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运动疗法.。。。。。。。。。。。。。。。。。。。。。。。。。。。。。。。。。。。。。。。。。。。。。。。1 作业疗法。。。。。。。。。。。。。。。。。。。。。。。。。。。。。。。。。。。。。。。。。。。。。。。。8 转移训练。。。。。。。。。。。。。。。。。。。。。。。。。。。。。。。。。。。。。。。。。。。。。。。10 关节活动度。。。。。。。。。。。。。。。。。。。。。。。。。。。。。。。。。。。。。。。。。。。。12 关节松动术。。。。。。。。。。。。。。。。。。。。。。。。。。。。。。。。。。。。。。。。。。。。。17 平衡训练。。。。。。。。。。。。。。。。。。。。。。。。。。。。。。。。。。。。。。。。。。。。。。。21 步行训练。。。。。。。。。。。。。。。。。。。。。。。。。。。。。。。。。。。。。。。。。。。。。。27 协调训练。。。。。。。。。。。。。。。。。。。。。。。。。。。。。。。。。。。。。。。。。。。。。。。3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训练。。。。。。。。。。。。。。。。。。。。。31 呼吸训练。。。。。。。。。。。。。。。。。。。。。。。。。。。。。。。。。。。。。。。。。。。。。。。38 构音障碍康复技术。。。。。。。。。。。。。。。。。。。。。。。。。。。。。。。。。。。。。。。40 失语症康复技术。。。。。。。。。。。。。。。。。。。。。。。。。。。。。。。。。。。。。。。。。42

吞咽障碍康复技术。。。。。。。。。。。。。。。。。。。。。。。。。。。。。。。。46 肌力训练。。。。。。。。。。。。。。。。。。。。。。。。。。。。。。。。。。。。。。。。48

运动疗法

概述

????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此法利用了学习和动机的理论以及在人类运动科学和运动技能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着重按照运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其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动技巧的5个基本因素:脑损伤后功能恢复、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强调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调整重心和环境控制。

????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

操作规程

????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和步行。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

情况,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1.上肢功能训练

????(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此时不能提

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

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

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注意要确保患者为腕掌关节活动而不只是掌指关节活动。之后,可让患者练习在旋前位用拇指和其他各个手指捡起各种小物体,然后前臂旋后,再旋前放入另一碗中,以进一步训练操纵物体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用拇指指腹抓握物体而不是用拇指内侧缘抓握。为增加难度,患者可练习用五指抓握塑料杯杯口边缘但不使杯子形状发生改变的动作,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抓握塑料杯向各个方向移

动,注意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能让杯子滑落。

????⑥为了有效使用手的功能,需要准确地控制肩、肘、腕关节。可采用增加上肢活动复杂性的训练,如:训练上肢整体控制手的活动能力;练习从自己对侧肩上拿取小物品;前伸拿取或接触某一物体;向后伸展上肢抓握和放下某一物体;

训练使用餐具等。

????2.口面部功能训练

????(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作。)等。也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坐位是吞咽和进食最有效的姿势。

????(2)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

并与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以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

????(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必要时,在患者进餐前训练其吞咽功能;在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或其它活动时要监督其面部表情,保持闭嘴,改善其口面部的控制和外形等。上述口面部功能问题如能早期处理,一般会很快恢复。

????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转向健侧的困难为:①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

困难;②不适当的代偿活动为用健手将自己拉起。

????从侧卧坐起可能发生的代偿为:①旋转及前屈颈部或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

侧屈颈和躯干;②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

????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动作包括:①转向侧卧位;②颈的旋转和屈曲;③髋和

膝屈曲;④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⑤躯干旋转。

????从侧卧位坐起的动作包括:①颈和躯干侧屈;②外展下面的臂;③由健侧腿

钩提患腿向床边放下。

????训练步骤:①训练颈侧屈:治疗师帮助患者从枕头抬起头,再自行回到枕头上,做颈侧屈肌群的离心性收缩;②帮助患者床边坐起:治疗师帮助患者坐起时,患者颈侧屈,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肩上,另一手推患者的骨盆,并尽可能把患者的腿部移至床边;③帮助患者躺下:患者从坐位侧移体重到健侧前臂上,当患者提起双腿放在床上时,其颈部向相反方向侧屈,然后让自己低下身体呈侧屈。

????4.从侧卧坐起训练

????(1)让患者颈侧屈,同时治疗师一手放其肩下,另手推其骨盆,患者用健手作杠杆。帮患者躺下时,让患者将体重侧移于健侧臂上;提双腿放在床上时,

让其向相反方向侧移头,然后侧卧下。

????(2)训练移到日常生活中:只要病情允许,应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坐起动作,这对中枢神经系统是良好刺激,可预防抑郁症,有助于增加口面部的控制功能、增加膀胱的控制功能、增加视觉输入及便于交流。坐起时要坚持上述正确方法,防止替代动作。坐起时用枕头支持其患臂。患者必须卧床时,要帮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

