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又称似蚓蛔线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人体感染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能阻塞肠管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还可进一步发展成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有钻孔乱窜习性,往往侵入胆管、阑尾、眼、鼻、耳、皮肤、腹腔、肝、肾、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蛔虫生活史

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

阶段。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21℃~30℃)的条件下,约需2周,受精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这种含第二期幼虫的蛔虫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故称感染性虫卵。

人经口误食的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后,幼虫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钻进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达肺部,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完成第二及第三次蜕皮,然后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人吞咽动作经食管、胃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完成第四次蜕皮后成为童虫,再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解1、附图1)。

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约为23.4万~24.5万个,估计全球的外环境每天约被1014个蛔虫卵所污染,其中许多可发育到感染期。虽然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2~18个月,其危害的病程往往不超过1年,但在流行区反复感染是常见的。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

(二)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由于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蛔虫卵污染环境,并在土壤中发育成熟。虫卵可借蝇类、鸡、犬等动物的机械携带或风力散播,污染环境、物品、食物等,人因生食含有感染性虫卵的不洁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受到感染。

三、临床表现

蛔虫病的致病包括蛔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机械性损伤和成虫夺取宿主营养作用。临床表现可按病程相应地分为幼虫致病和成虫致病。

(一)幼虫致病

1.蛔蚴性肺炎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病人可出现畏寒、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肺炎症状。如短期吞入大量感染性虫卵,则可引起蛔虫性哮喘症,主要症状为气喘、干咳和喉部异物感。国内有因集体生食被感染性蛔虫卵所污染的甘薯、胡萝卜、腌菜、甘蔗等食物,而发生暴发性蛔虫性哮喘。但多数病例1~2周内不治可自愈。

2.幼虫异位寄生引起相应部位病变重度感染时,幼虫可通过肺毛细血管、左心,进入体循环,侵入一些组织或器官,如甲状腺、淋巴结、胸腺、脾脏、脑和脊髓等处,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也有入肾,经尿排出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寄生。

(二)成虫致病

1.肠蛔虫病间歇性脐周疼痛或上腹部绞痛是肠蛔虫病的特点,其他症状和体征还有腹胀、腹部触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在蛔虫重度感染地区,蛔虫病患者可伴有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甚至发育障碍。感染蛔虫以后是否会出现营养不良,主要取决于感染度的轻重和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2.蛔虫性中毒症一般表现为头痛、失眠、精神烦躁、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低热、荨麻疹、哮喘、皮肤瘙痒、结膜炎等过敏症状。重者可引起蛔虫中毒性脑病,此病初期以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多伴有阵发性头痛,有吐蛔虫史及排蛔虫史,起病急,绝大多数于阵发性腹痛开始,24小时内进入抽搐状态,甚至因中毒休克而死亡。

3.并发症主要有以下10种。

(1) 胆道蛔虫病:系肠内蛔虫进入胆管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疼痛,辗转不安,面色苍白。疼痛向右肩、腰背或下腹部放射。间歇期如

正常人。常伴有恶心、呕吐,时吐出蛔虫。体检腹部体征不明显,与腹痛之剧烈程度不相称,仅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局限性轻度压痛点,无腹肌紧张。若蛔虫完全进入胆管,甚至进入胆囊,疼痛反而减轻。但炎症现象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明显的固定压痛,并有肌紧张、反跳痛,伴有发热、寒战或黄疸。并发胆囊炎时可摸到肿大胆囊。

从远期影响看,胆道蛔虫病易并发胆结石,在胆管或胆囊内以蛔虫卵或蛔虫残体为核心,可逐渐形成结石。

(2) 蛔虫性肠梗阻:大量蛔虫体扭结堵塞肠管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有时蛔虫虽不多,也可因虫体机械刺激或其所分泌的毒素使肠蠕动发生障碍而导致梗阻。肠壁的痉挛和水肿可加重梗阻的程度,严重的梗阻可造成肠扭转或肠套叠。临床特点为腹部阵发性绞痛,以脐周或右下腹部为甚,呕吐并常吐出蛔虫,停止排气和排便。梗阻形成后,疼痛可逐渐加剧,持续数分钟,间歇短时间可再出现。多数病例在脐部右侧可触及软的、无痛的、可移动的团块或香肠形索状物,常随肠管收缩而变硬。早期可有低热、白细胞增多,晚期可出现严重脱水或酸中毒,甚至休克。小儿蛔虫病肠梗阻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小儿肠腔小,肠腔调节机能差,因而易被蛔虫毒素刺激引起痉挛,或被蛔虫团堵塞而发生肠梗阻。

(3) 蛔虫性阑尾炎: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本病临床特点为①有吐蛔虫或便蛔虫史;②突然发生阵发性腹部绞痛,而且发作时疼痛难忍,并有频繁呕吐,但缓解时则安然如常;③疼痛部位起初在全腹或脐周,以后即转移至右下腹部;④早期症状重而体征较轻,仅在麦氏点附近有压痛或在右下腹可触及有压痛的活动性条索状物;⑤病程进展一般较快,多在8小时后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明显以及皮肤痛觉过敏,且穿孔发生较早,继发腹膜炎,重症者迅速陷入感染性休克和衰竭状态。

