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管理以及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管理以及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管理以及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管理以及发挥作用

摘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成为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救助对象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流浪乞讨人员现象是一个社会性顽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从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社会工作角度研究专业方法对救助站的介入,对于救助站问题的解决及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社会工作几乎都偏重于理论,缺乏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并未对具体地区提出适应当地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从社会工作应用实践入手,对百色市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该站目前的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救助站内的应用现状。社会工作方法在沈阳市救助管理站中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尚处于“了解”、“围观”的状态中,存在以下问题:未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只需是本科毕业就可,工作人员报考社会工作师的热情不高。专业技术和方法应用较少,只提供短暂救助,忽略了受助者能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此外,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综合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站救助工作的困境和原因后,笔者选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介入中的社会心理模式,严格按照介入流程,接案并建立服务关系,

预估受助者的优势和服务期望,建立目标和制定计划,介入并获取资料,评估到最后结案,运用倾听、沟通等专业技巧开展个案访谈并取得理想成效。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社会救助具体实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最后,本文针对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途径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队伍,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期望为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作一份努力,也希望能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提供有益的材料和参考借鉴。

关键词:救助管理;社工机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介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救助管理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维护着流浪乞讨人员及流浪未成的人的基本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着以流浪乞讨人员为主要目标对象群体的服务管理职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救助群体的求助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行政救助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救助管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行政救助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按救助管理规程为受助对象提供临时基本的物质帮助为主,受编制等原因限制救助管理人员不足、救助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滞后,不能为受助对象提供多元化、多层面的服务,缺乏有效的社

会参与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阻碍着救助管理事业的发展,不能提供与受助对象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直接影响着救助管理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力量在其国家社会保障体中参与度高,已形成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与满足群众需求的有效服务管理模式和体制,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社工具有很强的自主、独立权责,承担了主要的社会救助事务,从物质上、精神上全面地帮助受助对象(贫困家庭和个人)。在明确规定的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社工马上依法处理;超越社工职权范围的,则立即实行转介,即移交给负有责任的其他政府部门。同时,社工还要对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行追踪调查,更有社工以“授人以渔”的理念,一站式的帮助贫困家庭与个人创业,争取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摆脱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

国外及国内港台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保障的机制形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发展至今已是相当成熟,其过程对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于社会急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流浪乞讨弱势群体需求呈多元化,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救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陆“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率先在社会救助领域引进了社工机

构等社会组织开展了先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根据救助管理机构现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引导社会力量关爱救助群体,对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进行了初步定位,明确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及合作方式,探索本土化的新时期救助管理模式,有利于拓宽救助服务面的机构与社会组织互动,开展多元化的救助管理服务,满足当前救助管理服务目标对象群体需求,更好的保障受助人员顺利回归正常生活,融入社会。

二、意义: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带动社会力量关爱救助,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合作模式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利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负责的救助管理格局。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完善、建立参与机制,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带动社会各界关爱、参与救助。

救助管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益,社会的共同参与亦代表着社会对这一弱势受助群体的接纳与关注,对于受助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起积极促进作用。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受助群体的临时性基本生活问题,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对流浪乞讨人员正常回归家庭、社会

起到关键性作用。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协作情况主要有:(一)救助管理保障所需的资金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来保障的,并依据相关规定由政府财政支出,纳入专项救助资金支出项目。但是由于救助管理目标对象群体主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业务性、政策性强,因此还有很多需求层面不同,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类似人群不愿意或得不到相应的救助。而社会组织可通过社会层面调处各种资源,来弥补行政救助管理层面的不足,较为灵活的开展救助服务活动。

(二)社会组织除协同救助机构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外,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专业技术层面给予救助对象群体帮助,通过链接社会资源等方法提升救助层次,提高政府与社会对救助管理的满意度。当前我国救助管理机构在实施救助服务管理过程中,根据相关救助管理规定,更多的是提供物质上的基本帮助,精神心理层面与专业技术层面的救助服务因诸多制约较少实施。而救助目标群体在物质需求上需要满足外,精神上的需求更是呈多样性与独特性,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困境与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社工机构能够利用其专业的特点,在救助管理行政框架内,以救助对象需求为导向,开展救助管理社会工作,针对救助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心理辅导、链接资源等专业服务,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为受助人员增能、赋权、恢复重建自信,从精神层面提高救助对象自身调适能力和发展能力,平衡心理,尽可能的依靠自身能力顺利回归

