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

(一)原文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

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

1.生命歷程

(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

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出生於名門族之家。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

任大將軍何進長史。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十四歲前居故鄉)

抵長安,粲盡露頭角。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甚至建安五年前後,粲更有〈荊州文學記官志〉一文,頌揚劉表延攬儒士,謀求經術。劉表原欲嫁女於粲,終而嫌粲貌寢形陋,將女兒嫁給粲之族兄王凱。王粲流寓荊州十五年,實未獲重用。王粲十七到三十二歲在荊州。

(2)歸魏的鄴下生活

建安十年九月曹操取得荊州,即擢用人才,辟召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王粲從此加入曹操幕下的文士行列中,與劉楨、徐幹、陳琳、楊脩、應瑒等文士相互酬贈,亦逐漸獲曹氏父子的青睞與信任,而遷升軍謀祭酒。曹操受封後,王粲更旋被任命為掌實權的侍中之一。二十三年(二一八)初春,曹操軍隊在居巢遇疫癘,並將病菌帶回鄴城,造成大災難,王粲無法倖免於難而離開人世,年四十一。三十二到四十一歲在鄴,死後被葬在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147

2.文學成就

147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3;《三國志〃王粲傳》,《三國誌集解》,宏業書局頁531—532。

他文學兼工各體。他見生民離亂之苦難,既慘惻,又憂憤,便以敘事方式記敘了戰爭的殘酷與不仁的〈七哀詩〉之一。全詩音節緊促,格調悲涼,向為後人推重。流寓荊州十五年,因仕途不順,詩多表露出對生命的感傷尤凸顯久滯荊州的愴惻之情的〈七哀詩〉之二,詩以淒冷氛圍渲染羈旅憂思之情,雖源出《詩》、《騷》傳統,惟去國懷鄉之思,又為王粲生命之直接表露,有其真切,淒惻之情。

而此一去國懷鄉之思,在〈登樓賦〉一文尤淋漓盡致的展露。懷才不遇與去國懷鄉、憂時感事綰結為一,真切的逼顯王粲心中的原音。全篇抒情小賦中鋪陳了駢儷化的語言美感,尤是建安時期辭賦之風轉變之開啟者與代表者。

鄴下時期是王粲志得才騁的重要生命年段。此期,王粲創作偏向宴享、詠物等作,少寄託,多頌美,格調昂揚奮發。此外,亦有如〈從軍詩〉五首征戰之詩,氣象壯闊,格調蒼勁,為後來邊塞詩開闢先路。

王粲以博識之才,創作了各體作品,也形構出不同的文風,其詩以五言居多,賦以騷體居多,詩文以抒情見長,多志士悲歌,騷人情思。建安七子中,王粲文學成就可謂居首位,《文心雕龍.才略》即謂粲:「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詮賦》「仲宣靡密,發篇必道」--說他賦結構緊密,行文遒勁有力;鍾嶸《詩品》則將王粲和曹植、劉楨共列於上品。可見晉宋對王粲文學評價之高。在中國詩歌史、辭賦史上,有其不可磨滅之地位。

3.王粲行跡圖

依文化大學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及沙學浚編中國地理圖集:148

(三)〈登樓賦〉內容大要

本賦之主脈在「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憂」兩句,全篇賦意皆緣此二句而舖衍。依情境全賦共分三段。

第一段敘事平舖直述,重點則結於最後一句。內容可分三層:1.首言斯樓之雄偉壯觀,可藉以消憂

登樓四望--虛寫斯樓之雄偉

暇日銷憂--隱寄客旅之無奈

斯宇所處--照應四望之開展

顯敞寡仇--泛言斯樓之壯觀

2.次取登樓所見之美景

左右美景--旁連清漳廣浦,側依曲沮長洲。

前後大觀--後據高平大陸,前臨低曠沃野。

148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4。

北西古勝--北面范蠡墓郊,西向直達昭王墳壙。

富庶風物--花果遍地,稻梁滿田。

3.非吾故土雖美不足留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這是《登樓賦》的主旨。

第二段由敘事而說理、主要在「人情同於懷土」不因「窮達而異心」!內容也分為三層:先以直述法正面寫情,次以情景交融之法寓情於景,最後以典故提出「人情同於懷古」。

1.遭亂遷久,幽思難任

紛濁遷逝至今已愈一紀,情惓懷歸何人可任憂思。

2.憑檻遙望,故鄉縹緲。山川隔阻,涕橫弗禁。

3.聖賢凡愚,懷土情同

在陳困厄,孔子思鄉,嘆不如歸;鍾儀不忘本,繫囚仍奏楚樂;莊潟貴顯,病中仍呻越聲。

第三段是〈登樓賦〉的重心。在內容蘊義上,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由「轉」而「合」,此段也可分為三層。

