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第三章康复治疗技术

第三章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常与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定一个康复治疗方案,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学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定、调整,直至治疗结束。

康复治疗的内容很多(包括医学的、职业的、社会的等多种治疗、训练服务),本章重点介绍康复医学传统范畴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和中国传统医学疗法。

第一节物理疗法之一--运动疗法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mpy,胛)是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者的方法。通常所称的物理疗法是指利用人工物理能的疗法(如电、光、声、磁、冷热等)常简称为理疗学;而利用力能(身体运动、按摩、牵引、机械设备训练等)的物理疗法,常称之为运动疗法或医疗体育(简称体疗)。若根据治疗中病人的主、被动状态,又可分类为以体疗为主的主动性物理治疗和理疗为主的被动性物理治疗。本节叙述的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kinesiothempy),又称为治疗性运动(therapeutic exercises),是以预防残疾和提高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为目的,根据病残的功能状况,利用力学和人体力学原理,应用各种治疗器械和(或)治疗师的手法操作,以及病人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病人的局部或整体功能,使之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一、运动疗法的分类、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分类

运动疗法内容很丰富,分类方法颇多。如习惯分为传统性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运动疗法;根据治疗时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疗法和器械运动疗法;针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分为关节运动疗法、肌肉运动疗法、平衡运动疗法等;根据组织形式分为个人运动治疗和小组运动治疗。

(二)治疗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以补偿丧失的功能。

3.促进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可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如促进糖代谢,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的吸收。

(三)临床应用

运动疗法的适应范围较广,临床疗效比较满意的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瘫、周围神经损伤;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脱位、脊柱骨折、关节手术后、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烧伤后瘢痕形成、骨质疏松等;内脏器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内脏下垂、消化性溃疡;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对运动疗法的实施时间,应争取在疾病的早期介人,即在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就可实施,即使是昏迷病人也可以做些小范围的局部的肢体被动运动,但要掌握好治疗的项目和强度。

二、运动疗法常用设备和治疗处方

(一)器械

运动疗法除徒手治疗外大部分离不开器械,且种类颇多。有单一功能的简单器械,又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器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许多多功能的计算机控制的运动治疗设备在康复医学领域得以应用。

常用的简单运动疗法器械有肩关节练习器、肩梯、滑轮吊环、肋木、墙壁拉力器、前臂旋转屈伸练习器、悬吊牵引架、电动站立床、站立架、股四头肌练习器、平衡杠、坐式踏步器等。

多功能电脑控制的运动疗法设备如平衡功能训练检测系统、带电脑跑台的减重步态训练器、电脑颈腰椎牵引仪、多功能运动训练组合系统等。

(二)处方

接受运动治疗的病人在康复医师对其进行功能评定后,由康复医师和老师为其选择治疗项目、设计运动量、运动时间等称之为运动治疗处方。运动治疗处方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和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1.运动治疗项目总体根据运动疗法的目的可分为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等;具体针对病人可分为关节活动度运动训练、恢复步行能力训练等治疗项目;再进一步细化,如关节活动度运动训练,可详细至肩、肘、腕、手、髋、膝、踝等关节的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等小项目上。另外还可包括是否应用器械设备等。

2.运动治疗量与运动治疗的强度、时间、频度有关。在运动治疗处方中,这三方面内容都应标明。运动强度最为重要,确定的指标有心率、机体耗氧量、代谢当量和主观感觉,心率应标明允许达到的最高心率和适宜心率。治疗时间是指一次运动治疗的总时间,可分为准备、练习和结束三个部分。频度是指每周、每日进行运动治疗的次数。

3.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运动治疗方法才能保证疗效;其次是注意循序渐进,内容由少到多,程度从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三是持之以恒,运动疗法大部分项目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效,只有坚持治疗才能积累治疗效果;四是运动治疗实施过程中要定时评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然后继续实施,再评定、再实施,直至方案结束,达到预定目标为止。

三、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

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技术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三种。

(一)主动运动

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根据病人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主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和的牵拉作用,能松解粘连组织,牵拉挛缩

组织,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二)主动助力运动

亦称辅助主动运动,主要用于肌力l。2级水平,不能自主关节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的病人。

1.悬吊练习是利用绳索(可调长短)、搭扣或"S"钩和吊带组合起来,将拟训练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除去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进行钟摆样的训练活动。如训练肘关节屈伸动作的方法(图3-1),训练肩关节外展内收的方法(图3-2),训练髋关节外展内收或前屈后伸的方法(图3-3)等。

图3-2 肩关节悬吊训练图3-3 髋关节悬吊谢1练

2.自我辅助练习是以健侧肢体帮助对侧肢体活动的训练方法,适用于因疼痛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的病人。常用滑轮和绳索等用具,既可训练肩关节外展、内收,又可训练前屈后伸(图3-4)。下肢训练的方法如图3-5.

3.器械练习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器械为助力,带动受限的关节进行训练活动。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器以及体操棒等等。

在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时应注意必须向病人讲解动作要领及方向,助力的方向要与被训练肌肉

的收缩方向一致,避免出现代偿动作。

(三)被动运动

是以维持正常或现存关节活动范围和防止挛缩、变形为目的,无需肌肉主动收缩参与运动,而借助他人、器械或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的训练方法。通常用于全身或局部肌肉麻痹或肌肉无力的病人,如截瘫、偏瘫等。根据力量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节可动范围内的运动和关节松动技术,是由治疗师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完成的被动运动;一种是借助外力由病人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如关节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等。

1.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治疗师根据运动学原理完

成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如躯干被动活动(图3-6、图3-7)、肩关节前屈被动活动(图3-8)、肩关节外展被动活动(图3-9)、肘关节被动活动(图3-10)、髋关节屈伸的被动活动(图3-11、图3-12)等。

2.关节松动技术(ioint mobilization)是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它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病人关节,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的手法治疗,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均有较大的区别,常用的'、手法包括关节的牵引、滑动、滚动、挤压、旋转等。

3.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进行持续的无疼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它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粘连和关节僵硬,消除手术和制动带来的并发症。常用的有各关节专用持续被动活动器。

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中应注意每次一般针对一个关节,应缓慢、平滑地完成该关节现存的最大活动范围,并在末端做一短暂停留,每个运动方向一般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但对那些活动范围有受限趋势的关节应增加次数。

四、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技术

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增强肌力的方法很多,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可分为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根据是否施加阻力分为非抗阻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非抗阻力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主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等。

(一)非抗阻力运动

当肌力为l、2级时,多用主动助力运动由治疗师帮助病人运动,或利用简单装置将患肢悬

吊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运动训练,助力来自治疗师徒手施加或其他重物施加。而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可让病人将需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主动运动。

(二)抗阻力运动

是克服外加助力的主动训练方法,多用于3级及以上肌力的病人。根据收缩的类型又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和等速运动。

