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

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标签: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

川崎病作为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科急症,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好发于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持续发热>5 d;②两眼结膜、口腔黏膜有红肿充血表现;③皮肤出现变化如多形红斑、皮疹等;④手足出现潮红、僵硬肿大、膜样脱皮;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在出现临床发热症状后给予阿司匹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国药准字H13023635)40 mg/(kg·d),至少持续给药2个月直至相关症状消失,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适当增加阿司匹林给药时间及给药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2*******),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 g/kg,2次/d,连续治疗2 d。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的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并统计两组临床症状中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IgA、IgG及IgM水平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IgA、IgG及IgM水平的比较(g/L,x±s)

2.2 兩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的比较(d,x±s)

3 讨论

川崎病的主要特征是大范围的中小血管炎症,并可引发冠状动脉损害,甚至冠状动脉瘤[5],是主要的儿童心脏疾病类型之一,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但有研究发现,在川崎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与其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川崎病的发病与免疫系统激活联系紧密[6]。川崎病进入急性期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活跃性水平明显提升。中性粒细胞会使患儿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发生血管损伤。有调查发现,出现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其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说明中性粒细胞水平可作为诊断及预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7]。川崎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黏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主要特征表现在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和广泛血管炎两个方面,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主要依据[8-9]。目前国内外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预防冠状动脉损伤。本研究发现,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缩短川崎病的发热时间,缓解相关症状,降低其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10]。

本研究观察组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并使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 g/kg,2次/d,连续治疗2 d,相对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者,其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性疾病的概率,相比单独服用阿司匹林更有优势。丙种球蛋白能抑制血管表面免疫反应,主要是通过封闭血液内血小板、单核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受体来实现,阿司匹林自身可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从而实现抗炎、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的效果。两者联用能有效降低川崎病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概率。有报道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调节白细胞水平,缓解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11-12]。在临床症状方面,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应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缩短退热时间,缓解皮疹、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促进患者食欲及精神状况好转,快速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主要为以下3种:①大量使用丙种球蛋白能促进CD8+淋巴细胞数量增加,

降低被活化的CD4+淋巴细胞数量,从而促使IgG合成;②抑制内皮细胞受体活性,以防止免疫级联反应,避免对冠状动脉造成损伤;③最后能抑制血小板表面内皮细胞受体活性,减少和避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减少红色血栓的形成,同时还能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水平,实现降低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概率。总之,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瀚明,黎达均.62例川崎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8):152-153.

[2] 彭茜,陈昌辉,吴青,等.CAS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儿童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2):180-184.

[3] 丁艳,尹薇,熊越华.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及免疫学效应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0):948-952.

[4] 陆燕凤.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1-132.

[5] 刘卓勋,谭晓梅,黄清明.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循证治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4):313-314.

[6] 梭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2012,11(8):205.

[7] 武宇辉,田秀丽,李成荣,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患者血浆前列腺素E2水平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學和免疫学杂志,2013,33(5):346-350.

[8] 梁琰,李瑞丽.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37-38.

[9] 王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4):355.

[10] 潘洪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心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141-142.

[11] 胡景伟,周忠蜀,杨凌,等.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259-1264.

[12] 王雪芳,刘纯义,刘文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6):80-81.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 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标签: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 川崎病作为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科急症,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好发于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持续发热>5 d;②两眼结膜、口腔黏膜有红肿充血表现;③皮肤出现变化如多形红斑、皮疹等;④手足出现潮红、僵硬肿大、膜样脱皮;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在出现临床发热症状后给予阿司匹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国药准字H13023635)40 mg/(kg·d),至少持续给药2个月直至相关症状消失,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适当增加阿司匹林给药时间及给药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2*******),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 g/kg,2次/d,连续治疗2 d。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的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并统计两组临床症状中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急性血管炎性病理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该文主要综述了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超过5 d的持续性发热、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双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及指端脱皮等[1]。KD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亚裔儿童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1]。KD的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尽管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冠状动脉损伤仍然存在[2]。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反应显著相关,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 1.1 感染因素目前报道有多种病原体与KD相关,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亦认为KD的发病与

