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 1 -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 2 -

和不稳定性,它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下降,并且受到资源储量、开发条件和资源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一旦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主导产品需求下降,经济发展必将面临危机。

第二,资源环境的耗竭性。资源型城市源于资源的开采和开发,其产业的发展一般经历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和资源枯竭期四个阶段。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必将出现资源的极度消耗和拌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淮北市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一些矿井尤其是处于市区北部闸河煤田内的矿山资源基本处于枯竭状态,大量矿井面临着关井闭矿的威胁。同时,长期对煤炭资源的加速开采也直接带来了土地塌陷、耕地锐减、大量农民失地的严重后果。据测算,全市每开采1万吨煤炭将有 3.5-4.5亩土地塌陷。目前,全市因采煤而塌陷土地已多达24万亩,搬迁村庄250个,完全丧失土地的农民约有25万多人。若按现在年产3000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测算,淮北市每年塌陷土地将以万余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因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增至30多万亩,失地农民将超过36万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大塌陷土地复垦治理力度,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塌陷土地的总量和速度而言,治理成效依然相对较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耕地大量减少的现实问题。

- 3 -

第三,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由于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导向等影响,资源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大都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特征。大部分城市都是“缘矿建厂、缘厂建镇、连镇成市”,城市随着资源开发的地域扩展,往往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松散形态。而集聚是工业化城市的一个突出特征,分散的形态明显的违背了这一原则,既不利于城市土地的规模集约适用,也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治理。

总之,由于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型产业作为其经济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衰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如果在资源产业兴起或鼎盛期,能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矿替代产业,就能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前由于新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从而跳出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在一个新的起点甚至更高的起点上获得持续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障碍

1995 年,世界银行在题为《监督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中推出了一套新的计算国民财富的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一个国家的总财富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创造的财富、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该体系的关键之处是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的总价值消耗从总财富中扣除。如果经济增长是通过掠夺自然资源和滥用环境获取的,则无论增长速度多快,都不会增加其总财

- 4 -

富,甚至是负值。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解释,发达与不发达状态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是人本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多数城市是在优越的区位和商品集散地基础上,经过较长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备自我调节和发展机制。而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走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实现城市的转型。但由于多种原因,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产业因素。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支柱产业的地位,导致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是主体,而在第二产业内部,采掘业与其配套产业又占一个很高的比重,而且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这加大了产业转型的难度。再加之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产业的竞争力

- 5 -

较低效益低下,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转型缺乏动力。

产权因素。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其主体企业基本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得最为典型。同时,由于长时期过度依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吸纳就业再就业能力不强,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也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体制因素。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先有资源开采型企业,后有城市政府,资源型企业长期以来办社会的负担十分沉重,企业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大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而政府要依赖资源产业的发展,财力又有限,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同时,由于资源型企业原来大多受中央主管部门或省级垂直管理,自成体系,与地方政府协调性相对较差,政府缺乏推动转型的能力,使转型变得困难。

区位因素。资源的禀赋和分布状况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地理位臵,全国80%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且在“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环境较发达地区差,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方面不具优势。

资金因素。由于国家税收体制的影响,一般而言,资源型城

- 6 -

市的自我积累资金不足,财力十分有限。缺乏资金是目前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速度缓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因素。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很多资源型城市的衰竭或转型所导致的大量工人需要从资源型产业中分流出来,而这部分人的再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管理人员,而原有人员的技能单一,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指改变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其主导产业的现状,以培育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目标,减少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为出发点和主导,并由此引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要素的时空耦合。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较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根据一些学者对中国51 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

- 7 -

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比如1990-2001 年,全国城市的人均GDP 增长了4.42 倍,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15 倍,而矿业城市分别增长了3.41 倍和2.48 倍,其中煤炭类城市仅增长2.73 倍和2.10 倍,并且矿业城市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进一

步拉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开发领域,长期以来产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的投入和贡献较小,其附加价值必然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资源型产业是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的价格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资源产品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何一次经济波动都会波及资源产业,从而导致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然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而出现发展停滞的局面。四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资源型产业的勘察费用高,设备投资比例大,而技术、管理、人力资本投入比例相对较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偏低。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矿业的发展和矿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的资源型产业面临着空前的国际竞争,资源型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实施转型过程中,首先必须认清自身的这些“先天不足”,有

