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摩尔分数:x i = n i /n 总

※Boyle 波义耳定律: P 1V 1 = P 2V 2 = K (n,T)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等压过程): V 1/T 1 = V 2/T 2 = K(n,P) ,T = t + 273.2

※物理学中就把 T = 0°C 、P = 1atm 、n = 1 mol 、V = 22.415 L 称为气体的标准状态, 1 mol 气体的体积是 22.415 L

※理想气体方程: PV = nRT

※极限密度法测定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 极限密度法:在一定温度下,精确测量气态物质在不同压强时的密度ρ;并计算不同压强时的压强-密度比P/ρ。然后以P/ρ对P 作图,将所得的直线外推到P = 0,从图上直接读取直线在P/ρ轴上的截距(P/ρ)0值;这样,便可以用计算式 M = RT / (P/ρ)0 计算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M.( PV/n = RT , PVM/m = RT , PM =ρRT , PM =ρRT, M =ρRT/P ) ※气体分压定律: P A V 总 = n A RT, P B V 总 = n B RT, P C V 总 = n C RT 三者之和: (P A + P B + P C )V 总 = (n A + n B + n C )RT 混合气体中各气体成份的分压是它们的摩尔分数和总压的乘积:P i = x i ?P 总 ※分体积定律: P 总V i = n i RT

※综合分体分压:X i = V i /V 总 = P i /P 总, P i V 总 = P 总V i (式中,P i 为n i 在V 总时的压力,V i 为n i 在P 总时的体积)

注意:P i V i 1 n i RT

※实际气体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P +

n 2a V 2

)(V ?nb )=nRT (其中a 和b 称为范德瓦尔斯常数,可以查表)

※临界状态:对于气体而言,超过临界温度后,无论压力多大,气体都不会凝聚为液态,临界点的T 、P 称为临界T 、P ※蒸发焓:等温等压下,1 Mol 液体转变为蒸汽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凝固焓:等温等压下,1 Mol 蒸汽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与蒸发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平衡(饱和)蒸气压: 一定温度下,气-液相达平衡时(动态平衡)蒸气相的压强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平衡(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只与T 、物质的性质有关,与V 无关.

※蒸汽压方程:描述蒸汽压和温度关系的数学函数式,叫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 log

P 2P 1

=?

?H vap

2.303R (

1

T 2

?

1T 1

)或ln

P 2P 1

=?

?H vap R

(

1

T 2

?

1T 1

)

当温度差不是太大时,可以用不同温度下蒸气压的实验值计算液体在该温度区间的平均蒸发焓,ΔH vap 是温度的函数,因此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logP -1/T 作图都是直线关系

如果液体的蒸发焓已知,则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的蒸气压计算同一液体在其他温度下的蒸气压;T 升高,P 也升高;把蒸汽压曲线图上的纵坐标换成外压,其横坐标就是液体的沸点;所以也可以用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计算液体在不同外压时的沸点

※升华和沉积: 等温等压条件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蒸气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升华焓ΔH sub ;1 mol 气体沉积时的焓变和同温同压下固体的升华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固体的平衡蒸气压:一定温度下,气固平衡时蒸气相的压强是该温度下固体的平衡蒸气压。ln

P 2P 1

=?

?H sub R

(

1

T 2

?

1T 1

)

※正常升华点: 固体的蒸气压和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压强下物质的升华点。外压为1 atm 时的升华点则称为正常升华点。 ※三相点: 有三个相同时存在并达到平衡的点称为物质的三相点。

在三相点温度以上,气液相平衡是热力学稳定的;在三相点温度以下则是气固相平衡的热力学稳定区域。

※等温等压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熔化焓ΔH fus 。按能量守恒定律,在确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的熔化焓和蒸发焓之和应等于它的升华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在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条件下,1 mol 液体变为固体时的焓变应当是同一物质的熔化焓的负值。

※克拉佩龙方程: 普遍适用于一切相平衡体系

气液平衡: 气固平衡:

固液平衡: H vap 为液体的蒸发焓,H subl 为固体的升华焓,H fus 为固体的熔化焓

T b ,T subl 和T f 依次为液体的沸点,固体的升华点和固体的熔点

※相律: 多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一定要符合的规律, 在体系的组分数C 、相数P 和自由度数F 之间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为:P = C - F + 2

※已知:A 的质量为w A ,化学量为n A = w A /M A B 的质量为w B ,化学量为n B = w B /M B 溶液的密度为:ρ = (w A + w B )/V

当质量w 的单位为g ,体积V 的单位为mL 时:

摩尔分数X A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质和溶剂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X A =

n A n A +n B

)]()([l V g V T H dT

dP m m b vap

-?=)]()([s V g V T H

dT dP m m subl subl -?=)]

()([s V l V T H dT dP

m m f fus -?=

质量摩尔浓度m A : 1000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m A =

n A w B

×1000

物质的量的浓度(体积摩尔浓度)C A :1000mL 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 C A =

n A V

×1000

对于溶质量很少的稀溶液:w A + w B ?w B ,n A + n B ?n B ,V ?V B 。换算关系可以简化为 C A =ρm A ; X A =V B 1000n B

C B ; X A =

w B m A 1000n B

=

M B m A 1000

※溶解度: 溶质X 的饱和溶液是指与未溶解完的溶质X 处于平衡状态的溶液。该溶液的浓度就是溶质X 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通用单位是:100g 溶剂溶解溶质的克数(g/100g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ln

S A2S A1

=?

?H sol °R

(

1

T 2

?

1T 1

) 其中S A1和S A2分别为溶质A 在温度T 1和T 2时的摩尔溶解度, ?H sol °

为溶解焓。若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

了其他反应,上述关系就不再适用。

②压力(对S -L ,L -L 体系影响不大,但对G -L 体系,压力对气体溶解起重要作用)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和它的分压成正比C g = K ?P g 或P = K HX X ,X 为气体溶质的摩尔分数,或者P = K Hm m 或P = K HC C

※蒸汽压下降:一定温度下,非挥发性溶质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拉乌尔定律:P 1 = x 1 ? P 10 对一双组分溶液,溶质摩尔分数 x 2 = 1-x 1则P 10- P 1 = ΔP 1 = P 10 - P 10 x 1 = P 10(1- x 1)= P 10 x 2

这是拉乌尔定律另一种表示式,即在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比例常数是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ΔP 1 = P 10 x 2 非理想双液系不服从拉乌尔定律

※溶液的沸点上升ΔT b 和溶质A 的质量摩尔浓度m 成正比:ΔT b =K b m (式中K b 称为溶剂的摩尔沸点上升常数)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ΔT f 也和溶质A 的质量摩尔浓度m 成正比:ΔT f = K f m(式中的比例常数K f 称为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理想溶液的渗透压方程式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形式是相似的: πV = nRT (π为渗透压,注意R 的值,在四种依数性中只有渗透压对溶质的化学量是最敏感的)

以上这四种依数性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非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凡符合这些定律的溶液叫做理想溶液,否则就是非理想溶液。 ※离子溶液的依数性: π’=iCRT ?P '= i P °X 溶质; ?T b ' = i K b m ; ?T f ' = i K f m

※一定温度下,由A 、B 二种挥发性液体所形成的理想溶液的总蒸气压P = P A + P B = 其中X A(l) 和X B(l) 分别为

液相中A 和B 的摩尔分数。按分压定律,蒸汽相中二者的摩尔分数为X A(g) = P A /P 和 X B(g) = P B /P

在理想双液系达气液相平衡时,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不同,蒸气相中蒸气压大的那个组分的含量比在液相中高 ※非理想双液系不服从拉乌尔定律

