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的智慧

历史的智慧

知人之心

容人之心 乐足之心 处

知人之心

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

何列侯诸

陛下使人攻城略

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

此所以失天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向历史人物借智慧》学习笔记 长沙黎俊麟 赵玉平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北京《圣贤博学》栏目总顾问,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EMBA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法国雷恩商学院特聘教授。 第一讲: 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管理者的核心工作(领导要会带队伍):汉高祖“刘邦”如何靠着“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获得天下?曾国藩如何培养270多名幕僚人才,悟道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储备人才。 1、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刘邦用人); 2、不看做了什么事,而是看通过什么人做事; 3、带队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4、成事、立制、育人。 报时型领导——整个团队都不知道几点了,只有领导知道,大家就都来问领导,领导能够准确地告诉大家几点。领导在的时候,一切正常。这样的管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

管一切正常,但是领导自己会很忙碌、很辛苦,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找领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来拍板;二是如果领导不在,大家找不到领导,正常的工作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找不到报时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都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 造钟型领导——领导知道几点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给大家报时上,而是集中力量给大家造一个钟,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说不说,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钟就知道几点了。让组织有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该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因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领导不管就没人来管,这时候才需要领导亲自上阵。 管理首先要把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做对。基本的事情就是为组织建立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把基础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基础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标准化、结构化、流程化。通过基础管理,要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时都知道该怎么做。这好比是一座大楼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建结实了,然后才能搞内部装修。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是所有组织的基础,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一座大楼,如果框架和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2013年12月02日08:35来源:慧聪网作者:黄先仁《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一门学问,“得人才者得天下”能否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和企业前途命运好坏的最根本的依据。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察人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如何识人用人的理论和方法.还出现了专门用来鉴别人才、选拔人才的理论专著《人物志》。 关于识人、用人理论探讨的主要代表有: 《人物志》与御人之术 《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 李世民《贞观政要》论明主之用人。 李世民论选贤、任官方法:“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有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李世民的人才观:人皆有才,非才之难,所以识才、用才之难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用人的人眼中没有不是人才的人,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关键是要怎样用好各种各样的人才。 关于怎样识人、用人方法的论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姜子牙《六韬》“选将”篇中的“八征” 所谓“八问”,《六韬》在《选将》一章中说,“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以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知人可通过八种办法实现:一是直接问他话,看看他的言辞表达能力;二是追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悄悄在他的身边放间谍,侦测他的忠诚度;四是明知故问,看一看他诚实与否;五是多给他钱花,看看他的廉洁情况;六是送他美女,看看他的贞洁情况;七是告诉他突然事变,看看他的勇气;八是让他喝醉酒,看看他的真实情态。这八种方法都一用,就知道他贤能与否啦”。 春秋战国的经典御人术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一时多少豪杰。

九年级历史《智慧学习总复习》[苏版]参考答案及解析

智慧学习初中学科单元试卷 历史九年级总复习 参考答案 试卷一(七年级上册第1~9课) 一、1. A 2. B 3. D 4. C 5. C 6. C7. A8. D9. C10. C11. B12. B13. A 14. B 15. A16. C17. D18. C19. B20. D 二、21. A22. B23. B24. B25. B26. B 三、27. 禅让制分封制28. 黄帝齐桓公29. 兼爱、非攻韩非 四、30. (1)①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1分)能制造(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等);(1分)②李冰;(1分)③儒家学派;(1分)提出“仁”的学说;(1分)(2)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具有独特魅力等);(1分) 建议:加大宣传力度;(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1.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1分)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1分) (2)事件:商鞅变法(1分)措施: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1分)(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1分)(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1分) 32.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1分)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1分)(2)举办太学,(1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3)孔子的教育影响深远(1分)(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1分) 试卷二(七年级上册第10~22课) 一、1. D 2. D 3. C 4. B 5. B 6. C7. C8. A9. C10. C11. C12. A13. B 14. B 15. A16. A17. D18. B19. C20. B 二、21. B22. A23. B24. B25. A26. B 三、27.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28. 大一统儒家29. 夏朝秦朝 四、30. (1)商鞅变法(1分) 丞相(1分)(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2分)(3)大胆创新(1分) (4)要关注民生、勤俭(1分) 31. (1)人物:秦始皇(嬴政)(1分)制度:郡县制(1分)(2)地区:新疆(1分)机构:西域都护(1分)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1分) 32. (1)孔子,仁(2分)(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3)反对、否定或批判(1分)民主与科学(1分)(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的继承)(1分) 试卷三(七年级上册综合练习) 一、1. B 2. A 3. D 4. B 5. A 6. A7. B8. D9. B10. A11. B12. A13. D 14. D15. D16. B17. C18. B19. A20. D 二、21. B22. B23. B24. A25. B26. B 三、27. 干栏式半地穴28. 百家争鸣大一统29. 贾思勰水经注 四、30. (1)“秦皇”指秦始皇或嬴政;(1分)“汉武”指汉武帝或刘彻(1分)(2)郡县制。(1分)(3)“秦皇”:焚书坑儒;“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4)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1分) 31. (1)统一度量衡(1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2分)(2)奖励耕战(1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1分)(3)法家(1分) 32. (1)仁(1分)仁政(1分)(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兴办太学(1分)(3)儒家思想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文化互相撞击、互相融合,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分)儒家思想应进一步弘扬传统

