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强化数学文本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

红星小学代继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阅读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阅读: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4.引入新课: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二、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阅读: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

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三、动态阅读,小结归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四、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五、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阅读教材重点内容。

六、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七、板书设计,指导阅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指导学生对板书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强化阅读效能。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以下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一)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1 / 4

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 / 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小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的第5个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意图就是让学生用体积的知识学习容积的知识,因为学生会混淆体积就是容积,容积就是体积。在升与毫升的体验比较肤浅,认识也模糊;为了进一步学习容积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 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寻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也多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在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2、会计算容积。 四、说教法 为了使课堂的主人能活跃起来,我用了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谈论交流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学法: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观察、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找学生背出它们的体积公式,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2道单位换算题,其目的在于,巩固复习换算单位的方法,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做铺垫。 第二环节是新授。 第一步,先通过实际中的木盒能装东西,引出“容器”概念,在让学生们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都是容器。 第二步,出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多次强调了,只有容器才有容积,例如“电视机”它有容积吗?学生们能清楚的回答问题,也能理解哪些物体是有容积的。 第三步,说明,容积就是容纳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第四步,出示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特殊情况下,会用L和mL。在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标有升和毫升的字样,从中也无形中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2升水倒入量杯中,会有多少毫升。我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1、我手头上没有现成的1升的容器。 2、我这样设计,学生们也能推导出1升等于多少毫升,又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六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1升的水与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让一位学生读要求,回答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口答能力。 第七步,通过1立方分米=1升,1升=1000毫升,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得出1升=1立方分米。 第八步,趁热打铁,练习单位换算。 最后一步,如何计算物体的容积。让学生说出,容纳物体,必须要让长大于等于里长,高、宽也一样。也就是说,量出物体的里长、里宽和里高,运用体积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设计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例2、例3、例4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 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案

第5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广信区第八小学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 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强化数学文本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 红星小学代继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阅读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阅读: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4.引入新课: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二、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阅读: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体积与容积

体积与容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 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难点是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说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两个相同的水杯,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学具:24个小正方体。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用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哦,原来是乌鸦放进了小石子。那么,乌鸦为什么要放入小石子呢?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空间,使得水面上升了。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和理解上来。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原来是石子占空间。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比一比。 出示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放入量杯中,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杯子中的水升高了);“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放入了土豆);“它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为什么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土豆一个大,一个小)。让学生明白物体都占又有空间,占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板书体积的概念。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教案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的进率。使学生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转化。 教具学具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动物卡片,学生每四人准备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一把直尺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10 10 师:我们还认识了一些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g(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四人小组,猜测反{ 生1:我们认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师:每组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共同研究“面积单位间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新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索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出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谁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板书:1平方分米) 师:如果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改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做一做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知道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只横着摆了一行,因为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等的,所以10×10=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用的是“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3:这些方法太慢了,我们用直尺直接去量这个正方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 =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用的是“量”的方法,果然方便了不少,聪明! 生4:我们还有更快的方法,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 =100(平方厘米)。 师:把1分米换成10厘米,然后列乘法算式算出来,你们用的是“换算”的方法,真妙!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了不起!虽然我们的方法不同,但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作单位都是…… (板书: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l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验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途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多边交往”的学习方式。 三、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出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那么把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改成用平方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说课稿

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体积与容积 说课稿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技能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为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我主要采用直观试验的方法,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进行教学。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觅取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实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教学程序】 本着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比大小”,在这活动中有两环节: 1、故事导入,再现情景,在激趣中质疑。 2、老师手中拿了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 3.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第二环节实验探索,获取新知(由三个活动) 一.提出问题 物体有大有小,老师手中有两个土豆,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谁大谁小? 二.演示实验 实验时,在两个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再举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提示体积概念。 三.自己设计实验 又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参考教案(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前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还要准备好投影片;教师给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进率是多少?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面积单位,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同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教师提问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两个人一组量一量手中的学具正方形,想一想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 引导学生汇报:

(1)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2)边上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教师把学具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左边板书1平方分米,右边板书100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生以分米为单位,计算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计算出面积是100平方厘米,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的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教师讲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为了进一步强化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关系,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1平方分米里摆1平方厘米,互相讨论一下,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把黑板上粘贴的学具正方形翻过来出示: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又知道什么? 1分米=10厘米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教学例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出示例2.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 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3m =10003dm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韩马小学王爱玲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二、说学情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

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准备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文具盒、水、大小量杯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学生通过思考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引出空间的概念。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引出大小。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隆德三小汤建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若干。 学情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大家喜欢交朋友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想) 2、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师:嗨!同学们好!同学们都知道喜洋洋非常的聪明,它今天来时还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喜洋洋挑战?(想) (课件出示复习题)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连喜洋洋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也忍不住想考考你们了。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出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因为它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13《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50-51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利用表格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大胆猜测,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过程与方法:掌握体积单位间得进率,理解并掌握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的互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积的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互换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目的在于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问,同学们,小兔分的蛋糕真的比小猴的大吗?要知道哪一块大?应该计算它们的什么? (学生会回答计算它们的体积进行比较)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 教师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