感染有关[3]。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有4例KD患儿被认为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博卡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其中2例患儿曾接种活病毒疫苗[4]。另外,轮状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也被认为与KD发病相关[5]。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出现后,欧美国家陆续报道了2019-nCov感染儿童重症病例,出现了类似不完全KD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6-7],称为小儿炎性多系统综合征(pediatric inflammatory multisystem syndrome,PIMS)。该综合征在许多方面与KD相似,典型症状如草莓舌、皮疹、球结膜充血等[8]。根据目前文献报道,KD还可以诱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导致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该项研究建立了一个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框架,结果认为延迟治疗可能会对2019-nCoV相关KD患儿产生有害的影响[9]。Loomba等[9]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PIMS与KD相比,患儿的C-反应蛋白、D-二聚体、铁蛋白及心肌酶升高,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IMS并发症复杂,包括血栓形成、缺血性事件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以往的研究提示感染是K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病原体诱发KD的机制尚不明确。我们仍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KD的病理生理机制。 1.2 遗传易感因素遗传因素在K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多个基因中,如CD40、BLK、CASP3、ITPKC、FCGR2A和HLA等,与KD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10]。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员,在体液及细胞免疫中发挥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运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常规组31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而治疗组31例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运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和运用。 标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川崎病属于全身血管炎症疾病,这种疾病在婴幼儿中具有高发性,主要的特征就是患儿全身血管炎[1],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眼球充血、颈淋巴结肿大、杨莓舌,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皮疹和口唇破裂[2],除此之外,患儿还会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情况。目前此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明确。在本文中分析患儿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诊断标准:发热5 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并伴有下列五项中的四项:(1)双侧结膜充血;(2)唇、口腔皲裂、弥散性充血,杨莓舌;(3)颈部淋巴结肿大;(4)皮肤出现红斑、皮疹;(5)手掌、足底出现潮红、硬肿及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患兒经过心电图、生化、血常规以及彩超检查后确诊。常规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3.6±1.5)岁;治疗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3.9±1.6)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口服,30~50 mg/Kg.d,分3~4次/d,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5 mg/Kg.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号:S2*******,生产厂家: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的用法用量:根据患儿体重实施静脉注射,2 g/Kg,并分成两天静滴。 1.3 疗效评价 观察患儿运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情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摘要】 近年来,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严 重威胁。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作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常用方法备 受关注。本文从机制、临床应用、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和风险评估等 方面对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进行了全面探讨。疗 效观察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取 得了显著效果。不良反应和风险评估也成为关注焦点,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评估。结论部分对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 果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这一治疗 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小儿、治疗、效果观察、机制、临床应用、疗效评价、不良反应、风险评估、临床研究、总结、前景 展望。 1. 引言 1.1 川崎病概述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首次在日 本被描述,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炎症等,最严重的并

发症是心脏病变,如冠状动脉瘤和瓣膜病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 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背景、感染、免疫异常等有关。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但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指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实践中。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阿司匹林则有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脏并发症的风险。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已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案之一。 1.2 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研究现状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在川崎病的治疗中,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已经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的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炎症损伤,而阿司匹林则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该联合治疗方案在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备受关注。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患儿的全身症状,改善血管炎症,减少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该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也得