1.抗等张阻力运动又称动力性运动。肌肉在抵抗阻力收缩时,长度缩短或被拉长,关节发生运动。常用徒手以自身体重作为负荷进行,像俯卧撑、下蹲起立、仰卧起坐等运动;或用器械如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或专用肌力练习器。这些方法常用于4级或4级以上肌力训练。其训练重量大、重复次数少,有利发展肌力;而重量中等,重复次数多则有利发展肌肉耐力。

2.抗渐进阻力运动也称渐进抗阻力运动。先测出待训肌肉连续10次紧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IORM(IO repetition maximum)。每次训练做3组10次运动,爷组问休息1 min,第1、2、3组训练所用阻力负荷依次为l/2、3/4,及l个10RM。每周复测10RM值,据此修正训练时实际负荷量,使其随肌力的增长而增加。

3.抗等长阻力运动也称静力性运动。肌肉在对抗过大的阻力进行无关节运动的收缩时,肌肉没有明显的缩短,但其内部张力很大,由此能产生力量。运动训练时注意将关节置于不同角度的位置上,每次抗阻力维持5~10 s为宜,然后放松,重复5。l0次。4.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力运动、恒定速度运动) 是利用器械提供的可变的顺应性阻力,对拮抗肌同时进行往返运动训练,使其平衡发展。等速运动测试系统的操作系统可以提供肢体在预定速度下进行肌力的测试,而其计算机系统可以记录关节及肌肉活动的一系列数据,适用于脊柱和四肢肌肉的力量测试和训练,运动系统损伤的辅助诊断一和预防,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等。

肌肉运动训练是训练肌群,所以要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掌握好运动量,注意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状况)和局部状况,及时调整阻力。每天训练1~2次,每次30 min 左右。可以分组练习,中间休息l。2 min。

五、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技术

这是通过在各种体位姿势时静、动态平衡能力的训练,使病人能自动调整维持姿势。(一)基本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从最稳定的体位通过训练逐步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从静态平衡过渡到动态平衡,以逐步加大难度。也就是说,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逐步提高身体重心,并从睁眼训练提高到闭眼训练。静态平衡是基础,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和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完成。

(二)训练方法

1.坐位平衡训练

(1)横向式:病人坐位,治疗师坐于病人一侧,诱导其躯干向一侧倾斜。

(2)纵向式:病人坐位,治疗师坐于病人前方,诱导其重心逐步前后移动,消除其身体前移怕摔倒的心理。坐位平衡训练主要提高头和躯干的平衡控制能力。

2.跪位平衡训练病人双膝跪位,治疗师站于其后侧,双手置于骨盆两侧,训练病人维持平衡或诱导身体重心横向移动。跪位平衡训练较坐位平衡重心提高,支撑面也减小,增加躯干与骨盆的平衡控制能力。若病人双膝跪位平衡维持稳定后,可开展单膝跪位动态平衡训练,即另一侧下肢上下抬起。

3.立位平衡训练可分为立位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双足或单足的平衡训练等。让病人双足于站立位,治疗师保护并诱导其持重反应的出现,训练其身体重心横向或纵向转移。也可让病人立于平衡板上或平衡训练测试仪上,训练其身体重心向各个方向的转移,并逐渐过渡到单足立位平衡训练。

六、恢复步行能力的训练技术

步行是一个立位动态平衡姿势的维持过程,它需要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从而达到由失去平衡到重获平衡的目的。

(一)平行杠内的训练

首先利用平行杠进行站立训练,然后练习重心转移,逐渐过渡到进行杠内步行训练。杠内步行训练主要有四点步行(图3-13)、二点步行(图3-14)、拖步训练、摆至步(图3一一81-15)、摆过步(图3-16)等方法。

(二)拐杖辅助步行训练

常用拐杖有腋拐、肘拐、手杖(四脚手杖、三脚手杖)等。利用拐杖进行步行训练时,要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和上肢支撑能力,一般要经过平行杠内基本动作训练后方可进行,常见的拐杖辅助步行训练有拄拐迈过步训练(图3-17),拄拐三点步行训练(图3-18)等。

图3-17拄拐迈过步训练图3-18拄拐三点步仃训练

七、易化技术

易化技术是依据人体神经正常生理发育过程,即由头到脚,由近端到远端的发育过程,运用诱导和抑制的方法,使病人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所以又称神经发育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脑损伤后的肢体运动障碍,其典型代表为Bobath 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

(一)Bobath疗法是英国治疗师Bexta Bobath创立的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病人和脑瘫病儿的一种

训练方法。其基本观点是依据人体正常发育过程,诱导病人逐步学会正常运动的感觉及动作模式,学会如何控制姿势、维持平衡,训练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的出现。Bobath的训练方法是对训练中出现的病理陛反射及运动模式加以抑制,先从头、躯干的控制能力出发,之后再针对与躯干相连的近端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进行训练。当近端关节具备了一定运动和控制能力之后,再做开展远端关节(如肘、腕、踝等关节)的训练。训练中要注意尽量地应用患侧,而不主张用健侧代偿;对痉挛采取抑制,对弛缓采取促进的原则;同时注意要和作业疗法和护理等相结合。Bobath疗法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的关键点是治疗师改变病人异常的运动模式,抑制痉挛,引导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时操纵病人的关键部位。近端的有颈、脊柱、肩、骨盆、胸骨柄、肩胛骨等;远端的有指、趾、腕、踝等。

2.反射抑制模式

(1)手:病人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地握手,病拇指在健拇指的上方,此种形式的握手称为Bobath式握手,其作用是防止病臂旋前,使病指在掌指关节处伸展。使病拇指有较大的外展,从而对抗腕、指的屈曲,促进腕、指的伸展。

(2)上肢:使病人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外展拇指的位置,以对抗上肢的异常屈曲痉挛模式。

(3)下肢:微屈髋、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

(4)躯干:健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扶其肩前推,一手扶其髋后拉,使患侧的肩和髋作反向运动。

(5)运动的促进技术:通过平衡、翻正或伸展防护反应引出运动;通过牵引促进屈肌,压缩促进伸肌;通过轻扳,轻叩等触觉刺激,促进弛缓肌的收缩。

3.运动控制训练是让肢体负重并训练平衡;将肢体末端被动地移到空间的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点上,然后释放,让病人练习将肢体控制在该位置上不动称为控制训练;在控制成功的基础上,训练病人主动地将肢体定位在ROM的各点上,然后由此向上和向下活动,最后再返回原处称为定位放置训练。