(4) 蛔虫病肠穿孔:蛔虫可使病变或正常的肠壁发生穿孔,如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肠伤寒、阑尾炎等病变处或阑尾切除、胃切除后的缝合口,或经梅克耳憩室进入腹腔,其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腹膜炎,也可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穿刺有渗出液,并可能检到蛔虫卵。临床表现为发热不明显,伴有恶心及呕吐,腹胀逐渐明显,腹部触诊有柔韧感。

(5) 肝蛔虫病:肝蛔虫病为蛔虫钻入肝脏所致。在患有重症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或败血症等)、十二指肠肠炎、胆总管炎、胆结石以及反射性障碍使壶腹口松弛等患者中,蛔虫易钻入胆管进入肝脏,尤其是较小的蛔虫。

本病是胆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易被误诊为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胆囊炎、中毒性肝炎、肝癌、阿米巴或细菌性肝脓肿。如被误诊或仍按胆道蛔虫病处理,可引起严重后果。

本病临床特点是①持续性右上腹痛,性质较胆道蛔虫症缓和,且病程越长症状越减轻,可造成病情好转的假象,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②高热,一般体温持续在38℃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③肝肿大,多因右上腹肌紧张而不易触及;④恶心、呕吐、周期性呕血、便血或继腹痛之后发生呕血、便血;⑤呼吸困难和咯脓血痰;⑥有吐蛔虫史及胆道蛔虫病史。

(6) 胰腺蛔虫病:胰腺蛔虫病是蛔虫钻入乏特壶腹或整个胰管引起梗阻感染所致。主要体征是在上腹部出现阵发性剧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和腰部,疼痛间歇时间较短。化验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高于正常,粪检蛔虫卵阳性或者近期有排蛔虫史或吐蛔虫。

(7) 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蛔虫可由肠道上窜食管经喉头钻入气管。气管蛔虫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喉头有鸣音,严重者呈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外科手术时,在全身麻醉下,喉头的保护性反射功能暂时失去作用,如患者有蛔虫感染,则因胃肠功能紊乱及麻醉诱导不平顺所致的呕吐,增加蛔虫从食管窜出的机会,一旦窜入咽喉,其出路受阻,而在此扭曲,影响通气或刺激声门喉头痉挛,蛔虫若钻入气管,就可造成阻塞。

(8) 肺动脉及心脏蛔虫病:本病是蛔虫钻入心脏和肺动脉所致。这是最严重而难以确诊的致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上腹部疼痛、腹肌紧张、呼吸困难、中枢性紫绀或昏迷。

(9) 蛔虫性肉芽肿:雌蛔虫侵入肝、腹腔或肺等处均可排虫卵。虫卵若遗留在某些脏器组织中,所引起的早期病变为嗜酸性脓肿,进而转变为由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形成的肉芽肿病变。

常见的有腹腔蛔虫卵肉芽肿、肝脏蛔虫卵肉芽肿、胰腺蛔虫卵肉芽肿、横结肠蛔虫卵肉芽肿、肺蛔虫肉芽肿、肺蛔虫卵肉芽肿、胆囊管蛔虫卵肉芽肿和阑尾尖部蛔虫卵肉芽肿等。

(10) 其他异位蛔虫病:蛔虫有游走、钻孔习性,蛔虫可侵入胸腔、肾、眼、耳、鼻、膀胱、尿道、输卵管、子宫以及皮肤肌肉等处,造成异位寄生,引起各器官和组织的发炎、阻塞、坏死和穿孔。以上这些部位的异位蛔虫病国内都有病例报告。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1.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早期感染若在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查到蛔虫幼虫,即可确诊。

2.粪便检查成虫感染期可用直接涂片法、厚涂片法(法或法)以及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患者粪便,用任何一种方法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

粪便检查应注意以下3点:①以上方法中,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用该法时,一份标本需连查3片。饱和盐水浮聚法对受精蛔虫卵检出率较高,但未受精蛔虫卵在饱和盐水中不易漂浮,常造成漏检。厚涂片法检出率高而且方法简便,是粪检蛔虫卵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蛔虫卵尤其是未受精蛔虫卵在厚涂片法中发生形态变化,因此检查者必须熟悉蛔虫卵在一般方法中的常见形态和在厚涂片中形态变化特征,否则易造成漏检或误判。

受精蛔虫卵在厚涂片法中形态特征是不论卵壳外有无蛋白质膜层,均可见其卵壳厚,呈双线层,这是与钩虫卵及其他薄壳虫卵的重要区别。

未受精蛔虫卵在厚涂片法中形态变化较大,由于此法透明液作用,卵内所含油滴状屈光性颗粒消失,给辨认带来困难,易与血吸虫卵及其他大型吸虫卵相混淆,但常因外周锯齿状凸起的蛋白质膜,不易消失,故虫卵边缘不整齐,这是其他虫卵所没有的,如果透明时间过长,钩虫卵与其他薄壳虫卵、血吸虫卵及其他大型虫卵易变形甚至消失,而蛔虫卵则不易消失。②未受精蛔虫卵可见于仅有雌虫感染者,也可见于两性感染者。

