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涉及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斑块形成甚至破裂、完全堵塞,限制或完全中断了心肌的血液供应,引起临床上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情况。冠心病早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蔓延。充分认识冠心病以及该病带来的巨大疾病负担,对进一步研究防治策略意义重大。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冠心病患者。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冠心病的患病率为‰,农村地区为‰,城乡合计为‰。年到年冠心病死亡率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年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万,农村居民为万,与年(万、万)相比均有所上升。城市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二)发病率。冠心病起病隐匿,缺少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国内外冠心病的发病率的研究仅限于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事件、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研究(多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决定因素的监测研究)显示,年代后期,我国安徽、山东等个省市岁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为万至万,女性为万至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三)冠心病患者情况。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亿,其中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每年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接近万例,其中绝大部分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治疗病情平稳后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观察和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

重要意义。

二、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分级诊疗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遵嘱治疗,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使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路径(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标准。

.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社区初诊或者社区管理的冠心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救治:

首次发生心绞痛;

无典型胸痛发作,但心电图有动态异常改变;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硝酸甘油对胸痛缓解效果不好,活动耐量减低或伴发严重症状;

反复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有或无段压低,但有明显心衰症状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

胸痛伴新出现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首次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新近发生或者可疑心力衰竭;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不明原因的晕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需要进一步检查者;需要做运动试验、核素成像检查、超声心动图、冠脉、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者。

对于病情较严重、风险较高的患者应当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条件下,及时转诊至有冠心病急症救治能力的二级以上医院救治。

()社区管理的冠心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当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进一步治疗: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需要调整;

他汀类药物治疗达标困难或有不良反应,需调整药物;

血糖及血压等重要危险因素不能控制;

稳定期患者每半年至年转上级医院进行病情评估。

()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冠心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当转诊:

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进行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或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治疗措施。

②经中医辨证治疗周后,心绞痛发作未见明显改善。

.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符合下列转诊条件的患者,可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接续性治疗:

()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患者病情稳定,尚不需要介入治疗等;

()已完成血运重建治疗(冠脉介入或搭桥手术),进入稳定康复期;

()症状相对稳定,无明确冠心病直接相关症状。

()经中医药治疗,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

三、冠心病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

.机会性筛查: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心电图异常表现者;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等偶然发现心电图异常。

.重点人群筛查:岁首诊行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易患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查

心电图,必要时可行活动平板检查或冠状动脉检查。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

()病史:发病年龄,主诉症状与伴随症状,药物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重点询问有无活动时胸痛、胸闷或胸部不适;有无静息发作胸痛、胸闷或胸部不适;发作时间是否较前延长(是否≥分钟);发作时是否伴有大汗、恶心等情况;近期活动耐量是否下降,发作频率是否增加;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支架置入史、冠脉搭桥术病史。

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特点包括:

诱发因素:多于活动时发作,饱餐、遇冷空气、情绪激动及晨起更易发作。

疼痛位置:典型的心绞痛多位于胸部正中的胸骨后和(或)左胸(心前区),可向后背部、左肩、左臂、左手手指,及颈、咽、下颌放射,位置多固定。部分病人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或者咽部紧缩感,此类症状应予以重视。

疼痛性质:心绞痛多为紧缩、压迫或烧灼感,也可表现为闷痛,伴有紧张和濒死的感觉,多伴出汗。

持续时间:多为分钟,一般小于分钟。

缓解方式: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休息可缓解,如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可缩短发作时间。

()既往史:了解有无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征、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病史。

()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等),体力活动,女性患者是否绝经,已婚女性注意询问避孕药使用情况。

()家族史:询问早发冠心病、猝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神志状况、面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

()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

.检查检验。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主要评价段抬高或者下移;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超声多普勒心动图:了解心脏大小、结构与功能;

()运动平板或者运动核素检查;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高危患者的识别。

冠心病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紧急处置:

()持续胸痛伴有大汗或者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神情痛苦、烦躁不安,有濒死感或淡漠;

()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心率过快(≥次分)或过慢(≤次分);

()血压过高(≥ )或过低(≤ );

()心电图提示有个或个以上的导联段降低或抬高,或者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及波。

