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

(1)重点讲清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史实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时期中国重要外交活动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内外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寻找突破口。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认识把握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师生互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不断取得外交新成就,大家所看纪录片的片段描述了哪些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20世纪70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新变化。导入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继续敌对等原因,中国外交遇到了波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打开外交新局面。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师生互动

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联合国?当时代表中国的是哪个政府?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一方面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另一方面它还在国际舞台上打压中国的外交空间,支持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所以未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阻挠。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组织,1945年由中、美、苏、英等50个国家组成。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1.未恢复的原因

合作探究: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一大批亚非拉新独立的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国,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它们的关系,这些国家积极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美国感觉已经无法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但是,美国就此甘心失败吗?(不是,美国抛出了“双重代表权”的方案)

什么是“双重代表权”?(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席位)

其实质是什么?(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好,一针见血。它当然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2.恢复

(用多媒体设备演示)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中国代表权问题再次成为会议的焦点。在经过长达一周的辩论以后,10月25日晚,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联大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一提案的通过成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最惨重的失败”。

同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11月15日,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人逢喜事精神爽,“乔老爷”潇洒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

多媒体显示:

拓展探究: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教学过渡: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历史意义

过程评价: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表明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有利于中国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使美国不得不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从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渡:

中国虽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呢?

问题情境2:中美关系正常化

多媒体显示:

历史短剧: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一人饰尼克松,另一人饰周恩来)

(旁白:当“空军一号”降落在首都机场后,尼克松总统第一个出现在机舱口,当他下到一半时周恩来才鼓掌欢迎。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快步走向等候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双手,周恩来站在原地与之握手)

“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尼克松”:I am very happy.

(旁白:在后来的《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师:刚才大家看了这个短剧,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尼克松下飞机后主动伸出手,这是因为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期间,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下令不允许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因此尼克松对这次握手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周总理说话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说:“I am very happy.”意思是美国现在愿意同中国交往。

1.原因

合作探究:美国从最初遏制新中国到现在愿意同中国交往,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从美国方面来看,一是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二是当时美国在与

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三是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教师追问:分析得很好。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又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夙敌改善关系呢?

学生回答:从中国方面去讲,主要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苏关系恶化;还有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规律总结:

总之,中美双方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走上了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道路。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呢?

2.过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史实,进行总结。

1971年4月,“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过程评价:“乒乓外交”可以说是“小球转动大球”,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入了试探、初步接触阶段,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明了它的立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突破阶段;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师生互动

师:中美关系走到今天,时有波折,请问阻碍双方关系顺利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生:台湾问题。

教师评价:是的,台湾问题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中美关系远近亲疏的决定性因素。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于长期以来一直惟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会不会产生影响?

问题情境3:中日关系正常化

师生互动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对日本政府以极大的震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为什么这样说?

生:①中美关系的改善。②日本与中国有友好的历史传统。③田中角荣首相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教师评价:对,还有日本友好党派和团体的努力等。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就结束了近百年来存在于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先后有28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解铃还需系铃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僵局最终打开了。

规律总结: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于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教学过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变化?发挥了什么作用?

问题情境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

过程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作为保障。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反映了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另外,从国际上看,美苏争霸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双方谁都不敢轻言战争;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各国人民要和平、谋稳定、求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多媒体显示: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从材料得出邓小平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工作指明了基本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时期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20多年来,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2.成就

师生互动

师: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体现在哪里?

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③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多媒体显示:

过程评价:总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为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今后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设和谐社会,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课堂小结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表现在三方面:一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三是1972年9月日本与中国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政策;二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包括东盟、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可设计一些问题,如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假如将在本地召开,你作为东道主,请写一篇致辞,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其思维点与教学重难点相碰撞,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联想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提示:中美关系正常化,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一环,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中、美、日三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的自身利益尤其是长远的战略利益出发,国家不分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搞大国霸权。

答案提示: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诞生,国际形势仍很紧张;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运动高涨;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并加紧侵略亚洲,发动侵略战争,敌视新中国。因此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中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这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外交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中俄关系,发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课标要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主干知识】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表现 (1)改变了过去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 (3)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的外交出现崭新局面。 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材料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所以,不仅全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 问题: ⑴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为此,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做出了什么判断?由此确立新时期外交的目标是什么? 二、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积极发展与美、日和欧盟的关系。 3.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立足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体现在外交活动中则是我国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材料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问题: ⑴材料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⑵你认为材料中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三、发挥在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1.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1)始终不渝地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主要任务。 (2)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在联合国的改革问题上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不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而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文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