4.处理偏瘫步态异常方法是训练受控的背屈踝,受控的屈膝;在伸髋的情况下屈膝;内收、内旋股;迈步时不上抬病侧骨盆。

(二)Brunnstrom疗法

是美国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主要用于偏瘫病人的治疗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它认为病人在偏瘫后所出现的基本肢体协同动作、原始姿势反射及共同运动的出现,在运动发育早期是正常存在的。偏瘫病人在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的过程中,也必须经过这几个阶段。因此Brunnstrom主张在运动功能恢复的最初阶段,强调患侧肢体的可动性,也就是说,要诱导病人利用和控制这些异常的模式以获得一些运动反应。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递增,共同运动的动作能够较随意和自由地进行后,再训练病人摆脱共同运动

模式,逐步完成向分离运动动作过渡的过程。

Brunnstrom把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分为6个阶段,即I阶段弛缓期,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疾;Il阶段约发病2周后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IIl阶段共同运动达高峰,痉挛加重;IV阶段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痉挛开始减弱;v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Vl阶段协调动作大致正常。(详见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根据以上理论,Brunnstrom疗法l-IIl阶段的训练原则是利用紧张反射、联合反应、本体刺激与外周刺激来增强患侧肢体的肌张力;IV、V阶段,是诱导患侧肢体逐步过渡到较困难的动作。

(二)PNF疗法

是美国Kabat首先提出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uromuSOUlar facil-itation,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应用螺旋形对角线或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PNrr疗法除了依据人体正常运动发育过程之外,着重强调在运动模式中,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即关节的可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及完成复合动作的技巧性。PNT理论认为人体动作的特征是无论头、躯干、四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向都有一相交叉的两个运动方向。

1.基本技术

(1)手法接触:向正确的方向施加抵抗,从而刺激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

(2)牵张:在PNT的起始位上,治疗师对参与运动的主要肌群进行最大范围的牵拉。

(3)牵引:对关节进行牵拉,增大关节间隙,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肌肉。

(4)挤压:对关节挤压,可减小关节间歇,同样可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肌肉同时收缩。

(5)口令: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

(6)最大阻力:根据病人能力和需要分级给予,但不能阻碍病人完成全部关节活动。

(7)时序:是指在协调运动中肌肉从远端到近端收缩的顺序。

2.PNF的特殊技术

(1)重复收缩:通过重复牵拉肌肉,增强等张收缩能力。

(2)节律性发动:整个活动过程先由治疗师被动完成,再让病人主动辅助完成,最后达到主动完成。

(3)慢逆转:对拮抗肌逆行最大限度紧张后,来促进较弱的主动肌进行等张收缩。

(4)慢逆转一挺住:与慢逆转技术相似,只是在所需关节活动范围的一处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

(5)节律性稳定: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处交替地做主动肌和拮抗肌等长收缩,以提高肢体的控制能力。

(6)快逆转:是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双侧进行牵拉刺激,其目的在于通过刺激拮抗肌紧张收缩,来促进主动肌的紧张收缩,以提高肌肉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四????疗法

是以美国治疗师Margaret Rood命名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刺激传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区域,诱导骨骼肌运动,使之能完成对某一动作或姿势的控制过程。

1.训练顺序Rood疗法根据人体神经生理及发育过程,主要遵循以下顺序:

(1)通过训练病人,先诱导出一些早期大体动作,如头、躯干动作及控制能力。

(2)开展姿势控制的训练时,首先固定远端肢体,然后沿其固定方向的纵轴给予向下的挤压力。

(3)当肢体末端被固定,通过对末端上方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来训练肢体在动态下控制姿势的能力。

(3) 当肢体近端控制能力提高后,固定近端关节,诱导远端肢体在空中自主运动。

2.具体诱导方法

(1)对体表特殊区域的刺激,利用手刷、冰块或手抚摸、叩击等方法刺激神经支配的肌肉在体表上的区域,从而引起该肌肉的收缩。注意刺激体表区域必须准确,刺激时间要短(3 s左右),长时间刺激可抑制肌肉收缩。用冰块时勿置于耳后或左肩处,因为可能降低血压或危及心脏功能。

(2)对肌肉的刺激,快速牵拉可刺激肌肉收缩,反之慢速牵拉肌纤维至最长处,并维持约5 rain,则抑制肌肉的收缩。

(3)对关节感受器的刺激,持续或间断对关节挤压,可刺激关节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收缩,从而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八、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是由澳大利亚学者Janet H.Cart等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他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主要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作业或功能活动为导向,

在强调病人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病人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种方法。MRP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得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可能会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不能形成正常的神经突触。主张通过多种反馈,如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等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MRP由7个部分组成,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分别为上肢功能、El面部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立与坐下、站立平衡和步行。治疗时根据病人的功能障碍选择最适合的部分开始训练。每一部分的训练分4个步骤:①了解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观察病人的动作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②针对缺失的运动成分,通过简洁的解释和指令,反复练习,并配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逐渐恢复已丧失的运动功能;③把所掌握的运动成分同正常的运动结合起来,不断纠正,使其逐渐正常化;④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训练已掌握的运动功能,使其不断熟练。

运动疗法中还有些训练技术,如恢复心肺功能的训练、功能性移乘动作的训练等都列入各种病残的康复治疗中分别叙述。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列人中医康复技术中叙述。

(沈光字)

第二节物理疗法之二--理疗

本节叙述的是运动疗法等力学因素以外的电、光、声、磁、热、冷等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我国将此疗法称为理疗。理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点是无痛苦,疗效确实,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

一、概述

(一)理疗的种类

理疗的种类很多,用于康复治疗的大致可分两大类。

1.天然物理因素日光、大气、海水、温泉、矿泉、森林、花卉、景观等都属于天然物理、因素,这在疗养院应用较多。

2.人工物理因素较常运用的人工物理疗法有以下几种。

(1)电疗法:分为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中频电疗法;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高频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2)光疗法:现代用于治病的常用人工光源有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不可见光:红外线

疗法、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红光疗法、蓝紫光疗法等;激光疗法。

(3)超声波疗法:一般有超声波疗法、超声问动电疗法、超声药物离子透人法、超声雾化疗法等。

(4)磁场疗法: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低频交变磁疗法、中频磁疗法、高频磁疗法、磁化水疗法等。

(5)温热疗法:蜡疗法、泥疗法、坎离砂疗法、蒸汽疗法等。(6)冷疗法:冷疗法、冷冻疗法等。

(7)水疗法:淡水浴、药物浴、气泡浴、淋浴、漩涡浴和水中运动等。

(8)其他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空气负离子疗法、高压氧疗法、常压氧疗法等。

(二)物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1.物理因素治疗作用模式(见图3一l9) 物理因素作用机体会引起一系列反应,首先是物理反应,即能量吸收转换;其次是理化效应,即能量吸收后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生物磁学及电力学等理化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组织形态、温度梯度、离子迁移、自由基形成、值变化、生化过程酶的活化、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等。这些理化效应可直接作用于局部产生效应,亦可通过神经反射、经络或体液引起节段反应和全身反应,这便是理疗的生物效应。