第一类非理想双液系:溶液形成时放热,溶液的蒸气压小于按拉乌尔定律计算的理论值。极性较大的液体所形成的体系都对拉乌尔定律呈负偏离。

第二类非理想双液系:溶液形成时吸热,溶液的蒸气压大于按拉乌尔定律计算的理论值。二种极性差得颇大的液体所形成的双液系都对拉乌尔定律呈正偏离。 ※晶体的特性:

a.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则没有。

b.具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只有软化温度。

c.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导电性、导热性等。 ※14种布拉维格子

※一个晶格所含的结点数计算规则

处于晶格顶角的结点为8个毗邻的晶格共有,每个晶格只分摊到这个结点的1/8 处于晶格面心的结点为2个毗邻的晶格共有,每个晶格只分摊到面心结点的1/2 处于晶格体心的结点只能属于1个晶格,体心晶格就有1个体心结点 简单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1个 底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2(1/2) = 2个 面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6

(1/2) = 4个

体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

(1/8) + 1= 2个

P X P X A A l B B l ()()

+

※晶体的类型

a.金属晶体

b.离子晶体

c.共价晶体

d.分子晶体

※球密堆积结构 (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 第一类堆积方式:六方密堆积; 第二类堆积方式:立方密堆积 ※两种结构的金属晶体的晶胞: 立方、六方密堆积金属原子配位数=12; 体心立方堆积结构金属原子配位数=8 ※晶格及离子、共价晶体见PPT 3-b~4-a

※热: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Q )卡(cal )= 4.18焦耳(J )体系吸热:正值; 体系放热:负值 ※功: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如机械功,膨胀功,电功和表面功等。体系得到能量为正,放出能量为负 ※活塞做功: W = F/S ?S ?ΔX = -P 外ΔV (体系体积变化时环境传递给体系的能量称为环境对体系所作的压强-体积功)

※内能:体系中各种形式运动能量的总和,用U 或E 表示。目前仍无法测量、计算一个体系内能的绝对值,但是内能变化的相对值(ΔU ),可以通过两个状态之间能量的得失来求出,与过程无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 = Q + W W=-P 外ΔV (只有体积功的时候)

※通过不同途径从同样的初态膨胀或压缩到同样的终态环境对体系的功不同。由此给出一个重要结论:压强-体积功是一个和途径有关的物理量。

※物理学上把一个体系能通过原途往返而环境无功损失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而把往返路径不一致因而环境有功损耗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体系的各种可逆过程(没有化学反应),功、热和体系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1. 等容过程 : ?V= 0, W = 0,Q V = n ?C V ?T

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 = Q V = nC V ?T (C v 等容热容,书P123~125)

2. 等压过程 : W = - P ?V ,Q P = nC P ?T 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 = - P ?V + nC P ?T= -n R ?T + n C P ?T= n (C P - R) ?T = n C V ?T

3. 等温过程 : W = -nRT ln (V 2/V 1)

?U = 0

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则为Q = - W = nRT ln (V 2/V 1)

4. 绝热过程 : Q = 0, W = ?U, ?U = n C V ?T, W = ?U = n C V ?T

无论什么过程,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的内能变化都是:?U = n C V ?T (因为等温过程的?T = 0,所以 ?U = 0)

※热容比 γ =V P C C =V V C R C += 1 +V C R (可以得出C V = R / (γ-1)所以绝热过程中环境对体系所作的功为:W = ?U = n C V ?T =nR T

1

?γ-)

※对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U =nC V ?T(W 和Q 不是状态函数,与具体过程有关) 所有过程(可逆、不可逆过程)都必须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考虑体积功): 化学反应发生后,产物(终态)温度恢复到反应前反应物的温度(始态),过程中体系只对抗外压力做体积功,同时放出或吸收的热为此反应的反应热

a ) 恒容反应热 : 等容过程W = -P ΔV = 0 故ΔU = Q v , ΔU = Q v = nC v ΔT

b ) 恒压反应热 : 在等压过程中W =-P ΔV , ΔU = Q + W = Q p -P ΔV →Q p = ΔU -W =(U 2+PV 2)-(U 1+PV 1) 说明等压反应热不仅与内能有关,也与体积变化有关

Q p = nC p ΔT ΔU = -P ΔV + nC p ΔT 对理想气体: ΔU = -nR ΔT + nC p ΔT= n (C p -R )ΔT = nC v ΔT

※状态函数焓(H) : H = U + PV ; Q p = H 2-H 1 =ΔH 在等压过程中,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或减少)体系的焓。同样,在等容过程中,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或减少)体系的内能,ΔU = Q v = nC v ΔT 。 ※ΔH 与ΔU 的关系:在只涉及固态和液态的反应,P ΔV 项可忽略,则ΔU~ΔH

在涉及气态的反应ΔH 与ΔU 有较大的差别,因为P ΔV = Δn g RT 所以ΔH = ΔU + Δn g RT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点: 1) 方程式系数代表参与反应的摩尔数,不一定是整数 2)

要标明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状态不同,ΔH 也会不同

3)

物质的焓与温度有关,必须注明:Δr H m ?(298)上标?代表热力学标准状态:1atm ;溶液1 mol ?kg -1(m );液态,固态

纯物质; 下标r 代表反应焓, m 代表摩尔焓,(298)代表温度,若指25°C ~ 298.15 K ,可以简写为Δr H m ?,还可简写为ΔH ? 4 ) 因ΔH 属广度性质,故与方程式绑在一起 5)

当反应逆向进行时,逆反应的ΔH ?与正反应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物质的燃烧焓(?H comb

)是指:1摩尔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而变成稳定产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焓变叫燃烧焓。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恒定定律, 热化学方程式具有加和性。 ※生成反应 : 由稳定单质生成化合物(或不稳定单质)的反应

※标准生成焓(Δf H ?) : 在标态下,(T )K 时,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 化合物的焓变 (T = 298K 时可略写为Δf H m ?、ΔH f ? ) ※稳定单质 : 元素在1atm ,25℃时最稳定的形态。稳定单质的生成焓为零 ※键焓:在标态下,断开1mol 气态物质的键,形成气态原子的焓

※常用键能B.E 来表示键焓: 1)B.E 总是正数。2)在多原子分子中相同的键的B.E 值是不等的。3)在不同分子中相同键的B.E 值也不等。 ※引入平均B.E 的概念

ΔH ?=-[∑B.E 产物-∑B.E 反应物]

可以从反应焓来估算化合物的键焓。

※在理想条件下,压强对反应焓无影响。可以认为,在任何压强下,反应的焓变跟在标准压强下一样。 ※在P = 1atm ,T 为任意值的条件下,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 的反应焓应为:

ΔH T =ΔH 1 +ΔH 0+ΔH 2 =ΔH 0+[cC P (C)+dC P (D)-aC P (A) -bC P (B)]?(T-298.15) ※熵(S) : 体系无序性或混乱度、离散度的量度;

熵变ΔS =

Q

可逆

T

;

标准熵 (S ?):S = K B ㏑Ω ( K B 为波兹曼常数 Ω 热力学几率,代表体系可能出现的微观状态 ) ※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时,纯物质完美晶体的熵为零。由T →0 K 时Ω→1,㏑Ω→0,则S →0

因而熵(S )与内能(U )、焓(H )不同,是有绝对值的。

※1mol 各种物质在标准条件(1.00 atm ,298.15K )下的绝对熵,称为物质的标准摩尔熵,符号S ?(?S= =S 298.15 - S 0 =

S ?)

