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吐血推荐)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吐血推荐)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吐血推荐)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吐血推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中心。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吠陀》,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三)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1、特点:(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水平日趋提高。

2、20or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简答、填空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方式、内容

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d.

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f、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核心:“仁”和“礼”。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佳偶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4)墨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的教育思想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

“隐君子”。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战国末期。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4(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归纳法。

1

(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

d、班级授课制。

e.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性善论,《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填空题

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

。(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论”。

(5)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科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c.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课堂中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

c.杜的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d、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d.“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五步探究教学法。

(三)20

二十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实验教育学(代表:拉伊&梅伊曼);文化……(又称精神科学教育性);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及教养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P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论述题全重点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受教育权;

3. ……………………………教育目的;

4.……………………………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体制。

6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每条具体看)

(Ps)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教育技术。

Ps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内容的选择;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2

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华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名词解释

(2)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内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尓: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优生学的创始人。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内涵: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填空题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一)遗传(生物因素)

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

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二)环境(外部条件)……填空题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因素的根据)

(三)(教育)学校教育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简答题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a.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d.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康德、花生、爱尔维修。

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地标认为:柏拉图、高尔顿。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名词解释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三个层次:生理活动、个体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填空题、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

启示:人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

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3.…………………不平衡性:

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反。……心理学家劳伦兹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此时,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5.…………………个别差异性:

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b.有的

论述题:

1.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95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b.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填空、选择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对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词解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

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的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

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生活本位论:教育要为未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斯宾塞。

神学教育目的论:教育就是为来生做准备。夸美纽斯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

(教育的性质)

(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

2、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智育为实施各育提供认识基础

体育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体。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重点)……论述题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征的教育。”……名词解释

2.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3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能不

4、素质教育的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

a.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

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名词解释(ps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西欧双轨制:英法德一轨是学术教育,一轨是职业教育。

(二)美国单轨制:

(三)苏联分支型学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讨论)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Ps: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15%X<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新中国: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两基、两全、两重”。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我国实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看,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别结构上看,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二)《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Ps:《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主要内容如下: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题目:

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西方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学制(产生于前苏联)。

4.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说,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概述

(一)概念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之后。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春秋战国的“士”堪称中国第一代教师群。

3、专门化阶段:该阶段以专门培养教师机构的出现为标志。最早的师范机构由法国1681年

1897

师范院为最早的师范教育。

4、专业化阶段:1966年巴黎会议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

(四)教师的职业特色(特点):

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具体: 1.传道者角色;2.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角色★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 复杂性。表现: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2.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名词解释)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强调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 2.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成果是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果。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

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要求教师做到:(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于待人。(3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做到:(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

教重于言教。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

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

3、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5、教师的专业人格。

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好教研机构组织

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矫正或引起他人思考的文字。

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习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简答题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

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三个方面:

(1)自觉性(主体性),这是学生主管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自觉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1.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 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题、案例、论述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五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这表现在:a.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b.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c. 教学在于构

建学生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名词解释

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二)两种对立的关系

1、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代表:杜威、卢梭)。

二、师生关系内容……简答题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

2.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

2.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强大的人格力量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兹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

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多选、论述题

1.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2.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

(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理解学生)

3.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及其意义

(一)课程的内涵

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美国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理论专著。他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

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 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

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

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1“相关课

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2又叫学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

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

(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

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

设的课程。

(四)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

(五)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来划分)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六)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有计划性。

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提出的。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要)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理论。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代表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2、要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巴格莱。观点:(1)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3)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赫钦斯。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

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多选)

(一)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三、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双基)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三)中小学课程设置

1、小学课程设置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初中课程设置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3、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

每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三、教材

(一)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录像带、光盘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二)课程的横向节后和纵向结构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

纵向课程指的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进行排列。

螺旋式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则,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一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

二、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教育机关。

(二)地方课程

(完整)马原前三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1,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有)与不可知论(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其根 本方法) 唯心主义宿命论——只强调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宿命论——只强调偶然性而否定必然性; 辩证决定论——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依次更替);

