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生活实例其实就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对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实例”是指包含有问题或有疑难情景在内的典型事件,在现行教材中大量出现。以“案例”形式编写的教材是教材的编写者在统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一些隐含有本质因素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讨论,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到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案例来深入剖析,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知识),并能在别的相关问题上产生“共鸣”,这正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有着莫大的帮助。

第一、案例选择的基础性。案例选择的标准来自课程标准,其所选区域必须要体现、涵盖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即每一条标准都应在某些区域得到明确体现;区域的组合搭配必须要满足课标要求。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要求“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等。

第二、案例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其重点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描述各区域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类相似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该区域的自身,因此选择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区域,对落实课程标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所选案例中,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西部、两极地区)、六个国家是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可以看出这些范例特色突出,亚洲是中国所在的大洲,东南亚是周边地区,俄罗斯、印度是邻国,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俄罗斯、两极地区、中东、巴西、澳大利亚等是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同时这些区域或国家都具有鲜明特色,在同类区域里有很强的代表性。

第三、案例的覆盖性要全面。新的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是由许多小区域组成,各个区域之间差异很大。尽管在课程标准中不要求采用案例的方法介绍所有的地区,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尽量是一个世界(中国)地理。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所选案例涉及了所有大洲(亚洲、欧洲西部、北美—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两极地区、

南美洲—巴西),世界的人口与领土大国(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不发达的地区(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八年级下册中选的地区为北京、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地带,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华北、东南、华中等地区。从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教材中往往以案例作为具体知识能力的载体,对课标要求内容进行阐述。作为一线教师,要求能从以往的大纲体系向课标目标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利用案例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以往的案例性教材内容都是作为阅读材料、附图或说明文字来呈现,更多的往往是作为原理阐述的一种印记和补充;而在新课标教材中却是将所要说明的基本原理或结论结合案例分析简略的写出来,案例直接进入了教学过程,担当重要的教育功能。

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案例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而与以重视,尤其在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意念确立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就越发重要。案例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更多的智慧与灵活,能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并能在学生千奇百怪的创新活动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地理与生活

地理与生活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

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3-09-29 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许晓伟摘要:到目前为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已经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选取一些暗含地理原理和概念的,并且是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在现实的高中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阻碍需要教师去解决,下面分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问题及对策所谓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指的是地理教师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地理案例展开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研究和学习经典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又能传授给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实现了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优点有很多,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将进行阐述。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 1.实用性、本土化的案例匮乏在目前的地理教材中,缺乏跨课程、跨章节、跨知识点的综合性案例,而比较常见的却是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知识点的单一案例,而知识点单一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8:15.0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林杰 [导读] 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素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林杰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探索地理教学 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生活化,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地理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发言、锻炼;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趣、有用。这是地理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素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一、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地理是指地理学科知识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部分,包括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它是现象不是规律。 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地理方面的经验、体验、认知、感悟等相关的课程资源。 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教师将教学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体验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地理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构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基于以上心理机制的分析,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精选生活中“有用”“有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便于让学生站在生活化地理的起点上接纳学习新知识。如思维导图(图1)所示,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入手,关注生活与地理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着眼,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来充实和完善地理课程资源;从时事热点切入,有选择地纳入地理教学,用地理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从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旅行为导线,营造真实的情境,从地理的视角看待旅行途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重新审视和发现世界之美。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或学生旅行途中看到的各地区服饰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民居的建筑风格的迥异、出行方式的差别等信息列举出来,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以及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来综合分析,作为很真实、生动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也能服务于生活。 在收集和开发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以课标为抓手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设计教学思路与流程。笔者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如表1所示),初步拟定了生活化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各个模块的运用途径与教学策略的构想。 三、推动生活化教学实践优化建议 1、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在很多地理教学中虽然逐渐实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地理知识感到非常陌生,不能全面理解各种地理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提升地理教育。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或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对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亲切感。 例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解释。“明天就是周六了,同学们都想去哪里玩呢?”利用这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候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听天气预报讲,明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听说明天有暴雨,安全起见,同学们还是在家里做一些休闲活动比较合适。”“我国的天气主要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最后同学们帮助教师总结一下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天气特点。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利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高温乎或是暴雨等天气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会有充足的劲头。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在加上教师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出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2、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现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了解地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经常控制不好教学点,出现跑题或是教学中心偏离现象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摸不到头脑,理不清学习的中心与正确线路。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注意知识点与中心的把握,保证教学方向与课本一致。例如:《中国的疆域》学习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我国的地图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建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分别扮演不通的城市,一名学生代表学校出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规定线路下需要跨越什么城市。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对我国疆域的掌握,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对其中的知识点印象逐渐加深,更熟练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3、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复习或是接触才能熟练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案的需要与安排及时将旧知识融入到新的知识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串联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合理利用旧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天气变化与我国疆域之后,教师可以将两个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能够知道哪个城市是什么气候,这样不仅提升了节省了复习的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更好的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更好的提升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四、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1、如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有什么用。教学中,可以使用当地比较详细的地图,就是学生到过的知道的地方,在图中找出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地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 2、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五、开展活动,发掘课外乡土内容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赣南乡土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在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我们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2、如家乡、县城附近河流(湘江、绵江)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写信封时所涉及的中国行政区划知识、车牌上蕴含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等,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调查小区、街道上车辆的来源,从而达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4、同学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5、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六.注意抓住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模板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作为高中的地理老师,我深深感到地理教学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发现教材的变化,探索出符合学生和课改要求的新教法,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也深深体会到地理教学的乐趣,同时发现教学中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时时刻刻都有超越自我的快乐和成就感。这里我把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儿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打有准备之仗,才能确保课堂高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好周密细致的教学环节,有时甚至要细分,什么时候学生做什么,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应由学生集体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可能解决不了,需老师指导,这些都要精心设计、系统安排,这也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足工夫。 二、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二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简单浅显,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欲望、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节地理课始设计出形式多样、巧妙有趣的导语有利于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多年来,我在授课前都会提出一些引起学生思考和联想的问题,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法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向师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亲其师,信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浅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内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即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二、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又初于生活的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1、凸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 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2、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有有价值的认识,对生活有用地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产生学习地理的举和欲望,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初学生的生活能力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三、加强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借助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和学生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

