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提问:给出“一五“计划重点企业和成就图,学生读图思考:“一五”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工业建设体现出“一五”计划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一组材料: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称为“156项工程”。

——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出示幻灯片,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

提问:“三大改造”的本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提问:1956年到1966年,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探索?哪些属于成功,哪些失败?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指导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1.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它正确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提问:这个看似全面合理的总路线出了什么问题?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设计意图:该部分内容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根据图片,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失误?分别错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1959—1961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严重后果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出示幻灯片,介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建设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然而,经济领域的逐步发展迅速被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在1967年和1968年的两年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出示材料: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提问:“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为何会出现劫难?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结合它的成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列表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并1978年以后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建设。

巩固练习:(略)

作业布置:(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 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 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 二、探索的初步成果 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 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 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 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 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 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 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 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 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 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 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 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 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1)正 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 任务。(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 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 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4)大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5)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大跃进】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是大跃进的历史背景。 【大兴调查研究】面对“大跃进”运动造成的严峻形势, 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中苏关系逐步走向破裂是促 使毛泽东通过强调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来推动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思路不断得到强化的催化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这一道路的探索和发展是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历程中,中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党的领导等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

政治方面,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国家统一。在社会方面,中国实现了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显著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 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坚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其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具广泛的代表 性和民主性。再次,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 规律。此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特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仍在继续。随着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更加坚定地 前行。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深 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 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和借鉴。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道路应该与本国国情相适应,通过坚定不移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寻找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问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今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1]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 由于1955年下半年批判邓子恢时不切实际地强调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初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对此,周恩来和陈云等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纠正措施,几次压低了指标。党的八大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稳妥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提出了稳妥可靠的指标。历史证明,这些方针和思想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的要求。党的八大确定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这一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原则,并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以及周恩来提出的要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的思想。1956年12月,针对当时出现的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个体户和手工工厂,也就是所谓的“地下工厂”,毛泽东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刘少奇也提出:允许私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所有制的变更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保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曲折的历程,把握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的大体线索。尤其关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挫折的教训又是哪些,对现在的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特别注意观察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专题学法指导】 整体感知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是想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问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成。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前面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后面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们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教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开始,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聚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理清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 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这一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跟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期。(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6)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 难点: 1.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2.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完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和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破坏及沉痛教训。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运用“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以此培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以及“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条件 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⑵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⑷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一切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⑴总路线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 ⑵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党史 第六章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六章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缓和趋向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先后发表关于如何正确总结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在这之前,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1956年2月至4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约集三十多个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座谈,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毛泽东集中大家的意见,在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鉴于苏联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不平衡的教训,报告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这些思想实际上涉及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报告又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阐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国和外国等属于政治生活方面的关系。在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同《论十大关系》的讨论相联系,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是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此前,中央在1月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肯定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发展的紧迫形势后,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样就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对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前几年搞建设主要是照搬外国经验,《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陈云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 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 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 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鉴于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 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 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 业化方针。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

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 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 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提 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 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 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 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1957年下半年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 1.出现偏差的表现。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 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 的问题仍然看做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 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 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出现偏差的原因。 第一,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 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 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 (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

(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期成功探索 (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18简析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文本

简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 失误与其原因和经验教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毕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展了艰辛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开展到顶峰。 一、探索的成就 1.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开展的良好开端。 2.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根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达到顶峰,但在周恩来、主持工作时期,积极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国民经济;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阶段。 二、探索中的失误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正确决策 1、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③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含义(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了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 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是() A、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以便迅速进入共产主义 B、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制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3.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 A、苏联模式 B、欧洲模式 C、美国模式 D、日本模式 4.()正式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 A、中共七中全会 B、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其关键是() 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B、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C、加强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生产力 6.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7.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 A、发展生产 B、人民民主专政 C、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10.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健全民主和法制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1.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 A、发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12.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应该是() A、古为中用,洋为中用 B、厚今薄古 C、厚古薄今 D、中学为主,西学为用 二、多项选择题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 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 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目的 2.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