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肌病等。⑵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三、冠心病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

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宜尽早开始冠心病筛查,重点关注病史中有无胸痛以及胸痛的特点,注意心电图的动态ST-T改变以及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对于无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2年筛查1次,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二)冠心病诊断:

1.冠心病的诊断:

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①隐匿型冠心病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缺血改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又伴

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必要时借助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可确立诊断。

②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主要依靠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摒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缺血性心脏病。A.有心脏明显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B.超声心动图有心功能不全征象;C.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但是必须除外由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引起的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以及由孤立的室壁瘤等原因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它们并不是心肌长期缺氧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直接结果。

⑵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年龄>30岁的男性和>40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更年轻)主诉符合心绞痛时应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但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相鉴别。随即进行一系列的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检测,以判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抑或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①心绞痛诊断标准: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内

逐渐恢复。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可考虑做心电图负荷试验。发作不典型者,诊断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多次复查心电图或心电图负荷试验,或做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如心电图出现阳性变化或负荷试验诱致心绞痛发作时亦可确诊。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心绞痛并不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需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如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及非冠状动脉心脏病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诊断才能成立。

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标准:

根据“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存在下列任何一项时可以诊断心肌梗死:

A.心肌坏死标记物(最好是肌钙蛋白)增高≥正常上限2倍或增高后降低,并有以下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

a.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b.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即新的ST段改变或左束支阻滞(又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c.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d.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B.突发、未预料的心脏性死亡,冠状动脉造影或尸体解剖显示新鲜血栓的证据。

C.基线肌钙蛋白正常,接受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定为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D.基线肌钙蛋白值正常,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5倍并发新的病理性Q波或左束支阻滞,或有冠脉造影或其他心肌活力丧失的影像学证据,定义为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E.有AMI的病理学发现。

2.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可根据临床评估、负荷试验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⑴临床评估:典型心绞痛是主要的预后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有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者预后不良,易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分支阻滞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也高。

⑵负荷试验:运动早期出现阳性(ST段压低>1mm)预示高危,运动试验能坚持进行预示低危;超声负荷试验有很好的阴性预测价值,而静息时室壁运动异常、运动引发更严重的异常提示高危;核素检查运动时心肌灌注正常预后良好,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似,相反,运动灌注异常预示高危,应该进

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治疗。

⑶左室功能:是长期生存率的预测因子,LVEF<35%的患者死亡率>3%/年。

⑷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预后的预测指标,最简单、最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CASS注册登记资料显示正常冠状动脉12年的存活率91%,单支病变74%、双支病变59%、三支病变50%、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分层:

⑴低危组:新发的或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时ST 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⑵中危组:就诊前1个月内(但48小时内未发)发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⑶高危组:就诊前48小时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三)冠心病的评估:

1.病史采集:

⑴病史:最重要的是了解胸痛的特征,如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⑵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体力活动,育龄女性的避孕药使用情况。

⑶既往史:了解有无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病等病史。

⑷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⑸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注意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血管杂音等。

3.基本实验室检查:

⑴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至少包括TC、HDL-C、LDL-C、TG),必要时查糖化血红蛋白及糖耐量试验。

⑵了解有无贫血:血红蛋白。

⑶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必要时查甲状腺功能。

⑷胸痛明显者需查血肌钙蛋白(cTnT或cTnI)、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以明确有无急性冠脉综合征。

4.心电图检查:

⑴所有胸痛患者均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

⑵在胸痛发生时力争即时心电图检查,缓解后立即复查心电图以观察有无动态ST-T缺血性改变。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有无与症状一致的ST-T变化。

5.胸部X线检查: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无诊断意义,主要有助

于了解心肺疾病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等。

6.病情需要时转诊至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扫描、负荷试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7.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冠心病患者的检查权限:

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检查项目:

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酸、血脂,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开展CK、CKMB、TnI、D二聚体。

②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

⑵县级医院开展的检查项目:

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酸、血脂,CK、CKMB、TnI、D二聚体。

②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有条件医院可以开展冠状动脉CTA,相应资质具备者可以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

⑶城市二级医院开展的检查项目:

参照县级医院。

⑷城市三级医院开展的检查项目:

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肾功

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酸、血脂,CK、CKMB、TnI、D二聚体。

②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A、负荷试验、核素心肌断层扫描,相应资质具备者可以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

四、冠心病的治疗:

(一)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处理流程:

