让学生亲自在生宣纸和熟宣纸上随手画,从中发现两者材质的不同和各自的属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 【资料链接】: 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小写意画、大写意画)。 按内容分: 1、花鸟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 2、山水画(亭台楼阁,自然现象) 3、人物画 (人物肖像,生活场景) (二)【画材介绍】: 一得阁墨汁、宣纸(生宣、熟宣、半熟宣)、毛笔(羊毫、狼毫、) 生宣: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主要用于写意画。 熟宣:吸水性弱,主要用于工笔和白描。

写意花鸟画主要笔墨技法

写意花鸟画主要笔墨技法 1.执笔方法 食指,中指与拇指相对握住笔杆,无名指也小指相叠与后,以无名指第一关节向外砥住笔杆,总体要求是:指实,掌虚,肩松,壁通。 2.运笔方法 主要靠指与腕的配合。无论动作的大小,都要以腕力为主,用笔才能生动。3.用笔技法 笔法分执笔,用锋,用笔。用笔方法有提,按,转,折,顿,挫,轻,重,快,慢等。 用锋的主要方法: (1)中锋:适用于勾勒,表现厚重实在的物象。 (2)侧锋:痕迹薄而快,适用于画竹叶,翅膀等。 (3)逆锋:适用于画树干,藤蔓以及石头等粗糙的东西。 (4)顺锋:适合画草本,花卉的叶,茎等。 (5)散锋:适合表现蓬松的羽毛,树石等。 用笔技法主要有勾,皴,擦,染,点等,是物体的常用主要表现方法。 (1)点染法:要注意的有:转折顿挫,轻重干湿快慢。 以点的各种形态塑造形象 (2)勾染法:分先勾后染,先染后勾 是以线表现物体的画法。除了造型的需要外,要要讲究线条的流畅。 (3)衬托法:在矿物性颜料周围以植物行颜料来衬托突出。 (4)立粉法:用矿物性颜料不沾水而干后突出,主要用于高光。 4.用墨技法 墨分六色,焦浓重淡轻,注意“计白当黑 用墨技法主要有渗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四种。 (1)渗墨法:笔上含水量较大,落笔后渗化出墨晕的效果。 (2)破墨法:第一次墨未干时复加一次墨,可浓破淡,或淡破浓,产生浓淡互渗的效果。 (3)泼墨法:大面积的墨一次性同时运用与纸上,有畅快淋漓之感。 (4)积墨法:第一次墨干后,在加画第二次墨,可层层加叠,先淡后浓。 中国花鸟画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河南临汝出土彩陶中的花鸟画已简洁概括地表现出独特意境,时代的衍变,花鸟画日见规范,五代、宋元之后已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特别是文人对绘画的介入,“以意为之”配之于诗文、书印,使花鸟更为完善,意境的表达、笔墨的挥写、写意的花鸟画成了一代新风,今天它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写意花鸟画的分类较多,主要有兼工带写、小写意、大写意、水墨写意、没骨写意等,一般在生宣纸上着色落墨,也有在生绢、熟绢、熟纸上纸画。工(一)兼工带写:是指工笔与写意之间相互和谐的作画方法,画面工整、或粗或细、或勾勒与泼墨结合,严谨中见洒脱、沉着而明快,现 代画家齐白石常用此方法。

