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成果,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在民间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英汉谚语的理解,提高对英汉谚语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谚语(proverb or saying)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2000年版,491页)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朗文当代高级辞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in simple language?。谚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是密切相连的。

2.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谚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以下将从审美角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分析。

2.1 审美差异在诸多英汉谚语差异中,最为典型的要属对待动物的态度了,其中,龙的例子最为人所熟知,在中国,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有谚语?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而英美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sow dragon’s teeth等等。在汉语中习惯用老虎来形容勇敢、凶猛、威严,在西方,狮子常被尊为百兽之王。因此,我们在翻译含?lion?(狮子)的习语和谚语时不妨用?虎?取而代之则更符合中国人的认同感。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

b 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s hide狐假虎威等。

2.2 自然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山川物产、气候差异与历史发展轨迹千差万别。英国乃岛国,英民族生活在四面临海的岛上,擅长航海,所以英语里有很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而汉民族生活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袤大陆上,谚语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 民以食为天;瑞雪兆丰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

2.3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受佛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大,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谚语,如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再如道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等等。而英国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古希腊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毁灭之,必先使其疯狂。

2.4 思想观念差异英民族强调众生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 人类血的颜色是一样的。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而汉民族却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家族讲家法,讲辈分;社会讲宗法,将尊卑。谚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西方道德中,比较注重子女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体现在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的谚语中。还有?All stratagems are fair in love?、?Love is without reason?等就体现了男女平等 ,自由恋爱。英民族有着开拓进取、永争第一的勇气,?Keep up with the Jones. ?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而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汉民族则怕出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

3. 翻译策略

正如刘宓庆说的:?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意义始终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它既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落脚点。?[1](p83)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3.1文化意象的保留随着人们对不同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更多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蕴涵异域文化的意象,加深和扩大了读者的文化知识面。异化翻译理论家 Lawrence Venuti提倡翻译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即承认原语和目的语间的差异并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和接受原语文化的异质特征[2](p91-94)。例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译文译成?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条条大路通罗马译成?All roads lead to Rome.?完全直译,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能明白其隐含意义并保留了原汁原味。

3.2 词语替换的套译英汉两种文化中历史典故和比喻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采用词语替换的套译法,即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替换文化内涵相似的英语谚语。这类例子有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there wings.说曹操,曹操到。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utter is gold in the morning, silver at noon, lead at night.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3.3 意义的转述有些谚语的意义从字面是难以一目了然的,为帮助理解,需加以解释和说明进行意义的转述,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英谚?An Englishman’s house is like castle.?, 如果我们只翻译成?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中国人可能就无法理解这个谚语的真正含义,是英国人都住在城堡里还是英国人在住宅里觉得有安全感?如果我们在后面加上注释?不经允许,不得擅自入内?;Carry coal to Newcastle.纽卡斯尔是主要的煤炭出口中心,再运煤去那儿,意思是?多此一举;?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后悔徒劳无益?或?覆水难收?。

3.4对联式的注释把直译和意译用对联式合并成一句,上联说的是形象,下联讲的是意义,这样更能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儿游水底,好东西难到手。 As the old cock crows, so does the young. 子女学父母,亦步亦趋。Even the weariest river winds somewhere safe to sea. 恶水终归流入海,哪有人无得意时。

三.结语

谚语是一种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要使得英汉谚语的翻译准确、精美,必须在了解英汉文化存在的差异基础之上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力求让读者真正领悟到谚语之美,使得文化的交流得到更好的实现。

[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李世勤,李气纠. 英汉谚语互译要走异化之路[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文章正文 -摘;-: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种文化在另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搜索词汇;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首先、引言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 是形象意义的差异, 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方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方式的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第2、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个组成部分,反映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视同仁);Man propose,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

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以为汉谚相当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

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方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

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2>、地理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和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如; 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和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和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 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7]

(三)、习俗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以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和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

[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以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以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定的影响。和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臵,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 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臵)等。

摘要: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谚语进行对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帮助他们从新的角度了解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观点,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一、引言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可能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谚

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总结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

何为谚语呢?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谚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谚语,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扬帆要趁风顺时)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2、习俗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

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像:好狗不挡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例如: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以狐狸为形象时,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而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The fox who flies proves himself guilty.(飞跑的狐狸证明自己有罪)。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汉语认为失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汉语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英语谚语: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It is good to go afoot with a horse in hand.(有马牵在手,步行最悠闲)。

