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尚志市种植大米历史

尚志市种植大米历史

尚志市种植大米历史

尚志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该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单位。种植大米是尚志市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尚志市是一个地理条件适宜的地方,处于松嫩平原向黑龙江中游过渡的地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沛的水源,这为大米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尚志市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3到4之间,年降水量约为600至700毫米,气候特点非常适合大米的生长。

大米种植在尚志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在清朝时期,尚志市曾是一个农业重镇,当时大米种植已经十分发达。在那个时候,农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耕种方法,通过手工耕种、收割和加工大米。

到了20世纪初,尚志市的大米种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随着农业机械的引进和发展,农民们开始使用水稻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进行大米的种植和收割,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种植效益。此外,还得益于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们逐渐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如水田基本建设、良种选育和科学施肥等,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尚志市的大米种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阶段,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成为推动大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利用新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了多个优质水稻品种,如优良的籼稻、糯稻等,这些品种不仅

产量高,而且口感好,颗粒饱满。同时,尚志市还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大米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加强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水稻的健康生长。

如今,尚志市的大米种植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尚志市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的大米,其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大米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而且也为尚志市的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起来,尚志市大米种植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科技,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量。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尚志市的大米种植业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也是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大米产品。

2013年黑龙江水稻加工行业

2013年黑龙江水稻加工行业 中国的水稻分为南方种植的籼稻和北方种植的粳稻两个品种。相对江南各省,黑龙江种植水稻的历史比南方水稻晚的多,有学者考证东北水稻是明代晚期开始在鸭绿江、松花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开始种植的,品种和生长气候环境与南方水稻都不相同,品质也优于南方的籼稻,可一直以来种植区域分散、面积很小,没有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建国以后,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黑龙江水稻集中地表现出北方寒地水稻的优势品质,很快成为国内著名的粮食名品。黑龙江是中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区。“中国大米好在东北,东北最好的大米在黑龙江”,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共识。“黑龙江大米”作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粮食品牌,充分显示了黑龙江这个粮食大省的农业品质和实力。 一、行业现状 黑龙江省种植水稻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水稻也成了继玉米之外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为2171.2万吨,2013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9万亩,比上年增加278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220.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已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生产量和商品量大省之一,在全国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376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吨,年产大米1063万吨。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年处理稻谷能力10万吨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63家,5万~10万吨中型加工企业310家,省级以上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76户。全省稻米加工业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大中型加工企业占全省稻米加工企业总数的27.1%,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居全行业19.5%(全国水平为15.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稻米加工大型企业加快向东部佳木斯、鹤岗、牡丹江及农垦建三江和中西部地区哈尔滨、绥化等水稻主产区集聚,2012年全省6个水稻主产市及农垦系统加工量占全省稻谷实际加工总量的89%。全省稻米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小作坊、小米碾分散经营为主体演进为大中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稻米加工企业强大的加工能力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加工基础。 2013年全省规上水稻加工企业共计453户。其中:哈尔滨143户,佳木斯119户,双鸭山41户,鸡西34户,鹤岗30户,齐齐哈尔28户,绥化26户,牡丹江16户,大庆6户,伊春6户,七台河4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14.73亿元,利润总额44.02亿元,上缴税金总额26.08亿元,资产总额376.66亿元,负债总额202.45亿元。 二、存在问题

大米故事

从一颗种子到一捧稻谷有多远? 从青鸟儿们插秧到收割,把一颗颗谷粒,从田坎上、从簸箕缝隙间,小心翼翼、倍加珍爱地收集在一起,我知道,从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大家心目中就不再只是一句古诗。因为一粒粒谷物,伴随一颗颗汗滴,已然融入了小伙伴们的心田。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从此不会再浪费一颗米粒。愿我们悉皆有缘从每一棵青苗每一粒稻谷开始,建立与起大地母亲的连接,知行合一,感恩惜福……” 几千年的农业智慧,又让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娃儿长了见识,新奇过后,累并欢乐地打谷子咯! ?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因此从物种上来说,云南是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而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的稻谷作为证据,历史考证则将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作为是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早在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故事二:“掌生谷粒”品牌获文化特别奖、“一齐米”获包装类设计金奖、掌生谷粒官方网站获数字媒体类设计铜奖。 程昀仪抱着这四个沉甸甸的奖杯回到台湾 一粒米的记忆: 民以食为天,“食”也代表了主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 能吃上一顿白米白面是奢侈的,一碗平凡的白米饭,是很多中国人追求饱足的简单愿望。一粒好的米应该是含蓄温和而养生,怡然自得的甜味均匀地散布在饱满的米粒中……包含着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与自在。当软糯喷香的米粒在口中融化,馥郁的香气从舌尖开始蔓延开来,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时代变迁,餐桌上的各式菜肴在不断的丰富着,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一碗白米饭,它是中国人的寄托的记忆。 大米的记忆: 家乡的稻谷固守在那些遥远的乡村四周 晚上,它们在月光下静静的倾听乡村沉睡的气息 白天,它们吮吸着躬耕大地的人们的汗水,在风中哗啦啦的歌唱 它蓄温和而养生,怡然自得的甜味均匀地散布在饱满的米粒中 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与自在 当软糯喷香的米粒在口中融化 馥郁的香气从舌尖开始蔓延开来 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响水大米简介