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电路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阿拉伯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世界 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除了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以色列、格鲁 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8个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均属于 阿拉伯国家。此外,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等五个国家也属于阿拉伯国家。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 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 导体 (1)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 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代词使用不一致。请看one must be so dedicated that you will practice six hours a day,前面用的代词是one,但是后文使用的是you,再理解句意,不难发现两个代词其实是在指代同一个人。所以应该把you改成one.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由于石油生产、出口是的这些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经济结构单一, 近几年各国努力促进经济多样化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发展制造业和农业。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0930100756)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业务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2)权威性:权威性是审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 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 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 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篇一: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理论总结 第一章 一、重点: 1、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功率的定义:吸收、释放功率的计算 3、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源元件 二、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电流(current) : i ①符号 :i ②计算公式 i(t)?dq(t)/dt a、说明: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人为假定的电流方向,与实际 电流方向无关,当实际电流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时电流取正,相反地,当实际电流方向与参考方向不一致时电流取负。 b、表示方法:在导线上标示箭头或用下标表示 c、例如: 参考方向(iab) ———— ———— 实际方向 实际方向 i 0 2、电压(voltage) ①符号:u ②计算公式: i 0 u=dw/dq 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的大小。 ③定义:两点间的电位(需确定零电位点?)差,即将单位正电 ④单位:伏特v 1v=1j/1c a、说明:电压的实际方向是指向电位降低的方向,电压的 参考方向是人为假定的,与实际方向无关。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电压取正,反之取负。 b、表示方法:用正极性(+)表示高电位,用负极性(-)

表示低电位,则人为标定后,从正极指向负极的方向即为电压的参 考方向或用下标表示(uab)。 c、例如: 参考方向参考方向 i u 实际方向 – + i 实际方向 – + + u 0 3、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 u 0 ①说明:一个元件的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可以独立的任意的 人为指定。无论是关联还是非关联参考方向,对实际方向都无影响。 ②关联参考方向: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即电流从 所标的正极流出。 非关联参考方向: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不一致。 ③例如: r i r i + u 关联参考方向 u 非关联参考方向 u=ir 三、电功率 1、符号:p 2、计算公式: u=-ir 4、相关习题:课件上的例题,1-1,1-2,1-7 dwp??ui dt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液知识点复习汇总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 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 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 水溶液的性质:具有导电性。常见酸碱盐溶液会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应用:电解水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浓溶液稀释问题:m浓×w浓= m稀×w稀m水= m稀- 浓 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内因)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内因) (3)温度(如:KNO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外因) 7、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KNO3。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带电体==本质:电荷 的转移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种类 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量:q 单位:库伦 简称:库 符号:C 元电荷:最小电荷:e=1.6×1019 - C 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电源:提供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作用 用电器:消耗电能 导线:传输电能的路径 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 两种材料 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 电流产生条件 ①电路闭合 ②保持通路 定义:正电荷移动的方向 电路 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中电源的正极→用电器→电源的负极 单位:A ?→?310mA ?→?310A μ 工具:电流表 ○A 测量 使用方法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电流的大小(I ) ②看清量程、分度值,不准超过电流 表的量程 ③必须正入负出 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连到电源 的两极 电路的连接:先串后并,就近连线,弄清首尾 通路:接通的电路 三种状态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的负极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 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B肯定带正电; 2、A带正电,A吸引B,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B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尤其注意电子是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请各位同学按照下列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约尔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马萨诸塞车祸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功利主义道德观 基本观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 基本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自律 超越法律 视人为目的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全球化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 ?销售商 ?顾客 ?竞争对手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全球化组织模式考虑的因素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

第六章实数章节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章实数章节复习知识点 归纳,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六章 实 数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定义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 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算术平方根。 ???==||2a a ()=2a 例:1. 25的算术平方根是 ;16的算术平方根是 。 2.已知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 ,则该自然数的下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1+a B. 1+a C. 12+a D. 12+a 3.面积为11的正方形边长为x ,则x 的范围是( ) A .31<

立方根 a 的立方根记作: . 一个 数有一个 的立方根;一个 数有一个 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 。33a a -=- =33a ()=3 3a 例:1. 4 12=_____, 169±=_____,3278-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81的平方根是±3 B 、1的立方根是±1 C 、1=±1 D 、5-是5的平方根的相反数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的算术平方根是-3; (2)225的平方根是±15. (3)当x=0或2时,02=-x x (4) 2 3是分数 4.已知∣x ∣的算术平方根是8,那么x 的立方根是_____。 5.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线段为边做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 ,则点A 表示的数是( ) A 、2 11 B 、1.4 C 、2 D 、3 5.求下列各式中的 (1)252=x (2) 912=-)(x (3)643-=x 实数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K12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一、电压 电压的作用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②电路是连通的。 .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电压的单位 .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V、V、μV 换算关系:1v=1000V 1V=1000V1V=1000μV .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电压测量: .仪器:电压表,符号: .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电流表 电压表 异 符号 连接 串联 并联 直接连接电 不能 能 量程 0.6A3A V15V

