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上古、中古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它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这与王力先生的看法不一。王力认为七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中)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六朝沿用。

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搜神记卷十八)

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

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

尔时帝释,知佛心已,从铁围山,将一大石,安置佛前。(同上,846页)

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

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公子行》)

祗把练魔求志理,不将谄曲顺人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用于处置式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菩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唐宋时期,将、把既可用于工具语,又可用于处置式,而且同样用得很普遍。

就结构而言,现代汉语处置式动词一般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重叠式,常见的情形是动词前后有一些别的附加成分。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古今不同的。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张鷟《游仙窟》)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蛾嚬。(欧阳炯《杨柳枝》)

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卷五三)

(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念彼上人者,将生付寂寞。(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吴融《楚事》)

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敦煌变文集·山+卢山远公话)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寒山《诗三百三首》)

(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这是古今一致的。

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汝闲时把他堂印将去,又何辞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欲将香匣收藏却,且惜时吟在手头。(鱼玄机《和友人次韵》)

如人一日只喫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朱子语类卷十)

(4)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这也是古今一致的。

不期自己遭狼狈,将此情由何处申?(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

如来告讫见神通,将身一念便腾空。(同上《难陀出家缘起》)

不怕凤皇当额打,更将鸡脚用筋缠。(唐无名氏《街中又唱》)

现代汉语里,处置式的否定式,一般只把否定副词“不”放在“将”和“把”的前面,而不能放在“将”或“把”与动词的中间。唐宋处置式没有这种限制。

念我常能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杜甫《公安送魏二少府匡赞》)

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朱子语类卷八)

从此锦城机杼,把回文休织。(王之望《汉滨诗余》)

此外,有些句子现代汉语不能用处置式表示,中古汉语却是可以的。

二人辞了须好去,不用将心怨阿郎。(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

不经旬月,行至胜山,将身即入。(同上《秋胡变文》)

总之,隋唐时“将”和“把”形成的处置式产生以后,应用逐渐广泛,取代了“以”的地位。但中古处置式还处在开始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增加了一些新形式。

近代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近代汉语继续沿用“把(将)”字处置式,但也有所发展。

1、“将”和“把”的应用

(1)“把”用于处置式,“将”用于工具语。

(那个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传三十二回)

且把唐僧将那铁链锁在后面。(西游记九十一回)

(2)“将”用于处置式,“把”用于工具语。

他和强人做一路,把蒙汗药将俺们麻翻了。(水浒传十七回)

把一条铁索将卢员外锁在房门背后。(同上六十二回)

(3)“将”和“把”都用于工具语。

把言语调戏你,又将手摸着你胸脯。(水浒传四十六回)

被那厮把蒙汗药都麻翻了,又将索子捆缚众人。(同上十七回)

(4)“将”和“把”都用于处置式。

林冲把尖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水浒传十回)

复回来把师父打一铁棍,将两个青氈包袱抢去。(西游记五十七回)

跟中古不同的是,近代“把”的应用频率比“将”大得多。以《水浒》为例,“把”用于工具语的270余次,用于处置式的1070次;“将”用于工具语的40余次,用于处置式的220余次。到了《红楼梦》,工具语一般用“拿”,处置式用“把”或“将”,两者有了明显的分工。

2、处置式的谓语复杂化

近代处置式的谓语有两点和中古一致,但和现代不同。一是谓语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和补足成分。

试把你裙带儿拴,纽门儿扣。(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二折)

这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水浒传十二回)

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同上七回)

雪儿呵,偏把白面书生奚落。(汤显祖《牡丹亭》二十二出)

这类句子因为结构上头重脚轻,音节上也不和协,现代汉语几乎完全不用了。

二是否定的处置式中,否定词可以放在“把”“将”的后面。

你将我这臂膊休(扌+班)住了者。(高文秀《黑旋风》二折)

林冲每日和智深喝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水浒传七回)

把钥匙不见了,走来俺屋里寻。(金瓶梅三十三回)

近代汉语处置式的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出现了不少复杂的谓语结构。

把宋江面南背北,将戴宗面北背南。(水浒传四十回)

果然那些小妖一拥上前,把个长老绳缠索绑,缚在那定魂柱上。(西游记二十八回)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红楼梦八回)

此外,用疑问代词作处置式的谓语,表示反向,从明代开始出现。

你也不要管他,左右是我,随他把我怎么的罢。(金瓶梅二十回)

