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

1、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A、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离开

生产力谈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针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标准的传统观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针对担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造成两极分化,提出共同富裕是一逐步实现的过程。

B、有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性是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

关于本质的理解:前两句讲的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句是讲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

C、有很强的时代感

D、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地位,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

E、从目的和实现目的过程相统一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三:马克

思最注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A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的具体条件决定的。资本主义是可以跳跃的。B我国的国情表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所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2、我国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了;我国还处

在初级阶段。3、初级阶段的特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由农

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自由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是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是阶段。

4、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

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我们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A、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想适应的;B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C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

3、党的十五大报告: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

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与过去比有两大突破:A不把公有制经济只当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B不把国有经济当成公有制的主体。

4、在国有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基本相等

的。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

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A国有经济的作用通过独资、股份控股或参股实现;B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C国有经济保持必要的数量、结构、布局等。

6、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不是同一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资产的运行方式。所有制:财产

的最终归宿,指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资产运行方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方式。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标准: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三个有利: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独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

7、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个收入分配

1、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

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B旧式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直接原因)。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条件。

2、按劳分配的特点: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主体,

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B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来实行,存在物质利益差别。C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D受市场机制的制约:个别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别影响;供求关系;

价格变动。

3、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

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市场经济决定的。

4、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

入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C经营收入D资产收益E资本收入。这五种分配方式基本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现代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的分配政策,A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处于优先地位。B公平为效率提供动

力之源。

公平机制包括: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这两者是统一的。

5、让一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有

先富后富的区别B分配方式引起的差异C商品经济的发展D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先富后富的差别

6、让一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不会造成两极分化:A建

立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B让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者先富。C对于高收者加以调节。D开展先富帮后富。

7、衡量分配不公的程度用基尼系数或洛伦茨曲线,横线表

示人口百分比,竖线表示收入百分比,基尼系数为扇形与三角形之比,介于0与1之间,越大,分配越不公。

8、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由救济、保险、福利、优抚、互助等

五、个人消费

1、储蓄倾向: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

消费占增加的收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边际消费递减,边际储蓄递增。

2、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中,价格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另外,

产品质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也起着作用。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反映消费量水平的指标为:价值消费量、实物量指标、服务消费量指标。

3、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和微观消费结构,根据满足消

费资料的层次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

根据实现方式分为:自给性消费资料和商品性消费资料。

4、发展趋势:A恩格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59%以上绝对

贫困;50-59%温饱;40-49%小康;30-39%富裕;20%以下富裕。B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C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们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

2、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

品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联系:商品经济是市

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别: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它们不是一个系列的问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属于一个系列的问题。

二、市场

1、含义:A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B是商品交换

关系的总和。C是流通领域的总表现。D是一种调节机制或运行方式。

2、市场的构成:市场主体、客体、行为、秩序、规则。

企业和政府是重要的市场主体;

客体根据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存在方式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市场行为分为:购买、销售、竞争行为。

市场规则分为:进出、交易、竞争、仲裁规则。

3、市场要素: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

影响供给的因素:产品成本、生产者的目标、商品价格、政府的租税政策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4、竞争是提高市场活动效率的关键所在,表现在:价格竞

争、非价格竞争、兼并

5、市场类型。按竞争程度分完全竞争市场、纯粹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按供求状况分为买方和卖方市场

按空间结构分为区域市场、全国、世界市场

按时间结构分现货和期货

按交易对象分商品、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产权市场三、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是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及其运行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一种经济制度可以多种经济体制且不同的经济制度也有类似的经济体制。区别:

A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体制是具体形式。

B制度是反映经济形态内在、本质,而体制是体现它的形式和载体,是浅层次的。

C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体制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D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形态区别于另一个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共同的东西,而体制是反映不同的东西。

四、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经济在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

2、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必须通过价格机制、供求、竞争、风险机制来发挥作用,价格机制是核心,竞争机制是最重要的形式。