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受损 伤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的婴幼儿高发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症。未经治疗的患儿约有1/5发生 冠状动脉损伤而威胁患者的生命。自从应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下称丙球)治疗本病以 来该病的发热迅速消退,并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1]。因此,本品已逐渐成为治疗川崎病 的首选药。为进一步明确丙球在治疗川崎病的优点,我们纵向地观察了接受阿司匹林组与丙 球组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丙球治疗组:共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6个月—5.1岁,平均年 龄2.4岁,均为2005-2009年在我院治疗患儿。阿司匹林治疗组:28例,其中男12例,女 16例,年龄7个月—4.8岁,平均年龄2.2岁,均为1995-199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患儿。两组 间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丙球组采用上海莱士血制品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 400mg/kg/d连用4-5d或1-2g/kg于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同时服阿司匹林30—50mg/kg,热退后减量至停药。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80—100mg/kg/d分数次口服,热退后减量至停药。其中6例加用激素至热退后停药。对两个组的热程、住院日期、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及冠 状动脉扩张例数进行对比。 1.3 结果见表1。 2 讨论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现推测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 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致死病例中严重的病变在心脏,特别是冠状动脉有增殖性炎症 和血栓形成。病程早期血小板正常,以后升高。目前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减轻血管炎症和对抗 血小板凝集。大剂量阿司匹林疗法具有抗炎、抗凝作用,但其用量大,存在口服药物困难、 退热时间较长及可致消化道出血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均采用大剂量丙球静脉滴注法。剂 量为400mg/kg/d连用4-5d或1-2g/kg于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疗法。目前多采用第二种疗法。本文观察了采用此方法与单独用阿司匹林疗法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在开始用药 后热退时间(阿司匹林组有6例加用激素)和平均住院日方面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丙球在本病的退热作用及缩短病程上较单用阿司匹林有明显优势。在阿司匹林组虽有6 例加用激素,但退热时间亦较丙球组明显长。至于激素的用法,虽然有缩短病程的作用,但 因考虑有增加冠状动脉受累可能,现已较少用于本病。在总热程与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方面两 者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冠状动脉扩张方面,由于病例数较少,且随诊时间不同等因素,未作统计学处理。但目前认为早期应用丙球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报道。由此 可看出,应用丙球治疗川崎病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本病具有缩短热程、住院天数及减少有致 死性威胁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等方面的优点,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2]。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4. [2]王宏伟.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理探讨.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49.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如果及时治疗,病情通常可以得到控制,但无法处理可能导致心脏损伤的血管炎。针对这种情况,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成为治 疗川崎病的热门方案。 本文旨在探究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首先介绍阿司匹 林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作用,随后分析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注意 事项。 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川崎病的治疗中。其主要作用是 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预防发热,并防止发展为心脏炎。 阿司匹林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根据体重合理剂量 分次口服,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许多研究表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 减轻心脏病变的程度,并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是一种标准的川崎病早期治疗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中。一些研究表明,该方案能显著缩短发热时间,减轻口腔粘膜炎、结膜炎等炎症症状,并降 低心脏病变的程度。 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的具体治疗方案是:在发热之后的10天内,给予丙种球蛋白的首次静脉滴注,每公斤体重2g。随后,在治疗周期内,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5mg / kg / d,分3次服用。如果病情恶化,可以使用激素等镇定剂进行治疗。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尽管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也存在一些副作 用和注意事项。 首先,丙种球蛋白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恶心、呕吐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以上不良反应,如有必要,可以立即停止治疗。 其次,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阿司匹林与水痘和流行 性感冒有关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谨慎判断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和剂量,特别是在疫情爆发时期。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但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剂量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加强早期预防 和检测工作,以遏制疫情扩散和减少患者感染。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初步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初步分析【摘要】目的:初步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68例川崎病患儿视为临床研究对象,将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34例患儿视为对照组,将 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的34例患儿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的临床症状 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分别为94.12%、76.47%)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均早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有效提高 临床效果,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 前言 川崎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发热、黏膜充血、 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推测与感染相关。如该病患儿不及早接受有效治疗,不仅会严重影 响自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重家庭经济上的负担[1]。在本次研究中,我院 分别采用单纯阿司匹林与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实施治疗,并对比两种 用药方案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共有68例川崎病患儿,均选自2014年4月~2015年4月。采用数字随机法 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34例,其中15例女患儿,19例男患儿;年龄 为6个月~8岁,平均(2.6±1.2)岁;发热时间为2~7天,平均(4.1±1.1)天。对照组共有34例,其中14例女患儿,20例男患儿;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2.5±1.1)岁;发热时 间为2~7天,平均(4.0±0.9)天。通过统计学对比,两组患儿以上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具体如:口服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3716, 生产企业: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最初阶段每天按体重80~100mg/kg给药,分3~4次 服用;退热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3~4次服;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天5~10mg/kg,1次服。连续服用6~8 周。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具体如: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生产企业: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按体重2.0g/kg给药,一次输注,连用2~4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进行对比。其中,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5天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且实验室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 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冠状动脉无扩张;有效:用药8天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 所缓解,且实验室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冠状动脉无扩张;无效:用药12天后,临床症状较 治疗前无改变甚至有恶化的趋势,且冠状动脉扩张[2]。(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总 有效率。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评价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6年4月作为研究区间,选择这一时间段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给研究组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而后观察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和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结果研究组WBC、ESR、CRP以及PL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肿硬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小儿川崎病实施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的改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标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效果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其特点是全身性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疹、眼球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口唇破裂等,此外,还伴有冠状动脉瘤等,该疾病发病机制还不够完全的明确,研究表明,该病可诱发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1]。近年来,临床上治疗该病常采用阿司匹林,但效果并不明显,此次主要针对在川崎病患儿的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法而展开研究,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2016年4月作为研究区间,选择这一时间段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4±1.7)岁;研究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3.6±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以下数据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内膜有明显增强的回声。(2)3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2.5 mm、9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3.0 mm。(3)冠状动脉瘤内径>8.5 mm。(4)所有患兒均有发热、口唇破裂以及眼球充血的症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实施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胸片、心电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治疗方法,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40 mg/kg,2次/日,分早晚服用。研究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2 g/kg静脉注射,待患儿退热后3天可将阿司匹林剂量减至4 mg/(kg·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3]。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标签: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分析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个月~2.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6个月~2岁,诊断亦符合MCLS研究委员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①阿司匹林每天30~50 ml/kg,热退后减为每天3~5 ml/kg,持续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加用Vit E每天20~30 ml/kg;潘生丁每天3~5 ml/kg,用至冠状动脉内径<3 mm;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0.5 ml/kg,15 d为1个疗程。②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治疗组的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 mg/kg,连用5 d,于发病5~6 d应用最好。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2.2 合并症、死亡率发生情况 治疗组有冠状动脉扩张1例(占10﹪);无1例死亡。对照组有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1例,心肌炎1例(占33%);死亡2例。 3 讨论 既往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对抗生素治疗无效[1]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CD4+增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增高;由于淋巴因子分泌增多,促进B细胞分泌多种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IgM、IgG等增高,即克隆B细胞活化。还发现血液循环中免疫复合物IC以及IgM-IC增高,而IgM-IC可促使巨噬细胞释放一种炎症因子(Cytokine),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血管内皮损伤;由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单