浅谈书画同源的人文精神

浅谈书画同源的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强调“骨法用笔”的重要性,所用工具均为毛笔。书法讲究均衡和工稳,间架结构的开合、布局同样适用于中国画的法度。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同样成为书法创作的金科玉律。用线的质量高下,线条中蕴含的情感力度,关乎书画作品的品味高低;个人对线条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作者艺术道路的宽度。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关键词:书画同源;源流;文人画;笔墨;道;氤氲 导论 “书画同源”这个美学命题是我们打通融会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思想之钥匙,历代文人都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对当代而言,书和画的定义太过宽泛,对正确地认识书画同源这个命题有不少的干扰和歧义。正确地理解书和画的关系,对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画至关重要。在清楚了书和画的定义之后,我们还要理解如何看待书画同源的“源”的问题。只有打通对书和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了解中国艺术思想。 一、关于书画同源的记载 一般说来,“书画同源”基本上是画论和画史家们的一种说法。关于这一点,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颜延之的三种符号说。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颜延之写道,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是中国绘画应以“书写”代替“描绘”。禅宗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而中国悲剧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 油画的写意性或意象性是油画移植中国最鲜明也是最具有挑战 性的本土化特征。下面是一篇关于油画的写意性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来源: 油画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17世纪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20世纪初作为科学的文化形态得到发展。被置入中国文 化和政治空间中的油画,无疑受到两者的影响。可以说,人们对油画的改造,从它移植到我国时就己经开始。画家在表现时采用着不同的中西融合手法,使作品在视觉上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 回望一个世纪以来的美术时空,中国油画具有写意性并非是一 个罕见的提法,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可以说,它贯穿了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的大半部分历史。50年以后油画中写意性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不少实践者;在理论方面,不少艺术家、理论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随着对油画技法的逐渐掌握和对油画史的了解,以及自身成长而逐步对精神意识形态的认知,我慢慢追寻在这一绘画语言之中,如何融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开始了对写意性的探索,自己在实践中也尝试融入写意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油画具有写意性是西方油画语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方式。这种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技法性转向精神性的转化过程。从表象上看,这种表达方式强调油画语言的特质,并借鉴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具有东方韵味的

图式;从本质上看,随着中国地位的上升,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加强,中国的油画家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加深,由此更多地转向对主观精神的表达。写意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今天我们在中华文化中不断反思,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儒 学思想、老庄学说等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是我们在探讨油画的写意性时务必要直面和深思的基本事实,同时中国的写意精神也面临着现代转型与发展。在中华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中,“写意”通常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遗产,受到国人及绘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媒介大量泛滥的年代里,油画的写意性一直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如何更好地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重要议题。 (三)研究现状: 中国的油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起伏,它 已经成为了中国绘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虽然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提法很早就有了,可是一直是处于一种较为表层的技法性层面上,对其进行的研究也主要是停留在写意性的发展历史方面,或是侧重点都是从某一单项进行探索,而从一个整体深入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少。对写意性进行研究的著作有戴士和的《写意油画教学》,也仅是定义为高等学校教材,在他的艺术理念里,性灵的鲜活和自由远比一个简单的概念重要得多。汪裕雄著《意象探源》主要探索了意象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论文如薛行彪

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高中阅读

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摘要: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和解脱。”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为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而中国悲剧产生于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也与西方审美思想有着差异性,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可相互对等并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的悲剧是产生于生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祖辈传承下来的耳目濡染的人文传统,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特性和不可取代的个性,人性的自我意识也受传统文化的侵染,所以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需要西方审美思想体系的支持,西方审美思想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中获得启示与补充。总之,悲剧的美学意义都是对历史发展的超越与感悟,表现在对人的解放程度作为根本目的,激发人类在生活中的勇气与激情。在与现实得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或者创造价值。悲剧艺术能从人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中发现并提炼其蕴含的美,对悲剧个体在遭受不幸或者自我毁灭时所持的人生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直面现实,提高素养,珍惜生活,使人成熟,使人向善,对很多事情都能放下,都能慈悲,以善眼望世界。 关键词:人生价值,勇气与激情,成熟,向善 1悲剧的社会道德内涵与个人价值

悲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道德意义也是众所周知的,悲剧中的人物不仅反应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不可置疑,它也是一部悲剧,而且是一部个人自我反省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社会悲剧。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下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精神是拿破仑时代的,而现实所处却是复辟时期,这种错位于是造成了他精神与物质的脱离,于连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他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突破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勇猛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他崇奉的是拿破仑、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正是这种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格格不入现代人的思想品性导致了于连的悲剧。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陈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决不请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于连的悲剧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社会的熔炉里扭曲变形的,他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身体纤弱,为父兄所藐视,但他内心却是高傲、坚强、不肯服输,正是如此产生了悲剧。随着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们精神危机是现代悲剧的重要特征。《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所展现的也就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钱、地位、私欲、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