基础作用有三层含义:A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就不用计划机制来配置。B市场失效就需要用计划机制。C在计划机制作用时,也必须考虑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与资本主义相比:

A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同。B最终目的不同。C分配方式不同。D宏观调控程度不同

3、市场经济的特点:自主经济、竞争、平等、开放、效益、

法制经济。

4、市场经济的功能:激励、调节、传导、实现功能

5、市场经济的作用:A推动社会经济展。B使企业有活力

C推进技术进步D有效配置资源E自动平衡F促进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发展

6、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统一开放

和竞争有序的市场

五、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1、社会经营机制包括:动力、约束、运转机制

2、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破产。

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1、所有权与财产权的分离

2、公司制企业分为无限、两合、有限公司

3、我国公司制企业主要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

有限公司,其他形式有国有独资公司、混合所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经济

1.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包括商品产出量、劳务的增加,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促使经济规模扩大,衡量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包含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2.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重要

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的,但经济增长只是数量、规模上的增长。

4.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A、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D、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E、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5.适当的速度: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扎实实的速

度,是讲求质量的、效益的速度,是实现发展战略的速度。

6.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只有经济内容

的经济发展战略;包含了经济、社会、科教等内容的

社会发战略,由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

7.党的十三大,布署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是经济

发展战略,A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B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C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部

门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2.按用途分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的第一部类和消

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

3.按密集程度分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4.按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层次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顺序分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5.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

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户还不协调。

6.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

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三产。

7.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是战略目标的需要;加速当前

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8.调整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首位。农业的发展,一靠

政策,二靠科学。

9.调整工业结构,首先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施建设,其

次要振兴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10.加快三产发展:A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B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C缓解变业压力D扩大对外开放E深化改革。

11.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

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要求沿海发达地区上缴较高的财政收入。

12.西部大开发,要实施五大战略:知识发展战略、人力

资源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开放战略、加

快结构整战略。

三、经济发展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社会主义经济较高的发展,应建立在比例协调、提高

经济效益的基础上:A比例协调是前提B有效益的速

度才是会给人民带来实惠。

2.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统

一性表现在:按比例是高效益的前提,是高效益的出

发点和客观要求;矛盾方面:比例和效益不能划等号,商效益必须按比例,但按比例不一定有高效益。那怎

么才能实现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呢?关键是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集约型。

四、变经济增长方式: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95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

提出:今后15年关键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计划经

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集约型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A中国要世界经济必展中

要占一席之地的需要;B要实现95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C中国的国情D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

层次的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A经济发展阶段B经

济体制C多方面国情的制约

五、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有两种存在形态:物化形态和知

识形态(又可分为经济和理论形态)。科学、技术、管

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2.知识经济,狭义的是知识产业,广义的是指知识形态

3.特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一种网络经济;是服

务产业知识化经济;一种产值轻型化经济;一种世界

经济一体化经济;一种决策管理知识化经济。

4.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

路。A加快科技进步B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C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

5.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

持续发展能力、宿舍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

策的基础上,达到环境、资源与人的协调。

6.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7.党的14届5中全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主要

奋斗目标。

第四章、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经济变量及总量平衡关系

宏观经济变量: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总量指标。研究运行的结果,用经济发展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研究运行的过程,用经济运行状况变量,包括:总供给、总需求量、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国际收支总水平等。

1、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产出-中间投入=社会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净出口=常住单位在国内生产中创造的原始收入之和。P89混选第一题,答案有误,书上只有AC,我觉得加选E。

国内生产总值能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是一个生产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收入概念,不是生产最终成果的概念,可称为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折旧改称为NNI

2、宏观经济中的两个变量

就业总水平=就业人口*100%/经济活动人口数

就业人口包括: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人;有职业

而临时示在工作的人;虽不直接领取报酬但按一定时间工作的人(家庭企业或家庭农场)。

失业人口率=1-就业人口率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口/城镇人口数

城镇失业人员:城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无业,有就业要求的人员。

国际收支总水平: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收支往来。

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

国际收支总差额与储备资产变动数额相等,符号相反。3、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原因:

A投资增长与效果的变化B固定资本更新的不平衡C产业结构的调整D权力的过度集中

4经济周期波动

广义的周期其时间间隔并不完全相等,甚至不强调时间间隔狭义的周期大致相同

波动类型:长周期:60年中周期10年短周期3-4年建筑周期(库兹涅茨周期)20年

峰顶和谷底被看作收缩和扩张的两大基本趋势的转折点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A波动的幅度明显降低B周期的阶段性较明显C受政治影响较弱D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减弱D开始出现结构性生产过剩

二、宏观经济调控

1、客观必然性

A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主要任务: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B抑制通货肝、膨胀C 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D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目标:A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B保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C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D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E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计划、法律、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经济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手段

经济政策手段包括财政、货币、产业政策

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包括扩张性、紧缩性、平衡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支柱政策;

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采取的撰稿手段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的总目标:保持货币的稳定,以促进经济正常运行。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组织、技术(影响和促进技术进步)、布局政策(规划和干预产业的地区分布)

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户,既要反垄断,又要维护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

经济杠杆手段:价格、税收、利率、汇率、工资杠杆

计划手段:它规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定着其他调控手段的作用方向。

包括短、中、长期计划

宏观经济调控模式:A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模式B以日本为代表的亚太模式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一、财政、税收与国家预算

1、财政:主体是国家,凭借政府权力对一部分产品

进分配和再分配的分配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需

要。

具有分配、调节和监督功能,分配是最基本的职能

先是筹集资金,通过税收和上缴国利润,所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集中到国家手里,形成财政收

入,然后供应资金在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实行再分配,

用于消费性支出、(文教卫生事业支出、行政费支出、国防费支出、怃恤金救济费支出)积累性支出(基本

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的储备支

出)、对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

2、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是

一致的;财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不仅

以权力机构的身份而且还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

份参加分配。

3、税收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4、税收就是税收制度: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征收办

法、税收管理制度的总称

5、税制构成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

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违章处理

6、课税对象是对什么征税,是不同税种相区别的标

志。

7、税种分五类:流转税、行为税、资源税、财产税、

所得税

流转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城市

维护建设税

财产税:只对拥有或支配的财产纳税,房产税、

契税、车船使用税

行为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筵席税、船舶吨

税、印花税

8、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9、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

10、国债是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有偿收入。

11、国家预算分为五级:中央、省、区、县、乡,采

用复式预算

二、货币

1、五种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

藏手段、世界货币

2、一定时期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三个因素决

定的:待流通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平均价格

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周转次数)

3、人民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

币。

4、货币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5、货币需求是不兑现黄金的纸币的需求(交易需求、

储蓄需求、投资需求)

6、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

体制决定的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及消费行为;存

贷款利率;价格变动

7、一般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控制货币发行量及信贷

规模;手段: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8、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原因:货币供应量过

多(直接原因);投资需求膨胀(基本原因);其

它(价格改革、投资渠道单一、世界价格对国内

价格的冲击、对企业价格及市场的监管力度、产

业结构、外汇占款率)

9、治理通货膨胀:稳步发展经济;控制投资规模;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

的发行量和信贷规模;适当提高利率、限制人民

币贬值、经济建设量力而行……

10、紧缩危害:利率上升,抑制消费与投资;企业利

润下降;加重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

11、需求:投资需求、消费、净出口需求

三、银行与金融

1、信用按信用主体来划分银行、商业、国家、消费

信用

2、按形式来分有高利贷、资本主义信用、社会主义

信用

3、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

4、一国的银行体系为中央银行与各商业银行构成

5、中央银行的职能:垄断货币发行;集中商业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并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调节货

币供应量;管理国家外汇和黄金;代理国库,发

行债券,对国家提供贷款等。是货币发行的银行,

是银行、政府的银行,不利润为目的的,不具有

企业的性质。

6、我的商业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通

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投资银行

7、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性

公司等

8、金融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财务公司、金

融租赁公司等

9、金融工具:银行存款、国家信用、商业票据、股

票、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第六章、对外经济关系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和实践我基础

