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路在何方之“中国模式”的展望(doc 9页)

路在何方之“中国模式”的展望(doc 9页)

路在何方之“中国模式”的展望(doc 9页)
路在何方之“中国模式”的展望(doc 9页)

路在何方——“中国模式”的展望

引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上时,当所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深入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有人很悲观地认为,中国目前积累了太多的问题,一下子很难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其实,这些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的发展是有前途的,而关键在于我们要寻找一条更加万晚上的道路。

一、经济层面的改革

1、痛定思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

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按照七大报告的要求,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主要选择有: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它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政策的组合配套。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今时代,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经济引擎——投资为主转向消费为主

出口、投资和居民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在内需与外需不平衡的同时,在内需中还存在投资与居民消费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在内需中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比如,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177亿元(仅占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个健康的经济,应该是直接消费带动投资,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地启动居民消费,使其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在投资中应不断增加民间投资的份额。当然,政府投资

仍然需要,但它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相机使用,而不是拉动经济的常规手段

。当前,正是向居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有利时机。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从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这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也就是说,国内消费市场将不断放大,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启动居民消费市场。要培植新的大众消费热点,将潜在的消费热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同时,要培植新的消费群体。国际上,一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旧0美元时,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就出现需求不足,8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主要原因在于占人口70%的农村人口购买力低,农村市场商品零售额占全国商品市场零售总额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使城市已经饱和的工业消费品在农村仍然缺乏购买力,城乡消费结构转换断档,严重制约了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对扩大内需非常重要。

3、由外到内—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直线上升,2005年达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019亿美元。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比一般发达国家都高。尽管对如何计算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是否偏高等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进出口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则是不争的事实。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将使国民经济面临国际市场波动以及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而潜伏较大的风险,出口量过大又会增加贸易摩擦,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努力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扩大出口了,而是要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用更大的力度来开发国内市场,使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以增强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主要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从权力的约束以及完善市民社会入手,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要涉及市民社会呢,因为在现代社会,政府或者说公权的掌握者不

能是说一不二的,它要受到强大的市民社会的约束。在西方,市民社会发达,公权力受到约束,公共利益也受到保护,而在我国,市民社会发育的土壤不完善,市民社会也不发达,公权力不能很好地受到约束,公共利益也很容易受到侵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所以,公民社会的构建非常关键。在分析这部分之前,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从政治体制自身入手。

1、自我救赎—公共权力服务公共利益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权力天然地具有强力、侵犯和野性,给权力一个笼子,就是给权力必要的限制,权力的野性会因为笼子的存在而驯服。在我国,一定要要加强对党和政府权力的约束。

(1)加强对党的监督

“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告诫和嘱托。在中国,一党专政是必须的,这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维稳的需要,但是一党专政下的权力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在当前有一项新的举措—巡视制度。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巡视工作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巡视制度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走马观花。也就是说,当巡视组巡视到某个地方时,根本不能完全考察到存在的所有问题,所以,就其效果来讲,它的威慑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效果。

其次,加强党的外部监督。我国宪法赋予中国共产党法定的执政地位,从而使它稳定地掌握国家政权,同时也使它免受外部强有力的压力和党外公然的攻击。在这种政治条件下,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它的活力和进取性,就成为党的建设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党的权

威决定了党只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问题,由于缺乏体制外的监督,执政党的发展动力和自我制约都显得不足,五十多年的执政实践表明,执政党体制内的监督系统难以有效监督党自身。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与腐败现象做坚决的斗争,但党政机关内的腐败现象仍在严重蔓延,说明我国现行政治监督机制的监督功能是不健全的。而腐败现象蔓延和执政过程的重大失误,已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削弱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作用。执政党受到外部监督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监督功能,对于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党之间的竞选使任何政党处于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政党的重大失误必然导致下台,从而防止错误的延续。在野党以揭露执政党的腐败为自己执政创造条件,从而客观上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2)政府公权力约束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世人瞩目,也为国内多数民众亲身体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大多数民众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增加往往赶不上国家GDP的增长速度,比不上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仅如此,GDP的增长往往需要民众支付集体的代价。比如说,国内不少地方的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的基础之上,种种人为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以民众生活福利弱化为代价的。更有甚者,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虽然国家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民众却无法分享到成长成果。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快速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得两种制度的劣势有可能“合流”,成为少数人掠夺社会财富的工具。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人或少数行业利用公权力为己牟利、利用公权力侵害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完善相关制度以严格约束这些公权力,应该是保障民众切身利益最为重要的方面。