(二)其他检查

粪检阴性时并不能肯定体内无蛔虫寄生,如果肠内仅有雄虫寄生或雌虫未达成熟产卵阶段,粪便就查不到虫卵。据统计约有3.45%的蛔虫感染者仅有雄虫寄生,此时可试用驱虫方法或用X线诊断法。

(三)鉴别诊断

1.胆道蛔虫病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其鉴别见表1。

2.蛔虫性肠梗阻易误诊为胆道蛔虫病、胆石症、急性阑尾炎和肠套叠,其鉴别见表1。

表1 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与症状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 名 疼 痛 触 诊

其他体征或病史 物理诊断 胆道蛔虫病 上腹部阵发性剧烈钻顶样痛,向右肩、腰背部放射,间歇期如常人

仅在剑突下或稍

偏右有局限性轻

度压痛点,无腹

肌紧张

恶心、呕吐,有时吐出蛔虫,粪便中查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痕,是蛔虫曾钻入胆管的佐证 X 线检查,可发现悬垂于十二指肠内虫段的阴影。B 超检查,可见双线回声(双光带)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突然发生呈刀割样剧烈腹痛,从上腹开始,很快扩散到全腹,呈持续性腹痛

全腹有压痛和反

跳痛,腹肌紧张

十分明显,如“木

板样”强直

多发于饱食后。肠鸣音一开始即消失。有多年反复发作的胃痛史或溃疡病史。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X 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急性胆囊

炎 持续性疼痛,剧烈程度不如胆道蛔虫病。通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右上腹肌紧张较明显,胆囊触痛

征阳性

常起病在进油脂食后 B 超可见胀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囊壁增厚,大部分病人可见胆囊结石影像 胆石症 阵发性腹痛,无“钻顶样”痛感,剧烈程度不如胆

道蛔虫症,间歇

期较长

腹肌紧张,多有

胆囊触痛征

常起病在进油腻食后,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上,常出现黄疸 B 超可见胆囊内有结石影 蛔虫性肠梗阻 脐周阵发性绞痛,疼痛可逐渐加剧,间歇时间短 无腹肌紧张。脐

部右侧常可触及

可移动的团块或

香肠形索状物,

随肠管收缩而变

硬,有压痛

呕吐并常吐出蛔虫,停止排气和排便 X 线平片上除小肠充气或有液平面以外,有时可显示成团的虫体阴影 急性阑尾炎

约7080%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即多起

于脐周和上腹

部,数小时后腹

痛转移并固定在

右下腹,疼痛呈

持续性加重 压痛和反跳痛明

显,腹肌紧张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体温轻度升高,白细胞增多。 当阑尾位于盆腔或炎症已波及盆腔时,直肠指诊在直肠右前方有触痛,如发生盆腔脓肿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肠套叠 突然发生阵发性腹部绞痛 腹部可触及肿块 果酱样血便 空气或钡剂灌肠

X 线检查,可见

空气或钡剂在结

肠受阻,阻端钡影呈杯口状或螺

旋状阴影

3.蛔虫性阑尾炎依据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尤其是有吐蛔史及便蛔虫史,以及借助于B超和X线钡剂灌肠等检查,不难与一般急性阑尾炎鉴别,但晚期阑尾发生炎症或穿孔,则难与一般急性阑尾炎区别。本病早期虽呈右下腹剧烈阵发性绞痛,但凭借本病的其他临床特点和物理学检查,也还是可以与粪石梗阻性阑尾炎和右侧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相鉴别。

4.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胰腺蛔虫病凭临床诊断不易确定,国内报告胰腺蛔虫病的误诊率高达42%。有鉴于此,在蛔虫病流行区,凡是罹患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者,均应考虑是否系蛔虫性胰腺炎,这有利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5.脏器蛔虫卵性肉芽肿常被误诊为肿瘤,肝蛔虫病易误诊为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胆囊炎、肝癌以及阿米巴或细菌性肝脓肿等。这些误诊可造成严重后果,应引起高度警惕。

五、治疗

(一)驱虫治疗

驱蛔虫的药物很多,不断涌现的新药使老药不断淘汰。过去用的山道年、苦楝皮、使君子、土荆芥油以及已雷琐辛等由于不良反应大,疗效差,现已不用。目前使用药物有以下5种:

1.阿苯达唑常用剂量为400顿服。用史克肠虫清驱蛔虫,2岁以上儿童可以和成人剂量相同,但轻度感染儿童剂量可减半,或分2天服。其他品牌阿苯达唑参考用药说明书,一般规定1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阿苯达唑的排虫高峰常在服药后第3~5天,甚至10余天还可见虫体排出。

本药口服自肠道吸收差,故不良反应一般较少或很轻微,少数病例服药后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等现象,这些不良反应有的可持续2~3天,但轻者数小时即自行消失。12%的病例服药后有吐蛔现象,偶见个别病例服药后出现全身瘙痒和皮疹。

肝、肾、心功能严重不良,化脓性皮炎、活动性溃疡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有癫痫史、药物过敏史者不服为宜。孕妇禁用。2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

2.甲苯达唑推荐剂量为每次100,每天两次,连服3天或200顿服。4

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剂量相同,4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由于本药口服后吸收差,以及治疗肠道蠕虫感染的疗程短,故不良反应少,少数病人服药后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还可发生头昏、乏力、皮疹等症状,但均可自行恢复正常,约5%的病人服药后有吐蛔虫现象。

