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知识点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知识点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知识点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知识点

教育行政管理

名词解释:

1.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实现教育目的,依法对各类教育事业与所属教育机构所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活动。2.教育行政组织: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法律的要求而建立的管理国家教育事务的体系。

3.教学行政:教学行政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教育计划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各种门类的课程,通过教师和教材的投入、科学有效地组织成为有效、高效、高质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行政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及管理二个方面。

4. 课程:即教学内容,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品德,培养的行为和方式的总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规划和教科书。

5.教学评价:是一种学校内部的检查与指导,是学校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而对教学工作进行的一种督导活动

6. 科研预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技术发明、技术应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寻求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目标,预测即将出现的技术发明及其效果,从而为制定科研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8.课题核算制:科研课题核算制是科研部门运用价值规律实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是独立经营、实行科研合同制、成果转让、产品估价的基础,同时也是明确经济责任制,使科研人员树立经济观念,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重要措施。它包括编制课题经费预算和决算。

9.教师职务聘任制:即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0.人员开发:是由组织有计划的提供的,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达到提高组织工作绩效、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系统化的教育训练与开发活11.教育财政:教育财政(英文为 educational finance或 financing of education),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管理活动。

12.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向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因为教育投资的目标是提高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力,所以又叫“智力投资”或“人力投资”。因为人力、物力通常是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计算的,所以,教育投资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13.教育政策:国家较高决策层为实现教育目标并依照一定程序而制定的教育事务的行动纲

领和准则。

14.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15.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就是国家政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

16.教育执法:教育行政执法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活动。

17.教育督导:是指政府或其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的教育专家,对下级政府或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的教育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反馈的教育行政管理活动。

18.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问答题

1.简述教育行政管理的特征。

1、属于积极的行政范畴

2、主要针对学校及学术机构,范围较窄,但是涉及的对象较多

3、属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是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效果显而易见

4、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源于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

5、一般的是对成人福利的提高,而它对人的一生都负有责任

2.简述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教育行政的民主化(1)教育行政法律化;(2)强化教育咨询审议制度。

2、教育行政的专业化(1)教育行政机构分工日益精细;(2)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

3、教育行政的科学化(1)重视教育研究;(2)重视教育计划;(3)重视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设备的应用。

4、教育行政的均权化(1)目前很多教育行政体制模式为集权制的国家都在向分权制发展;(2)很多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模式的国家在向集权制发展

3.教育行政组织的类型是什么?

一. 根据教育行政组织行使职权的区域范围,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组织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

1、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主抓全国的教育事务

2、教育厅(教育局)—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管理地方性的教育事务

二. 根据每个教育行政组织在整个行政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等。

三.根据教育行政组织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领导机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办公机构、顾问机构等。

4.设置教育行政组织的依据是什么?

(一)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 1、组建权属和程序要合乎法的规定性; 2、设立机构要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 3、依法与按需要统一。

(二)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 1、设置的机构要具有整体性; 2、组织系统中管理幅度和层次要符合适度性; 3、机构权力划分要体现合理性。

(三)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 1、组织机构的设置要符合精简的原则; 2、设置机构要规定相应职能范围和权责关系; 3、组织系统中要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

(四)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 1、设置的机构要有相对稳定性; 2、机构要在适应变革中发展; 3、机构变革要以自我完善为基础。

5.如何对教育行政组织进行合理优化

目的:一是要提高教育行政工作的效率;二是要改善教育行政管理的效果。优化内容:1、合理调整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2、适当确定部门划分;3、妥善处理直线型部门和参谋型部门的关系;4、注重事权对应的原则;5、有效安排权力结构6、努力提高人员素质

6.教育行政管理的动态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一.动态性原则的含义是指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动态性原则的内容 1、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管理;2、教育行政管理要适应宏观环境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7.如何遵循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的含义是指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如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吸收和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科学性原则的内容 1、运用新的管理理论; 2、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和效益;

8.如何遵循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性原则?