????5.坐位平衡训练

????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

????①患者坐位,双手放在大腿上,向一侧转动头部和躯干以使视线通过该侧肩

膀上方向后,然后还原到中立位,再向另一侧重复此动作。

????②患者坐位,让患者向前伸展患侧上肢触摸某一物品,然后再练习向前下方地面及向两侧方伸展患侧上肢。每次动作后都回到直立坐位。治疗师在必要时帮助支持患侧上肢。

????增加练习的复杂性

????①坐位,让患者从侧下方地面拾起一件物品。

????②坐位,让患者用双手拾起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子,双手向前拿起桌上一件物

品,再向后伸手取一件物品。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①经常练习将重心在两侧臀部交替转移。

????②要练习站立。

????③如果患侧上肢松弛无力,应用桌子支持患侧上肢,以便能够阅读和做其他活动。

????④患者可以按照日程安排表进行练习。

????6.站起与坐下训练

????(1)练习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患者坐位,双足平踏地面,双足间距不能过大,通过屈髋伴伸展颈部和躯干来练躯干前倾,同时重心前移,注意患者

双足,使其充分着地。

????(2)练习站起。让患者肩和膝前移,练习站立。治疗师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患足充分着地,如果患者很弱或体重过重,需要两人帮其站立,分别扶肩和扶膝,方法同上;此外,坐较高椅子练习站起和坐下都比较容易,可改善对站立的控制。

????(3)练习坐下。治疗师帮助患者前移肩和膝,让患者向下、向后移动臀部并坐下。

????(4)增加难度。开始阶段可让患者双上肢向前放在桌子上来练习抬高臀部和前移肩部,可用较高椅子来练习。以后可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子、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站起,交

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5)注意练习的连续性,即其他时间也要按治疗中学习的站立与坐下要点去做。要为患者安排平时的练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次数等。

????

????7.站立平衡训练

????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

????①双足分开5~10cm,以使双腿垂直。

????②双肩垂直于双髋上,双髋在双踝之前。此对线使患者能来回移动和有效工作。

????③髋膝伸展,躯干直立。

????④双肩水平位,头中立位。

????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

????①仰卧位,患腿置于床边,患足踩地,患者练习小范围的髋伸展。

????②站立位,双足负重,髋前伸。

????(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

????(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

????①坐位,支持和伸展膝关节,练习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并尽可能坚持一定长

的时间,然后放松。

????②坐位,治疗师用手托住患膝呈伸展位,然后将手移开,嘱患者不让患腿落到地上或让其慢慢下落。

????(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

????①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10cm左右,嘱患者看天花板。要注意髋、踝前移。

????②患者站立位,向一侧转头,同时躯干也向该侧后转,然后还原到中立位,

以同样方法再完成另一侧运动。

????③患者站立位,患侧上肢分别伸向前方、侧方及后方从桌子上取物品。????④患者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用健腿向前迈一步,然后还原到中立体,再向后退一步。患者靠墙站,双足跟间距约10cm,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嘱患者做重心前后移转的动作。重心后移时,令其双踝背屈。治疗师站在患者前予以一

定帮助和保护。

????(6)增加难度

????①治疗师从不同方向将球抛给患者,让患者分别向前、向侧、向下伸手去接

抛来的球或向前迈一步去接球;

????②用一手或双手从地上拾起大小不同的物体;

????③用健腿或患腿向不同方向迈步(前、后、左、右),以及练习跨过物体等。

????(7)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可在治疗以外时间练习,但要给患者以书面指导,以便患者能监测自己的练习。特别要患者注意站姿及患腿负重。可以练习靠桌子站,可用家用磅秤放在地上,两足分别站在两个磅秤上以确保患腿负重,另外,

站立和坐下要结合起来进行。

????8.行走训练

????(1)站立期:①训练在整个站立期伸髋。卧位抬患侧臀部以引出伸肌活动;站位,髋正确对线,患者练习用健腿向前及向后迈步,并保持患侧伸髋;②训练站立相膝控制;取坐位,伸膝,治疗师从跟部向膝部加压,通过0°~15°屈膝和伸膝练习肌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保持膝关节伸展练习等长收缩,以改善股四头肌对膝部控制;患肢负重,健腿向前,向后迈步同时将重心移至健腿,伸患膝。在负重不多的情况下练习小范围的膝屈伸控制。用健腿在8cm高的台阶迈上、迈下。保证迈健腿时患髋始终伸展;患腿踏台阶上,用健腿前移重心并迈上台阶,再迈回,然后过渡到迈过台阶。③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取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至另一脚。治疗师用手控制其移动范围在2.5cm左右;练习

侧行;先将重心移到健腿,再迈患腿,然后健腿合拢,再迈下一步。

????(2)摆动期:①练习摆动初期屈膝:俯卧位,治疗师屈曲患者膝关节,并使之<90°,通过小范围屈伸活动来练习屈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范围并计算时间,使在各个角度都得到良好控制,要求患者不能屈髋。取站立位,治疗师帮患者微屈膝,让其练习离心和向心收缩控制。但不要屈膝太多,以免绷紧股直肌而引起屈髋;用患腿向前迈步,治疗师帮助控制最初的屈膝。前迈时确保伸髋;向后退时,治疗师指导屈膝及足背屈;②训练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者的患腿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患者前移其体重至足跟。

????(3)行走练习:患者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如患腿迈步有困难,治疗师可用自己的腿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情况,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4)增加难度:让患者到有人群和物体移动的公共环境进行练习。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时同时做其他活动,如和别人说话,拿着东西等;改变行

走速度;在繁忙的走廊中行走;出入电梯等。

????(5)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使用平行杠、三足杖等要适当,因其只能暂时解决患者的平衡,但破坏了平衡控制的正确反馈。使用夹板或短腿矫形器也会妨碍足的背屈及跖屈。

????

