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张凡的《清白家风不染尘》,完成下列小题

①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小火车列车长刘承光拿着鸡毛掸子,认真细致地擦拭客厅里悬挂着的家训——“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对家风的珍视,在小心翼翼的拂拭中得到淋漓展现。

②“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的,“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今天我们对待家风,同样需要像刘承光那样高悬心中、时时拂拭。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家家户户的“清白家风”焕发感染力和生命力,就能为千千万万家庭带去和谐幸福,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③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明末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④家风关系党风和政风。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去年,94岁的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执意上交12万元的“特别”党费,笃定信仰令无数人钦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同样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爱党爱国、严守纪律、勤奋节俭,如此家风,不仅山高水长、光照后人,也让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沛。红色家风的精神富矿,为我们修身齐家指引清晰方向。

⑤德润人心,相沿成俗。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发生在身边的家风善行,触动着社会风尚的共情。前段时间,扶贫干部杨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父亲鼓励他在农村“好好干”、提醒他“严守党纪国法”的微信聊天记录,让人们感受到共产党人家风的朴实无华。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近日接受采访,谈到她平时教育孙儿,“见到路上的老婆婆老公公,要牵别人过马路,如果有人跌倒,就马上扶起来”。感人的言行,彰显出家风传承的魅力。以当代优秀家风为榜样,让崇德向善成为每个家庭的时尚,必能让更多人在好家风的滋养中收获心灵的支撑、行为的引领。

⑥“多亏你培养了我这样的性格,才能让我越发坚强”“您让我别灰心,让我注意身体,让我努力训练”“尽管你们忙于生意,也会教导我和兄长要珍惜当下”……近日,某网络平台发起“一封家书”节目,来自影视明星、奥运冠军、消防指战员等人的真挚家书,记录下对父母教诲的眷恋与感恩。重视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新时代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必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输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1)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描写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一个擦拭家训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③-⑤段的论述顺序不能颠倒,请结合文章第②段说明理由。

(4)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1)重视家风建设,让家庭、社会充满正能量。

(2)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论题“家风”;③作为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3)示例1:第③-⑤段分别从古代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当代优秀家风三个角度论述重视家风建设的好处和必要性,与第②段中“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句紧密照应,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4)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更具说服力。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总结段“重视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新时代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必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输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可概括为:重视家风建设,让家庭、社会充满正能量。

(2)文章开头描写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一个擦拭家训的内容,首先引出本文的论题——家风;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形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这一事实论据论证论点。据此理解作答。

(3)文章第3段是从古代优秀家风的进行论证;第4段是从红色家风的角度进行论述;第5段是从当代优秀家风的角度来论述,重点论述了重视家风建设的好处和必要性。这与文章第2段“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所说的顺序是一致的。第2段是总述,3~5段是分说,上下照应,使论述得更加严密,层次更加清晰。据此理解作答。

(4)语句“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明末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这一观点,使论述得更具体,更具权威性。

故答案为:(1)重视家风建设,让家庭、社会充满正能量。

(2)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论题“家风”;③作为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3)示例1:第③-⑤段分别从古代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当代优秀家风三个角度论述重视家风建设的好处和必要性,与第②段中“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句紧密照应,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示例2:第②段中“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句是总论(说),第③-⑤段紧承上文,分别从古代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当代优秀家风三个角度论述重视家风建设的好处和必要性,是分议(说),上下照应,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4)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

容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梳理每段话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4)此题考查分析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2.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

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答案】(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③~⑥段,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⑦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①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②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④段先是举例子,直接

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

⑷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故答案为:⑴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⑵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⑶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⑷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含标点限40个字内)

(2)第②段画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含标点限20字以内)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答案】(1)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2)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文中【B】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解析】【分析】(1)如可提取第8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

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2)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1段的“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和第4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

故答案为:⑴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⑵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⑶放在文中【B】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⑶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常有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坐不住、静不下、等不得。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变得焦躁不安;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丰子恺先生曾与友人游山遇雨,友人不耐烦,仓皇而逃,但丰先生竟被山中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③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见,承担大任的人都要经得住磨炼。司马迁入狱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沉下心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奋笔疾书,潜下心志,耐心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耐心炼就了他在困境中忍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的意志。成大事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意志的坚定,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④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是布满荆棘,险象众生。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没有耐心,陈景润

就不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没有耐心,达尔文就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探索研究,完成《进化论》;没有耐心,居里夫人就不能在放射性物质危害下发现“镭”元素……做事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⑤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格。让我们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耐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请分别概括。

(2)请为第②段画线处选择恰当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A.《论语》里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C.《曾国藩家训》里讲:“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3)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2)选择B,理由:这句话阐明良好的心态能使人耐心、平和,并能够深入思考,有所领悟。这个论据阐释了具备耐心的重要性。