(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主要目的: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生存;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此外,应积极处理危险因素。

1.药物治疗:

⑴改善预后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Omg/d。其主

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作为替代治疗。

②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主要用于支架植入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患者。该药起效快,氯吡格雷顿服30O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d,l次口服。替格瑞洛顿服180mg后半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常用维持剂量为180mg/d,2次口服。

③β受体阻滞剂: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次/min为宜。常用β受体阻滞剂剂量见表1。

表1常用β受体阻滞剂

药品名称常用剂量服药方法选择性

普奈洛尔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替洛尔

比索洛尔

阿罗洛尔10~2Omg

25~100mg

50~2OOmg

25~5Omg

5~lOmg

5~lOmg

每日2~3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非选择性

β1选择性

β1选择性

β1选择性

β1选择性

α、β选择性

④调脂治疗: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2.60mmol/L,对于极高危患者(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目标为LDL-C<2.07mmol/L也是合理的。选择这一治疗目标还可扩展到基线LDL-C<2.60mmol/L的极高危患者。为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在他汀类治疗基础上,可加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扎麦布(ezetimibe)lOmg/d。高甘油三脂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联合服用降低LDL-C药物和一种贝特类

药物(非诺贝特)或烟酸。高危或中度高危者接受降LDL-C药物治疗时,治疗的强度应足以使LDL-C水平至少降低30~40%。

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时,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剂量参见表2。

表2 临床常用他汀类药物

药品名称常用剂量服用方法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25~40mg

20~40mg

10~20mg

20~40mg

40~80mg

5~10mg

晚上1次口服

晚上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晚上1次口服

晚上1次口服

晚上1次口服

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临床常用的ACEI剂量见表3。

表3 临床常用的ACEI

药品名称常用剂量服用方法分类

卡托普利伊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西那普利赖诺普利福辛普利12.5~5Omg

5~lOmg

4~8mg

5~1Omg

5~1Omg

2.5~5mg

5~2Omg

l0~20mg

每日3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巯基

羧基

羧基

羧基

羧基

羧基

羧基

磷酸基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Ⅰ类:①无用药禁忌(如胃肠道活动性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或

有不耐受阿司匹林的病史)者口服阿司匹林(证据水平A)。②所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的目标值<2.60mmol/L(证据水平A)。③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ACEI(证据水平A)。④心肌梗死后稳定型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证据水平A)。

Ⅱa类:①有明确冠状动脉疾病的所有患者使用ACEI(证据水平B)。②对于不能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阿司匹林过敏者,使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证据水平B)。③有明确冠状动脉疾病的极高危患者(年心血管死亡率>2%)接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的目标值<2.07mmol/L(证据水平A)。

Ⅱb类: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合并低HDL-C和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者接受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治疗(证据水平B)。

⑵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①β受体阻滞剂:用药后要求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min,严重心绞痛患者如无心动过缓症状,可降至50次/min。

只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的初始治疗药物。更倾向于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及比索洛尔。同时具有α和β受体阻滞的药物,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也有效。

在有严重心动过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有明显的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外周血管疾病及严重抑郁是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相对禁忌证。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可小心使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没有固定狭窄的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缺血,如变异性心绞痛,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这时钙拮抗剂是首选药物。

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常用药物剂量见表1。

②硝酸酯类:常联合负性心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联合用药的抗心绞痛作用优于单独用药。

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仅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长效硝酸酯制剂用于减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长效硝酸酯类不适宜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治疗,而适宜用于慢性长期治疗。每天用药时应注意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如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日间服药,夜间停药,皮肤敷贴片白天敷贴,晚上除去。

硝酸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以上不良反应以给予短效硝酸甘油更明显。第1次含用硝酸甘油时,应注意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物西地那非者24小时内不能应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制剂,以避免引起低血压,甚至危及生命。对由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宜用硝酸酯制剂,因

为硝酸酯制剂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减少左室容量能进一步增加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而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硝酸酯制剂也因前负荷的降低进一步减少心搏出量,有造成晕厥的危险。临床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剂量见表4。