家庭,融入社会。

第二节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关注度增加,并开展了一系列系相关的救助管理法案。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救助管理还是存在着问题,虽然救助管理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不再强制实施“收容遣送”,但是他们的救助管理理念和救助管理目标依然停留在“收容遣送制度”阶段。要改善这样的救助方式并且完善社会的救助制度,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救助,因此展开社工介入救助管理研究。

第三节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救助,本文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社工介入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围绕这主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必要分析;2、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主要目标;3、社工对流浪乞讨人愿救助的实务介入;4、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社工介入的反思。

二、研究方法:指导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属实证主义范畴,即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什么介入方法对案主有效,并且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体现在研究中的各个阶段,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法和访谈法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于收集资料分析应用逻辑上的归纳分析发进行总结。在社工介入阶段,以个案为主,同时根据社工实务展开的需要,运用了小组工

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模式采用的是个案管理模式,围绕这一模式下目标的达成,综合运用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各种技巧,如建立转关系技巧、以创造性方式解决问题的技巧、沟通技巧。而沟通中又有倾听的技巧、表达支持态度的技巧、让案主发泄的技巧。

第二章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救助管理内涵

救助管理:救助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对于符合救助管理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基本的物质帮助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管理是指国家为确保救助工作正常运转,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而进行的必要身份甄别、机构秩序维护、教育矫治和特殊人群的护送返乡的管理过程。救助是第一位的,管理则是保障救助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二、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内涵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现报告机制。支持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状

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事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得到客观评估和及时响应,为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救助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在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民政所、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

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平台,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中有关经办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责,对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社会救助对象,依程序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对象实际情况分类提

供综合性或专门化服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得到全面有效回应。

第二节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社会救助是一种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正外部性的特点,市场的提供往往会造成“搭便车”的现象,难以满足公众性的要求。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唯一切最有效的主体。然而,基于政府缺乏良好的自我监督,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异质性、信息具有不对称性等,政府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第三方管理理论

非政府组织(NGO),是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后,人们寻找到的称之为“第三种管理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作为社会组织,其志愿机制既是有政府机制中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国际社会

中关于NGO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莱斯特.萨拉蒙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认为凡是同时符合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的组织即为NGO。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问题凸显,日益壮大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形态,往往被称为“第三支主导社会的力量”,对它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满足社会救助需求、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工作也属非营利性组织拥有着同样的特质。

三、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相关理论

引入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社会工作理论,丰富社会救助理论体系,拓宽社会救助思路。在服务对象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为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的目标与社会救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目标具有同源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救助理念,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价值体系。专业社会工作者认为对服务对象救助不是因为怜悯和施舍,也不是政府权力,而是专业职责,这种理念和做法可有效减少政府负责的社会救助的行政化,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基本权益。除此之外,社会工作中包括人与环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以及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等在内的专业理论关注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服务工作,也对服务对象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政治动力的系统分析、评估与建设,以有效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的“调和度”,同时兼具直接服务

和宏观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

第三节社工机构运作的救助社会工作与政府主导的救助管理的比较

一、行政救助管理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首先,行政救助管理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救助机构的运行,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较多,可开展的救助项目较多。其次,行政救助管理得到很好的法律保障,能够保障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再次,政府的公信力较高,愿意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较多。

劣势:行政救助管理人力资源较少,对于巡街乞讨人员救助有限,且行政救助管理太过行政化,只给予相关的物质帮扶,并不能给予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帮助,不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使个人情绪恢复正常。

二、社工机构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首先,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提供物质救助、心理疏导等专业性、基础性服务。其次,理念支持作用,所有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都应以救助对象的物质和精神改善需求为本。再次,功能发展作用,推动建立富含社会资本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社会救助对象的生活能力,发展社会功能。最后,参与社会救助管理拥有物资支持和法律保障。

劣势:社会工作是新兴的产业,认可度不高,外展实施困难;社会工作渗入社会救助工作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

资金有限,需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章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现状与问题:以百色市救助管

理站为例

第一节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历史与内容

一、历史

首先,2003年8月1日,我国废除了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开始实施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由强制性收容谴送改为自愿性救助管理,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事务是伴随着在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不断地发展,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最先引入专业的社工机构,是我国最早发展社会工作的地区。通过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完善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救助管理站通过购买社工服务,不断的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发展。

