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

卷一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少阴阳邪脉

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苔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1

2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二日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三日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表证 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里证 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阳证 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阴证 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绞痛若石坚,或呕或利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急灸气海及关元。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发热无时热翕翕,炊笼腾越热蒸蒸,表热尿白里热赤,外需麻桂内凉承,燥干烦渴为阳热,厥利外热属阴经,阳热宜清白虎辈,阴热四逆与白通。 恶寒背恶寒辨 恶寒表里阴阳辨,发热有汗表为虚,发热无汗表实证,实以麻黄虚桂枝。无热恶寒发阴里,桂枝加附颇相宜,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 恶风 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无恶风。 头痛 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项强 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栝蒌桂枝方。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身痛

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

尺迟血少建中,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

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烦躁不眠懊

躁身不静烦心扰,不躁难眠作热观,懊烦甚无冷病,

惟躁阴阳表里看。诸烦无论三法后,便软栀竹等汤煎,便

硬白虎三承气,躁同阴见便属寒。

自汗头汗

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利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

黄湿水火血皆成。

手足汗

手足然汗出,便硬尿利本当攻,寒中汗冷尿不利,攻

之固瘕泻澄清。

潮热、时热

午后一发为潮热,无休发热汗蒸蒸,时热自汗无里证,

先时与药桂枝称。

谵语、郑声

谵语为实声长壮,乱言无次数更端,郑声为虚音短细,

频言重复更呢喃。同阳经见均属热,同阴经见总为寒。阳

无可攻当清解,阴不能温清补痊。

渴证

三法伤津胃燥干,阳往乘阴渴亦然,渴欲饮水少少与,

莫使停留饮病干。太阳五苓尿不利,阳明白虎饮连连,少

阳证具心烦渴,小柴去半粉加添。

舌苔

舌心外候本泽红,红深赤色热为轻,外红内紫为热重,

滑白寒表少阳经,沉迟细紧脏寒结,干薄气液两虚空,黄

黑苔润里热浅,焦干刺裂热深明,黑滑若与三阴见,水来

克火百无生。

胸胁满痛

邪气传里必先胸,由胸及胁少阳经。太阳脉浮惟胸满,

过经不解有阳明。干呕潮热胸胁满,大柴加硝两解行。心

腹引胁硬满痛,干呕尿秘十枣攻。

呕吐

呕病因何属少阳?表入里拒故为殃,太阳之呕表不解,

食谷欲呕在胃阳,太阴有吐而无呕,厥阴涎沫吐蛔长,少

阴呕利有水气,饮呕相因是水乡。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

太阳麻桂等汤除。

目眩耳聋

少阳目眩神自正,诸逆昏乱不能生,重蝎耳聋湿温汗,

不语面色变身青。

腹满痛

腹满时痛不足证,腹满大痛有余名。误下邪陷太阴里,

汗热便硬转阳明。

吐证

中寒吐食不能食,不渴而厥吐寒虚,得食吐渴火为逆,

饮吐相因水病居。

热利寒利

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应宜固涩,仍然不应利之瘥。

但欲寐

行阴嗜卧无表里,呼醒复睡不须惊,风温脉浮热汗出,多眠身重息鼾鸣。

阴阳咽痛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桔附姜攒。

气上冲

气撞吐蛔厥阴本,无蛔阳表桂枝汤,少腹急引烧散,冲喉难息瓜蒂良。

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手足厥逆

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少腹满痛

少腹满而按之痛,厥逆尿白冷膀胱,不厥血蓄小便利,小便不利水为殃。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属太阳,阳明蓄血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作汗奄然狂。

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有二因,太阳火劫热伤阴,小便利生不利死,阳明热极热弥深,皆缘三法失成坏,脉实堪下弱难禁,虚实阴阳难辨处,独参六味可回春。

太阳阳邪停饮

太阳阳邪有水逆,消渴发热汗出烦,小便不利水入吐,脉浮而数五苓攒。

太阳阴邪停饮

太阳阴邪有水气,伤寒无汗热烘烘,主证干呕咳微喘,外发内散小青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除麻共入苓,噎麻易附喘加杏,渴加花粉减半平。