3、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不修今世修来世、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汉语反映老子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昏极则乱等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臵,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汉语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谚语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人际关系是平等的。相关的谚语如: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made the country, and man made the town.(上帝造乡村,人们造城镇)等等。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而英语典故谚语大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例如来自《圣经》的谚语: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Far from Jupiter, far from 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越远);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 Venus grows cold(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冷)。这条谚语中的克瑞斯(Ceres)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而巴库斯(Bacchus)是酒神,维纳斯是众所周知的爱神。这条谚语的表面意思是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做伴,维纳斯(Venus)会感到冷清。而实际的寓意是:没有温饱,就难以有甜蜜的爱情。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谚语涉及广泛的领域。例如:All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就是一台戏);Have is have.(到手的东西才算数);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聪明的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点像汉语中的知子莫如父的意思。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了上面提到的《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臵)。还有一些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的谚语,例如: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谚语反映汉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

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表达方法: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

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原文的神韵,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如:

1)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2)All roads leads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4)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5)Too much cleverness is folly(过分聪明反而愚蠢);

6)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7)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 (蜡烛照亮他人,燃烧自己); 8)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9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自助者天助之) 10)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11)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2. 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直译过来后,中国读者很难理解,虽然加脚注或说明可能达意,但是这样就失去了谚语语言洗练、短小精悍的特点。采取意译,则?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等弊病?(曾自立,1983:74)。例如,有的词典将?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was the tug -of –war?译成?希腊人相遇,拔河赛就出现?。这样的翻译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好意译为?两雄相争,必有激战。?

这样的例子还有: 1)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2)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3)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4)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5)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

如译成?想吃煎蛋饼,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有得必有失?。 6)If the mountain will not go to Muhammed, the Muhammed must go to the mountain如译成?如果山不去穆罕默德那里,穆罕默德就必须到山那里去?,不如译成?坐而待不如起而行?。

3.对等翻译

谚语是人们群众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这使得两个民族和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例如:1)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2)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3)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4)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5)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臵);6)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句看出,有些谚语尽管不能完全对应,但其大意是基本接近的,只不过喻体不一样,联想有异。在套用汉语谚语时,特别要注意谚语的民族性,即不能使用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译文里充满了异域色彩,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冯庆华,1995:144)

比如:1)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不要班门弄斧);

2)Beauty lies in the love’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

3)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好当);

4)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5)Nature is the true law(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The fox knew too much, that’s how he lost his tail(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上面例子中的?鲁班??西施??诸葛亮??尧??桀??卿?等都是汉文化所特有的,这样汉译的英语谚语不但不能使中文读者透彻地理解谚语的内涵,达到在理解谚语内涵方面的功能对等,还会引起读者的疑惑和别扭。上面的句子不如翻译成:

1)不要教母鸡下蛋;2)情人眼里出美人;3)事后聪明人好当;4)一人不及两人智;

5)天行有常;6)过分聪明反而愚蠢。

4.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1)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猫也有权看皇帝,老百姓也该有点权利);

2)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her fair 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A mouse in time may bite in two a cable(老鼠不断咬,粗缆成两截;不怕力量小,只怕功夫深); 4)An eagle does not catch flies(老鹰不会去捉苍蝇,大人物不会去做小事); 5)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6) Do n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莫踢刺棍,莫作无谓的抵抗);

7)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8) First catch your hare(先抓到兔子再说,到手的东西才算数);

9)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the dog will easily find a stick(有心打狗,找棍不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0) If I have lose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作品,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对等翻译和直译意译结合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意确切,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功能对等:问题与对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2辑),637-64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德春等,《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孙艳,?英语谚语误译剖析及其翻译?,《外语与文化研究》(第2辑),519-52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童之侠等,《英汉谚语格言》,外文出版社,2001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

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专业:水产养殖专业10-4 姓名:黄运佳 学号:1001110411

浅谈中西方语言文化和饮食的差异 1.语言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 (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

跨文化交际论文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笔者所知,我国学者对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的研究甚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尝试。 一、哲学观念与广告语言 曹志耘(1992:130)认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

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长虹牌电视机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通过天上彩虹对人间“长虹”的映衬、比喻,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广告宣传,“长虹”彩电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长驻于人们的脑际。“长虹”彩电驰名全国,颇受青睐,销售量跃居国产彩电之首,这固然与其质量息息相关,但无疑也与其广告词所创造的美好形象不无联系。 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则由人群在大地上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四个大字,在此场景里,人和文字融为一体。同时,该广告仅有的两句话“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这样,整个广告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非常引人入胜。再举数例: ①与书为友,天地长久。(某丛书广告)

