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123.5118.3120.3116.2114.7119.7114.8119.6113.2120.0

119.8116.8119.8122.5119.7120.7114.3122.0117.0122.5

119.7124.9126.1120.0124.6120.0121.5114.3124.1117.2

120.2120.8126.6121.5126.1117.7124.1128.3121.8118.7

1、找出观察值中的最大值(largest value)、最小值(smallest value),求(range)。

极差等于最大值减最小值。本例最大值=128.3,最小值=110.8,则极差=128.3-110.8=17.5(cm )

2、确定分组数和组距(class interval)。

组数的多少是根据例数的多少来确定的,以能够反映出频数分布的特征为原则,一般分10—15组。组距为相邻两组的间隔,组距=极差/组数。本例拟分10组,则组距=17.5/10=1.75≈2,为划记方便,可取稍大或稍小的数(当然本例组距也可取1.5)。

3、确定组段。

第一组段包括要最小值,取较最小值稍小且划分方便的数,本例取“110~”。最后组段包括最大值并写出其上限值。

4、划记。

将各观察值以划“正”字的方法,一笔代表一例,划在相应组段中。例如第一个数l14.4应在组段“114~”处划,第二个数117.2应在“116~”处划,以此类推。

5、各组段的频数。全部数据划记完后,清点各组段的人数。

根据编制出的频数表即可了解该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特征。

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1、描述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

有两个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大部分观察值向某一数值集中的趋势称为集中趋势,常用平均数指标来表示,各观察值之间大小参差不齐。频数由中央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称离散趋势,是个体差异所致,可用一系列的来反映。

2、便于进一步计算有关指标或进行。当数据较多且需手工计算时,常先编制频数表,再进行统计计算。

3、发现特大、特小的可疑值。

如果频数表的一端或两端出现连续几个组段的频数为零后,又出现少数几个特大值或特小值,使人怀疑其是否准确,需进一步检查和核对并做相应处理。

4、据此绘制频数分布图。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和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考选择或者填空)

2.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算术均数

意义即均数,用于说明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是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方法。

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

用途适用对称分布或偏度不大的资料,尤其适合正态分布资料。

几何均数、

描述按倍数关系变化的观察值这一类特殊资料。

计算方法

中位数。

百分位数(Px)只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得x%小于Px,其余的大于它。

用途描述资料的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中位数为其特例。

第三章变异程度的统计描述

1.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极差、(全距)观察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各占0.25,去两端的0。25,取中间的0.5的数据范围。

方差、

平均偏差,每个观察值与均数之差的绝对值相加然后取平均。

离均差平方和,每个观察值与均数之差的平方和。

方差离均差平方和再取平均,s 2=(x-x)|2(n-1)

标准差、方差取平方根,还原成与原始观察值单位相同的变异量度。

变异系数。相对指标,对均数相差较大或单位不同的几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

正态分布的特征(考选择题υ、σ对图形的影响)

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频数分布由υ、σ完全决定。

1) υ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正态分布以x =υ为对

称轴,左右完全对称。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同,均等于υ。

2) 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

据分布越集中。σ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

线越瘦高。

标准正态分布(填空)

1.标准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υ= 0,σ2= 1 ,通常用u(或

Z)表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变量,记为υ~N(0,12)。

正态分布的应用(简答)

某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

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有些指标(变量)虽服从偏态分布,但经数据转换后的新变量

可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规律处理。其中经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

标,被称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估计频数分布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只要知道其均数与标准差就可根据公式

(3-2)估计任意取值(X1,X2)范围内频数比例。

2. 制定参考值范围

(1)正态分布法适用于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指标以及可以通过转换后服从正态

分布的指标。

(2)百分位数法常用于偏态分布的指标。表3-1 中两种方法的单双侧界值都应熟练掌握。

3. 质量控制: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测量(或实验)误差,常以X ± 2S作为上、下警戒值,

以X ± 3S 作为上、下控制值。这样做的依据是:正常情况下测量(或实验)误差服从正态分

布。

4. 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

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许多统计方法虽然不要求分析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但相应的统计量在大样本时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大样本时这些统计推断方法也是以正态分布

为理论基础的。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计算题)

概念(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制定方法

(1)从足够数量的正常人总体中抽样

(2)控制测量误差

(3)判定是否需要分组确定参考值范围

(4)决定单侧还是双侧

(5)选择合适的百分上限,最常用95%

(6)对资料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

(7)根据资料的分配类型选定恰当的方法进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确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一般生理物质指标多为双侧、毒物指标则多为单侧。