历史上最智慧的169条警世箴言(转)

历史上最智慧的169条警世箴言(转) 1、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詹姆士·雷德非] 2、医生知道的事如此的少,他们的收费却是如此的高。[马克吐温] 3、复杂中带着简单的思考,是人和动物的分别。[皮雅] 4、对一般人而言,凡事要思考并不是什么麻烦的事。[詹姆士.布莱斯] 、成功不是全垒打,而要靠每天的、经常的打击出密集安打。[RbertRinger] 6、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马丁·赛力格曼] 7、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哈马绍] 8、奋斗、寻觅、发现,而不屈服。[诗人丁尼生] 9、所有口述手写的辞句中,最悲哀的就是本来可以…[美国诗人惠蒂尔] 10、啊!到达人生的尽头,才发现自己没活过。[梭罗] 11、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12、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德蕾莎修女] 13、要能感觉存在,就需加强对美的感受力。[詹姆士·雷德非] 14、将爱的能量传送给别人,我们自己就会变成一条管道,吸纳

来自上天的神圣能源。而那种玄秘体验是我们每个人都得以品尝的![詹姆士·雷德非] 1、我们都随时处于正在学习的过程。[DnShida] 16、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17、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NaplenHill] 18、一个客观的艺术不只是用来看的,而是活生生的。但是你必须知道如何去靠近它,因此你必须要做静心。[SH] 19、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米开朗基罗] 2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愈来愈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21、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作主。[索甲仁波切] 22、对战士旅行者而言,选择其实不是去选择,而是优雅地接受无限的邀请。[唐望] 23、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会去想到完美,而他的动作是如此地全然,而完美就是来自于它。[SH] 24、所有主体客体及人类文化活动之全部。[杜威]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11 版)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学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智力支撑。 吸收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完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蕴藏着道德的精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滋润我们文化素质的营养“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它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蕴含其中,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的智慧和思想就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熏陶我们道德人格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涵盖的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信条。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凸显出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属性。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党员干部要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启迪与激励,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作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上。

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关于古人智慧的 19 个历史典故 1、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 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 叹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 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玉杯, 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 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 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 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 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 白玉为门的琼室, 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 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 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 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 管仲说: “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 竖刁、 常之巫、 卫公子这些人。 ”桓公说: “易 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 “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 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 “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 能治疗我的顽疾, 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 “死 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 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 去奔丧, 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 “人 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 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 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 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 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
1 / 13