跨文化交际毕业设计论文.doc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Notion about a Family 1101214008 11109班 陈欢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Notion about a Family Nowadays , our world is a globalized world. Countries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no one nation can be independ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architectu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globalization tightly connects the world with us in political , economic , cultural field and so on. It brings not only wealth, the greater its charm lies in the mutual language,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But except the benefits and good effects the globalization makes , there are so many risks and hidden danger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 a imperceptible problem is our culture has been challenged,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Globalization show u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are gradually penetrating into the minds of people.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ocieties ,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Speaking of family, Chinese people have their ow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about it. Whether globalization will change the notion? This is my theme.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ccumulating many great cultures and spreading many nice manners and customs. And these contai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Chinese family, whose stable spreading plays a large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Our traditional notion about family generally refers to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 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 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 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 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 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7.Influence of Greek Myths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化 8.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关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 敏感度的调查 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Tourist Materials 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中的跨文化培训 11.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12. On Tour Commentary Translation---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 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交际 1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atrical Tricks to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二、中西文化的产生背景差异 中国文化是在黄土高原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然后在华北平原,再后是往长江以南发展,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儒学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释道的文化。它以其特有的悠久、单纯的传统,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进入了近代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大交流的时期。拥有上下五千年渊源历史宝贵遗产的炎黄子孙,在当今的21世纪现代社会,仍然遗传了祖先们的优良传统。 西方近现代文化主要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发展过来的。古希腊伦理学和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则表现为尚知和崇理,至善在于"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的人的完善",尤其是理智、哲学的沉思被强调为最高的德性。古希腊人是乐生的,立足此世的,他们是多神论的,他们的人生观是自然主义的。孕育和起源于海边的文化注定了他们性格上的开放。这是与中国文化的大不同! 三、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列出几种比较常见的文化冲突。 1、私方面的冲突

跨文化交际论文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成果,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在民间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英汉谚语的理解,提高对英汉谚语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谚语(proverb or saying)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2000年版,491页)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朗文当代高级辞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in simple language?。谚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是密切相连的。 2.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谚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以下将从审美角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分析。 2.1 审美差异在诸多英汉谚语差异中,最为典型的要属对待动物的态度了,其中,龙的例子最为人所熟知,在中国,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有谚语?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而英美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sow dragon’s teeth等等。在汉语中习惯用老虎来形容勇敢、凶猛、威严,在西方,狮子常被尊为百兽之王。因此,我们在翻译含?lion?(狮子)的习语和谚语时不妨用?虎?取而代之则更符合中国人的认同感。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 b 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s hide狐假虎威等。 2.2 自然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山川物产、气候差异与历史发展轨迹千差万别。英国乃岛国,英民族生活在四面临海的岛上,擅长航海,所以英语里有很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而汉民族生活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袤大陆上,谚语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 民以食为天;瑞雪兆丰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 2.3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受佛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大,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谚语,如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再如道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等等。而英国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古希腊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毁灭之,必先使其疯狂。 2.4 思想观念差异英民族强调众生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 人类血的颜色是一样的。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而汉民族却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家族讲家法,讲辈分;社会讲宗法,将尊卑。谚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西方道德中,比较注重子女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体现在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的谚语中。还有?All stratagems are fair in love?、?Love is without reason?等就体现了男女平等 ,自由恋爱。英民族有着开拓进取、永争第一的勇气,?Keep up with the Jones. ?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而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汉民族则怕出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 3. 翻译策略 正如刘宓庆说的:?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意义始终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它既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落脚点。?[1](p83)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论文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An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and-Cultu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任课教师:杨杰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200级11班 学号:222009310011324 姓名:王小青 2011 年12 月23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An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and-Cultu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 ommunication” WANG Xiaoqing Abstract:As we all know, we express our thoughts by means of language. However, while we using language, we conve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As for color, it’s a part of language, so it including culture, too.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lors and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ring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ame color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they reveal wide connotation of cultur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bserving not only their basic meanings, but also the deep and broad symbolic meaning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And some of them even have become taboos and adornments since the meanings of the color words are extended and transferred. Meanwhil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color views have similar phenomenon and coincidence in the languages. Key W ords: Color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symbolic meanings; comparison I. Introduction Col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life. Color word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like our sense of taste and smell. The basic color words in English such as red, yellow, white, black, not only express the colors of objective things, but also the obstruct things. The color words have specified semantic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Without understanding of them, we will probably run into obstacles or make a fun of ourselves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learning and grasping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are important.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can help u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m. II. Color and Culture Color words, in whatever languages, are used for describing different things.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7 million kinds of colors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nature. However, the color names are very limited in the languages because there are only dozens of colors