约束公权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的法律,二是强大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将在下一部分讨论,这部分主要讨论法律约束机制的构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单纯依靠行政法制的完善,依靠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行政程序,是不能真正达到目的的。需要制定一部完善的、进步的、科学的民法典向整个社会,特别是向我们的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灌输私法观

念、私权观念,约束国家公权力的行使,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法律观念,有公法观念、公权观念与私法观念、私权观念之别。公法观念、公权观念认为,国家应凌驾于社会和人民之上,国家利益应绝对优于一切个人利益,一切法律、法规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切权利、权力都源于国家的授权,一切领域、一切关系都应受国家行政权力的支配,人民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须得到国家的许可,国家拥有绝对不受限制的权力。公法观念、公权观念支配之下的国家行政,强调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管理”,属于“管制行政”。反之,私法观念、私权观念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私权,人民的私权神圣不可侵犯,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和依据法定程序

,不受剥夺和限制。国家公权力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政治生活领域。民事生活领域,包括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实行私法自治原则,即由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原则上不作干预,只在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才由司法机关出面裁决。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私法观念、私权观念支配之下的国家行政,强调对社会、对人民的“服务”,属于“服务行政”。

我们一定要制定了一部进步的、科学的、完善的民法典。通过这样一部民法典,确立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系,树立法律秩序的基本原则,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奠定法制基础,在完善法律制度层面的同时,促成整个社会的法律观念形态由公法观念、公权观念向私法观念、私权观念转变,形成反映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使保护人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法律法规得以正确解释、实施的“语境”和“前见”,最终促使我们的国家机关、政府、公务员真正依法行政。

2、携手共建—走治理之路

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诞生的一种理论,它认为社会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机构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定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其基本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为政府,还包括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

构;由此,国家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从而使国家与社会间、公部门与私部门的界限和责任变得模糊;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各组织间应相互交换资源,从而形成包括所有参与者在内的自主管理网络,并通过与政府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来分担政府的行政责任;由此导致治理的绩效——善治,即通过政府与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合作管理,以求得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政治体制的变迁,非政府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治理理论在中国也有了孕育的土壤。近几十年,治理方面的进展最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基层民主、公民自治、政治透明、社会监督、财务公开和任职审计等。从政治学角度看,为完成政治社会化和决策合法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政党都要殚精竭虑地培养、筛选、输送其精英进入政府部门以施加其控制力、扩张力与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贯彻“三个代表”重想思想与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关系——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为了建设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

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首先取决于协调能力——即在政府与市场、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找到利于提高管理绩效的平衡支点。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亦即社会大趋势要求社会公民、法人组织必须具备契约思想,遵循法治准则,同时要求政府退出微观和具体领域,加强宏观调控;公共服务与管理亦须遵从市场法则,根据市场信号,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其二,公共管理作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系统工程,也要求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部门与私部门的关系。政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的惟一主体,它只能作为核心主体,通过施展其合法性权威,调动社会中一切可利用的管理资源并与之通力合作。在承认私部门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同时,政府要逐步地让部分职能退让于社会,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公共领域的服务责任通过竞标等形式委托于私部门,让其按“企业化”运作提高管理绩效,政府则负责公部门的一般性服务,制定好事关民众整体利益和未来的重大而宏观的决策。

3、群众路线—民主的新希望

这里讲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不一样,是指培育新型公民,构建公民

社会。如何构建公民社会呢?首先,大力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组织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对话、沟通,进而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其次,拓宽公民参与渠道。自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思想后,政治参与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治参与是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有序的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投票、助选、公民组织与社会运动,以及与人民代表和政府官员的个别接触等。