少阴阳邪停饮

少阴阳邪有停饮,六七日反不得眠,下利而渴咳而呕,小便不利猪苓煎。

少阴阴邪停饮

少阴阴邪有水气,腹痛四肢重沉疼,小便不利自下利,或咳或呕真武平。咳加干姜辛味共,小便若利去茯苓,呕去附子生姜倍,利去芍药入干宁。

喘急短气

喘息喝喝数张口,短气似喘不抬肩,促难布息为实证,短不续息作虚观,内因饮病或痰热,外因阴阳表里看,直视神昏汗润发,脉微肢厥命难全。

心下悸

筑筑惕惕心动悸,怔怔仲仲不自安,饮多尿少为停水,厥冷汗后是虚寒。

战振栗

战身耸动栗心?,振虽耸动比战轻,故振责虚因无力,

栗战相交邪正争,此证若生三法后,虚其中外逆而成,不逆因和而作解,正胜邪却战汗平。

呃逆哕噫

呃逆今名噎古名,不似哕哕胃里声,噎声格格连声作,原夫脐下气来冲,颇类暖噫情自异,均属气逆治能同。虚热橘皮竹茹治,二便不利利之宁,气不归原宜都气,寒虚丁萸附理中,痞硬下利生姜泻,痞硬噫气代赭功。

结胸

按之满硬不痛痞,硬而满痛为结胸,大结从心至少腹,小结心下按方疼。热微头汗为水结,漱水不咽血结名,瘀衄未尽经适断,内实沉大审的攻,抵当桃仁大小陷,误攻浮大命多倾,不实浮滑小陷证,脏结悉具躁烦凶。

痞硬

阳证痞硬为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宁,汗出恶寒寒热痞,附子泻心两收功。误下少阳发热呕,痞满半夏泻心能。虚热水气痞下利。心烦干呕腹雷鸣,虚热水气生姜泻,痞急气逆甘草灵。桂枝表解乃攻痞,五苓烦渴利尿通。

发黄

湿热发黄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阳明。素有寒湿发汗后,黄从阴化太阴经。阳色鲜明阴色暗,太阳血蓄并狂生。表实麻翘赤小豆,茵陈里实栀子清。阴黄茵陈四逆主,便溏尿秘茵五苓。环口黛黑柔汗死,体若烟熏阳绝征。

疹斑

伤寒疹斑失汗下,感而即出时气然。表邪覆郁营卫分,外泛皮脉痧疹斑。痧白疹红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寒。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同前。

衄血

阳明衄血热在里,太阳衄血热瘀经,太阳头痛目瞑兆,阳明漱水不咽征。衄后身凉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未衄表实麻黄汗,里热犀角芩连同。

吐血

伤寒吐血多因逆,下厥上竭少阴经,三阳热盛宜清解,血瘀胸满痛当攻,暴吐腐臭内溃死,过多血脱面无红,犀角桃仁宜拣用,救脱圣愈及养荣。

大小便脓血

热在膀胱小便血,八正导赤利之佳,热瘀里急下脓血,黄连白头与桃花。

颐毒

伤寒发颐耳下肿,失于汗下此毒生,高肿红痛为顺,反此神昏命必倾。毒伏未发脉亦隐,冷汗淋漓肢若冰,烦渴不便指甲紫,颇似三阴了了轻。

狐惑

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病后余毒斑疹后,癖疾利后也同然,面赤白黑不一,目不能闭喜贪眠,潮热声哑腐秽气,能食堪药治多全。

百合

百合百脉合一病,如寒似热药无灵,饮食起居皆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脉数尿时辄头痛,尿时不痛淅淅风,尿

3

时快然但头眩,六四二十病方宁。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同一治,胎产经来热入室,昼日明了夜谵妄,小柴生地牡丹皮,无汗加麻有汗桂,汗后不解再加枝。寒热如疟加麻桂,中寒姜附不须疑,渴热白虎花粉葛,瘀血桃仁承气俱。产后胎前虽多证,不外阴阳表里医。

食复劳复

新愈脏腑皆不足,营卫肠胃未通和,多食过劳复生热,枳实栀子大黄瘥。浮汗沉下小柴解,燥呕竹叶石膏合,气虚补中益气主,阴亏六味倍参多。

房劳复阴阳易

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男女俱主烧散,少腹急痛引阴中,身重少气头眩晕,拘挛热气上冲胸。