确定百分位点:一般取95%或99%。

第四章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

标准误的概念,计算公式。

标准误及σX:通常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许多样本均数的标准差σX

称为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它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

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标准差与标准误不同:

(1)二者描述内容不同:前者个体变异;后者群体变异。

(2)二者与n样本含量关系不同:n很小时S不稳定,n足够大时S接近总体标准差;而S不变时,n接近无穷大时,标准误接近0。(3)二者用途不同:S:描述观察值的离散程度/计算CV即变异系数/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标准误: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用于假设检验。

分布的图形特征及其与正态分布的区别

1.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单峰分布;

2.t分布是一簇曲线,其形态变化与n(确切地说与自由度ν)大小有关。自由度ν越小,t分布曲线越低平;自由度ν越大,t分布曲线越接近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曲线。

t分布

对应于每一个自由度ν,就有一条t分布曲线,每条都有其曲线下统计量t的分布规律,较复杂。

分布与正态分布

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有以下特点:①都是单峰、对称分布;②t 分布峰值较低,而

尾部较高;③随自由度增大,t 分布趋近与标准正态分布;当n ? ¥时,t 分布的极限分布

是标准正态分布。

置信区间和参数估计(名解2选1)

置信区间,定义:是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

2、在一定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量构造,也可以通过构造。

参数估计: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有两种

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不同点(简答)

假设检验的基本求解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两个考一个问答)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假设有零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两个,零假设又叫作无效假设或检验假设。H0和H1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拒绝H0,就要接受H1.根据备择假设不同,假设检验有单、双侧检验两种。

检验水准用α表示,通常取0.05或0.10.检验水准说明了该检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2.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

这里的检验方法,是指参数检验方法,有u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三种,对应于不同的检验公式。对双样本资料,要注意区分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的资料类型。如果资料里有"配成对子"字样,或者是对同一对象用两种方法来处理,一般就可以判定是配对设计资料。

3.确定P值并作出统计结论

u检验得到的是u统计量或称u值,t检验得到的是t统计量或称t值。方差分析得到的是F统计量或称F值。将求得的统计量绝对值与界值相比,可以确定P值。

当α=0.05时,u值要和u界值1.96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u<1.96,则P>0.05.反之,如u>1.96,则P<0.05.t值

要和某自由度的t界值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t值<t界值,故P>0.05.反之,如t>t界值,则P<0.05.相同自由度的情况下,单侧检验的t界值

要小于双侧检验的t界值,因此有可能出现算得的t值大于单侧t界值,而小于双侧t界值的情况,即单侧检验显著,双侧检验未必就显著,反之,双侧检验显著,单侧检验必然会显著。即单侧检验更容易出现阳性结论。

当P>0.05时,接受零假设,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者说二者不存在质的区别。当P<0.05时,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二者存在质的区别。但即使检验结果是P<0.01甚至P<0.001,都不说明差异相差很大,只表示更有把握认为二者存在差异。

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样本必须是从同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要保证组间的均衡性和资料的可比性。

(二)根据现有的资料的性质、设计类型、样本含量大小正确选用检验方法。

(三)对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不能绝对化,因检验水准只是人为规定的界限,是相对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是指无效假设h0被接受的可能性只有5%或不到5%,甚至不到1%,根据小概率事件一次不可能拒h0,但尚不能排除有5%或1%出现的可能,所以可能产生第一类错误;同样,若不拒绝h0,可能产生第二类错误。

(四)统计学上差别显著与否,与实际意义是有区别的。如应用某药治疗高血压,平均降低舒张压0.5kpa,并得出差别有高度统计

学意义的结论。从统计学角度,说明该药有降压作用,但实际上,降低0.5kpa是无临床意义。因此要结合专业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第五章t检验

t分布特征

1)自由度ν越大,t分布越接近于正态分布;

2)当自由度ν逼近∞时,t分布趋向于标准正态分布。

3)自由度ν不同,曲线形态不同,t分布是一簇曲线。

检验的应用条件和类型(填空)

检验的应用条件: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且各总体方差齐。

检验的类型:

单样本t检验,又称单样本均数t检验(one sample t test),适用于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μ0的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总体均数μ是否与已知总体均数μ0有差别。