响水大米简介 (2007-06-21 10:30:55) 转载 分类:粮食 ——地球上唯一长在石头上的大米 一、历史渊源 名闻中外的响水大米出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镇位于国家级名胜旅游区——镜泊湖、火山口叶下森林、渤海风情园的旅游金三角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上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镇地区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据(新唐上书.渤海传)记载,当时渤海国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口之中,就有“太白之鹿、率滨之马、卢城之稻、北海之鳍”的描述,其中的“卢城之稻”指的就是响水大米,历史上响水大米名声之盛,由此可见。由唐代以来,至宋、元、明、清,响水大米始终是历朝贡米,为皇室所享用。解放后,响水大米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曾于1992—1997年连续三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年荣获中国食品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成为中国食品协会的推荐产品,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论证,继荣获1999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荣誉,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 二、营养品质

响水大米是享誉国内外的绿色天然保健大米,其米粒青如玉、晶莹剔透、质重如砂。煮粥浆汁如乳,蒸饭油亮溢香。饭味清香适口,营养价值极为丰富。据中国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欧洲权威农产品检验机构荷兰SGS检测中心测试,响水大米中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普通大米,在响水大米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含量达6.9%,在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中,响水大米就含有7种。经荷兰SGS检测中心化验,在响水大米中钙、铁、铜、镁、钾、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极为丰富,其中钙含量每公斤响水大米高达220毫克,为普通大米的3—6倍。 三、生长环境 响水大米俗称“石板米”,因其生长在火山玄武岩石板地上而得名。响水大米之所以品质优良,举世无双,完全得益于其生长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中。其生长的土地为亿万年前火山爆发时,火山岩浆流淌凝固而形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石板上土壤的厚度约为10-30厘米,是经过亿万年的岩石风化和腐殖沉积而形成的土壤,其中矿物质、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灌溉水源来自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游的优质水源,水质纯净、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由于石板地的石板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在夜晚又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使石板地的地温,水温比一般的稻田地高出了2—3摄氏度左右,在昼夜温差大的北方,形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水稻吸收营养充分,成熟度极高,诸多条件的珠联璧合,使响水大米具

带你重新认识宁夏大米

任何一种东西都会有优劣之分,大米也不例外。说起大米,可能大家脑海中立马浮现的就是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稻花香大米等等几乎家喻户晓的大米,然而,作为西北人,却独独会青睐于有着自己家乡特色的大米,那已经无关好不好吃,知不知名的问题了,那只是一种味道,一种品尝过就留下淡淡乡愁的味道。宁夏大米就是这样。宁夏大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曾被钦定为“御用贡米”,也是“朝廷贡米”,曾被钦点为宴席主食,在西夏时期就是宫廷餐宴必备物,尤其是青铜峡市盛产的“白皮大稻”,经一系列加工后,出来的大米粒粒圆润,实为米中精品。宁夏大米生长期长,一般为几个月,产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却造就了最好的大米品质。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夏大米曾经试过因为片面追求产量而牺牲了大米质量,在市场上一度遭到冷落,很多人都对宁夏大米失去了兴趣,宁夏的大米只有标上“东北大米”的牌子才能外销。农民把大米交到米贩子手中,米贩子通常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把大米推销出去,这种滞销情况令米农们不得不自己去大街上,集市上蹬着三轮车叫卖。因为水稻产量有限,昔日的“朔方贡米”招牌被米贩们大加利用,往往米袋里装的是外地的大米,包装上却赫然标着“宁夏优质大米”的字样。品质的骤然下降、外观的晦暗残缺,大街上的声声叫卖,让宁夏的大米在全国的粮食市场上渐渐失去了优势。曾经的尊贵身份一下子遭遇了尴尬的转变,名声一落千丈。产量上不占优势,品牌又被自己画上了污点,宁夏大米正如一个突然家道中落的富家小姐,一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而,2009年宁夏大米拨开了多年来的雾霾,再次扬眉吐气,全国评比中宁夏大米摘得“中国第一米”的称号,更有宁夏“宁粳43号”超过日本“越光”的说法。“宁夏大米”代表品种“宁粳43号”,在2009年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会上,是国内20个参评品种中,评分唯一高出国际公认最好吃的日本“越光”,独占鳌头。宁夏大米,好吃好味道。从古至今,民间老百姓流传一句话:吃“宁夏大米”不吃菜也能吃三碗。宁夏大米的独特优势再次显现,人们也再次重新认识了宁夏大米,不久的将来,宁夏大米一定会成为塞上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五朵梅作为近年来崛起的西北农产品企业,生产并销售着具有五朵梅特色的宁夏大米。五朵梅在宁夏自建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工厂,集西北名优产品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生产经营范围覆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强大的种植、研发、生产、仓储能力。在宁夏大米的生产上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真正的“不掺一粒外地米”!