便硬着嘴道:“他知道,便把我怎么样么?”(三侠五义十二回)

3、“把(将)”的宾语复杂化

在有主语的句子里,“把(将)”及其宾语的位置通常放在主语后面,也有少数放在主语前面的。

将一杯酒,你喝一口,我喝一口。(西游记六十回)

你依着我,把这礼儿你还拿回去。(金瓶梅七十二回)

把门你一把锁锁了,家当都交与你,好不好?(同上九十六回)

结构上,中古“把(将)”的宾语一般限于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比较简单。到了近代,“把(将)”的宾语大大复杂了,可以由单句或复句充当。

月娘先把乔家送帖来说了。(金瓶梅六十七回)

那妇人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将那时放帘子因打着西门庆起,并做衣裳入马通奸,一一地说。(水浒传二十六回)

有时“把(将)”的宾语有这样那样的连带成分。

你和大老婆串同了,把我家寄放的八箱子金银细软玉带宝石东西,都是当朝杨(晋+戈)寄放应没官之物,都带来嫁了汉子。(金瓶梅九十二回)

4、出现没有动词呼应的处置式

这种没有动词的处置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对话中出现,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说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

我把那驴贼丑生弟子孩儿!(孟汉卿《魔合罗》二折)

我把你这无知赃官!你认得我么?(明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头折)

我把你这个大胆的泼猴,怎敢这等欺人!(西游记三十五回)

口内笑骂:“我把你这嚼舌根的小蹄子儿!”(红楼梦三十八回)

另一种是“把(将)”的宾语较长,后面失去相应的动词。

毛太公教把他两个使的钢叉并一包赃物,扛抬了许多打碎的家火什物。(水浒传四十九回)

寨后西北上,不知那里将许多粮米,有百十辆车子。(同上其七十回)

5、处置式和被动式结合使用

这类句子把动作的发动者变成介词“被(吃)”的宾语在句子中出现,显得比较特别。

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弄的汉子乌眼鸡一般。(金瓶梅十一回)

今早帅众与天王交战,把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尽被众神捉了。(西游记五回)

冯妈妈道:“还问甚么好?把个见见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吃人掇了锅儿去了。”(金瓶梅十八回)

6、不表处置的“把(将)”字句

有的“把(将)”含有“使令”的意思,动作其实是“把(将)”的宾语发出来的。

将大小将校,依令如此而行。(水浒传六十回)

把一个高赞就喜得手舞足蹈。(醒世恒言卷七)

把个西门庆欢喜的没入脚处。(金瓶梅十一回)

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红楼梦七十九回)

有的谓语是形容词,“把(将)”也有“使令”的意思。

只得六十日,便把我孩儿都瘦了。(高明《琵琶记》四出)

须臾间,风狂火盛,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西游记十六回)

妇人听了此言,便把脸红了。(金瓶梅二十三回)

有的谓语是否定动词“没”,“把(将)”的作用只是将宾语提前,既不表示处置,也不含使令的意思。

不知何故,臣等一夜把头发都没了。(西游记八十五回)

宝玉此刻把听曲子的心都没了。(红楼梦三十六回)

有的“把(将)”句提前到前面去的只是句中其他成分,宾语仍然留在动词后面。

府尹将我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水浒传十七回)

(潘金莲)拏过镜子来,从新把嘴唇抹了些胭脂。(金瓶梅五十一回)

“把(将)”字句的来源

“把(将)”字句在初唐前都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将”在上古有持、取等意义。如: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荀子·成相)杨倞注:“将,持也。”

将笔来,朕自作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把”,《说文》:“把,握也。”《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唐李白《子夜吴歌》:“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南北朝以后,“把”“将”经常出现在连动句中。

孙子将一鸭私用,祐以擅破家资,鞭二十。(朝野佥载)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把”“将”在这类句子中容易虚化,原因是在这样的连动句中除“将”“把”以外,还要另一个作为句子主要叙述词的动词,“将”或“把”只是表示一种无关紧要的辅助动作。语言中的某一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如果不甚显著的话,那它所表示的意义就容易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渐消失掉,这样,“将”或“把”就由实而虚,新的处置式就这样产生了。

试比较: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送杜观罢举东游》)

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黔中罢职将泛江东》)