有神经系统疾病、有癫痫史、过敏史的患者以及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

者应慎用,2岁以下儿童也不宜使用。

3.噻嘧啶(又称双羟萘酸噻嘧啶)常用剂量为每10体重服1片(每片含基质100)。也可按年龄给药,不同年龄的推荐剂量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推荐剂量表

年龄不满3岁3~6岁7~10岁11~14岁15~59岁60岁以上片数 1 2 3 4 5 4

本药口服后很少被肠道吸收,约50%以上的药物以原形从粪便排出。由于口

服吸收少,故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少数病人有一些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等,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很快消失。

肝、肾功能不良,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者慎用。

4.左旋咪唑治疗蛔虫病的剂量为成人每天120~150,睡前顿服,儿童2.5

体重,睡前顿服或早晚分服。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头晕,但多数短时间后消失。

本药不宜与亲脂性药物同服。有过敏史、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减退者

以及早期妊娠,应慎用或不用此药。此药有被噻嘧啶及其他咪唑类药所代替的趋势。

5.哌嗪哌嗪盐类制剂主要有枸橼酸盐(驱蛔灵)和磷酸盐等,各种盐类

的疗效无明显差异。驱蛔灵片每片0.5g,成人一天3~3.5g,睡前一次服,连服

2天。儿童按每天75~150体重,一天量不能超过3g,分早、晚2次服,连服2天。

通常认为哌嗪不良反应较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但在过敏者可发现流泪、流涕、哮喘、荨麻疹和疱疹。少数病人出现神经、精神

反应如头昏、眩晕、震颤、共济失调、眼调节困难、嗜睡、癫痫发作以及妄想、遗忘等症。

鉴于报道哌嗪能引起神经症状,因此凡有长期肝、肾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

有癫痫史忌用。现在该药已逐渐被噻嘧啶和咪唑类药物所代替。

(二)蛔虫性急腹症的治疗

1.胆道蛔虫症

(1)内科疗法:治疗原则包括①解痉止痛;②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③通过早期驱虫以防止胆管感染、胆管坏死、肝脏病变等并发症;④控制感染采用氨基糖苷类和甲硝唑等抗菌药。

(2)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1958年以前,曾认为蛔虫一旦钻入胆管就不能退出或排出,故主张手术取虫,使手术率高达90%以上,手术死亡率为39%。后来开展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取得显著疗效。

(3)内镜疗法:病人先经逆行胆管造影()或B型超声波检查确诊后,经口放入内镜取虫,如蛔虫部分进入胆管,用活检钳夹持随内镜一并取出,如蛔虫完全进入胆管,则用8p圈套器经内镜置入胆总管内套取蛔虫,取出后,再做B

超或检查,直至取完为止。国内报告此法治疗胆道蛔虫病成功率为85%以上。此法既能直接观察到蛔虫的位置、数量,又能立即取虫,可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

(4)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法不断扩大与肯定疗效的情况下,仍不能忽视手术指征的掌握,对个别病例还须及时手术抢救生命。手术指征是:经保守疗法48小时后患者腹痛仍无改善或加剧者;黄疸明显者;有明显腹膜炎体征;合并有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症状虽减轻或消失,但B超反复检查阳性,蛔虫不退出者;或经胆管造影,证明蛔虫已完全钻进胆管或死虫长期不能排出者;合并肝蛔虫、胰腺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等;中毒症状显著、大汗不止、血压下降和休克体征明显者。

2.蛔虫性肠梗阻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手术治疗。①中西医保守疗法:服用中药加减大承气汤(大黄10g、芒硝15g、枳壳10g、厚朴10g)煎药时大黄应后下,芒硝则需冲服。每剂浓缩200毫升,分2次(间隔4~6小时)由胃管注入。另外还需依据患者体征对用药做辨证加减。②氧气驱虫:因蛔虫需寄生在低氧环境下。人肠道内含氧极低,当氧气注入胃肠道后,蛔虫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剧烈改变,致使蛔虫麻痹死亡,然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通常在输氧后24小时内排虫最多,在1周内还可陆续排虫。为减少肠道内容物,保持输氧中肠道内氧气浓度,输氧前一日禁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红薯、马铃薯、蚕豆等,输氧前还需禁食

2~4小时。在上午空腹时输氧。操作时让患者仰卧床上,先用少量2%地卡因溶液喷射咽部,以防止吞胃管时刺激咽部引起呕吐,然后置入胃管并接通输氧装置。

本法的适应证为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且无明显腹部胀气者。不良反应可有轻度胃部饱胀感或腹部微痛。在输氧过速时如有嗳气、恶心、反胃、呃逆以及上腹部疼痛,这时应停顿数分钟后再继续输氧。有的患者于输氧后1小时有虚恭现象,有的可引起血压及脉搏的轻度变化。本法的禁忌证为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蛔虫性肠套叠、蛔虫性肠扭转、腹膜炎、溃疡病活动期、年老体弱者以及孕妇。③