再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打造广阔的经济平台。政府要把市场能够做好的事交给市场,政府的责任是做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情,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搞好基础设施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我国的公民社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发育起来的,市场经济既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点,又是公民社会的载体。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就单从农村来讲,要完善农村基层选举。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党在农村的创举,但是,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效性已经不是太明显,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低,农村社会治理散乱。所以,要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高公民的参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经验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影响力快速提升,是不争事实,但“中国模式”的确面临诸多挑战,有的甚至相当迫切和严峻。总结其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今天,我们谈论“中国模式”,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题中之义。未来的“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普世化的模式,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不赞成一味吹捧“中国模式”

的优越性而遮蔽了其严峻的缺陷和挑战,我们更反对狭隘地将现有的“中国模式”认为是中国的未来之路,而全盘否定其他模式。封闭和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百余年来,几次死灰复燃,中华民族不能再走这种老路,否则只能是更加落后。人类是在相互学习和总结中进步,在不断调整和改造中上升。过去“中国模式”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不断地融入“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等在内的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或社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必须学习“普世经验”和“普适价值观”。

反之,要想让“中国模式”被世界认同和得到推广,也就是说自身能具有普世性,更必须不断开放和融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指出:“模式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不是零和游戏。世界经验会影响中国模式,同样中国模式也会影响其他模式。模式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和改进是全球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

中国动画,路在何方

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诞生在1926年,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的出现标志中国当时得动画水平接近世界得领先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动画事业继承了前辈们的成果,得到了长足发展。1953年,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水墨动画的问世迎来了中国动画发展的高潮,代表作品有《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哪吒闹海》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应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在经历了80年代的短暂辉煌过后,中国动画在90年代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冲击,整个产业被外来动画冲得七零八落。直到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目前仍大红的作品的出现,才让国人看到中国动画崛起的曙光。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十部委联手扶持动漫产业,政府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动漫产业的力度,这在我国动漫发展史上是第一次。随着国产动画生产和交易数量的大幅增长,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各级电视频道的节目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收视需求,也为动画企业树立动画品牌,完成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的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诱人。 《喜洋洋与灰太狼取得的成绩分析》 首先,胸襟开阔、宽容大度是诚信和协同的先决条件。如果每个团队成员都处处斤斤计较,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个团队的稳固必将难以维系。或许,有人觉得不诚信有时可以换来利益或舒适,但可曾想到,当这些利益转瞬即逝后,留给我们的却是难以弥补的“诚信缺失”;而如果认为与别人协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失的话,那么人人都将“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际关系便会越来越冷漠疏离。因此,一个高度“讲诚信、重协同”的团队,首先得是一个彼此谅解、彼此包容的团队。 其次,讲诚信、重协同需要每个团队成员都能甘当配角。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当主角,因为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争着表现自己,都只抓重点的、突出的、能引起领导注意的事,而一些辅助性的、服务性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往往就会被人忽略,这样就会导致根基不稳,或过程不严、或保障不力、或评价不准,使得团队目标难以实现。 再者,讲诚信、重协同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一句空口白话。“诚信”、“协同”都是近年来管理学上的热门词汇,也常被拿来探讨,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们往往因为受到趋利避害心理、“面子第一”观念、敷衍了事作风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从而使得诚信和协同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讲诚信、重协同能让团队的效率提升,也更能体现个人真正的价值。 当然,凡事都不能过于绝对,讲诚信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完全讲真话,有时也需要有善意的谎言;重协同也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配合,也应有自己的主见。在企业里,美羊羊就是那种技能并不十分突出,但品质却很正直、思想比较单纯的人。他们虽然很难独立取得显著的绩效,但却能够宽以待人,鼓励和帮助别人。他们甘愿做幕后英雄,牺牲个人的荣耀,让团队发挥最佳效能。这样的成员,是团队成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受到重视和激励。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成效显著,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公平投入 正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的近代化一直缓慢。虽然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重视教育,使教育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但在文革中却又被打回原形。从恢复高考开始,我国的教育也重写了自己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举起“科教兴国”的大旗,使其真正步入到正轨中。 改革开放的序幕刚被拉开,教育便被提到日程上,提出“211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飞快发展。因此,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被学生,被民众,被官员关注密切。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教育所带给很多美好的结果,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水平,文盲也在急剧减少,这是教育全面普及的贡献。可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育公平问题 1、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地区差异。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较大,这使得不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据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9%,而贵州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学率是20%,尽管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与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约3倍。在西部的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要普及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城乡差异。由于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 师资条件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投入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 》观后感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看完中国教育能改变吗后,颇有感想。教育不仅改变着什么,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教育制度,它本身能改变吗?许多公众对教育改革缺乏信心,感到迷茫。那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的前程,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分数”和“名次”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基本做人的自信,大量的应试考题,更是把孩子们压得喘不过气,唯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进度把每个充满个性的孩子变成了只知道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书呆子。根本没有可以展现学生自己个性的机会。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仍然无措、对未来茫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对于孩子和家长,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所以我认为教育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学生首先要学好基础学科,至于那些不擅长的、事倍功半的科目,则不用高标准、不用严要求,使学习不再成为一项任务、或者变成一个负担。只要肯去观察、肯去发现、肯去挖掘,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擅长、有能发光的潜力。与其让“分数”来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不如让“分数”成为发觉孩子闪光点的试金石。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看完后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也感到很悲伤,悲伤的是我们意识到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应该“减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 在纪录片中鲜明地呈现了我们教育的糟糕现状。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木讷的。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我们的孩子。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但是我们的孩子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中国人会说,不用比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定更好。笔者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通常都能进入前三名,经常的是前三名中有两名甚至更多的中国学生。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就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同学。比如中国高一同学的数学水平通常能达到美国高三同学的水平。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同学,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 几乎同一个时间,中国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很高,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很多。就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去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也很惊人,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有很大的有优势,美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很高,教育注重启发性,教师同学生有很多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同美国的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初。美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基本还是老样子。可是两个考察团的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美国的先进科技依然领先,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被美国进一步拉下太远。为

