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 促进藏医药发展

青海省藏医院 端智

藏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之一。多年来,青海省藏医院始终坚持将保护、传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作为最高宗旨和神圣使命,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现就这些年藏医院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各位医药界同仁做一交流,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 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长期致力于藏医药古籍的抢救性挖掘。藏医药典籍浩瀚,古籍文献数目不下3千部(函)。由于历史久远、分布散乱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保护意识淡薄,大量珍贵藏医药古籍文献损毁严重,甚至已经或濒临失传。为了挽救和保护藏医药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青海省藏医院历时30余年,投入100多人次,先后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及蒙古、印度、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抢救挖掘藏医药古籍文献3000余部,为藏医药传承与发展挽回部分损失。

在藏医药文献编纂出版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青海省藏医院先后启动实施《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100卷4000万字)、《藏医药大典》(60卷6000万字)、《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18卷600万字)编纂出版工程。《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对自公元前800年到建国以

来的藏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成为广大藏医药工作者理论学习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书。《藏医药大典》囊括了藏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所有的内容,系统完整的介绍了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了藏医药学几千年来的发展成果,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编纂项目。《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首次采用藏、汉、英、日四种文字对《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进行编译注解,使《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这一藏医学奠基之作焕发异彩,走向世界。

着力拓展藏医药文化阵地。2005年,斥资1.2亿元建成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藏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设彩绘大观、藏医史、曼唐器械、古籍文献、藏药标本、天文历算、藏族民俗、藏文书法、千尊药师佛殿和古籍藏书阁十大展馆,馆藏文物达20000余件(张),其中国家级文物11件。馆藏《中国藏族艺术彩绘大观》长618米、画面达1500平方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四部医典》长2米,宽1.2米,重1.5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四部医典》。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国家民族医药示范基地,为弘扬藏医药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藏医院还积极投身于藏医药标准制定、藏医学教材编写、藏医药学术交流和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先后规范推广脉诊、尿诊等诊断方法和药浴、火灸、放血、金针等传统特色诊疗技术40多项,主持编写《藏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藏医病案规范》、《藏医护理规范》等全国藏医药临床标准规范,抢救整理一批名老藏医专家学

术思想和医技医术,参编我国首套统编藏医药学本科教材“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6种)”和“藏医药专业本科教材(12种)”,主创国内首部对外公开发行的藏医药学术期刊《中国藏医药》杂志,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藏医药浴疗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对藏医药文化建设的一点体会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青海省藏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快速发展,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和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注重把藏医药文化建设贯穿、渗透、融合到藏医药发展的始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藏医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得到不断增强,藏医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患者认知和青睐。

青海省藏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国家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全国藏医信息化示范单位、全国藏医药学科继续教育基地、青海省藏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十一五”期间,医院门诊量年平均增长18%,住院量年平均增长55%,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78%。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长期坚持藏医药文化建设、突出藏医药特色优势,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在发展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藏医药理论体系系统完整、诊疗手段独具特色、制药工艺神奇复杂,是藏医药文化精华的积淀,是医学理论、治疗经验的载体,更是藏医药学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紧紧依托的深厚藏医药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使之成为凝聚藏医药力量的重要平台,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藏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藏医药文化作支撑,藏医药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青海省藏医院为传承、弘扬藏医药文化和创新、发展藏医药事业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得到党和国家充分肯定。胡锦涛、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王岐山等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00余位省部级领导先后莅临视察。2005年1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做出“你们的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祖先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藏医药学,希望能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你们的事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指示,对藏医药事业寄予殷切期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藏医药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三、进一步加强藏医药文化建设的打算