已知总体均数μ0一般为标准值、理论值或经大量观察得到的较稳定的指标值。

单样t检验的应用条件是总体标准σ未知的小样本资料( 如n<50),且服从正态分布。

检验步骤

1.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μ=μ0,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相同;

H1:μ≠μ0,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不同;

α=0.05。

2. 计算检验统计量

在μ=μ0成立的前提条件下,计算统计量为:

3. 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本例自由度=νn-1=35-1=34,查附表2,得t0.05/2,34=2.032。

因为t 0.05,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根据现有样本信息,尚不能认为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不同。,

配对t检验, 又称非独立两样本均数t检验,适用于配对设计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两相关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某些重要特征相近的原则配成对子,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地给予两种处理。

检验步骤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μd=0,两种结核菌素的皮肤浸润反应总体平均直径差异为0;

H1:μd≠0,两种结核菌素的皮肤浸润反应总体平均直径差异不为0;

α=0.05。

计算检验统计量

先计算差值d及d2如上表第四、五列所示,本例∑d = 39,∑d 2 = 195。

先计算差数的标准差

计算差值的标准误

按公式计算,得:

配对t检验确定P 值,作出推断结论

自由度计算为ν=n-1=n-1=12-1=11,查附表2,得t0.05(11) = 2.201,

t0.01(11) = 3.106,本例t > t0.01(11),

P <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认为两种方法皮肤浸润反应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两独立样本t 检验,又称成组t 检验。

1)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其目的是检验两样本所来自总体的均数是否相等。

2)完全随机设计是将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两组中,每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分析比较处理的效应。

3)两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两样本所代表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N(μ1,σ12)和N(μ2,σ22),且两总体方差σ12、σ22相等,即方差

齐性。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μ1=μ2,两种疗法治疗后患者血糖值的总体均数相同;H1:μ1≠μ2,两种疗法治疗后患者血糖值的总体均数不同;=α0.05。

计算检验统计量:

–:

按公式计算,算得

代入公式,得

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两独立样本t检验自由度为ν=n1+n2-2=12+13-2=23 查t界值表,t0.05(23)=2.069,t0.01(23)=2.807.

由于t0.01(23)> t >t0.05(23),0.01 < P < 0.05,按α=0.05的水准拒绝H0,接受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故可认为该地两种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二个月后测得的空腹血糖值的均数不同。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名解考一个)

第七章相对数及其应用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几个常用相对数指标填空题)

率(强度相对数,频率相对数)、构成比、相对比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问答题六条)

⑴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⑵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⑶不能用构成比的动态分析代替率的动态分析。

⑷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

⑸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可比性。

⑹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随机抽样,并做假设检验。

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应注意的问题(分析题)

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

要比较两个总率时,发现两组的内部构成(如年龄、性别构成等)存在明显不同,而且影响到了总率的结果,这时就不宜再直接比较总率,而应考虑采用标准化法。

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部构成)计算出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影响后的标准化率(调整率),然后再进行比较。

二、直接标准化法的计算方法

当已知所比较资料各组率Pi,可选用直接法计算标化率。

三、间接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方法

当所比较的资料已知各自某现象总发生数r及各分组观察单位数时,宜采用间接法计算标化率。

第八章x2检验

配对与完全随机设计下的四格表的计算(考计算题)

四格表

公式选择

实例

组 别 有效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对照组 20(25.8)a 24(18.2)b 44)(b a + 45.45 试验组 21(15.2)c 5(10.8)d 26)(d c + 80.77 合 计

41)(c a

+

29)(d b +

70)(n

58.57

假设检验步骤

H 0:π1=π2 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相等

H 1:π1≠π2 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不等 α=0.05。

T11 =44(41/70)=25.8 T12=44(29/70)=18.2 T21=26(41/70)=15.2 T22 = 26(29/70)=10.8

求检验统计量值 确定P 值,作出推断结论

P < 0.005,按α=0.05水准,拒绝H 0 ,接受H 1 ,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体有效率不等,即可认为该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

四格表X2检验注意:

(1)1≤T <S ,而n ≥40时,需要计算校正X2值或改用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计算。 (2)T <1,或n <40时,改用四格表确切。。。。

(3)n ≥40且T ≥S 时用基本或专用公式,但当P 约等于a 时,用Fisher 确切。。。。 (4)X2连续性校正只用于四格表资料。

配对四格表资料的 χ2 检验

与计量资料推断两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有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一样,计数资料推断两个总体率(构成比)是否有差别也有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即四格表资料和配对四格表资料。