表4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剂量

药品名称使用方法/剂型剂量用法

硝酸甘油

二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服

喷雾剂

皮肤贴片

普通片

缓释片或胶囊

普通片

缓释片或胶囊

0.5~0.6mg

0.4mg

5mg

10~30mg

20~40mg

2Omg

40~6Omg

一般连用不超过3次,每次相隔

5min

l5min内不超过1.2mg

每日1次,注意要定时揭去

每日3~4次口服

每日1~2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③钙拮抗剂:钙拮抗剂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减少心肌耗氧起缓解心绞痛作用,对变异性心绞痛或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钙拮抗剂是一线药物。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心绞痛患者,这两种药不应用于己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长效钙拮抗剂能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外周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是所有钙拮抗剂常见的副作用,低血压也时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

当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必须应用长效钙拮抗剂时,可选择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

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联合用药比单用一种药物更有效。此外,两药联用时,β受体阻滞剂还可减轻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可作为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的患者的替代治疗。但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能使传导阻滞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更明显,要特别警惕。老年人、已有心动过缓或左室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避免合用。临床常用钙拮抗剂剂量见表5。

表5 临床常用钙拮抗剂剂量

药品名称常用剂量服用方法

硝苯地平控释片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

尼卡地平

贝尼地平

地尔硫卓普通片

地尔硫卓缓释片或胶囊维拉帕米普通片

维拉帕米缓释片30~6Omg

5~lOmg

5~lOmg

4Omg

2~8mg

30~90mg

90~18Omg

40~8Omg

120~240mg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2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3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每日3次口服

每日1次口服

④其他治疗药物。

A.代谢性药物: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通过调节心肌能源底物,抑制脂肪酸氧化,优化心肌能量代谢,能改善心肌缺血及左心功能,缓解心绞痛。可与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肌缺血药物联用。常用剂量为60mg/d,分3次口服。

B.尼可地尔:尼可地尔(nicorandil)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与硝酸酯类制剂具有相似药理特性,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可能有

效。常用剂量为6mg/d,分3次口服。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Ⅰ类:①使用短效硝酸甘油缓解和预防心绞痛急性发作(证据水平B)。②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逐步增加至最大耐受剂量,选择的剂型及给药次数应能24小时抗心肌缺血。③当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效果不满意时,可使用钙拮抗剂(证据水平A)、长效硝酸酯类(证据水平C)或尼可地尔(证据水平C)作为减轻症状的治疗药物。④当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效果不满意时,联合使用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长效硝酸酯(证据水平B)。⑤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可应用长效钙拮抗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证据水平B)。

Ⅱa类:当使用长效钙拮抗剂单一治疗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将长效钙拮抗剂换用或加用长效硝酸酯类或尼可地尔,使用硝酸酯类,应注意避免耐药性产生(证据水平C)。

Ⅱb类:可以使用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作为辅助治疗或作为传统治疗药物不能耐受时的替代治疗(证据水平B)。

2.非药物治疗:

⑴血管重建治疗: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血管重建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对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PCI和CABG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血管重建治疗方法及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平

衡,尤其是CABG手术尚不普及,这也是我们选择治疗方法中应当考虑的因素之一。

①CABG:对于低危患者(年死亡率<1%),CABG并不比药物治疗给患者更多的预后获益。在比较CABG和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中,CABG可改善中危至高危患者的预后。对观察性研究以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某些特定的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类型手术预后优于药物治疗,这些情况包括:A.左主干的明显狭窄;B.3支主要冠状动脉近段的明显狭窄;C.2支主要冠状动脉的明显狭窄,其中包括左前降支(LAD)近段的高度狭窄。

根据研究人群不同,CABG总的手术死亡率在1~4%之间,目前已建立了很好的评估患者个体风险的危险分层工具。尽管左胸廓内动脉的远期通畅率很高,大隐静脉桥发生阻塞的概率仍较高。血栓阻塞可在术后早期发生,大约10%在术后1年发生,5年以后静脉桥自身会发生粥样硬化改变。静脉桥10年通畅率为50%~60%。

CABG的标准操作是应用左胸廓内动脉作为LAD桥,而大隐静脉作为其他部位的旁路桥。因为至少70%的患者在术后10年存活,所以静脉桥病变导致的症状复发仍是一个临床问题。大规模观察性研究显示应用左胸廓内动脉桥改善了预后,应用双侧胸廓内动脉获得了更好的远期生存率。而且应用双侧胸廓内动脉的优越性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显著。