当前,藏医药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和民族医药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实现藏医药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准备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发挥藏医特色优势。建成藏医诊疗和药浴综合大楼、藏药制剂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改善医院诊疗条件和就医环境,争取再申报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3个省级专科、名科,力争将藏医院建设成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人才结构合理、硬件条件和学术水平处于国内民族医领域领先地位的综合型藏医医院,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挖掘一批珍贵藏医药古籍文献,力争在藏医药基础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做好名老藏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医技医术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藏医药知识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藏医药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3、进一步搞好藏医药文化基地建设。建成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二期工程,力争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不断加大文物征集力度,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品位,力争将博物馆建设成为藏医药文化典籍和文物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教育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4、进一步加强藏医药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平面和网络各种媒体,充分发挥藏医药博物馆对外窗口作用,采用也已成熟的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加大藏医药文化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增强藏医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藏医药这一民族医药奇葩立足青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病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基础藏医药概述指南

第三节吐蕃王系时期 目前,多数藏族史书都把公元6世纪后半叶以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吐蕃,也就是直到581年的囊日松赞为止。 古代吐蕃是指古代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许多割据地方势力之一,位于当时南山地区雅隆河流穷结、泽当一带,其首领一般被尊称为“赞普”,意思是有势力的君王。古代吐蕃先后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勒王;八德王;五赞王,以及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期的藏族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能够运用的药物有黄芪、甘草、当归、辣椒、戎盐、硝石、石胆、朱砂、雌黄、雄黄、葡萄、蜂蜜、牦牛等。藏族史籍《五部箴(zhēn)言.大臣箴》及《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前126年,聂赤赞普在位时期,总结出对臣民社稷([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有害的因素,提出了六大难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骂等,向臣下征询解决方法。“可以用赔赏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囊解来对付诅咒”。由此可见藏医药学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 同期,从事医事活动的贤者捷普赤西编著了《治疗.白色万药论》、《治毒坚固聚》等著作,可见这时的藏药加工炮制等技术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吐蕃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公元254-374年)在位期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的医学交流,注重医药实践,培养医务人员,使藏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天竺著名医学家碧齐嘎齐、碧嘎拉孜入藏,他们培养的名医董格托觉坚编写了《诊病切脉纲》、《内治药物纲》、《创伤外治纲》等5部医典。 在朗日颂赞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盐的使用,不仅促进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随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知识的增长。吐蕃人民对医药的认识逐渐提高,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史料记载,这时已有了药、野生药、小药、以及有效药的记述,并有了简便有效的医事活动。 总之,吐蕃早期的医事活动已涉及初步的保健型医疗,但其水平远待于提高。 第四节吐蕃时代 一般都把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开始,称为吐番王朝的建立时期,吐蕃时期在公元6-9世纪。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在公元6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雅隆悉补野古国掌握政权,他全力开拓疆域,占有卫、后藏。阿里,工部,甲得,拉里等地,并建“赤则明都”王宫等。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他和平民一起欢宴,并把后藏对方的平民共20000家赏给一个功臣,当时的平民与牧民同为独立的阶层,地位远在奴隶之上,并且平民这个阶层比奴隶的数目要大得多,由此可见,当时的奴隶制度正在逐步走向瓦解,这也就为吐蕃封建王朝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吐蕃政权还很脆弱。 松赞干布继位后,首见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作者:申永峰 [摘要]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认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发展到2000多座。“九五”期间我国新建了12座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大连现代博物馆等等,“十五”期间有包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内的30多座新博物馆开工建设,11家大型博物馆进行改扩建,我国正迎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潮。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的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将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城市发展的层次逐步得到提升。研究者认为,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那么,博物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文化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作为收藏人类文化的殿堂,博物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文化坐标的性质。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赋予城市以精神之灵性和文化之气韵,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是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的特征,往往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它们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之侧,从高处俯瞰,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其造型又仿佛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历史文明的重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借鉴登封元代观星台的造型,上置仰斗,下接覆斗,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覆斗四周的条带远观如天池蓄水直流入地,暗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蕴藏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建设中的规模宏伟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巨大的青铜椭圆体破墙而出,具有丰富的意象,其屋顶的设计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出檐”的手法,悬挂式的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的界限,这些都源自于对历史与未来精心的描绘。上述博物馆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因而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之光。游客到了北京,一定会参观一下故宫博物院;在伦敦,要逛一逛大英博物馆;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卢浮宫。在那里,古代文明的积淀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具备了独特格调和风貌的博物馆,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区别于城市中其他的文化设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人们乐于在这里休闲和参观。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GDP的增加,人们精神上的健康和满足,应当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当前,无论是绿色GDP理念的备受瞩目还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涵的新的理解和认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