4

卷三

类伤寒五证

停痰、伤食、香港脚、虚烦、内痈

相类伤寒有五证,头疼发热恶风寒,停痰头项不强痛,胸满难息气冲咽。伤食恶食身无痛,痞闷矢气噫作酸,香港脚漆胫肿痛,或为干枯大便难。虚烦微热无表里,内痈能食审疼缘,肺痈喘咳胸引痛,唾粘腥臭吐脓涎,胃痈当胃痛难近,肠痈肿痛少腹坚,身皮甲错腹中急,便数似淋证中看。

同伤寒十二证

冬温、寒疫、瘟疫

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冽令之常,伤之四时皆正病,非时有气疫为殃。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伤,瘟疫长幼相传染,须识岁气汗攻良。

温病、热病

冬伤于寒春病温,夏日热病早亏阴,脉浮头疼发热渴,不恶寒兮是所因。无汗河间两解法,有汗清下早当寻,失治昏狂诸热至,无证随经以意神。

风温

风温原自感春风,误汗灼热汗津生,阴阳俱浮难出语,身重多眠息鼾鸣,误下直视失溲少,被火发黄螈惊,葳蕤桂枝参白虎,一逆引日再命终。

温疟

温疟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中,至春邪气不能发,遇暑烁髓消肌形,或因用力腠发泄,邪汗同出故热生,衰则气复寒后作,证同温热治相同。

湿温

温复伤湿湿温病,身重胸满及头疼,妄言多汗两胫冷,白虎汤加苍术苓。

中暍、温毒、风湿

温病中暍温毒病,证同温热热尤炎。伤湿汗出当风立,风湿发热重疼牵。

痉证

痉证反张摇头噤,项强拘急转侧难,身热足寒面目赤,须审刚柔治法全。

易愈生证

神清色泽亮音声,身轻肤润脉和洪,忽然口噤难言躁,脉即停伏战汗宁,饮多消散知酿汗,能食脉浮表还平,子得午解阳来济,午得子解是阴从。

难治死证

伤寒死证阳见阴,大热不止脉失神,阴毒阳毒六七日,色枯声败死多闻。心绝烟熏阳独留,神昏直视及摇头。环口黧黑腹满利,柔汗阴黄脾败由。肺绝脉浮而无胃,汗出如油喘不休。唇吻反青肢冷汗,舌卷囊缩是肝忧。面黑齿长且枯垢,溲便遗失肾可愁。水浆不入脉代散,呃逆不已命难留。大发风温而成痉,湿温重促命终。强发少阴动经血,口鼻目出厥竭名。汗后狂言不食热,脉躁阴阳交死形。厥冷不及七八日,肤冷而躁暂难宁,此病名之曰脏厥,厥而无脉暴出凶,厥而下利当不食,反能食者名除中。

汇方

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

桂枝芍药草姜枣,加饴归芪曰建中,加葛根汤加干葛,新加倍芍加参称。当归四逆归通细,更加吴萸姜用生,加附子汤加附子,去桂去芍两名兴。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去芍加苓术,苓桂术甘去枣姜,茯苓甘草生姜桂,加枣除姜大枣汤。

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桂枝加麻葛,合麻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麻减半,桂二越一桂倍方。

5

麻黄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附子汤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麻桂甘草杏,加膏姜枣大青龙,越婢大青减桂杏,加附加半风水清。

麻黄加术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

麻黄加术风湿痛,三拗去桂喘寒风,加膏麻杏石甘剂,外寒内热喘收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减辛加草甘草方,两感太阳少阴证,能发表水里寒凉。

小青龙汤附子汤真武汤

桂芍干姜辛半味,麻黄甘草小青龙,附子术附参苓芍,真武无参有姜生。

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治中汤

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理中参术干姜草,加桂桂枝人参汤。加附名曰附子理,加入青陈治中汤。

五苓散春泽汤五苓甘露饮苍附五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

五苓停水尿不利,内蓄膀胱外太阳,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胃苓方。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

栀豉加草加生姜,枳实栀豉加大黄,去豉栀子干姜入,枳朴栀子厚朴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梓皮杏草枣生姜,栀子柏皮茵陈草,茵陈蒿汤茵栀黄。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

大黄黄连泻心浸,附子煮汁大连芩,甘草芩连干半枣,半夏同上更加参,生姜泻心生姜入,复赭姜枣半甘参。

十枣汤白散方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

十枣芫花甘遂戟,白散桔贝巴霜俱,调胃大黄芒硝草,大陷去草入遂须,为丸更加杏葶蜜,小陷连半栝蒌实。

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麻仁丸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三一承气汤黄龙汤