一.法制性原则的含义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令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政管理活动,从而使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法制性原则的内容 1、加强教育立法; 2、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教;3、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制实施的监督系统

9.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1、教学质量管理概念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以重视教学质量的观念和对质量的责任感为基础,采用科学手段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检查分析,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管理方式。

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局质量管理

2、教学质量标准(1)教学工作质量标准;(2)教学效果标准;(3)时间标准。

10.学分制和学年制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制约教学制度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学分制的优缺点

学分制:是指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相应的全部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学习年限)的限制,并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

A、优点:培养优秀人才、发展边缘学科、早出人才;

B、缺点:计划性较差、管理复杂、淘汰率高、在国家公费培养人才的情况下,办学效率较低。

学年制:也称学年学时制,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按预定顺序学完各门课程,并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和毕业考试,以此作为完成课业的标准。

A、优点:有利于计划招生、计划分配,能按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种规格的专门人才;有利于学生开展班级和党团活动,以便加强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方便,成才率高,培养经费比较低。

B、缺点:

按统一模式(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不利于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缺乏因人制宜、因其他具体条件制宜的变通性,难以适应个别需求和发挥个人特长;

以“一学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学生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就会“留级”,不管已及

格的课程还是未及格的课程均需重修,造成教育浪费。

11.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在建立教学评价制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方向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积极性原则;

5、服务性原则;

6、实效性原则

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建立教学评价制度的基础工作;(2)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运行机制。

11、国外教学管理的经验给我国教学管理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深化我国高校教学制度改革

1、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时断时续、各自为阵、宣传不够、分析批评

2、要注重改进学校教学质量;

3、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导向;

4、要切实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12.、简述教育科研工作的特点。

(1)有所侧重的科研类型;

(2)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学科特点;

(3)科研机构的多样性、灵活性,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特点;

(4)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职能特点。

(5)众多的校友,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社会关系特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

13、高校科研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目的性原则

(二)科研机构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组织性原则

(三)各类课题的研究相结合的规划性原则

(四)经济效益与学科进展相兼顾的效益性原则

(五)系统发展原则

(六)以人为本的原则

14、高校科研成果推广的途径有哪些?产学研结合中,高校应注意哪些问题?

A、建立大学科技工业园,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

B、兴办高科技企业;

C、实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

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有:“省部合作(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高校与地方开展的“校-地合作”、高校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以及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创新基地等。据统计,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成的技术转移已占四成以上,直接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已占合作方式的六成以上,有效提升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效能。

D、转让专利成果。

高校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产学研结合中,高校应注意问题:

1、突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功能

2、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3、密切教学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联系

15、国外高校科研管理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1、重力解决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

( 1 ) 过分强调科研服务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教学质量;(2)高校科研服务的商业化倾向加重,降低了课题的学术内涵,导致研究生教育过于狭窄和实用;而且由于文、理、工科类从中获利不均,影响教师心理平衡,甚至导致教师流失;(3)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高等学校被迫牺牲某些基础研究去完成应用和开发研究,不仅导致学校科研水平下降,影响课程和教学质量,甚至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冲击;(4)高校、企业合作在目的、形式和方法上双方有不一致之处,如企业注重追求利润,而高校更关注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高校注重基础研究,讲究成果的发表和资源的社会共享,而企业急需技术,强调成果的保密和利用以及专利权;高校追求学术自由、科研选题自由,而企业则要求高校为自己解决燃眉之急并限定比较狭窄的研究方向。

2、重视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3、正确处理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关系

4、制定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工业园(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与名牌大学的松散联盟)

5、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科研战略

6、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1)坚持以政府科研经费为主,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7、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研积极性

16、简述教育人事行政管理的特点。

教育人事行政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退休和退职等工作,以达到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

1、建立选择机制和激励机制;

2、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评审、考核办法;

3、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配合;

4、注重教师个人形象和个人的自觉自律;

5、注重协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17、教师人事行政管理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人员资格审定

2、人员甄选录用

3、人员考核

4、人员培训

5、薪酬管理

6、人事档案管理

1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看法。

(论述题,分析现状和论述应该怎么改革)

目前存在问题,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如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孟二冬同志这样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高校积极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二、强化人员分类管理,积极推行高校职员试点工作,建立高校职员制度。通过这个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理顺了高校的人员关系,强化了岗位分类管理和实行聘任制,提高了管理人员队伍素质、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高校编制标准研究工作。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以基本工资、校内岗位津贴和业务奖励三位一体的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建立了重实际、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为吸引和稳定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做好准备。

19、简述教育财务行政的特点、功能。

特点:1、教育财务行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的剩余产品,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收入;

