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天道观(一)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

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

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

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

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

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

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

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

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

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

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

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

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

人道观(二)

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见天道与人道。它

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和西周末的疑天思

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

“克己复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

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古今观(三)

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

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

今问题亦形成许多新见解。伯阳父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

西周将亡。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关系。孔子考察了礼

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孟子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

一治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后王

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

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提出了一种

进化的历史观。

知行观(四)

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

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孟子区别“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后

期墨家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

作用。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认识又肯定思维的能

动作用,对先秦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总结。

名实观(五)

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面对春秋时名实相悖的现实,孔子

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

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庄子

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名家从合同

异与离坚白两个方面论证概念同具体事物的关系,分析了事物及其概念的异同关系。后期

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荀子提出“制名以

指实”,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

较为详尽的论述。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

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对话先秦哲学答案(全)字母

A 按照周公礼制,天子享受()的舞蹈。八佾 C “从自然之道出发,利用自然规律并用以治人”属于老子思想中的()。内圣之术 D 道家使人类获得永恒寄托的途径是人的肉体和精神回归()。自然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哪位思想家的话。()韩非子 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语言的引用以及他们言语的讨论是()。重言 F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的观点。孟子 G 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庄子的书 H 《韩非子》中指出儒家后来分成()派。8.0 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唐 “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礼记 “和以天倪”中“和”是混合的意思,在庄子的文本中指的是()。重言和寓言中混有卮言 J 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善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孔子 K 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颜回 1

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自然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问题。礼 L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字是()。伯阳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詹剑锋 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境界论 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 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义 M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表明孟子思想中含有()。兼爱 墨子的()思想为了消除嫡庶亲疏的观念,因而代表了新兴的社会政治意识。兼爱 民间学术的特点是()。自由 “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是庄子对()的批评。儒家 N 鸟类可以飞行,一方面它们体重轻,另一方面它们有(2)个肺,可以贮藏空气。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含义是()。奋起 R “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465.0 “仁”在“礼”中的体现是()。慈爱孝亲 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温和润泽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仁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一、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 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 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 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含答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 1.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C )。 A、庄子 B、庄周 C、庄子的书 D、以上各项都不是 2.“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C )。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3.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B ) A、宋 B、唐 C、汉 D、明 4.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A )。 A、善 B、真 C、美 D、德 5.“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C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6.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B ) A、子路 B、颜回 C、子张 D、子贡 7.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C )。 A、文化 B、人文 C、自然 D、社会 8.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C )。 A、形而上 B、性善论 C、境界论 D、本体论 9.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C ) A、气 B、天 C、道 D、自然 10.《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A )。 A、詹剑锋 B、东方美 C、叶海烟 D、张默生 11.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B )。 A、仁 B、义 C、礼 D、智 12.民间学术的特点是(C )。 A、真实 B、规范 C、自由 D、简单 13.“仁”在礼”中的体现是(C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祭祀存念 D、报本施恩 14.“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多少次?(D ) A、456 B、356 C、365 D、465 15.儒家的核心理念是(A )。 A、仁 B、义 C、礼 D、智 16.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B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报本施恩 D、祭祀存念

(完整word版)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章节测验答案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 ?A、智 ?B、仁 ?C、义 ?D、礼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哪几项不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B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儒家的“仁”所表达之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代开始,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 ?A、汉 ?B、明

?C、宋 ?D、唐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下列哪几方面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是朱熹所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说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孔子的“仁德”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春秋》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十三经中总共()次出现了“仁”。() ?A、356次 ?B、365次

?C、465次 ?D、456次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不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儒学和儒家不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孟子的“仁政”、《礼记》中“仁”的范畴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仁”在“礼”中的体现。 ?A、温和润泽 ?B、祭祀存念 ?C、报本施恩 ?D、慈爱孝亲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是提出“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孔子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仁”在《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天道观(一)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 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 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 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 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 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 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 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 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 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 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 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 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 人道观(二) 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见天道与人道。它 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和西周末的疑天思 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 “克己复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 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古今观(三) 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 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 【单选题】“仁”的根本是()。C ?A、个人道德高尚 ?B、家风纯正 ?C、人际关系的和谐 ?D、家庭和睦 2 【单选题】“鹤鸣于阴,其子和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D ?A、《周礼》 ?B、《对楚王问》 ?C、《说文解字》 ?D、《周易》 3 【多选题】下列()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AD ?A、程颐 ?B、朱熹 ?C、张载 ?D、程颢 4 【判断题】麻将与儒家文化有关。()正确 5 【判断题】西方文明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错误 6 【判断题】朴学的宗旨是回到文本本身的解释。()正确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