就意义看,“把卷看”是处置式,“把剑看”和“把镜看”不是。但是,就结构形式看,它们的结构完全一样,可见“把卷看”的“把”在当时还没有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从这一点看,动词虚化的过程就更加明显了。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读写(Ⅰ)第7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读写 I》编著李泉王淑红么书君*********************************************************** 教案 第 7 课从ft东到ft西 教学任务1.学习实用语块 2.学习汉字书写 3.实用阅读 4.读写训练 时间安排1.本课所需课时:2 课时 2.课时分配 本教材每一课都有书写汉字和模仿写话的任务,老师可在课堂上教会汉字书写方式,写至熟练程度以及模仿写话,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实施★特别说明 1、本册教材按教学环节、教学步骤设计,课堂教学按书中顺序进行即可。 2、本教材“实用练习”、“实用阅读”部分和《初级综合》(Ⅰ)紧密结合,本课的语法、词汇与《初级综合》(Ⅰ)的第 12、13 课基本对应。 一、背诵并朗读 (1)这部分语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和语句。请老师带领学生熟读实用语块,最好达到烂熟于心,张口即出的熟练程度。 (2)熟读课文时请纠正发音。 (3)如果有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就本练习提供的结构复制出更多的语句,并多加练习。 二、汉字书写练习 (1)注意笔画的先后顺序。 (2)注意每个字的基本结构。 三、实用阅读 实用阅读中的词语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希望通过这部分阅读练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最好能够认读,抑或再见到这个字(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四、实用练习 1、看图选择词语或句子 根据图片的内容,选择正确答案。【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学生认汉

《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读写 I》编著李泉王淑红么书君*********************************************************** 字、认词语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具体场景中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火车②电梯 ③在这儿吸烟④我天天喝咖啡 2、填写词语或句子 根据图片的内容,写出能表达图片内容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练习,消化、深化和扩展综合课学习过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跑步 ②我每天骑自行车去学校。 ③我对太极拳很感兴趣。 ④ 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 ⑤ A:明天你走路去还是骑车去? 五、阅读理解 1、根据图片的内容选择句子 根据图片及对话中的语句提供的语境,完成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消化、扩展和灵活运用综合课学习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D (2)F (3)A (4)E (5)B 2、为左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回应句 这部分练习是综合课学习内容的深化和灵活运用。【通过练习,可进一步消化、扩展和灵活运用综合课学习过的内容。】 参考答案: (2)E (3)F (4)B (5)C (6)D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把上面的词语填到句子中,使句子完整、正确。【通过练习,进一步消化、扩展和灵活运用综合课学习过的内容。】 参考答案: 有汉语课星期四感兴趣有时候一起 4、抄写句子并模仿写出自己的句子 (1)带领学生读本练习的例句; (2)引导学生模仿例句,说出自己的句子; (3)指导学生把说出的句子记录下来,完成这项作业。 备课心得 要让学生真正觉得,写短文真的不难,比如这一课,通过“朗读并背诵”,可能学生掌握最好的就是“从……到……”结构,好,那就开始写短文吧:我是×国人,我家在×××,我的学校叫×××。从我家到 学校不远,走路 10 分钟。我家旁边有超市,有银行,有……。现在我在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 知、彻、澄、娘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牀、审、禅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 ②弜(bì,不)小牢 ..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 ③弜用三牢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 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肯定句) 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主要有“是”、“自”、

“相”等代词。例如: 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书经·大诰》) (献:贤。予.翼:助我.。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赫赫:显盛貌。具:俱。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在某 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诗经·周南·葛覃》) (覃:延,长。是:代葛藤。絺:细葛布。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 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 ..泣也。(庄子·徐无鬼)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3)“是”与“谓”构成凝固形式“是谓”。“是谓”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例如:

初级汉语教案大全

初级汉语(一)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一课你好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学生能够认读所学的声母和韵母,能够进行拼合,会唱四声,懂得三声+三声时,第一个三声要读作第二声的变调规则,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你好”,并能用于交际。会写并能记住汉字表中的汉字。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 o e i u ü ai ei ao ou 和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及其拼合。 2、汉语的四个声调。 3、三声连读时第一个三声要变成第二声。 4、课文 三、使用教具 汉语拼音表、汉语普通话发音部位图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认识新学生 (二)展示教学内容 (三)单音教学 示范(每个音至少示范3遍)——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老师纠正发音。 (四)声调教学 示范(唱四声)——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读——纠正声调错误。 (五)处理生词 要边读边写或边写边读。