2、教育财务行政的分配方式是一种无偿性分配方式;

3、教育财务行政的本质是在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功能:1、资金筹集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 3、供需调节功能 4、监督管理功能20、简述教育经费分配的原则。

(1)均等原则;(2)效益原则;(3)优先原则;

(4)弹性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

2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看法。

看法:1、是公共物品,理应由国家来提供 2、中央与地方不平衡、不均衡

取得什么成就和问题

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保障对学龄儿童实施的一种具有普及、平等、强制、无偿等诸多方面特征的教育制度。从公共财政的角度看,义务教育作为公共需要应成为公共财政的支出对象;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义务教育是具有较高社会收益和强正外部效应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因此,政府应在义务教育投资领域里有所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职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同时,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也已经十分严重,且存在扩大的趋势。全国除大中城市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以地方政府管理和财政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地方补助的模式,由于没有规定中央政府和省、县、乡地方政府法定的负担结构,在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义务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财力最弱的乡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这一最重大的公共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义务教育财政能力差异,其结果必然形成落后地区的政府无力承担义务教育的支出,无法支付教师工资,无法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质量、数量差距越来越大。

做法:1、加大中央投入 2、树立全局管理的意识 3、加大地区性转移支付

22、简述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利益因素。

3、价值因素。

23、简述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

1、理性模式

(1)含义

也称科学决策模式,是以追求最佳的政策和最好的解决方法为目标的决策模式。

(2)顺序

政策制订者全面掌握决策所需信息→客观和尽可能量化地分析信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对每一方案进行关于利弊及实施后果的平估→选出最佳方案。

(3)存在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最佳或最优的标准难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和问题都是确定性和可以量化的;?机会成本较大;?非理想因素的影响。

2、渐进模式

(1)含义

也称有限比较模式,是指在制定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作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而不是全面更替过去的政策。

(2)优点

?简化决策程序;?节省时间和精力;?接受度较高。

(3)缺点

适应于稳定的和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不适应于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

3、综合审视模式

社会学家埃祖尼提出认为可以将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即先运用理性模式去观察分析一般性的政策因素,分清主次,选取重点,然后运用渐进模式来探讨决策者认为必须仔细调查的特殊项目或方案。

4、政治协商模式

也称团体解决模式,即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和社会阶层的意见,注意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达成妥协谅解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5、精英模式

2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看法。

1、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达到20%即意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

2、为什么要实行?教育的公平性要求;经济发展的要求

3、发展的现状:入学率,文化职能;问题很多,经费不足,结果不好,就业不好。(一)规模扩张超前与经费投入严重滞后的矛盾;(二)规模扩张超前与经费投入严重滞后的矛盾;(三)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4、(一)从法律上保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二)从政策上引导各高等学校立足实际办出特色;(三)各高校要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保障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良性运行机制;(四)建立和完善以评估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质量监控体系

25、简述教育立法的局限性

1、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多种多样,教育法只是调整这些行为的方法之一。

2、教育法在教育活动中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3、教育活动千姿百态,具体而丰富,教育法作为一个规范体系,是抽象性、概括性、确定性,处理问题时在涵盖性和适应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度。

4、尽管有了教育立法,但如果缺少有专业素质和法律道德修养的教育人员,其作用也难以有效地发挥。

26、简述影响教育执法效果的因素

1、立法技术方面的因素(1)法律本身不够严密;

※理论基础薄弱:我国对包括教育法学在内的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对教育法律制度的研究,以及教育法律制度的学术研究和立法实践之间往往脱节。

※有些概念欠妥:主要是指“公办”与“民办”的问题。

※内容空泛,规范力度整体较弱:法律效力整体偏低;

内容空泛:《教育法》规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体系零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完整性立法错位;立法冲突;包括教育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冲突和教育法内部之间的冲突两方面。立法缺位:一是空缺教育产权制度二是空缺学校相关法律制度;三是空缺学生权益救济制度;

※对权利义务规范得不够全面:

※操作性不强。

2、地区间的不平衡因素

3、责任追究中的障碍因素

※责任追究的行政因素障碍;※不可抗力的因素;※实现立法的条件不具备。

2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工作改革的看法(现状加改革)

