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1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1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1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1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学院:法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陈云潇国际关系是跨越国界的人类关系的总和,是行为体之间进行有意识互动的结果。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人们对地球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各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在逐步的加强。在交往的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合作的同时也伴随着冲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上也存在着武装冲突与暴力犯罪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纵观中外历史,人类和平是短暂的,战争总是接二连三,但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无法估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国家利益成为当代国家对外交往的核心。

国际合作是指各种行为体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合作的规模可分为双边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和全球性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和交流日益扩大,标志着全球性多边合作时代的开始。但各国地位、处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等,都大大阻碍了国际合作的进程。

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各国都有特定的国家利益,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放弃或忽视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国家消亡之前,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冲突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国际冲突的烈度可分为5个层次:①语言象征性冲突,即尚未付诸实际行动的冲突,如美国在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冲突;②非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如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经济冲突;③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冲突,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冲突;④国际危机,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⑤国际战争,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国际战争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冲突。国际冲突的形式以军事

冲突最为常见,在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前,世界上只有局部战争一种形式。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际联系和竞争不断加强。国际冲突的加剧,在20世纪前半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国际矛盾更加复杂,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国际局势的日益缓和表明: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这是国际关系中冲突的最典型的例子,冲突往往伴随着战争,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方法。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原因:1、利比亚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他的军事力量相当落后,多国部队用先进的武器去攻打他时没有还手的能力。无论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可避免的是战争带给利比亚人民的巨大的灾难。我们都向往和平,因而我们都希望在世界政治中加大合作,而最大程度减少冲突。

国际合作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欧盟的建立与发展。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 欧盟不仅因为新加

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集团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因此,在当今世界我们更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以和为贵,维护世界的和平。

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它不在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我们呼吁合作,我们相信和平的力量,我们渴望和平,并竭力维护和平,减少冲突,还世界一片光明。

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二十五 推进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微专题二十五推进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背景材料】 2016年6月5日,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闭幕。各国代表与会期间就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诸多涉及区域安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很多代表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中国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5日在闭幕会上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构建顺应各国安全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在对待分歧上应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和平谈判增进了解、形成共识,逐步寻求解决矛盾分歧的办法,防止冲突和对抗。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表示,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必须寻求具有建设性的流程来推动合作,扩大共识。合作机制是为了增进互信,谋求共同发展,而谈判的目的是达成共同观点并解决分歧。在最后一场主题为“追求共同的安全目标”的全体会议中,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和加拿大国防部长哈尔吉特·萨詹共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在本届对话会上,各国代表还就网络安全和技术共享、朝鲜半岛局势、南海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香会”议题的变化体现出本区域乃至世界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小规模的会议,到现在几乎涵盖全球各种议题,“香会”随着亚太发展而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对话会正式名称是亚洲安全峰会,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多边论坛,因其每年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而得名。本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于3日至5日在新加坡举行。 【考点链接】 一、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积极参加香山论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主张亚太各国要做到不冲突、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互利共赢。既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间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军事合作由来已久,两国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也有合作潜力,中美在维护亚太和平与安全方面不仅需要相互合作,而且有足够多的合作机制来求同存异。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区域恐怖主义威胁在过去10多年愈演愈烈,各国安全和军事部门必须紧密合作,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在情报和侦查方面加强合作,以遏制这场“恐怖风暴”的形成。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是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捍卫者和维护者,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6.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亚太各国兴衰相伴。目前,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的40%、经济总量占57%、贸易总量占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7.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坚持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8.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军队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同有关国家妥善处理争议,共同管控风险,和平解决争端。为维护共同安全,中国倡导树立新型安全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合作之路。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趋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以建设性态度负责任地处理南海争端,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符合南海的现状和有关国际法准则。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1

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学院:法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陈云潇国际关系是跨越国界的人类关系的总和,是行为体之间进行有意识互动的结果。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人们对地球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各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在逐步的加强。在交往的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合作的同时也伴随着冲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上也存在着武装冲突与暴力犯罪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纵观中外历史,人类和平是短暂的,战争总是接二连三,但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无法估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国家利益成为当代国家对外交往的核心。 国际合作是指各种行为体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合作的规模可分为双边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和全球性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和交流日益扩大,标志着全球性多边合作时代的开始。但各国地位、处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等,都大大阻碍了国际合作的进程。 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各国都有特定的国家利益,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放弃或忽视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国家消亡之前,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冲突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国际冲突的烈度可分为5个层次:①语言象征性冲突,即尚未付诸实际行动的冲突,如美国在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冲突;②非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如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经济冲突;③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冲突,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冲突;④国际危机,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⑤国际战争,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国际战争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冲突。国际冲突的形式以军事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 肖晞 2013-01-29 17:14:48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8年5期 作者简介:肖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法学博士。(长春 130012)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从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均势模式或霸权模式;自由主义强调合作,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想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安全共同体模式。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简约性决定了一种理论往往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实际的国际关系则是复杂的。每一种范式对安全合作问题的思考都存在着成就和缺失。 关键词:国际关系安全合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自近代以来,安全合作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尝试。1814年维也纳会议开启的欧洲协调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此外,欧洲均势①、国际联盟、联合国、华约、北约和军控协定等都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安全合作模式。作为国际关系三大主流理论范式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各自独特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异的安全合作模式。本文旨在探求每一种安全合作模式的思想内核、理论特色以及在理论、思想和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缺欠,以期对未来安全合作模式之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