表8-5 A 、B 两种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B 培养基

A 培养基 + -

合计

+ 48(a ) 24(b ) 72 - 20(c ) 106(d ) 126 合计 68 130 198

检验步骤:

P >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 0 。尚不能认为两种培养基的阳性培养率不同。

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检验步骤:

H 0:3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相等 H 1:3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不全相等 α=0.05

0H :C B =,1H :C B ≠, 05.0=α

表8-6 3种方案治疗肝炎的疗效 组别

有效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西药组 51 49 100 51.00

中药组

35 45 80 43.75 中西药结合组

59 15 74 79.73 合计 145 109 254

57.09

)

1109

74151457459109804514580351091004914510051(

2542

222222-?+?+?+?+?+??=χ

)10279.03244.02322.01056.02203.01794.0(254-+++++?= 81.22=

υ= (3-1)(2-1) = 2

P < 0.05 ,在

α=0.05的检验水准下,拒绝H 0,接受H 1,

可以认为三种疗法的有效率有差别。 行x 列表X2检验应注意

(1)行x 列表中不宜有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1,若发生上述情况可采用:A 将理论频数过小的格子所在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近行或列中的实际频数合并,使重新计算的理论频数增大。B 删去理论频数过小的行或列。C 增大样本含量以增大理论频

(2)当效应按强弱分为若干级别,则按实验结果可整理为单向有序行x 列表,在比较各处理组的效应有无差别时,宜用秩和

检验,ridit 分析等。如作X 2

检验只说明各组构成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3)当多个样本或构成比比较的X 2

检验,统计推论为拒绝检验假设,只认为总体率或总体构成比之间总的来说有差别,但不

能说明每两两之间有差别,若对每两个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须进行行x 列表的X 2

分割。

环境卫生

1.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国家的公共卫生措施一般分为四大类: 预防性卫生服务

疾病预防和控制(保护健康) 健康促进 卫生服务研究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临床前期预防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这里有空气、水、日光、土壤和岩石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

3.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生物群落(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5. 食物链(food chain):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和被摄食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6.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分为: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NOx+HC→光化学烟雾水中无机汞→甲基汞

7.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浓集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在生物浓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

8.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9. 剂量(dose):一般是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中毒(toxication) :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变。

1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11.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12.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eg: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急性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等2)慢性危害eg :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各种职业中毒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5)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

13.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称公害病。这类疾病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日本的“痛痛病”、“水俣病”。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引起的红眼病等。

14. 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

?污染物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污染物的作用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健康和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15. 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275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

B段(UV-B):波长275-320nm,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免疫增强作用

A段(UV-A):波长320-400nm,色素沉着作用

红外线:波长760nm-1mm,红外线的生物学基础是热效应

16.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1)烟雾事件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为SO2和烟尘,典型例子是1952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是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典型例子是1943年至1955年在美国洛杉矶多次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2)生产事故典型例子是1984年12月3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慢性中毒、炎症空气中SO2、NO2、硫酸雾、硝酸雾、烟尘等污染物,直接长期刺激眼及呼吸道粘膜,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

?致癌作用空气中的砷、苯并芘(BaP)

?引起变态反应如四日市哮喘事件

?降低机体免疫力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

间接危害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大气污染物促使形成云雾,吸收太阳光,影响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冷化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N2O、CFCs、O3

?形成酸雨SO2,NO X

?破坏臭氧层①氯氟烃化合物(CFCs) ②溴氟烷烃类(哈龙类):用于灭火剂等。

③氮氧化物: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

17.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颗粒物、铅、多环芳烃、二悪英

18.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室外来源⑴室外空气:大气污染⑵住宅建筑物材料:地基和建筑物

⑶人为带入室内:室外或工作环境⑷相邻住宅污染:排烟道⑸生活用水污染:淋浴器、空气加湿器2).室内来源⑴室内燃烧或加热:SO2、NOx、CO、烃类、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⑵室内人的活动:烟草烟气、飞沫等。⑶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放射性污染物等。⑷室内生物性污染:军团菌、真菌和尘螨等。⑸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静电等。

19.介水传染病水体受到生物性污染后,最常见的危害是居民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而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介水传染病流行原因:?水源污染后未净化和消毒?处理后饮用水重新被污染介水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出现暴发流行(发病集中在潜伏期内) ?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饮水史相同(同一水源) ?污染处理、净化和消毒后,迅速控制