(六)处理课文 领说——演示——组织学生操练——学生朗读或背说、表演。 (七)三声变调 板书: (八)做课后练习 (九)布置作业 读拼音表,唱四声,写汉字,练会话。 第二课汉语不太难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练,要求学生掌握所学韵母的发音,会拼合,会发轻声并能正确读出生词表中的轻声词,会说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韵母:an en ang eng ong。 2、带轻声的词: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 3、半三声。 4、课文与生词 三、使用教具:拼音卡片 四、教学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跟学生打招呼:你们好! 要求学生说:老师好! (二)复习 用20—30分钟的时间分别请4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听写,一个学生做一项即可。 1、听写第一课所学的声母。 2、听写第一课所学的韵母。 3、听写音节(要求标声调) 4、听写汉字:一、五、八、不、口、白、马、大、女、好、你。 5、听写以后学生认读一遍。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节绪论(填空、简答) 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填) 1.注意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 2.区分通例和特例 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 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 2.前人的研究成果 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 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 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 4.现代汉语方言 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1.归纳 2.比较 3.统一 4.证实 5.探源 6.转换 7.推演 8.系联

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b)中古期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上古、中古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它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这与王力先生的看法不一。王力认为七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中)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六朝沿用。 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搜神记卷十八) 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 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 尔时帝释,知佛心已,从铁围山,将一大石,安置佛前。(同上,846页) 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 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公子行》) 祗把练魔求志理,不将谄曲顺人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用于处置式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菩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唐宋时期,将、把既可用于工具语,又可用于处置式,而且同样用得很普遍。 就结构而言,现代汉语处置式动词一般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重叠式,常见的情形是动词前后有一些别的附加成分。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古今不同的。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张鷟《游仙窟》)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蛾嚬。(欧阳炯《杨柳枝》) 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卷五三) (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念彼上人者,将生付寂寞。(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吴融《楚事》) 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敦煌变文集·山+卢山远公话)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寒山《诗三百三首》) (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这是古今一致的。 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汝闲时把他堂印将去,又何辞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初级汉语教程期末试卷1

喀 什 师 范 学 院 试 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初级汉语教程 入库时间: 一、听写:(共 30 题,每题 0.5分,共计15分)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系别 班级 学号 姓名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二、造句:(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好意思: 2.连声: 3.……来……去: 4.亲手: 5.免得: 6.好在: 7.彼此: 8.从…来看: 9.开办: 10.除了……以外,都……: 三、选词填空:(共10题,每题0.5分,共计5分) 满意呆相比无论远远对比恐怕深深开远近怕 很深联系不见不散满足 1.我和他,还差得很远。 2. 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3.这个饭馆的饺子闻明。 4.我冷,所以出门时多穿了一件毛衣。 5.我被这个电影感动了。 6.大学毕业后,我和她没有过。 7.和朋友约会时常说。 8.你打算在中国多久时间? 9.她这个人爱和别人玩笑。 10.我对这次考试成绩不太。 四、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正确位置:(共5题,每题1分,共5分)

1.A那位老人B没走好,C摔倒了D。(一下子)() 2.这A就是B我要C告诉你的D。(一切)() 3.A有什么事情B就给我C打电话,D不好意思。(别)() 4.A她到B现在C还没有来,D不来了。(多半)() 5.请A先B听我说,现在C把书D打开。(不要)() 五、模访造句:(共5题,每题1分,共计5分) 1.别开玩笑了,我们还是先做练习吧。 别开玩笑了。 2.我心里想,不是说和我一起去的吗,怎么又不去了? ,不是吗,怎么? 3.作为一个电脑学校的教师,我为没能跟我的学生见面而感到遗憾。 作为,为而。 4.回到单位,我把那块石头摆在办公桌上。 ,。 5.当你接受别人信任,要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对别人有了一份责任。 当你,。 六、完成句子:(共5题,每题1分,共计5分) 1.麦克跑了好几家书店。(终于) 2.大学毕业后,我们。(一直) 3.他对我说的那些话,。(意外) 4.我看了半天才看出来。(原来) 5. ,哥哥他们也听见了。(亲口)\ 七、连句成段:(共2题,每题1分,共计2分) A.不仅要看到书面上的东西 B.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书上的每一个问题时 C.还要看到书本以外的东西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初级汉语教程期末试卷3