辈子苦工。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所以中国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都有一个考大学的远大目标。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学习,每天很早就上学。下午5点才能回家,晚上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作业。假期也不一定能闲着,很多时候都要参加补习班,要自己在课外时间多学英语,学数学,以求在学习上能领先别人一步。在学校,班级,年级,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看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进步了,老师,同学都会对你有很多鼓励。家长也会非常高兴,常常还有奖励。考得不好,老师同学都会看不起你,家长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所以中国学生都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中国同学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竞争和分数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发挥到了极限,对一些需要做很多练习需要较多学习时间的学习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中国学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前三名每次都有中国人。典型的一次是,前三名中,一,三名是中国人,第二名是美国人,可也是移民美国不久的华裔。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移民美国,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美国学校中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美国学生大都认为华人学生在数学物理方面有特别的天才。其实只有中国人才知道,这种“天才”完全是勤奋带来的。而中国学生的这种勤奋,又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逼出来的习惯。 对中国的中小学校领导而言,高考的压力和动力引导下,也同样发挥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论文_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中国路在何方

中国路在何方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四十多了,没出过国,见识浅薄,但爱国也忧国,看不到中国的路在何方,迷茫。甚至自己写点内心的真实感受,都担心自己被查,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工作升学等等。没有言论的自由,其他的东西就更提不上来了。没有舆论的监督,监管将成为一句空话。有多少贪官在台上说的慷慨激昂,下面鸡鸣狗盗的事做的一件都不少。有了一句话说得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了舆论的监督,让贪官懒政者无所遁形。纪检部门就可以撤消了,直接交予司法部门去解决。只要群众质疑了,提出了证据,就一查到底,该怎样办,就怎样办。多省事。 当今中国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需要的是“雍正皇帝”那样的强力领导人,需要的是大刀阔斧真刀真枪改革者,从习李二位领导人来看有一点这样的趋势。但是现今中国更需要的是法制或者说是契约精神,而不是靠人治。他们有决心吗,有胆量同利益集团较量吗,有魄力革自己的命吗?坚持!坚持!坚持!挺住!挺住!挺住!你们是中国的希望!治理以点带面。问题一查到底,清清楚楚。谁的责任谁但着。 现在的中国是在发展,但是权利却越来越遭到漠视远离百姓,发展的果实远离平头百姓,有,但少的可怜,每个成功人士的背景都不简单。柳传志说国外的领导人普遍得分在60-80,靠的是制度,有些是不可逾越的,中国的可能得到95分,也有可能是0分,甚至负分。往下老人家没有说,算算平均分,跟人家差远了。再一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4周年了,历任领导人谁得多少分,大家心里都有数。