五常大米的历史

五常大米的历史 170多年前,三个朝鲜族人在黑龙江五常的茫茫荒野上开垦水田种稻,这或许是哈尔滨最早的大米。到了上世纪50年代,五常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近10 万亩,并逐渐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县。五常的作为,在于星星之火使哈尔滨的水稻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 在五常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对饮食挑剔到极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非此米不能进食”。是否属实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史志可考的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组织少数朝鲜族居民在沙河镇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带引水种稻,所产稻谷用石头碾子碾成大米,其后成为清朝后期历代皇帝的贡米。 如今,哈尔滨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了665万亩,总产已经达到了70亿斤。全国平均每人可以吃到5斤哈尔滨大米。全国水稻大县五常,水稻面积达到170万亩,是建国初的17倍。而旱育稀植技术的发祥地方正县,80万亩耕地已经有60万亩种上了水稻。 改革30年来,哈尔滨的水稻面积翻了两番多。当年曾经为清廷贡米的哈尔滨大米,现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尤其喜欢吃哈尔滨的五常大米。2006年4月,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一路风尘来到哈尔滨五常市考察。这位曾经为世界上数亿人解决了饥馁之苦的老人,想要探寻的一个奥秘就是:哈尔滨的五常大米为什么那么好吃? 袁隆平的夫人告诉五常的农民水稻育种专家田永太,他们家里长年吃五常大米。遇到田永太,袁隆平此行寻访的难题迎刃而解。1993年,田永太在田里发现一个12棵穗的稻子,种了12垄,秋风一吹稻子就有扑鼻的香味。在百万分之一变异的几率中,田永太培育出了香米“稻花香二号”,现在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万亩,成为五常的主打品种。原来,“扑鼻的香气”是一位农民创造的。这一发现,十余年来,已经为各地种植这个品种的农民增收数亿元。 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是“水”和“土”。五常市有天然的“水田”条件,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274条,河流总长度约2240公里,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世界三大黑土带中,我国东北有12万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独占8万平方公里,五常又是黑龙江黑土面积最大的县(市)。龙江黑土层厚度平均为20至30厘米,五常黑土层的平均厚度竟达2米,土中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堪称“膏腴”之地。灵山生秀水,拉林河与磨盘山泉奔涌腾跃,灌溉着下游沙河子、向阳、山河、杜家、兴盛、安家、民乐等乡镇的数十万亩稻田,与寒地黑土气候阳光琴瑟和歌,赋予五常大米非凡的灵性,终于滋养出五常大米的一世香名!加上大中棚育秧,再加上黑龙江第一积温带的地理位置,五常大米冠绝天下自然当之无愧。哈尔滨大米甲天下,可谓独得天时、地利、人和。 到目前,哈尔滨的优质名牌大米已经达到18个,去年共销往全国80万吨。