历史中的智慧

以史为鉴 ----------从历史中学习的管理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史的传统,古人认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了解人生百态,迅速走向成熟。在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北宋的司马光,它编纂了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以此为皇帝治国提供借鉴,并总结为一句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唯一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歌词这么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无数仁人智者无不想青史留名,在方寸之间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最终做到的也就寥寥几人,这些人能够在众多智者中脱颖而出,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无论是治国还是处世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同样治校治班也是如此。 2009年年初我接手高一311班,这是个由全年级较差的学生组成的文科普通班。班里有不少学生如蔺旭、高宇等十分难以管理,而我又是第一次做班主任,其中的难处可想而知。一开始时我也有过迷茫与困惑,甚至有过得过且过的放弃心理。后来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学习历史的人是从不会缺少管理智慧的”,我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不经意之间我发现了西汉开国之初的历史与现在的班级极为相似,西汉初年,百废待兴,群臣纪律观念极为淡薄,甚至在宫殿之中拔剑起舞,我行我素。但后来西汉却创造出了大汉盛世,甚至发出了“敢有犯我大汉天威者,所远必诛”的誓言。西汉统治者们把他们的管理哲学总结为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我于是决定也以这三种理念治理班级。 法家思想的治理实践 纪律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班级的生存底线。如果班级内部人心思动,纪律涣散,那么不仅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学不到东西,那些本身想要学习的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加入到说话的队伍中去,这就是被动伤害。长此以往班级会形成一种对极为有害的文化:人人不思进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对于老师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持反感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垃圾班。 汉初对于当时纪律涣散的情况,刘邦采取的是树立自己的权威的方法,让自己昔日的兄弟认识到皇帝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这样皇帝就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对于当初的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权威,不过不是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而是树立班规的权威。我在第一时间颁布了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做错是要受到惩罚的。当然有令不行则相当于没有,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这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因为在一开始总会有几个人顽固的学生试图对班规进行挑战,看老师是否会坚决的贯彻班规,而另外的同学则会持观望态度,从老师的处罚中决定自己以后的行动。在班规颁布之后的第一天,仍然有蔺旭等五位同学无故旷早操,我在第一时间就在班里宣布了对这几个同学的处理规定,罚跑步2500米并每人扣除个人分数2分,并提前说明了下次再犯的处理措施。第二天只有一个同学再犯,我按提前说的处罚了之后再也没有同学无故旷过早操。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识才用才智慧 来源:价值中国作者:黄先仁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一门学问,“得人才者得天下”能否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和企业前途命运好坏的最根本的依据。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察人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如何识人用人的理论和方法.还出现了专门用来鉴别人才、选拔人才的理论专著《人物志》。 关于识人、用人理论探讨的主要代表有: 《人物志》与御人之术 《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 李世民《贞观政要》论明主之用人。 李世民论选贤、任官方法:“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有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李世民的人才观:人皆有才,非才之难,所以识才、用才之难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用人的人眼中没有不是人才的人,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关键是要怎样用好各种各样的人才。 关于怎样识人、用人方法的论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 姜子牙《六韬》“选将”篇中的“八征” 所谓“八问”,《六韬》在《选将》一章中说,“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以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知人可通过八种办法实现:一是直接问他话,看看他的言辞表达能力;二是追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悄悄在他的身边放间谍,侦测他的忠诚度;四是明知故问,看一看他诚实与否;五是多给他钱花,看看他的廉洁情况;六是送他美女,看看他的贞洁情况;七是告诉他突然事变,看看他的勇气;八是让他喝醉酒,看看他的真实情态。这八种方法都一用,就知道他贤能与否啦”。 春秋战国的经典御人术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一时多少豪杰。

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建构.

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建构 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建构 ——浅谈培养历史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中学王雄 曾经作为中学不可缺少的历史课,现在似乎被边缘化了。有很多对历史课不利的理由,说明当今历史课的尴尬。一方面,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地方将历史融入社会科,使得历史教师体验到了失落感;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笔者的调查显示历史排在中学各科中的第七位以后(大陆,1997、2001)。笔者还记录了一些高中生的看法,如:教师总是在讲解怎么也说不完的历史,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却不高;历史知识不断地增长,使原本已浩如烟海的历史看起来像座无法攀登的巨大山峰;记忆、记忆,总是记忆,年代、地名、人名实在太多等等。怎样让历史课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其弊端呢?途径之一便是遵从教育个性化的潮流,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一、历史课教学任务的转变 传统历史课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工具,免不了成为意识形态的灌输渠道。越是传统的社会,越是希望后代继承传统,不要创新。因此,历史作为承接传统的学科,记忆便是其最主要的学习手段。随着时代的演进,尤其是新世纪的到来,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冲击着每一个地区。人们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竞争中,既渴望教育能够担负起促进国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之责任,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传统教育中过于保守的一面,即过分注重记忆的教学。历史学科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为避免失去存在的理由,当然需要切实地改革,而改革的起始,必先对其教学任务进行重新定位。 历史本身应该是充满智慧,但是,由于积淀的尘垢使得学生只感到负担的沉重。同时,智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会演变出不同类型的。传统社会需要听从的智慧,当代社会则需要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个人智慧发展列为历史学科教学的新任务,发掘历史之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体智慧发展的内容,并完善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研究目标。 二、作为教学目标的思维能力 将历史的智慧纳入历史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老师看起来,首先是找到历史人物的智慧,再讲解给学生听。如中国古代史中,可以举出战国合纵连横,处理“国际”矛盾的智慧。但是,这样的做法依然是在遵循传统的一套讲解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中,想象着自己的精彩讲解肯定会使学生们得到历史中的智慧。其假设的心理基础是:我讲的是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听的学生当然也就应该掌握那些智慧了!这种教学观忽视了学生个性理解的差异,将教师的理解当作教学的根本,从而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有些学生能够领会智慧故事的含义。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智慧呢?很多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否定可以说明这个目标尚未达到。历史课的教学改革需要认