初级汉语教程期末试卷(B)姓名:班级:得分: 一、听写:(30*0.5=15分)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二、造句:(10*1分=10分) 1.恋恋不舍: 2.对……来说: 3.……来……去: 4.渐渐: 5.免得: 6.好在: 7.具有: 8.从…来看: 9.故意: 10.除了……以外,都……:

三、选词填空:(0.5*10=5分) 满意呆相比无论远远对比恐怕深深开远近怕 很深联系不见不散满足 1.我和他,还差得很远。 2. 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3.这个饭馆的饺子文明。 4.我冷,所以出门时多穿了一件毛衣。 5.我被这个电影感动了。 6.大学毕业后,我和她没有过。 7.和朋友约会时常说。 8.你打算在中国多久时间? 9.她这个人爱和别人玩笑。 10.我对这次考试成绩不太。 四、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位置:(5*1=5分) 1.A那位老人B没走好,C摔倒了D。(一下子)() 2.他A想多B睡C一会儿,D不是病了。(就是)() 3.A有什么事情B就给我C打电话,D不好意思。(别)() 4.我们A班我B最喜欢C就是她一个人D。(的)() 5.请A先B听我说,现在C把书D打开。(不要)() 五、模访造句:(5*1分=5分) 1.别开玩笑了,我们还是先做练习吧。 别开玩笑了。 2.我心里想,不是说和我一起去的吗,怎么又不去了? ,不是吗,怎么? 3.作为一个电脑学校的教师,我为没能跟我的学生见面而感到遗憾。 作为,,为而。 4.他这个人特别奇怪,无论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 ,无论都。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异文。3(异文。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 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之中。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之中。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归泥母。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

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 ,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 ,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 ,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 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切韵》系统。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的用韵。形声偏旁。 3(形声偏旁。 叶音法, 叶音法,1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燕燕》朱熹:叶尼心反朱熹: (音nín) ) 叶, 音xié,同,和谐的意思。“协”,和谐的意思。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 叶音法,2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等,彻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变化的。变化的。”,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 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杜敏 摘要早期处置式有多种表现形式,虽较中晚期结构简单,表义狭隘,但这和隋唐以前汉语表达体系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合乎区分歧义,传递较大交际值的语用目的。这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也是唐代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契机。 关键词处置式语用交际值信息核心 处置式作为一陈述历史句式的名称,首见于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他说:“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1)此界定较之陈承泽、黎锦熙等学者的简略论述深入一步,(2)又不同于吕叔湘“把”字句的称谓(3)。它关涉句子结构又联系语法意义,且能总括此句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共同特点,故我们用“处置式”这一名称称呼现代汉语“把”字句在隋唐以前即早期的历史形式。若从语义及语用角度考察,处置式它表示一种施受关系,(4)一种对介词后宾语的处置,使之出现一种情况和结果;它使用起来,可使句子传递较大的交际值,也可区分句子歧义。 一早期处置式语法描写 “以”字作为早期处置式的语法标志,得到语法史界的初步首肯,但详细描写颇少,更乏语义上的区分。我们认为,从西周到唐初这一阶段的处置式,是施受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其结构大同小异,但产生年代先后有别,且语义有差异。总结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别: 1.处置(告、示)表示这种意义的处置式,产生年代较早,从西周至魏晋以后皆有使用。主要形式为:N施+以+N受1+V+(于)+N受2。其中N受1多指有定事物,属已知信息,可由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充任,也可省略。动词V是表示施受关系的告、示、言、嘱等。N受2常表示处置后动作的方向,由名词、代词充任。介词“于”本来职能在于引出N受2即间接受事者,但处置(告、示)这一类句式的动词后都要求带上动作发生后涉及的人物,所以“于”的作用并不显其重要,常可省略。例如: (1)@①从以攸卫牧告于王。(@①攸从鼎) (2)卫以邦君厉告于井伯、伯邑父、定伯、琼伯、伯俗文。(五年卫鼎) (3)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南关序》) (4)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礼记·檀公上》) (5)伯楚以吕xì@②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6)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名词解释 假二等与假四等: 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尖音和团音:在i ,ü前念z , c , s叫做尖音,如“siǎoziě”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 ,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 二.大题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 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 Ⅱ改变词性:人—仁霞—瑕禽—擒疏—梳 2 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 3 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丁丁许许呱呱 —模状:萋萋采采济济 4 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 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 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尔、若、焉、乎 5 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 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干戈社稷; 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 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 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司南屏风《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 风也。 动词: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Ⅳ语句—肢解自杀(《韩诗外传》:齐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缚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史记·卫康叔世家》:共伯入,厘侯羡自杀。) (2)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1 变义构词和音变构词衰落: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言语义语法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尽管历史上有四个朝代由少数民族(契