五常大米

说五常,道五常,五常最著名的当是大米。五常在黑龙江省的最南部,距离哈尔滨120公里左右,属于哈尔滨管辖的一个县级市,面积7512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田超百万亩的县级市之一。国际权威人士说,在同纬度地区五常的水稻第一位。接受我采访的是五常市副市长阎中,五常市农业局局长、“绿办”主任吴景福和市农委副主任王文彦。五常人向我揭开了他们种植水稻的深厚的底蕴。 五常是从1835年开始种植水稻的,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绿办”主任吴景福局长介绍说,五常是从1993年提出绿色战略口号,率先举起水稻这面“大旗”,树绿色食品的品牌。当时五常有130万亩稻田(现在有160万亩),提出的口号是:百万无公害,10亿精加工,占领大市场,富裕老百姓。他们先从3个乡抓起,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流程,对水稻加工进行立项,到1994年10月就开始使用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此后,绿色基地不断扩大,1995年30万亩,如今已达60万亩。同时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米精加工的3条生产线,年加工量15万吨。最具品牌效应的优质大米为“五优稻一号”、“五稻三号”和“富士光”。大米的色彩又是那么的绚丽多彩:白的晶莹剔透,黑的闪着泥土的光泽,绿的更是青翠欲滴。东北大米数五常为最,五常大米的名声播扬全国。然而,令五常人烦恼的事也接踵而至,市场上不是五常的大米也挂起了五常大米的牌子,假冒五常大米随处可见,最终导致五常的大米积压在粮仓里。五常人无奈笑叹:名牌好辛苦!他们多么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吃到真正的五常大米啊! 正是五常大米的优势,使五常出现了不少钟情于这片黑土地的新的“庄园主”。如今,五常的稻田全部分到农户家,自己投入,自己管理,优胜劣汰,大则越来越大,小则日益萎缩。外出打工的,出国挣钱的,都把稻田转包给了大户。规模较大的农户拥有稻田150亩以上。我在副市长阎中的陪同下,走向大田,走向农家,采访了五常镇新村村张瓦房屯的孙光浩。这位朝鲜族农民一家5口,1983年开始种地,10年后面积越来越大,现在成为拥有约260亩水稻田的“庄园主”。38岁的孙光浩高中毕业后考入航空学校,到部队当过飞行员,转业后就回农村种田。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稻田里收割。在金灿灿的稻浪中,孙光浩驾着联合收割机,那沙沙作响的收割脱粒声分明奏响丰收的乐曲。他种的全是优质稻,最忙时一天雇20来个劳工。除去投入及各种费用,孙光浩一年能赚5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在当地可谓是大户了。普遍来说,五常的农民要比五常城里人富。钟情于黑土地的孙光浩就这么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勤劳播种“绿色”,播种希望。握别孙光浩之后,副市长阎中告诉我,五常除了大米这个绿色食品的名牌之外,山产品的资源也特别丰富,山野菜、山野果、山药材以及菌类等绿色食品有几百个品种,就连低度古泉酒也于1995年成为全省白酒类产品中首家获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绿色名牌产品。在我与阎副市长话别的那一刻,他诚恳地告诉我,五常市百业待兴,视投资者、合作者为上帝,视引资者为功臣,希望通过上海的新闻单位为五常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五常绿风优质米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五常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目前中国仅有的7个大米名牌之一,也是我市唯一的中国名牌大米产品。 据了解,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活动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共同组织的,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名牌产品评选机构。 五常市是我国著名的大米产区,其良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种植历史及先进的生产技术,造就了五常大米的优良品质。为充分发挥五常大米的品牌优势,五常市于1999年成立了大米协会,同时组建了大型产业化龙头———绿风优质米开发集团。大米协会依法注册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2001年,五常市开始整合稻米资源及品牌,凡是在五常划定产区所产稻谷,集中打“五常大米”一个品牌,根据不同品种,分别注册“五常大米”、“五常香米”、“五常糯米”和“五常黑米”四个商品名称,同时对全市稻米产业实行规范管理,从而使 “五常大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3年,五常大米商品量达4亿多公斤,每公斤比其他大米售价高出0.12元,稻农增收5000多万元。

初三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试题

初三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试题 1.仔细观察下图:农业出现后,人们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l属于半坡人居住房屋,图2属于河姆渡人居住房屋 ②图l房屋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图2房屋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③图l居民种植粟为主,图2居民种植水稻为主 ④房屋样式的区别是自然环境差异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图1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黄河流域,该居民种植粟为主,图2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该居民种植水稻为主,两种房屋样式的区别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2.“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人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3.盐城地区居民的主食是大米。下列远古居民中为该作物的培植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米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的原始居民,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4.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饮食习惯B.生产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决定不同农耕文明的依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南北方农耕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水稻的种植历史,水稻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水稻的种植历史,水稻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2016年11月份,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16年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签署了《科学家建议》,在该次学术研讨会中,认定我国水稻栽培起源地为10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根据多年来的考古发掘,我国发现40多处遗存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址,其中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最为集中,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遗址分布在福建、安徽、广东、江西、云南等省份地区。 一、水稻的种植历史 1、2016年11月份,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16年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签署了《科学家建议》,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 2、根据多年来的考古发掘,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4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遗存炭化稻谷或茎叶,其中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地区次之,其余零散分布在