二、内容

在社会工作与民政系统天然的亲和力当中, 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入能够提升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为救助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工作对于流浪乞讨救助的介入应当以政府主推与民间运作的结合为发展动力, 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互补为模式目标, 以专业社工和机构社工相并存为运作方式, 以专业知识与本土经验的统一为现实基础, 从而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一是根据救助管理站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成立社工服务站, 设立外展社会工作岗位, 主要任务是救助城市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发动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组织志愿者配合开展救助管理工作以

及对潜在的问题人员进行预防性早期干预。同时, 设立机构社会工作岗位, 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接待咨询、管理服务、甄别核对和转介。二是针对老人、青少年等不同的流浪群体,从其特殊需求出发,开展个案、小组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 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 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行为矫治、困难救助、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特殊救助, 做到分类救助, 按需施救。

第二节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现状

一、社工机构组成结构

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来说,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机制正逐渐从非职业化向职业化转变,非职业化

的救助社会工作仅仅是在站内引入社工理念,把社工方式方法融入救助管理工作,而职业化的救助社会工作,正式在站内设立社工办,并由专业社工开展专业规范的社会工作服务。

从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领域的内容上,一是解救危难,一般是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通过街头救助亭或街面救助车的劝导与救助使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二是解决临时困难,主要是服务机构内的救助,在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后,为其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帮助,并对其行为偏差、不良习惯、违法状况利用个案、小组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矫正,提供专业介入服务;三是促进发展,主要是帮助救助对象掌握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利用类家庭、家庭寄养或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四是资源整合,主要是救助对象离站后的服务,不仅利用救助管理站的资源,同样也帮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其回归到主流社会。

第三节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制约因素分与原因分析

一、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组织在与救助管理机构的相互协作中,救助管理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的功能发挥受行政以及相关因素影响,过于行政化,缺乏相应的自主性未能全面发挥,易导致专业缺失。长期以来,受体制、政治因素影响,加上行政部门处于主导地位,受行政传统观念影响,对社工机构的行政督导和监督变成直接管理的模式,从而由“委托服务”变成“增加人员”的管控思维,社会机

构的参与特性被行政同化,失去了社会参与的特点,价值和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参与积极性。

(二)受经验制约,社工机构参与救助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形成可复制的本土运作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购买服务与购买岗位概念混淆,易造成协作双方对协作方式误解,导致双方的配合出现问题,影响参与成效。

(三)社会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行政机构,但在具体实务中又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的延伸,仍然带着行政色彩,特别是在实际运作中受行政主体影响和限制,社会组织的特性没有得到全部发挥,在不偏离行政主导的情况下,自主灵活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仍在探索完善阶段,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社会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依据及规程当前主要依靠相关的部门性或指导性文件;本土指导政策的制订尚未形成模式。法定权责范围不明确以及本土指导政策的临时性严重影响参与度与协作发挥,不利于发展。

(五)在现阶段,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不高,仍持观望态度。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捐赠、购买服务等途径来维持发展,社会的接纳与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社会组织生存的基础,亦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让社会认同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保障救助管

理社会工作的持续性开展,虽然我国政府已制订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规划并正在实施,但当前还属探索初级阶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大部分仍集中在民政领域,服务范围较为局限,社会群众对社工机构服务与行政机构服务的概念仍然较为模糊,思想仍然停留在政府包揽全部的层面。

(六)作为行政救助机构与救助对象之外的第三方,社工机构不仅是一种职能延伸,同时也是受助群体联结政府的纽带,它能够客观反映受助群体真实需求、建立受助对象与救助管理机构之间的信任缓冲区,以解决救助目标对象群体问题需求为主要目标,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共同做好救助服务管理。平时应注重总结和收集向救助管理机构提供在业务开展过程的相关信息,为救助管理措施、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但在参与救助管理实务中,因长期以来传统救助管理模式的影响,社会组织大多都只是执行式、事务性的参与,其真正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仍然摆脱不了“公务员”角色的定位,但事实上社工机构参与救助服务并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根据自身的功能以及社会的需求受政府的委托通过一系列的合法程序来参与救助管理服务、协同救助管理机构共同服务并维护受助对象权益。

(七)受资金管控、购买服务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组织在领域社会服务中可持续性发展效果不明显,服务的持继性直接影响社工机构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由于现