历史中的大智慧_处世八法

权变 正确判断自己的状况、身边的环境,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而既有自知之明,又能对对手了如指掌,则是获胜的关键了。 生于乱世的叔孙通,却缺乏在乱世得到成功的条件,原因很简单—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过是个酸秀才。然而,知识分子也有知识分子的优点,只要不让他带兵打仗,优点还是蛮多的。就他而论,最过人之处,就是严守本分和准确判断形势了,这十分难得。本分归本分,野心还是野心,坚持梦想、实现野心,也是他的“本分”之一。有了准确的判断力,确实会让人的野心如虎添翼。 话说秦末汉初,天下大乱,出现了一位不亚于范蠡,同样能料事如神、善于判断形势、对成功之道了如指掌的绝顶高手——叔孙通。 范蠡本是个军人,中年以后变成了商人;而叔孙通却是个循循善诱的儒者,一辈子都以贯彻孔孟之道为理想。范蠡的决断与狠劲,既能舍掉心爱的女人,也能舍掉半生的荣华富贵,正应了古话“无毒不丈夫”,简直就是豪气干云;而叔孙通,却似乎有了一种女人的温柔,难怪古人总是把“温柔”与“儒雅”连用。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大概就是因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吧!即便风格截然相反,两人那惊人的判断力和直奔目标、直达核心的高度精确,却又殊途同归了。 马屁拍得刚刚好 叔孙通生于“薛”地,紧挨着儒学的老家“鲁”地。或许沾了点圣人的遗泽,他竟然能被那个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大为赏识,并任命他为博士候补,可见这个书生和那些被埋掉的书生,实在是大大的不同。 说白了,就是他比那些信书本、认死理的书生,更懂得拍马屁。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号称要颠覆大秦的一统江山。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一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二世皇帝眼见人心浮动,有心试探一番,便对大臣们说: “听说楚地发生了叛乱,蓟县已经丢了,陈郡也跟着陷落。对于这个消息,你们有什么看法?”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一和气起来,八成就有陷阱在后面等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二世指鹿为马,这父子俩好像专门就和大臣过意不去,自己文化低,所以特别不相信知识分子。“杀鸡儆猴”的游戏已在宫廷上演了无数次,再傻的大臣也早已明白,皇帝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非要杀两个人出出火,所以,千万别当那根出头的椽子。 于是,文武百官纷纷拍起了马屁: “在皇上的恩泽普照之下,不仅每个人都得到了一辈子最大的幸福,连阿猫阿狗、花花草草都变得特别有光彩。居然还有人胆敢背叛,他一定是丧心病狂、发了疯了,一定要诛灭他的九族,免得遗毒于后世!”

智慧历史小故事3则

智慧历史小故事3则 世间的奇珍异宝固然稀少,但任何财富的取得是人用双手劳动所得,勤劳才能致富,那种不劳而获的安逸思想永远不会长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智慧历史小故 事3则,欢迎阅读。 故事1 主持抛宝碗教徒 巴东下岩院的主持和尚,有一天在外面捡到了一个青瓷碗,就把它带回寺院。他 折了一朵鲜花放在碗里,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里就长满了鲜花。后来,他又在碗 里放了几粒大米,过了一夜,碗里又长满了大米。而后,他又把少许的铜钱和金银放 在碗里,一夜之间又变成了满满的一碗铜钱和金银。从此以后,下岩寺便富裕起来了。过了一些日子,主事和尚老了,一天他过江去查田,当船行至江心时,他从怀里取出 那个青瓷碗,随手抛进了江中,弟子们都惊呆了,老和尚就对他们说:“我死后,你们 难道能够谨慎守节吗?将青瓷碗丢了,是不想让你们增加罪过啊!” 【感悟】 世间的奇珍异宝固然稀少,但任何财富的取得是人用双手劳动所得,勤劳才能致富,那种不劳而获的安逸思想永远不会长久。 故事2 公孙仪不受赠鱼 春秋时,公孙仪曾任鲁国的相国,他喜欢吃鱼,鲁国的老百姓都争相买鱼送给他,公孙仪全都没有接受。他的兄弟对此不太理解,便问:“兄长既然喜欢吃鱼,为什么又 拒绝人家的馈赠呢?”公孙子仪笑着回答:“兄弟你这就是有所不知了,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人家的赠鱼。你想,如果我失去这个位子了,谁还会送鱼给我吃呢?正因为我在这个位子,别人才会送鱼给我。如果我接受人家的鱼,吃了人家嘴软,我就必然要给人家办事。这样,就会违背原则,就不能认真执法了,久而久之,自然 也就会被罢免相位。相位罢免了,虽然我还是喜欢吃鱼,但谁还会再送给我呢?现在我不接受人家的赠鱼,也就不会被罢免相位;虽然不要别人的赠鱼,但我可以长久地吃自 己的鱼。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他的兄弟这才真正明白,兄长这是靠己不如靠人啊! 【感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