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抵当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三承合一名三一,加参归桔黄龙汤。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

小柴芩半人参草,大柴芩半枳芍黄。小柴胡加芒硝入,合桂柴胡桂枝汤。

猪苓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猪苓二苓胶滑泽,白虎膏知甘草粳。竹叶石膏除知母,加参半竹麦门冬。

炙甘草汤

汗下烦悸小建治,水悸茯苓甘草君,虚悸肺痿炙甘草,地阿桂酒麦酸参。

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桃花干姜石脂糯,石脂禹粮固脱功,黄芩甘草芍大枣,连柏秦皮白头翁。

葛根连芩汤甘草,干姜连芩汤人参,连参桂草干半枣,连胶芩芍卵黄新。

四逆散吴茱萸汤乌梅丸

柴芍枳草四逆散,人参姜枣吴茱萸。乌梅参归连柏细,椒姜桂附苦酒需。

6

伤寒附法

双解散完素解利初法

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表里宣,强者加倍弱减半,不解连进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入,便硬硝黄加倍添。

河间解利后法

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彻已传经,内热烦渴甘露饮,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热烦柴葛解,表实大热三黄宁,里热尿赤凉天水,胃实不便大柴承。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治风热,郁在三焦表里中,气血不宣经络壅,栀翘芩薄草归芎,硝黄芍术膏滑石,麻黄桔梗共防荆,利减硝黄呕姜半,自汗麻去桂枝增。

柴葛解肌汤

四时合病在三阳,柴葛解肌柴葛羌,白芷桔芩膏芍草,利减石膏呕半姜。

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三黄石膏汤

阳毒热极疹斑呕,烦渴呻吟谵语狂,下后便软热不已,连芩栀柏解毒汤,里实便硬当攻下,栀子金花加大黄,表实膏麻葱豆豉,下利除膏入葛良。

消毒犀角饮

消毒犀角表疹斑,毒壅咽喉肿痛难,犀角牛蒡荆防草,热盛加薄翘芩连。

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消斑毒,参虎柴犀栀地元,黄连热实减参去,苦酒加入大黄煎。

普济消毒饮

普济大头天行病,无里邪热客高巅,芩连薄翘柴升桔,蚕草陈勃蒡蓝元。

连翘败毒散

连翘败毒散发颐,高肿焮红痛可除,花粉连翘柴胡蒡,荆防升草桔羌独,红花苏木芎归尾,肿面还加芷漏芦,肿坚皂刺穿山甲,便燥应添大黄疏。

都气汤橘皮竹茹汤

呃逆肾虚都气汤,六味肉桂五味方,橘皮竹茹虚热主,橘竹参草枣生姜。

葳蕤汤

风温浮盛葳蕤汤,羌麻葛芷青木香,芎草石膏葳蕤杏,里实热甚入硝黄。

桂枝白虎汤

风温虚热汗出多,难任葳蕤可奈何,须是鼾睡而燥渴,方宜桂枝虎参合。

泻心导赤各半汤

越经无证如醉热,脉和导赤各半汤,芩连栀子神参麦,知滑犀草枣灯姜。

大羌活汤

两感伤寒病二经,大羌活汤草川芎,二防二术二活细,生地芩连知母同。

还阳散退阴散黑奴丸

阴毒还阳硫黄末,退阴炮乌干姜均。阳毒黑奴小麦疸,芩麻硝黄釜灶尘。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即冲和,四时不正气为疴。洁古制此代麻桂,羌防苍细芷芎合,生地草芩喘加杏,无汗加麻有桂多,胸满去地加枳桔,烦渴知膏热自瘥。

7

十神汤

十神外感寒气病,功在温经利气殊,升葛芎麻甘草芍,姜葱香附芷陈苏。

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

人参败毒虚感冒,发散时毒疹痢良,参苓积桔芎草共,柴前薄荷与独羌,时毒减参加翘蒡,血风时疹入荆防,表热噤痢加仓米,温热芩连实硝黄。

五积散

内伤生冷外感寒,五积平胃半苓攒,麻桂积桔归芎芍,姜芷加附逐阴寒,腹痛呕逆吴萸入,有汗除麻桂枝添,虚加参术除积桔,妇人经痛艾醋煎。

升麻葛根汤

升葛芍草表阳明,下利斑疹两收功,麻黄太阳无汗入,柴芩同病少阳经。

二圣救苦丹

初起时疫温热病,救苦汗吐下俱全,热实百发而百中,大黄皂角水为丸。

温胆汤

伤寒病后液津干,虚烦呕渴不成眠,乃是竹叶石膏证,胆经饮热此方先,口苦呕涎烦惊悸,半苓橘草枳竹煎,气虚加参渴去半,再加麦粉热芩连。8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五行生克(文稿)

