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决赛

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决赛

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决赛
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决赛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6号参赛选手

化学系113班

王敏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这样的性质,能描述丁达尔效应的现

象,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与成因,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归

纳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已学过的浊液、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差别,试着推测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原因,感受探究的过程。将丁达尔效应迁移到生活中,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丁达尔效应的神奇之处,通过实验探究中观察到的

光亮的“通路”,建立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丁达尔效应的现象与本质

【教学难点】

丁达尔效应的形成本质

【教具资源】

三个烧杯泥沙浊液CuSO4溶液Fe(OH)3胶体一支激光笔

挂纸一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思考讨论逻辑推理

【教学流程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由于准备比较仓促,也许会有一些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我发现自己原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其实不是很到位,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会有很大的收获。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2.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4.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 来源:人教网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 、Array教 学 过 程

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 ~700 nm ),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 只有当粒子的大小和波长的大小在同一数量级的时候才会发生散射! 其实,通常在粒子尺寸<1/10波长时,是由瑞利散射(Rayleigh)占主导,它的特点是 1. 散射方向随机,即各个方向都有;(可见参考图~) 2. 散射强度正比于粒子尺寸的6次方,即粒子越大,散射强度越大,观察的效果越明显; 3. 散射强度反比于波长的4次方,即波长越小,散射越明显,这可以解释天空蓝色,落日是红色等。 当粒子尺寸>波长时,是由米氏散射(Mie)占主导,它的特点是 1. 散射方向倾向于往前(与原入射光线一致),且粒子尺寸越大,散射光向前传播的比例越大; 2.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综上所述,粒子尺寸小于波长较多时,散射效果明显。而当尺寸达到波长尺度甚至更大时,主要是mie散射,光波方向向前传,则在旁侧角度观察到的散射效果就不明显了。 补充一点的是,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的说法,散射是电子在入射电磁波作用下的受迫振动,通常这个受迫振动频率与入射波的频率有相位差,故无法达到共振状态(如果是共振了就是频率匹配了,这时材料才会对入射电磁波进行吸收,会有能级跃迁,否则就只能是散射了),很快就会再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这就是散射的本质。也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二次辐射。 此外,关于散射的,还存在着拉曼散射,即基质振动和光子耦合所产生的波长相对于入射波发生微小改变的散射,它发生的概率大小主要由被照射的介质的性质决定的。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 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原理 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主要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光线来源分析 Tips:拍摄丁达尔效果的要点 前期拍摄:有光源从树缝中穿透而下,空气中有自然雾气,或者人为的雾气,最常见的就是燃放烟饼制造微粒让光源产生散射现象。 后期制作:最好地上有斑驳的光影,通过树缝的大小拉伸及模糊滤镜处理光束,最后渲染上色。 后期步骤 原图分析(红外校正原片)

原片为了保留细节,画面偏暗偏灰,注意光束的光感和空间感。 制作工具:Adobe photoshop CC 第一步菜单“选择”—> “色彩范围”

1 第二步复制选区到新图层

第三步“滤镜”-->“模糊”à“径向模糊” 方向和大概参数如下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丁达尔效应》试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丁达尔效应》,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散系和它的几种分类,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来说下!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了三点,下面老师做下总结补充: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有九种组合方式。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溶质粒子直径比较:溶液小于 1 nm;胶体 1~100 nm;浊液大于 100 nm。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区别溶液、浊液的胶体的一个特殊性质---丁达尔效应。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请看,桌子上有三个小烧杯,分别装有 25 毫升的蒸 馏水、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现在老师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 的水中滴加 5~6 滴三氯化铁饱和溶液。好,我们继续煮沸,溶液变 成红褐色了,停止加热。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烧杯里生成了什么呢? 对,这个时候已经 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我们将三个烧杯放在暗处。好了,下一步实 验我需要台下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完成,好,你表现最积极,你上来吧! 老师会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三种液体,这位同学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 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一会儿由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答案。 师:好了,实验结束了,这位同学,你来跟同学们说下你看到的 现象吧。 师:谢谢这位同学,请坐,这位同学说,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 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种现象就叫丁达尔效应,它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三、联系生活,加深印象 师:丁达尔效应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现象,大家回想一下, 自己见过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师:好了,同学们,观看过图片,是不是觉得,自己对丁达尔效应 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呢? 四、课堂小结

讲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

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教学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7-4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⑵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⑵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本节知识点】 1、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中和反应 3、盐的组成 4、中和反应应用于医药卫生 5、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6、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工业废水 7、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相关知识】 ⑴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⑵溶液pH的测定方法:①pH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②测量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得出溶液的pH。 【方法技巧】 ⑴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的方法:①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 ②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 ⑵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中和反应的原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思维误区】 ⑴中和反应的判断往往忽略了反应物,认为有水生成的反应即为中和反应。 ⑵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不深,中和反应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往往引起溶液密度的改变,这是易错点。 【考点分析】 1、中和反应的判断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中考命题的考点,主要考查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方面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通常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环保进行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PS出来的完美云层光柱丁达尔现象

