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油气演化

①寒武—奥陶系地台上第二次的大的海侵沉积旋回,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面积约为40万km2。整个地台表现为开阔的温带广海环境,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海相地台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生油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拗陷中。

②受海西构造运动的控制,石炭系—下二叠统是海侵—海退的沉积环境旋回,主要沉积了地台型浅海、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生油层厚度大。

③二叠纪末期的晚海西运动使整个塔里木盆地转入陆相盆地发展阶段,盆地的分割性很强。中、晚三叠世,一些断陷湖泊变为半深湖区,形成了深灰色、灰黑色、有机质丰富的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层。

参考文献:

汤良杰,《塔里木盆地演化和构造样式》

丁道贵,汤良杰,《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欧阳沙怀,魏洲龄,林舸,《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因果论油气大地构造》

范璞,马宝林,《塔里木油气地质总论》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 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 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 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 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 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喜山期区内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走滑拉张应力场作用,在山西隆起区产生北西一南东向拉张应力,发育了山西地堑系,区内形成了榆次—介休一带的晋中断陷,沉积了上千米的上第三系、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其他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继续遭受剥蚀,并在北部和东南部因拉张而形成北东向正断裂,致使沁水盆地定 一36—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及古温标法两类。 一、地球动力学模型法 地球动力学模型法是通过对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岩石圈构造(伸展、减薄、均衡调整、挠曲形变等)及相应热效应的模拟(盆地定量模型),获得岩石圈热演化史(温度和热流的时空变化)。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热史模型,根据已知或假定的初始边界条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盆地构造沉降史相拟合,从而确定盆地底部热流史;进而结合盆地埋藏史,恢复盆地内地层的热演化历史。 不同类型的盆地由于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因机制的差异,导致盆地演化过程的不同。因而描述其构造热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也是不同的,P.A.Allen和J.R.Allen(1990)在其论著中对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挠曲盆地及与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的热史模型都作过详细地论述。 (一)伸展盆地 伸展盆地是目前研究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类型,裂谷、拗陷、拗拉槽和被动大陆边缘是其基本样式。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下形成,其主要的构造热作用过程包括: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地幔侵位、与热膨胀和冷却收缩以及沉积负载相关的均衡调整。裂谷是地壳中的拉张区,现代裂谷具有负的重力异常、高热流值和火山活动等特征,表明在深部存在某种热异常。裂谷分主动裂谷与被动裂谷两种类型。 1978年McKenzie研究了被动裂谷或机械伸展模型的定量结论后,提出了瞬时均匀伸展模型。该模型假定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量是相同的(即均匀伸展);伸展作用是对称的,不发生固体岩块的旋转作用。因此,这是纯剪切状态。构造沉降主要取决于伸展量、伸展系数(β)以及初期地壳与岩石圈的厚度比值。该模型可概括如下:①拉张盆地的总沉降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初始断层控制的沉降,称为初始沉降,它取决于地壳的初始厚度及伸展系数β;其二是岩石圈等温面向着拉张前的位置松驰,从而引起的热沉降,热沉降只取决于伸展量的大小;②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控制的沉降是瞬时性的,而热沉降的速率随时间呈指数减小,这是由于热流随时间减小的结果。McKenzie(1978)提出了计算初始沉降、热沉降和地表垂直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奠定了伸展盆地定量模型和模拟研究的理论基础。该模型已成功地应用于北海盆地和各种大陆架。但是Slater等(198)在有些地区发现:实际 地壳伸展和初始沉降量要比McKenzie。模型预测的小得多,同样热沉降值要比根据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带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制约-林畅松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 306~31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780780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7807802.html, 306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带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制约 林畅松①*, 杨海军②, 刘景彦①, 蔡振中②, 彭莉①, 阳孝法①, 杨永恒① ①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 库尔勒 841000 * E-mail: linc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7807802.html, 收稿日期: 2008-07-20; 接受日期: 2008-12-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 2006CB202302)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372056)资助. 摘要通过古隆起地貌恢复、不整合分布样式及沉积相等研究, 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古生代重要发育期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 中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的中央隆起带是由和田河古隆起、和田河东古隆起、塔中古隆起及巴楚古斜坡等组成的、具有复杂古构造地貌的大型古隆起-古斜坡带, 总体由西向东倾没; 可划分出高隆带、断隆平台、古隆边缘斜坡或坡折带、陆棚斜坡或低凸起带、陆架坡折带及深海盆地或平原等古地貌单元. 它们对沉积古地理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古隆起边缘斜坡-坡折带往往控制着构成重要储层的台缘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和分布. 晚奥陶世晚期盆地东南缘强烈隆起, 塔中古隆起东段随之隆升并由东向西掀斜, 形成由东向西倾沿的鼻状古隆起带. 早志留世和晚泥盆至早石炭世盆地中北部的古构造地貌由原来的东低西高转为北东高、西南低; 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带、古隆边缘斜坡带、坳陷边缘缓斜坡带及坳陷带等古构造地貌单元. 构造隆起末期沿古隆起边缘斜坡至坳陷边缘发育的低位及海侵体系域可形成重要的储集体. 古隆起地貌与盆内多个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具有密切关系. 从古隆起区向坳陷区可划分出高隆区的不整合复合带、古隆起斜坡边缘的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超覆不整合三角带、古斜坡与坳陷区过渡的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带以及坳陷内的整合带. 削蚀不整合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可形成重要的地层圈闭, 是有利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带. 关键词 古构造地貌 不整合分布样式中央古隆起带塔里木盆地 沉积盆地的古地貌或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古地理的控制研究, 是当前国内外沉积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热点领域. 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进行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砂体等形成期的古地貌恢复和研究, 即“地震古地貌”分析, 已成为近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和新的分支学科生长点[1~4]. 塔里木盆地是位于我国西部含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大型叠合盆地[5~8]. 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过多期重要的构造变革, 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盆地结构. 其重要的地域特色之一是发育了多个区域性的构造不整合面和多个盆地规模的古隆起带. 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和研究已表明, 盆内大型的古隆起、古斜坡带的形成演化与盆地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对盆内的油气聚集起到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盆内古隆起形成演化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勘探部门