1.日月逾邁,懼生命虛度

歲月飛逝,太平難至;寄望朝政平治,藉大道展才力;懼尸位如懸匏,憂渫井而不汲。

2.徬徨景色,淒絕心腸

舉步徘徊,悵然神傷;夕陽無光,倏忽隱匿;寒風蕭瑟,朔氣並起;長空暗暗,天色慘慘;走獸四顧,惶惶求群;飛鳥高鳴,振翅相應;平原寂寂,曠野無人;征人匆匆,勞累不息;中心悲涼,百感交集;情意憂苦,抑鬱哀傷。

3.下樓賦歸,輾轉難寐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照應首句。149

總之,依文意分析我們可得知:作者於文中所要表達的重點有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略言之:即「離鄉懷歸之客愁」,「懷才不遇之感慨」,和「亂世思治之政治關懷」。作者胸中之悲情,全以直述之方式做全然赤裸的書寫,情真摯切毫無掩飾,直述沉痛凝重之感情,顯現慷慨悲涼之情調。

〈登樓賦〉傳誦已久,晉代陸雲說「〈登樓賦〉名高,恐未可越爾」(〈與兄平原書〉)。南朝劉勰在談論「魏晉之賦首」(《文心雕龍.詮賦》)時,也以王粲列為第一家。宋代朱熹則認為〈登樓賦〉「尤過曹植、潘岳、陸機愁詠、閑居、懷舊眾作,蓋魏之賦極此矣」(《楚辭後語》),到元代,更有鄭光祖以此為題材,編了一齣雜劇〈王粲登樓〉。〈登樓賦〉的盛名,不是虛攪而得的。這篇作品篇幅短小,內容充實,藝術上很見特色,在辭賦發展史上,它是抒情小賦成功地顯示其優點的代表作之一。150(四)〈登樓賦〉的創作意識

在文學中所欲表現的,不外是一種憧憬希望和理想,一種純真性情流露。而作者要先有真實的感觸,透過真實的感情,而後才能有創作意識的形成,所以意識是內心理想情感的融合。因此我們要研究和欣賞王粲的〈登樓賦〉,自然不能不來探討一下他寫作登樓賦的創作意識。我們分析王粲〈登樓賦〉的創作意識,可以分為以下的幾項來說明:

1.抒發自己的不平

依《三國志.王粲傳》「…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

149「(三)〈登樓賦〉內容大要」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7、58;江舉謙〈王粲登樓賦〉,明道文藝229期,頁28–37。

150參見江舉謙〈王粲登樓賦〉,明道文藝229期,頁28–37;文史哲出版社《古文鑑賞集成》,頁360。

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即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不甚重也。」151依本傳王粲避亂荊州,原本是想展才能,匡濟天下,不料因為自己長得短小,體格不夠雄偉,再加上面貌醜陋,所以雖然懷有濟世的志向,非凡的才能,卻不遇知音,不得重用,使得自己志與願違,而滿懷愁緒鬱結屈處荊州十多年,於是就在萬般無奈中登上了荊州當陽縣的城樓,原本是想要藉看四野的眺望,用那美好的自然界景色,來排除自我內心中的憂愁,可以登高長嘯,依舒心中勞結,不料王粲登樓遙想感物興懷,江南好風光,更使人懷想故鄉。客居異地,才華不展,倍感悽涼,不由得牽動了愁腸,勾起了鄉思,於是便有了這篇〈登樓賦〉的創作。

2.文人時代意識的感觸

詩人多愁善感,尤其社會的紊亂不安,詩人就常常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哀傷激怨的熱情,尤其王粲身體戰爭中流離傷亂的激情,和自我有志不伸,不得知音的孤立愴痛,自然會一洩為快。屈原的〈離騷〉、東坡的〈赤壁賦〉、白居易〈琵琶行〉,甚至民國的抗戰文學、反共文學等無不如此,王粲另外寫有〈七哀詩〉三首,也是他久客荊州而有志不得伸展,黯然情傷而思歸故鄉的作品,尤其第二首我們如果拿來與〈登樓賦〉對看,更能與〈登樓賦〉相呼應。

王粲的〈七哀詩〉共有三首,而「七哀」二個字的解釋,依照《韻語》陽秋所說的是「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謂之七哀。」王粲名其詩為〈七哀詩〉,自然是內心有

151摘自《三國志〃王粲傳》,《三國誌集解》頁531—532。

所感而發。這和〈登樓賦〉中所表現的意識是完全一致的。

王粲〈七哀詩〉之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幕愁我心。山岡有餘映,巖阿增重陰。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霑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思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3.楚辭的影響