.排除非心绞痛的胸痛。

非心绞痛的胸痛主要表现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至几天的闷痛;疼痛部位点状而非片状分布,可以用一、二个手指指出疼痛的位置;疼痛多于劳累后而非劳累中出现;与呼吸或者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可被其他因素转移,如交谈可使胸痛减轻;含服硝酸甘油在分钟以后方能缓解或者不缓解等。

.冠心病分型。可分为型,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

()心绞痛:由心肌缺血引起,主要以胸部不适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多在劳累时诱发,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的完全或者次全闭塞所致。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临床症状,但心电图与既往比较有明显改变(如段明显下移或抬高),分钟后复查心电图多改善或恢复正常。

()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或称硬化)。心肌因长期血供不足而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心脏纤维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冠心病猝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主支突发闭塞(通常由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基础上血栓形成引发,部分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导致急性大面积心肌缺血和坏死,并可并发心脏电生理紊乱,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其次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壁变薄,导致心脏破裂。

.冠心病病情评估分类。结合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特点,根据冠心病严重程度,分为稳定期和危重期冠心病患者。

()稳定期冠心病患者。主要包括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分级。采用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心绞痛分级标准,分为四级: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Ⅱ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

Ⅲ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临床症状,多在做动态心电图()时发现;心电图

与既往比较有明显改变(如段明显下移或抬高),分钟后复查心电图多改善或恢复正常。

()危重期冠心病患者。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患者。

不稳定型心绞痛。分为三个阶段:

Ⅰ: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劳力性心绞痛加重,心电图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时段下移≥,但持续时间<分钟。

Ⅱ:近月内反复出现心绞痛、静息状态下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后仍有心绞痛发作,心电图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时段下移≥,波倒置>,或有病理性波,但持续时间<分钟。

Ⅲ:小时内反复发作心绞痛,心电图伴一过性段改变(>),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出现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分钟。

不稳定心绞痛可分为种类型(表)。

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型

急性心肌梗死。

.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持续、严重心绞痛,疼痛较前发作时剧烈;发作时间≥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不明显;常伴大汗,濒死感;可有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表现。

.心电图表现:

急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现病理波、高尖波、段抬高、波双向或倒置,并有动态演变。

急性非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波、无段压低、无波倒置,也可有动态演变。

其它:新发或疑似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

.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心肌酶升高。

冠心病猝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者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短暂的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患者在发病小时内死亡。

.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严重胸痛,伴呼吸困难,数分钟之内出现意识丧失。

.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电机械分离,甚至变为直线。

(三)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与分型。

遵循中医药“四诊合参”的原则,采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胸痹心痛”诊疗指南(),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冠心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如下:

.痰阻心脉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气滞心胸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舌

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心肾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四、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一)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

.低脂低盐饮食,减少膳食脂肪,营养均衡。

.适当体育锻炼。

.控制体重。

.保持心理平衡。

(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硝酸酯类药物: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等;

.β受体阻断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等;

.血脂调节药物: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菲诺贝特、烟酸等;

:卡托普利、氯沙坦等;

.其他药物:利尿药物、补钾药物、抑酸药物等。

(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结合使用血栓抽吸术、斑块旋磨术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

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或者患者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在针对并发症手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

介入治疗和外科冠脉搭桥术治疗后,患者仍需要接受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

(四)冠心病急症的治疗。冠心病急症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段抬高和非段抬高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急症患者,应当尽快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积极、规范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非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原则相同,以药物治疗为主,对部分症状不能控制或者临床评价为高危的患者需行介入治疗。

段抬高心肌梗死即进展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治疗原则为尽快明确诊断,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的动脉,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从而保存心功能。

(五)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病”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可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针对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临界病变、支架术后、搭桥术后以及不能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经常规西药治疗后心绞痛频繁发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胸痹心痛”诊疗指南(),结合患者中医

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痰阻心脉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寒凝心脉证: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心气亏虚证:保元汤加减;

()心阴不足证: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其他治法

()针刺;

()穴位贴敷。

五、冠心病患者的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任务是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控制危险因素。

(一)患者处理。

.建立冠心病患者病例管理档案。

.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建议患者戒烟、控制饮酒。

()建议患者控制正常体重(正常在~,=体重(公斤)身高(米)。

()建议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健康教育。

()疾病基本知识,如告知患者急性加重的症状,指导患者在病情变化时及时就诊。

()家庭保健知识,告知患者合理的饮食结构,进行规律适度的体力活动

()药物使用知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药物治疗。

()无药物不良反应者,维持目前药物治疗方案,观察治疗反应,督促患者每月随访。

()告知患者在服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冠心病药物治疗是长期治疗,切忌症状好转自行减药或停药。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建议并协助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在周内随访。