※同量的同一物质:S (g )> S (l )> S (s );

同一类物质:摩尔质量越大,S 越大;

同一物质,T ↑,S 增加 ?S =C p ln

T 2T 1

; 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结构越复杂,S 越大;

压力对固、液态物质影响很小,但对气态影响较大,P 增加,S 减小( 等温过程?S =?nR ln P 2P 1

)

※相变过程的ΔS: Q 相变 = Q 可逆 = ΔH 相变 → ?S =

?H 相变

T

相变

※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过程中体系从环境吸收了热量Q ,环境必然同时失去热量Q 环境= -Q 。因此克劳修斯把过程中环境实际上失去的热量和温度之比定义为过程的环境熵变ΔS 环境( ?S

环境

=

Q

环境

T

=?Q

T

)

并把ΔS 环境和ΔS 体系之和定义为该过程中宇宙总熵的变化ΔS 宇宙: ΔS 宇宙=ΔS 环境+ΔS 体系 那些始终态相同的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体系的熵变可以相等,但不会有相同的环境熵变和宇宙熵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 可逆过程宇宙熵不变;不可逆过程宇宙熵增加;宇宙熵减小的过程是不可能的。

按这条定律,宇宙熵变是判别过程不可逆性或自发性的基本标志:宇宙熵变愈大,过程的不可逆性就愈大,也愈容易自发地进行。 ※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r S ?=∑n j S m ?(生成物j )-∑n i S m ?(反应物i ) 温度变化,对反应熵变Δr S ?影响不大,在一般变化范围可忽略不计。 ※因为熵增加过程是自发的不可逆过程,故可利用ΔS 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即:ΔS 总 =ΔS 体 +ΔS 环 =ΔS 孤立

可逆过程:

?S 孤立= 0

?

298.15

P

dT T

C

自发(不可逆)过程: ?S 孤立> 0 不可能发生过程:

?S 孤立< 0

不可以单独使用Δr S ?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G = H -TS ( G :自由能 )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ΔG = ?H -T ?S

ΔG T.P < 0 (ΔS 孤立 > 0) 自发 ΔG T.P = 0 (ΔS 孤立 = 0) 可逆 ΔG T.P > 0 (ΔS 孤立 < 0) 不可能发生

※生成自由能Δf G m ?(T ):在温度T 时,由标态的稳定单质完全反应生成1 mol 标态化合物(或不稳定单质)时,反应的Gibbs 自由能变化。在25℃时 ΔG f ? 单位 kJ/mol

※由ΔG f ?计算Δr G m ? : Δr G m ?=∑n i Δf G m ?生成物-∑n j Δf G m ?反应物 ※由ΔH f ?和S m ?求Δr G ? : ΔG ?=ΔH -TΔS

※ΔG=ΔH-T ΔS 是温度的函数,任何反应的ΔG ?(T )都是随温度变化的(与ΔS ?和ΔH ?不同)。当温度≠25 ?C 时应使用ΔH f ?和S m ?来计算,不应直接使用ΔG ?f

※当反应没有气体参加时,压强的影响可忽略。有气体参加反应时压强的影响必须考虑。对理想气体(P185): 在等温条件下其摩尔自由能随压强的变化为:?G m = RT ln P

2P 1

※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就是反应速率。如 A(反应物)→ B(生成物)v ?=

?n ?t

(单位:mol s -1 ) 则v ?=

?B ?t

=

??A ?t

※若产物是气体,反应又在体积V 确定的容器内进行;在温度T 下,产物的化学量和它的压强P 和浓度C 有如下所示的定量关系:

n =P V

RT = CV

※在V 和T 保持不变时,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可以用产物压强的时间变化率v P 或产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率v C 来描述:

v P = P P t t 2121-- (单位:atm s -1 ) v C = C C t t 21

21-- (单位:mol L -1 s -1 )

三种速率间的关系: v n = v P ?()

V RT = v C ? V

※v 表示平均速率,而瞬时速率:

0lim

t B dB dA v t dt dt ?→?-==?或

是两时间点之间直线的斜率

※对一个正反二个方向都能进行的可逆反应来说,正向反应有正向的反应速率v + ,逆向反应有逆向的反应速率v - ;所以反应的净速率v 应当是二者之差: v = v + - v -

※若反应在等温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净速率通常和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有关,反映这种联系的经验定律,就称为反应的速率定律。 ※aA + bB ?cC + dD, 实验可得:

[][][]A 1a m n

d v B dt =-

==k A

k :反应速率常数,单位 mol -(m+n-1)L m+n-1s -1,是温度的函数 m ,n :反应级数,m+n :反应的总级数 ※

[][]

m n

v B =k A 表示对反应物A 是m 级反应,对反应物B 是n 级反应;m ,n 或(m + n )可以等于零,零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v 与

[A]或[B]或[A]与[B]无关,甚至还有分数级和负级反应

※基元反应:基元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所经历的每一个简单步骤,是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只经一步反应就转化成生成物的反应。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对aA + bB → cC

[][][][][]

A B C

111

a b c

a b

d d d

v B dt dt dt

=-=-==k A

※基元反应分类:

单分子反应, 可写成A→产物?d[A]

dt

=k[A]

双分子反应,可写成 A + A →产物?1

2d[A]

dt

=k[A]2

叁分子反应, 可写成 A + A + B →产物?1

2d[A]

dt

=?d[B]

dt

=k[A]2[B]

A + A + A →产物?1

3d[A]

dt

=k[A]3

A +

B + C→产物?d[A]

dt =?d[B]

dt

=?d[C]

dt

=k[A][B][C]

※基元反应的逆反应不一定是基元反应

※不同反应级数的积分速率方程的形式是不同的:

零级反应 A →产物v=k[A]0?d[A]

dt

=k d[A]=?kdt

一级反应v=k[A]=?d[A]

dt ?d[A]

[A]

=kdt?ln[A t]

[A0]

=kt半衰期t1

2

=ln2

k

(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 )

二级反应?d[A]

dt =k[A]2→?d[A]

[A]2

=kdt→?1

[A t]

+1

[A0]

=?kt→1

[A t]

=1

[A0]

+kt半衰期t1

2

=1

k[A0]

※反应机理与速率决定步骤(P481)

经实验确定的速率方程中包含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可由此推测该反应经由哪几步基元反应。一个反应的全部基元反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总和,为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对多步反应来说,反应速率是由最慢一步反应决定的,这最慢的一步称为速率决定步骤。

※稳态近似

有许多反应不存在或找不到最慢的速率决定步骤,可使用稳态近似的方法来研究其机理。

在反应过程中,中间体的浓度既和它的生成速率有关又和它的消耗速率有关。在反应开始阶段,中间体的浓度小,其生成速率大,消耗速率小;随着反应的进行,中间体的浓度增加,其生成速率减小,而消耗速率却在增加。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中间体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会趋于相等;此时,中间体浓度的时间变化率就变为零,整个反应就处于一种稳恒状态,因而中间体的浓度可近似作为一个常数。这种方法即是“稳态近似”方法。

※一个基元反应和它的逆反应A + B ?C + D 达平衡时,其前向速率和逆向速率相等:K+[A][B] = k-[C][D],因而:[C][D]

[A][B]=K+

K?

