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使人智慧

历史使人智慧

历史使人智慧

历史使人智慧,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1、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

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

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绝对因素。

3、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

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4、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

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5、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6、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

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7、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

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8、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

较中,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智慧管理企业文化

智慧管理企业文化 如何智慧管理企业文化 什么是智慧呢?智慧一词,在现实的生活中使用得很频繁,各种行业、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智慧、赞美智慧,并致力于智慧的追求。 什么叫管理?管理是组织自身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在对应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可见,管理的特性是动态的、技术的、连续的、目的性的。 有人把智慧说成是知识,以为知识越多,就智慧越多。 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等号,许多辞书中都曾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又从聪明发展到了精明,以为精明就是智慧。 其实,智慧既是一种学识、文化、才智、涵养,智慧又是一种艺术。所以,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而道即指兼容并驱、以柔克刚、以无胜有、开悟超脱之境界。 有别于世俗的观点,宗教、佛学却认为智慧既是一种道德、信仰,而且,是一种人所共需的悟性觉度,佛教思想中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之观点便是最好的例证。那么,管理与智慧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管理是目的的、过程行为,而智慧是方法的、艺术形式、道德境界。 如果说管理行为是一种感性的、机械的、本能活动,智慧则是一种理性的、内涵丰富的、思维模型。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管理,是因为企业运行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需要,企业管理需要智慧,是因为智慧不但能够赋予管理行为以学识、文化、才智、涵养,而且还赋予管理以艺术、思想、道德、悟觉。如果,把管理活动本身比作人的躯干的话,那么,智慧就是赋予这躯干以灵性的思想和道德及其思维方式。 我们经常因管理的机械刻板活力匮乏而烦恼,缘起于,我们对管理的理解和在管理智慧的把握问题上修炼不够。 我们经常因企业文化理论的崭新勃发空灵通透而激情涌动,盖因为,企业文化理论学说正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 ——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对话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口兴替”,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成长的经验并不多,但是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依然给我们留下7丰富的管理经验。无论是组织设计、资源调度、变革管理,还是授权、选拔、考核人才.企业经营都和治国、用兵有很多相通之处。因而,在政界、商界、军界.熟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管理者并不在少数。 那么.企业家究竟能从历史中学到什幺?本刊编辑柯恩为此特地采访了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俾云教授。 出生于1930年的许侔云教授,幼年时由于身体严重残障,直到十五岁才上学。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最终成为手誉国际的史学大师。他于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及系主任,并于1970年起赴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任历史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现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许倬云著作等身,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文化》、《求古篇》等,在国际史学界德高望重。近年来,他在海峡两岸为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臧否历史人物,讲解历史典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总结出对企业管理有益的启示,深受企业领导者的欢迎。以下是他与本刊编辑的对话。 从历史中学习智慧 企业界从何时开始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我不知道企业界是否真的开始重视学习历史了,如果说已经开始了的话,那么这个风气可能源于日本人,有些日本企业从《孙子兵法》、《易经》、《三国演义》中研究出一些经营策略,并将它们逐渐推广开来。但我个人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认为他们注重的只是计谋和策略而已,没有挖掘到中国历史中更深邃、更值得学习的东西。 那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呢?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人生的智慧。我给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家做讲演,从文官制度的演变、领袖的来源、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讲起,谈到历史上各种领袖作为和作风,希 望企业界的朋友能从这里学到做人和做事的经验。 能否向企业管理者推荐一些历史书籍? 有一部书不是历史书,但确实很有用处,就是《韩非子》。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今天政治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证方法。《韩非子》非常深邃,在我看来,它的地位比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oMachiavelli)的“君主沦》重要得多。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文不太好懂。但韩非子的古文是最好懂的古文,因为他的文章逻辑很清楚,而且文句通顺。 如果古文程度比较好,栽还推荐大家看司马光为《资治通鉴>写的按语“臣光曰”。《资治通鉴》中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但是“臣光日”这部分颇有见解,有些地方非常尖锐,值得一读。 此外,我写的《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组织》也值得一看。 在企业家打开历史书之前,你有什么忠告? 任何历史书,都是某一个史学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一些事件做出分析判断。每一个研究史学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难免有一些偏差;每篇文章也是这样。所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长沙黎俊麟 赵玉平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北京《圣贤博学》栏目总顾问,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EMBA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法国雷恩商学院特聘教授。 第一讲: 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管理者的核心工作(领导要会带队伍):汉高祖“刘邦”如何靠着“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获得天下?曾国藩如何培养270多名幕僚人才,悟道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储备人才。 1、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刘邦用人); 2、不看做了什么事,而是看通过什么人做事; 3、带队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4、成事、立制、育人。 报时型领导——整个团队都不知道几点了,只有领导知道,大家就都来问领导,领导能够准确地告诉大家几点。领导在的时候,一切正常。这样的管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