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 析 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名。对三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B组患者每日静 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C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1g/kg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血沉速率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症状 消退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不断增加,患者体内C反 应蛋白、血小板数量及血沉速率明显降低,治疗效果与丙种蛋白剂量成正比。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治疗效果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因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于1967年首次报道得名[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持续性发热、 皮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严重的可引发心脏损害,威胁患者生命[2]。近年来, 其在小儿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为人们所重视。临床对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阿司匹林 联合丙种球蛋白,但治疗效果因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探究在以阿司匹 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中,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8个月11岁,平均年龄(5.2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院时均有持续性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临床症状,排除 对阿司匹林及免疫球蛋白过敏,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 组30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疾病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尿检、血常规、大便常规、心动图、肾功能、肝功能检查。对 三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每日三次,3050mg/kg每天。A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上 不再给予其他治疗,B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给药浓度5.0%,滴速 0.51ml/min,连续注射5天,C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1g/kg丙种球蛋白,给药浓度5.0%,滴 速0.51ml/min,连续注射2天。待患者发热症状逐渐消退后减少阿司匹林剂量至3.5mg/kg, 体温及血沉恢复正常后,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烦躁、心悸、休克 等不良反应。 1.3效果评定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测每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同时记录三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 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症状完全消退为显效,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症状无好转 迹象甚至有所恶化为无效。综合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距采用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验指标分析:通过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对 比显示,三组患者交治疗前都有所降低,但下降程度,C组快于B组快于A组,变化速度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564,P<0.05)。随着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不断增加,患者体内C反应 蛋白、血小板数量及血沉速率明显降低。