= K

任何基元反应的正、逆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的普遍关系。

※微观可逆原理或细致平衡原理: 当整个反应达平衡时,每一对可逆基元反应的正、反二个方向的速率必定趋于相等。或者说,当整个反应达平衡时,每一对可逆的基元反应必定同时达到平衡。根据这条原理,可以推导出整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正、逆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Van’t Hoff近似规则: 一般化学反应,温度每增加10℃,反应速率增加一倍以上。k T+10

k T

=r r > 2(2~4)升温总是增加反应速度

※Arrhenius公式: 测定不同温度T时反应的速率常数k,如果以lnk对1/T作图,得到的是一条直线:ln k=B

T

+C k=e(?E a RT+C)=Ae?E a RT

其中,Ea活化能,A碰撞因子,频率因子,现称指前因子对数形式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关系式ln k=?Ea

R ?1

T

+lnA

※Arrhenius活化能概念 : 只有能量在Ea以上的分子才能进行反应,这类分子为活化分子。

※碰撞理论(见P494小字)从分子运动论出发,计算2个活化分子的碰撞频率,可以证明:

①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加;

②温度升高,碰撞频率也增加;k值也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③反应物浓度增加,碰撞频率也增加;

缺陷:①计算结果比实验结果大,说明并不是每2个活化分子每次碰撞都发生了反应;

②该理论把分子看成了刚性小球,忽略了各种分子的差别,旧键断裂,新键建立等许多重要因素。

※过渡态理论(P498)反应物分子经碰撞形成“活化络合物”作为过渡态,“活化络合物”再分解成产物。活化能就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之间的能量差。

※催化剂就是通过降低活化能而起作用。(P499)凡是能使反应速率变化(一般关心正向反应),自身没有消耗的物质,都可称为催化剂。有的自身不参加反应,只提供活化位置或活化中心;有的虽参与某几步基元反应,但在最后又都全部再生了。这些都是催化剂。催化作用可以分为多相催化、均相催化、光催化、电催化和酶催化

※多相催化:催化剂和反应物分别处于不同相。

在多相催化中,催化反应常在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接触面上进行,反应的过程常分为:1. 反应物分子向催化剂表面扩散;2.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3. 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4. 生成物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脱附;5. 生成物分子向周围空间扩散。※均相催化:催化剂和反应物处于同一个相的催化作用。

※酶催化:生命体系中有许多种酶,它们是生命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酶是蛋白质分子,有特殊的结构,能催化特定的反应。大多数酶催化的机理,要用稳态近似的方法来处理(P502)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时,反应达到了平衡。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的特征:

1. 平衡态是自发地达到的,一切非平衡态都自发地趋向于达到平衡态。

2. 平衡态的到达与化学反应从哪个方向开始进行无关。

3. 平衡态是正逆二种反应趋势势均力敌的状态,从原则上讲,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也是焓降低和熵增加二种推动力势均

力敌的状态。

4. 平衡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平衡态时,正逆二个方向的反应仍在继续进行,平衡态的建立不是反应的绝对终止,只是反应

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含量在宏观上保持不再改变罢了。

※平衡常数:

表示方法: 对反应 aA + bB ? eE + fF 平衡时K c=[E]e[F]f

[A]a[B]b

以[ ]表示平衡浓度, K C平衡常数(单位mol/L),下标C表示浓度常数。

其意义 a) 表示反应进行的限度,K C越大,反应越完善;

b) K C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开始浓度、容器体积、总压力以及反应是一步或几步无关。

※除K C外,对气相反应还可用K P=P E e P F f

P A a P B b 、K X=X E e X F f

X A a X B b

设上述气体都符合理想气体定律,K C、K P、K X之间转换关系为:K P=K c(RT)?n=K X?P

?n

注意:计算K P时,所有组分的分压均应以atm(或bar)为单位,计算K c时,以体积摩尔浓度为单位。

※书写平衡常数表示式时需注意点:

在平衡常数关系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都必须是平衡时的浓度或分压;表示式必须与方程相一致,并注明温度※Van’t Hoff等温式(化学反应等温式)

对化学反应aA(g)+ bB(g)?cC(g)+ dD(g),在温度T、压力P时?G T=?G T?+RT ln (P C

P c0

)c(P D

P D0

)d

(P A

P A0

)a(P B

P B0

)b

此处P A0,P B0,P C0,P D0均为标态(1atm)则?G T=?G T?+RT ln P C c?P D d

P A a?P B b 对溶液反应?G T=?G T?+RT ln C C c?C D d

C A a?C B b

可以计算反应过程中任一点的ΔG T与各组分浓度(或分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判断反应在各种浓度(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可能性。

※在非标准状态下,ΔG T(而不是ΔG T?)是化学反应方向判据;而ΔG T?、K P(或K C)是标志化学反应限度,用于判断反应进行程度。※化学平衡的移动:

ⅰ)浓度效应: 增加“反应物”或减少“生成物”,有利于提高正反应的反应程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或增加“生成物”,有利于提高逆反应的反应程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增加惰性气体,从改变分压的角度考虑:在等温等容的情况下,加惰性气体对平衡没有影响(不改变各组分分压);在等温等压(总压不变)的情况下,加惰性气体相当于稀释,反应向分子增加的方向移动。

ⅱ)压力效应: 分压的变化,在前面“浓度效应”中已讨论过。此处主要讨论总压。

压力对固态、液态的反应一般无影响,对气态反应,如Δn g = 0,也不会产生影响,对Δn g≠ 0的反应,将有明显的影响。

增加压力是朝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或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

浓度和压力的改变能使平衡移动,但没有改变平衡常数,即ΔG?不变。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具体计算移动的程度。

ⅲ)温度效应: 温度改变会直接引起ΔG?的变化,K相应变化,使平衡发生变化。升高温度有利于吸热反应,不利于放热反应。

由范霍夫方程式ln K P2

K P1=?H?

R

(T2?T1

T2×T1

)可见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主要由ΔH?起作用。

对气相反应达到平衡ln T

P

G K

RT

?

-?

=

至7-b

普通生物化学复习题

复习题 第一章糖类化学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个是错的) 1、关于糖类的叙述() A 生物的能源物质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B 作为各种生物分子合成的碳源 C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功能 D 纤维素由α-及β-葡萄糖合成 E 糖胺聚糖是一种保护性多糖 2、关于多糖的叙述() A 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而成 B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不是同一种多糖 C 糖原和碘溶液作用呈蓝色,直链淀粉呈棕红色 D 糯米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豆类淀粉全部为直链淀粉 E 菊糖不能作为人体的供能物质 3、关于单糖的叙述() A 一切单糖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都具有旋光性 B 所有单糖均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 C 单糖分子具有羟基,具亲水性,不溶于有机溶剂 D 单糖分子与酸作用可生成酯 E 利用糖脎的物理特性,可以鉴别单糖类型 4、关于葡萄糖的叙述() A 在弱氧化剂(溴水)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B 在较强氧化剂(硝酸)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二酸 C 在菲林试剂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D 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分子断裂,生成乙醇酸和三羟基丁酸 E 葡萄糖被还原后可生成山梨醇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 2.单糖有α-及β-型之分,其糖苷也有α-及β-糖苷之分,天然存在的糖苷为α-型。 3.糖苷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叶片和树皮中,动物细胞中也存在少量糖苷。 4.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键为α(1→3)键。 5.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他们之间以α(1→6)键连接。 6.葡萄糖是右旋糖,是许多多糖的组成成分。 7.果糖是左旋糖,是糖类中最甜的糖。 8.抗坏血酸是山梨醇的衍生物。 9.单糖与醇或酚的羟基反应可形成糖苷。 10.多糖可分为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大类。 11.糖蛋白分子中以蛋白质组成为主,蛋白聚糖分子中以黏多糖为主。 12.糖脂分子中以脂类为主,脂多糖分子以多糖为主。 13.天然葡萄糖分子多数以呋喃型结构存在。 14.葡萄糖分子与强酸共热,可转化为糠醛。 15.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1→6)键构成。 16.棉子糖在蔗糖酶作用下产生果糖和蜜二糖。