管一切正常,但是领导自己会很忙碌、很辛苦,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找领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来拍板;二是如果领导不在,大家找不到领导,正常的工作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找不到报时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都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 造钟型领导——领导知道几点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给大家报时上,而是集中力量给大家造一个钟,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说不说,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钟就知道几点了。让组织有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该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因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领导不管就没人来管,这时候才需要领导亲自上阵。 管理首先要把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做对。基本的事情就是为组织建立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把基础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基础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标准化、结构化、流程化。通过基础管理,要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时都知道该怎么做。这好比是一座大楼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建结实了,然后才能搞内部装修。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是所有组织的基础,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一座大楼,如果框架和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

Chinese history Primitive men lived in China about 1.7 years ago.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produced evidence that approximately 400,000 to 500,000 years ago the famous Beijing Man could make and use simple tools and knew how to use and control fire. The Xia dynasty (21st—16th centuries BC) saw the first introduction in Chinese history of the slave system. In the dynasties after the Xia, that is the Shang (16th---11th centuries BC) and the Western Zhou (11th century to 770 BC), a slave society was firmly established. Then came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slave to feudal soc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 –476BC), when the princely rival states were fighting for supremacy. The state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and established the first centralized, multi-national feudal state. In the 2000 years that followed, peasant uprisings brought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y after dynasty. The cycle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began to decay in the Ming and mid-Qing dynasties(1368--1840). In short, up to the Opium War in 1840,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China remained a feudal society.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egins with the Opium War in 1840. Subsequent invasions by the imperialist powers gradually reduce china to the status of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2013年12月02日08:35来源:慧聪网作者:黄先仁《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一门学问,“得人才者得天下”能否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和企业前途命运好坏的最根本的依据。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察人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如何识人用人的理论和方法.还出现了专门用来鉴别人才、选拔人才的理论专著《人物志》。 关于识人、用人理论探讨的主要代表有: 《人物志》与御人之术 《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 李世民《贞观政要》论明主之用人。 李世民论选贤、任官方法:“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有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李世民的人才观:人皆有才,非才之难,所以识才、用才之难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用人的人眼中没有不是人才的人,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关键是要怎样用好各种各样的人才。 关于怎样识人、用人方法的论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姜子牙《六韬》“选将”篇中的“八征” 所谓“八问”,《六韬》在《选将》一章中说,“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以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知人可通过八种办法实现:一是直接问他话,看看他的言辞表达能力;二是追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悄悄在他的身边放间谍,侦测他的忠诚度;四是明知故问,看一看他诚实与否;五是多给他钱花,看看他的廉洁情况;六是送他美女,看看他的贞洁情况;七是告诉他突然事变,看看他的勇气;八是让他喝醉酒,看看他的真实情态。这八种方法都一用,就知道他贤能与否啦”。 春秋战国的经典御人术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一时多少豪杰。

九年级历史《智慧学习总复习》[苏版]参考答案及解析

智慧学习初中学科单元试卷 历史九年级总复习 参考答案 试卷一(七年级上册第1~9课) 一、1. A 2. B 3. D 4. C 5. C 6. C7. A8. D9. C10. C11. B12. B13. A 14. B 15. A16. C17. D18. C19. B20. D 二、21. A22. B23. B24. B25. B26. B 三、27. 禅让制分封制28. 黄帝齐桓公29. 兼爱、非攻韩非 四、30. (1)①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1分)能制造(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等);(1分)②李冰;(1分)③儒家学派;(1分)提出“仁”的学说;(1分)(2)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具有独特魅力等);(1分) 建议:加大宣传力度;(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1.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1分)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1分) (2)事件:商鞅变法(1分)措施: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1分)(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1分)(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1分) 32.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1分)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1分)(2)举办太学,(1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3)孔子的教育影响深远(1分)(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1分) 试卷二(七年级上册第10~22课) 一、1. D 2. D 3. C 4. B 5. B 6. C7. C8. A9. C10. C11. C12. A13. B 14. B 15. A16. A17. D18. B19. C20. B 二、21. B22. A23. B24. B25. A26. B 三、27.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28. 大一统儒家29. 夏朝秦朝 四、30. (1)商鞅变法(1分) 丞相(1分)(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2分)(3)大胆创新(1分) (4)要关注民生、勤俭(1分) 31. (1)人物:秦始皇(嬴政)(1分)制度:郡县制(1分)(2)地区:新疆(1分)机构:西域都护(1分)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1分) 32. (1)孔子,仁(2分)(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3)反对、否定或批判(1分)民主与科学(1分)(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的继承)(1分) 试卷三(七年级上册综合练习) 一、1. B 2. A 3. D 4. B 5. A 6. A7. B8. D9. B10. A11. B12. A13. D 14. D15. D16. B17. C18. B19. A20. D 二、21. B22. B23. B24. A25. B26. B 三、27. 干栏式半地穴28. 百家争鸣大一统29. 贾思勰水经注 四、30. (1)“秦皇”指秦始皇或嬴政;(1分)“汉武”指汉武帝或刘彻(1分)(2)郡县制。(1分)(3)“秦皇”:焚书坑儒;“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4)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1分) 31. (1)统一度量衡(1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2分)(2)奖励耕战(1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1分)(3)法家(1分) 32. (1)仁(1分)仁政(1分)(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兴办太学(1分)(3)儒家思想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文化互相撞击、互相融合,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分)儒家思想应进一步弘扬传统