②PCI:近30年来,PCI日益普遍应用于临床,由于创伤小、

恢复快、危险性相对较低,易于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PCI的方法包括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冠状动脉定向旋切术等。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械的进步、特别是支架极为普遍的应用和辅助用药的发展,这一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近年来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也获较大发展,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并且冠状动脉解剖适合行PCI患者的成功率提高,手术相关的死亡风险约为0.3%~1.0%。对于低危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包括强化降脂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方面与PCI 一样有效。对于相对高危险患者及多支血管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缓解症状更为显著,生存率获益尚不明确。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显示了持续的优于金属裸支架的治疗效果,减少了再狭窄风险以及包括靶血管血管重建在内的主要负性心脏事件的风险。

③特殊患者的考虑:

A.严重左室功能减退和(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CABG对严重左室功能减退的患者预后改善通常优于PCI,但外科手术风险过高而成为禁忌的患者可从PCI血管重建中获益,特别是提示靶血管灌注功能异常的心肌中有残余存活心肌时。

B.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如远端冠状动脉未从旁路接受血流,左主干被认为是无保护的。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是肯定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几项观察性研究显示,PCI可用于有选择的左主干病变的治疗。观察性注册研究显示,药物洗脱支架较金属裸支架有更好的结果,PCI治疗左主干病变的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C.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PCI与CABG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临床试验的疗效比较,但是随机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ABG较PCI死亡率更低。如同对非糖尿病患者一样,药物洗脱支架可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再狭窄率,但是能否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尚待更多研究证实。

D.既往接受过CABG的患者:如患者有症状且解剖适合可行再次CABG。然而再次CABG相关的风险是初次手术的3倍,对于通畅的胸廓内动脉桥,手术还有可能导致损坏这支桥血管的额外风险。PCI可以作为再次手术缓解症状的有效替代方法。在扩张陈旧的大隐静脉桥时应用滤过保护装置,可减少碎片导致下游栓塞引起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E.不完全血管重建:CABG常能获得完全血管重建,PCI在有些情况下(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会有不完全血管重建,不宜普遍提倡。对于供应小范围心肌的血管、梗死无存活心肌的血管不能再通时,仅干预主要/罪犯血管的PCI不失为可行的措施,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应谨慎应用。

④血管重建指征及禁忌证: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血管重建应考虑以下情况:

A.药物治疗不能成功控制症状使患者满意;

B.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存在风险;

C.手术成功率高,而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D.与药物治疗相比患者倾向于选择血管重建,并且已向患者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 (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 (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其他同《XX 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四)各级医院的服务对象 1.县级中医医院:主要接诊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及控制难度较大、病情较复杂或有并发症以及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其

心绞痛分级

心绞痛分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Braunwald分级? I级.?严重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 II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 III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临床环境? A??继发性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存在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B??原发性心绞痛?,无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C??心梗后心绞痛(心梗后2周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ACS TIMI危险评分 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心病史;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O~7分。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危(0~2分)组、中危(3~4分)组与高危(5~7分)组。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得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得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

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得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得,冠心病规范化防治得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得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得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得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发表得“缺血性心脏病”得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与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得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因。一、发病因素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有:1、年龄、性别: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一些儿童及青壮年动脉也发现有早期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人的3~~4倍。4、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量成正比。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者也常见。6、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1)肥胖;2)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

一、心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一一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尽快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危重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估计转诊时间延误超过90分钟的,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症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可以先溶栓治疗再转诊。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应进行危险分层,择期转诊至有资质开展直接PCI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危重及病情急性加重的冠心病患者应在三级医院行PCI治疗。经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 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 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但临床所见窦速更常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其他危急情况,如心肌缺血、贫血、心衰、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导致的窦速,如迷走功能减弱会导致不适当的窦速、体位改变时也可引起窦速(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窦房结内或其邻近组织发生折返而形成的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 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或旁路所致的房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三)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三) 危险因素管理 一、血脂管理 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强烈推荐SCAD患者坚持日常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Ⅰ,B)[109-110]。建议低脂饮食。药物治疗推荐以他汀类药物为主。 二、血压管理 建议所有SCAD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增加身体锻炼,节制饮酒,限盐,增加新鲜果蔬和低脂饮食,避免过度劳累(Ⅰ,B)[111-114]。如果SCAD 患者血压≥140 / 90 mmHg(1 mmHg=0.133kPa),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同时,考虑使用降压药物(Ⅰ,A)[115-116]。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但建议包括ACEI或ARB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目标应<140/90 mmHg(Ⅰ,B)[117-118]。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建议为130/80mmHg[119]。

