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

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

(一)公营报刊系统

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

1、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

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

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社长:金仲华

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

结。

中国新闻社现已具可观的规模。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分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中国新闻社目前开办有“中国新闻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1373332.html,)、“中国新闻图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1373332.html,)两个大型网站,为网络受众提供即时的新闻和图片。各分社也都设有子网站。

(三)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国外广播正式建台,呼号为北京广播电台。

至1954年,全国各省除西藏、台湾两地外,均建立起本省的人民广播电台。有些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

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起来。

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据1950年3月的统计,全国共有私营报纸58家,私营广播电台34座。私营报纸最多的是上海,有14家。北京的私营报纸只有1家。私营广播电台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有26座,占全国私营电台总数的76%。

(一)建国初期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政策

1、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

2、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进行事前检查,采取团结教育的态度,帮助私营新闻宣传机构改造宣传报道内容,但它们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3、对出现错误或失实的报道,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例如,北平的《世界日报》因坚持反动立场,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

上海的《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自动终刊。

上海的《字林西报》自行终刊。

美商主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在朝鲜战争期间还揭露美国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为中国人民所敬重。1953年6月,该报因被美国政府禁止在美国发行,失去主要读者而被迫停刊。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

(二)私营报纸面对的困难:

1、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党和政府要求新闻工作要联系实际,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一般私营报纸缺乏这方面的素质,报纸的思想性和群众性较差。有的私营报纸甚至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还出现“歪曲党的政策”的报道。

2、在经济上面临困难。

在新中国的读者心目中,党报的威信远远高于私营报纸,私营报纸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方面的条件较差,获得广告也比较困难,使许多私营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维持。

3、私营报纸内部的职工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

——结果:私营报纸发行量不断下降,自行停刊的报纸越来越多。

(三)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对私营报纸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7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其后,《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

《大公报》

1902—1915 英敛之时期

1916—1925 王郅隆时期

1926—1949 “新记”大公报时期

1936年开始,上海——武汉——香港——重庆——桂林

天津版1937年停刊,1945年12月1日,天津《大公报》复刊。

1949年2月27日,《进步日报》创刊。上海《大公报》复刊。

1953年1月1日,上海《大公报》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而成的《大公报》在天津出版。

1956年10月1日,《大公报》迁北京出版。

1966年9月——1966年12月8日,《前进报》。

★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

★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三、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新闻总署的成立

(一)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四十九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新闻以进行诽谤、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2、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华社颁布的有关宣传策略

(1)“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

由政府明令颁布实施”。“不要再如过去那样有时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向人民发布行政性质的决定、决议或通知”。

(2)“各地中国共产党报的社论、论文和新闻标语,也要注意不再用行政命令的态度和口气,而应该用号召、建议和商讨的态度和口气。报纸用行政命令的态度和口气,不仅现在是错误的,就是过去也是不对的。”

3、中央人民政府的管理办法

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

凡须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通过或同意的一切公告,以及须上述机构负责首长同意后发布的一切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社统一发布。

(二)新闻总署的成立

1、成立

1949年10月19日,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闻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成立。

署长:胡乔木副署长:范长江、萨空了

下属机构: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

2、新闻总署所开展的工作

(1)起草、制订一系列关于新闻事业发展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政策、法规。

如:1950年制定的《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

(2)明确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为各类报纸规定了各自的服务对象,使报纸各有重点,减少重复,强调报纸的专业化、地方化,综合性报纸减少,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减少。

(3)提出并贯彻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措施。

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召开,决定

★企业化经营:“全国一切公私营报纸的经营,必须采取与贯彻企业化的方针”,“公营报纸必须把报社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条件好的公营报纸应争取全部或大部自给,条件较差者亦应在政府定期定额的补贴下,争取最大可能的自给程度”,“私营报纸亦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经营方法。”

★邮发合一:“报纸发行工作,应学习苏联及我国东北、山东的经验,逐步地全部移交邮政局办理”,即实行“邮发合一”,以扩大发行范围,增加发行量。

3、新闻总署的撤销

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之后,各大区的新闻出版局、各省市新闻出版处也随之撤销,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逐步代替政府部门主管新闻事业与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

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在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提出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

(一)联系实际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与采编合一制。

在建国初期,报纸编辑部一般只笼统地分为编辑、采访、通讯三大部门,而各部门各自为政。实行采编合一制度后,加强了编辑部门的统一、集中的领导。(二)联系群众

各新闻机构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1950年5月,《人民日报》在全国组织起读报小组2101个,在版面上开辟了《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

1951年《人民日报》的通讯员由原来的200多人迅速发展到万人以上。

作为培养通讯员的园地,读者来信来访受到高度重视。一般报纸都设有读者来信专版或专栏,许多报纸把一些比较重要的来信突出地编发在一版或新闻版上,一些报纸的副刊还把读者来信作为主要内容。