20.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甲基汞的形成) 进入水中的无机汞多吸附在悬浮的固体微粒上而逐渐沉降于水底,故底泥中汞含量常较水中为高。底泥中的无机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能转变成剧毒的甲基汞(汞的甲基化)。

历史上发生的著名的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鱼体中含甲基汞甚高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末梢感觉减退、向心性视野缩小、听力障碍、共济运动失调。患者最终因全身瘫痪、吞咽困难、痉挛而死。

21.铬为铜灰色耐腐蚀的硬金属,有多种化合物。其中Cr3+和Cr6+具有卫生学意义。铬化合物毒性以Cr6+为最大,可干扰多种重要酶的活性,影响物质的氧化、还原和水解过程,能与核酸、核蛋白结合,可诱发癌。铬中毒主要是由Cr6+引起。Cr6+对人的致死剂量约为5g。

22. 饮用水的卫生要求

?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

?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有益无害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水量充足,使用方便

23. 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氯化消毒原理:各种氯化消毒剂进入水中迅速水解成次氯酸,它体积小,电荷中性,易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和DNA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导致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由于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氨,当氯加入水中时,除产生次氯酸外,还可产生一氯胺(NH2C1)和二氯胺(NHCl2),氯胺有杀菌作用。氯胺是弱氧化剂,杀菌作用不如HOCl强,需要较高浓度和较长接触时间。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要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须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消毒剂,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②水的pH值③水温④水的混浊度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或称为地方病: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当地的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或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25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原因:①缺碘缺碘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主要原因。②致甲状腺肿物质指除碘缺乏外,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所有物质。有机硫化物:如硫氰化物、硫葡萄糖苷和硫脲类等,某些有机物:包括生物类黄酮、酚类、邻苯二甲酸酯和有机氯化合物等。③其他原因膳食中维生素A、C、B12不足可促使甲状腺肿发生。

地方性克汀病机制:由于胚胎期及出生早期严重缺碘,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以致生长发育出现障碍,脑发

育不全导致耳聋、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骨骼发育不全导致体格矮小、运动功能障碍等。

临床表现①智力低下:是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症状,其程度可轻重不一。严重的智力低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达到白痴的程度。②生长发育落后:主要表现出身材矮小、婴幼儿生长发育落后、性发育落后等。

③聋哑:是常见症状,多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同时存在语言障碍。④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等。克汀病临床症状可概括为呆、小、聋、哑、瘫。

26. 病区类型和分布:①饮水型病区主要分布东北平原西部、华北平原、华东平原、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形成东起山东半岛西至新疆南天山山脉的面积辽阔的氟中毒病区。②燃煤污染型病区主要分布在陕南、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湖南和江西等地区。③饮茶型病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四川等习惯饮砖茶的少数民族地区

27. 慢性镉中毒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两岸地区,稻米中的镉含量大大增加。因得病后日夜全身剧烈疼痛,故又称为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患者多为40岁以上多胎生育妇女。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疼痛,早期腰背痛,膝关节痛,以后遍及全身。患者易在轻微外伤下发生多发性骨折,甚至在咳嗽、喷嚏时也可引起骨折。四肢弯曲变形,脊柱受压缩短变形,骨软化和骨质疏松,行动困难,被迫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常是该病的诱发因素,最后患者多因极度衰弱和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此病发病缓慢,潜伏期长,最短潜伏期为2-4年。实验室检查显示尿中低分子蛋白和尿糖增加,反映了镉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损害。

28计划免疫:是根据人群免疫状况与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特殊预防:是有目的地针对某种致病因素消除某类可能危害居民健康的事件而采取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环境保护: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并依据人类的意愿,优化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存的不利因素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健康教育:是指让人们重视自己的健康,了解维护健康的卫生知识,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和消除致病危险因素所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

自我保健:是指居民自己利用所掌握的卫生知识和保健方法,不依赖医务人员、完全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监测、观察、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并建立适合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长寿的卫生保健方法。

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和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卫生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性文件。

卫生法规:是以宪法和卫生法律为依据,针对某一特定卫生事务工作由国务院制定或卫生部提出的法规草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发布的法规性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卫生规章:是卫生法律和法规的补充,由卫生部或卫生部与其他部委联合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卫生法律,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人类环境及其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涉及人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所规定的浓度或暴露时间的限制值即安全限值,它是卫生监督过程中评价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的法律依据。

卫生技术操作规程:是根据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或卫生标准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准性操作准则与规程。