建立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有何不可,政党之间互相监督,是国外已经成功了几百年的经验。华盛顿也是自己打下的天下;印度拉甘地一手创立了国大党,但也是与其他政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与其同前苏联似得让别人推到列宁的铜像,还不如顺势而为,自己革自己的命,而且我相信如果能做出这样的决断来,会让我们的党再次焕发青春。得到广大人民的信任,得到广大基层党员的支持。 中日钓鱼岛之争,男海诸岛之争怎么看不到领导的智慧呢,人民群众不是傻子,谁是谁非辩的清楚,有道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常说病不治不好,越养会越重。不要把小病养成大病在治疗就完了。养着一帮唯唯诺诺的为领导马首是瞻奴才是不会有出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发展之道,常说有直谏之臣就会有明君,现在有这样的土壤吗?混沌之世,需要雷霆手段。 只有百姓有奔头,国家才有希望,我喜欢张朝阳,因为他没有背景,靠自己闯天下。经济界有,政治界也应该有。法国总统能够跟群众对骂,奥巴马一个小黑小子能当美国的总统,中国呢?我相信中国也会有这一天的。

从巴西足球看中国足球发展的正确思路_赵恒志

足球界的社会责任感。不要以为政府成立机构,下几道命令足球就能上去,也不是靠用高价聘请外国教练就能出现奇迹,更不是靠引进外国运动员就能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一切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政府和全社会要给予支持。所谓足球界的责任感,就是无论主管当局,还是教练员、运动员都要有一种献身精神,热爱足球事业,不怕劳苦、不怕牺牲,一心一意为振兴足球奉献一切,切实做到“振兴足球,人人有责”。没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要想打翻身仗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足球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已经病入膏肓。 首先,我们对振兴足球还是应该有信心,中国有13亿多人口,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身体素质有所改善,我不相信中国人就踢不好足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谋私利,认真把足球当成一项事业来搞,一定能成功。我们的天宫一号能上太空,我们的洲际导弹射程达3 000 km,难道足球就比它们更难吗?我不信!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像李惠堂那样的“亚洲球王”,他出身贫寒,从17岁起就辍学踢球,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完全靠自我奋斗,一举成名,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建奇功。他不仅球踢得好,而且作风正派,堪为后人风范。我们今天的各种条件比当年优越得多,为什么就出不了王惠堂、张惠堂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群众基础、训练体制、训练水平和社会风气。我国乒乓球为何能长盛不衰,我早期和他们打过不少交道,其实他们最初思想基础并不太好,球员来自四面八方,组队时问题不少。但后来经过千锤百练,终于成为运动队的一面旗帜。他们在1981年提出的“乒乓精神”,尽管时代在前进,但我认为对振兴足球还是实用的。他们响亮提出了4个体育精神,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足球界的朋友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你们的差距在哪里? 振兴中国足球一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从巴西足球看中国足球发展的正确思路 赵恒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 100040) 在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分别做出“要把足球搞上去”的指示之后,中国足坛去年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假、打黑风暴。困扰中国足球多年的顽疾终于让人看到了被根治的希望。当原中国足协的高官一个个被警车带走的时候,人们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惊喜——中国足球彻底连根拔起,要重新洗牌了。在经历了重大震荡之后,人们现在考虑的是中国足球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呢?本人是一位热爱足球的人,现同大家分享长期在巴西工作、生活后对足球的一些新的感悟,并借此为中国足球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清醒认识差距,理智对待比赛 人常言“态度决定一切”,当然也包括足球。没有正确发展足球、欣赏足球的心态,唯结果论、唯成绩论,急功近利,是绝对不可能让一个国家的足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任足协领导之前提出的让“男足重回亚洲一流”,“女足重回世界一流”的目标,个人觉得依然存在过分追求成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一个重获新生的足球事业,好比一个久病初愈的病人,急于让他往前奔跑的结果就是只会让他不停地跌倒。 1.1 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强国的差距是足球底蕴和 文化的差距 1)足球底蕴差距。为了有一个正确发展足球的思路和欣赏比赛的态度,我们首先应该客观看待中国足球与世界先进足球国家的差距,给中国足球合理的定位。发达足球国家皆有上百年的足球底蕴。如著名的德甲俱乐部——慕尼黑1860队,从球队的名字就可看出它成立的年份,而我们国家1860年还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痛苦,那时中国人普遍还毫无现代足球的概念。欧洲大多数足球强国的联赛历史都已超过百年。同样,在巴西,全国性联赛到2009年已经开展了整整50年,而各个州进行的区域联赛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相比而言,我们从1994年开展职业联赛到今天才走过不到20年的光景,中间还出现了许多“不职业”的波折。因此,我们的足球底蕴和积累实属薄弱。 2)足球文化差距。在经历了上百年的积淀之后,足球强国都形成了自己的足球文化。球迷们都知道德国足球、英格兰足球、意大利足球、巴西足球……各有各的风格,而中国足球还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和风格。亦可以说,在我们的文化当中,足球的成分还太少。相比之下,在巴西的葡萄牙语当中,大量的成语、谚语跟足球有关。例如,汉语中“不要理会某人”,巴西葡萄牙语则会用“不要给他球”,或者说“不要传球给他”来表达其含义;又如巴西人喜欢说“击中了门框”,意思是说“太悬了”、“很危险”;再比如,我们表达“希望一切顺利”的时候,会说“一帆风顺”,而巴西葡萄牙语则说“右脚入场”,即使踢球的队员惯用左脚,他也会这么说,因为这已经是成语了,甚至