2、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用具有绝对优势的交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的多元素决定论(除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外,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也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原因)

3、19世纪70年代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进入垄断;商品品种的增加,商品集散中心及金本位投影为基础的货币和多边支付体系已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

4、世界市场出现的新特点:A部门内部贸易增加B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额不断扩大C以信息产品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增长迅猛D国际协调已介入世界市场

5、对外开放的必然性:A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6、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A 利用社会分工,可节约社会劳动,提高效益B促进科学进步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7、对外经济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和前提)。B平等互利C经济效益最大化,衡量对外经济活动成几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国际间的资金、技术、劳务流动和国际旅游,其中对外贸易是最主要的形式。

2、对外贸易的作用:A互通有无,调节余缺B节省社会劳动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C促进技术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D弥补空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3、对外贸易常见的形式:商品贸易(主要形式)、加工贸易(三来)、补偿贸易(一补)和技术贸易(使用权的转让)

4、进出口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或面向出口战略

5、进口替代:国内产品替代,对本国生产保护优点:A 可以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B替代进口是现成的,风险小C通过保护来发展本国生产,比要求发达国家降低关税主动

6、出口替代鼓励本国产品出口,优点:直接面向市场,有利于提高管理、技术水平B可以突破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种只是外销,另一种(广义)不仅参与国际商品商场交易,而且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技术、劳动力市场的交易

7、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进口替代战略较为有利,而到了后期,面向出口替代战略更有利于发展

8、国际间的资金流动:发达国家除商品输出外,还有资本输出。一方面直接输出(投资)另一方面间接输出(借款)9、利用外资的形式: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援助性质,利息低,期限长);商业贷款(利息率高,期限短);外商直接投资(三来一补,中外合资、合作、独资)

10、技术纯生产力范畴,没有民话和阶级的性质

11、国际劳务输出有三种形式:承建承包对外工程的劳动力输出;外派管理人员输出;供求双方签订的劳务输出

12、发展旅游业的意义:A创汇B促进发展C带动出口D 增加就业E扩大国际影响

三、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1、全方位开放、多层次开放(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没海、内陆地区)、宽领域开放(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

2、多层次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没海------内陆地区

3、经济特区A以外资为主B非公有制成分较高C以市场调节为主D产品力争外销

4、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5、2001年12月11日,工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成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经济法基础学习知识重要资料归纳(精)

1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法律行为法的形式判决书: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法的分类 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法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国内法法的运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 仲裁原则: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 仲裁委员会:主任 1人, 副主任 2-4人、委员 7-11人, 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 2/3 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协议无效 仲裁庭:1名仲裁员或 3名仲裁员组成, 3名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仲裁开庭进行,一般不公开进行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范围: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 ;经济法、劳动法(破产、劳动合同纠纷 ;选民资格、宣告失踪死亡;债务;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 (证人不需回避、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庭成员:3人以上的单数 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外,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法院进行第二审

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事故发生地或到达地、最先降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继承遗产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害时 (超过 20年的不予保护诉讼时效:普通 (知道或应知道 :2年 特别(知道或应知道 :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最长(实际发生日 :20年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最后 6个月,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 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候,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 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 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 搜查被执行人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件制定的财物或票证; 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行为; 要求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