(3)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然后引用孟子的话证明承担大任的人都会受到锤炼,并且举司马迁经受磨难的锤炼与塑造,著成《史记》的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总结了耐心对锤炼和塑造意志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括。文章论述“耐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是在第②③④段中。把这三段的段首中心句摘抄下来,即为本题答案。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第②段内容的和材料内容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结合内容可知,第②段主要论述了“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的观点,然后具体辨析哪一项合适。

甲句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主要与修身养性有关;不符合;

乙句的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这句话阐释了具备耐心的重要性,与“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的观点相符合。

丙句的意思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主要阐述坚持的重要性;不符合。⑶)本题考查理解论证思路。结合第三段内容可知,文段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然后引用孟子的话证明承担大任的人都会受到锤炼,并且列举司马迁经受磨难的锤炼与塑造,著成《史记》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段,指出耐心对锤炼和塑造意志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⑴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⑵选择B,理由:这句话阐明良好的心态能使人耐心、平和,并能够深入思考,有所领悟。这个论据阐释了具备耐心的重要性。

⑶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然后引用孟子的话证明承担大任的人都会受到锤炼,并且举司马迁经受磨难的锤炼与塑造,著成《史记》的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总结了耐心对锤炼和塑造意志的重要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⑵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本段首先突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名言,举出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段。据此解答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开始消极对待生活。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

②喜欢从消极层面思考的人,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因为常常沮丧会让别人远离并且讨厌你,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不顺,而事情变得不顺以后,运气就会变差,运气变差以后又会继续觉得生活太不顺,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无法脱离。

③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那结果一定也是他的不好的方面去发展。《吸引力法则》里面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那些常常悲观看问题,觉得自己运气太差的人,一定会吸引来更糟糕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只好把不满推给生活。就像有些人跳舞跳得不好,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穿着太硬。

④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下雨一样,有人很讨厌,有些人却很喜欢。在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里,在花园收拾的贝拉,突然间遭受到了一场大雨,她开始变得很沮丧。邻居看出她非常讨厌下雨,于是告诉她:“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而有人却觉得雨水美到窒息,就像从巨大熔炉落下的火花,甚至有国家会因为开始下雨而办舞会呢!”贝拉刚刚才觉得讨厌的事情,瞬间变成美妙的一切。雨后初晴,她在邻居种满了异域风情花卉的花园里,看到了一道七色彩虹。

⑤原来,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

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⑦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9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4)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比别人幸福?

【答案】(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①②③阐释出的是要积极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无穷的趣味。④⑤⑥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不同的内容。

⑧⑨则是具体总结。故本文的段落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故选A。(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是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

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即可。

(3)“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在文本中能够具体承接,应该放置在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据此分析即可。

(4)结合“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故答案为:(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逐段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6.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者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宇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积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

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是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地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答案】(1)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3)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4)D

(5)读了本文后,我的收获是,青年时,应该为心中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学习,树立恒心,葆有坚强的意志,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⑴(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引用古人的话,属于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第三段先提出了本段的论点,然后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需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还要理解四个选项中诗句的意思,进行比照,即可选择。本文的论点是“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D项大概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遇挫不惧、愈挫愈勇的胆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破一个又一个学习难关。”,所以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故选:D。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故答案为:⑴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⑵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⑶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⑷D;

⑸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目。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⑵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⑶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作者首先提出了**的观点;②接着运用过渡、引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论点;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④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的。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7.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

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________,对方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

(2)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答案】(1)驳论;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2)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解析】【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 驳斥对方的论证。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据此可知,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搏论。第①段中所用的对方的论据有: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第③段所用的论证是(信地、信物、信国联)

(2)此题要求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联系现实阐述其含义,如要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故答案为:⑴驳论;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⑵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方式的能力以及概括论据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就是证明自己观点的文章,驳论文就是反驳别人观点的文章,有的驳论文在驳斥别人的观点后再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概括论据要在明确论点之后再锁定答题区域从文中筛选出论据并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理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叶子鹏,王财忠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自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壮阔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甲)________。对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是不需要任何客观理由的自觉的爱。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中,爱国是第一位的美德,是一种无限崇高的公共精神。从古至今,自人类社会诞生国家以来,人民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视为一体,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人性的自觉表现和终生为之忘我奉献的伟大目标。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她寻求光荣和福祉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乙)________。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而立不世之功、而成千秋伟业、而创万古传奇。汉朝张骞怀揣报国之志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宋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成为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激励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奋发图强、建设河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志敏用《可爱的中国》表达了赤胆忠心的革命家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情怀比天高、比海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丙)________。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有把爱国转化为实践,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十六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爱国给予的奋斗力量;大科学家黄大年在祖国的事业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爱国赋予的奉献力量。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当代青年躬逢千年未有之盛世,务必坚定爱国的自觉、奋发为国的情怀、激发强国的力量,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减)(1)根据选文,请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的情怀是最为深厚的情怀