()针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患者,每月进行一次中医辨证,根据辨证结果调整处方用药。

(二)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减少或控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是中老年人应当进行的主要预防。二级预防是对已患冠心病的患者,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措施,预防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一级预防。

()控制血压。

()合理饮食结构及热能摄入,避免体重超重。防治高脂血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

()戒烟、控制饮酒。

()积极治疗糖尿病。

()饮用硬水,软水地区应当补充钙、镁。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病情稳定患者,建议每日进行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天。

.二级预防。常用药物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制剂、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中医药和备用急救药物。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 (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 (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其他同《XX 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四)各级医院的服务对象 1.县级中医医院:主要接诊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及控制难度较大、病情较复杂或有并发症以及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其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心绞痛分级

心绞痛分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Braunwald分级? I级.?严重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 II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 III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临床环境? A??继发性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存在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B??原发性心绞痛?,无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C??心梗后心绞痛(心梗后2周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ACS TIMI危险评分 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心病史;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O~7分。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危(0~2分)组、中危(3~4分)组与高危(5~7分)组。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冠心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心痛发作期 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1.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得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得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

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得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得,冠心病规范化防治得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得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得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得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发表得“缺血性心脏病”得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与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得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能在市级医院治疗的,不到省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坚决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

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三)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基层医疗机构及一级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3、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因。一、发病因素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有:1、年龄、性别: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一些儿童及青壮年动脉也发现有早期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人的3~~4倍。4、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量成正比。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者也常见。6、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1)肥胖;2)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

一、心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一一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尽快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危重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估计转诊时间延误超过90分钟的,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症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可以先溶栓治疗再转诊。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应进行危险分层,择期转诊至有资质开展直接PCI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危重及病情急性加重的冠心病患者应在三级医院行PCI治疗。经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 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 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但临床所见窦速更常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其他危急情况,如心肌缺血、贫血、心衰、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导致的窦速,如迷走功能减弱会导致不适当的窦速、体位改变时也可引起窦速(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窦房结内或其邻近组织发生折返而形成的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 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或旁路所致的房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 冠心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涉及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斑块形成甚至破裂、完全堵塞,限制或完全中断了心肌的血液供应,引起临床上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情况。冠心病早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蔓延。充分认识冠心病以及该病带来的巨大疾病负担,对进一步研究防治策略意义重大。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冠心病患者。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冠心病的患病率为‰,农村地区为‰,城乡合计为‰。年到年冠心病死亡率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年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万,农村居民为万,与年(万、万)相比均有所上升。城市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二)发病率。冠心病起病隐匿,缺少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国内外冠心病的发病率的研究仅限于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事件、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研究(多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决定因素的监测研究)显示,年代后期,我国安徽、山东等个省市岁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为万至万,女性为万至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三)冠心病患者情况。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亿,其中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每年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接近万例,其中绝大部分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治疗病情平稳后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观察和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主要分为那几类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主要分为那几类? 每年全球有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每年疾病死亡人数的1/3;在中国,10年来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1倍,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1位死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已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问题[1]。 Poulter[2]指出,WHO在1999年公布,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冠心病的负担处于第6位,脑卒中处于第7位,但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第1位和第4位,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担将增加1倍;Poulter 认为吸烟、大量饮酒、缺少运动、超重肥胖、人口老龄化、高血压、LDL-C上升、HDL-C降低、糖尿病或糖耐量下降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上升是引起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成几何倍数上升,单独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或吸烟3项危险因素之一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不具有危险因素者的3倍;具有2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危险性上升到6倍;而同时具有3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危险性可上升到11倍。此外,心理行为因素同样是促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焦虑抑郁、A型行为和社会孤立等心理行为应激可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促发冠脉痉挛和斑块破裂,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心理行为因素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的危险因素[3]。 已经发生和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能否逆转?根据对人与猴进行的急性情绪应激实验结果证实,情绪应激可以使人与猴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与大小均有显著的增加;而给予各种行为干预,如改变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心理放松、戒烟、少酒等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与大小。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冠心病也是可以预防的。200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上,Shaeffer教授报道,美国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戒烟、控制血压、调节血脂3项措施的实施。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干预多重的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防止80%心肌梗死的发生。 1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 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提出的分级 国内外学者对于冠心病与心肌梗死(MI)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较明确的概念,2002年在悉尼举行的第14届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提出: 1.1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防发病) 对于已有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但尚未罹患冠心病的人们,预防其发生首次心血管事件,称为一级预防。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高危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使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下降85%;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