??注意事项

??1.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再学习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掌握学习时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避免给肌肉有学习错误活动的机会。

????3.在训练的早期,应使患者保持注意力集中。

????4.治疗师应了解应用运动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肌力,而是为了增加运动的控制能力。

????5.要注重训练与日常生活功能相联系的特殊作业,要模仿真正的生活条件,

训练要按正确的顺序进行。

????6.注意要训练的不是某种运动模式,而是有现实意义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

????7.充分利用反馈,视、听和言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8.训练要循序渐进,制定的目标符合要患者的现状,训练过程中应多给以

患者鼓励,不要使患者丧失自信心。

????9.训练的运动强度要适当,以防患者产生疲劳。

????

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或神经发育促进技术(neurodevelopmenttreatment,NDT),是应用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来治疗脑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又称为Kabat-Knott-Voss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又称

为Carr-Shepherd技术)。这些疗法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的重点对象,按照个体发育的正常顺序,通过对外周(躯干和肢体)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出并促

进正常的反射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2)在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

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的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先作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作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作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正常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4)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

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Rood技术

概述

????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其主要方法是在皮肤的某些特殊区域施加温和的机械刺激或表面热刺激,并按照个体的发育顺序,通过应用某些动作的作用引出有目的的反应。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儿童脑瘫,成人偏瘫,及其它有运动控制障碍的患者。

禁忌症????非神经系统疾患。

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操作规范

????1.触觉刺激

????(1)快速刷擦:用软毛刷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作3~5s的来回刷动,或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刺激;如30s后无反应,可以重复3~5次。

????(2)轻触摸:用轻手法触摸手指或脚趾间的背侧皮肤、手掌或足底部,以

引出受刺激肢体的回缩反应。

????2.温度刺激

????将冰放在局部3~5s,然后擦干,可以引起与快速刷擦相同的效应。由于冰可引起交感神经的保护性反应(血管收缩),因此应避免在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刺激。

????3.牵拉肌肉

????(1)快速、轻微牵拉肌肉:可即刻引起肌肉收缩。

????(2)轻叩肌腱或肌腹:可以产生与快速牵拉相同的效应。

????(3)持续牵拉或将已经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置数分钟、数天甚至数周,

可以抑制或减轻痉挛。

????4.挤压

????(1)挤压关节: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对骨突处加压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向作用。

????(2)轻压背部: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时,由颈后部开始从上而下轻压脊柱

两侧肌肉,直至骶尾部,3~5min后可以放松全身肌肉。

????(3)加压肌腱:当手的屈肌腱痉挛或挛缩时,在手的屈肌腱上持续加压可

引起该肌肉的放松。挤压肌腹可引起与牵拉肌梭相同的牵张反应。

????(4)肢体负重:可以将患者放置在肢体负重体位上,通过负重时的挤压和加压来刺激关节周围感受器,促进姿势的稳定。

????5.特殊感觉刺激

????听觉和视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促进作用,节奏舒缓的音乐具有抑制作用;治疗者说话的音调和语气可以影响患者的

行为;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可以产生促进效应。

????6.吞咽和发音障碍

????在局部采取比较强的刺激,如:轻刷上嘴唇、面部和咽喉部;用冰刺激嘴唇和面部,用冰擦下颌部的前面;抗阻吸吮。

????

???注意事项

?1.应用时,根据患者个体运动障碍程度和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2.冰刺激和刷拂的促进作用仅在治疗即刻和结束后45~60s内有效。刺激宜重复多次进行,否则难以奏效。

????

作业疗法

适应症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尤其是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如儿童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截肢后、骨关节损伤后、手部损伤、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后、关节疾患等。

禁忌症????无特殊禁忌证

仪器设备插孔板、小圈及套圈用的架子、砂磨板、手指抓握练习器、手指屈伸牵拉重量练习器、、笔、纸、玩具、大球、感知觉训练用器材、桌、椅、板凳等。(打字机、缝纫机、编织用具、刺绣用具、制图用具、木工用具、皮革、工艺及机械维修基本工具暂无)

????