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份地区。除此之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地区同样遗存有炭化稻谷或茎叶。 3、石器时代开始,大米始终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在唐宋时期以后,南方部分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明末时期,粮食中大米大约占据70%,麦类、粟、黍大约占据30%,其中大米主要来自南方。 二、水稻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1、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一般为单季稻,通常在清明前进行播种,4月底5月初完成移栽,9月份左右进行收获。 (2)如果是种植双季稻,第一季水稻在4月中旬育苗,8月初进行收获,然后立即进行第二季水稻的移栽工作,在地冻之前完成收割。 2、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一般为双季稻,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早稻一般在5月1日之前完成移栽,8月1日之前进行收割,同时立即进行晚稻的移栽工作,然后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对晚稻进行收割。 (2)如果是长江上游地区,一般以种植单季中稻为主,在清明前后播种,5月初进行移栽,8月中下旬进行收割。

五常大米的历史故事

五常大米的历史故事 五常大米是中国黑龙江省五常市出产的一种优质大米,以其粒饱满、口感细腻、香气浓郁而闻名于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是 中国大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常大米的故事始于明朝时期。当时,五常地区的农民开始种植水稻,并发现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他们不断探 索种植技术,逐渐培育出了一种优质的水稻品种,即后来的五常大米。 在清朝时期,五常大米逐渐成为皇室贡品。清朝皇帝对五常大米的 品质非常赞赏,每年都会选取最好的五常大米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 这使得五常大米的名声远播,成为了中国大米中的佼佼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常大米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品质也得到了进 一步提升。五常地区的农民们通过精心的耕作和科学的管理,使得五 常大米的产量和品质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五常大米的粒饱满、口感细腻、香气浓郁,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五常大米的故事还与五常地区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五常地区是中 国东北地区的农业重镇,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常大米 作为五常地区农耕文化的重要产物,承载着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 向往。 如今,五常大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备受推崇的大米品牌之一。它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

爱。五常大米的成功离不开五常地区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对品质的追求。 五常大米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优质大米的背后是无数农民的辛勤 付出和智慧积累。五常大米的成功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 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珍惜五常大米这样的优质农产品,支持中国 农民的劳动,同时也要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 五常大米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大米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中 国农业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了解到,农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石。让我们一起珍惜五常大米,传承农耕文化,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关于大米的知识

关于大米的知识 大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很多国家主要的食物来源。它是由水稻植物的种子经过加工而成的,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以下将从大米的历史、种类、营养价值、常见用途等方面来介绍大米的知识。 一、大米的历史 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米的种植和加工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地。如今,大米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二、大米的种类 大米根据颜色和粒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白米、糙米和糯米三种主要类型。白米是经过去壳和磨皮加工的,外观洁白,口感柔软。糙米则是保留了米糠和胚芽的外壳,富含纤维和维生素,但口感相对较硬。糯米则是具有特殊的粘性,适合用来制作各种糯米食品。 三、大米的营养价值 大米是一种高能量的食物,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蛋白质。此外,大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B2、B6、E,以及铁、锌等。这些营养物质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大米的常见用途 大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煮饭、煮粥、制作米饭、寿司等。在亚洲国家,大米是人们主要的主食。此外,大米还可以用来制作面食、米粉、米糕、米酒等。在食品加工业中,大米也是制作各种食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总结起来,大米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广泛用途的粮食作物。它的种类众多,包括白米、糙米和糯米等。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煮饭、制作米饭和各种米食来享用大米。大米的历史悠久,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大米有更全面的了解,尊重大米这一重要的食物资源。

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文化及传统

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文化及传统在印度尼西亚,大米种植文化和传统在农业和饮食方面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大米作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对于他们的生活和 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文化及 传统,探讨其历史渊源、种植技术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渊源 大米是印度尼西亚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9世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就开始了大米的种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米种植逐渐扩展到其他岛屿,成为印度尼西亚的 重要农作物之一。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大米种植一直是印度尼西亚 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种植技术 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套独 特的种植方式。首先,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并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播种。其次,他们需要注意水稻的生长和浇水管理,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水位。同时,农民还会定期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最后,他们需要合理安排收割时间,以确 保水稻充分成熟。 三、文化意义 大米在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食物、财富和 社会联系的象征。在传统的印度尼西亚婚礼上,新娘会向新郎的家人