阶段购买社会服务的主体仍以政府为主,具有行政管理的局限性,特别是资金保障,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运作模式及相关法规进行,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社会机构服务为按年度购买,次年需另行申报,服务期限短,社会机构从业人员目前大多是按项目招聘使用,项目终结后若无后续保障则会离开机构或另行参与其它项目,不利于高质量的长效运作。

第四章完善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加强社工参与救助管理制度建设

一、参与救助管理制度制定

形成协商共议和联席听证的制定过程模式。应在充分解析和掌握当前救助管理新需求新变化的前提下,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适时引导社工机构以社工代表的名义参与其中,组织召开联席听证会议,以社工服务的视角,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状况和目前救助管理出现的弊端,对每一细则、每一条款进行实事求是的审视、推敲和评议,提出切合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共同推动救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最终成型。

二、推动社会救助体制的完善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帮扶自助服务,且在普及社会福利方面已逐渐成长为突出的中坚力量,服务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和发现社会救助体制存在的缺失,具有第三方监督、检视的职责与义务,更具备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言献策的资质,实现与政府一起助推社会救助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加强社工机构自身建设

一、推进机构规范化管理

鉴于区内社工机构参差不齐,呈现起步较晚且发展迟缓的特点,虽然在社工实务上有了部分的积累,但要想在行业发展的轨迹上有所作为,必须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当成首位的行动措施并付之实践,有了齐全系统的制度、要求和规范,才能统一机构发展思路和社工服务意识,才能茁壮成长。二、抓好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社工人才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机构是否能长效发展,建立高效的社工人才培育机制和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一环,实行服务前指导、服务过程督导、服务后评估的社工发展模式,增加社工分享交流、学习培训、技能操练等提升机会的频次,从根源上加强和推动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保障工作

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人员薪酬体系、激励机制,机构服务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保障,为社工在执行服务过程中营造一切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成为机构自身发展建设的坚实堡垒。

第三节完善救助资金保障、筹集机制

一、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质性推进,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资金将通过多渠道形成专项购买来源,也是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抓手。因而应在政府对救助管理安排的原有资金量基础上,有效地融合政府多部门和社会爱心组织的有力资源,提取符合救助领域的资金累积,是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资金保障机制的关键。