操作规范

????1.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1)上肢情况评定:包括关节运动范围、肌力、动作协调性、感觉、肌张力、耐力、有无异常运动。按左上肢、右上肢、两侧上肢共用的次序分别进行评定。

????(2)躯干及下肢功能情况评定:包括平衡能力、坐位和站位耐力、感觉、

肌张力、行走、步态等。

????2.根据评定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3.确定治疗目标,如增大关节运动范围、增强肌力、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

灵活性、改善手的灵巧性、提高肌肉运动的耐力和改善对运动的调控等。????4.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功能情况和治疗目标进行作业分析。

????(1)作业活动的技能成分分析:包括运动、感觉、智能、心理、社交等方面。

????(2)患者的功能状况分析:包括患者的姿势与体位、关节运动方向和活动

范围、肌肉收缩的方式、抵抗负荷、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

????5.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和作业活动分析情况,选择适合患者功能的治疗性作业活动。例如:

????(1)脊柱伸展、旋转、侧屈运动:可选择插板*、木工(刨木)*、传球等活动。

????(2)肩肘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木工(如刨木、拉锯)*、插板、砂磨、篮球运动等活动。

????(3)肩外展内收功能训练:可选择油彩、书法(写大字)、绘画、绕经纬线等活动。

????(4)手腕活动训练:可选择油彩、粉刷*、木工(锤打)*、乒乓球、绘画等活动。

????(5)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可选择粘土塑像*、陶土工艺*、编织*、刺绣*、装订、弹琴*、书法、插板、健身球运动、打字*、珠算、分拣、组装、结绳、下棋等活动。

????(6)髋膝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自行车运动、上下楼梯、跪爬游戏(儿童用)等活动。

????(7)足踝活动训练:可选择踩缝纫机(脚踏)*、自行车运动等活动。????6.确定作业训练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间歇次数。一般活动量由小量逐

渐到大量。活动时间和间歇次数根据患者的体能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定。

????7.实施功能性作业训练(以插板训练为例)。

????(1)肩前屈: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尽最大可能肩前屈,拔除最远的插栓。

????(2)肩外展: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患侧对插板,肩外展时拔除最远的插栓。

????(3)肩后伸: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不

转身,肩后伸)放进身后的盒子中。

????(4)肩旋转: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从颈

后(外旋)或腰后(内旋)递给另一只手,然后放进盒中。

????(5)肩上举: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拔除最上一排的插栓。????(6)肘屈伸: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伸肘拔除最远的插栓,然

后放进身前的盒中。

????(7)腕运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固定前臂,手抓住插栓,

腕背伸拔除(腕屈曲插进)插栓。

????8.结果评定。通过评定,了解治疗效果,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需调整治疗方案,决定患者是否结束治疗。

????

??注意事项??1.选择功能性作业活动时要注意考虑患者的运动功能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生活技能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兴趣等因素。

????2.功能性治疗活动是经过改良的、有一定治疗目标的、对患者身体功能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患者本人参加的、符合患者兴趣的、活动量可调节的活动,不

符合这些特点的活动不宜作为功能性作业治疗活动。

????3.功能性作业训练可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也可在家自行练习?。

注:加粗所列工具本科室暂没配备

转移训练

概述

????转移训练指提高患者体位转换能力的锻炼方法。

适应症????

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部分或完全瘫痪,完成转移动作相关的主要关键肌的肌力达到2~3级,要求恢复独立转移能力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

禁忌症??

??1.认知障碍、或不能配合训练者。

????2.与转移相关的肢体完全瘫痪者。

????3.病情不稳定,包括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脱位、骨关节肿瘤、重要脏

器衰竭、严重感染和其它危重情况等。

????4.严重骨质疏松者辅助转移时要慎重对待,避免发生病理性骨折。????

仪器设备

????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但需要时也可采用滑板、轮椅等。

????

操作规范

????转移技术主要包括床上转移、卧坐转移和坐站转移、床轮椅转移等。

1.床上转移

????从床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或从仰卧位转移到侧卧位。

????(1)侧向转移

????①偏瘫患者: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移向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该侧。

????②截瘫患者:先坐起,然后用手将下肢移向一侧,再用手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该侧。

????(2)仰卧转向侧卧

????①偏瘫患者:转向健侧有困难。训练时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再用健手握住患手,先上举到患侧,然后突然摆动向健侧,利用惯性将躯体翻向

侧方,同时用健腿托在患腿下方,帮助患腿完成转移。

????②截瘫患者:因截瘫而不能坐起的患者可以将两手上举,先举向转移的相反方向,然后利用突然向转移的方向摆动,使躯干先产生侧向翻转,再用健腿将患

腿移动到合理的位置。

????2.卧-坐转移

????从卧位转移到坐位。

????(1)偏瘫患者:先向健侧偏身,用健手支撑使上身抬起,再调整回中立坐位。

????(2)截瘫患者:在腹肌肌力不足时,可以采用手拉悬吊带或缚在床尾的牵拉带,使上身抬高坐起。也可以先侧身,用一手支撑上身,从侧面坐起;另一手

扶持床面,保持稳定和平衡。

????3.坐-站转移

????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患者应该首先具备1~2级站立平衡能力才可以进行坐

