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是一首描写牧童和女童在夏夜采莲的轻快之歌。歌词反映出激情满满的青春气息,生动表达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憧憬——采莲的美好时光,美丽的莲花池,浩瀚的河水,荡漾的鸣叫声。池边的亮灯,把那条河染成一片火海,晚风习习,犹如飘零的火花,姑娘们精英舞蹈,轻盈飞扬,花丛中采莲人阵,没有一丝愁绪。歌谣情节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幽雅,尤其歌中“碧水清晰魂断蓝天空”等句,极具诗意,形象优美,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朱湘的《采莲曲》是一首古典曲谣,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内涵的音乐性以及诗情画意的描绘,极富表现力,耐人寻味。作品以古老的民间调子为主,婉转悠扬,优美动听,随着轻快的旋律跃动着的的伊甸园般的清新之中,把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风情渗出一股夏夜萤火。朱湘此曲唱出了青春洋溢的武陵桃源,那里绿树成荫,荷花袅绕,使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其中,意外感受到了恬静安定的恬淡乐趣,这歌声有如夏夜的萤火,映衬出人们的青春活力,令人仰望,久久不能忘却。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诗句: 出自贺知章《采莲曲》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 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他 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 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 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 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 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 有咏吟。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 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 达百里。“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接着是“镜 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 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 成“自波”。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

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 热的夏天来临了。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 中流采芰荷”的一景。“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 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 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 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贺知章年青时经常看到的这一景,五十年后在越州镜湖又看到了。旧 景新发,于是写了《采莲曲》。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 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 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 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 有《王江宁集》六卷。 人物生平: 1、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采莲曲》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采莲曲 体裁:诗 题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 名字:王昌龄 年代:唐代 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原文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赏析二:思想内容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赏析三:艺术特色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写景的古诗词《采莲曲》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采莲曲》阅读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 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 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 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 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 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 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 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 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 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 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 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 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 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 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 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 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 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 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个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

朱湘

朱湘(1904-1933) 现代诗人。字子沅。祖籍原为湖北,后迁入安徽太湖县,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学校,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美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地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怕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自由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朱湘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余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quot;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 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曾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周报》上开?quot;桌话栏"发表了关于《呐喊》、《红烛》等书评。他的著作还有:诗集《永言集》(193引散文和评论《中书集》(1934)《文学闲谈》(1934)书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书信集》(1936),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番石榴集》(1936)。 (孙玉石) 朱湘 张玲霞 朱湘(字子沅)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著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后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逃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囿;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他熏染和陶冶,使他后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四首《采莲曲》比较赏析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等,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都写过这类诗歌。下面我们撷取几首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主要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一个小伙子,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采莲曲 戎昱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虚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 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毕竟人生正当得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 其实,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

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依旧式婚仪行礼,但固执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于是大兄以为毁了他面子,当晚即大“闹”洞房,连龙凤喜烛也给打成了两截。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从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无往来和同胞情谊。朱湘虽有弟兄四个,姐妹七个,却为他们一个也不容,始终被看作外人。 这一切都留给了朱湘天生的抑郁、自卑和仇视。可以说,仅仅是出于同病相怜,才使朱湘和刘霓君最终结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从来不懂什么是爱情。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过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于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间关系紧张自不必说,便是夫妻间隔阂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见,家具遭殃之时。只是因为同病相怜,才很快和解罢了。 由此可见,朱湘的现实里绝没有一丝《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的痕迹。《采莲曲》只不过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罢了,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点,可以从朱湘同一年创作的另一首主题迥异的诗作《葬我》中得到印证。“葬我”单见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说,21岁的青年正处于奋发向上的阶段,当不应过早地考虑自己的归宿。但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使得朱湘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焦虑、痛苦。于是,这个年龄的朱湘就已经开始把归宿化为对“芳香的梦”的苦苦寻求,寻求“葬我”之地。从“荷花池内”到“马缨花下”到“泰山之巅”到最后烧成灰烬,投进滚滚春江。从诗歌对“葬我”之地的热切关注中,我们能清晰地聆听到诗人此时此刻灵魂的安详和面对死亡的宁静。平日里人生中所有的烦躁、焦灼、熬煎,此时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迹。朱湘不单考虑了自己的归宿,而且还把归宿描绘得非常完美、坦然。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原文: 采莲曲 王昌龄〔唐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

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

《荷》专题诗五首赏析

《荷》专题诗五首赏析 1.《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指莲花。采莲女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这首诗像一幅美好的采莲图画,描述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非正面描述,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述,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述,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份;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霎时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偏重于客观描述,后两句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联想的优好心境。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曾任江宁丞。那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参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一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多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后为刺史闾丘晓忌才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一贯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2.《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赏析】

《采莲曲》阅读答案

《采莲曲》阅读答案 采莲曲 【思维训练】 1,分别概括五节的内容。 (①摇舟进荷池②溪间采荷花③溪头采莲藕④溪中采莲蓬⑤摇舟回家去) 2,第一节,诗人把什么比作“杨柳”?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诗人把采莲女比作“杨柳”。 采莲女摇船的婀娜姿态与杨柳随风飘荡的动作很相似。) 3,“羞涩呀水底深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既写出莲藕的可爱,又是采莲女纯美的写照,以莲衬人。)4,每一节的最后都有“歌声”,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采莲女喜悦的心情,每一节的歌声与景物交融,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5,从本诗,你看到哪些美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什么? (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 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 嗅到了花香和衣香; 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6,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 (采莲女。) 7,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 (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8,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9,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这首《采莲曲》创造了一种什么意境?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伴着歌声,穿越碧绿的莲叶,美丽的女子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就是朱湘《采莲曲》创造的意境。 《采莲曲》创造的意境,只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根本不可能实现。《采莲曲》的格调欢快,恬然。所以说,《采莲曲》是诗人向往平和

采莲曲二首-古诗-赏析

采莲曲二首-古诗-赏析 【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其二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鉴赏】 ?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局部,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 《采莲曲》作品介绍 《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 采莲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 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采莲曲》繁体对照 采蓮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2021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2021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 诗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②芙蓉:荷花。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

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

采莲曲原文赏析

采莲曲原文赏析 采莲曲原文赏析11篇 采莲曲原文赏析1 《采莲曲》作品介绍 《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 采莲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 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采莲曲》繁体对照 采蓮曲 作者: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采莲曲,朱湘(共10篇)

采莲曲,朱湘(共10篇) 采莲曲,朱湘(一): 朱湘的《采莲曲》 朱湘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采莲曲,朱湘(二): 采莲曲朱湘写了哪三幅图

三幅图咱只知道每段写的什么内容……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这段写的是河面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这段写的是近景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在中央 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这段写的是采藕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 这段写的是采蓬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最后一段是夜触 分成三大段的话是河面近景、采莲女采藕蓬、夜景感触.这些是咱总结的,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