三、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的SCAD患者,HbA1c目标值≤7%是合理的(Ⅱa,B)[120-121]。 对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患者,HbA1c 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对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脏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Ⅱa,C)[122-123]。为达到HbA1c的目标值,推荐给予药物治疗(Ⅱb,A)[124-125]。SCAD患者不应选用罗格列酮治疗(Ⅲ,C)。 四、体育锻炼 建议所有SCAD患者在日常锻炼强度(如工作间歇的步行,家务劳动)的基础上,每周至少5 d进行30~6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健步走,以增强心肺功能(Ⅰ,B)[126-127]。对所有患者,建议根据体育锻炼史和/或运动试验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来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Ⅰ,B)[128-129]。推荐首诊时发现具有缺血风险的患者参与医学监督项目(如心脏康复)和由医生指导下基于家庭的锻炼项目(Ⅰ,A)[126,130]。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涉及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斑块形成甚至破裂、完全堵塞,限制或完全中断了心肌的血液供应,引起临床上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情况。冠心病早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蔓延。充分认识冠心病以及该病带来的巨大疾病负担,对进一步研究防治策略意义重大。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冠心病患者。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冠心病的患病率为‰,农村地区为‰,城乡合计为‰。年到年冠心病死亡率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年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万,农村居民为万,与年(万、万)相比均有所上升。城市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二)发病率。冠心病起病隐匿,缺少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国内外冠心病的发病率的研究仅限于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事件、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研究(多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决定因素的监测研究)显示,年代后期,我国安徽、山东等个省市岁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为万至万,女性为万至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三)冠心病患者情况。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亿,其中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每年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接近万例,其中绝大部分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治疗病情平稳后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观察和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主要分为那几类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主要分为那几类? 每年全球有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每年疾病死亡人数的1/3;在中国,10年来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1倍,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1位死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已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问题[1]。 Poulter[2]指出,WHO在1999年公布,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冠心病的负担处于第6位,脑卒中处于第7位,但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第1位和第4位,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担将增加1倍;Poulter 认为吸烟、大量饮酒、缺少运动、超重肥胖、人口老龄化、高血压、LDL-C上升、HDL-C降低、糖尿病或糖耐量下降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上升是引起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成几何倍数上升,单独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或吸烟3项危险因素之一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不具有危险因素者的3倍;具有2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危险性上升到6倍;而同时具有3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危险性可上升到11倍。此外,心理行为因素同样是促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焦虑抑郁、A型行为和社会孤立等心理行为应激可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促发冠脉痉挛和斑块破裂,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心理行为因素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的危险因素[3]。 已经发生和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能否逆转?根据对人与猴进行的急性情绪应激实验结果证实,情绪应激可以使人与猴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与大小均有显著的增加;而给予各种行为干预,如改变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心理放松、戒烟、少酒等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与大小。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冠心病也是可以预防的。200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上,Shaeffer教授报道,美国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戒烟、控制血压、调节血脂3项措施的实施。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干预多重的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防止80%心肌梗死的发生。 1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 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提出的分级 国内外学者对于冠心病与心肌梗死(MI)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较明确的概念,2002年在悉尼举行的第14届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提出: 1.1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防发病) 对于已有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但尚未罹患冠心病的人们,预防其发生首次心血管事件,称为一级预防。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高危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使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下降85%;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

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始终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 在医疗实践中,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有临床意义。例如在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而心室腔异常扩大时,其搏出量可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和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已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说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 左右心室相等的是每分输出量和博出量,由于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等,故射血分数不等.安静状态下作左室射血分数50-70%,运动时可达85-90%.通常所说的EF指的是左心室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较左室小,其EF值相对较大,具体数值没见统计报道 常用心得安试验辅助鉴别非特异性ST-T改变是由心肌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β受体高度敏感所致。口服心得安进行心电图对比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电图ST—T改变是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病变有重要意义,许多原因都可能影响心肌复极过程。致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其发生不但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心脏神经官能症致ST—T改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心得安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