二、加强预算和管理,提高救助管理资使用效比

救助管理资金的支出应在使用前建立合理的、条理清晰的预算安排,所提出的支出依据或事由必须严格掌控管理,原始凭证和材料齐全,符合财务使用范围和要求,务必使每一笔款项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章结束语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发表时间:2019-08-30T11:04:44.3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王亚娟[导读] 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本质上是回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即处理社会矛盾、整合社会秩序、推动居民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提升民众幸福感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丰富,如何依托现有的理论,将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的社会治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化的方法,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以往的的社会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现实。为回应这一现实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思维与治理模式的积极转变。 2.“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是以政府为管理主体,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协调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秩序,防范社会风险,为居民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条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共同参与,依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混乱、矛盾突出、风险频发等现象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者相比来说,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即单一主体对社会进行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进行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一种由集权到分权,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多方合作治理转变的过程,即主体多元化的过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个人等都将成为新的治理主体。 3.“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契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寻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推动社会治理技术融入基层社会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行动者,在此过程中可提供专业的方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个涵盖哲学基础、专业伦理、理论基础、专业方法、实务模式和技巧的科学体系,它是一门助人的艺术,更具有专业的方法,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以及本土化的实践,现已形成一种宏观层面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中观层面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微观层面重视个体心理健康和维护家庭和谐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是应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社会工作正是为回应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可以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社会工作参与和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制度条件还没有正式建立,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治理创新,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空间是什么,基层实践中如何推动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界的探索尚比较少,下文将对有关学者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王思斌认为,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社会工作可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他认为社会工作以服务为基础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参与社会治理形式的多样性:可通过直接服务、政策倡导、发展性参与、倡导传播协同合作的精神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形成新的治理机制。 顾东辉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结构和内涵上的相似之处,认为在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的诸多专业方法和理念能对社会治理实践的具体开展有所启示。目前中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吸纳社会工作在制度、政策、行政以及实务层面的智慧,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李迎生根据《决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做了初步思考,从四大战略任务出发,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认为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各个方面都有介入空间并可以从中发挥作用。 卫小将认为,社会工作通过将个体放置于社会生态环境中去观察,注重对个体行为及其与周围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系统对于社会问题的产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时须反其道而行之,从个体及其周围的系统出发,从内向外,逐级治理。 纪德尚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能够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建构中,可以借助专业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共同运用,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专业调节机制,促进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精品文档]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案例五 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问题】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 (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 (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答案】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 (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做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所以,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3.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有效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然而,由于结构张力和路径依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也存在现实困境,需要更为有效的行动策略。通过对全国首个城市“慈善社区”试点创建项目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社工机构通过进入、服务、互动的全过程行动策略,可以实现融入社区、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目标。社会工作应立足于解决社区“共同体困境”,着力构建社区合作网络,推动内生型社区治理的实现。 标签:社会工作;社工机构;社区治理;行动策略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具有服务性特点,提供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善治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①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民政部及各地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已经从社工教育者及学生的个体化参与发展为当前的组织化参与阶段。自2003年上海成立全国第一家社工机构至2015年年底,我国民办社工机构已达4686家。②大量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项目,将其“落地”于社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社工机构融入社区是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社工机构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不仅是一个制度化嵌入的过程,也是积极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制度和资源的约束,社会工作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行动策略。③目前,由于目标差异、非平等合作关系和政府潜在的维稳思维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挑战。一方面,社区行政化色彩浓厚,自主性不强。另一方面,社工机构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欠缺服务能力和行动策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社工机构被社区接纳和认可的程度不高,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鉴于此,本文以一个较为成功的社工机构——Z社工机构(以下简称Z机构)与T社区合作实施全国首个“慈善社区”试点项目的个案④为例,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过程和行动策略,以期对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过程 一般认为,外来机构介入社区服务的过程是为实现介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连贯的步骤以及运用的相应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可以作为行动过程来理解,分为探索期、策动期、巩固期和检讨期。具体来说,一是准备与探索阶段,二是动员与组织阶段,三是推展与巩固阶段,四是检讨与反思阶段。⑤ 就Z机构与T社区的合作来看,首先需要了解Z机构参与T社区治理的背景及起因。Z机构是由原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后作为Z机构的法人及总干事)及北京市某高校教师于2012年共同发起成立并在朝阳区民政局登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国外医务社会工作得发展已有上百年历史,在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演着不可替代得作用,促进了医院各部门、患者、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逐渐兴起。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正式成立了我国首家医务社会工作部。目前,我国已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 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得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得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医务社会工作不但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协助解决产生疾病或因疾病而产生得各种社会问题,预防疾病得蔓延与复发,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 医务社会工作处理问题分类 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在实务的过程中大致会遇到如下几大类相关的问题: 1、医疗适应问题,包括: (1)抱怨医疗处置失当。(2)要求特定治疗。(3)拒绝医疗。(4)无法适应疾病症状。(5)无法适应治疗或检查产生的副作用。(6)不恰当的医疗期待。(7)对疾病治疗的不了解。 2、入院和出院问题,包括: (1)认为病情未愈,不宜出院、转院,或者认为住在本院是应得权益而拒绝出、转院。(2)无法处理出院后的照顾。(3)对其他医疗设施不满,不愿转出。(4)门诊追踪困难。(5)对出院后的病况不安。(6)要求转往特定医院。(7)需要人力工具协助。(8)无处可去,待安置。(9)家人或亲友拒绝照顾。(10)纠纷未和解,或私人事务不愿出院。(11)住院安排问题。(12)不辞而别,自动出院。 3、伤残复健问题,包括: (1)无法接受伤残。(2)不了解伤残复健。(3)拒绝复健。(4)需要复健用具。(5)需要复健计划。(6)需要人力协助。(7)需要技艺(职能)训练。(8)残障鉴定 4、适应问题,包括: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肌体自我修复及社会疾病救治和预防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unction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lso is the body repair itself and society an important safeguard mechanism of social diseas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s the basic,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lie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 Social work Community governance 一. 社会工作的两个传统 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从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诞生,迄今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王思斌,1998,6.)而在中国,这里指的是排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学校开办,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至今不到30年。至于作为专业性实务的社会工作,时间就更短了,也就是本世纪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无论官方还是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水平低,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社会工作。这样的评判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样的评判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也包含了很大的误区。 正如心理学等现代科学虽然只有不长的历史,却有久远的过去一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同样如此。虽然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或者说,现在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然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1