图3-19物理治疗的作用模式

2.物理因素对人体的直接作用物理因素对人体的直接作用,随作用因素不同有很大差别,如直流电作用下组织中离子的移动,超声波对组织细胞的细微"按摩"作用,激光炭化、切割皮肤赘生物等。不同物理因素的直接作用深度不同,如紫外线、长波红外线、直流电等疗法作用浅表。;分米波及低、中频脉冲电流可作用于肌层。短波和超短波电容场法,电极间隙大,作用可达骨组织。在临床应用中应很好掌握上述特点。

3.物理因素对人体的间接作用有神经、体液、经络三个途径。

(1)神经途径:通过多种反射引起,如轴突反射、节段反射(皮肤内脏反射)等。①轴突反射:刺激引起的兴奋由传入神经细胞轴突的一个分支传导到另一个分支,即神经冲动绕过中枢神经细胞,从感受器直接传到效应器,在局部引起反应。②节段反射:包括皮肤肌梭反射、皮肤内脏反射、交叉及交感性血管反应等。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脊髓节段,控制调节着一定范围的皮肤、肌肉和内脏。皮肤内脏反射的基础在于皮肤内脏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和同节段的皮肤内脏相关性。当物理因素作用人体时,局部皮肤受到刺激,除引起同节段的反射外,同时传向中枢引起内脏植物神经反射。物理因素作用于与内脏有节段反射联系的反射区皮肤上,通过节段反射改变器官的功能状态,可使有病理性改变的组织恢复正常。掌握反射区与神经节段的分布规律,对于正确地进行皮肤内脏反射治疗很重要。

(2)体液途径:许多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其产物可通过体液系统产生全身和局部作用。如各类低、中频脉冲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反应时,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水肿渗出消退,营养代谢改善,促进了肌肉功能恢复。高频电流作用于脑垂体,可使ACTH分泌增多,产生类似糖皮质激素升高的结果。此外,电刺激后体内释放出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脑啡肽与内啡肽,与镇痛有密切关系。紫外线照射后人体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增加补体、凝集素和调理素,提高T淋巴细胞的功能。

(3)经络途径:物理疗法可以通过中医所谓穴位、经络而发挥独特治疗作用。关于理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应答反射而产生效应;物理因素的直接作用亦不能忽视。有关理疗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与假说很多,至今尚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理疗防治疾病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物理因素的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多种物理因素均有消炎作用。急性化脓性炎症,表浅者应用紫外线照射或抗生素离子导人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采用温热疗法、磁场疗法或低、中频电疗法。

2.镇痛作用炎症性疼痛采用上述抗炎物理治疗为主,缺血性或痉挛性疼痛可采用温热疗法、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痉挛;神经痛可用药物离子导入疗法或应用低、中频电疗。3.抗菌作用紫外线对多种细菌均有杀灭作用。

4.镇静、催眠可采用电睡眠疗法、静电疗法、药物离子导人疗法、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磁场疗法、按摩疗法等。

5.兴奋神经一肌肉低、中频电疗法有兴奋运动神经、肌肉的作用,用于治疗周围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也可用于增强肌力训练;对感觉障碍者,可选用感应电疗法等。6.缓解痉挛具有缓解痉挛作用的物理疗法有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疗法,作用较深;作用浅部组织的有石蜡疗法、红外线疗法;此外还有作用于全身的热水浴等疗法。

7.软化瘢痕,消散粘连音频电疗法、石蜡疗法、超声波疗法、碘离子导人疗法,可以有明显的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的作用。

8.促进伤口愈合小剂量紫外线照射、锌离子导入等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9.加速骨痂形成微弱直流电阴极、脉冲磁场、TENS、干扰电疗法均能促进骨质生

长,加速骨折愈合。

10.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验证明紫外线、红外线、磁场等物理因子均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11.脱敏作用紫外线照射疗法具有脱敏作用。

12、抗癌作用近年来采用加温、激光光敏效应、激光汽化炭化、低温冷冻、聚焦超声以及超导磁体等理疗方法,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进展。

13.其他作用如治疗身心疾病,可用生物反馈疗法。

理疗涉及临床各科,适应病种繁多,可用以防治疾病,在康复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病、伤、残早期,及时应用理疗,不仅对疼痛、功能障碍、瘫痪等有很好的康复作用,促进伤病早日康复,而且对预防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显著效果。

(四)物理因子治疗注意事项

1.理疗前须明确诊断根据病人疾病的性质及疾病所处的阶段,排除禁忌证选择针对性的理疗方案。

2.理疗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即使是用同一种物理因子治疗同一种疾病的同一阶段,亦可能出现不同的治疗反应。这种反应的差别与个体的功能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

3.理疗剂量应适当选择理疗剂量的基本规律为小剂量有兴奋、加强作用,大剂量有抑制、破坏作用。短时间作用可以刺激机体的某种功能,而长时间则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抑制反应。多次治疗后,机体的反应强度可降低,治疗中应调整剂量。理疗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超过病人耐受能力时,病人可出现理疗的过度刺激现象,表现为局部和全身不适反应,如出汗、心悸、疲劳、病情剧烈变化等。此时应减小剂量或停止治疗。

4.理疗应有一定的疗程一般急性疾病理疗次数较少,3-5次;慢性疾病的疗次较多,约10-20次;特殊病种疗程可更长。每次理疗除引起局部病变的改善外,同时在中枢神经的部位留有一定的"痕迹反射",当进行规律性的重复刺激,可使这种"痕迹反射"累积,作用加强并持久,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因此理疗次数不足,会影响理疗作用的发挥,有些慢性疾病往往需要几个疗程。巩固治疗是必要的,但治疗次数过多没有必要。疗程的长短应根据理疗的方法、机体的功能状态、治疗后的反应等情况而定。两个疗程之间应有间歇,约一周。

5.注意理疗的过敏反应某些病人对直流电、导人的药物、紫外线等治疗可产生过敏反应。因此,理疗前应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应作相关药物的过敏试验等。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做相应的处理。

二、电行法

应用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dectrotheraoy)。电流频率的基本计量单位为Hz(赫)、knz(千赫)、MHz(兆赫)、Gm(亿赫),各级之间按千进位换算,l GHz=1000 MHz,1 M[I-Iz=1000 kHz.1 kHz=1000 Hz。

(一)直流电疗法

l.定义直流电是一种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用直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2.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人体组织具有导电性,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内离子、胶体粒子等发生极向迁移,出现电解、电泳、电渗等现象,使组织内离子浓度比例发生改变,组织内理化反应的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这是直流电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的基础。直流电正负两极对组织的影响见表3-1。