- 8 -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特别是在接续产业发展战略上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所建树。

(二)政府应在城市转型中起主导作用

世界银行在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把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应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为:一是建立法律基础;二是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三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四是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五是保护环境。资源型城市政府应基于这五项基础性作用,加快实施城市发展的优势再造工程。首先,要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条件,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信息和人员联系,积极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圈,从而弥补自身区位条件的不足。其次,要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二元化、产业结构单一、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出发,打破条块分割,积极进行综合的规划和建设。再次,应着眼于建立和发挥城市中心地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加强城市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来改善城市功能。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加强交通、通讯、商业、餐饮、娱乐、医疗、文教等基础服务领域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发挥对周边区域的吸引辐射作用;加快房地产、金融、科技、信息、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兴起;加强政府的效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对外部资本、人才的吸引能力。最后,从长远来看,资源型

- 9 -

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其自身科学教育水平和居民文化素质的

提高,这是激发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的根本。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而言,应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1、树立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全方位的拓展了发展的内涵。资源型城市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首先应解决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的转变问题。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破除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要切实增强城市转型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开发—矿产品—尾矿”的线形经济运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转变。

2. 科学制定实施产业转型的规划。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越晚,其遇到的问题会越多,转型的成本越大,转型就越不容易成功。因此,在资源开发时就应对资源型产业做出合理规划,在资源型产业处于增产起和稳产期时,就应主动考虑发展替代产业,而不是到了资源枯竭时被动转型。比如美国的休斯敦,在由

- 10 -

于石油的开发使城市的发展兴盛时,其电子、食品、宇航、机械制造等工业也相继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它不仅以油城闻名于世,而且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美国宇航中心。我国的大庆,近年来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矿产业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加强城市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资源型城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加大所导

致的产业竞争优势的丧失,必须把转型的重点从对采掘业的援助转移到发展替代产业,培育区域竞争优势上来。产业转型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选择和培育合理的替代产业,而吸引外部投资是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一条捷径。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资源、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大产业招商、吸引外资的力度,努力培育形成非资源型替代产业链条。

4. 积极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使原料供应、技术服务本地化,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构建新的区域竞争优势。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更稳定的经济环境。因此,政府应把中小企业发展摆在重要位臵,积极创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尤其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档次,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中小企业千帆竞发的局面。

- 11 -

5. 努力营造资源型产业转型的良好环境。资源型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经济自循环能力较弱。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实施城市化、生态化改造,建设新型生态城市,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内部环境调整和改造,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能力,还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转型的最大困难是人员的“转型”。要在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形成鼓励个人创业、大胆合法追求财富的社会氛围。同时,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人员的“转型”。

(三)国家层面的必要政策支持

多年来,资源型城市一直充当其他城市的资源输出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我国长期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扭曲价格关系中,资源型城市遭受了“双重利益”损失。近年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很重视,2007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政策扶持。

一是应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型城市大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为地区“增长

- 12 -

极”,而且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阶段,需要国家从地区均衡的角度给与政策上的扶持和资助。应从专项资金中分出一部分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门资助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已经处于衰退中的资源型城市。

二是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历史欠账较多,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等问题。因此,国家应给资源型城市更多的税收政策优惠,使资源型城市能够在财政和建设资金的积累上留下更大的空间。

三是降低资源型产业的退出壁垒。对于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处于衰退阶段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转型的重点就是产业的脱资源化,从传统资源型产业中退出,使各项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很难按照市场的经济性要求顺利从传

统产业中退出,退出壁垒较高。国家应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加速衰退型产业的资本折旧、为限产或停产企业提供转产贷款或信用担保、减轻债务、减免税收、完善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等以促进资本的转移,降低资源型产业退出难度。

参考书目: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

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龙银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

梁亚红《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13 -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 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 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 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

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2、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 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 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 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

2019年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XX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

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年,盂县**年左右,郊区不到**年,平定也只是**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