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

第25卷 第5期2005年9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 V o.l 25,N o .5Septe m be r ,2005 第一作者简介:刘嘉麒 男 63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E -ma i :l li u j q@m ai.l i ggcas .ac .c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1999043502)资助 2005-02-31收稿,2005-07-11收修改稿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5)05-533-07 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 * 刘嘉麒 秦小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它经过长期海陆变迁和盆山耦合作用形成。从元古代到晚二叠纪,一直处于海洋环境,几经海侵海退,有大量海相沉积。从二叠纪末开始,全区抬升,海水退出,盆地进入陆地发展阶段,以湖相和河流相沉积为主,仅在西部边缘有泻湖相沉积;至渐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盆地彻底与古特提斯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盆地的气候环境从晚白垩世就已向干热发展,形成了广泛的红色沉积和膏盐;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及其他山地快速隆升,对盆地的环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盆地腹地出现荒漠化,风成沙堆积面积扩大;第四纪时,干旱化气候进一步加剧,塔克拉玛干沙漠逐渐形成;一些天然绿洲在盆地周围和河流流域相伴而生,从而奠定了今天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古时绿洲大部分是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和集结地,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汉朝还比较繁荣,后来变成了废墟和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向南推进约100~150k m,而注入盆地(沙漠)的河流向上游收缩几百公里。主题词 塔里木盆地 绿洲 环境演变 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 P534,P941.7,X141 文献标识码 A 1 盆地概况 塔里木盆地呈蛋圆型横卧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图1),东西长1400km ,南北宽520km,面积约56@104 k m 2 ,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周围高山耸立,一些山峰海拔7000m 以上,而盆地内向下强烈凹陷(根据沉积厚度)达10000m,是地壳升降幅度最大地区;高山地带冰川发育,是盆地的主要水源,雪线在天山南坡为3500~4000m,昆仑山为4700~6000m 。盆地表面相对平缓,周边山前地带翘起,海拔高度西南缘为1400~1600m,北缘为1000~1200m;中间低洼,塔里木河中下游海拔高度为900~1000m,至东北角罗布泊一带为780m [1] 。全球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盆地成相似形分布在盆地中央,面积为33.7@104 km 2,覆盖盆地60%以上;一些绿洲镶嵌在盆地的周边地带(见图1)。塔里木盆地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温差大,昼夜温差>15e ;无霜期长,一年有200~230天;降水量少,年均50~70mm,最低32~16mm;蒸发量高,平均1500mm /a ,最高(塔中)3700mm /a ;风沙多,每年有50~100多风沙日,是 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2 盆地的演化与环境格局 塔里木盆地是经过长期海陆变迁和盆山耦合作用形成的 [2] 。总的来看,盆地所处地质背景属于地 台,是亚洲古大陆的一个陆核。前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青白口群变质碳酸岩是盆地的基底;震旦-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全区下沉,经历了海侵-海退的全过程,以碳酸岩、泥页岩沉积为主,处于海洋环境;志留纪-泥盆纪(早海西运动),处于海退时期,全区抬升,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盆地呈现准平原化,形成三角洲-浅海陆架环境;石炭纪-二叠纪(晚海西运动),除东部仍为陆地外,全区再度下沉,广泛海侵,形成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沉积 [3,4] 。 二叠纪末全区抬升,并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周围山地快速崛起,海水从西南方退出盆地,塔里木盆地成为陆内盆地,接收河湖相和洪流相沉积。 三叠纪(印支运动)构造格局较古生代发生很大转变,拉张作用强烈,揭开了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的序幕,形成山前凹陷和断陷盆地,以盆地北缘较为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 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 ,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 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 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 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 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7) 晚第三纪—第四纪: 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 (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 2)成藏要素:生成—运移—聚集—保存。Bally 等将板块构造作为盆地分类依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分析和模拟

