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丽琴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心得体会

郭丽琴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心得体会

郭丽琴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心得体会
郭丽琴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心得体会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心得体会

伊旗四中郭丽琴

寒假由于学校安排,也为了给自我充电,有幸读完顾明远教授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感受颇深,也感觉意味深长,下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关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的讨论似乎越来越热烈。中国基础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罢,问题重重,灾难深重,被无数人痛斥,在顾明远教授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了这个问题,中国教育问题丛生,通过学习我简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教育之路,只有适合我们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教育之路这些年走的非常不顺,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社会再到国家都有太多的不满。反思教育改革,从盲从西方教育理论,到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我们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总结。教育除了授业,还要兼顾传道和解惑。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他国经验,不能韩郸学步,更不能失去自己。教育需要多从传统中寻找路径和方法,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失去自我,过度工具化、功利化,教育产业化恶毒最深。教育产业化虽然在一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上学难的问题,但却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将功利主义扎扎实实地根植到学生心底,国人道德底线的沦丧,教育功利化难逃其责。

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教育路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慎重。

中国教育是与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选择而存活下来,肯定有其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不能盲目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要以我为主,吸收消化其他民族教育先进理念和做法为我所用。西方的哲学、西方的教育、西方的礼制、西方的经济不可能是中国的救世主,相信西方教育能拯救中国教育,恰如一个小学生教一个大学生如何学习一样幼稚可笑。

三、教育路不仅仅是我们的口号,更应该是我们切实做好一切的根本。

中国教育之路要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必须走自己的路,这个路必须靠自己探索,没有人能帮得了的。民族自立必须教育自立,这些年我们走了太多弯路,学西方、学日本,那都不靠谱,得走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之路。中国教育真的伤不起,不能再乱改了,回归中国教育之传统,那才是正道,回归绝非简单的重复,更不是简单的复古。

作为教育战线的普通一员,我觉得中国教育的出路在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改革,还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配套改革。?中国的教育根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化土壤,借鉴外国先进的做法同时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所有至上而下的改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做。