紧凑型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和城市形态:紧凑型城市规划 (选自《the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reader》中 ) 工管112 陆生果 201111008211 翻译: 编者介绍 三大趋势正在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向美国计划的最前沿。这种趋势是:全球变暖,美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约百分之八十),和这个国家的土地消耗率高于人口增长。因此,规划者正在开发推动大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在规划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包含了许多活动。它们包括支持区域生态系统和多用途的设计,不同的大小的开放空间满足了喘息的机会,娱乐,含水层的保护,雨水管理,防洪和都市农业的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活动正在改善市政基础设施的运作;量化绿化公共资本投资决策的财务价值,并实行分区,细分和建筑法规的授权,高效节能和资源节约的土地用途和结构。应用这种做法的规划者的目标是创建绿色城市。 什么是绿色城市?首先,它是一个理想的 --尚未通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城市来实现,但在二十一世纪一定可以实现的。根据经济学家马修·卡恩,绿色城市是一个健康的地方。有“清洁空气和水,宜人的街道和公园。”这就是“有弹性的应对自然灾害,面临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就会很小。它的居民有较强的,绿色的行为习惯,就像乘坐公共交通,实行回收和节约用水,使用可再生能源。“但是,在定义绿色城市还应区分已经存在的地方和那些尚未建立,现有的地方都有它们的基本形式,而新的,很明显,不。现有的地方都会有适应和减缓非环保条件,而新的可以重新开始。较老的工业城市都有广阔的公园系统,但他们也可能有大量的褐色领域,或过时的含有污水和雨水的下水道。他们还可能包括英亩的空置和废弃地。更新、增长迅速、向外扩展的城市有小稀树草原、严重依赖汽车、和适应通过立法降低密度的分区条例下,大多站点的绿地转换的增长。越来越多,这两种类型的城市正在执行加密增加的密度和更有效地使用基础设施的战略。例如,一些是投资于轨道交通,鼓励公交导向发展 (TOD)。所有在一起,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7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陈学章 (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的比我国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320047203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资源型城市迟早总要面临转型的问题。工业化最先在英、法和德等国家开始,资源型城市在那里最先发展起来,也最先开始转型。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大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分析研究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对寻找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基本模式及评价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模式、资源的丰度、赋存条件、开采成本、区位等方面的差异,所采取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由很大差异,比较由代表性的经济转型模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欧盟模式三种[1]。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转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1995年末美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400亿吨,可开采年限为258年;澳大利亚储量为909.4亿吨,可开采年限375年。三国的矿业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转型难度较小。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因此在处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由于美、加、澳都是移民国家,人们对于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的居民都能顺利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市。因此美、加、澳的矿业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国矿业城市的转型,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些国家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政策。只是不起主导作用而已。短期政策如利用财政支持和社会福利保障而采取的紧急救援,使经济危机比较平稳的过渡;长期政策则是针对矿产开采不稳定社会结构循环本质而定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上述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条[2]。 (1)建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指提前公布公司的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有序地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加拿大法律规定的预警时间是2~4个月。这可以避免工人惊慌失措。 [基金项目] 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00622008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陈学章(1974— ),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 7 4 ?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孝义 一.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① “先矿后城式”,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② “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等。 资源城市多以煤炭、石油、铁矿、铜矿业为主。我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④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三. 我国资源型枯竭城市 ① 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② 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③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 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53%10%4%

四.孝义的成功转型 ㈠.孝义城市简介 ①.“孝义”名字的来历: a.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 b.“义虎救樵夫”: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②.孝义的自然资源状况 A.土地资源 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着”的美誉。境遇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 B.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 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 地。 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 量90亿吨。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 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 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 ㈡.促使孝义转型的原因 ①.转型前的情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建国以来,孝义市先后被列入国家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区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孝义市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焦企业,而且数量众多。拉煤的大车和烧焦的高炉在当时的孝义比比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孝义的经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孝义市从2001年至2006年,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8年,孝义市取代河津成为了“三晋首富市(县、区)”。 山西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县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丰富的煤炭背景。在我国能源供应偏紧的那段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孝义也是这样。 目前,全市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到工业总产值和从业总人数的45%以上,资源型企业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市45万人,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 1 -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 2 -