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

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 处置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它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对汉语处置式历时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现代汉语共时的研究在此不做介绍。我们认为只有理顺处置式的历时发展脉络和规律,才能真正把共时的语法现象研究透彻。 标签:处置式历时起源与演变 一、处置式的提出 “处置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1943)提出的,“凡是助动词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叫作处置式。”他在这个概念中抓住了处置式最本质的特征——提宾,这也是后来研究处置式诸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同时他对处置式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写:“处置式是把人怎样安排,怎么样支使,怎么对付;或把物怎么处理,或把事情怎样进行”,指出了处置式两个很重要的特点:1.处置式有“活用”的现象;2.处置式和被动式是意义相仿的两种形式。“活用”所举的例子其实就是后来吴福祥提到的“致使义的处置式”。后来梅祖麟根据处置式和被动式的关系提出了“被”字句对处置式发展的影响。 黎锦熙(1932)认为,“提宾”是“把”字的一种用法,部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措置处理”。“措置处理”的意思和王力先生提出的“处置”是同理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黎锦熙先生最先提出了“处置式”的语义特性,而王力先生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处置式”这一概念。 二、处置式的起源研究 处置式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但大体都是对一段时期的处置式进行描写,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探究处置式的来源。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处置式的来源做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和推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最早对处置式进行研究的是祝敏彻。他(1957)选取了共时平面存在的“将”字句和“把”字句做历时的考察。文章认为“将”和“把”均是由动词虚化而来。虚化的条件是“将”和“把”出现在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他还认为“连动式虚化为处置式,和连动式虚化为工具语,是同时发生、同时完成。”文章同时认为“将”字句和“把”字句的意义和用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最早一篇处置式历时研究的文章,它基本上摸清了处置式“将”字句和“把”字句历时发展的脉络。“处置式从连动式虚化而来”这一观点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后来许多学者均坚持了这一观点。祝敏彻对“将”字句和“把”字句的描写并不全面,仅仅从谓语、宾语和补语语法成分的角度对处置式进行了划分,对处置式句义本身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文章中还提到了“将”字句和“把”字句长期并存的情况,对于“将”字句和“把”字句的区别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提到“将”字句后来在口语中消亡的原因。

汉语史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阴阳对转:是训诂名词,又称“韵转”或“一声之转”,指用音韵学上古韵分部的成果和韵表所体现的古韵部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训诂学上与词义有关的音变和音异现象。可以参考黄侃先生的古韵二十八部和王力先生脂微部分。 2同源词: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叠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反义或其他关联。 3尖音:古声母“精清从心邪”和细音韵母(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字音叫尖音,如“将、趣、前”等字。 4读破: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5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6古物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7古无舌上:“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 8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是由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各名家(关、郑、马、白)的戏曲用韵编篡而成。此书分九十韵部,二十五声部。韵部特点为:第一,只有阴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第二,是新产生出支思和车遮两个新的韵部;第三,桓欢部和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初级篇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初级 篇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课你好 课程名称:初级精读 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 授课学时: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使用教材: 教授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拼音a、o、e、I、u、ü及四声调的拼读,并能够拼读简单的复韵母。 2、会话:能够流利且正确地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简短的会话。 3、书写:学会本课生词的“我、你、也、很、好、吗、呢、一”的拼写,尽量做到 笔画正确,合乎书写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拼音:正确拼读单韵母和简单复韵母,注意学生的e、ǚ音的拼读。 正确书写拼音,包括声调标注的位置和是否轻声。 声调中的二声、三声对学生来说比较难,需要多次练习和纠正。 注意三声双读时,第一个三声变调的问题。 2、情景会话:“你好”较多用于第一次见面时互相问候。 “你好吗”则用于朋友之间的问候。 注意课后练习中“你好”与“您好”的区别: 您好: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年轻者对年老者的问候,是一种尊敬的说法。