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1.介绍作者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2.《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河干(gān)曳(yè)棹(zhào)柿(fèi) 暴涨(zhǎng)圮(pǐ)募(mù)欤(yù) 铁钯(pá)湮(yān)啮(niè)溯(sù)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课文,感受经典魅力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停顿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活动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开创外交新局面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目标】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主备人:秦立高学习时间授课班级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历史照片和当时的新闻报道,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和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教学过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过渡: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教案]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如摇滚乐。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建议: 1、关于“浪漫的乐章”一目,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B.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歌曲之王”。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C.舒曼。舒曼,是德国作曲家。自幼爱好文学,音乐,但是母亲强求他学了两年法律。为了急于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把自己手吊起来练琴,致使手伤而改攻作曲。加之为婚姻之事的长期苦斗,使舒曼一生的大部时间为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 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 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前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资料、画面、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对比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法—— 准备四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条件):①; ②。 (2)概况:年10月,第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方面: ②中国方面: (2)过程: ①、1972年2月, 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补充]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的影响: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双方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维护。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年,中国与中亚六国在上海成立了。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迹(教案)

24*月迹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开创外交新局面

24、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导入:中华民族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这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崇尚开放与包容,与其它文明和谐共处。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也曾有过郑和的七下西洋,将和平与友谊之手伸向海外。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入侵的苦难,被迫一次次伸出屈辱之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至于周恩来痛心地说,近代中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展示图片:不平等条约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请回答: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的落后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就。建国初期,我们所熟知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中苏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国家无情的拒绝。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采取敌视的态度。特别是6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外交的僵局。而要突破这一僵局,最关键的是要改善与哪一国的关系? 美国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美关系的改善——“跨洋握手”。 材料: 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主动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的回忆录《领导者》①材料中“握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中美关系的改善 图说历史:结合课文内容及这四幅图片介绍一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 (1)重点讲清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史实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时期中国重要外交活动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内外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寻找突破口。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认识把握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师生互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不断取得外交新成就,大家所看纪录片的片段描述了哪些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 2、学生活动,再现历史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 责任感。 3、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看问 题要一分为二并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理解在国际局势复杂变化的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是如何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的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图片反映 了70年代中国外交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提问进行总结:大家都知道,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那么,这个时期 我国究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述内容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内容从国内外背景、恢复原因、恢复情况、恢复影响四方面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从中国、发展中国家和 美国三个角度分析,归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及原因,通过幻灯片 展示。 至于恢复的具体情况由学生阅读教材感知,不做具体分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产生什么影响呢?应从对中国、美国和国际社会 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不得不重新审 视对华政策,这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那么中美关系是如何改善的呢?由此过渡到下一目。由于本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故要进行详细讲解。 1、中美关系从紧张敌对到缓和 通过列举史实说明中美两国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关系由紧张敌对到缓和 的过程。加深对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关系缓和的原因。 2、缓和的原因: 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引导学生从中国、美国两个方面分 析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的原因,让学生明确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理 解外交政策中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总体归纳,并通过幻灯片展示。 3、缓和的过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教案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真正的英雄教案新人教版

24 真正的英雄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教与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加强朗读。 2.了解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学生已知导入。 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从而引出杨立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再讨论明确美国“挑战者”号英勇牺牲的七名宇航员虽然升空失败但仍然称得上是英雄,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引出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 2、欣赏图片:七名宇航员的肖像和“挑战者”号爆炸时的情景。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做到: 1.看看里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 2.体会里根总统在演讲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朗读指导 1.师明确课文大致所包含的两种感情:悲痛和力量。阐释说明这两种感情的变化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但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的。 2.师明确朗读课文的语气:低沉→激昂。 3.教师选取三个自然段范读。 4. 小组朗读互评 (三)、重点赏读,探究质疑: 师——找出你认为精彩或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学法指导:这个环节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二。学生说理由时,只要能说出他所体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导学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学习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材解疑】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预学案】 一、外交的重大突破(70年代) (一)方针策略:联美遏苏 (二)主要外交活动及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国家要求________________。(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对中国: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 (1)背景(结合P113学思之窗思考) 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从中国方面看: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 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P113历史纵横) 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 (1)背景

2019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1》word教案

2019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1》word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与学生一起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进行探讨,组织学生对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3、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2、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课以中国外交篇为主线,表现各个时期的外交的政策。屈辱篇——近代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的历史,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重建篇——回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振奋篇——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振奋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惊喜篇——中美关系改善。友谊篇——中日建交。和谐篇——新时期以多边外交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爱好和平。同时,整节课内容隐含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两条线索。 【导入新课】 近代的中国饱受着列强入侵的苦难,在与西方列强的多次交手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回望中国近代史,令人感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