站转移训练。

????(1)偏瘫患者: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

收缩,完成站立动作。

????(2)截瘫患者:要练习使用矫形器坐起站立,先用双手支撑椅子站起,膝关节向后伸,锁定膝关节,保持站立稳定。用膝踝足支具者,锁定膝关节后,可以开始步行。

????4.床-轮椅转移

????由床上移动到轮椅或由轮椅移动到床。分为独立转移和辅助转移。偏瘫患者

一般没有显着困难。截瘫患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独立转移。

????(1)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如果轮椅的

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

????(2)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动向轮椅。(3)辅助转移指患者需要器械帮助,以及部分或全部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够完成转移动作。

????①滑板:四肢瘫患者在上肢肌力不足以支撑躯体并挪动转移时,可以采用滑板(牢固的塑料板或木板)垫在臀下,从滑板上将躯体滑动到轮椅,或滑动到床上。

????②助力:患者如果上肢肘关节屈肌力3~4级,但手腕无力时不能通过滑板完成转移,则可以用手搂住辅助者的头颈或背部,身体前倾;辅助者头置于患者一侧腋下,两手托患者臀部,同时用双膝关节固定患者的两膝,使用腰部后倾的力量将患者臀部拉向自己的躯干,使患者的膝关节伸直并稳定,然后侧身将患者转移到床上,或从床转移到轮椅上。

??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实际肌力和关节控制能力,选择适宜的转移方式。

????2.有脊柱内固定或骨痂愈合不充分时,注意不要产生显着的脊柱扭转剪力。

????3.转移动作后注意身体下面的床罩和裤子等必须平整,避免造成局部压力过大而导致压疮。4.辅助转移操作者尽量采用缩短运动阻力臂、分解动作、鼓励患者参与等方式,减少对自己腰部的应力,减少发生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

关节活动度训练

概述

????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纤维组织挛缩与粘连,可使关节活动范围障碍,影响肢体功能。关节活动度训练的目的是运用多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增加或维持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肢体运动能力。

适应症????

1.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不能主动活动,如昏迷、完全卧床等;为避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降低等并发症需进行被动训练;主动关

节活动导致明显疼痛的患者也需进行被动活动。

????2.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能够主动收缩肌肉,但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可进行主动训练;肌力较弱(低于3级)者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有氧训练时,多次重复的主动

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

????3.特殊情况: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相邻关节的功能,可进行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防治相邻关节的挛缩和肌肉萎缩,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

禁忌症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

仪器设备

????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训练包括自身和他人徒手训练。

????器械训练包括被动运动训练器、体操棍、指梯、手指活动训练器、头顶滑轮系统、滑板和悬吊装置等。

操作程序

????1.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

????(1)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决定训练的形式,如被动训练、主动辅助训练和主动训练等。

????(2)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同时确保患者处于正常的身体列线;必要时除去

影响活动的衣服、夹板等固定物。

????(3)治疗师选择能较好发挥治疗作用的位置。

????(4)扶握将被治疗关节附近的肢体部位,以控制运动。

????(5)对过度活动的关节、近期骨折的部位或麻痹的肢体等结构完整性较差的部位予以支持。

????(6)施力不应超过有明显疼痛范围的极限。

????(7)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在:①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②肌肉可拉长的范围;③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的合并);④功能模式等情况下进行。

????(8)在进行训练中和完成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总体状况,注意生命体征、

活动部分的皮温和颜色改变,以及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等变化。

????2.被动训练: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外力主要来自康复治疗师、患者健肢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被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1)程序

????①患者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

????②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髋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

????③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

????④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

????⑤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

????⑥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

????⑦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的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的,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

????⑧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

????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d。

????3.主动辅助训练

????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

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1)程序

????①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通过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帮助患

肢主动运动,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②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

????③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作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

作的最小助力,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

????④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⑤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d。

????4.主动训练

????适用于肌力在3级的患者,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完成的训练。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其目的是改善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

????(1)程序

????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根据病

情选择体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等。

????②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

疗师的手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

????③主动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

为最大限度。

????④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⑤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d。

????5.四肢关节功能牵引法

????通过将挛缩关节的近端肢体固定,对其远端肢体进行重力牵引,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一种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

织挛缩或粘连所致的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

????(1)程序

????①根据患者关节障碍的不同,选用各关节专用的支架或特制的牵引器。

????②将所需牵引的关节近端的肢体固定于牵引器上。

????③在关节的远端肢体施加牵引力量,并使牵引力作用点准确落在被牵拉组织的张力最大点上。

????④牵引力量应稳定而柔和,患者的局部肌肉有一定紧张或轻度疼痛,但不引

起反射性肌痉挛且可耐受。

????⑤牵引时间10~20min,使挛缩的肌肉和受限的关节缓缓地被牵伸。????⑥不同关节、不同方向的牵引可依次进行,2~3次/d。

????