藏医药古籍整理_冯岭

7 第11卷 第10期 2009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0 Oct . ,2009 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医药古籍是藏医药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掘、整理藏医药古籍是传承藏医药知识的重要途径。藏医药古籍整理受到藏族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正确指引下,藏医药古籍整理得到了党和政府、藏医药理论和临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就为藏医药古籍的系统性、专业性保护和整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古代藏医药古籍整理 医乃“生生之具”,关乎人类健康,言其小者,可以治病养生;言其大者,可以利国利民。藏医学在 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藏族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五部遗教?大臣篇》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聂赤赞普推举为王时,提出六点疑虑,其中之一就是“有毒何以治?”表现了对医药的重视。松赞干布时期称医生为“活命医生”。 对藏医药古籍的整理是发展藏医学的必经途径。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是宇妥?元丹贡布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等医书的内容,总结了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体现了宇妥对藏医药古籍整理的成就。 《四部医典》著成以后,藏王赤松德赞将其埋入桑耶寺。公元11世纪被发现以后辗转传到宇陀萨玛?元丹贡布手中。新宇陀对《四部医典》进行了精心校勘、考证和注释修订,同时撰著了注释《四部 藏医药古籍整理 冯 岭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科研处,北京 100029) 摘 要:藏医药古籍整理受到历代藏族统治阶级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 正确指引下,藏医药古籍整理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藏医药;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0- 0007- 02收稿日期:2009-07-15 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Y220500)作者简介:冯岭(1953-),男,安徽巢湖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民族医学。 Collation of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Books FENG Ling (Science and Research Division of Beijing Tibe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 The collation of the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books had alway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Tibetan ruling clas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under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Party's minority policies and health policies, great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and periodic succ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collation of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books. Nationwide general investigation,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books now have no time to be delayed. Key words :Tibetan medicine;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采用活血化瘀与补益法合用,常用四物汤加黄芪、鳖 甲或用鳖甲煎丸[13] 。由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加茵陈蒿20~100g ;凝血酶原显著降低或出血者加仙鹤草30g,白茅根60g,另加云南白药3~6g,每日3次口服;肝性脑病加石菖蒲10g,郁金15g。◆ 参考文献 [ 1 ] 杨国敏.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应用与耐药预防[ J ] . 中国医刊,2007,42 ( 11 ):64.[ 2 ] 徐巍,苏乐群,李宏建. 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 [ J ]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 ( 9 ):737.[ 3 ] 张涛,贾继乐.200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 疗共识要点[ J ]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 ( 4 ):240. [ 4 ] 邓志华. 慢性乙肝药物治疗现状[ J ] .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 分册,2004,24 ( 4 ):220.[ 5 ] 邢思邵,刘燕玲.名老中医之路[ M ]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 1989:53-63. [ 6 ] 李文.中草药抑制HBV-DNA 的实验研究[ J ] .中医杂志, 1997,16 ( 5 ):45-47. [ 7 ] 顾伟. 慢性乙肝抗炎护肝治疗的单味中药研究进展[ J ] .四川 中医,2008,26 ( 6 ):39. [ 8 ] 韩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研究进展[ J ] .山东医药, 2008,48 ( 25 ):88. [ 9 ] 蒋忠胜. 苦参素治疗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体 会[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49.[ 10 ] 于洪亮,唐立尧,魏斌. 4种常见中药治疗乙肝的研究进展[ J ] .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 ( 1 ):31. [ 11 ] 王雅静.慢性肝炎中医降酶四法应用[ J ] .中医药信息, 1999,16 ( 2 ):28. [ 12 ] 董振华,季元.祝谌予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 J ] . 中国临 床医生,1999,27 ( 6 ):20-21. [ 13 ] 戚忠玺,姜剑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近况[ J ] . 山东中 医药大学学报,1998,22 ( 2 ):154-157.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13/6/18 16:34:00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作者:娘毛才 藏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大五明和小五明共为十明,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中一颗不可多得的奇葩。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实践中,不断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在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对外交流中,逐步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使之成为一个适合高原特色的科学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1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是除西藏以外藏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省内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大寺院,公元1711年在塔尔寺就已建立了“曼巴扎仓”,是旧中国藏医医方明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另外,青海的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庙也设有“曼巴扎仓”。很长一段时间,青海很多藏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在曼巴扎仓(寺院)中进行,使培养的藏医人才少,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求。直至近代,藏医药事业发展还很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省的藏医药事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1.1医疗工作。医疗工作在原有曼巴扎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藏医院达28所,其中包括在省会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等7家大中型医院,实现了县县有藏医院,民族乡有藏医门诊部的局面。据统计,全省藏医院公开设病床1800多张,县以上藏医院的建筑总面积达38000余平方米。 以省级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为例,创建于1983年。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国家药品I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重点专科、青海省示范藏医院建设单位。现设有20多藏医临床科室,并建立各专科特色诊疗室,开展藏医艾灸疗法、熏蒸疗法等100余特色疗法。其中藏医药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藏药炮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60余种张床位、400余技术专业人员,402种特色制剂。年住院人次达30000余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省内外,还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1.2藏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采用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及培训班,尤其是短期培训班,以解决燃眉之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初级形式已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层次较高的藏医学校也逐渐出现。如先是在卫生学校内设藏医班(如黄南自治州卫校藏医班),由西藏藏医学校代培。尽管这样,但藏医人才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至1990年,全省新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不过千人。1987年,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对内充属于青海医学院藏医系),1996年,青海省藏医学院设置了藏医专业,并第一批招生藏医本科班,共有28名学生。2000年设置了藏药专业,招收藏药本科学生。2000年青海藏医学院成立民族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学科点,2006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X)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一民族医(藏医)方向的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至此,青海藏医药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同步提高的办学格局,为藏医药在青海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 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