普通生物化学习题集

普通生物化学试题 2003.12 目录 一、第一章:糖类 (4) 二、参考答案 (9) 三、第二章:脂质 (13) 四、参考答案 (17) 五、第三章: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化学 (20) 六、参考答案 (35) 七、第三章:酶化学 (46) 八、参考答案 (56) 九、第四章:维生素与辅酶 (61) 十、参考答案 (64) 十一、第五章:核酸化学 (68) 十二、参考答案 (73) 十三、第六章:激素 (77) 十四、参考答案 (82) 十五、第七章:生物膜和物质跨膜运输 (86) 十六、参考答案 (89)

十七、第八章:代谢总论和生物能学 (92) 十八、参考答案 (94) 十九、第九章:糖代谢 (96) 二十、参考答案 (102) 二十一、第十章:生物氧化 (107) 二十二、参考答案 (112) 二十三、第十一章:脂代谢 (116) 二十四、参考答案 (122) 二十五、第十二章:蛋白质代谢 (126) 二十六、参考答案 (132) 二十七、第十三章:核酸代谢 (137) 二十八、参考答案 (141) 二十九、第十四章:DNA的合成、修复及重组 (144) 三十、参考答案 (150) 三十一、第十五章:RNA的生物合成与加工 (155) 三十二、参考答案 (159) 三十三、第十六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转运 (162) 三十四、参考答案 (167) 三十五、第十七章: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 (170)

三十六、参考答案 (175)

一、第一章:糖类 一、填充题 1判断一个糖的D-型和L-型是以()碳原子上羟基的位置作依据。 2乳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3 糖苷是指糖的()和醇、酚等化合物失水而形成的缩醛()等形式的化合物。 4 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5 麦芽糖是由两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6支链淀粉是葡萄糖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的大分子,其中葡萄糖和葡萄糖的连接是()糖苷键和()糖苷键。 7 纤维素和直链淀粉都是葡萄糖的多聚物,在纤维素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在直链淀粉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直链淀粉的构象为(),纤维素的构象为()。 8 ()淀粉遇碘呈蓝色,()淀粉遇碘呈紫色。()与碘作用显红褐色。 9 开链已糖有()种异构体;环状已醛糖有()个异构体。 10 糖胺聚糖是一类含有()和()的杂多糖,其代表化合物有()、()和()等。 11 蛋白聚糖是由()和()共价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12 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13 糖肽连接的主要类型有()和()。 14 鉴别糖的普通方法为()试验。 15 常定量测定还原糖的试剂为()试剂和()试剂。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摩尔分数:x i = n i /n 总 ※Boyle 波义耳定律: P 1V 1 = P 2V 2 = K (n,T)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等压过程): V 1/T 1 = V 2/T 2 = K(n,P) ,T = t + 273.2 ※物理学中就把 T = 0°C 、P = 1atm 、n = 1 mol 、V = 22.415 L 称为气体的标准状态, 1 mol 气体的体积是 22.415 L ※理想气体方程: PV = nRT ※极限密度法测定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 极限密度法:在一定温度下,精确测量气态物质在不同压强时的密度ρ;并计算不同压强时的压强-密度比P/ρ。然后以P/ρ对P 作图,将所得的直线外推到P = 0,从图上直接读取直线在P/ρ轴上的截距(P/ρ)0值;这样,便可以用计算式 M = RT / (P/ρ)0 计算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M.( PV/n = RT , PVM/m = RT , PM =ρRT , PM =ρRT, M =ρRT/P ) ※气体分压定律: P A V 总 = n A RT, P B V 总 = n B RT, P C V 总 = n C RT 三者之和: (P A + P B + P C )V 总 = (n A + n B + n C )RT 混合气体中各气体成份的分压是它们的摩尔分数和总压的乘积:P i = x i ?P 总 ※分体积定律: P 总V i = n i RT ※综合分体分压:X i = V i /V 总 = P i /P 总, P i V 总 = P 总V i (式中,P i 为n i 在V 总时的压力,V i 为n i 在P 总时的体积) 注意:P i V i ≠ n i RT ※实际气体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P + n 2a V 2 )(V ?nb )=nRT (其中a 和b 称为范德瓦尔斯常数,可以查表) ※临界状态:对于气体而言,超过临界温度后,无论压力多大,气体都不会凝聚为液态,临界点的T 、P 称为临界T 、P ※蒸发焓:等温等压下,1 Mol 液体转变为蒸汽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凝固焓:等温等压下,1 Mol 蒸汽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与蒸发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平衡(饱和)蒸气压: 一定温度下,气-液相达平衡时(动态平衡)蒸气相的压强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平衡(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只与T 、物质的性质有关,与V 无关. ※蒸汽压方程:描述蒸汽压和温度关系的数学函数式,叫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 log P 2P 1 =? ?H vap 2.303R ( 1 T 2 ? 1T 1 )或ln P 2P 1 =? ?H vap R ( 1T 2 ? 1T 1 ) 当温度差不是太大时,可以用不同温度下蒸气压的实验值计算液体在该温度区间的平均蒸发焓,ΔH vap 是温度的函数,因此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logP -1/T 作图都是直线关系 如果液体的蒸发焓已知,则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的蒸气压计算同一液体在其他温度下的蒸气压;T 升高,P 也升高;把蒸汽压曲线图上的纵坐标换成外压,其横坐标就是液体的沸点;所以也可以用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计算液体在不同外压时的沸点 ※升华和沉积: 等温等压条件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蒸气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升华焓ΔH sub ;1 mol 气体沉积时的焓变和同温同压下固体的升华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固体的平衡蒸气压:一定温度下,气固平衡时蒸气相的压强是该温度下固体的平衡蒸气压。ln P 2P 1 =? ?H sub R ( 1 T 2 ? 1T 1 ) ※正常升华点: 固体的蒸气压和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压强下物质的升华点。外压为1 atm 时的升华点则称为正常升华点。 ※三相点: 有三个相同时存在并达到平衡的点称为物质的三相点。 在三相点温度以上,气液相平衡是热力学稳定的;在三相点温度以下则是气固相平衡的热力学稳定区域。 ※等温等压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熔化焓ΔH fus 。按能量守恒定律,在确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的熔化焓和蒸发焓之和应等于它的升华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在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条件下,1 mol 液体变为固体时的焓变应当是同一物质的熔化焓的负值。 ※克拉佩龙方程: 普遍适用于一切相平衡体系 气液平衡: 气固平衡: 固液平衡: H vap 为液体的蒸发焓,H subl 为固体的升华焓,H fus 为固体的熔化焓 T b ,T subl 和T f 依次为液体的沸点,固体的升华点和固体的熔点 ※相律: 多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一定要符合的规律, 在体系的组分数C 、相数P 和自由度数F 之间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为:P = C - F + 2 ※已知:A 的质量为w A ,化学量为n A = w A /M A B 的质量为w B ,化学量为n B = w B /M B 溶液的密度为:ρ = (w A + w B )/V 当质量w 的单位为g ,体积V 的单位为mL 时: 摩尔分数X A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质和溶剂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X A =n A n A +n B 质量摩尔浓度m A : 1000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m A = n A w B ×1000 )]()([l V g V T H dT dP m m b vap -?=)]()([s V g V T H dT dP m m subl subl -?=)]()([s V l V T H dT dP m m f fus -?=

