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临着需要作出价值选择的策略调整;这种变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缩影。研究这种变革,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①。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

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

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现实基础,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提供了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基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首先并不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是当代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选择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实现大众化需要对精英教育体系进行改造,冲击诸如“高等教育是少数人才的特权”、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闲逸的好奇”等传统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转变为直接连接社会的“动力站”。当然,在更深层面上,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人类自身对教育不断追求的体现,并成为社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选择的行动。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基础之上,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国情特点等。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与西方国家不同,更多体现为一种“人为”过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尽管它也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控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公办高等教育系统仍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不可避免地要求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策略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主导模式下,1998年前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也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从高校“扩招”政策开始的,发展战略几经调整。实现大众化的数量标志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达到15%,为此制定的战略目标最初是定在2010年实现,后来确定为在“十五”(2000~2005年)期间达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二是强调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质量。为此,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分层分工与合理竞争相结合,就成为重要的策略选择。这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主动设计”高等教育结构来实现可接受的规模增长。例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改一补”举措,便属于政府主导的调控行为;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对其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另外,在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上,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采用了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将成为未来的合理选择。

(3)国际影响。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道路选择。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进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国际间高等教育借鉴、合作、竞争、开放与中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根据国情实际发展“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调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区域、城乡、阶层的差异性问题等。

(4)国情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一些新形势,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力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人力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将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科技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走向多样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未来人口压力将得到缓解,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对高等教育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建立满足

?

7

2

?

社会多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而也要求处理好一些矛盾,如:大众化发展目标与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间的矛盾;宏观调控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等等。

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整体、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规模、数量的增长。因而,必须促成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等内因的转变,而不是仅仅关注政治、经济、科技等外因的变化。为此,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人文与功利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和谐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坚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行动准则;坚持“转变理念、创新制度、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实策略。在此指导思想和行动策略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改革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而言,不能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走极端,必须在二者之间协调统一,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第二,分层分类发展的思想。高等教育大众化若仅仅依靠传统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会使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因无限度扩张而瓦解,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精英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建立新的大众高等教育系统,构建类型不同、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这方面,需要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研究。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结构与体系的演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变革,具体涉及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不同形式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的演变情况。

⒈普通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学术水平

普通高等教育是一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是一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骨干,在一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主要依托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一些重点大学),使得精英教育机构受到大众教育的冲击,导致精英机构泛化、普通高等教育不“高等”、科类结构失衡等,从而影响精英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有必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各高校也应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实际合理定位,促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渐上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层次。但是,当前专科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为寻找出路,我国原有普通专科学校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相当一部分普通专科学校直接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或与其他高校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二是一些普通专科学校转为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专科将退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层次。将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将只有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与此同时,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如,加强应用性学科(包括文科和理工科)的比例;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等。

⒉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将更为合理,结构体系将更趋完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和认可率仍然偏低。究其原因:其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单一,目前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仍未得到充分认同和发展;其二,职业培训制度尚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当前高职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制度很不健全。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并举,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增进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为此,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其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二、促进高职教育多样化发展,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三、从终身教育角度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并将职业培训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⒊成人高等教育将从学历走向学习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补充教育”的形式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发展,社会、受教育者以及少数办学主体将成人教

?

8

2

?

育视为学历教育的“速成班”。加之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生源萎缩、生源质量下降、资源大量流失,一度陷入困境。但是,我国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面临精英教育机构压力过大、质量下降、经费紧张、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为此,在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对成人高等教育重新定位,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目标上,以“技术教育”为主,注重特色和质量;在学习形式上,以函授、网络、夜大、半脱产以及短期培训为主;在培养层次上,稳步发展专科教育,逐步发展本科教育及本科后继续教育。总之,我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将步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轨道,成人高等教育的领域将不断扩展,从单一学历教育向多种形式的教育扩展,由专科教育向多层次教育扩展,由学历教育走向终身学习体系。

⒋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利用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规模,在质量上也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壮大。由于政府投入增量有限,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是民办高等教育,高校扩招的增量部分将主要投放在民办高校。其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主要为非学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优秀的民办高校正在脱颖而出。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再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有部分民办高校具有较高的科研教学实力和竞争力,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其余众多的民办高校在学历层次上大多属于专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⒌远程高等教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