献上大米,寓意着增加家庭的富裕和幸福。此外,在一些宗教仪式和 节日庆典中,大米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穆斯林的斋月期间,吃大 米被视为尊重和满足宗教习俗的一种方式。此外,大米摆放在宗教仪 式上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对神灵的敬意与感激。 四、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农田和优质的土壤资源,但大米种植仍 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气候变化对种植稳定性和产量造成了威胁。其次,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限制了大米产量的提高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政府和农业专家正在积极推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可持续的种 植方法,以提高大米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在未来,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文化和传统将继续发展和演变。随 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大米产量有望提高,为印度尼西亚社 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大米作为文化和传统的象征, 将继续在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饮食和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结语 印度尼西亚的大米种植文化及传统是该国农业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了解其历史渊源、种植技术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大米在印度尼西亚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大米种植 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采取行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尼西亚将继续在大米种植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球粮食安全 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常大米的品牌建设故事

五常大米的品牌建设故事 五常大米是中国知名的大米品牌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品牌建设故事从远古时期开始,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在五常大米品牌的起源之地——五常县,人们最早是以渔猎为生的,随着农业的发展,他们开始种植水稻。由于五常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土壤条件,种植出来的水稻颗粒饱满,口感细腻,倍受世人称赞。五常大米因此声名远播,成为了馈赠皇室和贵族的特产。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五常大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标准。每个农户和商家的大米包装和质量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认证机制和生产标准。这对五常大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五常县决定进行品牌建设。他们意识到,要想让五常大米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就需要统一包装和标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于是,他们成立了五常大米协会,集中管理和提升五常大米的生产和销售。

五常大米协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五常大米的 独特性和优势。他们创建了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设计了专属的商标 和包装,以突显五常大米的独特风味和品质。同时,他们也制定了严 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确保每一袋出厂的五常大米都符合高品质 的要求。 为了提升五常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五常大米协会积极参加 国内外的农业展览和食品展销会,展示五常大米的特色和优势。他们 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 可五常大米。此外,他们还与大型超市和餐饮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推广五常大米的销售和使用。 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五常大米逐渐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 可和赞誉。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五常大米不仅有着口感独特的米饭, 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健康的食品。五常大米的销量逐年增长,市场份 额稳步提升。 为了推动五常大米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五常大米协会注重与其他 农产品和食品企业的合作。他们发挥五常大米的品牌优势,推出了一 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如五常大米饼干、五常大米糕点等。

2021-2022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课时素养评价: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素养评价 六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020·长沙高二检测) 南方的大米,分早稻和晚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为150~170天。近年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较快。东北大米主要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长周期一般5个月左右,相较南方大米,东北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绵软,以五常大米最为著名,下图为五常市位置图。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大米一般比南方大米品质更佳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③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 ④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先进技术 ⑤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五常大米供不应求,为增大市场供应,下列措施最佳的是 ( ) A.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量 B.购置南方大米,进行精加工 C.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 D.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东北地区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使得大米品质较好,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施用的农药少也能提高大米的品质。东北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①②③正确。东北水稻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并不能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④⑤不正确。第2题,大量施用化肥,虽然能提高单产量,但对环境会有污染,并且会降低大米品质。南方大米品质不如五常大米,市场需要的是高品质大米;东北的荒地主要类型是沼泽等湿地,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导致湿地破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是五常大米增大市场供应的最佳措施。 德国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分布区纬度较高(多在47°N~52°N),是全球最北的葡萄酒原料产区,该地区也是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山坡极陡,有些坡度甚至达到70°,最好的葡萄都种植在朝南且极其陡峭的河边坡地上,且土壤中富含热容量高的深色板岩和玄武岩风化物。据此完成3~5题。

原阳大米:落寞过后,辉煌可期

原阳大米:落寞过后,辉煌可期 作者:卞瑞鹤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0年第12期 “原阳,哦,原阳大米!”提到原阳,许多人不知原阳,但知原阳大米。20世纪90年代,原阳大米开始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原阳大米虽有波折,但始终是原阳的一张闪光名片,依然被人称道。 2010年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新乡平原新区成立(2013年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从此,原阳县的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