????6.连续被动运动(CPM)

????是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被动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前可根据患者情况预先设定关节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及持续被动运动时间等指标,使关节在一定活动范围内进行缓慢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粘连和挛缩。

????(1)适应证:四肢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韧带重建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切除术

后,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后;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关节镜术后等。????(2)禁忌证:连续被动运动如对正在愈合组织产生过度紧张时应慎用或推迟应用。

????(3)仪器设备:对不同关节进行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可选用各关节专用的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训练器械是由活动关节的托架和控制运动的机械组成,

包括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训练设备。

????(4)程序:

????①开始训练的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即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时,也应在术后3d内开始。

????②将要训练的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的托架上,固定。

????③开机,选择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

????④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在术后即刻常用20°~30°的短弧范围内训练;关节

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⑤确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为每1~2min一个运动周期。

????⑥训练时间: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的训练时间不同,每次训练1~2h,也可连续训练更长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定,1~3次/d 。

????⑦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的运转情况。

????⑧训练结束后,关机,去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的托架上放下。

????(5)举例:以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膝关节连续被动运动训练为例说明。

????①术后第1~3d开始进行CPM训练。

????②患者平卧于床上,将下肢关节CPM训练器放置在患侧下肢下,固定。????③于屈曲位调节关节活动范围,开始要求关节活动范围在30°左右。????④运动速度以1~2min为1个周期。

????⑤持续运动1~2h,1~2次/d。

????⑥以后每天增加关节活动角度约10°~20°,1周内尽量达到90°。

????⑦继续训练,使关节活动度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其他关节的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可据此类推。

????(6)注意事项

????①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

????②手术切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时,早期不宜采用CPM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③训练中如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应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出现局部血肿。

????④训练程序的设定应根据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应及身体情况加以调整。????

7.牵张训练

????牵张训练是通过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使肌肉、肌腱和韧带恢复长度,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

度增加的一种训练方法。

????(1)适应证: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挛缩,关节活动范围

受限,影响患者日常功能活动或护理的肌挛缩等。

????(2)禁忌证:骨性关节活动障碍、新近的骨折又未作内固定、局部组织有

血肿或急性炎症、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1个月内、严重的骨质疏松等。

????(3)牵张训练的原则:

????①牵张训练前的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②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必要时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③牵张训练时,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

间,逐渐放松力量,休息片刻后再重复。

????④牵张后,可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的肌肉酸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于牵张位。

????⑤在获得进展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主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功能;同时加强肌肉

之间的平衡能力训练。

????(4)牵张训练的不同训练方式:

????①被动牵张:是由治疗师用力被动牵引患者肢体的一种牵张方法。????牵张训练前,先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或热疗,以使关节组织有一定的适应;先活动关节,再牵张肌肉;被牵张的关节应尽量放松;康复治疗师的动作应缓慢、轻柔、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次牵张持续时间10~20s,休息10s, 再牵张10~20s,每个关节牵张数次。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张,2~3次/d;牵张中避免使用暴力

或冲击力,以免损伤组织。

????②自我牵张:由患者依靠自身重量为牵拉力来被动牵张其挛缩的组织。

????常用的训练方法有:

????①肩关节牵张训练:面向墙面,患侧上肢前屈靠墙,手指尽力向上爬墙。如

有墙梯,手指可通过墙梯尽力向上。身体尽量向前靠拢,即可牵张患侧的肩关节前屈肌;身体侧向墙面,患侧上肢的手指侧向尽力向上爬墙,即可牵张患侧的肩关节外展肌。每次持续时间5~10s,重复10~20次,2~3次/d;开始训练时肩关节有疼痛,牵张角度应小,时间应短,以后逐渐缩短身体与墙的距离,增加牵张角度与时间。

????②髂胫束牵张训练:患侧侧身向墙,离墙站立,一手撑墙,一手叉腰,作侧向推墙动作,使患侧髋部尽量接触墙壁,即可牵张患侧的髂胫束;每次持续

5~10s,重复10~20次,2~3次/d;训练中应注意两脚平放于地面而不应离地,

离墙壁距离可逐渐增加。

????③股内收肌群牵张训练:两足分开站立,两手叉腰,重心移向健侧,同时稍屈健膝,患侧股内收肌群即被牵张;每次持续5~10s,重复10~20次,2~3次/d;如两侧均需牵张,即可左右训练。两足分开站立,距离可根据需要增加或缩小。

????④小腿三头肌和跟腱牵张训练:面向墙壁,离墙站立,两手支撑墙,两膝伸直,身体向前尽量使腹部接近墙;每次持续5~10s,重复10~20次,2~3次/d;训练中注意两足跟不要离地。离墙距离可根据需要调整。若只需牵张一侧小腿肌,可将健侧腿靠近墙,身体(腹部)前靠墙时,患侧小腿肌即受到牵张;可利用砖块或楔形木块训练,患者双足前部踩在砖块或楔形木块上,双足后跟悬空,利用身

体的重量使双侧跟腱牵张。

????⑤股四头肌牵张训练:两膝跪地,取躯干后伸位,亦可取屈膝屈髋跪坐位,两手向后撑床或地面,然后作挺腹伸髋训练;每次持续时间5~10s,重复10~20

次,2~3次/日;注意两膝不要离地。

????8.其他治疗

????对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还可选用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推拿、关节松动术等手法治疗,以及各种理疗方法等,可根据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加以选用,具体操作方法参见本章有关内容。

???