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分析和模拟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裂变径迹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由于裂变径迹方法具有年龄和独有的长度分布特征,其在热砾石分析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定量性和系统性,因此成为定量热历史模拟的关键方法。 本次实习以中扬子秭归盆地的裂变径迹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hefty软件,开展时间-温度热历史模拟,分析构造-热演化过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软件和模拟方法。 二、实习区区域地质概括 秭归盆地分布于巴东、秭归、兴山一代,主体由晚三叠世和侏罗纪地层组成。它位于3组不同方向的构造线交汇部位,东为黄陵隆起、北为神农架穹窿,南为湘鄂西弧形褶皱带。秭归盆地基底为三叠纪巴东组,为东部峡口一线深,向西逐渐变浅的古地貌,控制该盆地的断裂为新华断裂。盆地基底面为印支-燕山运动古构造面,位于中三叠世巴东组与晚三叠世九里岗组之间。在两河口等地可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古风化壳,在区域上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盆地东缘一般缺失巴东组部分地层,为沉积间断造成。此界面特征表明印支-燕山运动在区内虽没有导致基底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但由于区域性的差异抬升,形成了黄陵隆起和秭归凹陷,存在一个明显的古构造面。由于这种抬升作用形成了盆地早期的内陆河湖环境,沉积物均来自于黄陵隆起。晚三叠世盆地开始坳陷,其中东侧坳陷速度明显高于东部,随着盆地坳陷夫妇的不断加大、加快,沉积厚度剧增,且盆地范围较晚三叠世亦有所扩大,沉寂了以内陆湖相为主的早侏罗世沉积物。其后随着沉积物的充填和地壳抬升,盆地开始萎缩,至晚侏罗世抬升为陆。由此显示出秭归盆地经历了从海相抬升为陆,差异下坳为陆相湖盆,以沉降、相对稳定和萎缩而告终的沉积演化历史。 三、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分析和模拟 根据实验所给数据,进行裂变径迹模拟,模拟结果如下: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为了揭示这一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前人从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演化,主要构造运动,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沉降史,以及构造变形与成因机制等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应用构造-地层或构造-层序分析原理,研究相应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及盆地特点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是盆地模拟的主要内容之一。构造沉降史与热流演化史构成其两大核心研究内容,在理论基础上,构造热演化模拟依据的是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方法手段上,采用的是数值方法,如有限差分或有限元;在研究尺度范围上,它着眼于盆地形成的岩石圈背景。因而研究的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区域热背景。本文简单阐明热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重点讨论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热在沉积盆地演化中的作用 热是沉积盆地演化中的重要因素。岩石圈热结构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应力应变状态、流变学性质,还可影响其有效弹性厚度从而影响岩石圈的均衡作用。热在沉积盆地演化中的作用因盆地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目前,根据沉降机理盆地可分为三类:一是单一热机理形成的盆地,如大洋岩石圈背离扩张中心运动的冷却与沉陷;二是地壳、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形成的盆地,如拉张盆地;三是岩石圈加载造成挠曲或弯曲变形而形成的盆地,如前陆盆地。在第一类盆地中,热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既是内因也是外因。在第二类盆地中,热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在拉张期,由于地壳、岩石圈拉伸减薄,在局部或区域均衡作用下,地表产生构造沉降。此阶段,热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均衡作用来体现的。而在张后期,由于热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地温梯度抬升,岩石圈原有的热平衡被打破,张后热沉降期也是岩石圈恢复热平衡的时期。此阶段热作用是直接的。因此,此类盆地热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均衡作用和热作用本身共同体现的。对于第三类盆地,热的作用则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影响挠曲均衡作用来体现,尽管热本身也可作为负载影响盆地的形成。 二、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现状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目前关于沉积盆地成因演化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式可分为三类: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沉积盆地成因地球物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同时也制约着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三、发展趋势展望 从长远来看,在探索盆地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过程方面盆地动力学模型是必须的。而由于运动学模型和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在预测盆地观测特征方面的成功,在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面,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在一定时期将仍占主流。 (1)正演模型的完善 许多盆地形成演化都与多种机制的联合作用有关,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综合考虑盆地周缘背景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盆地多重演化机制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以及深、浅部因素的叠加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将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正演模型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盆地形成是板块构造、岩石圈运动在地壳浅部的一种表现形式,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不仅受盆地本身成因机制的影响,周缘岩石圈背景对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发育在大陆边缘的拉张盆地,与发育在碰撞造山带的拉张盆地,其盆地成因一致,但周缘岩石圈背景却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也将带来不可避免的差异。研究周缘岩石圈背景,尤其盆山耦合作用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有利于突破针对盆而研究盆的传统观念,将为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的创新带来广阔的前景。 盆地的演化往往经历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成因的演化阶段,叠合盆地是我国盆地性质和演化的主要特色。如,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拉张,而西部盆地经历了多期挤压甚至一些盆地同时经历了多期拉张与多期挤压。叠合盆地演化历史的复杂性,也给构造热演化模