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 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

博物馆文化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博物馆文化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10213798.html, 2003年11月11日11:1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王莉 人类文化既是财富,又是进程。所谓财富,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历史遗留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所谓进程,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文明化过程。 博物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近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进入现代,以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成为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过来,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又促使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得以迅速的壮大和提高。 博物馆文化就是以藏品文化为主体、职能文化为辅助的博物馆整体文化。藏品文化是指文物标本所渗透的或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它具有固有的稳定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职能文化是以博物馆人的工作所反映的博物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及其职能,它以藏品文化为基础,是围绕藏品文化这个核心而开展和形成的。它因人而异,因社会环境而异,因此,它具有可变性。正因为如此,博物馆的藏品文化不应随社会(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变化而随意变化,而职能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藏品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应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在社会和城市教育文化中的辅助作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用极为重要。它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中同样学习知识的作用;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又是社会科研工作者可以借用的重要的科研分支;它不是社会娱乐行业中的专业场所,但是它可以给观众以特殊高雅的娱乐方式,在学习知识中得以休闲;它不是公共图书馆,但是它可以给社会各界查找历史资料的人们提供科学见证的史实资料,等等。博物馆知识性社会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专业化的教学单位不可取代的。它具有明显的业余色彩,又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这种既没有正规教育的约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发展现状 20xx年,我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生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安全责任目标,实现了无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药妆产业是目前兴起的新产业,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国药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元。 二、存在的问题 珍爱生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全力做到的!下面有整理的关于安全生产标语口号简单,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 促进藏医药发展 青海省藏医院 端智 藏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之一。多年来,青海省藏医院始终坚持将保护、传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作为最高宗旨和神圣使命,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现就这些年藏医院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各位医药界同仁做一交流,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 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长期致力于藏医药古籍的抢救性挖掘。藏医药典籍浩瀚,古籍文献数目不下3千部(函)。由于历史久远、分布散乱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保护意识淡薄,大量珍贵藏医药古籍文献损毁严重,甚至已经或濒临失传。为了挽救和保护藏医药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青海省藏医院历时30余年,投入100多人次,先后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及蒙古、印度、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抢救挖掘藏医药古籍文献3000余部,为藏医药传承与发展挽回部分损失。 在藏医药文献编纂出版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青海省藏医院先后启动实施《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100卷4000万字)、《藏医药大典》(60卷6000万字)、《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18卷600万字)编纂出版工程。《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对自公元前800年到建国以