?注意事项

????1.患者应在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或固定物。

????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

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3.如有感觉功能障碍者需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4.数个关节活动度都需训练时,可依次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

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

????5.关节活动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

关节松动术

概述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

????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

????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它不良影响。????

禁忌症

???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

????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

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

????

操作

????1.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

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

????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

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

幅度要>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

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天或隔1~2天治疗一次。

????5.治疗反应

????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

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6.脊柱常用的关节松动技术

????(1)颈椎

????①分离牵引:患者去枕头仰卧,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右手托住患者头后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将头部沿长轴向上牵拉,持续数秒钟后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

????②侧屈摆动:患者体位同上。头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后及颈部右侧,食指和中指放在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上身左

转,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③旋转摆动:患者体位同上。向左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骨上托住头部,

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④后伸摆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一侧大腿向前放在患者头后部支撑。双

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患者颈椎后伸。

????⑤垂直按压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下颌稍内收,以减轻颈椎的生理性屈曲。治疗者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

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⑥垂直按压横突: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尖,这样,轻微的松动即可产生明显的力学效应;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

的拇指靠近横突根部。

????(2)胸、腰椎

????①垂直按压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疗床沿两侧,头转向一侧。治疗者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胸腰椎上,豌豆骨放在拟松动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将棘突垂直向腹侧按压。????②垂直按压横突: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腰椎的一侧

横突上,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

????③旋转摆动:胸椎旋转时,患者坐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向右旋转时,治疗者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手放在左肩后面,

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则相反。

????腰椎旋转时,患者健侧卧位,下肢屈髋、屈膝。屈髋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

段而定,节段越偏上,屈髋角度越小,节段越偏下,屈髋角度越大。治疗者双手放在上方髂嵴上将髂骨向前推动。如果关节比较僵硬,治疗者可以一手放在髂嵴上,一手放在上方肩部内侧,双手同时反方向来回用力摆动,这一手法对中段腰椎病变的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下段腰椎病变,可以让患者将上方下肢垂于治疗床

沿一侧,借助下肢的重力来增加摆动幅度。

????

????7.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

????(1)肩关节

????a.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

????b.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

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c.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

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d.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

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

????e.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疗者双

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f.侧方滑动: 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

????g.后前向转动: 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

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h.前屈摆动: 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

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i.外展摆动: 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j.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

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k.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l.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作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一、关节松动术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 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 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 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 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 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 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 (1)肩关节 ①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引言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护理干预手段,辅助患者实施康复 治疗,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为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二、操作规范 1. 操作前准备 - 进行治疗前必须确认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病情、治疗适应 性和禁忌症等。 - 对所需的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 完整、无损坏。 - 确认治疗环境安全,清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或障碍物。 2. 治疗操作 - 按照医嘱要求和治疗计划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治疗内容。 - 保持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情况,适时调整治疗强度和时间,确保达 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治疗后注意事项 - 治疗结束后,对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清理、消毒和存放,确 保设备的安全和卫生。 - 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 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 活动。 4. 安全措施 -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安全防护,佩戴好手套、口罩等 防护用具。 - 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伤害患者或自己。 - 发现患者有过敏反应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 医护人员。 5. 记录和报告 - 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反应和效果等相关 信息。

-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总结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遵守规范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提高操作技巧,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治疗操作规范的遵循将为康复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康复科操作规程

康复科操作规程 一、引言 康复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康复科临床工作中,为保证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康复科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并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康复治疗和关怀。本文档旨在为康复科操作人员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导,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 康复科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 2. 操作人员应了解康复科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 3.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有效地进行合作。 4. 操作人员应时刻保持工作用具的整洁和清洁,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安全。

三、操作流程 1. 患者评估: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 2. 制定康复方案:根据患者评估结果,操作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明确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 3. 康复操作:操作人员应根据康复方案进行具体的康复操作,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各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应准确无误地执行操作步骤,并根据患者的实际反应进行调整。 4. 监测和记录:操作人员应监测患者康复进展情况,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同时,应定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康复反馈和需求。 5. 操作安全:操作人员应遵守操作安全守则,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并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6. 操作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质量控制,检查康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流程的有效性,并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 四、操作方法 1. 物理治疗操作:物理治疗是康复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理疗等。操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各项物理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2. 运动治疗操作:运动治疗是康复科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等。操作人员应了解不同病情下适用的运动治疗方法和操作要点,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功能训练操作:功能训练是康复科的重要工作之一,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等。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训练计划,并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第八节有氧训练 一、器械有氧训练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详细完整版)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 一、诊前评估 1.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疾病、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2.进行功能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3.结合影像学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二、制定康复治疗目标 1.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并制定具体可行的治疗目标。 2.目标应明确、可量化,考虑到患者的个人特点和潜力。 三、康复治疗方法 1.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康复治疗方法应综合运用,灵活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3.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