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解析及启示_洪敏

收稿日期:2009-12-21 修稿日期:2010-0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6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2133)。 第一作者:洪敏(1979-),女,安徽黄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E-mail:hongm.07b@igsnrr.ac.cn Ideolog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Land Use in a Compact City HONGMin1,2,JINFeng-jun1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 China;2.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theideologyoflanduseinacompactcityanditsimplicationtothelanduseinChina.Methodsofcomprehensiveanalysisanddocumentationareemployed.Theresultsindicate:(1)theconnotationofcompactnesscanbeunderstoodfromthreedimensions:scale,functionandform;(2)theconceptofcompact-citylandusecanbeinterpretedashighintensity,properfunction-mixedandtransportation-coupledlandusemodeandscatteredconcentrationlanduseform.Itisconcludedthattheconceptofcompact-citylanduseprovidesanewperspectiveandreferencesforsustainablelanduseinChina. Key words:landuse;compact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 紧凑型城市是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一,其核心思想是提倡采取集中、 紧凑的城市布局结构,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降低资源消耗。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土地粗放利用现象随处可见,大量耕地流失,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紧凑型城市理论的引入为解决中国现阶段城市用地问题提供更开阔的思路。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剖析紧凑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理念,并提出对中国土地利用的有益启示。 1紧凑型城市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1.1紧凑型城市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许多国家的第二产业发生迁移,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开始衰败,城市摘要:研究目的:剖析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启示。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 结果:紧凑型城市的“紧凑”内涵可以从规模、功能及形态3个维度理解,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可解析为土地高强度 利用,土地功能适度混合,与交通耦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散化集中的土地利用形态。研究结论: 紧凑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理念为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及借鉴。 关键词:土地利用;紧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10)07-0010-04 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解析及启示 洪敏1,2,金凤君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4No.7Jul.,2010 第24卷第7期 2010年7月

心得体会:城市转型发展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城市转型发展思考(最新) X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工业主导。X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城市,工业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主导产业对资源依赖性过大,在招商引资和内生投资方面都会集中在钢铁、煤炭的相关产业上。由于长期的开采,X的矿产资源几近枯竭。冀中能源下属的邯矿集团和峰峰集团能够开采的煤炭已严重不足。在铁矿石方面,除去自产的800万吨,每年需要进口铁矿石5400万吨,占消耗总量的80%。二是结构重型。X属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产品结构上以钢材、建材等原材料为主,具有典型的初级加工特点,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在增长方式上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对外出口优势先天不足,消费总体水平不高。在投资上,X投资占GDP的比重呈逐年提高趋势。农业和其它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仍然比较落后,所占比例较低。这导致了财政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就是重工业和房地产,税种稀少,结构畸形。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使得第三产业力量薄弱,发展滞后,就业的容纳量很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安置下岗和分流人员的渠道非常狭窄,社会就业形势趋于严重。以单一的自然

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由于缺乏可以替代的主导产业,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加之环境恶化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以及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正在逐步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 实现X转型发展、结构升级就要解放思想,推动四化同步,改造传统产业,做好产业谋划。 一、解放思想,端正态度 1、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视野 实现转型发展就要跳出原来思维的窠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就要破除资源依赖的思维定势,树立转型发展的崭新意识;破除封闭保守的僵化思想,树立开放创新的先进意识。就要跳出资源看资源,跳出煤炭看煤炭,跳出钢铁看钢铁,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转变观念,树立“多点支撑”意识 寻找替代产业,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优势,打造新的动力,变“一重独大”为“多点支撑”,不再拘泥、留恋于落后的重型工业,

