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兴中会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活动

<中国日报> <开智录>

P116 浙江潮,江苏

人物;郑贯公

(重要事件) 苏报案(作简答题是必须回答;原因,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上海<苏报><俄事警闻><中国白话报>同盟会时期[民报

人物:章太炎政论特点

我国第一次报刊大论战<民报与新民从报>

国内:于右任的四个报纸

P130 ,<大陆报>P131可报<大江报>有两篇重要文章极其作者

对革命派新闻思想的概括

论述: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工作的业务改革(大点小点小小点)P143

人物:黄远生,邵飘萍(创办东京通讯社)

五四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公报

四大名副刊

(重点)五四时期进步副刊的成功经验

大报向现代企业化企业方向发展(新闻报生财之道)

论述: 中国报刊业务改革P17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向导>,<热血日报>,新青年>季刊,<前锋><中国青年><劳动周刊>.

中共早期办报思想P118---P2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白区<布尔塞维克><红星>,<红色中华>,<青年实话>

论述: 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优良传统P270

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华报解放日报

国统区<群众> <新华日报>

沦陷区<泽报> <每日译报>

论述: 延安整风和<解放日报>的改版(详细)P297

论述: 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大发展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简答)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 <解放日报>

论述: 毛泽东讲话,刘少奇讲话P370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

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政治周报>,<中国农民>

民营

抗日战争时期

<申报>的改革和史量才之死邹韬奋<生活>周刊及其新闻思想范长江和他的通讯集斯诺,史沫特莱

<新民报>,<大公报>(新记), <文汇报>

<中国报学史>一书的重大意义,作者

新闻学研究会,记协

通讯社,广播的创办(官方,民间)

新生事件成舍我的办报活动

当代

第十章3,4 节

论述: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报纸工作的改进和业务建设

通讯社

第十三章

刘少奇的新闻思想P479

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P485

P492李瑞环,***(2003年有题目30分)第十四章

P519 三限

台湾523 简答:台湾”报禁”解除后的变化香港P527 主要报纸三个

简答:当代香港报业的特点6点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德国新闻事业简史

德国新闻事业简史 --德国文化概论结课小论文 摘要 德国是欧洲大国,它的许多产品比如电子设备、汽车、工业设计等都领先于世界水平,这得益于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但是在新闻事业方面,德国却一直落后于英法等国,这是由于历史上的很多原因导致的。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定期刊物的国家,但是由于国家长期的分裂、战争和黑暗统治,德国一直到16世纪末都处于落后的地位。 关键词:德国报业通讯社 一、封建时期 (一)定期刊物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是德国的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虽然每周定期发行,但是每次只有一条新闻。后来相继出现了《法兰克福报》、《新到新闻》等,这些都是世界领先的报刊形式。1670年至1790年,德语地区先后出现了3494中期刊,已经超过了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期刊出版的总和。 (二)封建势力压制 虽然德国办报理念超前,但是当时的德意志封建割据、邦国林立,政治上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即便政治混乱,但是统治者依然压制报刊印刷,禁锢人民的思想和言论。1608年,神圣罗马帝国规定:报纸出版前必须由教会或者地方检察官检查。18世纪,普鲁士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只允许官方报纸《柏林特权报》发行,内容也基本是通告法令,其他报刊不允许出版。1728年,政策有所放松,但是也只是各地方政府创办官报刊载商业新闻和广告。当时德意志的另一个邦国奥地利也只有一份官报,其他报刊是禁止印刷的。这一办法在德国延续了上百年,民办刊物无处容身,报业发展缓慢。 二、资本主义时期 (一)资产积极革命时期 1.资产阶级报刊 1789年,德国出现了一份有影响的商业性报刊《总汇报》,但是一直受到政治打压,1810年终于在奥格斯堡立足。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冲破帝国禁令,大量报道法国大革命消息,显示出自由的精神和民主倾向。随后拿破仑一路攻陷至德国境内,出现了大批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报刊,如《知识界晨报》《莱茵信使》等。 好景不长,1814年拿破仑溃败,5年后德意志联邦议会制定书包检查令,规定只有《普鲁士国家通报》作为政府机关发言,其余报纸不得评论君王和议会,马克思称其为“精神上的大斋期”。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三国魏晋时代近连两百年,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消息”一词。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说明了开元杂报的存在。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传播活动。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邸报: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宋代“小报” (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邸报: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五四以前,中国没有发国际新闻稿的通讯社,五四以后,中国许多青年去欧洲留学,报刊的国际新闻通讯逐渐丰富起来。1930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作筹集经费,向英、美、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其中,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3人成为中国报道苏维埃俄国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中国的国际新闻事业,由此兴起。 在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新闻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国名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新闻宣传系统在各自的控制区域发展。由于国名党统治长期占全国领土的大部分,其新闻报刊业处于主导地位。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新闻的传播,先后创办了《先锋报》、《救国报》、《全名月刊》。但是,中共对外新闻广播事业却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43年4月延安新闻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因为机器故障停止播音。1945年10月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开始播出新闻节目……通过书中一系列的介绍,我很清晰地看到了1949年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程,艰难,而又充满希望。 新中国成立的当天,也就是1949年的10月1号,中央人民新闻总署成立了,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对外传播为中心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至此,新中国国际新闻事业开始发展。中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新的新闻传播网。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文革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千台同声“的局面,国际新闻事业也因此受到了重创。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闻工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新闻媒体的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1997年,中国有报纸2163种,广播电台1416种,电视台943种,新闻工作者达55万人。 随后,作者又为读者介绍了中国当代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而《论禁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小报客观上一定程度地表达了舆论。 小报是非法的民报。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4、清代《京报》的特点。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 《京报》的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京报》仍然是一种古代报纸 《京报》是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报纸 5、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 (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 (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6.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读者范围广,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是邸报的重要补充。但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因此不断被查禁。由于邸报的局限和小报的顽强生命力,最终未能禁绝。 7.“定本”制度: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实行定本制度,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 余圣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 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 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 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 总结 (10)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 摘要: 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 关键词: 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