经济学基础曼昆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曼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为每个关键术语选择一个定义 关键术语定义 --------------稀缺性 1、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 --------------经济学 2、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状况 --------------效率 3、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 --------------平等 4、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理性 5、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的情况 --------------机会成本 6、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的使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 --------------边际变动 7、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激励 8、社会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 的经济 --------------市场经济 9、经济活动的波动 --------------产权 10、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看不见的手” 11、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市场失灵 12、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 --------------外部性 13、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市场势力 14、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垄断 15、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生产率 16、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 --------------通货膨胀 17、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 --------------经济周期 18、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的做到最好 二、判断正误 --------------1、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2、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权衡取舍。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4、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5、如果我们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因为我们将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衣服。 -------------6、当一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了外部性。 -------------7、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并提供了消费者对喝酒的激励。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 1、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A、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离开 生产力谈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针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标准的传统观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针对担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造成两极分化,提出共同富裕是一逐步实现的过程。 B、有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性是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 关于本质的理解:前两句讲的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句是讲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 C、有很强的时代感 D、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地位,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 E、从目的和实现目的过程相统一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三:马克 思最注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A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的具体条件决定的。资本主义是可以跳跃的。B我国的国情表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所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2、我国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了;我国还处 在初级阶段。3、初级阶段的特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由农 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自由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是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是阶段。 4、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 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我们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A、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想适应的;B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C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 3、党的十五大报告: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 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与过去比有两大突破:A不把公有制经济只当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B不把国有经济当成公有制的主体。 4、在国有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基本相等 的。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 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A国有经济的作用通过独资、股份控股或参股实现;B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C国有经济保持必要的数量、结构、布局等。 6、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不是同一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资产的运行方式。所有制:财产

2018初级会计考试《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 1.仲裁管辖权 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2.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公平合理原则) 3.回避制度(公平合理原则)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自愿原则)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

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核前三类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本章主要涉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内容,部分考点比较抽象,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本章考点导读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4年多选题;2015年判断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且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特征

【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国家意志性 C.利导性 D.规范性 【答案】ABCD 【例题3·判断题】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2015年)【答案】√ 二、法的形式与分类(2007年单选题;2008年单选题;2011年单选题;2012年单选题;2013年判断题;2014年单选题、多选题;2015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知识点

1.【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是调解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

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可预测性)。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2.【知识点】: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三大类。 (1)物 ①自然物:土地、森林 ②人造物:机器、建筑 ③货币和有价证券 【解释】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2)非物质财富 ①知识产品:著作、发现、发明、设计 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解释1】著作是著作权关系的客体。 【解释2】荣誉称号、嘉奖表彰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3)行为(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者不作为(消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如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如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承包人应按期完成办公楼的建设)。 3. 【知识点】:法律事实 1.法律事件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或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解释】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继承关系的发生。 2.法律行为 (1)无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二者均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2)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如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3)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订立遗嘱);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乙订立买卖合同、赠与合同)。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基本概念:稀缺、经济学、效率、机会成本、理性人、边际变动、激励、市场经济 2.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权衡取舍、成本、边际量、激励 3.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贸易、市场、政府 4.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货币—物价、通货膨胀—失业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循环流量图(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 2.生产可能性曲线: 含义;考察(内部、外部、边界);表达(效率、选择、机会成本)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概念:市场、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2.基本概念:低档品、正常品、替代品、互补物品 3.基本概念: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4.基本概念:均衡、过剩、短缺、供求定理均衡分析的步骤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1.基本概念: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3.计算:中点形式(弧弹性),微分形式(点弹性) 4.收益与弹性关系 5.其它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 6.弹性的应用:(1)谷贱伤农(2)OPEC合谋的失败(3)禁毒的社会效应分析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价格限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上限、价格下限) 分析步骤:(1)限制价格高于均衡时,……,

(2)限制价格低于均衡时,…… 2.税收影响 (1)抑制了市场活动,销售量…… (2)买者与卖者分担税收负担 (3)对卖者或是买者征税,均衡效果一样 3.弹性与税收归宿 (1)基本概念:税收归宿 (2)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买者承担更多的税收。 (3)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的时候,卖者承担更多的税收。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基本概念: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2.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3.基本概念: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成本——销售意愿——生产者剩余 4.价格变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 5.基本概念:效率、平等 6.市场均衡(完全竞争)的福利结果 (1)自由市场把物品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卖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2)自由市场将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 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社会计划者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生产量并不能增加经济福利。 第八章:赋税的代价 1.基本概念:无谓损失 2.税收对参与者的影响,画图分析 3.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第十章:外部性 1.基本概念