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型城市建设转型之路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验的借鉴 杨勇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进入本世纪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传统能源日趋枯竭,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能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性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结合山西省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煤炭附属清洁能源以及高科技新能源,充分利用山西省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新能源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 1.何谓资源型城市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或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基础能源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矛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以煤矿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如何成功实现城市转型,获得生态节能的持续发展,是山西省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已发展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1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下)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测度(下) 2020年01月15日 表2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统计性描述 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指标类别指标2005年平均值2015年平均值 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数值标准误差 空间利用效率A14292210.343538172.43城市运营效率C1 1.070.04 4.160.12 A2335931316.53309171695.18C26126337.43252201310.16 A3106354.5494552.34C312.980.4214.680.42 A4 3.280.338.900.57C4120150.456869.00 A58.020.578.900.57C576 1.80101 2.07 A6 1.700.00 1.750.00C663 3.74100 6.56 A7148.8510.64264.4316.29 物质流通效率B17.580.3313.480.58生态环境协同D119.092.9053.373.23 B2 2.100.12 5.270.25D212.45 1.4025.072.08 B30.790.080.320.02D30.690.020.950.01 B40.480.020.310.02D40.950.020.970.00 B5 1.340.040.800.03D535.20 1.7287.450.66 B60.630.070.560.04D660.56 2.3893.770.74 2.不同等级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显著分异 本文利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等级名单将264个城市划分为六个等级,来比较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紧凑度差异。城市等级是通过对城市的商业资源聚集程度、交通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多方面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进行的城市分级。六个等级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 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城市间紧凑度特征显著分异,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等级呈U型分布特征(图5)。具体表现为一线城市平均紧凑度在2005年和2015年均居首位,其次为新一线城市,最末位为四线城市,而等级最低的五线城市平均紧凑度高于四线城市。对比测度分项可以看出(表3),空间利用效率和物质流通效率分项均与城市等级呈现U型关系。城市运营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分项得分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性,即等级越高的城市得分越高。并且在2005-2015年,在所有分等级城市紧凑度测度分项中,仅有五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物质流通效率分项平均值下降。这说明最初四线和五线城市多为单中心、集中式空间结构,从而物质流通效率较高,但在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蛙跳式”扩张的工业园区、城市新区使城市空间更为分散,增加了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的敷设成本,因而小城市的物质流通效率分项虽然初始得分较高,但随后显著下降。这进而说明虽然中小城市的紧凑度具有更高的增长速率,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土地形态呈现分散化、破碎化的趋势,具有更高的城市蔓延风险。 图5 不同城市等级的城市紧凑度比较 表3 不同等级的城市紧凑度测度分项得分平均值 城市等级空间利用效率物质流通效率城市运营效率生态环境保护20052015200520152005201520052015 一线城市0.0950.1110.0340.0340.0350.0640.0670.088新一线城市0.0510.0650.0240.0280.0300.0580.0590.083二线城市0.0430.0500.0240.0260.0270.0520.0600.081三线城市0.0370.0430.0260.0250.0200.0410.0540.080四线城市0.0310.0370.0290.0240.0200.0390.0470.080五线城市0.0370.0450.0470.0330.0200.0410.0390.077 3.城市紧凑度空间聚集特征 本文利用2005年和2015年264个城市的空间紧凑度得分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检验。首先,零假设为城市紧凑度分布不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取显著性水平为0.01,用统计量Z来进行检验。当Z>2.58且统计显著时,表示城市紧凑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即空间聚集。当Z<-2.58且统计显著时,表示城市紧凑度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即空间分散。 当Z=0时,代表城市紧凑度的空间分布是独立且随机的。2005年城市紧凑度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6,Z=3.66,2015年城市紧凑度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9,Z=6.55。该结果表明,城市紧凑度具有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且自2005年至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逐步提高。 进一步地,为分析城市紧凑度的聚集区域,本文对城市紧凑度的得分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高—高分布(H-H),即该城市同临近城市的紧凑度得分均较高,为高紧凑度聚集区域;低—低分布(L-L),即该城市同临近城市的紧凑度得分均较低,为低紧凑度聚集区域;低—高分布(L-H)或高—低分布(H-L),即该城市的紧凑度水平与邻近城市有差距,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 图6显示了2005年和2015年各城市的集聚类型。其中,2005年共有17个城市表现为高—高分布,形成三个高紧凑度聚集区域,分别为新疆北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珠三角地区;23个城市表现为低—低分布,形成四个低紧凑度聚集区域,分别为黑龙江东部地区、内蒙古东部地区、鲁豫苏交界地区以及闽浙交界地区;2015年,共有16个城市为高—高分布,在原有的三个高紧凑度聚集区域基础上,增加了长三角地区;低—低分布的城市有37个,集中于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两大区域。具体来看,2005-2015年期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紧凑度提升,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于其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较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 摘要: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枣庄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问题及枣庄实现城市转型的具体措施。希望枣庄能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率先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枣庄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reflections o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 ——take zaozhuang city in 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 liu cha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jinan ,250101) abstract: how to carry out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we take zao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problems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 and 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of zaozhuang.we hope that zaozhuang will become 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zaozhuang, transformation