直流电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电疗法,近年较少单独使用,但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应忽视。以下介绍直流电疗法的几种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领区直流电反射疗法、短裤区直流电反射疗法能改善和调节脑部和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等均能引起兴奋或抑制作用。脊柱上行电流(阳极置腰骶部,阴极置颈部)能使兴奋性增高,下行电流(电极位置与上述相反)可使兴奋性降低。

(2)消炎作用:直流电有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能促进炎性产物的排除。阳极可用于治疗水肿;慢性炎症、溃疡可用阴极;亦可用于治疗关节、神经、肌肉、脉管和五官等方面的炎症。

(3)促进骨折愈合:用l0肚的微弱直流电阴极刺激骨折处,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阴极下组织内环境发生低氧、偏碱和高钙,有利于促进骨质生长。

(4)治疗冠心病:微弱直流电(1∥cm2)阳极(200 cm2)置于心前区,阴极(200 cm2)置于背后,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微弱直流电接近生物电的电流强度,刺激心脏皮肤反射区,反射性地调节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

(5)治疗静脉血栓:较大电流强度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使血管重新开放。

(6)治癌作用:用直流电的电解、电泳、电渗的结果,造成高酸、高碱、脱水、水肿、低氧、离子分布失衡等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促使肿瘤变性坏死。这种利用直流电电极下的化学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啪tllerapy)。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 治疗设备:用直流电治疗机,输出电压在100 V以下,输出电流0。50 mA,连续可调。电极板,要求质地柔软,可塑性大,导电性能良好。一般用铅板或导电橡胶。衬垫,采用吸水性强的纯棉织品制成,厚l cm,能吸附电极板下酸性或碱性电解产物,避免引起皮肤化学性灼伤。输出导线,选用绝缘良好、柔软的红、白色或红、蓝色导线,以区分阴阳极。

(2)常用治疗方法:①衬垫法:有两种:对置法,作用深;并置法,作用范围大,但作用浅。先以温水浸湿衬垫,将衬垫和电极(根据病情选择阴极或阳极)依次放在患处皮肤,该电极作为作用极(主极),另一电极为辅极,根据病情对置或并置于相应部位。常用的方法有:额一

枕法、眼一枕法、领区法、短裤区法、全身直流电疗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治疗电流强度为0.03-0.1 ma/em2,治疗时电极下有轻度针刺感。每次治疗15~25 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一l5次为一疗程。儿童剂量酌减,每次10。15 min。②电水浴法:用陶瓷或塑科盆盛温水,将一电极置于盆壁,同时将患侧肢体置于水中,另一电极(加衬垫)置于肢体近端或相应节段。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直流电促进骨质愈合,治疗时阴极采用特殊的针状电极置于骨折线内;直流电治疗癌症时采用铂电极插入肿瘤的中心和周边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操作时电流强度调节要缓慢,以免有电击感。治疗时皮肤麻刺感属正常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可消失。治疗后皮肤发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次治疗后皮肤可有痒感出现小丘疹,可用热水清洗,涂止痒液。(配方:薄荷1.09,樟脑1.09,氧化锌2.09,甘油25 mL,加酒精到l00 mL)。

4.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浅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性溃疡、骨折延迟愈合、冠心病、癌症等。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烧、昏迷、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戴心脏起搏器、直流电过敏等。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定义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人体内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iontophoresis)。

2.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利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以及电学上"同性相斥"的原理,带正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场的正极推斥进人人体,将带负电荷的药物从负极下推斥进入人体。药物离子主要经皮肤汗腺、皮脂腺管口或粘膜、伤口的细胞间隙进入人体。药物离子导人皮内深度不超过1 cm,药物在皮下形成"离子堆",可停留数小时至数天,通过渗透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其优点是局部浅表组织浓度较高,作用持续时间长,导入的是药物有效成分,治疗作用兼有反射治疗作用及直流电和导人药物的综合作用,缺点是导人药量少

二、电疗法

应用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法(electrotherapy)。电流频率的基本计量单位为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亿赫),各级之间按千进位换算,l GHz=1000 MHz,1 MHz=1000 kHz,1 kHz=1000 Hz。

(一)直流电疗法

l.定义直流电是一种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用直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2.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人体组织具有导电性,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内离子、胶体粒子等发生极向迁移,出现电解、电泳、电渗等现象,使组织内离子浓度比例发生改变,组织内理化反应的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这是直流电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的基础。直流电

正负两极对组织的影响见表3-1。

直流电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电疗法,近年较少单独使用,但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应忽视。以下介绍直流电疗法的几种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领区直流电反射疗法、短裤区直流电反射疗法能改善和调节脑部和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等均能引起兴奋或抑制作用。脊柱上行电流(阳极置腰骶部,阴极置颈部)能使兴奋性增高,下行电流(电极位置与上述相反)可使兴奋性降低。

(2)消炎作用:直流电有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能促进炎性产物的排除。阳极可用于治疗水肿;慢性炎症、溃疡可用阴极;亦可用于治疗关节、神经、肌肉、脉管和五官等方面的炎症。

(3)促进骨折愈合:用l0肚的微弱直流电阴极刺激骨折处,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阴极下组织内环境发生低氧、偏碱和高钙,有利于促进骨质生长。

(4)治疗冠心病:微弱直流电(1∥cm2)阳极(200 cm2)置于心前区,阴极(200 cm2)置于背后,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微弱直流电接近生物电的电流强度,刺激心脏皮肤反射区,反射性地调节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

(5)治疗静脉血栓:较大电流强度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使血管重新开放。

(6)治癌作用:用直流电的电解、电泳、电渗的结果,造成高酸、高碱、脱水、水肿、低氧、离子分布失衡等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促使肿瘤变性坏死。这种利用直流电电极下的化学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咖tlle瑁py)。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 治疗设备:用直流电治疗机,输出电压在100 V以下,输出电流0~50 mA,连续可调。电极板,要求质地柔软,可塑性大,导电性能良好。一般用铅板或导电橡胶。衬垫,采用吸水性强的纯棉织品制成,厚l cm,能吸附电极板下酸性或碱性电解产物,避免引起皮肤化学性灼伤。输出导线,选用绝缘良好、柔软的红、白色或红、蓝色导线,以区分阴阳极。

(2)常用治疗方法:①衬垫法:有两种:对置法,作用深;并置法,作用范围大,但作用浅。先以温水浸湿衬垫,将衬垫和电极(根据病情选择阴极或阳极)依次放在患处皮肤,该电极作为作用极(主极),另一电极为辅极,根据病情对置或并置于相应部位。常用的方法有:额一枕法、眼一枕法、领区法、短裤区法、全身直流电疗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治疗电流强度为0.03~0.1 mA/cm2,治疗时电极下有轻度针刺感。每次治疗15。25 lIl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l5次为一疗程。儿童剂量酌减,每次10.15 min。②电水浴法:用陶瓷或塑科盆盛温水,将一电极置于盆壁,同时将患侧肢体置于水中,另一电极(加衬垫)置于肢体近