1952年起,《人民日报》将原《读者来信》专栏扩大为专版,并设立《来信摘要》、《来信综述》、《读者来访》、《答读者问》、《新人新事》等栏目。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建国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1、政策依据:

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规定:

“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凡在报纸刊物上公布的批评,都由报纸刊物的记者和编辑负独立的责任。”

《人民日报》走在最前面,日均刊登批评稿超过4篇。

2、特点:

(1)这一时期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旗帜鲜明、斗争坚决。★1951-1952年底“三反”、“五反”运动中,集中揭发和批评一批重大典型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专署专员张子善盗窃国家资财被判死刑案件的连续报道。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对资本家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是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另一特点。

许多报纸采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批评和克服一些错误认识。

例:1951年7月,《新湖南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说他们乡里有个干部,土地改革完成后,认为革命成功了,不愿继续工作了。对于这个具有普遍性的问

题,该报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题为《分了田不干革命对不对?》的大讨论,持续5个多月,先后发表了150多篇报道或文章,使广大干部认识到思想松劲对革命的危害性,提高了乡干部的思想认识。

(3)建国初期的报刊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出现了言辞过于偏激、报道内容失实、甚至忽视党性原则等问题。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提出了批评的三项标准:一是报纸上的批评必须展开;二是批评必须正确;三是批评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

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一)新闻界学苏联开始于1950年

★1950年1月4日,《人民日报》开辟《新闻工作》专刊,每两周出版一期,至1950年12月,共出26期,刊登介绍列宁、斯大林论报刊和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文章近30篇。

★1950年秋,三联书店推出《新闻工作丛书》,先后出版了《怎样领导党报》、《报纸编辑部的群众工作》等小册子。

(二)1954年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

1、我国新闻工作者访问苏联

(1)1954年1月,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邓拓率领《人民日报》等各报组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真理报》,3月初返京后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访苏收获的文章,后汇编成《学习〈真理报〉的经验》一书出版。

(2)1954年7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温济泽率领的中央广播事业局代表团赴苏考察广播事业,回国后编印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一书。

(3)1954年底,新华社副社长朱穆之率领新华社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塔斯社,回国后编印了《塔斯社工作经验》上下两册。

2、苏联新闻工作者也多次应邀来我国访问,介绍新闻工作经验

(1)1954年10月,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应邀访华一个月,在北京等地举行报告会或座谈会。后汇集出版《苏联报刊工作经验》一书。

(2)1955年底,苏联广播工作者代表团访华,向中国广播界介绍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

(三) 新闻界学苏联的积极意义

1.通过学苏联,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新闻界学苏联过程中,存在教条主义的弊病

1.报纸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1)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2)每天刊登一篇社论。

(3)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4)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2.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

(1)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

(2)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三、新闻业务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一)新闻界的业务建设举措

1、新闻界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

(1)《人民日报》的纯洁语言文字活动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修改定稿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人民日报》连载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朱德熙编写的《语法修辞讲话》,每两周刊出一次。

★《人民日报》用整版发表了出版总署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

——在《人民日报》带领下,在半年多时间里,新闻文化宣传战线和全国人民开展了认真学习祖国语言的活动。

(2)新华社的练笔运动(1951年)

★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

★副总编辑朱穆之向编辑部全体干部做动员报告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制订消灭错误的目标与进程。

★邀请专家到总社讲解文法,组织部分同志去出版总署和北京新闻学校听专家的报告。

——练笔运动进行了3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2、新闻界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做出了重大努力。

★1955年,《人民日报》等首先在报纸上使用简化汉字。

★1955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在版面编排方面由传统的直排改为横排,完成我国报刊编排形式方面的重大变革。

(二)新闻教育的调整

1、调整改造旧新闻教育机构

(1)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机构,一律停办。如国民党政治大学新闻系。(2)其他新闻教育单位,实行改造与调整政策。如燕京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等。

★改变加强学校的领导力量

★调配党的新闻工作者任职

★组织原有教师学习无产阶级新闻观

★改革新闻学专业课程,取消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组

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

2、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1)北京新闻学校:新华社总社在北京办的新闻训练班于1949年11月1日改名为北京新闻学校,附署于新闻总署,副署长范长江兼任校长。这是建国后创办的第一家新型的新闻专业学校。

(2)1952年高等院校实际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上海: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改为编辑专业,后改名新闻专业。★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并入江苏文化教育学院,不久停办。