(一)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二)重视对教育立法技术的研究

(三)进一步提倡司法介入

(四)开展国外教育司法判例的研究

28、简述教育督导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组织工作的督导

?领导工作的督导

?教育政策法规执行的督导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督导

?教育管理工作的督导

?教育队伍建设的督导

?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的督导

?教育社会效益的督导

(一)方向性原则(二)客观性原则(三)全面性原则(三)全面性原则(四)指导性原则(五)反馈性原则(六)民主性原则(七)重点性原则

29、简述我国教育督导的职能、分类

分类:

1、依据教育督导的内容,分为: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

2、依据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分为:单人督导和组织督导

3、依据教育督导的计划性,分为:定期督导和临时督导

功能:

1、监督职能

2、指导职能

3、反馈职能

30.、简述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色,对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有什么借鉴作用?

特色:典型的行政监督型体制,偏重于视察和监督。

分三个部分论述:机构、人员(在各级督导人员的选拔与任用上,有着明确的任职条件,执行着严格的选拔、招聘程序,一切过程都依法办事)、职责

1、中央

(1)国民教育总督导处

其职责是对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宏观监督和评估,包括教育类型、教学内容、大纲、教学法、教学程序和实施方式,参与对地方督导人员、校长、教师的招聘与培训工作。(2)国民教育行政总督导处

主要职责是负责高等教育及大学区、省之间的教育行政督导。对属于国民教育部长领导或管辖的部门、机构及人员在行政、经济、财会等方面实行督导。

(3)图书馆督导处

其职责是检查图书馆的组织和运转,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种公共图书馆等。

(4)青年与体育总督导处。

主要职责是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及教师进行督导。

2、学区

学区督学主要是在学区内工作,负责督查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等机构;学区督学内又分为学科督学与学校生活督学,学科督学的设置涵盖中学所有学科,学校生活督学主要设有信息方向指导督学,负责督查中学内方向指导和方向指导员的工作(方向指导员是法国大学和中学必须设置的职位)。

3、省级

国民教育省督学,在本省范围内工作,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教育和学前机构的督查,主要督查这些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负责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

借鉴作用:(一)加强督导立法,完善督导法规

(二)设立专门的督导机构,明确各级督导机构的职责

(三)严格挑选督导人员,不端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督导方式,提高督导工作效能

31、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功能(二)改进功能(三)鉴定功能

32、简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有效原则

评价的有效性,就是评价结果达到评价目的的程度。

(二)可信度原则

评价的可信性就是运用评价同一工具在不同时间评价同一对象时,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的。自评工作阶段是指从教育部确定对学校进行评估并明确了专家组进行考察的大体时间开始到专家组进校考察前的这个时间;学校整改阶段是指从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后的一年时间;中间则是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认为只有专家组现场考察才是评估。

目的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在短视、功利思想的作用下,原本目标很单一的评估,就在各校的竞争攀比中,逐渐加码变味。正如一名评估专家所言,“我们在一个学校评估5天,可他们要准备二三年时间。

形式化严重,评估变了味道。使不是花在怎么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评估完了又回到老样子。

应该怎么做:

1、确立新的评估标准大学的产品是人才,评判大学好不好,要看产品质量如何。例如,培养了多少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受欢迎,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这些都是最客观的指标

2、对这一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制定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估的指标体系,由过关性的、综合性的评估转向随机性的、单项性的评估,引导高校将办学重点转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来

3、可以借鉴国外的高校评价制度,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行业组织、民间评估机构等社会性评估组织,形成政府、社会、学校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估体系。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