论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1、论文主旨:本论文主要通过我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些现状的观察和反思,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矛盾,并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未来发展的目标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应承担的使命。 论文意义:通过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缺陷以及发展目标和未来使命的论述,可以让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革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从而达到让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并且使我国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国情、顺应民意。 2、论文可行性论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仍有许多不完备之处,近年来,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所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在很大方面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产生质疑,是不是制度本身存在着哪些矛盾或问题呢?社会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观察和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希望通过本人浅薄的愚见,发现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贡献出绵薄之力。并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因此本文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实际可行性。 3、答辩过程:问: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主流是什么? 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集中控制高等教育部门,以培养道德人、培养竞争精神、注重教育的数量化和效率,教育制度缺乏创新为主流。 问:怎样在现今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答:首先,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合作对于个人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重要,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涉及一些科研方面内容,而科研很难独立完成,学生会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初步了解到合作的必要性。再次,学校定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合作。这样,通过引导与渗透,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指导过程: 1、3月8日通过电话告知论文题目覆盖面过大,应适当简化 2、3月20日可将论文适当加入些对未来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的展望充实论文内容 3、3月27日论文的第一个题目和第二个题目作为论述的铺垫,应做删减 4、4月2日将大幅篇幅用来对比我国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有些离题 5、4月10日第一部分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现状,显得赘余,删去更好 6、4月20日由于学生个人原因不允许,灵活采取了网上答辩的方式,效果良好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从五千年前那“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的教育萌芽,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国教育有着巨大进步。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更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对于高考弊端我不想多说,因为人们对这个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对于高考这么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东西,真令人难以抉择啊!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不过,中国教育却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比如,英语教育,虽说英语几乎变成了国际语言,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过认真的甚至是病态的苦学它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会在国内工作的,英语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了。难道在中国用得到英语与人交流?可是现在在大学中,对英语的学习要求已经远远大于它的实际需求了。有的甚至考中文博士都要求英语水平达标。也许用一句笑话最能表现出中国这种近乎疯狂的英语教育现状:闭上眼以为在牛津,睁开眼却在天津。 其次,中国很不重视孩童时期的教育。可这个学期的教育却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有一个5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是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的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曾见个这么两只天鹅,一只完好无损,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剪去翅膀的被收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