镇、农牧场等6个乡镇场隶属平原示范区,其中原武镇被公认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虽然区域有所变化,但是两个区域所产的大米,仍统称原阳大米。 滔滔黄河水,悠悠稻花香。对于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原阳和平原示范区人民来说,原阳大米绝对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它有着令人神往的悠久历史,有着筋软香甜的美妙口感,有着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米”的高贵赞誉。 时光荏苒,在物阜民丰的当下,喜爱原阳大米的人们突然发现,原阳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市场上却踪迹难觅。原阳大米去了哪里?是开始走向落寞,还是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境况? 发展印记 循着时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阳大米的发展印记。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宋朝名臣包拯在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世代依黄河而生的原阳人,在受到黄河水滋养的同时,也遭受着黄河水的肆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 1958年开始,原阳县开始引黄稻改。 1968年,依据“以排定灌、排灌结合”的原则,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对原阳县引黄除盐碱种水稻的事迹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对原阳县干部群众科学种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原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 1990年,原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 1991年5月,原阳县为打开大米市场,借助107国道穿越境内的交通优势,建起了原阳大米市场。同年11月15日,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首届“大米节”。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田纪云为“大米节”题词。 而后,原阳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频频亮相,原阳大米一时名声大噪,原阳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东北水稻的种植史

关于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史 林 水稻传统上是南方的产物。北方人历来以玉米、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东北的黑土地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种水稻的,正如东北沦陷后的那首悲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样:"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今天,举国皆知东北盛产稻米,举国推崇东北大米。那么水稻是什么时候引种到东北的呢.它在东北又经历了怎样的开展历程.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水稻引入东北一般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此后东北水稻的种植历史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19世纪中叶至东北沦陷之前。关于这一时期,毕业于大学历史系的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有翔实的考证。他认为, 19世纪中叶以来,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抑制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

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历,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他指出,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沿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说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向北开展,进入桓仁、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开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开展。1890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人〞,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1905年,从、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300余垧。到1910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西响河、三家子

大米的历史故事

大米的历史故事(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大米的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这位中国历史史上在位最长的封建皇帝,不仅是一位少有的贤明君主,还是一位“农业专家”。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的科学实践与研究,许多名贵的粮食品种或多或少与他有关,一些则因他而名扬天下。 御稻米 御稻米“生自苑田”,在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色、香、味俱佳,且有养身、补血、健身功效。据《授时通考》卷二记载:“圣祖御制,丰泽园中,有水田数道,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康熙在得到此稻种之后,非常欢喜,精心收藏,作种培育,扩大种植。 由于这一优质稻米品种具有早熟的特性,品质好,适宜北方地区扩大种植,也可使寒霜来得较早的东北地区栽培,对发展稻米生产,让北方人吃上大米具有一定意义。“当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康熙六十岁时,曾以欢悦心情,挥笔写道:“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身苑田,故名‘御稻米’。”康熙不把“御稻米”视为皇家专用,提出“愿尝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积极在各地推广种植。后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培育、推广,“御稻米”在我国的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已均有种植。(信息来源:诚邻粮食Neighborly food) 胭脂米 河北省丰南县玉兰庄一带,靠近陡河岸边有片粉红色的胭脂地,产有一种“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文有紫红色线,煮熟之后,异香扑鼻,味道极佳,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每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色泽愈艳,余香无穷,故称之“三伸腰”米。 相传,清康熙九年,当地一地主在稻田巡游,忽见一株稻穗与众不同,形似旱粳子,株高早熟,穗红有芒,便掐下几粒,搓去皮儿,顿觉一股奇香扑鼻而来,色红粒长,遂收藏稻穗,来年播种。这个奇闻被官府禀报朝廷。康熙皇帝闻奏,遂东巡到丰南,品尝此米,龙颜大悦,遂赐名“胭脂米”,封为御用。这种米因稀有量少,官府规定民不得食,违者重罚,从此胭脂米更是身价百倍。作为专业的大米购买平台,诚邻粮食上也有优质贡米和高品质大米,让贡米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如此,在诚邻粮食知食库中,还为用户提供有趣的大米相关故事,让用户了解更多大米的文化和故事,丰富我们的知识。 西夏贡米 地处银川平原的宁夏青铜峡市生产的“西夏贡米”,质地纯正,洁白晶莹。做成米饭,柔软、香甜可口。蒸饭时,香味浓郁,沁人肺腑;米饭盛人碗中细腻油亮,犹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时练习含解析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020·长沙高二检测)南方的大米,分早稻和晚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为150~170天。近年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较快.东北大米主要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长周期一般5个月左右,相较南方大米,东北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绵软,以五常大米最为著名,下图为五常市位置图。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大米一般比南方大米品质更佳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③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 ④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先进技术 ⑤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五常大米供不应求,为增大市场供应,下列措施最佳的是() A.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量 B。购置南方大米,进行精加工 C.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 D。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东北地区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使得大米品质较好,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施用的农药少也能提高大米的品质.东北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①②③正确.东北水稻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并不能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④⑤不正确。第2题,大量施用化肥,虽然能提高单产量,但对环境会有污染,并且会降低大米品质.南方大米品质不如五常大米,市场需要的是高品质大米;东北的荒地主要类型是沼泽等湿地,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导致湿地破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是五常大米增大市场供应的最佳措施。 德国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分布区纬度较高(多在47°N~52°N),是全球最北的葡萄酒原料产区,该地区也是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山坡极陡,有些坡度甚至达到70°,最好的葡萄都种植在朝南且极其陡峭的河边坡地上,且土壤中富含热容量高的深色板岩和玄武岩风化物。据