生物化学下册重点

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分子量最小的是转运RNA,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DNA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RNA主要在质中。对病毒来说,或只含DNA,或只含RNA。因此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核酸是遗传物质,1868年瑞士Miesher.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可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的酸性物质。间接证据: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类的不同生长期的细胞,DNA含量基本恒定。直接证据:T2噬菌体DNA感染E.coli。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感染E.coli,又用32P标记噬菌体核酸,感染E.coli 核酸可分为单链(single strand,ss)和双链(double strand,ds)。DNA一般为双链,作为信息分子;RNA 单双链都存在。核酸是一种线形多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可分解成核苷和磷酸,核苷又可分解为碱基和戊糖。因此核苷酸由三类分子片断组成。戊糖有两种,D-核糖和D-2-脱氧核糖。因此核酸可分为两类:DNA和RNA。 (一)碱基:核酸中的碱基分为两类:嘌呤和嘧啶。1.嘧啶碱是嘧啶的衍生物,共有三种: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其中尿嘧啶只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但在某些tRNA中也发现有极少量的胸腺嘧啶。胞嘧啶为两类核酸所共有,在植物DNA中还有5-甲基胞嘧啶,一些大肠杆菌噬菌体核酸中不含胞嘧啶,而由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因为受到氮原子的吸电子效应影响,嘧啶的2、4、6位容易发生取代。2.嘌呤碱由嘌呤衍生而来,常见的有两种:腺嘌呤和鸟嘌呤。嘌呤分子接近于平面,但稍有弯曲。自然界中还有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茶叶碱、可可碱和咖啡碱。前三种是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抗氧化剂,后三种含于植物中,是黄嘌呤的甲基化衍生物,具有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此外,一些植物激素,如玉米素、激动素等也是嘌呤类物质,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一些抗菌素是嘌呤衍生物。如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嘌呤霉素,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生物体中(A+T)/(G+C)称为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有所不同。比如人的不对称比率为1.52,酵母为79,藤黄八叠球菌为0.35。 3.稀有碱基:核酸中还有一些含量极少的稀有碱基,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甲基化发生在核酸合成后,对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具重要意义。核酸中甲基化碱基含量不超过5%,tRNA中可达10%。 (二)核苷:核苷是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的。糖的第一位碳原子与嘧啶的第一位氮原子或嘌呤的第九位氮原子以糖苷键相连,一般称为N-糖苷键。戊糖是呋喃环,C1是不对称碳原子,核酸中的糖苷键都是β糖苷键。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糖苷的命名是先说出碱基名称,再加“核苷”或“脱氧核苷”。由“稀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称为“稀有核苷”。在tRNA中含有少量假尿苷(用Ψ表示)就是由D-核糖的C1’与尿嘧啶的C5相连而生成的核苷。 (三)核苷酸:核苷中的戊糖羟基被磷酸酯化,就形成核苷酸。核糖核苷的糖环上有三个羟基,可形成三种核苷酸:2’、3’和5’-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只有3’和5’两种。生物体内游离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用碱水解RNA可得到2’和3’核糖核苷酸的混合物。稀有碱基也可形成相应核苷酸。天然DNA中已找到十多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中找到了几十种核糖核苷酸。 (四)多磷酸核苷酸”细胞内有一些游离的多磷酸核苷酸,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5’-NDP是核苷的焦磷酸酯,5’-NTP是核苷的三磷酸酯。最常见的是5’-ADP和5’-ATP。ATP上的磷酸残基由近向远以αβγ编号。外侧两个磷酸酯键水解时可释放出7.3千卡能量,而普通磷酸酯键只有2千卡,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键(~P)。因此ATP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学反应需要由ATP提供能量。高能磷酸键不稳定,在1NHCl中,100℃水解7分钟即可脱落,而α磷酸则稳定得多。利用这一特性可测定ATP和ADP中不稳定磷的含量。 细胞内的多磷酸核苷酸常与镁离子形成复合物而存在。GTP,CTP,UTP在某些生化反应中也具有传递能量的作用,但不普遍。UDP在多糖合成中可作为携带葡萄糖的载体,CDP在磷脂的合成中作为携带胆碱的载体。各种三磷酸核苷酸都是合成DNA或RNA的前体。 鸟嘌呤核苷四磷酸酯和五磷酸酯在代谢调控中起作用,在大肠杆菌中,它们参与rRNA合成的控制。(五)环化核苷酸:磷酸同时与核苷上两个羟基形成酯键,就形成环化核苷酸。最常见的是3',5'-环化腺苷酸(cAMP) 和cGMP。它们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起信号传递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催化水解,生成相应的5'-核苷酸。 二、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最常见的核苷酸为5’-核苷酸(5’常被省略)。5’-核苷酸又可按其在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分为一磷酸核苷(核苷酸)、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此外,生物体内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核苷酸,常见的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它们通常是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核苷酸通常使用缩写符号进行命名。第一位符号用小写字母d代表脱氧,第二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碱基,第三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磷酸基的数目,第四位用大写字母P代表磷酸。规定用三字母符号表示碱基,用单字母符号表示核苷,戊糖的原子用带’的数字编号,碱基用不带’的数字编号。 三、核苷酸的功能:1.作为核酸的成分。2.为需能反应提供能量。UTP用于多糖合成,GTP用于蛋白质合成,CTP用于脂类合成,ATP用于多种反应。3.用于信号传递。如cAMP、cGMP是第二信使。4.参与构成辅酶。如NAD、FAD、CoA等都含有AMP成分。5.参与代谢调控。如鸟苷四磷酸等可抑制核糖体RNA的合成。又如反义RNA。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摩尔分数:= 总 ※波义耳定律: P1V1 = P2V2 = K ()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等压过程): V11 = V22 = K() ,T = t + 273.2 ※物理学中就把T = 0°C、P = 1、n = 1 、V = 22.415 L称为气体的标准状态, 1 气体的体积是22.415 L ※理想气体方程: = ※极限密度法测定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 极限密度法:在一定温度下,精确测量气态物质在不同压强时的密度ρ;并计算不同压强时的压强-密度比ρ。然后以ρ对P作图,将所得的直线外推到P = 0,从图上直接读取直线在ρ轴上的截距(ρ)0值;这样,便可以用计算式M = / (ρ)0 计算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M.( = ,= ,=ρ , =ρ, M =ρ) ※气体分压定律: 总= , 总= , 总= 三者之和:(+ + )V总= (+ ) 混合气体中各气体成份的分压是它们的摩尔分数和总压的乘积:= ?P总 ※分体积定律: P总= ※综合分体分压:= 总= 总,总= P总(式中,为在V总时的压力,为在P总时的体积) 注意:1 ※实际气体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其中a和b称为范德瓦尔斯常数,可以查表)※临界状态:对于气体而言,超过临界温度后,无论压力多大,气体都不会凝聚为液态,临界点的T、P称为临界T、P ※蒸发焓:等温等压下,1 液体转变为蒸汽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凝固焓:等温等压下,1 蒸汽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与蒸发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平衡(饱和)蒸气压: 一定温度下,气-液相达平衡时(动态平衡)蒸气相的压强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平衡(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只与T、物质的性质有关,与V