我国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仍在发挥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199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随之,远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越来越成熟,其一,远程高等教育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最终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不断成熟;其三,数字电视成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又一重要传播媒介。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并与广播电视教育一起构成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它具有开放灵活、经济实惠、教育容量大等特色,是实施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多样化高等教育形式出现之后,自学考试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1)自学考试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各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平衡;(2)报考自考本科人数高于专科人数;(3)考生考前学历上升,更多高校在校生参加自考;(4)报考自考非学历教育人数快速增长。面对新的形势,自学考试需要结合社会需要作相应调整:一,积极发展自考本科,提高自考报考层次;二,大力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三,积极开拓非学历自考教育市场;四,加强与其它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总之,自学考试应该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为了持续、稳定、和谐地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问题,如公平问题、质量问题、财政策略问题等。

⒈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总体上提高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因为,教育机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包括学生社会出身、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和居住区等因素的影响,也包括高等教育本身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因素的

?

9

2

?

影响。这些因素又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不均等现象客观存在。再者,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分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又引起新的结构性不平等。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既要承认不公平的客观存在,也应对教育公平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追求和促进教育公平,以下措施不失为有效途径:(1)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而有效地解决规模扩张与教育公平问题,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与招生制度改革相配套;(2)合理分布高等教育机构,扶持薄弱学校;(3)通过增加学生贷款和直接资助等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照顾与扶持;(4)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基础教育,从起点减少不平等;(5)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关系;(6)转变教育观念,走高等教育多样化道路。总之,高等教育公平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不同性质、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功能,形成不同的规格和特色,以真正平等的方式区别对待人们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

⒉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且引起一系列“质”的变化。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有助于解决扩张引起的有关“质”的问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它具有以下内涵:(1)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概念,不宜用统一的内涵和标准去规定和限定;(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是以多样化和基本的质量要求为前提的,而不是不要质量;(3)精英与大众、学术与职业、单一性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4)精英、单一、学术型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而言的,而大众化、多样化、职业型则是相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而言的;(5)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差异”,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类型差异”,两种质量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适应不同的社会需要。总之,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职能高度分化的复杂系统,不同部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社会对其要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从而必然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⒊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形成不同质量标准的结构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分化。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应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结构体系。从教育层次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可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质量;从人才培养规格来看,应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学校体系;从学科性质来看,应根据学科和内容、特点和要求的不同,建立不同学科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从办学形式来看,社会办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外,各种营利和非营利的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也应得到发展。总之,应该坚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规范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建立多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⒋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采取积极而多元的财政策略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我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进行了改革,包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的收费政策等,广泛筹集资金,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财政体制。但是,目前政府投入仍然是高等教育财政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并以之作为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严重的财政压力面前,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有两种选择模式:一是继续提高公立高校的学费水平,扩大公立高校规模,形成以高收费为主的财政模式;二是限制公立高校的规模扩张,维持公立高校现有学费水平,通过发展高收费的民办高校扩大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无论是从公平出发,还是从效率出发,第二种模式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种模式受老百姓支付能力的限制,第二种模式既能保持适度的教育公平,又能在政府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扩张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

针对中国的国情,下列财政策略不失为有益方略:其一,稳定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限制公立高校数量扩张,对研究型大学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维持甚至降低现有学费水平;其二,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允许营利性资金投资高等教育,允许民间教育投资取得合理回报;其三,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权的模式,建立和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其四,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由单一拨款方式向综合性拨款方式发展。总之,要通过调整高等教育财政结构,引导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使之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⒌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改革创新的若干建议

应该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

?

3

?

经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但是,随着大众化的迅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上述讨论,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归纳,以便对症下药。

———形式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与成人高等教育相互独立或分离,开放性不够,缺乏沟通与协调;(2)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呈萎缩趋势,成人高校机构数和招生数相对下降;(3)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层次较低,办学形式单一;(4)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的问题;(5)办学主体单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多,但规模小、层次低。

———层次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高等教育三大层次结构比例不太合理,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比例仍然偏小;(2)各类高等学校定位模糊,相互交叉,重叠严重;(3)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特色不明;(4)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偏低。

———科类结构的主要问题有:(1)科类分布不合理,没有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2)专业设置划分过细,重复严重,布点过多;(3)专业设置更新较慢,新兴学科基础薄弱。