川崎病患儿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的效果观察

川崎病患儿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患儿的效果进行观 察分析。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中选取60例,对 3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30例,分别进行阿司匹林单一治疗和阿司匹 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 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儿童川崎病,能快速减轻患儿症状,不良反 应较少,安全性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川崎病;静脉注射 在以往川崎病治疗中多以阿司匹林治疗为主,近年来,人免疫球蛋白在临床 广泛应用,特别是急性期川崎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可 有效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瘤。本研究对我院60例不同用药方法患儿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中选取60例,对 3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岁,平均(4.2±0.6)岁;观察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 小7个月,最大7岁,平均(3.6±0.4)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近(P> 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患儿超声检查与《实用儿科学》中川崎病诊断标准符合,存在发热,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嘴唇裂开等症状,研究内容已详细告知患儿家属, 并取得同意签字;排除标准:心、肝、肾疾病,传染、感染疾病、精神不正常者。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 A组和B组。实验A组(28例),在常规阿司匹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 球蛋白治疗;B组(28例),采用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冠状动脉 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B组;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56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丙 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同时也明显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 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 发热出诊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现为发热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 膜及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样舌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也是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 要诱发原因[2]。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 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两者相联合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则 迅速在临床中应用。笔者我选取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川 崎病患儿,其中28例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 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川崎病患儿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平均为 2.4岁。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A组(28例)和B组(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发热持续5d以上,抗生素无效;四肢改变: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多形性红斑;眼结合膜 非化脓性充血;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颈部淋巴结非脓性肿大;心脏改变:奔马律,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白细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不明原因的发热5天以上,并伴有上列前五项中的 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A组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 缩短,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的比较 2.2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 A组冠状动脉发生率及病变程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记录分析详见表2。 表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例(%)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赖志光;戴道华 【摘要】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 全性,为临床治疗川崎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 我院收治的4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3例,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23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 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发热时间短、黏膜充血时间更短、颈淋巴结消散快,患儿手足肿胀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比例较高,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小儿川崎病治疗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儿早期康复,降低冠状动脉扩张率,值得应 用。%Objective To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aspirin o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Methods 4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s a clinical study,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aspirin therapy;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3 patients further received gamma globulin therapy,treatment effects and symptoms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hildren with a short fever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mucosal congestion was shorter,neck lymph nodes dissipate was quicker,the time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 swelling was short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川崎病患儿血清CRP及PLT、WBC、ESR的影响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阿司匹林肠溶 片对川崎病患儿血清CRP及PLT、WBC、 ESR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川崎病患儿血清CRP及PLT、WBC、ES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2月我院儿科确诊川崎病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30例、联合组30例。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联合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RP(C反应蛋白)、PLT (血小板计数)、WBC(白细胞计数)、ESR(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高烧、全身红疹、淋巴肿大等)的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CRP、PLT、WBC、ESR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数值均小于丙种球蛋白组(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消退用时小于丙种球蛋白组(P< 0.05)。结论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川崎病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CRP和炎症因子(PLT、WBC、ESR)水平,增强患儿抵抗力,减少临床症状消退用时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炎症因子 川崎病[1]是由川崎富作医生在1976年首次提出,以全身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或学龄儿童,且男多女少。这种小儿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高烧红疹、手足水肿、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和眼结合膜充血等。川崎病病因主要是急性血管炎,而对人体炎性反应最敏感CRP和其他炎症因子(PLT、WBC、ESR)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常规治疗方法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解热、消炎、抗凝血。因幼儿弱小,抵抗力差,影响治疗效果。丙种球蛋白[2]是由人血浆内提取的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蛋白,注射后被动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本研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CRP、TNF-α、IL-6水平的影响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 CRP、TNF-α、IL-6水平的影响 余淋;陈明群;罗立权;徐珊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and changes in C-reactive protein(CRP),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nteukeukin-6 (IL-6)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with aspirin.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were selected,which were treated in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Leshan City from Oct.2012 to Oct.2015,and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42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42 case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itamin E capsules [20 mg/(kg · d),14 d for continuous application] and dipyridamole tablets [5 mg/(kg · d)],aspirin [50 mg/(kg · d)],the dose reduced to 3-5 rng/(kg · d) when inflammatory response was controlled,body temperature to normal for 72 h,for eight weeks continuously.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 (1 g/kg,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8-12 h,during which a shock treatment was given).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including cervical lymph nodes subsiding time,foot swelling subsiding time,mucosal congestion subsiding time,defervescence time,the rash subsiding time,hospital stay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6 months,changes of the levels of CRP,TNF-α,IL-6,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neutrophil ratio(NE),platelet count (PL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and the artery lesions were