手术治疗:尽管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率高,但遇到以下情况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梗阻时间长,呕吐严重者;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或伴有休克者;治疗较迟,出现肠管坏死,循环障碍者;蛔虫团过大而坚实,估计不能消散者;合并其他严重蛔虫性外科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扭转、蛔虫性肠套叠以及肝蛔虫病、胰腺蛔虫病、蛔虫性阑尾炎者;无法与其他类型肠梗阻相鉴别者。

六、预防

要预防蛔虫病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消灭传染源

人是蛔虫病的唯一传染源,驱虫治疗尤其是开展集体驱虫,既保护了健康又消除了传染源。

(二)进行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通过联系寄生虫生活史和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使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勿随地大便,不饮生水,吃瓜果、萝卜、红薯、甘蔗等,要做到洗净、削皮吃。

(三)改水改厕

保护水源,因地制宜,改善饮水卫生条件,保证生活用水的清洁卫生,是预防蛔虫感染的重要一环。

建立无害化厕所,或高温堆肥,既可防病,又能保肥增效。菜农还应避免将地里的蔬菜连根带回家里整理,以免将植物根部的大量感染期蛔虫卵散布在居室的地面上。

成人蛔虫病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成人蛔虫病症状 导语:说到蛔虫病很多人都觉得是小孩子才会出现的疾病,当然蛔虫病在广大儿童当中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可是蛔虫病蛔虫病并不是儿童的专利,其实成人 说到蛔虫病很多人都觉得是小孩子才会出现的疾病,当然蛔虫病在广大儿童当中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可是蛔虫病蛔虫病并不是儿童的专利,其实成人也是会受到蛔虫病的困扰的,只是对于成人蛔虫病很多人的了解都不多,那么成人蛔虫病症状表现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本文的介绍吧。 蛔虫病是人体当中很常见的寄生虫病,蛔虫病不仅会消耗我们体内大量的营养,而且还会导致剧烈的腹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有时还会诱发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等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蛔幼性肺炎少量蛔虫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无任何症状。如短期内进食含大量感染期蛔虫卵的蔬菜或其他食品,经7~10天潜伏期后,可出现全身与肺部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畏寒,乏力,伴胸闷、气促等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者可出现哮喘样发作,表现为胸疼、咽部异物感,吼喘、端坐呼吸,少数可出现痰中带血,鼻出血、声嘶、腹痛及腹泻等。体检可闻及双肺干湿性啰音,偶有局部肺实变征。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门阴影加深及肺纹增多,常于1~2周内消失。痰可查见嗜性粒细胞和夏科-莱登晶体(Charcot-Leydencrystals),偶可发现幼虫。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病程持续7~10天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急性蛔幼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上称为肺蛔虫症,即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2.肠蛔虫病成人肠蛔虫病多无特殊表现,也可出现情绪不稳定、易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1.蛔虫幼虫在体内游行阶段,皮肤痒可出荨麻疹,发烧、咳嗽、肺部有炎症表现;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痛、肝肿大,肝功能不正常,幼虫带入细菌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肝压痛;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增高等。个别孩子由于幼虫到脑子中游行可引起抽风或脑膜炎。 2.蛔虫成虫在小肠中阶段可刺激肠壁,分泌毒素,排泄废物并吸取小儿的营养。常见的症状是在脐周围阵发性肚子疼,腹部柔软,喜欢揉、不拒按;食欲不好,有的喜欢吃不该入口的东西,如炉渣、土块、塑料袋等,我们叫这种现象为“异食癖”。由于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也可以引起精神不振、易怒、夜间咬牙。 3.平时成虫在小肠定居,当环境不适合便乱窜起来,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小儿在发烧时,蛔虫就可以乱窜引起严重腹痛、呕吐、吐出蛔虫,虫子多纠缠成团时,堵住肠子上下不通,发生蛔虫性梗阻;蛔虫见孔就钻,可以钻到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病情严重,患儿因腹痛打滚哭闹、出冷汗;如蛔虫钻到阑尾就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右下腹剧烈疼痛。从阑尾再钻出可引起腹膜炎等危险病症。 怎样发现孩子患有蛔虫病? 1、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便秘或腹痛(多为肚脐周围痛)。 2、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却身体消瘦 3、有时头痛、兴奋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4、晚上睡觉常流口水或磨牙齿。 5、脾气急燥。 6、在小儿身上会出现“虫斑“,一般有5种: (1)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 (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 (4)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 (5)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 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相兼出现。 7、喜欢挖鼻孔。 有蛔虫的孩子,不一定出现上述全部症状,但至少有2-3种以上。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患上了本病,需去医院做粪便检查。 如何防治儿童蛔虫病? 预防本病要教育孩子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啃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粪便处理。如果得了蛔虫病,可服用驱蛔灵,每岁约一片,分二晚服完;或宝塔糖每岁服二个,连服两个晚上。一次驱虫不一定能达到肃清的目的,治疗一个月后如再检查大便阳性,再服驱虫药。目前广泛应用肠虫清有一定疗效,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又称似蚓蛔线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人体感染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能阻塞肠管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还可进一步发展成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有钻孔乱窜习性,往往侵入胆管、阑尾、眼、鼻、耳、皮肤、腹腔、肝、肾、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蛔虫生活史 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 阶段。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21℃~30℃)的条件下,约需2周,受精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这种含第二期幼虫的蛔虫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故称感染性虫卵。 人经口误食的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后,幼虫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钻进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达肺部,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完成第二及第三次蜕皮,然后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人吞咽动作经食管、胃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完成第四次蜕皮后成为童虫,再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解1、附图1)。 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约为23.4万~24.5万个,估计全球的外环境每天约被1014个蛔虫卵所污染,其中许多可发育到感染期。虽然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2~18个月,其危害的病程往往不超过1年,但在流行区反复感染是常见的。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 (二)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急性胆囊炎 蛔虫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