背诵医宗金鉴法

[标签:标题]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概诉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 最近陶军洋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陶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以后继续完善补充。希望有缘者,珍惜。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国强 写于陶大夫门诊老店 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又叫天地人。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马宗素《伤寒钤法》全文

马宗素《伤寒钤法》全文 五运歌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木运尽成林,丙辛水运分清浊,戊癸南方火焰清。 注曰:此言五运之化也。 纳甲歌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居,戊癸生壬子,逢龙是化途。 注曰:且如甲己顺数到辰,见戊辰,是为化火。乙庚到辰,见庚辰,是为化金也。其余仿此而推之。 六气歌 子午少阴君火天,丑未太阴湿上连,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燥金边,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全。 注曰:此六气之主也。子午属火,主曰心君。丑未属土,脾主太阳。少阳胆火,乃是寅申。阳明卯酉,肺燥之金。太阳辰戌,寒水是临。巳为风木,号曰厥阴。识得钤法,胜万两金。 主运歌 初运逐年木主先,二君三相火排连,四季是土常为主,五运金宫六水天。 客运歌 逐年支于是客乡,上临实数下临方,初终六气轮流数,客主盛衰须见伤。 十二支化歌 寅巳化木,卯丑化土,子辰水国,亥戌申午,是为火宫,未酉化金,是曰气六。 精华录云 寅木卯土辰是水,巳木午火未属金,申火酉金戌是火,子水丑土合其真。 注曰:义见《阴阳烛神经》。 五运帝旺,甲己未中,乙庚酉上,子壬丙辛,丁壬卯地,戊癸午宫。 注曰:五运者,金木水火土是也。且如甲己化土,土随火生于卯,旺于未也。乙庚化金,金生巳土,旺于酉是也。 症分南北 甲己年南北政有甲乙丙等干。

钤法诗云 甲己之年面向南,乙庚戊年正北方,丙辛壬癸同归北,此是司天之阴阳。 图见精华指要 精华运气自古传,等闲谁识就中玄,干璇天上阴阳柄,擅执人间生死权。 但向袖中分汗瘥,何须脉理辨钩玄,医门若得如斯法,万两黄金也不传。 〔子〕少阴地字号〔子〕少阴人字号〔子〕少阴地字号〔子〕少阴天字号 〔丑〕太阴母字号〔丑〕太阴母字一号〔丑〕太阴母字号〔丑〕太阴母字一号 〔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 〔卯〕阳明劳复号〔卯〕阳明金字号〔卯〕阳明木字号〔卯〕阳明水字号 〔辰〕中太阳禄字号〔辰〕中太阳贪字号〔辰〕中太阳禄字号〔辰〕下太阳离字号 〔甲巳〕厥阴坤字号〔巳〕厥阴坤字号〔酉巳〕厥阴坤字号〔巳〕厥阴乾字号 〔午〕少阴地字号〔午〕少阴人字号〔午〕少阴地字号〔午〕少阴天字号 〔未〕太阴母字二号〔未〕太阴母字二号〔未〕太阴母字二号〔未〕太阴母字号 〔申〕少阳巳字号〔申〕少阳巳字号〔申〕少阳巳字号〔申〕少阳巳字号 〔酉〕阳明劳复号〔酉〕阳明金字号〔酉〕阳明木字号〔酉〕阳明水字号 〔戌〕中太阳禄字号〔戌〕中太阳贪字号〔戌〕中太阳文字号〔戌〕下太阳离字号 〔亥〕厥阴坤字号〔亥〕厥阴坤字号〔亥〕厥阴坤字号〔亥〕厥阴乾字号 〔子〕少阴地字号〔子〕少阴人字号〔子〕少阴地字号〔子〕少阴人字号 〔丑〕太阴母字三号〔丑〕太阴母字二号〔丑〕太阴母字三号〔丑〕太阴母字一号 〔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寅〕少阳巳字号 〔卯〕阳明少字号〔卯〕阳明土字号〔卯〕阳明土字号〔卯〕阳明火字号 〔辰〕中太阳廉字暍症号〔辰〕上太阳月字号〔辰〕中太阳武字号〔辰〕上太阳日字号 〔巳〕厥阴乾字号〔巳〕厥阴坤字号〔巳〕厥阳乾字号〔巳〕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清·吴谦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 卷一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少阴阳邪脉 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苔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1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伤寒金口诀.doc