王粲的〈登樓賦〉,完全是一篇屬於騷賦體的文章,充滿了十足的《楚辭》韻味,我們如果試著把它和屈原、宋玉、以及劉向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不但是句法語氣上十分相似,而且就是在意境上,也是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當然,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王粲的天才高妙,能熟練駕馭文辭,錘鍊文句而達到這個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王粲本身的遭遇,和他當時所處的荊州,正好是《楚辭》的偉大作家屈原的故鄉,自然會想到屈原的忠信,被謗而遭流放的委屈,以及屈原的那些偉大作品。同時對自己的身世遭遇自然興起了更多的感觸,念屈原想自己,抒發牢騷離情,所以就不自覺的偏向《楚辭》的格調,而成就這篇〈登樓賦〉。這一部份我們將另闢一節來探討。152

(五)〈登樓賦〉與《楚辭》的關係

王粲是一位博聞強記,才學兼優的文士,以蔡伯喈之德隆望尊,宿儒先達,還要倒屣迎門,如此的看重他,他的不凡,也可以想見了。仲宣本想在荊州佐劉氏以有為,抱著澄平天下之志。他在〈登樓賦〉裡說:「惟日月之逾邁兮,俟可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可惜志與願違,劉表不能識其真才,而加以重用。因而他客居異地,鬱鬱不得志,就起了還鄉之念,至於他所以勾起鄉愁的原因,完全由於登城樓而遙望,忽然看到那地方,風景既秀美,物產又豐富,真是天上樂園,人間勝

152參見鄭蕤〈王粲登樓賦創作意識和技巧的研究〉,台中師專學報第10期,頁112–116。

境;可是轉念此地雖好,究非故土,寄人籬下,無緣騁才;於是鄉思離愁交結胸臆,而不能擺脫了。他做這篇賦可說是完全想一吐牢騷鬱思,盡情發洩,免得積聚胸中,因勞致疾。所以這一篇屬於「騷賦」。兩漢、魏晉、六朝文人所做的騷賦也很不少,可是很少一篇能像這篇「登樓賦」如此十足的《楚辭》味的,把它和屈原、宋玉的作品放在一起,不但沒有愧色,並且句法語氣也維妙維肖。他所以能如此,固然由於他的天才高妙,異乎凡手;可是環境也有關係。他所在的地方,正是三閭大夫的故鄉,他想到楚懷王親小人,遠賢臣,使一位滿腔著熱血的忠臣義士,雖然既經微諫,終不能使庸主回心,祇好含忠懷憤而自投汨羅江了。《離騷》是一首很長的抒情詩,完全吐漏屈子的愛國之忱,和被讒遭忌之厄,字字都含著血淚,為古今第一首抒情哀歌。王粲身處其地,想到自身的處境,和他如出一轍,當他提筆一洩己身之感慨時,自然就不知不覺模擬了屈子他們的句法筆調。1.句法相同,意義也相同