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让地理教学独具魅力

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让地理教学独具魅力 发表时间:2013-09-09T09:43:38.51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9月供稿作者:庞翠钦 [导读]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广西北海合浦公馆中学庞翠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12-01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应试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四、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形式的新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1.设计课前预习。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进行新课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启发、引导、调动学生讨论、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生成学习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提高;减少老师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杜绝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只让学生当听众的错误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减少无效和低效。 3.设计评价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评价标准应随着多元化和人性化,变单纯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个体比较评价与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有效落实知识,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作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课堂问题小结,单元知识“章结”和“单元过关”,并做好各种评价的记录,生成学生的成长档案。 五、搞好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我采用了下列做法。 1.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2.类比法。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两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以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3T16:24:49.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刘开列[导读]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00 摘要: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途径 1.教学意境创设。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地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参加多元、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 三、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对“中国的铁路骨架”这课内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在讲解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梳理出这一节的三个重点内容——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穿插一些经典案例。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教育界,2013,(28)。 [2]宋玉椿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复习.考试周刊,2012,(75)。

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案例 (1)

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实践 (仲崇玺)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大胆改革,引入案例教学,鼓励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一方面,赋予了高中地理教师自由选择教学案例组织教学的权利,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是对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挑战,案例选得好不好,用得巧不巧直接影响地理课的课堂效率和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已成为评价地理教师教学水平,体现教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呢?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针对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应该能够帮助导入教学内容和说明教学内容,以达成教学目标。 2、科学性:无论引用什么材料,都应力求科学准确。教师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务必弄清楚来龙去脉,避免以讹传讹。 3、新颖性:材料的选择应力求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呈现的角度新颖,表达方式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互动性:要设计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比如: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好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控制。但也可以更深层次一点:学生收集资料,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观点作出评价,提出新问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或深入思考。 5、启发性:好的案例不仅能吸引人,更能够启发人。这就要求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说问题设计是案例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中生活化的案例 根据案例选择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生活化案例更能贴近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地理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也为运用生活化案例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可行性。 1、案例一:“中心地理论”教学案例 “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将中心地理论的内涵和脉络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生活化案例即通俗化的案例的应用使这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深入浅出的说明了教学内容。 [案例一]从日常购物引入中心地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谈一谈你或你的家人一般去哪些商店购买下列物品:粮食、食用油、肥皂、牙膏、衣服、电视机、冰箱、计算机等? [学生回答] 粮食、食用油、肥皂、牙膏一般去比较近的小店或小超市购买。衣服、电视机、冰箱、计算机一般去市区专卖店或国商等综合性商店购买。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商品有何区别?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在地理课堂中有效的联系生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并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问题;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54-02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2.1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很多学科的教学现状就是照本宣科,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花费时间多,但是效果很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累,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2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章节时,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地区及季节向学生阐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和哈尔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热带海南三亚的度假胜地。以此为对比,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确气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生产。又如教《地球和地球仪》时,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信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