真伤寒,世罕希, 多少庸医莫知机。 仲景石与节菴泄, 千金不易伤寒秘。 方不同,法更异, 四时伤寒各有例。 惟有冬月正伤寒, 不与春夏秋同治。 真伤寒、真中风, 表实表虚各自中, 表虚自汗脉浮缓, 疏邪实表①有奇功。 ①疏邪实表汤: 疏邪实表治中风,桂枝白芍与川芎,羌活防风白术草,生姜大枣煎服灵。 表实无汗脉浮紧, 升阳发表○2汗自松。 ②升阳发表汤: 升阳发表治伤寒,羌活防风白芷添,麻黄杏仁桂枝草,川芎升麻姜葱煎。 背恶寒,背发热,

头痛脊强一般说, 俱属太阳膀胱经, 有汗无汗须分别。 春夏秋,别有方, 通用羌活冲和汤①。 ①羌活冲和汤 (即九味羌活汤,阴虚气弱人禁用)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兼甘草,发汗去风可建功。 春温夏热秋治湿, 随时加减细酌量。 病证与冬皆相似, 深浅表里脉中详: 脉有浮,脉有沉, 半浮半沉表里存, 有力无力求虚实, 或温或下细推成。 更有汗吐下三法, 当施当舍莫留停。 两感证①,日双传, ①伤寒的传经,有一种表里相传者。其中又有表里双感者,即日传

两经的现象,称为两感证。其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邪在太阳则发热头痛;在少阴则咽干口燥;在阳明则目痛鼻干;在太阴则腹满自利;在少阳则耳聋胁痛;在厥阴则烦满囊缩。其表里并传,病情的变化最速,这就是所谓“传经两感”。另还有“直中两感”,如《伤寒论》所谓少阴病,反发热,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直中两感”。(说见《医学心悟?两感证》) 一日太阳少阴连, 肾与膀胱脉沉大, 口干头疼是真原; 二日阳明与太阴, 沉长之脉脾胃兼, 目又痛,鼻又干, 腹满自利不通安; 三日少阳厥阴病, 肝胆脉息见浮弦, 耳聋胁痛囊卷缩, 古人不治命由天。 陶节菴,泄漏方, 不问阴阳两感伤, 通用冲和灵宝饮①, ①冲和灵宝饮 冲和灵宝两感证,羌芎生地草防风,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单志华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早有心思写这个题目,除了缅怀,亦有感于中医界的现状。 然而几次提笔又放下,总觉得这题目太过沉重。较之于老师的盛名,较之这个社会功利化的标准,较之一个个如今已经成为“博导”的他的学生们,我觉得我没有给老师争光添彩,也无缘什么显赫的社会兼职、学术头衔。我所做的,只是按照传统的家传、师承,加上为拿文凭而系统接受的学院派教育;按照传统的读书——临证——再读书——再临证,这样的模式走了三十余年。 一 我是1980年春节正式拜刘渡舟老为师的。 记得大年初三那天,我拿着父亲的亲笔信和一篮盖着过年红纸的水果,来到中医学院宿舍的筒子楼二楼(不久刘老一家便迁进学院新建的教授楼四室一厅的新居)。表明来意后,刘老先考查了我的中医基本功(这之前我已随父亲学医二年),然后点点头说:嗯,不愧是将门虎子。还说:放在过去,这一拜师,这辈子饭碗是不愁了。不过学医不能使人富,如果以发家致富为目的,就不要学医。我点点头。 后来老师告诉我,我是他“私人带徒的第四位弟子”。就这样,从1980年2月到1983年10月,整整三年零八个月,跟随老先生攻读中医经典,尤其以《伤寒杂病论》着力最勤。 为了阅读上的方便,这里有必要先简单解释一下中医“伤寒”的概念: 伤寒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即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从狭义的外感风寒入手,引出广义的外感疾病及其合并症,进而以原发或继发的疾病形态涉及到许多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所有这些内容,张仲景天才地以“六经”的理论框架辨析之、统括之。因而在中医学术史上,它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医治疗学体系的建立。 先生对我要求严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话讲:我的学生就得讲究“背”,什么叫学问?肚子里得有几本书。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文辞古奥,文意隽永,含蓄吐纳,非常耐人寻味。 我在正式学习这本书之前,先生要求我先背诵清朝《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心法要诀》、《金匮心法要诀》,还有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等。那会儿年轻,记忆力没问题,工作之余用了几个月时间,基本背完。每次去先生处,他先考我书背得怎么样?然后再布置下一步。 张仲景的这部书历代医家有不少注释,首开其端的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注本,据考证,成无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古药方里的克数换算