国际卫生条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签订的、相互认可的有关卫生方面的条约或协定。卫生监督:是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依据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涉及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安全的各种行为或活动所实施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

预防性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从保护人类健康角度出发,对新、扩、改建的工矿企业、城乡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包括公共交通、学校建筑、医疗卫生设施)、大型水利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竣工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卫生审查和监督活动。

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性监督活动。

应激性卫生监督:是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故、传染病爆发流行、药物中毒等事件所进行的紧急性调查、处理、信息通报等活动。

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1)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由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①合理布局;②社区参与;③预防为主;④适宜技术;⑤通力合作。

简述疾病监测的概念与其3个基本特征

(1)概念:疾病监测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指疾病监测机构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资料,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到有关单位,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与对策,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目的。

(2)疾病监测的3个基本特征:①只有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资料,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②只有将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④只有将信息及时上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反馈给有关单位,才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作用。

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

(1)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堂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特征:①事件突发性;②影响群体性;③危害社会性;④处理复杂性。

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任务。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4个方面,其具体工作任务可因不同的国家和居民团体有所不同,但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1)积极开展社区主要致病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在居民中广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自觉性。倡导居民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与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

(2)改善食品供应,保证人人享有适当的营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消除食品污染,提倡合理膳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预防营养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3)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学习与居住环境条件和安全饮用水,积极主动除虫灭鼠,消灭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4)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做好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婚前与产前健康检查,创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5)实施计划免疫接种,对常见传染病与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环节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6)积极开展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消除地方病病因。

(7)妥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确保环境安全,消除意外伤害隐患,建立社区的基本急救卫生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8)保证基本药物的供给。另外,还要预防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加强劳动环境保护.改善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因素的特殊性使地区生活环境中的某种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病。

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营养学

1.营养(nutrition):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是指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2.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UL >AI ≥RNI >EAR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单盲、双盲、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 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 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 4、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进,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 6、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 7、核右移:周围血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起过3%。 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2、二尖瓣P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P波增宽时限>=0.12s,P 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 5、胃肠型:胃肠到梗阻塞,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6、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7、窦性心率:P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联倒置。 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称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C的百分率增高时称核左移。 4、Rivai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5、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 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 7、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 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超声诊断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超声诊断学复习要点 心脏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各切面的内容 ①左室长轴观:探头放于胸骨左缘3、4肋间,探测方位与右胸锁关节至左乳头 连线相平行。检查时应注意探测平面与心脏长轴平行。右室、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的结构 ②心底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心底大血管的正前方,扫描平面与 左室长轴相垂直,和左肩与右肋弓的连线基本平行。主动脉根部及其瓣叶、右室流出道、左房、右房、主动脉、肺动脉 ③二尖瓣水平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方向与上图相似。此图 可显示左、右心室腔,室间隔与二尖瓣口等结构。如将探头稍向下倾斜,可获得腱索、乳头肌水平图像。 ④心尖四腔观:探头置于心尖搏动处,指向右侧胸锁关节。在图像上室间隔起 于扇尖,向远端伸延,见房间隔及心房穹窿。十字交叉位于中心处,向两侧伸出二尖瓣前叶和三尖瓣隔叶,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均可显示。 ⑤剑突下四腔观:清晰显示房间隔⑥主动脉弓长轴观: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右肺动脉等。 二尖瓣狭窄分度:正常瓣口面积约4cm2,舒张期跨二尖瓣口平均压差为0.667kPa(5mmHg)。①轻度跨瓣压差为1.336kPa(10 mmHg)左右。瓣口面积1.5—2cm2;②中度1.336~ 2.67kPa(10—20 mmHg),面积1.0—1.5 cm2;③重度跨瓣压差大于2.67kPa(20mmHg),瓣口面积小于1cm2。 二狭切面超声心动图 (1)左室长轴观及四腔观:可见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因瓣膜粘连,瓣尖部活动幅度减低,瓣口变小,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呈气球样向左室突出,呈所谓圆顶状(dome)运动,常见于隔膜型狭窄。病变严重时,瓣体也可增厚、纤维化、钙化,活动减小或消失,腱索增粗,相当于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后叶活动度明显减小,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左房因血液淤积,故可增大。晚期可见右室、右房扩大(2)二尖瓣水平短轴观:可见二尖瓣前后交界明显粘连,瓣膜增厚。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开口变小。舒张期失去正常鱼嘴形,边缘不规整。在此观中可直接描记出二尖瓣口面积。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