3、书写:注意汉字结构,书写的笔画和笔顺。 书写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每天都坚持练习,可以把练习册中的整体书写练习改成笔顺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书写笔顺的正确。 第一课时 1、在黑板板书拼音和汉字“你好”。并标注AB对话形式,让学生能够看懂并逐渐熟 悉老师的习惯。 2、学生握手并说“你好”,与所有学生握手。 3、领读“你好”,老师与全班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4、认读拼音:n、i、h、a、o、ao,a和i标注四声调,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 意纠音以及学生二声三声的发音是否到位。 5、按照笔顺一笔一笔地在黑板上板书“你”、“好”,学生在下面跟写。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2、书第一节课对话“你好”,在相近位置板书对话“你好吗”,引入新课。 3、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 4、将“你好”“你好吗”一起进行对话。 5、认读拼音:e、en、m、w、y。 让学生自己拼读,注意声调和拼读的正确。 6、按照笔顺板书“我”、“很”、“也”、“吗”、“呢” 学生在笔记本上跟写。 7、检查学生所学内容。 部分学生到课堂前进行对话。

汉语史

1.平水韵:十三世纪时,平水刘渊著《王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广韵206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来又有人并为106韵。 阳声韵:鼻音韵尾m、n、 p、t、k 2.尖团音合流:(见)g、k、h +i、ü→j、q、x (精)z、c、s 3.浊音清化: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4.平分阴阳:清归阴平,浊归阳平。 5.入声消失: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 看下字的声调平—送气 徒(定)公(平)tóng 仄—不送气 唐(定)割(入)dá平分阴阳,看上字声母清—阴平 浊—阳平 全浊—阳平 次浊—去声 6.古无轻唇音上古:帮、滂、并、明中古:非、敷、奉、微(同声必同部,音近义通)古无舌上音上古:端、透、定中古:知、徹、澄 7.如字: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 读破: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由于转化的意义大多读去声,古人称为“读破”。 8.系词(是):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①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可以构成判断(者、也……)②有“者”字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 9.宾语前置的类型(需举例) ①完全抛弃旧形式,仅留下若干残迹。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②完全保存旧形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③“之”、“是”帮助宾语前置(复制代词),是之、是、之、是之谓。 ④新旧结构同时存在,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可前可后。 10.使成式是一种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短语中

表示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11.被动式: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概念上的被动。①先秦被动式可分为三种:“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②汉代两种形式:“为……所”式、“被”字句(后起句)与“见”字句相似。 12.处置式: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13.什么叫做句法的严密化?汉语的句法是怎样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 (1)句法结构的严密化:一方面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个句法成分富有逻辑性,经得起分析;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简练,语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表意完善严密)。 (2)发展过程:所谓严密化,是指句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①甲骨文、书经的句子非常简单。《书经》里,复合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用意合的方法来表现,从句法上看不出逻辑关系。在《易经》、《论语》中虽用“故、况、则”等连词表示,但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而严密。 ②战国以后,汉语的句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句法结构比春秋时代复杂严密,有利于比较严密的思想的表达。 ③汉魏基本承袭战国时代,基本无发展。 ④唐代佛教的传入,汉语的句法严密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佛教思想强调逻辑关系,一方面把要说的话尽可能概括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另一方面把零星的短句合成长句,联系更紧密,表达更简练。 ⑤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要求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个句法成分富有逻辑性,经得起反复分析;另一方面又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 14.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 ①肢体的名称稳固性不如自然现象的名称。几千年下来沿用的只有“心”、“手”等少些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否则厥心违怨) ②多数的肢体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双音词的词素。 ③有些肢体名称,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上古属于基本词汇,到后代被口语所代替。螓首蛾眉皆再拜稽首美目盼兮 15.佛教借词和译词对汉语的影响 ①一些佛教用语只能通行于研究佛教经典的少数人中间,不能成为全民的语言。(禅:静虑。般若:智慧。兰若:僧舍。菩提:觉。) ②有一些佛教用语进入全民语言,家喻户晓。(佛:浮屠。塔:浮图。僧:僧伽。阎罗:鬼王。)但这些词还令人意识到是佛教用语,不算深入到汉语血液里。 ③还有一些佛教用语,已深入到汉语的血液里,不能再意识到它们的来源。(世界:天下。现在:见在。因果:因依,果实=报应,结果,由结成果实引申为原因所造成的后果。圆满,魔鬼。) 16.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两个特点:尽量利用意译;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17.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同源词:主要是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亲属关系。 18.同部首的词就词源而论应该是同类词。不同部首,但是部首意义相通的,也可认为是同类词。 19.在人类创造语言的原始时代,词义和语音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但是,等到语言的词汇初步形成以后,旧词与新词之间决不是没有联系的。声音相近而意义又相似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