(1)〈登樓賦〉:(以下簡稱王賦)「登茲樓以四望兮」。

屈原〈九歌?河伯〉:「登崑崙兮四望」。

劉向〈九歎?惜賢〉:「登長陵而四望兮」。

(2)王賦:「曾何足以少留」。

〈離騷〉:「又何可以淹留」。

(3)王賦:「路逶迤而脩迥兮」。

〈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

屈原〈遠遊〉:「路曼曼其脩遠兮」。

〈九歎?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

(4)王賦:「循階除而下降兮」。

〈九歎?逢紛〉:「顛波湊而下降」。

(5)王賦:「夜參半而不寐兮」。

〈遠遊〉:「夜耿耿而不寐兮」。

嚴忌〈哀時命〉:「夜炯炯而不寐兮」。

2.句法相同,意義亦相近

(1)王賦:「遭紛濁而遷逝兮」。

〈遠遊〉:「遭沉濁而污穢兮」。

(2)王賦:「路逶迤而脩迥兮」。

〈離騷〉:「路脩遠以多艱兮」。

〈九歎?離世〉:「志蛩蛩而懷顧兮」。

(3)王賦:「憑軒欄以遙望兮」。

〈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

〈又悲回風〉:「登石巒以遠望兮」。

3.句法雖不同,意義卻相近

(1)王賦:「曾何足以少留」。

〈又思忠〉:「弗可久兮此方」。

(2)王賦:「遭紛濁而遷逝兮」。

〈七諫?哀命〉:「遭亂世而離尤」。

〈九懷?陶壅〉:「傷時俗兮溷亂,將奮翼兮高飛」。(3)王賦:「孰憂思之可任」。

〈九章?悲回風〉:「居戚戚而不解」。

(4)王賦:「憑軒欄以遙望兮」。

〈九懷?匡機〉:「撫欄兮遠望」。

(5)王賦:「悲舊鄉之壅隔兮」。

〈哀時命〉:「到壅塞而不通兮」。

〈七諫?怨思〉:「道壅絕而不通」。

王逸〈久思逢尤〉:「望舊邦兮路逶隨」。

(6)王賦:「涕橫墜而弗禁」。

〈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

〈九章?悲回風〉:「涕泣交而悽悽兮」。

〈九懷?昭世〉:「橫垂涕兮泫流」。

〈九歎?憂苦〉:「涕流交集兮,泣下漣漣」。

(7)王賦:「原野闃其無人兮」。

〈遠遊〉:「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寞其無人」。

〈九歎?離世〉:「路蕩蕩其無人兮」。

〈又怨思〉:「經營原野杳冥冥兮」。

(8)王賦:「征夫行而未息」。

〈九歎?離世〉:「征夫勞於周行兮」。

又:「征夫皇皇其孰依兮」。

4.句法雖同,意義卻迥異

(1)王賦:「聊暇日以銷憂」。

〈九章?思美人〉:「聊假日以須時」。

〈九懷?危俊〉:「聊假日兮相佯」。

〈九歎?遠遊〉:「聊假日以須臾兮」。

(2)王賦:「情眷眷而懷歸兮」。

〈九章?悲回風〉:「愁鬱鬱之無快兮」。

(3)王賦:「冀王道之一平兮」。

〈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

根據上面的對照,不論句法方面,筆調方面,甚至於意思方面,它和整個

的《楚辭》有著密切的關係。人說「文窮詩乃工」,當然,即使王粲他再有才華,如果不因世亂,避地荊州,遭到白眼,藉賦文以吐勞結,說不定還作不出這樣一篇千載後,猶令人悽愴的騷賦呢!153

(六)〈登樓賦〉各句文意與句法

1.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我利用休沐假日,登此樓散心,用來消除我思鄉的憂思與愁悶。

此二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上句又為二句敘述簡句以目的關係構成的複句,下句也是二句敘述簡句以目的關係構成的複句。

2.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觀此樓的位置所在,實在是十分爽朗開闊而很少有別的樓宇可相匹敵。

此二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上一句是敘述簡句;下一句是表態繁句。

3.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此樓所在的位子是連帶著清澈漳水相連的水濱,一靠著彎曲沮水漫長的沙洲。

此二句是平行關係構成的複句,上下句都是敘述簡句。

4.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這城樓所處的地方,背後是高起而平坦的寬廣道路,前面是水邊下濕而可灌溉的河流。

此二句是平行關係構成的複句,上下句都是敘述簡句。

5.北彌陶牧,西接昭丘:。這城樓所望見的地方,北終止於陶朱公墳墓的郊野,西面連接著楚昭王的丘冢。

此二句是平行關係構成的複句,上下句都是敘述簡句。

6.華實蔽野,黍稷盈疇:草木花實遮蔽田野,黍稷等農作物盈滿了農田。(極言其農產品之豐腴)

153參見許世瑛師〈寫在登樓賦之後〉,張健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經選叢刊》,頁423–435。

此二句是平行關係構成的複句,上下句都是表態繁句。

7.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雖然此地真正很美而不是我的故鄉,那麼還有什麼值得我稍作羈留的呢!

此二句是因果關係構成的複句。其原因小句也是容認關係構成的複句,前小句為表態繁句,後句為判斷句;其後果小句為一表態繁句。

以上是第一段,談登樓之所見,因登高望遠而興懷土之思,為一篇大旨之所在。

8.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遭逢時局的混亂而遷移離開故鄉啊!時間的久長,到現在已超過十二年了。

這二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因果關係構成的複句「遭紛濁」是敘述句,「遷逝」也是敘述簡句。第二小句是一表態繁句。9.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我的情思依戀返顧思念要回故鄉,這種強烈的思鄉之情,誰能承擋得起呢!

這二句是因果關係構成的複句,原因小句是表態簡句,第二小句是敘述簡句。

10.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憑靠著樓上的欄杆,而遠遠的眺望啊!向著北風而披開衣襟。

這二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這二句都是敘述簡句。

11.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平原遼闊極盡目力,也望不到山陽啊!是視線被荊山的高峰所遮住了。

這二句是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平原遠」表態簡句,「極目」敘述簡句;第二小句是敘述簡句。

12.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返鄉的路既漫長又悠遠啊!川流的水路已是那麼悠長,而濟渡又是那麼深。

這二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表態簡句,第二小句是表態繁句。

13.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悲傷故鄉受到山川的壅避阻隔啊!欲回也回不去。由於思鄉情切,所以傷心得眼淚都禁不住,流得縱橫滿面。