冠心病的治疗22页word

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的常识二、冠心病的预防三、 一、冠心病的常识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致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征兆自测:如果你曾经出现过以下症状,应该警惕是否是冠心病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感到心慌、胸闷者。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冠心病的预防: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不吸烟;

2.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 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避免精神紧张。 5.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临床症状: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 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实践证明,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对慢阻肺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期监测和长期管理,可以减缓肺功能下降,减轻呼吸道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国家和患者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慢阻肺的现状 (一)患病率。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约为9.9%。 (二)疾病负担。根据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居前列。 (三)慢阻肺诊治情况。慢阻肺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长期治疗和管理。由于慢阻肺症状隐匿,患者常于呼吸道症状逐渐加重时才到医院就诊,此时往往已到疾病的中晚期。对于出现慢性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的患者,医疗花费巨

大,而治疗效果不佳。目前,我国还存在慢阻肺漏诊、误诊、治疗不规范现象。 二、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慢阻肺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减轻呼吸道症状,减少疾病急性加重发生,预防、监测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延缓肺功能的下降,改善生活质量。发挥中医药在慢阻肺防治与康复方面的作用。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慢阻肺管理中的作用和任务。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由于慢阻肺首诊大多在基层医院,所以社区医生对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负有重要使命。主要包括慢阻肺预防、高危及疑似患者的识别、患者教育、稳定期治疗、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为保证慢阻肺诊疗工作质量,应将疑似患者及时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及早明确诊断,同时启动随访管理和双向转诊机制。 2.二级及以上医院 二级医院主要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诊和管理慢阻肺患者,开展双向转诊,与三级医院专家研究鉴别诊断、制定疑难病例的诊治方案。主要包括慢阻肺确诊、患者综合评估分组、戒烟干预、制定稳定期分级治疗方案。如果二级医院具备相应的诊断设施和技术,可以独立进行慢阻肺的诊疗工作,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共同管理慢阻肺患者。

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始终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 在医疗实践中,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有临床意义。例如在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而心室腔异常扩大时,其搏出量可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和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已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说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 左右心室相等的是每分输出量和博出量,由于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等,故射血分数不等.安静状态下作左室射血分数50-70%,运动时可达85-90%.通常所说的EF指的是左心室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较左室小,其EF值相对较大,具体数值没见统计报道 常用心得安试验辅助鉴别非特异性ST-T改变是由心肌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β受体高度敏感所致。口服心得安进行心电图对比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电图ST—T改变是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病变有重要意义,许多原因都可能影响心肌复极过程。致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其发生不但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心脏神经官能症致ST—T改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心得安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