效果图: 步骤1:打开相片 不过今次我们对相片会有点要求,相片中需要有云层,而云层中也要有裂缝,因为稣光是从云层的裂缝中穿透出来的。

步骤2:按Ctrl J (或Cmd J) 复制背景图层,在图层控制板上,你将会发现两个相同的图层 步骤3:简单地把新增的图像变为黑白 最快捷把图层变为黑白的方法之一是在Hue/Saturation (色相/饱和) 工具中,把Saturation (饱和) 设为0。按Ctrl U直接叫出Hue/Saturation(色相/饱和)工具中,然后把Saturation设为0 。完成后,应该会出现一个彩色和一个黑白的图层,如上图。 步骤4:选取单行的黑白黑层 首先,选择单行的选取工具。 长按Marquee Tool 的工具,Photoshop 就会让大家选取其他的Marquee Tool,选择Single Row Marquee Tool 。

然后,在黑白的图层中,选取最多变化的那一行的云层,如上图。 步骤5:把选取了的单行云层复制到另一个新图层 按Ctrl J (或Cmd J) 就能把自动地把已选的地方复制到新图层上。Layer 1 不是一个空白的图层,它有一行被复制了的云层。 步骤6:把单行云层放大和变形 那黑白的图层已完成了它的任务,我们可以把它隐藏或弃掉。如果想把黑白的图层隐藏,请按它的图层左方的眼睛图示。

现在,请确保单行云层的图层(Layer 1) 被选取了,如上图。然后,按着Ctrl (或Cmd) 键,同时用鼠标左击Layer 1 。大家会发现相片中只有一行的地方被选取了。 再按Ctrl T (或Cmd T) 把Free Transform (自由变形) 工具叫出。画面的虚线会变为一条直线和三个分别处于左、中和右的正方把手。 把中间的方形把手向下拉,画面会出现许多的黑、白和灰的直线,这些线条将会成为我们的稣光。 拖拉Free Transform (自由变形) 工具的那八个把手可以控制图像的大小,如果要把图像变形,就要按着Ctrl (或Cmd) 键来拖拉四

初三化学中和反应教案全面

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难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一、学习要点 中和反应 【课前预习】 1.稀盐酸呈________性,其pH_______7,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____性,其pH_______7。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则溶液的pH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完成下列表格: 3.施用__________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虫叮咬了,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涂上________或__________可以止痛、消肿。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_,这样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课堂学习】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

【交流与讨论】 1.在【实验2】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在该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 3.在【实验2】中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什么性?盐酸为什么逐滴滴入? 4.在反应中不断振荡试管的目的是什么?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酸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碱+ 酸→盐+ 水中和反应HCl + NaOH 2HCl + Ca(OH)2 H2SO4 + 2NaOH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氯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物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的化合物我们称为盐。 2、中和反应是________与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反应 注意:反应物只能是酸与碱 反应实质:OH-+H+== H2O 5、中和和反应的应用: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生活实例,并解释相关问题: (1)解释“向酸性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案

中和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用肥皂洗过的衣服晒干后会留下白色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 班级学生分成3组做下面的实验,并组织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第一组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第二组 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第三组 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钾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 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指导观察图10—12和图10—13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2.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中和反应教案

中和反应教案 溆浦县卢峰镇麻阳水中学--向春城 探究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逐步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 ⑴通过边实验边探讨,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整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交流。 ⑵对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现象,学会分析原因。 3.情感与态度: 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⑵使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感受自己的成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 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节课是在第二节探究酸碱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究酸和碱的性质,教学起点定位在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这个问题上,从而引发有关中 和反应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实质 探究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探究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实验仪器及药品:5%稀盐酸 5%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pH试纸 氢氧化钙固体蒸馏水浓盐酸 试管8支胶头滴管小烧杯玻璃棒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探究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怎样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为什么酸和碱具有共同的性质? 【投影】酸碱指示剂和酸碱度的知识再现习题 1.用酸碱指示剂可以区别溶液的酸碱性。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原因:酸溶液中含有较多的H+;碱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OH- 2.溶液的酸碱度常用来表示。 pH<7时,溶液显性; pH = 7时,溶液显性; pH > 7时,溶液显性。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同学们做过好多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许多现象。如果将实验室常见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呢? 【猜想交流】…… 【实验探索】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结论】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起发生反应了吗?你有什么猜想? 【猜想】二者没发生反应;二者反应了,但现象不明显……

物理论文——丁达尔效应浅谈

丁达尔效应浅谈 09化基潘斐 第一部分:释疑 清晨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常常看到从嫩绿的枝叶间透过一道道光柱,这让山大小树林变得十分迷人,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属于丁达尔效应,但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相机下的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产生原理: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系统呈现混浊。