———布局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较为落后,扩招后差距进一步拉大;(2)在高校布局上,个别地区高等学校设置缺乏统筹规划,重复设置,效益低下。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试图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改革创新提出几点对策性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逐步构建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一体化高等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受教育机会,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二,积极发展远距离教育,重点解决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问题,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第三,调整和规范现有各类高等学校,有计划地促进高等院校的层次和职能分化,逐步建立由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新体系;

第四,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第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科教育,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

第六,优化三级学位层次结构,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第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各科类内部的专业结构;

第八,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科类与专业;对各科类内部专业结构作适当调整;

第九,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推进高校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

第十,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事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随着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的要求将更为强烈、程度更为深刻,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定位和学制系统改革研究”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源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将于2008年上半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综合了参与该项目的谢作栩、张彤、彭志武、胡四能等博士的研究成果,为该书前言,有删节。)

注释:

①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1999年至今,已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1999-2000),“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2001-200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2001-2006)等国家或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大众化研究方面不断深入,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众化理论,有“四大理论贡献”和“三大政策性原则”。四大理论贡献是:(1)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论;(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波动”理论;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样化质量观;(4)高等教育大众

化有着不同的支持道路。三大政策性原则是:(1)发展速度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2)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原则;(3)在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一些观点在当时是创见,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文责任编辑 骆四铭)

?

1

3

?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组织变革与发展 (1)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转型与创新 —组织变革与发展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异同 ?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了解组织变革的方式 ?认识组织变革的阻力 ?掌握克服组织变革的方法 ?了解组织发展的趋势 概念 辨析 有效的组织体现稳定与变革、维持与发展的统一。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 OC) —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 OD) —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两者狭义有别,广义相通,统称组织变革与发展( OC & OD )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L) 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成员能够对组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一致的认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转型,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 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T) 组织转型强调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注重组织的流程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面向整个业务流程,体现集中与机动、集权与分权并重,动态、扁平的网状组织模式。 内容 主要为三大方面的改革 结构改革

组织设计 行为改革 培训和激励 技术改革 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模式 系统模型(图6-1) 过程 卢因模式() 解冻(unfreezing) —创造变革的动力 机制1:必须确定地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强化或肯定; 机制2:这种否定必须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 机制3:通过减少变革的障碍,或通过减少对失败恐惧感来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 变革(changing) —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机制1: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即学习一种新的观点,或确立一种新的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并以这个人作为自己形成新态度或新行为的榜样;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再冻结(refreezing) —稳定变革 机制1:让成员有机会来检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员一开始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可能很小,应当用鼓励的办法使之保持持久; 机制2:让成员有机会检验与他有重要关系的其他人是否接受和肯定新的态度。群体成员彼此强化新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新态度和新行为可以保持更持久些。 吉普森模式()

中国教育体制

当今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

目录 一、中国教育体制 1、中国教育制度的现状 二、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 1、惩罚教育 2、赏识教育 3、因材施教。 4、爱心教育 5、学校的教育 6、家庭的教育 7、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1、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2、教育发展不公平 四、对中国教育制度改善的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 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前教育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全国共有中等学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万人。中等学校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 高等教育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统计),民办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 潘懋元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十六大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大家都奔一条道,都想往综合化、研究型的大学去挤,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培养目标。几千万大学生培养出来都是一个模式,行吗?像高职高专这种学校放弃了它应该走的道路而一心想专升本,升了本以后就搞理论型的,搞了理论型的就参加评估,通过评估以后就招硕士生、博士生,然后说我要成为清华、北大。如果全中国的大学都成为清华、北大的话,中国就完了,连饭也没有吃的了,因为你不能叫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去种粮食。另外,研究型大学为了创收拼命搞大众化教育,培训班也办,成教也办,二级学院也办,冲击了精英教育。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精英教育受冲击最厉害。因此,前不久我提出一个口号叫“保护精英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精英教育。 因此,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在江苏高教学会的年会上四川大学老校长卢铁城介绍了卡内基的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就是一层层分下来,事实上是鼓励大家往高处爬。我们现在应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考虑我们的高等教育分类,然后在高等教育分类中考虑我们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而卡内基分类法只针对美国,不一定对我们很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既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它提出一个比较普遍适用的分类。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在层次上,一般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几个层次。编号上0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是小学教育,2是初中教育,3是高中教育,4是过渡阶段,如升大学的预备班,或高中后学点专业知识、技能,5是高等教育,6是博士生教育,这是纵向分。5字头分为5A和5B两类。 5A是理论型的(包括应用型的理论),5B是职业型的、技能型的。5A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为准备搞研究工作而设置的,如4年后上博士,但是大量的是第二类,它培养的不是搞研究而是培养各种专业的应用人才,即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5B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有的名字是工程类,实际上也是综合类的),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前几天我向教育部的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中国应该赶紧搞中国的学制。中国从1954年颁布新学制之后几十年来还没有正式颁布过新的学制。学制最困难的部分是高等教育这个层次的学制。假如颁布学制的话,应该是这三种类型。然后每所学校在它自己的类型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高职并不是一定是二年制、三年制,高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以职业岗位为主的系统。从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 ?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300万人,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数达到2500万,是2018年的4倍,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特点 ?(1)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人为性。2018年,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也为了刺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改变就