来的藏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成为广大藏医药工作者理论学习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书。《藏医药大典》囊括了藏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所有的内容,系统完整的介绍了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了藏医药学几千年来的发展成果,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编纂项目。《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首次采用藏、汉、英、日四种文字对《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进行编译注解,使《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这一藏医学奠基之作焕发异彩,走向世界。 着力拓展藏医药文化阵地。2005年,斥资1.2亿元建成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藏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设彩绘大观、藏医史、曼唐器械、古籍文献、藏药标本、天文历算、藏族民俗、藏文书法、千尊药师佛殿和古籍藏书阁十大展馆,馆藏文物达20000余件(张),其中国家级文物11件。馆藏《中国藏族艺术彩绘大观》长618米、画面达1500平方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四部医典》长2米,宽1.2米,重1.5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四部医典》。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国家民族医药示范基地,为弘扬藏医药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藏医院还积极投身于藏医药标准制定、藏医学教材编写、藏医药学术交流和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先后规范推广脉诊、尿诊等诊断方法和药浴、火灸、放血、金针等传统特色诊疗技术40多项,主持编写《藏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藏医病案规范》、《藏医护理规范》等全国藏医药临床标准规范,抢救整理一批名老藏医专家学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8—05 作者简介:张桂元(1965—),女,黑龙江肇东人。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语言学。 浅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张桂元 (吉林省博物院,吉林长春130041) 摘要: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城市的历史、精神、建筑、休闲、旅游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博物馆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有着记录保存、分析研究、陈列展示、传承宣传的重要作用;而城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各种文化又使得博物馆日益丰富而具有个性,传统的功能得以拓展。博物馆之于城市,就像是灵魂;城市之于博物馆,则是母体和性情所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2—04 博物馆作为承担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 览、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非盈利事业机构,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承载现代文化传播的场所。目前中国3000家博物馆更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城市,是博物馆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成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特性。 建在城市中的各类博物馆,是每座城市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是这个城市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需要,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需要,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纵观博物馆,其收藏之历史实物、场所之建筑形制、个性之文化表现、旅游之休闲功能,无不和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体现,更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在城市之文化建设中作用颇多,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博物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收集、保藏、研究、陈列机构,其收集,保藏,研究,陈列的对象是文物,是标本,是历史, 是文化,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其目的是以独 特的文化力量向公众传播,为社会提供服务。关于博物馆的文化力量,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院的创办人张謇曾经说:“哀莫大于亡史,而国亡次之。”伟大诗人歌德也说过:“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灌输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 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张謇所言,说史之重要;歌德所言,是认识到了博物馆对于当时的城市和国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而史正在博物馆中,博物馆正是历史文化之馆。当今,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的历史,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记载。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关注博物馆文化,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使得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可以让城市和市民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淀,具有国家特征,民族特性和城市特质。作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和展示这些历史文化,研究发掘,继承传播并发扬光大之使其文化血脉绵延而不断绝。后人为之敬仰、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为之努力。 2 01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摘要: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医学史上灿烂的篇章。目前,尽管随着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同时指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已受到国家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藏医药文化的地区局限性以及现代医药快速发展对藏医药的冲击性仍然阻碍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为特别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本调研小组着重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认知度与自觉性,并分析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问卷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藏医药;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传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在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藏医药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短缺、医古典籍散失严重、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诸多严重问题。目前,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密切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因此,可以说藏医药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意义 如今,藏医药在涉及治疗,预防以及养生等多种领域都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藏医药以其多种防治药品在中国市场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藏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并逐步充分展现出它在治疗价值的独到之处。身为民族高等院校的一份子,我们不仅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还应该大力宣传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其建设收集基础材料并向社会宣传藏医药,也将根据所得结论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数据说理 由左图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中央民族大学生中,能够熟悉地辨识出藏药的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 一藏医药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 萌芽 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奠基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后经