②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③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结合选文第④段,说说对划线字的理解。

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3)下列链接材料,作哪一段的论据最恰当,请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生死离别之际唯一牵挂的是“王师”何时北定中原,这就是爱国的自觉。

【答案】(1)③;①;②

(2)把爱国力量比作“精神原子弹”,生动形象,有力地论述了“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一分论点,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3)这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第②段的论据。因为材料用爱国诗人陆游生离死别还念念不忘“北定中原”体现爱国的自觉这一事例与第二段的论点“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

为深刻的自觉”一致。

【解析】【分析】(1)结合这几段的内容及题意分析,从“对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是不需要任何客观理由的自觉的爱”可以看出,第②段论述的是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而立不世之功、而成千秋伟业、而创万古传奇”可以看出第三段论述的是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的情怀是最为深厚的情怀。从“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有把爱国转化为实践,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可以看出第四段论述的是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2)结合词语的本义及语境分析,“原子弹”一种核武器,是一种非常的杀伤力武器,这里毛泽东把爱国力量比作“精神原子弹”,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国力量的强大,从论证方法角度来说,是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有力地论述了“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一分论点。

(3)材料已经明确指明了陆游的诗句表现的就是爱国的自觉,这和第二段的论点“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一致。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甲:③;乙:①;丙②

⑵把爱国力量比作“精神原子弹”,生动形象,有力地论述了“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一分论点,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⑶这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第②段的论据。因为材料用爱国诗人陆游生离死别还念念不忘“北定中原”体现爱国的自觉这一事例与第二段的论点“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

⑵此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要辨别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其表达效果,应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要尽量从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方面考虑答题。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论据的具体内容,判断其能够证明哪个分论点。一定要把论点和论据统一起来。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

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文章说起?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2)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3)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4)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解析】【分析】(1)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最后组织语言简洁作答。

(2)统观全文,可知答案在第④段。首先提出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然后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读者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并整合出答案即可。

(3)这段话在提出一个“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后,接着列举了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确定为举例论证。分析作用要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这样的模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4)回顾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一类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提出论题和论点的,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⑵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⑶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⑷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这篇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爆款文章”,用的是举例的手法,②③段论证什么叫爆款文章,第④段论证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

观点。

⑷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10.现代文阅读

知足

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

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一些几十年一尘不染的干部,最终经不住诱惑,由“心痒”到“手痒”。结果“伸手必被捉”,成了阶下囚。

⑦其实,“知难不难”。古人云:“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对我们来说,忍住痒,守好清正廉洁的总开关,关键是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各种“诱惑的痒”少了,才能心明眼亮,识别出什么是鲜花、毒草,什么是阳光大道,什么是陷阱;才能在人生的任何关口,都经得起诱惑,躲得过围猎,守得住底线。

(1)下列不能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B.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C.只期待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苏格拉底

D.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2)第②③段与⑤⑥段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3)第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尤其”的表达效果。

【答案】(1)B

(2)不能。第②③段是从反面举例具体论证人要知足常乐,第⑤⑥段列举具体实例论证了一个人要如何(忍痒)才能做到知足常乐,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故不能对换。(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强调、论证了知足须忍痒的观点。

(4)“尤其”一词强调了执掌权力的人,更应该对自己的地位、待遇要感到知足,否则迟早会出事。

【解析】【分析】(1)A.“知足天地宽”,C.“只期待少许”,D.“知足常乐”,都与“知足”有关,B项的意思是有学问有教养的人都是送别人一些激励的话来作为礼物,庸俗的人都是送别人一些钱作为礼物。与“知足”无关,故选B。

(2)此题第②③段是从反面举例具体论证人要知足常乐,第⑤⑥段举例论证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文段之间是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符合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故而不能调换。

(3)文章第⑤段举“有位县官”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第⑤段的这位县官忍住心痒与第⑥段的一些几十年一尘不染的干部,最终经不住诱惑,由“心痒”到“手痒”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知足须忍痒的重要性。

(4)考查对议论文词语的鉴赏。“尤其”的意思是表示更进一层。犹更,格外。通常用来强调该词语后所述事物。“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用来强调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当一个人该知足时要知足。

故答案为:⑴ B

⑵不能。第②③段是从反面举例具体论证人要知足常乐,第⑤⑥段列举具体实例论证了一个人要如何(忍痒)才能做到知足常乐,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故不能对换。

⑶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强调、论证了知足须忍痒的观点。

⑷“尤其”一词强调了执掌权力的人,更应该对自己的地位、待遇要感到知足,否则迟早会出事。

【点评】⑴本题是对论据的考查。论据为论点服务,用来证明论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论点的,围绕论点,判断论据是否合适。

⑵本题考查语段顺序的把握。议论文要求准确严密,逻辑性强。文段不能调换的理由一般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从古到今来安排的,或是与上下文的句子相照应。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