绪论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①1623年,培根,将教育学独立为一门学科 ②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③卢梭,《爱弥尔》 ④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②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赞科夫,《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教育与发展》 4、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个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师,教材,知识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学生,活动,经验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其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③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单学习前人的枳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④教育活动方式: 赵日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质的特点: ①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完整版)大学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1.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数学教育数学理论,是数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的综合。 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4.教学目标:一级目标:教育方针。(制订者——国家)二级目标: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三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 5.教案 详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 4.教材分析。 5.课型。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2)判定定理;(3)运用定理,问题研究;(4)总结[板书设计][课后记] 简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6.数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7.弗雷登塔尔的教学原则:1.“数学现实”原则。2.“数学化”原则。3.“再创造”原则。4.“严谨性”原则 波利亚解题表:1.理解题目—必要前提。2.拟定计划—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3.实现计划—逻辑配置。4.回顾—有远见做法 皮亚杰: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1.同化:指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事件过程 2.顺应:当旧有方式探究世界不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新消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3.平衡作用:指产生顺应情况下的不平衡状态。 4.理论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5.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儿童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教学观。(创建一个良好,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及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师生观。(教师使命:学生自主学习一个最有利,有力的 “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 放任自流学习时,起最大的限制 和控制作用。学生使命:自主学 习,借助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加 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对话。构 建自己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5. 学习环境。6.评价观 双基:含义:(1)数学基本知识 (2)数学基本技能 8.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 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基本框架结构。 类型: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探究式教 学模式(流程:1.教师创设问题 情景2.观察猜想3.推理论证4.验 证应用 5.总结反思)。3.启发式。 4.合作学习。 5.自主探究。 6.尝试 指导。 9.教学概念:(1)意义:反映数 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 数学概念。概念的组成:概念的 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 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 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 映对象的总和。 10.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思想理 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 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 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 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11.数学教学原则:1.严谨性与量 力性相结合的原则。2.具体与抽象 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12.课程实施原则:1.全面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 前瞻性原则。 13.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的教学活动方式。应用于上课之 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 新段落的教学之中。 类型:直接,旧知识,悬念,事 例,趣味,实验,创设情境 目的:1.引起学生注意。2.激发 学习兴趣。3.唤起学生思考。4. 明确学习目的。5.强化师生关系。 功能:1.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 关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2.激 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3. 明确学习目的,传达教学意图; 4.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间联 系;5.创设意境,激发情志; 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 趣味性原则。4.直观性 原则。5.适度性原则。 注意:1.导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 对性。2.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具有 多样性。3.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2]讲解技能:讲解技能中的一类 教学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是“以语言讲述为主”的方式;在 教学功能上的特点是:传授知识 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 情”。 目的: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2.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提高思想 认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因素。 原则: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计划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 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 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 料,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 数学问题,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注意:1.演示的媒体要恰当。2. 演示的媒体要使用。3.演示的时机 要恰当。4.演示必须与讲解技能相 结合。 [4]结束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 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 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 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进行及时地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 识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 认识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 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提纲挈领,娱乐激趣,图 表对比,悬念引申,质疑讨论, 练习巩固,学生汇报 注意: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语言精炼,紧扣中心。 3.内外沟 通,立疑开拓。 14.体态语言:(1)在课堂调控上 1.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维护课 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4.具有活 泼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2)在传授知识上 1.帮助学生理 解数量关系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 于理解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 —手势答案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在师生互动中 1.读懂学生的 眉目语2.读懂学生的表情语3.读 懂学生的手势语4.读懂学生的坐 姿语 15.如何评价一节课:1.教学目的 如何。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2.重点 难点是否突出并处理得当。3.教学 程序上,设计是否合理,思路是 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因 材施教,是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是否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4.教学 方法上,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实 际,是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 段等。5.是否注意情感教育,即课 堂气氛是否和谐,是否注重学生 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6.教学基本功是否扎 实。如普通话语言是否规范、生 动形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大方;板书是否工整、美观、清 楚,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等。7.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 学生受益情况等。8.教学特色如何。 即教学的个人特点,教师的教学 风格。 16.课程的改革: 《标准1》的基本理念:1.突出体 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3. 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4. 倡导师生角色观。5.提倡主体多元 化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6.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 学中的作用。 《标准2》的基本理念:1.构建共 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 样的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 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 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 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 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 17.数学核心概念: 数感: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 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 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灵活 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 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 意识。 符号感:就是人们对各种符号的 理解与感受。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 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18.数学教育评价的定义:全面收 集和处理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价 值判断,改进教学决策的过程。 要素:1.教师行为。2.学生行为。 3.教学内容。(1,2为核心要素) 主体:学生 19.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 数量指标。P越大,难度越小。 信度:指实测值与真实值相差的 程度,是一种反映试题的稳定性、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 平的区分程度的数量指标。D越 大,区分度越大。 效度:是一种反映测试能否达到 所欲测试的特征值或功能程度的 数量指标,使其反映测验正确性 的程度。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3.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4.学生的社会地位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