冠心病诊疗指南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发布了最新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的管理指南(下称“指南”),为该领域的诊疗规范作出较详细的推荐,本文将对该新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病理生理及概念 首先指南指出SCA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①斑块相关的心外膜动脉阻塞;②正常或有斑块动脉局限或弥漫的痉挛;③微血管功能障碍;④既往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冬眠心肌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结合病理生理的机制,概念上该指南的SCAD不仅局限于既往所指的稳定性心绞痛,同时也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的情况及痉挛导致的静息发作的心绞痛。 因此,SCAD的人群范围亦随之而扩大:①现有稳定性心绞痛或其他和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②已知以往有冠心病症状,现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且需要定期随访; ③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通过病史采集明确既往已有类似症状发生;④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能被归为急性冠脉综合症低危人群,例如现无胸痛、心衰,静息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首先肌钙蛋白)无异常。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例如微血管功能不全或者冠脉痉挛的病人也纳入在内。 二、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估 传统胸痛包括典型心绞痛、非典型心绞痛和非心绞痛性胸痛,通过胸痛表现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特征来评估患者罹患SCAD的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PTP)大小,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将PTP划分为三档,低度怀疑—PTP≤15%,中度怀疑—PTP在15%至85%之间,高度怀疑—PTP≥85%。 新指南指出,检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罹患该病的可能性大小,强调PTP可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及采取何种检查手段,同时根据该可能性及即将进行的检查手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产生出病人的冠心病可能性。 (一)、诊断 1、检查手段的评价和推荐 所有具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在排除持续不稳定性心绞痛后,常规行静息心电图(Ⅰ类推荐,C级证据)、血液生化(首选肌钙蛋白)、静息超声心动图(Ⅰ类推荐,B级证据)、选择性胸部X线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新指南提到运动心电图检查的敏感性为45%~50%,特异性为85%~90%;而运动负荷影像学检查特异性略低,约为80%,敏感性较高,约为70%~90%。作为SCAD 的初始诊断手段,运动心电图(ECG)推荐用于未接受抗缺血治疗可耐受运动的中等可能性(PTP 15%~65%)患者(I类推荐,B级证据)患者考虑为缺血性心肌病引起胸痛,如左心室功能尚可(LVEF>50%),则评估患者罹患SCAD的验前概率,低度怀疑者可能为其他疾病或者功能性冠脉疾病,中度怀疑者选择非侵入性检查手段,高度怀疑者直接进行危险分层和药物治疗,有条件者可施行侵入性冠脉造影。 2、冠状动脉CT(CT angiography,CTA) 新指南强调适当的设备(至少64排CT)、患者选择以及患者准备对医师选择CTA有重要提示作用。其敏感性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建议用于SCAD中低可能性(PTP 15%~50%)患者的排除诊断(IIa类推荐,C级证据)。同时,对于中低可能性患者,如负荷试验的结果不能提供肯定性的结论或患者有负荷试验的禁忌证,为了避免侵入性检查,如估计可获得清晰的影像,也可选择冠状动脉CTA(IIa类推荐,C级证据)。该指南不建议冠状动脉CTA 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查或者无任何冠状动脉疾病征象无症状个体的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言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胸痛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 专家共识(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

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解读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解读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之间主要的差别是() ? A.心绞痛的严重程度 ? B.斑块表面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 C.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 ? D.肌钙蛋白显著增高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冠心病用药错误的观点是() ? A.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 ? B.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考虑使用溶栓药物 ? C.血脂不高也使用调脂药物 ? D.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缺血性猝死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下述哪种药物最常用于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 A.胺碘酮 ? B.地高辛 ? C.钙通道阻滞剂 ? D.硝酸甘油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依据是() ? A.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尸检证实为冠状动脉栓塞 ? B.斑块严重狭窄 ? C.多伴有斑块内出血 ? D.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伴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利多卡因无效,应优选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A.普罗帕酮 ? B.普鲁卡因酰胺 ? C.胺碘酮 ? D.阿替洛尔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列疾病均可出现心绞痛,硝酸甘油不能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B.心肌梗死 ?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D.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 下列哪类药物对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无效() ? A.硝酸酯类 ? B.ACEI类 ? C.钙拮抗剂类 ? D.β受体阻滞剂类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 下列哪项不属于抗血小板聚积和粘附药物() ? A.双嘧达莫 ? B.阿司匹林 ? C.噻氯匹定 ? D.双香豆素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心梗行肝素抗凝治疗时,下列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 A.每4小时测凝血时间 ? B.出血倾向明显时立即停用肝素 ? C.备好肝素的对抗剂维生素K1 ? D.做好配血工作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 心肌缺氧明显时,可选用的洋地黄类药物是() ? A.西地兰 ? B.毒毛花甙K ? C.地高辛 ? D.洋地黄毒甙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 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

2019年整理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言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胸痛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