跨文化交际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countries tends to be unavoidable. We are doomed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owever, the communication may be hindered by the different cultures, for example, the languages, communication styles, religions, life backgrounds, and local customs. Even the environment we live in and our personality can influence our communication. Therefore,the author makes an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English major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Thesis firstly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shows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students'ICC. And then i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elements of ICC. Final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mphasis on exploring ways of ICC.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我们注定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然而,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宗教信仰、生活背景、地方习俗等文化层面因素,以及我们的交流环境、个人习惯,都影响我们的沟通能力和方式。因此,本文就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探索。首先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存在的问题。其次阐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论文

2017年上半年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从电影《女婿》看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国教本16班 学号:2016112543 姓名:黄妍妍 批阅教师:韦昌宁

从电影《女婿》看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是会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谓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而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 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融合也会有冲突,这就需要做到求同存异。 最近,我看了一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电影,名叫《女婿》,别名称《岳父岳母真难当》。这是一部法国影片,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以为像国内家庭剧一样是无趣的,其实不然。它的主题比较独特,是有关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现出东西方间的文化冲突。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旧式传统资产阶级家庭中有四个女儿。三个女儿分别找了阿拉伯、犹太和中国丈夫,有三种不同的跨国婚姻。而老夫妻唯独期盼剩下未嫁的小女儿能找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白人,结果没想到小女儿找了一个非裔黑人。在这对夫妻与他们的女儿女婿相处及在筹备小女儿婚礼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和感动的故事。该影片虽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家庭喜剧,但片中却处处体现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文化冲突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抨击。由此,可从这部影片中看出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和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宗教方面 (一)在影片里,玛丽问二女儿一家要为外孙取什么样的名字,犹太女婿笑称在安东尼,卢卡或穆罕默德三个名字间犹豫。克劳德既要表现出心胸宽广包容性强的样子,但实际内心对穆罕默德这个名字及其排斥。因为前两个名字是传统的法国天主教名字,而穆罕默德则是与犹太教穆斯林有关。这体现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宗教间在取名字上的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The Necess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can not live without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everywhere. Even when they are alone, people are bombarded with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that is,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he ability to exchange ideas with people around us in different cultures.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is the essence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humans is the vehicle by which people initiate, maintain, and terminat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Like communication, culture is prevalence and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humans. Culture is also invisible yet pervasive. As we go about our daily lives, we do not have a great sence of our culture’s influence. Culture exist everywhere around u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even different countries. Culture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relational and perceptual environment. Yet most of our thought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are profound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In addition to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 have more and more exchang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whenever a minimum of two person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or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and exchange verbal and nonverbal symbols. It can occurs everywhere. For example, When we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or different countries, w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we need exchang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e business on the matter of information . A main theme throughout this text is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dispensable. Successfully communicatting with someone from a different culture or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our human requires a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ost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clude a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 which is indispensab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modern society, the benefit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even greater. Communicating and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can lead to a whole host of benefits, including healthier communities;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commerce; reduced conflict; and personal growth through increased tolerance. Through open and hone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can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goals that benefit everyone, regardless of group or culture, including the global community in the home, business, or neighborhood. Healthy communities support all community members and strive to understand, appreciate, and acknowledge each member. Our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person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brought us many benefits, through cross-cultural exchange, we can learn about the other countries'way of life, also we can understand their industry structure, thus we can do commercial exchanges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ith them, the academic has No boundaries, only through the exchange, we can get more academic knowledge, our communication will be easier and there will be less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s mentioned earlier in this text, when we come together with a person from a different culture, we may feel uncertain, apprehensive and anxious. Such feelings are stressful. Hence, sometim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stressful. The good news is that we can learn and adapt to such stress and.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have to keep in our min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we use with persons with whom we are familiar may not be effective with persons from other cultures. Thus, we have to learn to adapt and adjust our communication style. 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we will make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adapt, and move on. A good beginning point

跨文化交际论文

性格决定做事方法和做事结果 关于性格的定义十分广泛,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具有复杂的结构。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1] 第二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很多人容易把性格与本性弄混,认为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比如腼腆的性格、果断的性格等。而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比如自尊心,虚荣心,荣誉感等。 在我所学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程的刚开始就提到了有关性格的内容。那性格与跨文化交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我来谈谈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而我们都知道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会有迥然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习惯,所以若想更好地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打交道,提前了解他们的性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个有关不同国家的人不同性格的经典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