蛔虫病

蛔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收藏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一)发病原因 1.形态特征蛔虫成虫为长圆柱形,似蚯蚓,新鲜时为淡红色,死亡后为黄白色。雌雄异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呈钝圆锥形,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雄虫短而细,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虫体后半部,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射精管的后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内有近等长的棒状交合刺一对;肛前乳突数目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门后有四个双乳突和六个单乳突。雌虫粗而长,长约20~35cm(可长达49cm),直径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级生殖器官盘绕于虫体的后2/3部分;子宫粗管状,每个子宫可长200mm,每组卵巢与输卵管共约长1250mm,阴门位于虫体的前1/3与中1/3交界处;体内子宫含虫卵数可达2 700万个,产卵约13~36万个/d。受精卵为椭圆形,约(45~75)μm×(35~50) μm,卵壳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较狭长,有不等的屈光颗粒。受精卵排出率为45%~60%,发育后成为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无发育能力,也无传染性。 蛔虫卵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10℃条件下能生成约2年,在缺氧情况下可存活3 个月左右,在22℃干燥环境能耐受2~3周。在潮湿、疏松、砂质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粪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虫卵能耐受一般化学消毒剂,在30℃环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响虫卵发育。虫卵不能被酱油、醋及辣椒等调味品杀灭,但对温度较敏感,日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均可被杀灭。在高温、干燥环境或暴雨冲刷下,虫卵存活时间短。 2.生活史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空肠为多,回肠次之,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肠内虫数差异很大,少者几条,多者几十条,偶有多达2000条以上者。蛔虫无中间宿主,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温暖、潮湿、氧气充分的泥土中,约经2周发育为蚴虫,再经1周蚴虫第一次蜕皮后即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在外界不能孵化,当被人吞食后,多数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感染期虫卵内的蚴虫释放孵化液(内含脂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蚴虫破壳而出。孵出的蚴虫侵入肠

关于犬蛔虫病的介绍

关于犬蛔虫病的介绍 对于蛔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应该有很多人都得过,然后吃了打虫药就好了。殊不知原来狗狗也会得蛔虫,往往是检查出来后不理解或者是当狗狗拉出蛔虫时吓一跳。不仅如此,对于蛔虫具体有哪些危害,相信知道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寄生于犬的蛔虫主要有犬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前者属于蛔科弓首属,后者属于蛔科弓蛔属。其中狮弓蛔虫也可寄生于猫,但对犬猫的感染力均较低。 犬弓首蛔虫是寄生于犬小肠内的一种犬的常见寄生虫,同时还可以感染狼,狐等,人也可以被感染。雄虫长40-60mm,雌虫65-100mm。虫卵的直径约75-85um。蛔虫属于线虫的一种,其发育需要经过5其幼虫,到第五期幼虫才能发育成成虫。 显微镜下的蛔虫卵 生活史: 六月龄以内的幼犬:在适应温度下虫卵排除后经过4周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第2期虫卵(L2withegg),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在小肠内发育成孵化成L2(第二期幼虫),L2经血液进入到肺部蜕皮发育成L3,L3经气管到咽,再次被突入到小肠内,经过两次蜕皮后(L3-L4-L5)发育成成虫。 六月龄以上的犬:虫体不经过移行发育,而是直接进血液进入到全身歌组织器官,如肝脏、肺、心脏、脑、骨骼肌等,并在其内形成包囊(不再发育,但是具有感染性)

成年母犬吞食虫卵感染后,幼虫多在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母犬怀孕后,包囊内的幼虫受某次因素刺激而激活,经胎盘感染犬崽。犬崽出生后24h可在肺内发现幼虫,30d后小肠中发现成虫,并有虫卵排出。而通过母乳感染的幼犬,多不发生移行。 拉出的蛔虫 危害: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掠夺营养造成机体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同时对肠道产生强烈刺激,可引起卡他性肠炎。 当宿主免疫力下降如:发热,怀孕,饥饿或饲料的突然改变,虫体可进入到胃,胆管和胰腺,造成阻塞或炎症,并对相应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虫体的代谢产物和体液被宿主吸收后对宿主有毒害作用,引起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中毒。发生神经症状和过敏反应。 幼虫的移行,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机械性损伤和占位性病变。 蛔虫对肠道单纯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的肠道寄生虫如球虫等,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细小的犬,在同时感染蛔虫的情况下症状会明显加重,如果单纯的治疗细小效果会很不明显。 蛔虫对肠道的影响 症状: 幼犬较明显,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流涕等,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成虫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间歇性腹泻,大便带粘液,有时也会呕吐。偶尔会有惊厥等神经症状