這二句是因果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敘述繁句;第二小句是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涕橫墜」表態繁句,「弗禁」敘述簡句。

14.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往時孔子在陳絕糧的時候啊!都有欲往家鄉去的嘆息的口氣。

這兩句是時間關係所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敘事簡句,第二句為有無簡句。

15.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鍾儀被幽禁為囚犯而演奏的,卻是他故鄉楚國的音樂腔調,莊舄在楚國做官富貴顯達了,但是在生病的時候,呻吟的乃是楚國的聲音。

這兩句是平行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容認關係構成的複句,前面是表態句,後者是敘事簡句;第二小句句型與第一小句同。

16.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可見人們的情懷在對故鄉的思念上,都是相同的啊!又怎麼能因為得意或不得意而有不同的心意與想法呢!

這兩句是推論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表態繁句;第二小句

因果複句,前面是表態簡句,後著「異心」則由致使繁句「使心異」轉變成的敘事簡句。

以上是第二段,痛陳人生遭遇,彌增故土之思。

17.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想到時間向前進行而不停;等待時局太平的時間卻沒有能夠等到。

這兩句為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敘事繁句;第二小句「俟河清其未極」係轉折關係構成之複句。前者為一敘事繁句,後者「其未極」乃「其時未極」之省說,其本身為一表態繁句。

18.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希望國家的政局能平定,借朝廷的大道能讓我也像麒驥一樣盡量奔馳而貢獻力量。

這是目的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為敘事繁句,第二小句是敘事簡句。

19.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懼怕我也像瓠瓜一樣,

是徒然無用地懸掛在那裡,也害怕像疏浚過的井一樣而無人食其井水。

這兩句是補充關係組成的複句。前句是表態繁句;後句是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井渫」為表態簡句,「莫食」為敘事簡句。

20.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我的步履滯緩沉重而在此徘徊不去,不知不覺之中,太陽忽然就將要西下了。

這兩句是以時間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為兩句表態簡句以補充關係構成,第二小句為表態繁句。

21.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周遭環境的改變,風聲蕭索,四周同時呼嘯而起,(在聽覺上增加恐怖之感);天空上面一片黑暗,毫無光澤(又增加了視覺上的恐怖感覺)。

這兩句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又為加合關係構成的複句,「風蕭瑟」表態簡句,「並興」乃表態繁句;第二小句為加合關係構成的複句,「天慘慘」為表態簡句,「無色」為表態繁句。

22.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連走獸都趕快四下張望以尋找夥伴,鳥兒也互相呼叫振起翅膀飛走了。連鳥獸都相互招呼的離開,那又何況人呢?(這就更顯得王粲的失群無侶了)

這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為目的關係構成的複句,「獸狂顧」為表態繁句,後為敘事簡句;第二小句乃加合關係構成的複句,「鳥相鳴」為表態繁句,後者為敘事簡句,

23.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廣大的原野安靜得沒有蹤跡了,只有那個離家出外遠征的人,還在外奔走而未遑休息。

此兩句為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是表態繁句;第二小句是加合關係的複句,前面是敘事簡句,後者為表態繁句。

24.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因思鄉之情切,而外在環境改變,只有自己獨行無侶的情形下)心情感到悲傷而思戀鄉土之感觸於是發生,情意憂傷而悲痛。

這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又是加合關係構成的複句,「心悽愴」為表態繁句,後者「感發」為表態繁句;第二小句亦為加合關係構成的複句,「意忉怛」為表態繁句,後者「忉怛」乃表態簡句。

25.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既然如此悲傷淒惻)所以只好依循樓梯的階梯而下,但於時內心的憤懣之氣仍難以紓解。

這是時間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為敘事簡句,第二小句乃表態繁句。

26.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我到了半夜仍舊睡不著,悲哀惆悵徘徊不進,翻來覆去,輾轉不安而不能入睡。

這是補充關係構成的複句。第一小句又是轉折關係的複句,「夜參半」是表態繁句,「不寐」是表態繁句;第二小句也是轉折關係構成的複句,「悵盤桓」是表態繁句,「反側」是表態簡句。

以上是第三段,並言遭亂不用,孤獨多憂,百感交集而懷歸。154

154參見許世瑛師〈登樓賦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台灣師大國文學報創刊號,頁69–76;陳新雄師〈王粲登樓賦的用韻語文情關係研究〉,華嚴出版社《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頁395–421。

(七)對偶句的應用

賦重駢對,是很能發揮文學特色的一種文體。尤其是語文形式美部分,更顯現其特色,當然麗辭對偶的生成,緣自人類觀察自然的結果。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夫心生文辭,運載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他把這種偶意句分成四種。《文心雕龍?麗辭》:

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以下試從此四對分析此文之對偶運用

1.言對

言對只求字之成雙,構句較為隨性,不必使用古人典故成語。例如:「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憂」。「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濕之沃流」。「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路逶迤而修迴兮,川既漾而濟深」。「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均屬言對。

2.事對

事對,即是運用典故成語,形成成雙之對句。例如「北彌陶牧,西接昭丘」,以陶朱公及楚昭王之墳塚為典故所作之對句。「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即以鍾儀操琴,莊舄越聲之典故為偶。「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則利用《論語》與《周易》之典故所為之偶句。

3.反對

反對,是以反義詞或不同的詞句,來表達共通之意境,因為角度較為多面,因此其意象更為豐富,辭殊意顯,鋪敘華辭。例如「鍾儀幽而處奏

兮,莊舄顯而越吟」即以反義辭來表達其不因窮達而同於懷歸之情。4.正對

正對,是以同義詞或意義相近之詞為之相對以成雙。例如「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兩句同意,共述胸中淒惻之情。「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同述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情。

自麗辭之理論觀此賦,雖其為上承漢賦,下起駢賦之轉型期作品,然其麗辭之運用於全文52句中佔28句為對偶句,其中間雜散文句式,使其文辭活潑而不僵化。其格律不若駢賦之嚴苛,形式又非漢賦之鋪排,然卻情味雋永,體制清新,此賦對偶之運用是成功的。

(八)典故與引用

1.用典故及言外之意方面

賦的另一特色就是喜引用典故。依《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指引用陳言典故,增強文章之說服力,使文章意旨更具深度與密度。其要求即在「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覈,眾美輻輳,表裡發揮。」如何以具代表性之典故或事義,來涵蓋較廣之意涵,達到文約而意廣之要求。因此文章中所引用之典故,與文章所欲表達之主題內容是息息相關的。此賦中所引用之典故有「陶牧」、「昭丘」、「仲尼」、「鍾儀」、「莊舄」、「匏瓜」、「井渫」等七個。

(1)「陶牧」乃指范蠡之墳塚,其事見載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言其如何輔佐越王復國之事。王粲之用此典,實即呼應其「冀王道之一平」之政治抱負。

(2)「昭丘」為楚昭王之陵寢,《左傳?定公四年》載:「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其與王粲所處年代兵慌馬亂、民不聊生之政治環境相似,

此亦顯現出王粲悲天憫人之人道關懷,與其久亂思治的抱負相應。

(3)仲尼拘陳蔡,鍾儀為晉囚而奏楚聲,莊舄顯於楚而為越音,此三典之運用,共同呼應同一主題:歸鄉之思。人心同於懷歸,此思鄉之思,具典型之意義,反覆為中國文人所歌詠,王粲此處所引之典故,雖點出歸鄉,然仍舊緊抱其報國之情,三人之榮顯困厄,均呼應於君臣之事,雖懷歸與報國兩相衝突,然其抉擇仍先邦國而後家鄉,王粲以西京擾亂遠離京城依附荊州劉表即為明證。

(4)「匏瓜」、「井渫」則顯現出懷才不遇之悲情,王粲年十四,蔡邕倒屣迎之,年少得志,意氣風發,然卻因貌寢,不為劉表所重用,其間之落差,正王粲登樓抒懷之鬱結。然其如肯定劉表之雄才,則其何懼之有?究其用心處,此二典亦正透露出王粲對劉表之徹底失望。155

2.引用方面

本賦中除典故之運用外,也甚多引用成辭或稍加轉化的句式:

155參見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第二集》,頁513–516。

(九)〈登樓賦〉美妙的用韻技巧

王粲在此賦中依韻的特質,結合文情使情韻相輔相承,達到藝術的最

【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洛神赋原文及翻译

【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洛神赋原 文及翻译 【--爱情祝福语】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本内容由跟大家分享洛神赋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洛神赋原文: 魏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

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

古诗江南春赏析范文

古诗江南春赏析范文 我们都知道《江南春》是杜牧的名作之一,那么它的全文又该如何赏析呢?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

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扩展阅读:赏析分歧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周邦彦《点绛唇 伤感》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点绛唇·伤感 点绛唇·伤感 周邦彦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译文 我像那“辽东鹤”,离开多年之后,终于又归来了。这熟悉而又生疏的故乡,有多少能勾起我伤感落泪的地方。都说鱼能传书,可是江波空自千里长流,这些年我们竞未通过一封信。 如今物是人非,我只能通过她的妹妹代我转达凄凉的心情。不知道这哀愁何处才是尽头?我只记得:旧日的衣袖上,还留着她在东门送别我时滴落的泪水。 注释 ①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外出学道多年,后化鹤归乡,徘徊于空中,歌日:“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后常用以指重游旧地之人。 ②鱼浪:刘向《列仙传》载。陵阳子明钓得白鱼,腹中有书。此处反用其意,说恋人没有寄书,自己空等了千里外恋人的消息。