古药方里的克数换算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中医书或者文章中,发现方中的重量和当今的度量衡不太一样,明显就是古时的原文。遇到好方子,该怎么换算呢? 比如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煮取一升”的文字,那是不是意味着熬煮的中药,真的要“一升”这么多啊?关于这一点的解释,好像也非常多。到底哪个解释是最标准的?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7月30日出版的,郝万山教授主编的《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当中,有以下说明: 汉代的衡重相当于现在的(以下同) 1斤 = 250克 1两 = 15.625克(最常用) 1铢 = 0.65克 汉代的容量 1合 = 20毫升(常用) 1升 = 200毫升(最常用) 1斗 = 2000毫升 1斛 = 20000毫升 汉代的度量 1寸 = 23毫米 1尺 = 230毫米 1丈 = 2300毫米

1引 = 23000毫米 晋代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分 6铢 = 1分 1分 = 3.9克 4分 = 1两 快速换算表: 梗米1升 = 180克 半夏半升 = 50克(常用) 五味子半升 = 30克 厚朴1尺 = 15克(宽35毫米,长230毫米)杏仁100枚(去尖) = 40克(常用) 桃仁100枚 = 30克 枳实1枚 = 18克 附子1枚 = 20克 大附子1枚 = 25克 野生乌头1枚 = 5克 五苓散一方寸匕 = 5-6克 甘遂末一钱匕 = 1-1.5克 宋代(含宋代)以后方书的药量折算 1厘 = 0.03克 1分 = 0.3克 1钱 = 3克(常用)

1两 = 30克(常用)1斤 =16两 = 500克1合 = 100毫升 1升 = 1000毫升 1斗 = 10000毫升 1寸 = 33毫米 1尺 = 330毫米

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

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整理,奉献给各位。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蔡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后续会进行不断补充。 本合辑学习方法:本合辑均是先放录音链接,再放文字稿。开始阅读本合辑前,可先点击文中加入的链接(链接为土豆网蔡长福老师讲解录音高清版),边听边继续看下面的文字版,可亲身聆听蔡老师的讲解,加深大家对蔡老师思想的理解体会,以后有关讲解都会尽量以此种方式发布。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希望有缘者,珍惜。欢迎各位想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人,亲自来马鞍山这里当面讨论,当面分析诊疗思路。 病跟经走,方跟病行;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 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又叫天地人。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前栽,向后仰,比如仲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熊继柏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本文摘自《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 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我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是学徒派,谁都知道,现在有句笑话,叫“地球人都知道”,因为我讲真话,从不隐讳我的出身,讲假话我不会的。 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十三岁当学徒,当到十六岁当医生。当学徒的时候,什么事我都干过,给老师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这些事我都搞。 这个学徒派读书和我们现在科班派读书有区别。这就是我要讲的核心,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他说应该研究一下我的现象。他说你为什么会讲课,为什么会看病,为什么会写书,他说我们值得研究一下这个现象。 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但是我琢磨,因为我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了20多年,我对农村的情况特别了解,我在城市又当了30多年医生,我对城市医疗也很了解,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高等学府教了30多年书,退休后几乎跑遍全国,全国许多大的中医院校我都去过,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给全国的名医班讲课,所以我对上面的情况很了解,我对基层的情况很了解,像我这样的人确实不多,所以我就琢磨中医的教育问题,我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 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第一,没有书买;第二,买不起。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改过来后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 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蔡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以后继续完善补充。希望有缘者,珍惜。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风瑞 写于蔡长福门诊老店 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又叫天地人。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不接续。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条文

伤寒心法要诀 御纂医宗金鉴卷三十六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该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人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条目>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条目>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条目>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条名>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条名>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条目>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条目>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条目>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条目>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条目>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条目>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条目>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条目>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条目>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条目>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