端或相应节段。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直流电促进骨质愈合,治疗时阴极采用特殊的针状电极置于骨折线内;直流电治疗癌症时采用铂电极插入肿瘤的中心和周边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操作时电流强度调节要缓慢,以免有电击感。治疗时皮肤麻刺感属正常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可消失。治疗后皮肤发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次治疗后皮肤可有痒感出现小丘疹,可用热水清洗,涂止痒液。(配方:薄荷1.09,樟脑1.09,氧化锌2.09,甘油25 mL,加酒精到100 mL) 。

4.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浅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性溃疡、骨折延迟愈合、冠心病、癌症等。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烧、昏迷、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戴心脏起搏器、直流电过敏等。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定义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人体内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iontophoresis)。

2.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利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以及电学上"同性相斥"的原理,带正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场的正极推斥进人人体,将带负电荷的药物从负极下推斥进人人体。药物离子主要经皮肤汗腺、皮脂腺管口或粘膜、伤l21的细胞间隙进入人体。药物离子导人皮内深度不超过1 cm,药物在皮下形成"离子堆",可停留数小时至数天,通过渗透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其优点是局部浅表组织浓度较高,作用持续时间长,导人的是药物有效成分,治疗作用兼有反射治疗作用及直流电和导入药物的综合作用,缺点是导人药量少(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l0%),作用较慢。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方法基本同直流电疗法。可采用衬垫法、电水浴法,此外还有体腔法及创面、穴位导入法等。

(2)离子导人药品的选择注意:①水溶性好,易电离电解;②明确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极性;

③药品成分纯,不可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或中药煎剂,或阴阳极交替导人;④采用局部应用有效的药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部分常用药物简介见表3-2。

(3)注意事项:必须明确导人药物离子的极性。阳离子从阳极导人,阴离子从阴极导人。对于可能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治疗前须做过敏试验,过敏者不能导入。衬垫要彻底清洗、消毒,不要有"寄生"(与治疗无关)离子。药垫最好采用滤纸,用完后弃去。棉制品药垫需标符号,以免混用;电水浴法药物溶度一般为2%。5%。感染创商须按无菌技术清洁创面。配制药物的溶剂一般采用蒸馏水、乙醇等,避免溶液内有寄生离子。与热疗法配合应用时,最好在热疗后进行,因温热疗法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毛囊口张开,汗腺分泌增多,皮肤导电性改善,有利于离子导人。其他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4)适应证: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是直流电疗法和所导人药物的适应证的相加,如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溃疡、伤口和窦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血栓性静脉炎、瘢痕粘连、角膜混浊、骨折等。禁忌证:同直流电疗法,导入药物过敏者。

(三)低频脉冲电疗法

1.概述应用频率1000 Hz以下的各种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低频脉冲电疗法。电流的种类:根据波形和频率不同分为感应电流、新感应电流、断续直流电、间动电流、指数曲线型电流、阶梯波电流、锯齿波电流、单向脉冲电流、双向脉冲电流等。在康复治疗中起到较好治疗作用的低频脉冲治疗方法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等。

2.作用机制与治疗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低频电流作用下,细胞膜受刺激,离子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反应。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绝对不应期为1 ins,因此神经兴奋能接受的最高频率不超过l 000 Hz,这是划分低频、中频电疗法的电生理学依据。

(2)止痛作用:即时镇痛作用与神经机制(闸门控制学说)、体液机制(电刺激可使人体释敢一种有镇痛作用的类吗啡物质:脑啡肽与内啡肽)有关。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与低频电流促进血液循环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有关,如改善缺血,减轻酸中毒,促进致痛物质及病理代谢产物的排出,组织间、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张力减轻,营养功能与免疫功能的改善等。

(3)改善血液循环和抗炎消肿:低频电流通过轴突反射,引起局部充血,同时肌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形成的"泵"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消除非特异性炎症。

3.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概述: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又称电体操疗法(electmgymnastic therapy)。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属常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之一。

(2)治疗作用:采用低频三角波治疗能避免刺激正常感觉神经,不波及临近正常肌肉,因此治疗电流较少引起疼痛。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合适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延缓肌肉萎缩,防止纤维化和挛缩,能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3)治疗技术和方法:选用三角波低频脉冲诊疗仪。三角波低频脉冲电流对神经有强刺激作用。脉冲电流具有一定的规律变化,即脉冲上升时间(t升)、脉冲持续时间(t宽)、脉冲下降时间(t降)、脉冲间歇时间(tlE)。治疗参数的选择,可先进行强度一时问曲线捡查,测定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程度,确定应选用的脉冲电流参数;如没有条件作电诊断,可根据经验确定法选择电刺激条件(表3-3)。

治疗时阴极点状电极置于患肌运动点上,阳极电极置于肢体近端或躯干。电极下应放厚衬垫。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而无疼痛为度,肌肉收缩的次数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度。刺激数分钟后,休息数分钟,重度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应减少每分钟收缩次数,每次治疗共收缩40-60次;收缩次数随病情改善逐渐增加,逐渐缩短休息时间,每次治疗可达80-120次以上。疗程根据神经损伤程度而定,轻者3个月,重者1年。

(4)适应证: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弛缓性瘫痪、废用性肌萎缩。禁忌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戴有心脏起搏器者。

4.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交替电刺激疗法

(1)定义:利用两组频率(0.66-1 Hz)与波宽(0.2~0.5 ins)相同,而出现时问有先后的方波脉冲电流,分别刺激痉挛肌肌腱和拮抗肌肌腹,以达到松弛痉挛肌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即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交替电刺激(hufschmidt)疗法。

(2)作用机理:刺激痉挛肌时,张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抑制痉挛肌本身;刺激拮抗肌时,通过交互抑制痉挛肌发生抑制影响,使痉挛肌松弛;同时使拮抗肌肌张力增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改善、肌力及功能的恢复。

(3)治疗技术和方法:采用双极法,一组两个电极置于痉挛肌的肌腱处;另一组电极置于拮抗肌肌腹。两组脉冲间隔0.1~1.5 S。电流强度为运动阈,每次治疗10~20 rnjn,每日一次。随痉挛肌松弛时间延长,可隔2。3天治疗一次。

(4)适应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帕金森病等。禁忌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进展期等。

5.功能性电刺激

(1)概述: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用低频电流刺激丧失功能或功能不全的器官或肢体,以其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替代或纠正器官或肢体的功能的治疗方法。在医学临床应用广泛,如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电刺激心脏以纠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人的心律紊乱;膈肌起搏器调节呼吸功能;刺激膀胱有关肌肉改善排尿功能等。