③桃根:东晋王献之为其妾桃叶作《桃叶敢》三首,其二有句;“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挑根。”桃根为桃叶之妹。以下句意为旧地重游时,不见恋人,却遇其妹,尽诉衷肠。 ④衣袂(mèi):衣袖。 ⑤东门:泛指离别之地。句意为衣袖上仍有当年的泪痕。 创作背景 周邦彦年轻时曾客游苏州,与苏州歌伎岳楚云交往甚密。后来周邦彦离开苏州回到京师,但对其情意却丝毫未减。当词人再次回到苏州,去拜访岳楚云时,她已嫁与他人。几天之后,周邦彦参加苏州太守蔡峦的宴会时,见到了岳楚云的妹妹,于是词人便创作了这首《点绛唇·伤感》来表达自己的无尽相思之情。事后,当岳楚云读到这首词时,被感动得数日泪流不止。 赏析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起首二句以比兴发端。将自己比作离家千年的辽东鹤,一旦飞回故乡,事事处处都引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触发起无限伤感的情怀,“辽鹤”用的是《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故乡多少伤心地”,《夷坚二志》作“故人多少伤心事。”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两句。暗用典故。刘向《列仙传》载:“陵阳子明钓得白鱼,腹中有书。“又,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化用旧典,补叙别后多年了无音们。

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洛神赋》赏析 导读:《洛神赋》原文 作者: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

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

江南春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江南春中心赏析试题答案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鉴赏关键点】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思想内容】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名句赏析】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语双关,既是写雨中的江南景色,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又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引人遐想。 【中考链接】 2006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2009年江苏省镇江市 (一)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共5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的描述出来。(3分) 答: 8.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二、(一)7.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 8.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赞同后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原文及赏析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评解】 此词上片写景,明月清风,画船载酒,转眼夜阑人散,残酒渐消,独自凭栏,不胜怅惘。下片抒情,叹人生聚散匆匆,别恨年年。那淡烟疏柳,芜城残漏,益增慨叹。这首词,清新雅洁,幽怨缠绵,表现了魏词的特色。 作品抒发了离愁别绪,是有感于人生聚散无常而作。词写月夜送别,侧重点在居者的忧思、别后月夜的伫望和凝想。词中对女主人公自我形象的描写着墨不多,摄取清风、明月、淡烟、疏柳、隐隐鼓漏等清丽秀逸的景物来烘托映衬,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上片先以工笔绘景: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月夜恬静、皎洁、优美。 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干,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江波、清风、明月、画船,这几个富有特征的意象并举,构成了一个清丽纯净、沁人心脾的意境。“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之下,却突然接上“人归后”这三字,意脉陡转,气氛骤变,顿时带来了无限的寥落和空虚之感。“人归后”三字含蕴丰厚,既点明行人,又暗示送者独留,从而逗出下文对居者的描写。“渐消残酒”翻进一层,写临行前,置酒饯别,双方筵席间缱绻叮咛、依依难舍之情,一并涵盖在内。“凭栏久”紧承“渐消残酒”,“独自”应上“人归后”。这几句写的是这位女郎兀自一人,夜幕中凭栏伫立,不忍离去,她对行人的无限钟情,她的满怀思绪,不言自明。 过片写“独自凭栏”的思绪。对于恋人,短暂的分离已足可消魂,何况年年分别,岁岁离恨,而这回又归期难凭呢!这两句,好似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她从当前的离别进而回想起昔日多少次的“聚散匆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辛酸与忧虑、期待与不安,容纳了多少实际的生活内容!她凝神冥想,思绪翻腾,而时间如奔逝的流水从她身边悄悄掠过。猛然,远处的芜城传来隐隐的更鼓声,原来夜已很深,回首遥望,向时的津渡一片沉寂,只有残月映射下的两行疏柳、几缕淡烟,依稀可辨。芜城,扬州别称。南朝宋竟陵王刘诞作乱,城邑荒芜,遂称芜城。鲍照写过著名的《芜城赋》,其后,芜城常被用来寄慨。煞拍三句,以景结情,言止而意无尽。“重回首”遥接“人归后”,“芜城漏”暗合“凭栏久”,全篇浑然一体,妙合无垠。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清人陈焯亦云:“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这些评价中,足见此词作者艺术功力之高。此词借景色之映托以言情,具深婉流美之致,显示了作者不凡的