这是一杯淀粉溶液(实际是悬浊液),经蓝光照射后整杯溶液显蓝色 (2)当光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相粒子的半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 在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 于是山大小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 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第二部分:质疑 记得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凝聚现象都是胶体的性质。”而《新华字典》对“性质”的定义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说高中教科书那段话的含义是:“只有胶体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但根据我们第一部分所探讨,丁达尔效应产生的根源是光的波长与粒子半径大小的差异。那么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吗?半径在1~100nm之间的非胶体粒子真的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吗? 为了验证自己的质疑,我做了如下对照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半径在1~100nm之间的非胶体粒子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实验原理】 红墨水(为悬浊液,非胶体)粒子半径近胶体。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位置: 上教版本《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课题1——中和反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 通过活动与探究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 四、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 五、教学处理: 本课题共分两个小课题: 课题 1:“中和反应”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课题 2:“盐”。 本节课探讨课题1。 六、教学准备: 烧杯、滴管、温度计、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NaOH溶液、 HCl 溶液、酚酞试验。 七、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 前面我们学习了酸的性质、碱的性质, 那么如果我们把酸与碱放在一起 , 会有什么变化呢 ? [ 学生猜想 ] 酸和碱会发生反应。 [ 教师引导 ] 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呢? [ 学生回答 ] 通过实验来证明。 [ 学生实验 ] 向 NaOH溶液中滴加稀HCl。 [ 学生提出问题 ] 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 ] 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 伴随有明显的现象, 但有些化学反应却 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 如 NaOH与 HCl 的反应 , 那我们能否证明 NaOH溶液与稀 HCl 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

[ 学生讨论 ] 以小组为单位 , 设计实验方案。 [ 交流共享 ] 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 老师和同学对该方案进行分析讨 论。 方案一 : 学生 1:NaOH溶液是碱性的 ,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它会显红色 , 再滴加盐酸 , 可观察到红色最终变为无色 , 说明 NaOH溶液的碱性消失 , 必然是因为 NaOH 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 学生边讲解边动手演示实验) [ 教师提问 ] 是化学变化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我们如何知道NaOH溶液与稀 HCl 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 学生讨论 ] 可以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水分, 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教师引导 ] 为了节约时间 , 我们可以取少量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然后加热 , 使液体蒸发 , 观察蒸发皿内的现象。 学生实验并描述现象: 有白色粉末生成。 教师 : 这是氢氧化钠吗 ? 学生 : 不是氢氧化钠 , 是氯化钠。 教师 : 大家如何判断白色粉末是氯化钠呢?

2017高考化学第11题胶体,丁达尔效应

第11题:胶体,丁达尔效应 满分:70分 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2.下列叙述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墨水时,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尿毒症,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3.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是不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4.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泥水 D.碘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的是 A、NaCl溶液 B、Na2CO3溶液 C、Na2SO4 溶液 D、Fe(OH)3胶体 6.下列液体中,属于分散系,且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①烟②水③雾④蔗糖溶液⑤Fe(OH)3胶体 A.②④B.③④C.①③ D.④ 7.关于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 之间 B.都能透过半透膜 C.可以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鉴别二者 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少量Cl- 8.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B.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将FeCl3溶液加热即可 C.当光束通过豆浆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雾霾天气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雾霾是一种胶体 9.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石灰水 B.含有尘埃的空气 C.雾 D.氢氧化铁胶体 10.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粒子直径的大小 B. 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 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 D. 雾、豆浆、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1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冰水共存物 12.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 A.丁达尔现象 B.能否通过滤纸C.是否澄清D.是否有颜色13.区分氢氧化铁胶体与含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最简便的方法是() A.观察颜色 B.丁达尔效应 C. 过滤 D. 蒸馏 14.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研究背景 (1) 2.实验原理 (2) 3.实验器材 (2) 4.研究过程 (2) 5.研究成果 (4) 6.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 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摘要:本实验研究,探究改进了Fe(OH) 胶体的制备,探究出了观察丁达尔现象的新方法, 3 并成功研制出了丁达尔效应观察仪。改进后的实验方法,使用仪器更简单,操作更简捷方便,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成功率,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关键词:Fe(OH) 胶体制备丁达尔效应竖直路径观察仪 3 1.研究背景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 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便是丁 达尔现象[1]。这是因为云,雾,烟尘都是胶体,只是 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 滴(如图1所示)。 丁达尔现象从森林来到化学课本中,普通高中化 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26页[2],涉及Fe(OH)3 胶体的制备[3]及丁达尔效应现象的观察实验,教科书上 是这样描述实验步骤的: 1、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 2、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如图2所示) 3、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13饱和溶液;(如图3所示) 4、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5、把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观察。(如图4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操作,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以下不足: 1、用烧杯作反应容器,容积大,所需蒸馏水用量较多; 2、由于蒸馏水较多,加热所需时间也较长(约需8~10分钟),课堂效率不高; 3、两次加热,实验步骤繁琐,制取Fe(OH)3胶体的成功率不高; 4、观察丁达尔现象不明显。(效果如图4所示) 2.实验原理 1、 2、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3.实验器材和药品 本实验采用下列器材和仪器: 4.研究过程 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阶段展开了研究: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2015年3月24日)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2.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3.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