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里,“安全困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加以改良。自助是维持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国际合作只是权益之计。按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均势模式和霸权模式。 (一)均势模式 均势即国家通过自身或联盟的力量来制衡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使有关各方的力量对比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在客观上达到维护本国和地区安全的目的。②在现实主义看来,均势是解决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国际体系稳定与否取决于政治家能否成功地调整其利益追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势力均衡。 在现实主义理论内部,不同流派之间对均势模式存在不同的看法。多伊奇(Karl Deutsch)和辛格(Max Singer)等人认为多极均势结构有利于保持稳定和防止战争,例如,19世纪的欧洲多极均势体系使1815年至1914年的一百年成为现代国家体系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体系内多个大国并存使互动机会增多,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增大,系统性战争行为也随之减少。因此,在一个至少有三个大国,且每个大国控制不足50%全部力量的世界中,稳定更可能得以维持[1]185。 与之相对应,华尔兹(Kenneth Waltz)和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学者则认为两极均势结构有利于保持和平。其理由在于:第一,只有两个领导者的体系更易于管理,因为两极中的优势强权谁都没有足够的武力颠覆均势;第二,可能改变两个主要竞争者之间权力分布的事件和行为,诸如增加军费、吸收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齐贤学校乔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理解国际利益是导致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看清当今国际关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国际间的合作正在日益增强,引导学生加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国际现象的能力,从而有正确评论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全球眼光,忧患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和归宿 重点:国际关系中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开展竞争。教学过程: 学生时政宣讲 复习总结上节课内容 以展示近期重大事件导入 师:这些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文化领域,有合作也有竞争与冲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一、当代国际关系(板书) 1、定义: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4、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点在讲完合作必要性后补充) 二、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板书) 1、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合作(板书) (1)从中美双方角度考虑要不要合作(板书) 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利益联系紧密,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们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中国与美国、欧洲贸易频繁,同时争端也不断。曾经在欧洲温州鞋被烧,在美国纺织品遭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对中国钢铁、彩电进行反倾销制裁等。这是不是意味我们不要合作了,行不行? 生:…… 师:若不要欧美时常,国内的外销企业会怎样?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如果没有了国外市场,将关系到中国产品外销状况,人员就业等。即使有争端,我们还是要合作,我们寻求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维护我们的经济利益。 师:所以说,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指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依据。P60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教案)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李小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理解国家利益是导致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竞争及其实质,加强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日关系一系列现象的分析,培养全面观察、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通过例举、分析、评论国际热点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评价国际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宽广的世界眼光,增强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通过对中日关系的观察、分析,增强主权观念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导入: PPT呈现图片。请同学说说图片中反映了什么? 教师导入:图片反映了国家间的交往以及国际组织的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国际关系的一系列知识。 PPT 出示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复习上节课有关知识,引出国际关系的含义。 教师: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主权国际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国与国的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关系的是中国与哪些国家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中日关系。近阶段中日关系怎么样?有哪些大事? 活动二:观察中日关系大事记,探究问题。 (活动目的:理解当前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 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不同利益是国家间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PPT:2013年12月安倍晋三参观靖国神社。 日媒询问中方:“2014年APEC北京峰会是否允许安倍参加?” 教师提问:请同学说说,你认为中方会如何回应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PPT:中日关系大事记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98年11月,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签署了《中日面向21世纪的环境合作的联合公报》以及《中日关于在科学与产业技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协定》。 1999年7—11月:“中日文化友好年”举办. 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北京,双方在会谈后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表示“让政治和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案例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案例 刘昉 教学内容: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政治常识第五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第一节《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的第二个框题,在第五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不仅对提高学生对国际社会中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更进一步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努力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并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关系的涵义、内容、基本形式,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前国际社会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国际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理解,增强对国际关系总体发展趋势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原则具体表现及处理好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培养全球眼光、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凸现人文精神教育。 教学重点: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式、讨论法 设计思想: 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对于高二学生并不十分陌生,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在了解着一些国际社会中的热点或重点问题,但是,在学生的认识当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同时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政治理论作为支撑。在当今社会,面对我国日益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对国际社会中的问题有更加清醒和科学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以及今后的社会实践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外在、现象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讨论式、自主式等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Ⅱ)【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Ⅱ) 7.1复习笔记 一、合作论 1.时代的折射 (1)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霸主地位明显衰落,美苏关系从冷战转为缓和,欧洲出现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日本实现经济起飞,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经济关系中从战后一国主导到多国调节的过程和国际政治关系中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发展过程同时得到加速。 (2)合作理论的高潮 ①1984年,罗伯特·基欧汉出版《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同年罗伯特·奥克塞罗德的《合作的演变》问世。 ②1985年10月,《世界政治》杂志发表一组关于合作问题的文章。 ③次年,肯尼思·奥伊主编出版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成为合作论研究的集大成。他认为,世界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应通过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2.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该理论由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中提出,其主要观点如下: (1)合作与利益。基欧汉认为,利益问题是研究合作的重要出发点。