博物馆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精心整理 博物馆,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吴永强:话题主持人、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三、四、五届委员 李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 象最深的是什么?像李波兄在央行负责货币政策二司时,可谓国际航线的空中?w人,且早年亦有海外求学、工作,当去过不少国外的博物馆吧? 王伟斌:每次出国或出差,有时间我都会去各地博物馆,像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杭州良渚博

物馆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不仅欣赏到许多珍贵的艺术藏品,更深切体会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血脉。 常昊:虽然出国不少,但每次比赛时备战不敢分心,来去匆匆,没怎么去,反倒是个人旅游的时候才有时间去一下。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大都会国家博物馆,有别于国内,可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可以说真正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明的名片,象征着这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内涵,要发挥好城市文明坐标的作用。其藏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地区的积淀,一个国家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自信,这样浓郁的文化折射是深刻隽永的,永不褪色的。既是文化输出的场所,也是对外交流的平台,更是在城市文明构建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是博物馆作为征集、收藏、展示的平台,又是一个信息资源的集散地,要发挥好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一家博物馆如没有信息资源的摄入就不可能以完美的形式输送,不管是在讲解中,还是在陈列展览中,这是一个互相传送信息的过程。在馆际间的互动中,信息不断在调试修正,最后要总结归纳、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传输,为人民服务。 展品折射出的是人们对自己理念的追求,是人们对文化传播的一份责任和坚守。这种熏陶,能起到促进现代文明进程发展的积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普及、交流和传播,鉴往知来,博物馆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就如我们上海东方文化传播中心的“东传轩”,就是一所集收藏、展览、研习、培训、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单位,但我们宗旨是探索、传承和弘扬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在我国已国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入推进的新阶段,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为藏医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面对世界医药产业面对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西藏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力争21世纪的头10年,基本建立现代化的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增强世故医药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西藏藏医药;发展;对策 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千百年来总结高原人民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中亚医学等近民族医药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疗效果。目前,藏医药的发展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一、西藏藏医药发展概况 藏医药是当前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领域。西藏自治区已将藏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藏药新药开发、藏药剂正在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藏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藏医药医疗机构和人员情况。2001年,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7所,除自治区藏医院外,有6家地区藏医院,10家县医院,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与内地省市联合开办的藏医院或藏医诊所现有3所。全区在编藏医药工作人员1071名,其中高级职称61名、中级职称174名、初级职称836名;农牧区个体民间藏医660余名。 藏医药教育情况。1993年西藏藏医学院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该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62名(兼职14名,其中从区藏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有9名)。到2000年底,先后培养和输送了745名大中专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31名,大专生43名,成人大专班学员79名。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在国外友好组织的援助下开办民间医院学校,“九五”期间共招收500余名基层民间藏医进行培训。此外,各级藏医院还积极发挥老藏医的传、帮、带作用,先后安排了一批中青年藏医药骨干人员跟师学习,以确保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藏医药科研工作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藏医药机构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典籍及秘方工作,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论著、书刊,在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300余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学理论、藏药本草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临床研究以及