盘锦地域文化选编

第一篇:盘锦稻作文化 稻子给予我们了太多,说盘锦稻作涵盖了盘锦百年历史也是不过分的。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水稻田,我们思绪的帆翼会驶出很远很远。从大辽河岸边朝族人的零星种植到奉系军垦的大规模开垦;从日本开拓团的外域移民经济掠夺到国民党接管的土地撂荒;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面积锐减到国营农场成立后的再度扩展;从文化大革命的知青下乡锻炼到五七干部的洗脑换魂;从盘锦建市的立体开发到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原始的劳作方式“三猫腰”、扁担挑、大铁锹到抓钩机、拖拉机、插秧机,从亩产几百斤到跨黄河(800斤)、过长江(1000斤)再到袁隆平水稻杂交技术的运用、亩产达1500斤以上,从用稻草烧火、打草袋、草绳到稻草编织、稻草文化节……稻作伴陪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走过了战争灾祸、饥馑的岁月、动乱年代、温饱生活、致富小康全部过程。 一代又一代的盘锦人精心地侍奉着它,像守护着自己眼珠、血脉,或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与延续,或是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与创造,或是体现生命意义价值,或是在它的身上守望着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当第一粒稻种在那泛着碱花的滩地上破土而出的时候,便预示了未来百年后的光明与辉煌。当那爱国将领用火犁翻动广阔无垠的大滩,进而引发大地上翻滚的绿浪……年年岁岁夏绿秋黄的眩目色彩,岁岁年年的春黑冬白的雾裹雪捂茬根剌天的悲壮氛围,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沉沉下坠的稻穗和高高堆起的稻垛曾给我们带来过欣慰,抽穗期、灌浆期的干旱缺水和地了场光丢弃的稻粒让我们忧虑。我们有过淋漓酣畅的

“梦想”和“陶醉”,也经历过曲终人散、利本全输的惨败,甚至遭受过无尽的磨难与屈辱,但是,却没有因噎废食,也没有轻言放弃。不论是在“当家作主人”的新生活激励下的垦荒创业,还是在“五七指示”光辉照耀下的以粮为纲,关于稻作的歌谣总是在起伏跌宕地唱着。不论是按着“两高一优”模式发展特色农业,还是向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都可以看出盘锦人依傍稻作,连续奏出的一曲又一曲的华美乐章。许多的异想天开,在稻子的籽粒上饱涨起来;走在稻茫上的人生,痛并且乐着。躬耕陇亩,这是几代人执著选择,千千万万辛勤劳作的人相信稻作这条道路能走到他们应该抵达的标的。于是,有了官员铸就的功劳业绩,有了文人抒写的千古文章……稻作支配了我们这方水土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全部生活。我们在水稻规定的路上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看那水还是那水,看那稻还是那稻!但是我们的体认却在波浪式进步和螺旋式升华中得到提升。 那如诗如歌的稻作岁月给我们留下最可宝贵的是什么?是以联合来的大兵团作业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对付自然环境的挑战气势,养成了人们团结协作的风格;是日本开拓团对盘锦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尊严的剥夺,激起了盘锦人民英勇的反抗斗志;是朝鲜族移民的在经历了漂泊苦难后体会到生活幸福,他们坚韧顽强、旷达乐观的性格,成为加强民族团结,致富奔小康的动力力量。稻作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科研攻关成功为突破点和新知识的渗透成为先导,那稻田养蟹实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