案。 四、康复团队协作 1.康复医学科应建立专业的康复团队,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2.团队成员应密切协作,定期开展康复讨论和评估,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3.康复团队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应用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 1.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应用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如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 2.对于需要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评估和配备,并提供相关的操作指导和康复训练。 六、康复效果评估和记录 1.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包括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指标。 2.康复效果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反馈给患者及其家属,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以上是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的详细完整版。康复医学科致力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综合而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法,结合康复团队的协作工作,应用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定期评估和记录康复效果,为患者提供专业、全面的康复服务。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标准

理疗师操作规范 目录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 二、电针操作规程 (5) 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 四、推拿操作规程 (9) 五、刮痧操作规程 (13) 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 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 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 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 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 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 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 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 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 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 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 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 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 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 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 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 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

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针对康复治疗中的各种医疗操作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旨在帮助康复护士、康复师等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康复治疗工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逐渐成为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操作规程对于康复医疗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 一、康复操作流程 康复操作流程是康复操作规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指导了康复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康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康复操作流程包括了从康复护理的推进、康复目标的制定、康复方案的策划到康复方案的执行以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步骤。在康复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地实施每个操作步骤,这样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康复操作流程应该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合理利用康复设备及康复环境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康复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是指医护人员在康复操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关键部分。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熟悉各种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康复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康复操作技能包括:体位翻转技能、各种康复方案的执行技能、瞬时疼痛管理技能、膀胱管理技能、营养管理技能及其他相关技能。在实践中,康复医生、康复师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要完全遵守规程,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康复操作的标准 操作标准是康复操作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指引性依据。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准确掌握各项操作标准,从而确保康复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康复操作的标准包括了操作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操作流程、操作技能的要求、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在制定康复操作规程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符合实际的操作标准,使康复操作规范、稳定、可靠、安全。 四、康复操作注意事项 康复操作注意事项是指进行康复操作时所需注意的注意事项,它是保证康复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康复医生、康复师在康复操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康复操作注意事项包括了患者情况的观察、操作环境的安全、操作设备的维护、康复方案的个性化制定等方面。在康复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意愿、应注意安全,保证康复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康复操作规程是康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康复操作规程能有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降低康复治疗风险,保证康复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对于保障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和康复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康复机构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康复操作规程,对康复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细则为了更好地为伤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医疗行为,依法依规执业,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目前我院康复科执业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机构设置 1、按我院科室设置,因利于资源整合和充分有效利 用,康复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实施康复治疗技术 操作的科室。 2、康复科依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神 经伤病、骨关节伤病术后及疼痛患者提供康复服 务。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康复医师4-6名,康复治疗师8-12名。 2、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6-10 名。 三、教培及继教 1、确保师资,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证医学生、 实习生和进修生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 2、在职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如外派短 期培训、上级医学院校进修学习、院科定期组织理 论与技能操作学习与演示交流。 四、实施保障

1、完善相关仪器设施的配置,以确保《常用康复治疗 技术操作规范》在康复诊疗中的实施。 2、进行康复诊疗的科室所有员工,必须深刻学习和掌 握《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临诊时熟练操 作。 3、上级医师和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级医师和康复治 疗师执行《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不良情况逐级上报。 五、效果评价 1、康复诊疗技术应早期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 客观地与相关科室和患者或其家属(或相关人)沟 通:康复技术的宜忌、康复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及其 处置对策、康复治疗效果的相对性与影响因素等, 并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2、分阶段、定期以《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 相关评价指标,对康复治疗前和经康复治疗后患者 的康复效果、生活能力、社会认知等进行评价,并 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 采用不同型号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腧穴,如腹部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和皮肤表面构成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院

运动疗法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 1.上肢功能训练 (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2.口面部功能训练 (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作。)等。也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坐位是吞咽和进食最有效的姿势。 (2)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和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以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1.仪器操作规范 (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 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 期处理。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 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 (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 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 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 (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如 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不同 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 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 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 (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 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和进度。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一、前言 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保健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 能或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操作方法,提高康复治疗质量,本文档旨在制定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 作规范。 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 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疏通经络、功能训练、肌力训练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医生应合理选择治 疗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2. 操作规范:

2.1 康复治疗前,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历及家族遗传史,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2.2 操作时,医生应完全了解自己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保证操作技术规范化。 2.3 康复治疗中,应注意力度控制,避免操作过度或不足,以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2.4 操作时,应说明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确治疗过程,保持良好的治疗信心。 三、康复设备操作规范 康复设备通常包括多功能治疗床、肌肉康复训练器等。在操作康复设备时,除了应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外,医护人员还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

3.1 康复设备应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不可私自拆卸或更换配件。 3.2 操作康复设备前,应进行设备功能自检,确保设备处于正常操作状态。 3.3 康复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清洗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安全性。 四、总结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医护人员规范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提高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档所列举的操作规范仅为建议,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操作方法,确保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 扭挫伤、肌肉劳损、血肿、肩周炎、术后浸润、术后粘连、慢性溃疡、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