经济法基本知识题目解析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3.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BD 5. ABC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分析:(1)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张某应支付其余房租的时间为2008年3月1日,因此薛某应在2008年3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的时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由于薛某主张权利,张某答应于2009年7月31日之前还款,因此已经过去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断,从2009年8月1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所以薛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2009年8月1

日起到2010年7月31日止。 (3)薛某向张某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2008年3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但在诉讼时效届满的最后6个月内(2008年9月2日始2009年3月1日止),,2009年1月10日薛某突然患病去世,无法确定继承人,也就无法继续行使其权利,所以其诉讼时效期间在1月10日中止,到5月10日恢复继续计算,则薛某的继承人应在7月1日之前主张支付房租的权利。 案例2分析:在本案中,在王某死后其鱼塘无人照管的情况下,李某为了王某的利益,主动为其管理,应认定为无因管理。李某提出支付2000元费用的要求应予支持,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不予支持。《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可见,2000元费用属于无因管理必要费用,应得到偿付;而李某要求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第二章公司法 一、名词解释 1.公司章程:是记载公司组织、活动基本准则的公开性法律文件。 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需求法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 B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没有规律 C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有时呈正方向变化,有时呈反方向变化D鉴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答案】D 2. 如果M和N是替代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反方向变化 B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 C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变化没有关系 【答案】B 3. 如果M和N是补充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反方向变化 B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 C M商品的需求与N商品的价格变化没有关系 【答案】A 4. 关于均衡点描述正确的是() A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数量等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 B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数量大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 C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数量小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 D市场上不存在均衡点 【答案】A 5. 当到达利润最大化原则时,表述正确的是() A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 B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C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相等 D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无关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6. 个人对商品的需求具备哪两个条件() A个人具备购买意愿 B个人喜欢某个商品 C个人具有支付能力 D个人具有消费意识 E 【答案】A C 7.能够表示在特定时期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包括()A需求函数 B需求表 C需求曲线 D需求图 【答案】A B C 9. 关于需求弹性系数,下列表述正确的包括() A /E d/=0,表明需求完全无弹性 B /E d/=∞,表明需求有完全弹性 C /E d/=1,表明需求有单一弹性 D / E d/>1,表明需求富有弹性 E 1>/E d/>0,表明需求缺乏弹性 【答案】A B C D E 10.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 A垄断的存在 B非对称性 C外部性 D公共产品 【答案】A B C D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第四节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导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情况涉及权衡取舍() A、买一辆新汽车 B、上大学 C、星期天上午看一场足球比赛 D、睡午觉 E、以上各项都涉及 2、之所以要权衡取舍,是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 A、有效的 B、经济的 C、稀缺的 D、无限的 E、边际的 3、经济学研究() A、如何完全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B、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C、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减少到我们得到满足时为止 D、如何避免进行权衡取舍 E、社会如何管理其无限的资源 4、除非一种行为满足下列条件,否则理性人就不会行事() A、可以为某人赚钱 B、符合伦理道德 C、产生了大于边际利益的边际成本 D、产生了大于边际成本的边际利益 E、以上每种情况都不是 5、提高税收并增加福利支付() A、证明了存在免费午餐 B、减少了市场势力 C、以损害平等为代价提高了效率 D、以损害效率为代价改善了平等 E、以上每一种情况都不是 6、假设你捡了20美元。如果你选择把这20美元用于看足球比赛,你看这场比赛的机会成 本是() A、没有,因为你捡到了钱 B、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 C、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加上你用于看比赛的时间的价值 D、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加上你用于看比赛的时间的价值,再加