塔里木盆地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每年的8月底到11月初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季节工,其需求量大约在50万人左右,其中以河南和四川农民工最多。 材料三:棉花是喜温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怕低温霜冻,怕阴雨渍涝;棉花是直根,有较发达的根系,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 (1)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 (2)描述塔里木盆地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影响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3)该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基地,简述该地种植棉花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4)简要分析摘棉季节民工流动对图示区域和输出区的益处。 【答案】 (1)水源 (2)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 ①地形平坦,水源丰富;②城市及居民多,客货流量大。 (3)夏季光照,热量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4)对输入地: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区: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时,增加农民收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3.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补给的季节特征。 4.描述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近年来,绿洲面积不断缩小,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大,简述当地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人为原因。

2.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四周有高山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达到。 3.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夏季补给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 4.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河流沿岸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当 5.(1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根据新疆自然状况,分析对喀什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 (2)(2分)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3)(3分)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4)(3分)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答案】(16分) (1)(8分)有利影响:国界线漫长,有利发展边境贸易;新疆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采矿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地域广阔,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等。(6分) 不利影响:气候干旱,水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耗水工业的发展;(2分)(答案要求呈现因果关系,因果各1分,每一要点2分,有利影响回答满3点得6分。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2分)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山地降水补给(回答任意2点得2分)。 (3)(3分)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4)(3分)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6.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形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区为________。 (2)图示地形区与周围区域的边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明确的或模糊的)。(3)图示地形区中的河流属于________(内流河或外流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