生物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第二章 1、蛋白质构成:碳、氢、氧、氮,氮含量16% 2、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类:中性非极性~(甘氨酸Gly,G)、中性极性~、酸性~(天门冬氨酸Asp,D、谷氨 酸Glu,E)、碱性~(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组氨酸His,H) 4、色氨酸、酪氨酸(280nm波长)、苯丙氨酸(260nm波长)三种芳香族氨基酸吸收紫外光 5、大多数蛋白质中均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故测定280nm波长的光吸收强度,课作为溶液中蛋白 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6、茚三酮反应:蓝紫色化合物,反应直接生成黄色产物 7、肽键:通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NH2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COO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CO— NH— 8、二级结构基本类型: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9、三级结构:每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10、一个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必须具有三级结构 11、稳定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 12、四级结构:亚基以非共价键聚合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聚合体 13、亚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称~ 14、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只有构成完整的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学功能 15、等电点:调节溶液pH值,使某一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 16、变性作用:某些理化因素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副键,使其构像发生变化,引起蛋白质的理 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逆性变性、不可逆性变性) 17、变性蛋白质是生物学活性丧失,在水中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更易被蛋白酶消化水解 18、变性物理因素:加热、高压、紫外线、X线和超声波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胍和尿素 19、沉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蛋白质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即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 20、沉淀:盐析: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中和其所带电荷,仍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不会是蛋 白质变性 有机溶剂沉淀:不会变性 重金属盐类沉淀: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盐键,与巯基结合,发生变性 生物碱试剂沉淀: 21、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含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都能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呈紫色(氨基 酸、二肽不可以) 第三章 22、核苷:一分子碱基与一分子戊糖脱水以N—C糖苷键连成的化合物 23、核苷酸=核苷+磷酸 24、RNA分子含有四种单核苷酸:AMP、GMP、CMP、UMP 25、核苷酸作用:合成核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 26、核苷酸存在于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 AD)、辅酶I(NAD+)和辅酶II(NADP+) 27、A TP是能量代谢的关键 28、UTP、CTP、GTP分别参与糖元、磷脂、蛋白质的合成 29、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0、DNA具有方向性,碱基序列按照规定从5’向3’书写(3’,5’-磷酸二酯键) 31、三维双螺旋结构内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旋而成 ⑵亲水的脱氧核糖基与磷酸基位于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 ⑶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连结 ⑷互补碱基之间横向的氢键和疏水碱基平面之间形成的纵向碱基堆积 力,维系这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32、B-DNA、A-DNA右手螺旋结构,Z-NDA左手螺旋结构

普通生物化学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碱基堆积力 2. DNA的熔解温度(Tm) 3.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4.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5. 分子杂交 6. 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7.反密码环 8. 核酶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 T m 2. m5C 3. 3′,5′-cAMP 4.ψ 5.dsDNA 6. ssDNA 7. tRNA 8. U 9. DHU 10. Southern-blotting 11. hn-RNA 12. cGMP 三、填空题 1.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由、和磷酸基连接而成。 2. 在核酸中,核苷酸残基以互相连接,形成链状分子。由于含氮碱基 具有,核苷酸和核酸在 nm波长附近有最大紫外吸收值。 3. 嘌呤环上的第_____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_____位碳原子相连形成_______键, 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_______。 4. B-型结构的DNA双螺旋,每个螺旋有对核苷酸,螺距为,直径为。 5. 组成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是的,两链的碱基序列,其中与 配对,形成个氢键;与配对,形成个氢键。 6. 某DNA片段的碱基顺序为GCTACTAAGC,它的互补链顺序应为。 7.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和。 8. DNA在溶液中的主要构象为,此外还有、和三股螺旋, 其中为左手螺旋。 9. t RNA的二级结构呈形,三级结构的形状像。 10.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核心和它外侧盘绕的组成。 核心由各两分子组成,核小体之间由相互连接,并结合有。 11. DNA复性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其值与DNA的复杂程度成_____比。 12. 测定DNA一级结构主要有Sanger提出______法和MaxamGilbert提出_____法。 四、选择题 1. 自然界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见是位于:() A.戊糖的C-5′上 B.戊糖的C-2′上 C.戊糖的C-3′上 D.戊糖的C-2′和C-5′上 E.戊糖的C-2′和C-3′上 2. 可用于测量生物样品中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碳 B.氢 C .氧 D.磷 E.氮

大学普通化学复习知识点

配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版复习,根据注册结构师考试摘选课本内容编辑。 .1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状态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酸碱性。离子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结构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与氢键;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 3.2溶液 溶液的浓度;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渗透压;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分压定律;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及溶液的酸碱性;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 3.3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催化剂;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 3.5;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构造式;同分异构;有机物的重要反应:加成、取代、消除、氧化、催化加氢、聚合反应、加聚与缩聚;基本有机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用途: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醇、苯酚、醛和酮、羧酸、酯;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第1章 热化学与能源 系统环境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系统分成三类: (1)敞开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开放系统。 (2)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的系统。通常在密闭容器中的系统即为封闭系统。热力学中主要讨论封闭系统。 (3}隔离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又称孤立系统。绝热、密闭的恒容系统即为隔离系统。 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超过此相界面,一定有某些宏观性质(如密度、折射率、组成等)要发生突变。 系统的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生物化学重点

下列过程分别发生在哪些亚细胞结构内完成:a.糖酵解:胞浆 b.丙酮酸氧化脱羧:线粒体 c.TCA:线粒体 d.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e.糖异生: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f.磷酸戊糖途径(己糖磷酸支路):胞液g.脂肪酸的β氧化:胞质溶液和线粒体h.16碳的软脂酸合成:胞浆 i.尿素循环中的氨甲基磷酸合成:线粒体 j.鸟氨酸循环中的精氨酸合成:胞浆 (除Gly之外,其余蛋白氨基酸都具有手性碳原子,都有旋光性。 AA同时具有两性,氨基酸性,羧基碱性。 凯氏定氮法:粗蛋白质含量=蛋白氮×6.25 在等电点时,AA溶解度最小。 蛋白质功能直接由其高级结构(构象)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构象),因此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合成代谢(同化作用):指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物质,并把它们转变成自身物质的过程。通常是将生物小分子合成为生物大分子。需要能量。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指生物体内原有的物质经一系列变化最终变成排泄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通常将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放出能量。 合成氨基酸的主要途径:1. α—酮酸还原氨化2. 转氨作用3.氨基酸的相互转化 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电子传递有严格顺序,只能从氧化还原势较低的载体传递到氧化还原势较高的载体。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是酶的特征常数,经常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米氏常数: Km的值是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所以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1 )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2 )如酶能催化几种不同的底物,对每种底物都有一个特定的Km 值,其中Km 值最小的称该酶的最适底物。 (3 )Km除了与底物类别有关,还与pH、温度有关,所以Km是一个物理常数,是对一定的底物、一定的pH、一定的温度而言的。 (4 )当k2 >>k3,Km可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普通化学》期末复习题