上你在看比赛中买饭的成本 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 7、对外贸易() A、使一国能以低于自己在国内生产一切东西时的成本拥有种类更多的物品 B、使一国可以避免权衡取舍 C、使一国可以更平等 D、提高了资源的稀缺性 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 8、由于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如果会计师的平均薪水增加50%,而教师的平均工资增加 20%,我们可以预期() A、学生将从教育专业转向会计专业 B、学生将从会计专业转向教育专业 C、上大学的学生少了 D、以上每一项都不是 9、以下哪一种活动最可能产生外部性() A、学生坐在家里看电视 B、学生在宿舍里聚会 C、学生为了娱乐而读小说 D、学生在学生会吃汉堡包 10、以下哪一种东西产生的外部性能力最小() A、香烟 B、音响设备 C、防止疾病的疫苗 D、教育 E、食物 11、以下哪一种情况描述了最大的市场势力() A、一个农民对谷物价格的影响 B、沃尔沃对汽车价格的影响 C、微软对台式电脑操作系统价格的影响 D、一个学生对大学学费的影响 12、下列哪一种关于市场经济的表述是正确的() A、市场参与者仿佛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行事,产生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B、税收有助于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成本与利益 C、在有足够大的电脑时,中央计划者可以比市场更有效地指导生产 D、市场体制的力量倾向于在消费者平等地分配资源 13、美国工人享有高生活水平是因为() A、美国的公会维护了高工资

经济法基础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D.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2.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装修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被装修的房屋 B.甲乙双方应当收付的款项 C.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行为 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3.下列各项客观事实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某服装厂与供货商订立了一份合同 B.某沙漠三天没下雨 C.战争爆发 D.海底火山爆发 4.根据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可以将法分为()。 A.国际法和国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合同无效,仲裁协议也无效 C.仲裁庭无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D.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只能请求法院作出决定 7.下列各项中,符合《仲裁法》规定的有()。 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 B.仲裁一律公开进行 C.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D.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8.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关

B.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C.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

D.仲裁委员会与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9.下列不属于民事诉讼审判制度的是()。 A.合议制度 B.公开审判制度 10.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票据纠纷引起的诉讼,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 A.原告住所地 B.背书人所在地 C.票据收款人所在地 D.票据支付所在地 1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有权管辖的人民法院是()。 A.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 B.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 C.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 12.对下列哪些情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A.对行政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决定不服的 B.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关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决定不服的 D.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适用于特别诉讼时 B.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而未声明的 C.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D.寄存财物被丢失的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复议参加人的是()。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第三人 D.复议机关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有()。 B.拘役 C.罚款 D.没收财产 16.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判决的,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 诉,该法定期限是指()。 A.判决书作出之日起10 日 内

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文由飞的沫沫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微观经济学 2011-3-22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需求与供给第四节案例分析 2011-3-22 几个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三、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返回主页 2011-3-2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事实与观察二、理论与假设三、预测与检验四、实证与规范五、经济模型静态分析、六、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2011-3-22 直观性事实指可以被经济学家个人直接观察到的 经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经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 整理性事实涵盖面超出研究者个体直观范围的经 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 标准性事实经济分析所能揭示的某些典型的经济 变量之间的关系,且得到长期大量经验性支持,变量之间的关系,且得到长期大量经验性支持,为不同领域经济学家广泛知晓和接受的知识。不同领域经济学家广泛知晓和接受的知识。 2011-3-22 理论是指包括一系列假说以及条件性预测结论构成的逻辑系统。逻辑系统。给定假设,简化关系。(其他条件不变)给定假设,简化关系。(其他条件不变)给定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放松假设,逼近现实。(真空到空气)放松假设,逼近现实。真空到空气)放松假设 预测和检验经济学的任务包括解释,也包括预测。经济学的任务包括解释,也包括预测。而预测的正确与否关键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而预测的正确与否关键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后此谬误后此谬误合众推理谬误合众推理谬误 2011-3-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对象的存在、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决“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是什么样” 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判断好坏。 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解决“应该怎样” 2011-3-22 经济模型 经济理论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 和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和内在联系进行总结、概括以及系统地描述。描述。经济模型可以等价于理论。表达方式可可以等价于理论。以是数学(代数和几何),),也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