冠心病诊疗指南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发布了最新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的管理指南(下称“指南”),为该领域的诊疗规范作出较详细的推荐,本文将对该新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病理生理及概念 首先指南指出SCA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①斑块相关的心外膜动脉阻塞;②正常或有斑块动脉局限或弥漫的痉挛;③微血管功能障碍;④既往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冬眠心肌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结合病理生理的机制,概念上该指南的SCAD不仅局限于既往所指的稳定性心绞痛,同时也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的情况及痉挛导致的静息发作的心绞痛。 因此,SCAD的人群范围亦随之而扩大:①现有稳定性心绞痛或其他和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②已知以往有冠心病症状,现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且需要定期随访; ③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通过病史采集明确既往已有类似症状发生;④虽首次报告冠心病症状,但能被归为急性冠脉综合症低危人群,例如现无胸痛、心衰,静息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首先肌钙蛋白)无异常。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例如微血管功能不全或者冠脉痉挛的病人也纳入在内。 二、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估 传统胸痛包括典型心绞痛、非典型心绞痛和非心绞痛性胸痛,通过胸痛表现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特征来评估患者罹患SCAD的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PTP)大小,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将PTP划分为三档,低度怀疑—PTP≤15%,中度怀疑—PTP在15%至85%之间,高度怀疑—PTP≥85%。 新指南指出,检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罹患该病的可能性大小,强调PTP可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及采取何种检查手段,同时根据该可能性及即将进行的检查手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产生出病人的冠心病可能性。 (一)、诊断 1、检查手段的评价和推荐 所有具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在排除持续不稳定性心绞痛后,常规行静息心电图(Ⅰ类推荐,C级证据)、血液生化(首选肌钙蛋白)、静息超声心动图(Ⅰ类推荐,B级证据)、选择性胸部X线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新指南提到运动心电图检查的敏感性为45%~50%,特异性为85%~90%;而运动负荷影像学检查特异性略低,约为80%,敏感性较高,约为70%~90%。作为SCAD 的初始诊断手段,运动心电图(ECG)推荐用于未接受抗缺血治疗可耐受运动的中等可能性(PTP 15%~65%)患者(I类推荐,B级证据)患者考虑为缺血性心肌病引起胸痛,如左心室功能尚可(LVEF>50%),则评估患者罹患SCAD的验前概率,低度怀疑者可能为其他疾病或者功能性冠脉疾病,中度怀疑者选择非侵入性检查手段,高度怀疑者直接进行危险分层和药物治疗,有条件者可施行侵入性冠脉造影。 2、冠状动脉CT(CT angiography,CTA) 新指南强调适当的设备(至少64排CT)、患者选择以及患者准备对医师选择CTA有重要提示作用。其敏感性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建议用于SCAD中低可能性(PTP 15%~50%)患者的排除诊断(IIa类推荐,C级证据)。同时,对于中低可能性患者,如负荷试验的结果不能提供肯定性的结论或患者有负荷试验的禁忌证,为了避免侵入性检查,如估计可获得清晰的影像,也可选择冠状动脉CTA(IIa类推荐,C级证据)。该指南不建议冠状动脉CTA 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查或者无任何冠状动脉疾病征象无症状个体的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3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达9240万。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据此估算,全国现有适宜开展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8300万人。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

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约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情况。按照就诊率4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3320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均可以在一级医疗机构实施。 二、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使患者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二)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2)儿童和年轻人(年龄<25岁)糖尿病患者。 (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糖尿病酮症;疑似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或乳酸性酸中毒)。 (5)反复发生低血糖 (6)血糖、血压、血脂长期治疗(3~6个月)不达标者。 (7)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或周围血管病变)的筛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在社区处理有困难者。 (8)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急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

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最新知识点)

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抗动脉粥样硬化再次形成。冠心病为慢性疾病,非短期治疗可见效益.因此,凡经明确诊断者,均应至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连续服药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心绞痛复发和赢得改善心肌血氧供应的机会。实践证明,80%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是可以通过坚持可靠的药物治疗避免发作进展的.目前能有效治疗冠心病,防止其进展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感谢聆听... (一)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的优点是见效快,适合冠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之用。 1、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 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常规一线用药。它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侧支循环血流,还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肌局部及整体做功。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小剂量时外周静脉扩张,随着剂量的增加心外膜动脉及心肌内阻力血管扩张,心肌血流灌注量增加。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间断给药,最好间隔8~12小时,以减少硝酸盐的耐药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管扩张所引起的头痛,可高达40%,从小剂量开始可以减少其发生。...感谢聆听...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拜阿司匹林)

拜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药物,它通 过不可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使TXA2的合成减少,而后者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它可以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拜阿司匹林每日75mg口服,即可降低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AMI病人除急性期常规使用外,还应长期使用,作为AMI的二期预防,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尚有不同意见。临床研究报道,小剂量可有效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稳定型心绞痛可以使用小剂量,例如每日75mg,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及AMI的病人可先给较大剂量,每日160~300mg,1~2周后再给小剂量长期维持。...感谢聆听... 3、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β—受体阻滞剂由于能降低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减轻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在无明显禁忌证时,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一线用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可以降低AMI 的发生率,是非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更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并用于二级预防。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药物对心脏具有高选择性,对呼吸功能及脂类代谢的影响较小,目前临床已广泛使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及心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减量及停药时均应逐渐进行,以防症状加重。...感谢聆听... 4、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 钙离子拮抗剂可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及冠状动脉起直接扩张作用,能够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钙拮抗剂一般耐受好,增加病人耐力及缓解症状,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情况,例如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