每大格 0.2A1A V5V 每小格 0.02A0.1A 0.1V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 相当于短路 很大 相当于开路 同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知识点总结 院系: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班号:1105102 学号:1110510213 姓名:张晗 通过这一学期的电路课程学习,通过齐老师的讲授,我掌握了电路这门课独有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方法。另外,这门课也是为通信工程进一步进行专业课学习而准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复习我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下面是我自己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所整理的本学期学习电路部分重点内容。 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一、电压是由分离引起的每单位电荷的能量。电荷流动的速率通称为电流。 1、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电路模型中的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有的未知,有的随时间变化,具有不确定性。而在应用电路定理、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电路模型时要求电路模型中的电流、电压的方向必须是明确的。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了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这一概念。在应用电路定理、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电路时,对应的电流、电压的方向指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只要元件中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元件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关联参考方向),则在电压与电流相关的表达式中使用正号,否则使用负号。 2、电功率和能量 当元件中电流、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功率为正,元件吸收功率 当元件中电流、电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功率表为负,元件发出功率。 二、电路元件 1、电阻元件:电阻是阻碍电流(或电荷)流动的物质能力,模拟这种行为的电路元件称为电阻。单位:欧姆。 2、电容元件(动态元件):电容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式表明电容的电流与电容的电压的变化率成正比。电容元件有隔断直流(简称隔直)的作用,其原因是传导电流不能在电容的绝缘材料中建立。只有随时间变化的电压才能产生位移电流。 电容电压不能跃变,电容元件是一种有“记忆”的元件。 3、电感元件(动态元件):电感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式表明与电感的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电感的电流的变化率为0时电感的电压也为0,相当于短路。 电感中电流不能跃变,电感元件也是一种有“记忆”的元件。 4、独立电压源:独立电压源是一种电路元件,无论流过其两端的电流大小如何,都将保持端电压为规定值。 独立电压源的电流不是由独立电压源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外电路决定的。 5、独立电流源:独立电流源也是一种电路元件,无论端电压的大小如何,都将保持端电流为规定值。 独立电流源的电压不是由独立电流源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外电路决定的。 6、受控电源:受控电源也是一种电源,但其源电压或源电流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受电路中另一处的电压或电流控制,这类电源称为受控电源。 在求解含有受控电源的电路时,可以把受控电源当作独立电源处理。 独立电源是电路的“输入”(信号或能量)。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审计知识点总结

审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起源的根本点在于两权的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几个词语:宰夫,御史大夫,上计律。 2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意大利的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提供给企业股东),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提供给债权人)。 3法律规章制度分三个层次 (1)法律法规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法》 (2) 准则会计准则审计准则 (3)规章制度(略) 4审计的特点 (1)独立性审计最本质的特征。表现在·经济独立·组织独立·工作独立 (2) 公正性(3)权威性 5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重点在于鉴证 6审计的对象(略) 7审计的总目标(1)合法性即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2)公允性即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3)管理当局的认定(5个) ·存在或发生的认定·完整性的认定·权利和义务的认定·估价和分摊的认定·表达与批露的认定 8,具体目标 (1)存在性(2)完整性(3)金额(4)所有权(5)披露 (审计的目标具体在课本第9到12页) 第二章 1我国审计是行政性的须向国务院负责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审计署 2审计分三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 3审计的法定业务四个 (1)(1)审计会计表报,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表报(3)办理企业的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 关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 告 第三章 1重要性水平(p38) 指允许错报的最大差额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他允许错报的金额就越大,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可能有道小计算

数字电路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数字电路知识点汇总(东南大学) 第1章数字逻辑概论 一、进位计数制 1. 十进制与二进制数的转换 2?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3.二进制数与16进制数的转换 二、基本逻辑门电路 第2章逻辑代数 表示逻辑函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有:真值表,函数表达式,卡诺图,逻辑图及波形图等几种。 一、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1) 常量与变量的关系A +0 =人与人1 = A A +1 = 1 与 A 0 = 0 A A = 1 与 A A = 0 2 )与普通代数相运算规律 a. 交换律:A + B = B + A A B 二 B A b.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A B) C 二A (B C) C.分配律:A (B C) = A B A C

A B C =(A B)()A C)) 3)逻辑函数的特殊规律 a. 同一律:A + A + A b. 摩根定律:A A B , ~AB=~A B b.关于否定的性质人=A 二、逻辑函数的基本规则 代入规则 在任何一个逻辑等式中,如果将等式两边同时出现某一变量A的地方,都用一个函数L表示,则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则称为代入规则例如:A B 二 C ? A B 二C 可令L= B二C 则上式变成A L A L = A二L=A二B二C 三、逻辑函数的:一一公式化简法 公式化简法就是利用逻辑函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化简逻辑 函数,通常,我们将逻辑函数化简为最简的与一或表达式 1) 合并项法: 利用A + A A -1或A ^A B -A,将二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可消去一个变量 例如:L= ABC ABC -AB(C C) = AB 2) 吸收法 利用公式A A ,消去多余的积项,根据代入规则AB可以是任何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