(完整版)医务社会工作

第一章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专业地位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构成要素主要有7个:一是以社会福利服务专业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为指导;二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性质是社会福利服务,实质和精髓是为病人、家属和公民提供免费和以公民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三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健康公平与健康平等;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家属等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五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作用是解决服务的心理问题和因疾病导致的其他社会问题,直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间接改变、影响宏观的社会环境、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六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和组织化、制度化社会服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社会关怀和无私奉献;七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运行机制是及时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有效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2、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类角度和三大专业特征:分类角度:①按照国家划分,可以分为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②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和普通病人的社会服务;③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所划分,可以分为职业健康社会工作、学校健康社会工作和监狱健康社会工作等; ④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实务领域看,医务、学校健康社会工作、狭义福利、住房、就业服务和个人、家庭、社区、群体服务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⑤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规律和结构变迁角度看,医务社会工作与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处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最高层次。三大特征:①社会福利性:主要目的是解决公民的生老病死和基本生活问题;②跨学科:说明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说明医务社会工作跨越社会福利与健康照顾两大学科群;③综合性 3、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①医务社会工作的宏观研究对象是特定社会制度中的医药卫生体系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②医务社会工作的直接、具体研究对象是医疗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③医务社会工作要研究各式各样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社会功能与运作机制;④医务社会工作必须研究各类疾病和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医学知识; ⑤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还有医学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⑥医务社会工作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大的方针政策的研究,以及纵向历史比较研究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⑦医务社会工作还应当研究特定社会的福利文化和医药卫生文化。 4、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工作范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与临床医疗、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康复服务、家庭医学与社区健康服务。 5、医务社会工作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在不断变化;②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③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色彩越来越浓厚;④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越来越多地反映为医院之外、非医疗性和综合性社会工作干预措施。 6、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领域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建支持性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行动;④发展个人的技能;⑤调整健康照顾服务的方向。 7、康复范围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医学康复,主要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②教育康复,主要是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③职业康复,主要是通过职业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④社会康复,主要是在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 8、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功能①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与健康等社会影响因素的预防和治疗,使医生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生理疾病的治疗,有助于病人获得全面的综合性服务;②医务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病人管理,参与医疗服务流程和健康照顾服务活动的过程;③医务社会工作为病人提供超越医院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健康照顾、确保病人完全康复;④除提供直接临床服务、连续性服务和参与病人管理之外,以疾病预防、健康风险因素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预防为主的预防服务于健康促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⑤医务社会工作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两个学科领域,在医学学科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中都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 9、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优先领域:①广泛开展健康需要评估和高危人群的筛查;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③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和心理关怀;④协助病人适应医院和医疗环境;⑤对病人提供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⑥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支持和家庭福利服务;⑦组织志愿服务和开展社区服务;⑧广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⑨改善就医环境和加强医患沟通;⑩组织病人自助互助小组、俱乐部和娱乐活动等。第二章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 1、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构成①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科学体系,主要是回答有关疾病、病理、治疗和健康的基本知识;②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工作知识,主要涉及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③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主要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宽广知识基础。 2、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的结构:可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知识三个层次。综观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其中最微观、最基础、最主要、最直接和操作化知识层次是有关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的。①微观层次专业知识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建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要和目标;②中观层次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是有关社区与组织的,社区通常分为地域社区与功能社区两种。③宏观层次专业知识主要是有关健康照顾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政策框架等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 会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救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助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工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作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为本的综合性救助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危机干预 评估 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②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③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一个月到半年;半年到三年 ④医疗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补助 ⑤教育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的教育救助。 ⑥住房救助:配组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⑦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⑧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主要特点 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救助类型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 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融入 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 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 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宣传讲解政策 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提供教育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完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 1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掌握重点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救助的体系 2.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 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 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 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 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掌握重点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1.什么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2.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 服务对象及其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 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2 2 ●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掌握重点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围绕着社会救助的内容展开,也就是说以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 1.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3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3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4 4 3.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4.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参与救助政策修订 (2) 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 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 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 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 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生活的 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开展教育,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6094281.html,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作者:姜爱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然而,我们却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在实务层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实践困境: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层面的实际问题无法完全契合;基层社区的实践也未能给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反馈;传统的社区问题真实而又持久存在,却未找到指导实践的视角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开发出一套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务的技术体系①。这套独特的实务技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专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历经4年,通过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传授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培育出一大批本土化的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 2017年11月21日至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行动研究下的城市社区治理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主题,与会人员从资源链接的经验与问题、积分兑换的经验与问题、公益金众筹的经验与问题、政策财政经费使用的经验与问题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他们既是持证社工也是社区工作员,更是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本次会议不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聚焦,也是对行动者与研究者的重新定义。我们认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是城市社区治理实践领域的专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探索者,还可以说是城市社区治理行动研究的主体。虽然学术界常言“无学者,不论坛”,但是这批优秀的社区实践者可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是本次论坛与传统的以专家学者为中心的论坛的区别,也是本次论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一、行动研究的类型、概念与特点 有学者根据实践研究中不同的协作关系,将实践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即隔墙观察型、外来者型、协同型和实践者型。隔墙观察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外来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作出评估、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协同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实践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②我们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分类,在丰富本框架的同时,根据研究和行动 视角的不同,对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在“过程—关系”两大维度下进行类型划分,深入探究行动研究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的主体视角的不同,我们主要将实践研究分为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参见表1)。专家研究即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理论性把握,