(管理知识)蓝鲸企业训练智慧管理

智 慧 管 理蓝 鲸 蓝鲸企业训练专辑

经营者的话-------- 企业生存之道,在于人才的多寡。人才多,企业兴;人才少,企业将犹如侏儒般无法成长茁壮。人才凋零,犹如夕阳之西下,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故现代企业经营者,莫不是将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制造产品之前要先制造人”之理论奉为圭皐。 近一段时间、与一些朋友交流时,谈及企业训练重要性及未来趋势之问题,皆深感做为企业经营者,员工教育之重要,责任之重大。然,在行销界工作八年,接受不少公司内、公司外之教育训练,积累了不少行销管理之知识;几年主管之生涯,也做了不少教育训练之工作,培训不少部属;其中深感不足的是知识、智能的传承工作。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实在不忍再看到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不久又被滚滚黄沙覆盖掉,我们认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是一代比一代更加优秀,一代比一代强;其条件是知识、文化、理念要毫不保留的传承下去,并通过创新、进化发挥他的影响力,因此我们采取行动,将前一阶段来我们所做的收集成册,这是起步,命名为《蓝鲸》。以后每一个阶段都再行增订;我们期望《蓝鲸》专辑不只是一本取之不尽的强身秘方;也是一本蕴藏着用之不竭的行动宝典。 我们坚信“教化,教化,多教即化”,也确认成长的结果是快乐的、欣慰的,但过程是苦涩的,若我等不能坚持不懈,力克万难,实难收到一定之成效。看着我们的员工能侃侃而谈,不断地成长,内心无尚的欣慰,亦感日后则任之重大。最后我要说的是:“在蓝鲸成长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培育人才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愿与同仁们 携手共进创造未来 高金平

教育方针策略指导纲要

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职场经验) 作者:张廷文 目前,很多企业更擅长应用管理的“术”,即通过一些技巧性手段达到管理目的。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而不善管理智慧的态势。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过若干技巧、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而作为管理智慧则是尽量把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以此为目的进行创新管理,它是以员工为核心的,因此结果自然不同。前者使员工进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态;后者则最大化地发挥了员工的智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智慧呢? 研究优缺点VS研究特点 很多管理者习惯总结、分析每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两张表来实施管理之策。对优点自然是鼓励和推广,甚至在企业中不断复制一些所谓的优点,对缺点则竭力地予以修正、消灭,甚至还会做成负面的标本来展览。在这种束缚式管理中,员工失去了鲜活性,缺乏积极性。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动力,也不容易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不能单一地在所谓的优劣上聚焦,应更宽泛地研究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年龄层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划分优缺点。这样,就会针对他们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调整管理策略——增加更多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为员工提供动力资源,搭建更多、更大的舞台,促使他们做得更好。比如,我们作为网络公司,基层人员基本都是80后,我们就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进行了培训和管理,还通过让80后管理80后的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从激情释放VS激情回归 企业需要激情,从而让企业进发活力。也因此,在企业文化的激情塑造上,各个企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问题是,激情虽然爆发力极强,但是其过程往往是短暂的,如果任其发展,激情后就会出现迷惘、倦怠等症状。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激发本领,还要有转化能力——把感情色彩积极地转变为理性色彩。那么,如何达到呢?首先,要在激情中融入理性成分。比如,你可以把某一个会议室叫做桃花岛,但是你要告诉员工这个名字的意义、武侠带来的积极方面等。其次,塑造理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员工的晋升制度等。