【单选题】“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指的是()。C ?A、比肩 ?B、比较 ?C、邻 ?D、比喻 2 【单选题】学者孔颖达是()人。D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3 【单选题】和到一定程度上“有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是()的观点。B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 【多选题】下列对“仁”的理解正确的有()。AB ?A、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 ?B、心心相通的状态 ?C、施爱心与人 ?D、相互礼让 5 【判断题】“亲亲仁也”是许慎对“仁”的理解。()错误 6 【判断题】在唐代和谐既可以互相训示,又可以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各种合适的优化的关系。 ()正确 孔子的“仁德”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 ?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他一方面宣扬。“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孔子哲学观中唯心与唯物,和他的政治观中保守与改良的矛盾有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方面著名的主张是“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这些原则,在古代曾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格言,今天仍具有普世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主张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 ?孔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很有价值。 ?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即打破氏族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先秦诸子哲学

往链点点通共享资源,了解更多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438856.html, 先秦诸子哲学:论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般来说,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峰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龄大道之要,去健羡,细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尔雅满分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 1 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段玉裁 B、黄宗羲 C、姚鼐 D、王夫之 正确答案:C 2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 A、仁 B、义 C、礼 D、智 正确答案:A 3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 A、义 B、礼 C、智

D、仁 正确答案:D 4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正确答案:× 5 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 1 下列哪一方面不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正确答案:D

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A、宋 B、唐 C、汉 D、明 正确答案:B 3 “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正确答案:C 4 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正确答案:√ 5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 1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春秋》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正确答案:A 2 下列哪一名人不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 B、箕子 C、许由 D、比干 正确答案:C 3 “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456.0 B、356.0 C、365.0

D、465.0 正确答案:D 4 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正确答案:× 5 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 1 “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正确答案:A 2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 ?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 3

语·八佾》) “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他一方面宣扬。“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孔子 3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讲课教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 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一、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 (一)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单选题】()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王夫之 B、段玉裁 C、黄宗羲 D、姚鼐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2【多选题】哪几项不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BCD 得分: 25.0分 3【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篇》。()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判断题】“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儒家的“仁”所表达之意。()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二)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单选题】从()代开始,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 A、汉 B、明 C、宋 D、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哪本典籍中?() A、礼记 B、仪礼 C、中庸 D、论语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3【多选题】下列哪几方面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ABC 得分: 25.0分 4【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说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孔子的“仁德 1【单选题】在十三经中总共()次出现了“仁”。() A、356次 B、365次 C、465次 D、456次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多选题】下列哪几位名人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 B、箕子 C、许由 D、比干 我的答案:ABD 得分: 25.0分 3【判断题】仁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不是一个开放的范畴。()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判断题】儒学和儒家不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四)孟子的“仁政”、《礼记》中“仁”的范畴 1【单选题】()是“仁”在“礼”中的体现。 A、温和润泽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 ②人道观。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见天道与人道)。它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和西周末的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 1 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段玉裁 B、黄宗羲 C、姚鼐 D、王夫之 正确答案:C 2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 A、仁 B、义 C、礼 D、智 正确答案:A 3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A、义

B、礼 C、智 D、仁 正确答案:D 4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正确答案:× 5 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 1 下列哪一方面不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正确答案:D 2 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A、宋 B、唐 C、汉 D、明 正确答案:B 3 “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正确答案:C 4 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正确答案:√ 5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 1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春秋》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正确答案:A 2 下列哪一名人不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 B、箕子 C、许由 D、比干 正确答案:C 3 “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456.0

B、356.0 C、365.0 D、465.0 正确答案:D 4 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正确答案:× 5 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 1 “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学习项目三:中国先秦哲学(儒、道)

级名分、伦理规范等。由此引申出“德治”与“礼教” 思想,希望统治者对民众进行道德感化与礼教灌输, 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从思想上消除民众的抵触情绪。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仁” 作为礼的内容,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这也是 他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就是自己 希望自立于社会,也让别人自立于社会;自己做事顺 利,也让别人事事顺利。这其实是将心比心、推己及 人的原则。仁者“爱人”。孔子所谓的“爱人”,是说 与其他事物相比,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应当“爱人”; 另外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处理好关系,彼此 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 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 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3.“中庸” 孔子认为仁和礼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中庸”。行礼 必须以中庸为原则,做到既无过又无不及;相反,行 中庸之道也必须以礼为原则,决不能无原则调和。 4.仁政 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 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孟子严格地界定了统治 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 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但民本思想始终体现在 其中。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政治清明 的根本是提高道德修养,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 礼、智四种。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 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 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 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 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并讨论人 性善恶问题的思想家就是孟子,“性善论”在他的思 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 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经常有 人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很大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一、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 (一)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单选题】()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王夫之 B、段玉裁 C、黄宗羲 D、姚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多选题】哪几项不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BCD 得分:25.0分 3【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儒家的“仁”所表达之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二)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单选题】从()代开始,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 A、汉 B、明 C、宋 D、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哪本典籍中?() A、礼记 B、仪礼 C、中庸 D、论语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多选题】下列哪几方面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说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三)孔子的“仁德 1【单选题】在十三经中总共()次出现了“仁”。() A、356次 B、365次 C、465次 D、456次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多选题】下列哪几位名人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 B、箕子 C、许由 D、比干 我的答案:ABD 得分:25.0分 3【判断题】仁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不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儒学和儒家不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四)孟子的“仁政”、《礼记》中“仁”的范畴 1【单选题】()是“仁”在“礼”中的体现。 A、温和润泽 B、祭祀存念 C、报本施恩 D、慈爱孝亲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2【单选题】()是提出“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孔子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判断题】“仁”在《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礼记》大大丰富了仁的内涵,大大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国先秦哲学中真的没有‘真理’概念吗