护理干预用于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中的临床效果

护理干预用于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川崎病中运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阿司匹林治疗并实施相应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小儿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病例数为66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阿司匹林以及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对两组患儿实施开展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手足发热、粘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川崎病小儿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效果良好,病情改善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人免疫球蛋白;川崎病;护理干预;阿司匹林;症状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多系统器官受累的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变[1]。目前临床相比以前仅仅以阿斯匹林(ASP)为主的抗凝、抗炎和对症治疗的模式,结合了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有明显效果,本次研究报告其临床观察及护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小儿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病例数为66例。通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观察组男17名,女16名,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5.92±0.47)岁;对照组中男性15名,女性18名,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85±1.11)岁。组间患儿的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患儿住院病程为5~9天,平均病程7.2天,观察组给予IVIG400mg/kg,最初以滴速0.6~1.2mL/(kg·h)滴30min,后滴速改为2.4mL/(kg·h),同时用50mg/(kg·d)阿斯匹林,退热后改为10mg/(kg·d)。对照组患儿仅予以相同剂量的ASp治疗,不给予IVIG。 1.2.2 护理方法1)药物使用护理[2]。在用药前要检查药品性状、有效期等情况,确认药物容器完整且密封。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血制品,存在易污的染特性,保证输注过程的无菌操作,保证50mL/h的滴速,注意过敏反应出现,其包含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表象。高热、寒颤的现象会在输入人免疫球蛋白时出现,饭后按时服用阿司匹林并结合物理降温可缓解症状,同时观测体温,是否有胃肠道出血的血常规变化,控制人免疫球蛋白输入速度,可适当降低,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复原。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时,选择静脉血管时尽量选择笔直粗壮、

2023年川崎病知识点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概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重要病理旳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初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旳重要病因之一。川崎病旳病因至今未明,它所引起旳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均局限性虑,由于这都是一过性旳。其严重危害是对心脏、血管旳损害,是永久性旳,发病率为13~20%,重要累及冠状动脉,体现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栓塞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旳血管,出现血栓易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旳发生;一旦冠状动脉瘤不慎破裂,还会引起猝死。当然,除心脏症状外,还累及肾脏、消化道出现腹痛、腹泻,尿检还可发现白细胞及蛋白。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旳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旳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诊断】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原则应在下述六条重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旳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旳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

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重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经典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重要症状,但有经典旳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经典病例与不经典病例旳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治疗措施】 急性期治疗 1.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明初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旳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使用方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持续4天;同步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持续4天,后来闰至 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初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但尚无对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疗能减少冠状动脉瘤旳发生率。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医生倾向于用小剂量,其根据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剂量者认为急性患者对阿司匹林吸取减低和清除增长,用大剂量才能到达抗炎效果。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丰收到抗血小板汇集作用。 3.皮质激素历来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旳抗炎作用,可缓和症状,但后来发现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阻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增进动脉瘤形成,故不适宜单用强地松等皮质激素治疗。除非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