儿童蛔虫病的症状及常用药物

儿童蛔虫病的症状及常用药物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小肠内的寄生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严重者引起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是最大的肠虫,成虫为乳白色或略带粉色,头尾较细,雌虫在人肠内产卵,每天约产20万个。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的虫卵,儿童吃了感染虫卵的蔬菜或水果后,一部分虫卵被胃酸杀灭,一部分在小肠孵化成幼虫。幼虫依次穿过肠壁、小血管、门静脉、心肺、气管、咽喉和食道,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 症状 人在感染蛔虫后可不表现症状仅为“蛔虫感染”,但儿童、体弱者可出现脐带周围或上腹疼痛,可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儿常有精神不集中、哭闹、夜间磨牙、梦惊、瘙痒、反复出现荨麻疹,面部可见白色虫斑,重者可致营养不良、智力迟钝、发育障碍、面黄消瘦等。有时可吐呕虫或便出蛔虫,或在大

便中找到蛔虫,在镜检下可发现蛔虫卵,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细胞增多。 驱除蛔虫的常用药 (1)阿苯达唑(肠虫清)为广谱驱虫药,对蛔、蛲、鞭、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较好疗效,对蛔、鞭虫有杀灭虫卵作用,可干扰虫体摄取葡萄糖,抑制虫体生长繁殖,适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以单剂量400mg顿服,治愈率高达100%。 (2)噻嘧啶(抗虫灵):对寄生虫的神经肌肉有阻滞作用,先使虫体收缩而后麻痹,停止运动,作用快而优于哌嗪。儿童每kg体重5~10mg,睡前顿服,连续2日。 (3)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可麻痹虫体肌肉,使之不能附着在肠壁,并随肠蠕动而排出体外,蛔虫在麻痹前不表现兴奋,因此安全。儿童常吃糖锭(六一宝塔糖),1日每千克体重100~160mg,或1~3岁1次1.0~1.5g,4~6岁1.5~2g,7~9岁2~2.5g,9岁以上3g,睡前顿服,连服2日,一般不必同服缓泻药。 (4)左旋咪唑:可影响虫体的无氧代谢,使之麻痹,并制止虫体窜动,预防胆道蛔虫的发作。儿童每千克体重

蛔虫病传播途径

蛔虫病传播途径 文章目录*一、蛔虫病传播途径*二、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蛔虫*三、蛔虫病怎么治 蛔虫病传播途径1、蛔虫病传播途径 蛔雌虫生殖能力非常强,每天可产虫卵20万个,受精卵随粪 便排出体外,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3——4周变成具有感染性的 虫卵。 人食入感染性的虫卵后,蚴虫在人小肠内钻入肠壁粘膜血管,沿血管到达肺脏,通过支气管到达咽喉部再咽下到达胃至小肠, 并最后发育成成虫。 虫卵可随尘土飞扬而被吸入咽部吞下而引发感染。以人粪作为肥料时,蔬菜、瓜果被虫卵污染成为中间媒介,生吃瓜果不洗烫、生食未经洗净蔬菜、腌菜和泡菜造成感染。在农村地区,随地大 便造成庭院地面污染,儿童在地上玩耍,吸吮手指,进食前不洗手,甚至边玩边吃,容易感染,当水源被污染时,喝生水可被感染。 2、蛔虫病的症状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 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

3、蛔虫病最佳预防方法 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服用驱虫药。防治蛔虫卵“病从口入”,蛔虫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蛔虫宝宝肚子里面有蛔虫是很常见的 一种现象,宝宝肚子里面有蛔虫就会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腹痛以及过敏等反应,机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1、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 2、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 3、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4、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5、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6、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 蛔虫病怎么治1、甲苯达唑,又称安乐士,是治疗蛔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它能直接抑制虫体,使虫体肌肉麻痹死亡,在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也起作用。这种药对蛔虫的疗效比较高,而且也可以治疗其他线虫,比如钩虫、蛲虫的感染,排虫有效率约90%。

如果宝宝出现这5种症状,说明肚子里可能有蛔虫,新手父母该重视

如果宝宝出现这5种症状,说明肚子里可能有蛔虫,新手父母该重视 在宝宝出生以后,由于他们身体机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就会很容易受到各种寄生虫病的困扰,而其中蛔虫病是很常见的一种。这寄生虫一旦进入宝宝的身体,就会在宝宝的身体里面生长繁殖,掠夺营养,从而导致宝宝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的情况。更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和大脑发育。 那么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们,就必须要去了解宝宝的身体情况,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 症状一: 在宝宝的腹中有蛔虫的时候,尤其是他们在吃了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后,蛔虫就会特别兴奋,然后就会在宝宝体内反复蠕动,从而造成宝宝出现腹痛的情况。这种腹痛是毫无规律的,有时候通过按摩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只要停止了按摩就会继续开始腹痛。此外如果宝宝的腹中有蛔虫的话,还会导致宝宝们经常性地出现腹泻的情况。那么只要发现宝宝出现了腹痛和腹泻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留神了,这很可能预示着宝宝生了蛔虫病。 症状二: 很多的爸爸妈妈还可能会发现,宝宝的食欲很好,每次吃饭的时候,食量也很大,但是怎么吃都不见长身体,体重也不见增加,而且脸色看着也十分蜡黄,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也就预示着宝宝的身体里应该有蛔虫在作祟了,宝宝摄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多数都被蛔虫掠夺了,从而造成宝宝营养不足,所以就会出现脸色发黄的情况。 症状三: 一旦宝宝腹中有蛔虫,还有一个表象十分明显,那就是无论多么精美的饭菜,都没有食欲。这是因为体内蠕虫不断蠕动,从而造成孩子肠胃的不适。有些时候,