真理概念與先秦哲學 ──論陳漢生的觀點 方萬全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對於戴維森(Donald Davidson, 1917-2003)的哲學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對他來說意義(meaning)、信念(belief)與真理(truth)三個概念密切相關,而且不能相互化約,因此沒有哪一個概念是最為根本的。更仔細地說,戴維森還認為一個人若要具有思想,則他必須具有信念概念,而若要具有信念概念,則他必須具有真理概念,因此在他看來,一個人若要具有思想則他必須要具有真理概念(Davidson 2001f)。 但是約自一九八O年代中期起,陳漢生(Chad Hansen)在其一系列對先秦哲學的研究中,卻有與此極為不同的看法。譬如說他認為「古典的(classical)的中國哲學家根本沒有真理概念」(Hansen 1985: 491),或者認為「〔古代〕中國人(Chinese)〔或中文?〕沒有真理概念」(Hansen 1985: 491)。但是如果戴維森是對的,那麼如果中國古代哲學家沒有真理概念,他們便不可能有思想,更遑論成為哲學家。或許陳漢生也體認到他的說法是太過了,因此他有時轉而從後設(meta-)的角度來談先秦有無真理概念的問題。於是他談到在古代(哲學中)的語言理論(theories of language)中,真理概念不扮演什麼角色(Hansen 1985: 493)。他也談到古代中國哲學家未使用真理概念來對他們自己的哲學活動做哲學性的思考,譬如說他們所提出的,有關如何評價不同學說(doctrines)的哲學理論中,並不依賴(學說之)真(true)或假(false)這樣的區分(Hansen 1985: 491-492)。有時陳漢生更為小心地陳述他自己的觀點。因而他說他的觀點「……不是關於在古典的哲學中文中(classical philosophical Chinese)什麼能或不能被說,而是關於什麼〔曾〕被說了」(Hansen 1985: 492-493)。 但是我們要如何判定在古代的中國哲學中什麼是曾被說了的呢?陳漢生認為光以古代的哲學文本能否以某一方式被加以翻譯,並非是判定什麼是曾被說了的的最佳方式(Hansen 1985: 492)。畢竟他認為可能的翻譯不只一個,而傳統的翻譯方式正是把古代的哲學文本翻譯為具有真理概念的一個方式,因此以翻譯方式來判定什麼是曾被說了的,會不免有偏袒傳統觀點的丐題(beg the question)之嫌(Hansen 1985: 492)。於是陳漢生提出了另一種判定方式,即如果以其所謂的實用的(pragmatic),或即非以真理為基礎的(nontruth-based)方式來詮釋先秦的哲學文本所呈現的一般性特色(general character),要比以真理為基礎的(truth-based)的詮釋來得好,那麼在古代中國哲學中真理就不曾被說了,或即真理概念不出現在這些文本之中(Hansen 1985: 492)。因此若要探討陳漢生對真理概念與先秦哲學的關係所持的看法是否站得住腳,我們需先要知道非以真理為基礎的詮釋方式是否真的比以真理為基礎的詮釋方式要來得好。

对先秦哲学的理解

对先秦哲学的理解: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从总得到的体会: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先秦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暨传统哲学的源头,它不仅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蕴藏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智力宝藏,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论述与宝贵经验。只要恰当地运用哲学批判的方法,亦即运用反思的方法,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积极、进取的好东西。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其特征具有:1,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2,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无时不在,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3,道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4,道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此外, 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5,道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6,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检测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1【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段玉裁 B、黄宗羲 C、姚鼐 D、王夫之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儒家的核心理念是()。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 A、义 B、礼 C、智 D、仁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我的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 1【单选题】下列哪一方面不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我的答案:√ 4【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 1【单选题】下列哪一名人不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

B、箕子 C、许由 D、比干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 B、 C、 D、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我的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 1【单选题】“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我的答案: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