教育体系 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DOC

XX教育体系 XX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 美国教育体系美国和中国大学教育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选择去美国就读大学本科,而一提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很多人也马上会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等词眼。但长久以来,普通民众了解到关于美国教育的情况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前后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知道,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我们只知道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基本的学术思考能力。同时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如此自由轻松,却培养了众多各行各业的天才级大师,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要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 美国的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被称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自由男人的教育。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对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education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

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一般来说,在liberal arts education 系统下,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因此,虽然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紧抱传统。 与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的专业。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学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双方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样。就如其名字liberal education所表达的一样,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之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由于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美大学教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他们又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现代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现代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05年,我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大学已有1778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大学的合并重组和现代大学城的兴建,作为现代大学形象系统(University Image System 简称UIS)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标识导向系统已经悄然进入现代大学校园。 1.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形象系统,就是应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与大学相关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使零散的、局部的、表面无关的所有资源以系统有序的形式发挥整体功效,以形成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资源体系,并运用传播手段进行推广。 现代大学为了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注重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是在总结大学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提炼大学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系统化,把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由此形成各自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实施大学形象设计是以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新形象为核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为目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强烈地呼唤崭新形象的现代化大学。大学形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部分内容。学校的标识,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设计与行为的展现。学校的标识一般分为内在标识和外在标识两大类。内在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或办学理念。外在标识又分为场所标识和符号标识两种。场所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空间的标示,如功能场所标示、道路名称标示、建筑物名称标示等。符号标识主要包括校名标示、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的标识属于学校的形象设计系统。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与大学形象系统紧密结合,并成为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 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原则 人们寻址问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在哪?”“我要去的地方在哪?”“怎么走?” 习惯采用传统的“看”、“听”“问”“答”的方式,希望得到非常简单直观的解答。现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设计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区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达到指示清晰、直观、连续的使用效果和统一、融合、人性化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使一个从来没有来过该校园的人,依靠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标识导向系统,不要询问任何人就能轻松找到目的地。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大学形象系统(UIS)的统一。 (2)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建立人流、深圳标牌制作公司车流导向系统,即有独立,又有补充与互相联系,共同构建大学公共信息标识导向系统。(3)延续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与校园景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4)分级检索。标识导向系统应由全局到局部,由局部到具体的分级指示,指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2015年河南省专升本 管理学——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变革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 参数的变化。 A.人员 B.目标 C.结构 D.技术与任务 2.组织变革按照()可以分为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A. 工作的对象不同 B.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 C. 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不同 3.()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 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 A. 战略性变革 B.结构性变革 C. 流程主导性变革 D.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4.战略性变革是指()。 A.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的变革 B. 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C.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 D.组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 5.对()的改变包括对作业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修正和组合,包括更换机器设 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等。 A.人员 B. 结构 C.技术与任务 6.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 A.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制 B.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 C.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D.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 7.()是导致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 A.变革 B.竞争 C.利益 D.文化价值 8.组织变革的第一步是()。 A.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B.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C. 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D. 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9.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是组织在()的中心任务。 A.解冻期间 B. 变革阶段 C. 再冻结阶段 10.根据冰山理论,下面选项中()不是水面上的冰山。 A. 规章制度 B. 组织结构 C. 组织行为体系 D. 生产发展 E. 任务技术 11.组织变革中,团队的阻力包括()和();个人的阻力包括()和 ()。 A.利益上的影响 B. 心理上的影响 C. 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D.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12.关于组织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是在组织的发展历程中自发形成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