路在何方之“中国模式”的展望(doc 9页)

路在何方——“中国模式”的展望 引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上时,当所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深入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有人很悲观地认为,中国目前积累了太多的问题,一下子很难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其实,这些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的发展是有前途的,而关键在于我们要寻找一条更加万晚上的道路。 一、经济层面的改革 1、痛定思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

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按照七大报告的要求,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主要选择有: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它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政策的组合配套。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今时代,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经济引擎——投资为主转向消费为主 出口、投资和居民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在内需与外需不平衡的同时,在内需中还存在投资与居民消费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在内需中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比如,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177亿元(仅占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个健康的经济,应该是直接消费带动投资,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地启动居民消费,使其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在投资中应不断增加民间投资的份额。当然,政府投资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计划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计划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张宗燕 一、引言 天下风光在读书。 读书让我们懂得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看到天上人间。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结识英雄好汉。我们无需逾越千里,便可问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里听出悲意。我们无需跋山涉水,便可领略到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二、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者只有掌握大量的、有效的教育信息、不断发展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是必由之路。本人将积极响应我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促使自己在阅读中碰撞、激荡升华、反思扬弃,坚固专业根基,提速专业发展。 三、读书目标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 2.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逐渐学会转型,适应现在的生活。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力,改善自己情绪,消除消沉、焦虑和压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以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4.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特别是读书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使自己不断成长。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反思与读书同步进行。联系自身,实际,才能全面的,客观的,更大化的汲取到书中的精华。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网上阅读与文本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舒畅心情、荡涤心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升华人生的境界。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鞭策自己抓住课余空暇阅读,丰富自身的涵养,努力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中国足球发展历史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第一次世界杯上的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不入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 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上最近一次大赛是在2007年东南亚四国联办的亚洲杯,结果小组未出线。 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因此国家队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胜利都会被认为是国家的骄傲。大约有3千万观众收看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里中国参加的比赛。收看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决赛的观众甚至超过了这个数字。 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 中国的球衣赞助商是adidas。 [编辑本段]历届世界杯成绩 1930年—1954年- 未参加 1958年- 外围赛出局 1962年—1978年- 未参加 1982年—1998年- 外围赛均出局 2002年- 决赛32强(第一圈) 2006年- 外围赛出局

2010年-外围赛出局 [编辑本段]历届亚洲杯成绩 1956年—1972年- 未参加 1976年- 第三名 1980年- 小组未出线 1984年- 第二名 1988年- 第四名 1992年- 第三名 1996年- 止步1/4决赛 2000年- 第四名 2004年- 第二名 2007年- 小组未出线 [编辑本段]历届奥运会成绩 1900年-1932年:未参加 1936年:第一轮,排第12名 1948年:第一轮,排第14名 1952年-1956年:弃权(因中国未参加当年的奥运会) 1960年-1976年:未参加 1980年-1984年:外围赛出局 1988年:第一圈,排第14名 注:从1992年起奥运会足球比赛参赛条件限制为23岁以下,即所谓的奥运足球队,而非正式的国家队。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form:take [sit for] an examination,I have something to say.First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not scientific,because the re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any aspects: not only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n books,but also the developing of the morality、character,they need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 as a civial.The physical quality,the mental quality,are all needed to be developped during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hould be overall.The simple "taking for exam' kind of education can only produce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and short of social 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behaviour.These kinds of youths cannot be a qualified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y lack the human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robots without soul,only know earning money by anyway.These are not good for the society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 价值、教育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 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 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 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 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 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 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 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 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 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