历史人物作文

历史人物作文 历史人物作文篇一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 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历史人物作文篇二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他曾在少年时立下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曾经呕心沥血救穷苦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工作日理万机,兢兢业业,对待百姓和蔼可亲平 易近人,他就是咱们新中国杰出的领导人、人民的好总理——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周恩来。周恩来一生好学,熟练掌握六国语言,精通英语和俄语,其次是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他的随机应变令人折服。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的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对美作战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这支钢笔。”美国记者听后顿时哑口无言。本来这位记者的本意是

管理智慧:企业必须要做的三件事

企业必须要做的三件事 摘要:如果企业不愿意做三件事,哪怕它领先,也会被淘汰。第一件事是创造性,第二件事是自我变革,第三件事是因应环境去调整业务。 {{{钱主编点评:所谓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这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会是彻底的颠覆。}}} 中国企业现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这些领先的企业能不能够持续地领先。我们看到全世界最大的一百家企业,一百年内还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20家,49家已经不存在了,31家虽然存在,但是已经不在一百强之内。我想这实际上是一个根本的话题,即如果企业愿不愿意做三件事,哪怕它领先,也是会被淘汰的。第一件事情是它的创造性,第二件事情就是愿不愿意自我变革,第三件事情是能不能因应环境去调整业务。 我想这三件事是所有的企业能够持续保持领先一个基本的道理,也是企业始终要面对的基本的话题。据我个人研究,如果一个企业想保证领先的话,必须先拥有四个关键的要素,我把它称之为导入要素。 英雄的领袖 第一要素是你企业的领导人必须是一个英雄的领袖。就像董明珠,首先要对员工好,其次要对股东好,最重要的是要能纳税,对社会和国家好。我想这是一种真正的领导者,真正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英雄,必须是一个领袖,英雄的概念能够推动行业的进步,能够让员工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有能力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变化和进步在哪里。

{{{钱主编点评:一个企业家的任务,就是一只手抓一把种子,另一只手拿一杯水和化肥,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你周围的人不断地成长、发展,不断地创新,而不是控制你身边的人。你要选择那些精力旺盛、能够用激情感染别人并且具有决断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把公司的创始人当成一个皇帝,从长远来说这个公司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因为它没有可持续性。}}} 中式理念,西方标准 第二要素是管理方式,即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是最能够让企业领先的管理方式。我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作“中国理念,西方标准”。为什么用这个词?因为西方的标准,实际上是可以产生绩效的,是很好的技术化的标准。中国的企业没有产生绩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制度的刚性坚持得不够。我们总是希望制度是有例外的,当你制度有例外的时候,就是没有刚性的,没有刚性的制度是不可能保护绩效的。 所以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各位,一定是要你先僵化再固化再谈优化的问题,我们大部分的企业反过来,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或者学习先进企业的东西的时候,是拿来就做修正的,因为希望优化,事实上这不可能产生结果。为什么我把中国理念放在前面?因为你所面对的员工,是中国的思维方式。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我们没办法以人为本。我们管理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以人为本。像格力的叉车大王,我相信最终的表扬是因为他的绩效贡献,所以整个格力对他非常尊重。而因为格力对他尊重,所以他也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叉车大王。 但这也不是简单的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以执行为本,你必须要对执行考虑,对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事给予帮助,而不仅仅是谈以人为本。如果简单谈以

历史上最智慧的169条警世箴言(转)

历史上最智慧的169条警世箴言(转) 1、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詹姆士·雷德非] 2、医生知道的事如此的少,他们的收费却是如此的高。[马克吐温] 3、复杂中带着简单的思考,是人和动物的分别。[皮雅] 4、对一般人而言,凡事要思考并不是什么麻烦的事。[詹姆士.布莱斯] 、成功不是全垒打,而要靠每天的、经常的打击出密集安打。[RbertRinger] 6、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马丁·赛力格曼] 7、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哈马绍] 8、奋斗、寻觅、发现,而不屈服。[诗人丁尼生] 9、所有口述手写的辞句中,最悲哀的就是本来可以…[美国诗人惠蒂尔] 10、啊!到达人生的尽头,才发现自己没活过。[梭罗] 11、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12、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德蕾莎修女] 13、要能感觉存在,就需加强对美的感受力。[詹姆士·雷德非] 14、将爱的能量传送给别人,我们自己就会变成一条管道,吸纳