引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在我们一步步走上与西方接触的道路上,新闻其实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上,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进展到完备形式,即能够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能够公布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先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这时,《京报》的性质差不多显现变化,a)它连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布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钞票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点。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总之,《京报》与往常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专门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自豪自大的排外心理。(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讲明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形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形,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明白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名目,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进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确实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进展的主流。香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 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 (一)公营报刊系统 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 1、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 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 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社长:金仲华 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讲解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

一、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这是别的国家传 播史上没有。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三、宋代“定本制度”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资料,经 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加强对“邸报”的控制,更好的贯彻当权者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四、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万历邸抄》这部抄本是将万历 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摘录而成,为台北中央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急选报》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五、清代的提塘报房,分为京塘(收受、转呈、下达、发行邸报) 和省塘(传发邸报),清初就出现提塘自设报房。提塘报房发行的小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提塘小报受到限制的原因,第一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司法机密,影响对获罪官员的惩处;第二刊发了严重不适的消息;第三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六、三种类型的报纸: 1.官报最早开始于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被保留下

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流行于宋代明代《邸报》、清代,停刊 于民初。 2.合法民报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民间抄报房”是对《邸报》的复 制,并出现“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兴起对邸报传抄 活动的限禁。官方的塘报告示,农民起义揭帖旗报牌报。清代 民间报房“京报” 3.非法民报《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七、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要阐释教 义圣经,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中国刻工梁发任其助手成为第一个中国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八、马礼逊是“伦敦布道会”来华的第一位传教士。1833年澳门 《杂文篇》是中国最早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澳门《传教者与中国杂报》《依泾杂说》首份中英文合刊。 九、中国境内第一家西式印刷所,1814年由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 立。1822年《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1827年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与行情报》。普鲁士传教士郭世刚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浅谈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作者:————————————————————————————————日期: 2