关于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的一些思考

关于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的一些思考 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 城市交通与城市密度两者是有关联的,城市密度和规模等形态特征往往决定了城市交通量的大小。城市密度高了,往往会引起交通问题。而当今世界,交通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世界各国的专业科技人员都在进行长期不断的研究与攻关。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特别是大中城市问题更加明显。从美国交通部门高速公路管理局2004年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交通堵塞情况因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大小而不同,城市地区规模越大,则堵塞情况越严重。 关于城市密度的思考 关于城市密度的问题,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得出不同的观点。 在《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列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采取发展卫星城市和新城政策,它们缓解了大都市地区拥挤的压力,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950-19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第二产业迁移,城市中心出现败落现象,城市成了贫民的居住区,晚上中心城区成为空城;197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中心的衰败问题,开始了对城市的复兴,重新将人们吸引回城市中心,从而提高城市的密度。 在《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一文中,作者指出:TOD的目标原则之一就是通过提高密度来增加土地使用效率,遏制蔓延;一定程度的居住和就业密度可为公交提供所必须的客流量。 在《美国郊区的蔓延:对交通拥堵与土地资源流失的分析》一文中,作者提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郊区化,郊区的蔓延所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在郊区成为主要的工作地点之后,通勤工作的路线不仅是传统的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郊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也越来越频繁,大都是去的车流纵横交错,交通更显拥挤堵塞;从反方面理解,作者应该是赞成高密度城市的观点的。 在《日常交通出行时间管理悖论》一文中,作者从交通污染的角度考虑,通过举例及一系列分析指出:单考虑交通污染,那么低密度城市中尽管人均污染量大,但居民呼吸的空气却更为纯净,而只有在密度极高的城市,空气质量才可能与低密度城市接近。从人均污染量方面,作者是不支持高密度城市的。作者在后面又指出:在城市规划中宣扬高密度城市,更多是出于文化偏爱,而不是寻求优化配置,除非城市规划者把目标放在降低全球的污染排放总量。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是提倡高密度城市的,她从丰富城市的多样性以提高城市的活力方面考虑,她指出: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

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 摘要运用熵值法和超效率DEA对2001、2005和2012年中国279个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和城市效率进行测算后,通过象限图法分析二者的关系,探讨各地区、各规模等级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关系,探讨中国城镇紧凑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表明:①城市紧凑度整体小幅提高,反映出城市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开发程度有所增强;而城市效率波动提升且普遍偏低,城市效率评价值低于0.6的城市占比高达90%以上;②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非同步演进,城市紧凑度下降时,城市效率下降较明显,而紧凑度的提升不一定有效提升城市效率;③二者关系整体上以低级协调为主,大多数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较低,其次为紧凑优先、高级协调和效率优先型。区域尺度上,二者关系类型的区域差异明显,低级协调型城市连绵分布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级协调和紧凑优先突出,其中高级协调型城市团块状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④二者关系存在较弱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城市规模等级越高,紧凑优先型的比重越大。大型城市紧凑度较高,而城市效率较低,说明其集聚不经济现象突出,应合理疏导城市功能外移,形成大都市-都市区-城镇群的空间组织模式,核心引领周边区域发展的同时,降低

大型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提高城市效率;中小城市城市紧凑度较低,其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模式粗放低效,应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提升中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经济密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中小城镇集聚紧凑发展。 关键词城市紧凑度;城市效率;时空特征;紧凑城市;地级以上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3-0064-10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特征,但城镇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导致城市空间对周边农用地的侵占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欧美国家为应对城市蔓延问题提出的“紧凑城市”理念,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模式之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增长水平较低[1],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亟待提高。紧凑城市在提升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的同时,能否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城市效率需要仔细分析,这对认识新型城镇化和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紧凑城市”最早由Dantzig和Satty提出[2],其后几十年间,紧凑城市在实证研究和规划应用层面不断充实和完善,针对西方城市蔓延、内城贫困、远程通勤、社会隔离等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