来自上天的神圣能源。而那种玄秘体验是我们每个人都得以品尝的![詹姆士·雷德非] 1、我们都随时处于正在学习的过程。[DnShida] 16、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17、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NaplenHill] 18、一个客观的艺术不只是用来看的,而是活生生的。但是你必须知道如何去靠近它,因此你必须要做静心。[SH] 19、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米开朗基罗] 2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愈来愈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21、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作主。[索甲仁波切] 22、对战士旅行者而言,选择其实不是去选择,而是优雅地接受无限的邀请。[唐望] 23、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会去想到完美,而他的动作是如此地全然,而完美就是来自于它。[SH] 24、所有主体客体及人类文化活动之全部。[杜威]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浅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文中国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这些都是对道教文化的极大肯定。 道教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秦朝则是崇尚依法治国;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时期佛教、道教开始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繁荣基本上领导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二、道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学设计

《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历经千百年仍广为流传。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讲历史人物故事”。仔细阅读表达提示,我们会发现,讲故事的前提是借助课内外阅读,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确定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多次阅读后利用小卡片记录重要信息来帮助记忆,同时为后面讲述故事起提示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便于听众理解故事内容,要针对听众可能有疑惑之处做适当说明。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把握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借助肢体语言和恰当的语气将人物形象生动再现。最后,要善于倾听,借助他人建议完善个人表达。既要敢说、会说,也要善听、善思,引领学生不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大量的阅读中筛选口语交际内容,准确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借助肢体语言和恰当的语气表现人物形象,说清故事情节。(重点) 3.提升学生表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相互学习,悦纳他人建议的表达意识。 4.感受历史人物形象,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感染。(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经典的历史故事。制作班级同学讲故事的视频及课件。 学生准备:阅读历史人物故事,确定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师:西门豹治邺、王戎不取道旁李,还有匡衡凿壁借光、刘备三顾茅庐……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你在课外阅读中,又读到了哪些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呢? 生1:我在哥哥的语文书中读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生2:爸爸向我推荐了《晏子使楚》的故事。

生3:我在《三国演义》中读到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生4:我还在《三国演义》中读到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呢。 师:真是一群可爱的小书虫!那么,就让我们开一个故事会吧,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领学生初步体验读历史人物故事带来的成就感,为后文的故事分享铺垫积极情感。 二、联系课前,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希望大家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且多次朗读,将故事读明白,读懂,你们做到了吗? (生齐声回应“做到了”,并拿出自己准备的历史人物故事。) 师:怎样把故事清楚、准确、生动地讲给大家听呢?老师想请多次参加故事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 生:我觉得要想把故事讲清楚,必须要把故事读懂,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说得好,所以,我建议大家一会儿再把故事读一读,运用我们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简要复述内容的方法说清楚故事内容。 生:我们在台上讲故事的时候,经常因为紧张而忘词。所以老师教了我一个小窍门,让我做一张手卡,把故事的梗概或重要的信息写在上面,讲故事的时候,一旦有忘词的情况就可以看一眼,做个提醒。 师:多好的小技巧!事不宜迟,大家赶紧制作自己的小卡片吧! (生动手制作。) 师:小卡片制作好了吗?有了他人的经验分享,你们的故事一定会讲得更精彩!大家都知道××同学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他的一段表演视频,看一看,他的表演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成功的经验呢? (课件播放一段同学参加故事比赛的精彩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生1:老师,我看懂了,××同学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仅声音清楚响亮,还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语气。 生2:老师,他不仅语气有变化,还用手配合做动作。 生3:还有,还有!我注意到××同学的表情也是在变化的。

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关于古人智慧的 19 个历史典故 1、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 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 叹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 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玉杯, 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 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 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 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 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 白玉为门的琼室, 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 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 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 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 管仲说: “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 竖刁、 常之巫、 卫公子这些人。 ”桓公说: “易 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 “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 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 “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 能治疗我的顽疾, 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 “死 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 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 去奔丧, 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 “人 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 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 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 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 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
1 / 13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专辑

,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期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灿烂而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它与中国大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和日臻完善,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例如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籍名著、文学体裁与史学体例,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和运用技巧,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无限智慧,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 受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的影响,我对中国的灿烂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正所谓文史不分家,通过拜读古人留下的文学典籍,能使我对历史有一个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期待和热情。此外,我也希望这门课程对我最喜欢的《红楼梦》的讲解会让我了解与未上该课程时相比更加新颖的看法和观点。 2,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尚德”: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其一、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