浅谈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本学期的期末了,我们新闻事业史的课程也已经结束了。首先我真的很感谢赵智敏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赵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知识,还要我们了解到许多历史和新闻方面知识。课堂的气氛总是那么活跃,赵老师永远都是那么活力无限。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对新闻的认识也慢慢加深,从原来的只会简单的看各种媒体发布的新闻的一个新闻受众渐渐成长为一个对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的准媒体人。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它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和领会。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在我看来学习新闻史,正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以史为鉴的去看待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中国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并称为新闻学体系的三大分支,在新闻学中也称为历史新闻学。作为历史学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新闻史作为一门专门史一般被归入文化史范畴。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学习新闻史,一方面是对于新闻学的全面认识必不可少的一课,同时是在人文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对于同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全面把握。不管是否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史都是重要而有益的。 新闻史以时间为顺序,研究新闻界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事件,和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今天这不到200年内,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新闻事业渗透到中国并在国内逐渐扎根生长的过程。如果按照新闻观念的演变历程来划分,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中国报业的幼芽顶着巨石生长起来,并走向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到30年代及30年代到49年,使新闻本位的时代,也是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更是我国新闻业与革命全面结合的时代;而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非市场化阶段和79年到现在的信息化、市场化阶段,是全方位思考新闻规律和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报纸:时间地点办报人内容意义(没有勿强加) 2.人物(新闻相关活动) 3.事件 二、简答(只答要点) 三、论述(要点+解释) 四、实际应用题 五、操作题 六、判断题 报纸篇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中文近代报刊中第一条预报性新闻(月食)新闻插图 创刊时间:1815年8月5日 创刊地点:马六甲 创办人:威廉·米怜 主要内容:1.宣传宗教2.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3.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天文学方面《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创办时间:1833年8月1日 创办地点:中国广州 创办人:郭士立 主要内容: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 目的:宣传西方文化优势,征服中国骄傲自大排外 《蜜蜂华报》

中国境内第一份外文报纸 《遐迩贯珍》 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首次刊登收费广告布告篇刊登标明出版单位:香港英华书院 创刊时间:1853年8月1日 创办地点:中国香港 创办人:麦都思 主要内容:时事新闻;报道评论;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宣传内容较少 《北华捷报》 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 创办时间:1850年8月3日 创办地点:中国上海 创办人:亨利·奚安门 主要内容:广告行情船期新闻报道 《每日航运信息》 英文广告日刊 创办时间:1856年 《上海新报》 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 创办时间:1861年11月 创办地点:中国上海 主编:英美传教士傅兰雅、林乐知 主要内容:关注太平天国运动 《申报》 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英商美查创办。创办时间:1872年4月30日 创办地点:中国上海

中国新闻史人物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揭开中国新闻史第一页。 米怜:中国新闻史早期出色宣称家,主张文章通俗简短,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1822年病逝。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又译郭实腊。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1833~1837年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南京条约》。1851年死于香港。 林乐知: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清代进士,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1868年9月5日,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奚安门:近代著名在华办报的英国商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中国上海。于同年创办英文《北华捷报》,成为在上海办报的第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抱同情态度。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上海逝世。

新闻事业史

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发起人之一,其思想、眼界圆圆高于常人。受其师康有为“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沁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等观念影响及其对于国外一系列报刊的见闻,梁启超认为报刊作用是“去塞求通”,“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他强调说:“阅报者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俞强。” 从1895年梁启超参与创办《万国公报》开始,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政论》等一系列报刊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报业思想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一代报刊从业人员。 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一同进京会试,之后主编《万国公报》与《中外记闻》,随后主持《时务报》,而梁启超在创刊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则明确指出了报刊在“广议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的观点。 “广议五洲近事”即消除消息闭塞这一令中国百弊丛生的一个原因,使民众“解弊达聪”,使民众“解弊达聪”,使“百僚或通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详录各省新政”即使民众、官员了解他省的政治制度,比较两方差距,使达到“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功效。而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即启民智,开风气,助变法,使国、民开拓眼界,接触国外资产阶级思想,从而使国、民学习并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了解西方,学习并改变国家落后无知的面貌。

往后,《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成为洋务派喉舌,并于1898年8月将《时务报》改名为《昌名报》。随之而来的戊戌政变,梁启超流亡海外,而此刻,梁启超则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他总结前人与自己的办报经验,汲取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提出了“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即对于政府的监督,舆论监督和作为向导者面向大众,“投一时明一义”。 同时,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提出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并于《国凤报叙列》《读十月三日上俞有感》等文中系统阐述了舆论,健全了舆论的主张,提出并强调了“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了“浸润”“煽动”两种宣传方法。 梁启超在近代报业的发展史中扮演的主要是一个思想启蒙的角色,他的办报思想及其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众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的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他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练习题 一、填空 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一文。 2、《申报》创刊于(),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 9、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7年3月17日在北京成立,()任会长。 10、韬奋精神指的()。 二、名词解释 1、《大公报》 2、《苏报》案 3、新华社 4、范长江新闻奖 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三、简答 1、梁启超的报刊新闻思想? 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3、刘少奇对《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 四、论述论述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原因、过程,对新闻学的贡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答案

填空 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拒检运动)。 9、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7年3月17日在北京成立,(邓括)任会长。 10、韬奋精神指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词解释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苏报》案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