(2)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较多用于中枢性瘫痪。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通路存在,有应激功能,但由于失去来自中枢的运动信号,肢体不能产生随意运动。此时如给予适当的电刺激,可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用以补偿所丧失的肢体运动。同时电刺激通过传人神经,经脊髓传到中枢,对促进肢体功能重建及心理状态的恢复有作用。

(3)治疗技术和方法: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使用的电流,基本波形为方波或其他波,脉宽0.3~O.6 nls,频率10~100 Hz,脉冲群宽度0.8~1.8 s;调制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下降时间0~1.0。可调。仪器有1。8个通道,同时或按一定顺序先后刺激一组以上肌群,

各通道的脉冲组宽度和刺激强度可分别调节。近年有一种微型植入式电刺激器,由微机控制,可长期使用。操作时治疗参数的选择因人因病而异,随着功能恢复可逐渐延长刺激问隔时间,逐步过渡到丢开仪器,自主活动。

(4)适应证:脑卒中(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足下垂矫正器)、脊髓损伤、脑瘫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呼吸功能障碍,特发性脊柱侧弯等。禁忌iiE:戴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其他部位功能性电刺激、意识障碍、周围神经损伤、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等。

6.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1)定义: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达到镇痛目的的治疗方法。

(2)作用机制:较低频率、较宽波宽的脉冲电流能引起脑内吗啡样多肽释放,镇痛作用时间较长;较高频率、较窄波宽的脉冲电流,通过"闸门控制"机制产生镇痛作用,时间较短。小电量、低频率、较大脉宽的TENS可促进骨生成。

(3)治疗技术和方法:TENS采用的电流频率为2-160 Hz,波宽2~500/zs,波型为单项或双项不对称方波。目前所采用的治疗仪器有以下几种类型:电针型:频率较低1~4 Hz,波宽较宽200~300肛s;普通型:频率较高70-100 Hz,波宽较窄小于200 p;强刺激型:频率较高大于100 Hz,波宽较宽150~250弘s;此外还有断续型、调制型等。

治疗时将两个电极对置或并置于痛点、穴位或相应神经节段,根据病人耐受性选择电流种类和强度,治疗20~60 min,每Et l。3次。治疗急性疼痛,数天为一疗程,慢性疼痛疗程较长。

(4)适应证:急慢性疼痛,亦可用于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禁忌证:颈动脉窦部位、妊娠妇女下腹部(除用于分娩性疼痛治疗)、心律失常、有心脏起搏器者。

7.感应电疗法

(1)定义:利用感应线圈获得的低频脉冲电流称为感应电流。应用感应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感应电疗法(faradization)。

(2)治疗作用:能兴奋正常神经肌肉可锻炼肌肉;有兴奋植物神经的作用,提高血管和平滑肌的张力;对感觉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帮助恢复知觉,小剂量可解除浅表的皮肤神经痛。

(3)治疗技术和方法:感应电疗机多与直流电疗机合并。导线、电极、衬垫要求与直流电疗相同。感应电疗机还配有手柄电极和碾式电极。操作方法有固定法、移动法、滚动法三种。固定法:两个电极等大并置或对置于病变处;移动法:辅助电极50~100 cm2置于颈后(上肢病变)或腰骶(下肢病变),主电极为直径2-3 cm小点状电极或手柄电极(电极头用纱布包裹)先后置于肌肉的各个运动点上,断续刺激;滚动法:采用滚动电极在相应部位匀速滚动,辅助电极置于相应部位。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知识技能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知识技能 一、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康复技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为康复治疗提供独特的理论指导。掌握传统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生克、脏腑功能、经络循行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中医康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至关重要。 二、康复评估技能 中医康复技术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象、脉象等表现。通过细致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信息,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中医康复技术 中医康复技术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调理、拔罐疗法、艾灸疗法等。这些技术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的病症和康复需求进行干预。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康复疗法结合技术 中医康复技术强调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例如,可将针灸疗法与推拿按摩相结合,或以中药调理配合拔罐疗法等。这种结合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五、康复护理技术 中医康复技术还包括康复护理技术,如情志护理、饮食调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指导。这些护理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的恢复。掌握这些护理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支持。 六、健康管理理念 中医康复技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培养患者的健康管理理念。通过教育患者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及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情志调节,能够预

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培养患者的健康管理理念,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七、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康复技术要求具备临床思维模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这种思维模式需要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进行综合考虑。掌握临床思维模式,能够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八、医患沟通技巧 在中医康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至关重要。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疑虑,同时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康复医学的进展与康复技术

康复医学的进展与康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康复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康复医学旨在恢复病患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康复医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一些先进的康复技术。 一、神经系统康复技术 神经系统康复技术旨在帮助患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的患者恢复功能。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神经系统康复提供了更多可能。 1. 脑机接口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是指通过将电极植入大脑,使人们能够通过思维控制外部设备。这项技术为患有截瘫等运动障碍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复途径。患者只需通过思维将指令发送给外部设备,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动作,实现自主行走或其他日常活动。 2. 神经调控技术 神经调控技术利用电刺激或磁刺激等手段刺激神经,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并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骨骼肌肉康复技术 骨骼肌肉康复技术旨在帮助患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1. 智能义肢技术 智能义肢技术通过将感应器植入人工肢体,实现对人工肢体的精准 控制。这项技术使截肢者能够更加自如地行走、跑步甚至参加运动竞赛,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2. 骨髓移植技术 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恢复骨骼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通过移植健康的骨髓细胞,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液系统功能,并促进 肌肉和骨骼的再生。 三、心理康复技术 心理康复技术旨在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1. 虚拟现实疗法 虚拟现实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现实场景来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患 者可以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进入虚拟场景,从而减轻焦虑、恐惧等 不良情绪。 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心 理健康的方法。这种疗法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治 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认识 一、康复治疗技术的概述 康复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医学、康复、心理学等领域,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 二、康复治疗技术的分类 1.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电疗、光疗等,通过物理手段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2.运动治疗:包括主动运动训练、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等,通过运动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功能恢复。 3.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语言障碍和沟通障碍,通过言语训练和辅助工具帮助患者提高沟通能力。 4.职业治疗:主要针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和辅助工具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 5.心理治疗:主要针对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三、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 康复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

2.骨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置换等。 3.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 4.言语和听力障碍:如失语、听力下降等。 5.自闭症和智力障碍:通过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1.个性化定制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针对性更强。 2.数字化智能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硬件,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康复效果。 3.跨学科合作: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协作,实现全方位综合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4.社区化服务:将康复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方便患者就近接受治疗,降低医疗成本。 五、康复治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3.应加强与家属和社会的沟通,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4.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六、结语