《普通化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因为H =U+PV ,而理想气体的内能仅就是温度的函数,所以理想气体的焓与p 、V 、T 均有 关。 ( ) 2、体系状态发生变化后,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要发生变化 ( ) 3、任何循环过程必定就是可逆过程。 ( ) 4、因为ΔH =Q P ,而H 就是状态函数,所以热也就是状态函数。 ( ) 5、一定量的气体,从始态A 变化到终态B,体系吸收100 J 的热量,对外作功200 J,这不符合热 力学第一定律 ( ) 6、在一个绝热刚性容器中进行一个放热反应,则ΔU=ΔH=0 ( ) 7、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焓只就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系的体积、压力无关 ( ) 8、在定温定压条件下,0>?m r G 的反应一定不能进行。 ( ) 9、标准平衡常数的数值不仅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而且还与标准态的选择有关。( ) 10、因为ln r m G RT K θ?=-o ,所以r m G θ?就是平衡状态时的吉布斯函数变。 ( ) 11、某化学反应的m r G ?若大于零,则ο K 一定小于1。 ( ) 12、化学反应的Δr G m θ也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 ) 13、反应CO(g)+H 2O(g)==CO 2(g)+H 2(g),因为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所以无论总压如何变化, 对平衡均无影响。 ( ) 14、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某反应的ΔG >0,所以要选用合适催化剂,使反应能够进行。( ) 15、某反应的m r G ?代数值越小,反应自发性越大,反应也越快。 ( ) 16、0、1mol/L NaCN 溶液的pH 比相同浓度的NaF 溶液的pH 要大,这表明b K ?(CN -)大于 b K ?(F -)。 ( )

生物化学基本内容

生物化学基本内容 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是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快、信息量丰富,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如何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1、选择好教材和参考书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教材和一些参考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好本学科十分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准备三本教材和一本习题集:一本是简单的版本,便于理解和自学。如南京大学由郑集等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一本是高级的版本,如北京大学王镜岩等编著的《生物化学》,阅读此类教科书便于对各章内容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三本应该是一本英文的原版教材,如DonaldVoet编著的《FundamentalsofBiochemistry》和ChristopheK.Mathews编写的《Biochemistry》。英文版教材的特点是新、印刷精美,图表多为彩图,通常还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方便你自学。阅读一本好的英文生化教材,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对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学好本学科是非常有帮助。 2、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昔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和酮体代谢途径;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问题。③分子遗传学基础:重点介绍了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蛋白和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 3、学会做笔记 首先有一点必须强调,上课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时是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做笔记,因此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听讲,一些不清楚的内容和重要的内容可以笔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向老师求教。当然,条件好的同学可以买来录音设备,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以供课后消化。另外,老师的讲稿大都做成了幻灯片,学生可从老师那里得到拷贝。 4、懂得记忆法 学习生物化学时,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是需要记的,而许多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如关于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将高等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的首写字母拼写成一句话:Tip MTV hall(需付小费的MTV厅)。 5、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通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考生在考试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平时多做习题,多做实验,是你掌握本学科,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普通化学复习题

普通化学复习题 1.在下列物质中,标准摩尔生成焓f m H Δ= 0的是( )。 A. C (石墨) B. C (金刚石) C. CO D. CO 2 2.通常,反应或过程的哪个物理量可通过弹式热量计直接测定而获得( )。 A. ?H B. p ?V C. q p D. q v 3. 某过程中,系统从环境吸热100J ,对环境做功20J ,此过程中体系?U=( )。 A. 80J B.120J C. -80J D. -120J 4.对于状态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系统处于平衡态,某一状态函数的值就已经确定。 B. 状态函数和途径函数一样,其变化值取决于变化过程。 C .?H 和?U 都是状态函数。 D.任一状态函数的值都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5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 A .低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6.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不随时间而变化。 B. ?G m ? = 0 C.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D.催化剂可提高其平衡转化率。 7. 反应3/2 H 2(g) + 1/2 N 2(g) ═ NH 3(g),当反应进度ξ=1/2时,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消耗掉1/2 mol N 2 B. 消耗掉3/2 mol H 2 C. 生成1/4 mol NH 3 D. 消耗掉N 2,H 2共1 mol 8. 某体系经循环过程回到起始状态,下列量中不一定为零的是( )。 A. Q B. H C. S D. U 9.电镀工艺是将欲镀的金属作为电解池的( ) A.阴极 B.阳极 C.任意一个极 D.不能作为电极 10. 下列物质标准摩尔熵S ?m 的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Na(s) < Br(g) < Br 2(l) B. Na(s) < Br 2(l) < Br 2(g) C. Br 2(l) < Na(s) < Br 2(g) D. Br 2(g)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作者:————————————————————————————————日期:

生物化学讲义(2003) 孟祥红 绪论(preface) 一、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的含义: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chemistryoflife)。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 1、生物体是有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容易回答。 2、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即这些物质在生物体 内怎样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大部分已解决。 3、这些物质结构、代谢和生物功能及复杂的生命现象(如生长、生殖、遗传、运动等)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复 杂。 二、生物化学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植物生化;动物生化;人体生化;微生物生化 从不同的研究目的上分:临床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病理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等。 糖的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代谢调控等。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1、历史背景:从十八世下半叶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成果(1)化学方面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并认为动物呼吸是像蜡烛一样的燃烧,只是动物体内燃烧是缓慢不发光的 燃烧——生物有氧化理论的雏形 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柠檬酸、苹果酸是生物氧化的中间代谢产物,为三羧酸循环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2)物理学方面:原子论、x-射线的发现。 (3)生物学方面:《物种起源——进化论》发现。 2、生物化学的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842年撰写的《有机化学在生理与病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名词。另一位是德国医生霍佩赛勒: 1877年他第一次提出Biochemie这个名词英文译名是Biochemistry(orBiologicalchemistry)汉语翻译成 生物化学。 3、生物化学的建立: 从生物化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前半叶,在蛋白质、酶、维生素、激素、物质代谢及生物氧化方面有了长足 进步。成就主要集中于英、美、德等国。 英国,代表人物是霍普金斯——创立了普通生物化学学派。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普通化学复习资料 3.1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状态 3.1.1原子结构 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核外电子运动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的特征,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Ψ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代替经典力学中的原子轨道概念。 (1)波函数Ψ(原子轨道):用空间坐标来描写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个确定的波函数Ψ,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概率密度(几率密度):Ψ2表示微观粒子在空间某位置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3)电子云:用黑点疏密的程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分布规律的图形。黑点较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多。 (4)四个量子数:波函数Ψ由n.l.m三个量子数决定,三个量子数取值相互制约: 1)主量子数n的物理意义: n的取值:n=1,2,3,4……∞ ,

意义:表示核外的电子层数并确定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 确定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运动的能量。 n = 1,2,3,4, ……∞,对应于电子层K,L,M,N, ··· 具有相同n值的原子轨道称为处于同一电子层。 2)角量子数ι: ι的取值:受n的限制,ι= 0,1,2……n-1 (n个)。 意义:表示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 子,与n共同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ι的取值: 1 , 2 , 3 , 4 电子亚层:s, p, d, f…… 轨道形状:球形纺锤形梅花形复杂 图3-1 3)磁量子数m: m的取值:受ι的限制, m=0 ,±1,±2……±ι(2ι+1个) 。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ι=0, m=0, s轨道空间取向为1; ι=1, m=0 ,±1, p轨道空间取向为3; ι=2, m=0 ,±1,±2 , d轨道空间取向为5;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生化重点名词解释

生化重点名解 1.Peptide unit(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和C 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的位置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 2.motif(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体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如锌指结构。 3.domain(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称为结构域。 4.denaturation of protein(蛋白质变性):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特定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5.isoelectic point of protein(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6.active site/active center of enzyme(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7.allosteric enzymes and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变构酶与酶的变构调节):体内一些代谢物对其代谢途径中前1~2个关键酶起反馈调节作用。这些代谢物与关键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可逆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性。酶分子中的这些结合部位称为变构部位或调节部位。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作变构酶或别构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