(3)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建国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 考书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学考研难度,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中传新闻学考研辅导,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中传新闻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 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20新闻史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 《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9021新闻理论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历年试卷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1开元杂报:(无存)泛指开元年间(713—742)流传在外的官报,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活动的杂乱报道,没固定期刊和报头,为抄件。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发给藩镇节度使,介绍朝廷政事动态、消息,手抄件。“敦煌进奏院状”:887年(唐),沙洲,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产生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时间:1815.8.5(2)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3)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4)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5)雕版印刷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2)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3)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5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1)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2)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3)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4)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 6《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1)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2)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3)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7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活动(评价=特点+性质+影响) 传教士与近代报业:(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①时间:1815.8.5②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③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④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⑤雕版印刷(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①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②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③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外报在香港的发展(3)《香港公报》: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纸,主编英军翻译马儒翰,1841.5出版(4)《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月刊,1853.9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科技知识,铅字印刷。 外报在上海的发展:(5)《字林西报》(1864—1951):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也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纯英国风格的商业报,但政治性比较强,是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借当局的喉舌,有“英国官报”之称。(6)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①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②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③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④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7)《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A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B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C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 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2.王韬 3.“时务文体” 4.“癸丑报灾” 5.新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申报》的发展历程。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3.简述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重大改革。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论述《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成就及其意义。 2.论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及其报刊思想。 3.论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产生过程。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答: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属非法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小报由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非法经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材料为主,主要内容为诏令、官吏任免、奏章等。其主要特点为: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强;所发表的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无报头和固定单一的称呼,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读者面广泛,多为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2.王韬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他早年游历于欧洲各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办报主张,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并撰写了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致力于革新文风,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当时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其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时务文体” 答:“时务文体”是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又称“报章体”或“新民体”。其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故称“时务文体”。它起源于王韬的政论文体,打破了古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新闻学撮要》 D.《新闻材料采集法》 17.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的是( ) A.《先驱》 B.《中国青年》 C.《少年先锋》 D.《青年周刊》 18.中国第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 ) A.北京广播电台 B.上海广播电台 C.天津广播电台 D.哈尔滨广播电台 19.“红中社”的创建年份是( ) A.1930 B.1931 C.1932 D.1933 20.1934年在浙江海宁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著名报人是( ) A.邵飘萍 B.黄远生 C.史量才 D.沈荩 21.抗战时期,国统区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地方是( ) A.桂林 B.重庆 C.贵阳 D.西安 22.1939年10月毛泽东撰写发刊词的党内刊物是( )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全国 09-04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 A.语言产生之前 B.语言产生之后 C.文字产生之后 D.报纸产生之后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时间是() A.1815年 B.1823年 C.1828年 D.1833年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和主编是() A.郭士立 B.麦都思 C.安东尼奥 D.米怜 4.鸦片战争后,英文商业报刊中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是() A.《中国之友》 B.《香港纪录报》 C.《孖剌报》 D.《德臣报》 5.《昭文新报》创刊的地点是() A.上海 B.南京 C.汉口 D.香港 6.广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是() A.《述报》 B.《广报》 C.《汇报》 D.《循环日报》 7.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8.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强学报》 1

C.《时务报》 D.《国闻报》 9.《时务报》创刊的地点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长沙 10.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 A.《湘学新报》 B.《湘学报》 C.《湘报》 D.《知新报》 11.《国闻报》的创办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唐才常 12.1893年孙中山与葡裔印刷商飞南弟合作出版的中葡双语报纸是() A.《镜海丛报》 B.《濠镜报》 C.《濠镜晚报》 D.《澳门时报》 13.《苏报》创刊的时间是()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4.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l5.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清议报》 B.《新民丛报》 C.《文兴日报》 D.《新中国报》 16.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大公报》 B.《京话日报》 C.《时报》 D.《香港商报》 17.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 A.《广州纪录报》 B.《字林西报》 C.《大陆》 D.《中国日报》 18.辛亥革命时期,正面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是() A.《民报发刊词》 B.《正仇满论》 1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需要参考的参考书有哪些

2017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需要参考的参 考书有哪些 想要考中传广播电视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复习。今天,凯程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应该从哪里复习,改怎么复习,希望一下内容可以帮到广大学子! 一、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广播电视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第2、3、8章)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

王振业《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32广播电视学与媒介前沿 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淑萍:《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任金州:《电视新闻摄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特别强调,这些参考书凯程老师经过审定,确定是100%没有问题的。凯程作为专业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请大家放心使用凯程提供的信息。 二、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广播电视学硕士招生量大,15年的招生人数为46人,其中包含保送生14人。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4月全国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人们把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出现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是( ) A.马礼逊 B.米怜 C.麦都思 D.吉德 5.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 A.《天下新闻》 B.《各国消息》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蜜蜂华报》 6.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 ) A.《明报》 B.《邸报》 C.《京报》 D.《昭文新报》 7.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是(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弢园文录外编》 D.《国闻汇编》 8.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9.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10.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11.1900年,胡璋把他创办的《苏报》出售给了(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士钊 D.陈范 12.“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条款第一次载入的中国国家根本大法是( ) A.《大清报律》 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C.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名为( ) A.《中国青年》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新青年杂志》 14.《新青年》第2卷第5号刊载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胡适 D.李大钊 15.毛泽东早年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曾连载于( ) A.《劳动界》 B.《劳动音》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16.1921年2月到1922年2月间,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连载于天津( )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1)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