康复医学技术介绍康复医学中的各种技术和疗法

康复医学技术介绍康复医学中的各种技术和 疗法 康复医学技术介绍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医学科学。它通过运用各种技术和疗法,帮助人们恢复功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水平。本文将介绍康复医学中的各种技术和疗法。 一、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康复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利用物理手段进行治疗,包括热疗、冷疗、光疗、电疗等。热疗通过热能的传递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冷疗则利用低温减轻炎症和肿胀;光疗通过利用光的照射来改善血液循环和刺激细胞修复;电疗则利用电流对肌肉和神经进行刺激,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神经功能。 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通过练习和训练来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功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包括康复运动和功能性训练。康复运动是指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如康复游泳、康复跑步等;功能性训练则是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强化和改善患者的特定功能,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三、语言和言语治疗

语言和言语治疗是用于改善和恢复患者言语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康复技术。它包括发音训练、口腔肌肉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患者可以提高发音准确性、增加词汇量、改善语法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四、助行器具和辅助设备 助行器具和辅助设备是用于帮助患者行走和进行日常活动的辅助工具。常见的助行器具包括拐杖、助行架、轮椅等;辅助设备包括矫形器、义肢等。这些器具和设备可以提供支撑和稳定,使患者在行走和活动时更加安全和方便。 五、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应对困难,并改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六、职业和职能治疗 职业和职能治疗是通过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职业活动来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师可以通过训练患者使用各种辅助设备,改良和调整环境,协助患者完成日常任务,如个人卫生、穿衣、进食等。职业和职能治疗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并提升其生活独立性和职业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的认识

康复治疗技术的认识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它在许多疾病和损伤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通过运动、热疗、电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运动治疗可以通过定制的运动方案来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运动功能。热疗可以通过热敷、热包等方式来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电疗则利用电流的刺激来促进神经和肌肉的恢复。 职业治疗是另一个重要的康复治疗技术领域,它主要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职业治疗师会通过评估患者的功能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职业治疗可以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工作适应训练和辅助工具使用指导等。通过职业治疗,患者可以学会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言语治疗是针对语言和沟通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言语治疗师通过评估患者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言语治疗可以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

吞咽训练等。通过言语治疗,患者可以改善语言能力,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除了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康复治疗技术还包括许多其他领域,例如认知康复、心理康复和社交康复等。认知康复主要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恢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心理康复主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社交康复则主要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和社交支持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康复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于康复治疗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此外,智能康复设备的发展也为康复治疗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康复机器人可以辅助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领域,而认知康复、心理康复和社交康复等领域也在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康复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和体验。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是一种医学技术,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日常活动、职业和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从各种疾病和受伤中恢复,例如中风、运动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关节置换、心脏手术等等。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包括多项技术和治疗方法的领域,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的一种,主要通过运动、按摩、热和冷治疗来帮助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物理治疗师设计特定的训练计划来增强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物理治疗也可以通过热敷和冰敷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和肌肉疼痛。 语言治疗 语言治疗主要是针对那些由于脑部损伤所导致的言语和语言障碍的患者。一般来说,脑部损伤可能是中风、头部创伤或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语言治疗师会设计特定的训练计划来帮助患者恢复他们的语言和言语能力。这些计划通常包括帮助患者练习正确发音、说出正常的词汇和结构,以及提高语言流畅性和交流能力等。 职业治疗 职业治疗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能力。康复治疗师通过分析患者的日常活动来确定他们需要哪些帮助。比如,如果患者因为手臂麻痹而无法使用鼠标,康复治疗师会提供带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特殊鼠标,以使患者能够

使用鼠标。职业治疗也可以涉及到帮助患者开发职业技能、改善手部协调和平衡技能以及增强认知能力。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康复治疗的另一种形式,旨在帮助患者通过对其日常活动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并提供一些技巧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其抑郁和焦虑情绪,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引导他们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治疗技术,它们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其日常活动、职业和生活质量。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残疾或限制,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康复治疗技术名词解释

康复治疗技术名词解释 在现代医学和健康管理领域中,康复治疗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多 种专业领域和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护理和治疗。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康复治疗技术名词进行解释,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技术的含义和作用。 1.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应用物理手段来改善机体功能和促进康复的技术。它包括 热疗、冷疗、电疗、超声波疗法、磁疗等。热疗通过热包、热敷等手段来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和减轻疼痛;冷疗则利用冰袋、冷敷等方法来减少炎症反应和肿胀。电疗利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2. 职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职业治疗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职业治 疗师通过评估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日常活动训练、手工艺技巧训练、功能性任务训练等。职业治疗也涉及到对辅助器具和家居环境的适应性改造,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自主性。 3. 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言语治疗是针对患有语言障碍、发音困难、吞咽障碍等问题的人群。通过评估 患者的语言能力,言语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发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吞咽功能恢复等。言语治疗师还可以借助辅助技术和工具,如语音增强器、电子帮助性交流设备等,帮助患者恢复和提升语言能力。 4. 运动疗法(Exercise Therapy) 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运动和体育活动来改善身体功能和促进康复的技术。它包 括徒手运动、器械运动、水疗等。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进运动能力、增强体力、提高心肺功能,同时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为患者提供身心健康。

医疗保健行业的康复治疗了解康复治疗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医疗保健行业的康复治疗了解康复治疗的最 新技术和方法 医疗保健行业的康复治疗:了解康复治疗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康复治疗在医疗保健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康复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康复治疗领域不断涌现出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方法。 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中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效的运动和锻炼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除了传统的物理运动疗法,如理疗和作业治疗,现如今还涌现出一些新的运动疗法方法,如虚拟现实(VR)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等。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康复治疗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强,患者可以在更加有趣和刺激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 2. 神经干细胞治疗 神经干细胞治疗是一项前沿的康复治疗技术,旨在利用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通过将干细胞引入患者的体内,这些细胞可以生长和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从而恢复和改善受损神经功能。虽然神经干细胞治疗仍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但它被认为是未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选择之一。 3. 脑机接口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于 一体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通过建立大脑和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 之间的连接,使人类能够通过大脑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或接收反馈。 对于康复治疗,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帮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如使 用脑机接口手臂,患者可以通过大脑信号来控制假肢的运动。 4.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通过使用虚拟现实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和手柄,可以创建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患者与 之互动。在康复治疗中,患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平衡、协调 和认知训练,从而促进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5. 生物反馈技术 生物反馈技术旨在通过监测患者身体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电图 和肌电图等,来帮助患者认识和调节自己的生理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调整他们自己的生理活动,从而实现康复治疗 的效果。生物反馈技术通常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物理治 疗或心理治疗,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康复治疗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了解到 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康复过程的重要性。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使 康复治疗变得更加精准、刺激和高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体验和 效果。我们对康复治疗的探索和研究将继续推动医疗保健行业的进步,改善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