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_李迎生

社会工作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李迎生(1962—),男,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发展。 ■引文格式:李迎生.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1):23—28.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李迎生 (中国人民大学1.社会与人口学院;2.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摘要: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落实以上目标, 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刻不容缓。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 (2014)01-0023-06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出发,作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任务。 一、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社会管理”的提法。应该说,近年中央所强调的“社会管理”实际上是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使用的,但不太清晰,容易与传统的以“管制”为特征的社会管理模式相混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治 理” ,确立了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向与目标,既是过往相关理论的逻辑延伸,又高度概括了现代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是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体现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代治理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自主自治的社会网络体系的建立以及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等。在治理基础上达成的“善治”是一种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体现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社会工作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专业和职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运用专业知识、

医务社会工作教案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安排 课时: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小组工作课程基本内容,及整学期课程安排、考评机制等。进行班级分组和小组展示,为以后课堂讨论做基础。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工作技巧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将介绍主要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医务社会工作各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重点侧重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及服务进程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概念、功能、服务对象等; 2)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3)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4)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过程及主要步骤; 5)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6)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当前的实践情况; 三、学习模式 1)讲课-老师会于每一课堂中点出各个学习重点,并提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留心的地方。 2)个案研习-老师会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分享给学生,讲解及分享案例中工作手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个人与小组习作-老师会选定与课程相关的题目进行学习,要求同学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相关功课或研究。 4)个人/小组咨询-学生如有需要,可以邮件或电话方法与老师联络,预约直接交流的时间,询问有关课程学习和作业的事宜。

四、课程内容 课堂表现(20%)-课堂中参与课堂讨论及分享的情况。 报告 (80%)-5个同学一组,共同制作简报及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已包含参考书目和批注等字数) 的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计划书。 六、参考书目 1)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季庆英:《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 4)王思斌:《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 七、班级分组及团队展示 1.5人一组,设计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小组契约、队形; 2.进行团队展示。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练习题1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练习题(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小张开展工作,小张准备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2、上述案例中,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考试大论坛 3、针对这些困境,小张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4、通过以上分析,请归纳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来源:考试大 答: 1、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3、小张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小张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来源:考试大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小张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www.E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6094281.html,考试就到考试大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6094281.html, 农村地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初探析 —以江西万载R医院为例 摘要:社会工作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医务社会工作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农村地区医院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农村地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探讨目前农村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瓶颈,并就针对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几点建议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村发展医务社会工作 所谓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介入医疗机构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处理病患与医疗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助病患处理个人问题,协助病患适应医院的环境,出院后的追踪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等等。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最早是在16世纪英国的济贫法中提到给穷人提供医务救助服务。1905年,美国,卡博医生(Dr. Cabot, Richard),麻省州立医院(The General Hospital of Massachusetts),首次聘用社会工作者,被世界公认为是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开端。此后,医务社会工作在西方各国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西方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最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是在1921年,北京老协和医院成立了社会服务部也称为帮穷部。此后,济南鲁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红十字医院、仁济医院、重庆仁济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相继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但在1952年,由于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各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也随之被取消。直到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设立了社会康复专业,这标志着医务社会工作逐渐恢复。2000年5月,上海东方医院正式成立社工部,开展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2006年,上海瑞金医院,开始筹建社工部。目前我国已有十多家医院成立了社工部,不同程度的开展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这使得医务社会工作得到空前大规模的发展。 一、农村地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江西省万载县是全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示范点,该县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