(2)手段与目的。决策者应把握的是,合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而本身不是目的。 (3)合作与相互依存。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必需,而相互依存能带来合作的利益。 (4)合作与权力、财力。权力是财力的必需条件,财力则是权力的主要手段,两者互补,为合作提供基础。 (5)合作与国家行为。基欧汉认为,国际合作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常见的形式有两种:在单位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是“由里往外”,在体系层面上发生的国家行为则相反,是“由外向里”。 (6)合作与机制。基欧汉强调,合作机制与霸权机制并不相悖,霸权机制依赖的是一种“非对称的合作”,霸权后合作将是一种“对称的合作”。 (7)合作与和谐、争斗。基欧汉概述了霸权后合作的三种基本形式,见图7-1基欧汉霸权后合作3种基本形式。 ①和谐,即国际关系角色无须进行政策调整就自然而然地促成对方达到预定的目标,因为双方利益一致,处于和谐状态; ②合作,即原来不和谐的国家或集团必须通过“政策调整”和谈判协商,才能实现合作,采取一致行动。这种合作意味着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 ③争斗。与合作形式恰恰相反,即处于不和谐状态的双方,经过“政策调整”后仍不能求同存异,观点和行动有严重分歧。 基欧汉认为,在处理和谐、合作和争斗的三种形式时,要注意两点: ①必须区分合作与和谐,不应混淆,合作可促进和谐,但合作不等于和谐。 ②合作并不意味没有冲突,相反,它可包含冲突。

国际关系 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

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 要想理解冷战后飞速变化的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本书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当今世界的理解。当今世界是建基于国际法之上,更加 尊重规律,遵守规则的世界,是以仰赖以军力武器为主的“硬性权力”逐渐转 向以经济影响力为主的“软性权力”的世界……即当今世界已经从基于军力与 威慑基础之上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逐渐转向了多边合作和自主解决问题相结 合的“国际社会”的早期状态。 面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这里我想主要讨论中美俄欧及欧洲之间的关系。 中美两国关系步入正轨。1999年9月中美首脑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正式会晤之后,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谈判在美方多次要求下重新启动,并正式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交往逐步恢复,两军高层交往不断,中断一年之久的军备控制与防扩 散磋商恢复;在克林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众参两院先后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性 贸易关系地位议案。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美恃超级实力奉行“扩张性”对外政策,强化了“一超 地位”,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对科索沃大打出手。但事实表明,当今的世界 并不是美可以完全主导和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美的霸权主义也有力不从心的 一面,科索沃问题最终仍需回到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对此,美一些政治家要求 对对外政策进行战略反思,认为“新干涉主义”只会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和军备 竞赛,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应重视联合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少对 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美的言行有所收敛,美虽视中俄为潜 在威胁和战略对手,但不愿全面恶化与中俄两大国的关系,影响其全球战略部署,因而寻机改善关系,加紧恢复关系正常化。另外,在联合国召开千年首脑 会议期间,通过了《千年宣言》,重申“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加强联合国在21世纪的作用,更意味着美对联合国权威的重新确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俄关系相互猜忌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存在诸多渊源。前苏联的解体以及新 自由政策的失败导致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受到重挫。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有所恢复,主要是石油涨价、出卖资源和军火所致。在国际关系方面,俄罗斯进一步 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 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报道,俄罗斯猎头网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