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前景与思考

锁贺祥委员: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曾多次强调,要在21世纪解决目前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和工业毒害造成的疾病,肯定地讲,只有寄希望于传统医药。不少学者认为,天然药物最适合老龄化社会,是常见病最好的医药品。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波兰、捷克、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成立了中药研究中心,开设了中药铺后,在高等医药院校还设置中医药课程,培养中医药人才。由此可见,医药“回归大自然”已成为各国医药学发展的趋势。 青藏高原总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称为世界第三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高原长年积雪,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使得青海中藏药材,具备有效成分多、生物活性强、低毒、无污染等特点,在祖国传统医药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海中藏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瑰宝,根植于中华大地,己为世人瞩目。 青海省中藏药品种繁多,根据多年调查资料表明,天然药物有1660种,中藏药材占1294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其中,青海的药用资源特别是一些特产、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甘松、藏菌陈、锁阳、塞龙骨、红景天、秦艽等,以其良好的质量久有盛誉,驰名中外。青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青海是一个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的中藏药宝库。有理由认为青海已具备中藏药产业化生产的基本资源条件。 目前青海省企业生产销售情况,2001年底全省有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中藏药生产企业占16家,藏药生产企业7家,化学药生产企业1家(青海制药厂),药材生产企业1家 (青海明胶厂)。年总产值已达5亿元人民币,中藏药品生产占66.7%,比80年代初期产值翻了3倍。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把中藏药材作为优势产业后,各级地方政府掀起了中藏药材种植热潮。最新资料表明,2002年我省在耕地或退耕还林 (草)地区改种中药材6219.9亩,年增幅94.6%,全省种植中藏药材近6万亩,已签订销售合同47838亩,订单种植比重达76.9%。 青海中藏药药品的销售与其它药品销售情况一样,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全省药品批发企业78家,药品零售企业450家,其中129家联合起来办起了10家连锁店,占零售药业的28.7%。另有不少中藏药企业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如海北的“红雪冬夏”),也有的厂家药品全部销往省外(如柴达木药业“卓玛舟”牌22种中藏药产品)。中藏药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青海的中藏药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中藏药的植化、药理、毒理的研究,使传统藏药从单纯而神秘的藏传佛教的医道中,起步向现代医学发展,开辟了中藏药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使中藏药作为重要的民族医药,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传播、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医药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 青海省中藏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由于种种原因,青海中藏药事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机制也不健全,藏药队伍显示出日

青海景区旅游导游词

( 青海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0044 青海景区旅游导游词Tour guide words of Qinghai scenic spot

青海景区旅游导游词 青海景区旅游导游词篇1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高新技术生物产业园区经二路36号,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以天圆地方的古老主题,对藏式建筑风格高度抽象和再现,融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与管委会、园区广场形成“三位一体”统一和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20xx平方米。20xx年3月破土动工,20xx年9月9日落成试开馆,20xx年5月1日正式开馆,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座反映藏文化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 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共3层,其中1层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2、3层为展厅,开设药物标本、藏医医史、医学唐卡、医疗器械、古籍文献、天文历算、彩绘大观等七个展厅。通过环境重现、唐卡雕塑、文物展示、高科技模拟等方式手法展出动植物、矿物标本20xx多种,历代著名藏医药学家30多位、藏医学特有医学挂图80幅、1320xx年前传统藏医使用的外科器械180多件、藏医药学代表性典籍1000多部,特别是,馆内永久性展出由当代藏族著名唐卡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历时二十七年设计策划,组织400余位藏、蒙、汉、土族顶尖工艺美术师历时四年精心创作完成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该卷长

618米、宽2.5米,以藏族传统绘画技艺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精心绘制而成,已经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通过陈展的藏医药历史碎片,公众可以-青藏高原遥远的文明之光,感悟弥足珍贵的藏医药文化,领略高原西部的古风遗韵,欣赏绚丽壮美的彩绘大观。 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是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医药历史文化遗产、藏医药发展进程物证、珍贵文物和藏族文化艺术彩绘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大型藏医药博物馆。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由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政府支持,旨在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展示藏医药辉煌文化,重现藏医药发展历史,抢救即将湮没的藏医药文化遗产。 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各项设备将进一步完善,文物藏品进一步丰富,展览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力量进一步壮大。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将通过高水平、多学科的藏医药学、历史学、文物学研究,不断丰富人们对藏医药文化的理解,推动藏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将成为青海省对外开放、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和青藏地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文化场所。 青海景区旅游导游词篇2 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位于自治县东北,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山清水秀,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绿茵盖地,有人参、三七、贝母等名贵药材,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撒拉族先民定居并繁衍生息在这片气候温和、绿树成荫的黄河台地上,并长期与藏、回、汉等民族保持了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