宝宝还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在爸爸妈妈发现宝宝不爱吃饭,精神状态不佳而又查不出其他疾病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蛔虫病。 症状四: 一般健康的宝宝皮肤非常细腻,用手触摸时有一种明显的绸缎感,而有些宝宝患上了蛔虫病后,脸上就会出现一些白色斑点,这种斑点主要是集中在眼眶的周围,包括眉毛的附近。不过,面部和眼周的白斑并不是蛔虫感染的特有表现,所以爸爸妈妈也不能单靠这点特征来判断。 症状五: 此外,爸爸妈妈还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粪便情况来判断,具体可以看看有没有虫体排出,或者可以将可疑的粪便带去医院进行化验。有时,蛔虫感染严重的宝宝甚至会吐出虫体。 如果你的宝宝有以上病症的话,爸爸妈妈就要赶紧带去医院,千万不要耽误了宝宝的病情。

蛔虫病

蛔虫病 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形似蚯蚓的线虫寄生在人体小肠而引起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儿童寄生虫病之一。蛔虫在小肠内不但夺取人体的营养物质,而且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脐周不定时的腹痛、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等症状。因蛔虫具有游走、扭曲成团、钻孔的特点,蛔虫在体内乱窜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 蛔虫病症状 肚子有蛔虫的症状,轻者可以没有任何特殊表现,严重时会引起儿童脐部周围不定时的腹痛、食欲不振或者容易饥饿、烦躁、磨牙、面部白色斑块等,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幼虫移行时引起的症状 1)蛔虫卵移行可出现干咳、胸闷、痰中带血丝或哮喘样症状; 2)严重感染的时候,幼虫可以侵入儿童的脑、肝、脾、肾、甲状腺和眼睛,引起相应的反应。如: 移行至脑:可能会引起脑膜炎; 移行到肝:会引起右上腹痛,肝肿大、按压痛和肝功能异常; 移行至眼:会引起视网膜炎、眼睑水肿等。 2、成虫引起的症状 蛔虫有见孔就钻的习性,平时成虫在小肠定居,当环境不适合便会乱窜起来。如儿童发烧时,蛔虫就可以乱窜引起严重腹痛、呕吐出蛔虫。因此,临床症状的轻重,也会因蛔虫数目的多少,以及所在部位和状态而不同。 轻者一般无明显表现症状。 大量蛔虫感染的儿童出现以下症状: 1)饮食异常:儿童食欲不振或多食却易饥饿。 2)异食癖:儿童喜欢吃不该入口的东西,如炉渣、土块、塑料袋等。 3)常常感觉脐部周围腹痛,但是不剧烈,喜欢按揉 4)会出现烦躁易惊、磨牙、荨麻疹等反应。

3、成虫引起的并发症 1)胆道蛔虫症——最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腹部剧烈绞痛、屈体弯腰、坐卧不安,还伴随有恶心呕吐。部分儿童还会发生胆道感染,出现发热和黄疸等。极少出现,儿童体内的蛔虫直接窜入肝脏,引起出血和脓肿。 2)蛔虫性肠梗阻 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2岁以下的发病率最高。发病非常突然,儿童会表现出现脐部周围或者右下腹有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甚至有呕吐腹泻等反应。 3)肠穿孔及腹膜炎 多是因为持续较久的蛔虫性肠梗阻或阑尾炎,引起腹膜炎而导致的。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整个腹部剧烈绞痛,伴随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反应。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蛔虫病 孩子肚子有蛔虫的症状,家长们可能听过很多说法,比如,容易饥饿或偏食、食欲不振、磨牙、脸上长白斑、消瘦等。其实,这些都不是孩子患上蛔虫病的特异性特征,因为这些情况其他疾病也会出现。 1、如何从孩子的表现中判别 揉腹部:当孩子经常出现上腹部、肚脐周围腹痛时,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家长帮孩子揉一会儿肚子。如果感觉孩子的肚子是软软的、不会腹肌紧张,而孩子自己也很喜欢按揉肚子,肚子疼时揉一下就不疼了,那么可基本判断孩子肚子里有蛔虫了。 2、到医院做个简单的虫卵检测 最准确的方法,是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虫卵检测。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磨牙、脸上长白斑情况,就跟蛔虫病联系到一起,盲目买驱虫药给孩子吃,这是不可取的。当怀疑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时,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化验一下大便来确诊。 蛔虫病怎么治 蛔虫病,一般服用蛔虫药即可治愈。 儿童得了蛔虫病后,家长只要给他们服用蛔虫药,就可以将蛔虫杀死或驱出体外。经过驱虫治疗,一般3-4个月后检查粪便中没有虫卵就治好了。服用蛔虫药最好禁食油类食物。现在的蛔虫药一般毒性较小,但吸收后仍有可能产生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1、甲苯达唑,又称安乐士,是治疗蛔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它能直接抑制虫体,使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