《洛神赋》赏析评价

诗情画意流传千古 ——浅评顾恺之《洛神赋图》【内容摘要】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诗作《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流传千古,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以浪漫主义手法,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笔者主要讲述了《洛神赋图》的创作背影,以及它的来源,进而对其内容、构图、用色、笔法、意境进行分析,且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对现有的材料、图画、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浅研,得出自己的浅微的认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流传千古。 【关键词】 顾恺之\《洛神赋图》\诗情画意\气韵\流传 一、引言 魏晋南北朝为中国绘画史初创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名画名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传世名家顾恺之以及史传名作《洛神赋图》。这幅画开启绘画进程一个时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谈及顾恺之,他是有历史记载和文献可靠的历史上的东

晋著名画家,约生于344年,卒于405年字长康,江苏无锡人,尤以人物画见长。在约364年,顾恺之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从此引起轰动,开启了走向大师之路的开端。 顾恺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人,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但在众多才艺中,他的画作是最为成功的。其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在画艺方面,著众多画论,且影响深远。《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都是其画作中的精品。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于图画人物,东晋的大名士谢安曾评价顾恺之的人物画,用“前无古人”这四个字来表达对其人物画的推崇。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以及顾恺之并称“六朝三杰”,在当时,影响甚大。三杰之间各有差异,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顾恺之和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疏体和密体”也成为后世人物画最为重要的两种类。 由作者谈及作品,《洛神赋图》是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作而成的长卷。且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宓妃的形象为依托,描绘出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江南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整体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

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郭酒旗。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

《洛神赋图》赏析

1.《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用连续图画形式所绘的长卷。 1全画卷主要内容 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美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全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倾诉、别离。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2画中人物服饰分析 2.1洛神 展开画卷,只见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长裙曳地,正如曹植自己在《洛神赋》里描述道:“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之流风回雪”,多么灵动,多么飘逸啊。 在高耸的云髻的修饰下,洛神显得格外高挑。洛神的云髻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当时假发盛行,各种发髻也应运而生,有双髻、螺髻花钗、芙蓉髻等等,别具风采。 洛神身上穿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服饰,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接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装饰物,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的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而写成了杂裾垂髾服。迎风而起的衣带更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来自天界的不平凡之感,似是开卷就想告诉我们曹洛早在相遇就已

经注定结局的分离。 至于洛神手上持的像似扇子的东西,名为麈尾。它形如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亦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都有很大不同。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且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这就让我有点不解了,为什么洛神,一个女神竟也持麈尾呢?可能是为刻画出一个高雅的女神形象吧。 2.2曹植、随从官员 画卷中的曹子建及随从官员“宽衣博带”,给人以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感觉。这是当时文人、士族十分崇尚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概括性特征是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汉代的服装与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曹植头戴梁冠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尽显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随从官员头戴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最早产生于汉代。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戴时必须罩于冠帻之外,才成为帽子,下边用丝带系结。 3总结 《洛神赋图》不论从内容、艺术结构,还是人物造型描绘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瑰宝之一,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时代审美及服饰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山郭:山城。 2、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

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诗词赏析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诗词赏析 点绛唇·感兴 宋代: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栏通:阑)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 上好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 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注释 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的*之作。这首词是王禹 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 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 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 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 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 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 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 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很多。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 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 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 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使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从思想内 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 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洛神赋(曹植) 赏析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就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就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就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与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与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就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就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就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就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得神女之事,于就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就是就在长满杜蘅草得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得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得洛川。于就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瞧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得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得车夫对她说:“您瞧见那个人了吗?那就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得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瞧见得,莫非就就是她!她得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她说:她得形影,翩然若惊飞得鸿雁,婉约若游动得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得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得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山郭:山城。 2、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诗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诗词赏析 点绛唇·闺思 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草一作:芳)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峰,全词达到高潮。

点绛唇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开篇处词人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沦,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惟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正在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哀愁。 下片写凭栏远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栏”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就把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鲜明地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之重,之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这一方面点明了女子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远出的良人。然而望到尽头,惟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那将会是更深,更重,更浓。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人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沉淀积累的过程。到煞尾处,感情已积聚达到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洛神赋赏析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頫 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名满四海。他精通音乐,擅作文章,谙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资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连同书法、绘画,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在绘画上,他开启了元代复古风气之先,为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在元朝鼎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书学魏晋,篆法李邕,字体精秀,人称“赵体”。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鲜于伯机在跋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子昂篆、隶、正、行、真草,俱为当代第一。”可以说,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对北宋“尚意”的书风颇不以为然,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极力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要求复古,回归到晋唐书法,这也是当时书法发展的必然。

杜牧《江南春》译文及赏析

杜牧《江南春》译文及赏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言】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

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