中国教育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已经上路。

中国动画,路在何方

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诞生在1926年,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的出现标志中国当时得动画水平接近世界得领先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动画事业继承了前辈们的成果,得到了长足发展。1953年,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水墨动画的问世迎来了中国动画发展的高潮,代表作品有《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哪吒闹海》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应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在经历了80年代的短暂辉煌过后,中国动画在90年代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冲击,整个产业被外来动画冲得七零八落。直到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目前仍大红的作品的出现,才让国人看到中国动画崛起的曙光。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十部委联手扶持动漫产业,政府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动漫产业的力度,这在我国动漫发展史上是第一次。随着国产动画生产和交易数量的大幅增长,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各级电视频道的节目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收视需求,也为动画企业树立动画品牌,完成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的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诱人。 《喜洋洋与灰太狼取得的成绩分析》 首先,胸襟开阔、宽容大度是诚信和协同的先决条件。如果每个团队成员都处处斤斤计较,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个团队的稳固必将难以维系。或许,有人觉得不诚信有时可以换来利益或舒适,但可曾想到,当这些利益转瞬即逝后,留给我们的却是难以弥补的“诚信缺失”;而如果认为与别人协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失的话,那么人人都将“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际关系便会越来越冷漠疏离。因此,一个高度“讲诚信、重协同”的团队,首先得是一个彼此谅解、彼此包容的团队。 其次,讲诚信、重协同需要每个团队成员都能甘当配角。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当主角,因为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争着表现自己,都只抓重点的、突出的、能引起领导注意的事,而一些辅助性的、服务性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往往就会被人忽略,这样就会导致根基不稳,或过程不严、或保障不力、或评价不准,使得团队目标难以实现。 再者,讲诚信、重协同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一句空口白话。“诚信”、“协同”都是近年来管理学上的热门词汇,也常被拿来探讨,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们往往因为受到趋利避害心理、“面子第一”观念、敷衍了事作风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从而使得诚信和协同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讲诚信、重协同能让团队的效率提升,也更能体现个人真正的价值。 当然,凡事都不能过于绝对,讲诚信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完全讲真话,有时也需要有善意的谎言;重协同也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配合,也应有自己的主见。在企业里,美羊羊就是那种技能并不十分突出,但品质却很正直、思想比较单纯的人。他们虽然很难独立取得显著的绩效,但却能够宽以待人,鼓励和帮助别人。他们甘愿做幕后英雄,牺牲个人的荣耀,让团队发挥最佳效能。这样的成员,是团队成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受到重视和激励。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 》观后感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看完中国教育能改变吗后,颇有感想。教育不仅改变着什么,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教育制度,它本身能改变吗?许多公众对教育改革缺乏信心,感到迷茫。那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的前程,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分数”和“名次”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基本做人的自信,大量的应试考题,更是把孩子们压得喘不过气,唯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进度把每个充满个性的孩子变成了只知道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书呆子。根本没有可以展现学生自己个性的机会。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仍然无措、对未来茫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对于孩子和家长,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所以我认为教育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学生首先要学好基础学科,至于那些不擅长的、事倍功半的科目,则不用高标准、不用严要求,使学习不再成为一项任务、或者变成一个负担。只要肯去观察、肯去发现、肯去挖掘,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擅长、有能发光的潜力。与其让“分数”来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不如让“分数”成为发觉孩子闪光点的试金石。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看完后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也感到很悲伤,悲伤的是我们意识到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应该“减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 在纪录片中鲜明地呈现了我们教育的糟糕现状。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木讷的。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我们的孩子。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但是我们的孩子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计划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计划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张宗燕 一、引言 天下风光在读书。 读书让我们懂得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看到天上人间。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结识英雄好汉。我们无需逾越千里,便可问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里听出悲意。我们无需跋山涉水,便可领略到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二、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者只有掌握大量的、有效的教育信息、不断发展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是必由之路。本人将积极响应我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促使自己在阅读中碰撞、激荡升华、反思扬弃,坚固专业根基,提速专业发展。 三、读书目标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 2.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逐渐学会转型,适应现在的生活。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力,改善自己情绪,消除消沉、焦虑和压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以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4.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特别是读书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使自己不断成长。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反思与读书同步进行。联系自身,实际,才能全面的,客观的,更大化的汲取到书中的精华。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网上阅读与文本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舒畅心情、荡涤心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升华人生的境界。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鞭策自己抓住课余空暇阅读,丰富自身的涵养,努力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郭丽琴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心得体会-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心得体会 伊旗四中郭丽琴 寒假由于学校安排,也为了给自我充电,有幸读完顾明远教授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感受颇深,也感觉意味深长,下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关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的讨论似乎越来越热烈。中国基础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罢,问题重重,灾难深重,被无数人痛斥,在顾明远教授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了这个问题,中国教育问题丛生,通过学习我简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教育之路,只有适合我们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教育之路这些年走的非常不顺,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社会再到国家都有太多的不满。反思教育改革,从盲从西方教育理论,到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我们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总结。教育除了授业,还要兼顾传道和解惑。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他国经验,不能韩郸学步,更不能失去自己。教育需要多从传统中寻找路径和方法,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失去自我,过度工具化、功利化,教育产业化恶毒最深。教育产业化虽然在一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上学难的问题,但却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将功利主义扎扎实实地根植到学生心底,国人道德底线的沦丧,教育功利化难逃其责。 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教育路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慎重。 中国教育是与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选择而存活下来,肯定有其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不能盲目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要以我为主,吸收消化其他民族教育先进理念和做法为我所用。西方的哲学、西方的教育、西方的礼制、西方的经济不可能是中国的救世主,相信西方教育能拯救中国教育,恰如一个小学生教一个大学生如何学习一样幼稚可笑。 三、教育路不仅仅是我们的口号,更应该是我们切实做好一切的根本。 中国教育之路要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必须走自己的路,这个路必须靠自己探索,没有人能帮得了的。民族自立必须教育自立,这些年我们走了太多弯路,学西方、学日本,那都不靠谱,得走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之路。中国教育真的伤不起,不能再乱改了,回归中国教育之传统,那才是正道,回归绝非简单的重复,更不是简单的复古。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优秀征文:敢问中国足球路在何方.doc

优秀征文:敢问中国足球路在何方? 詹永平 清晨,被阵阵“哗哗”的扫地声唤醒,步出阳台,打扫大街的清洁工那辛勤背影顿时映入我的眼帘,在他背后,一条整洁的康庄大道延伸着,我情不自禁地兴叹:中国足球,你的路在何方? 一声轰轰隆隆的巨雷打破了被乌云遮盖的天空,透晰出了春天般的盎然生机——中国校园足球! 每天清晨,我呼吸着清鲜的空气,伴着孩子们在足球场上手舞足蹈地玩耍着自己心爱的足球。他们脸上那天真快乐的笑脸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时,我茅塞顿开——中国足球,你的路就在校园! 每天,轻松欢快的音乐带着我们走进了“快乐大课间”。看着两人一组、三五成群的师生们在尽情地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我欣慰了,原来,中国足球,你的路就在这里,就在我们中间! 校园足球开赛了,足球场的呐喊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把孩子们的爸妈吸引到了足球场与其同乐;而那些疲惫地、本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赶的路人的脚步放慢了,他们止步于足球场外观赏着、默思着,仿佛在孩子们活泼的身影中寻觅着自己当年的快乐童年;再看看那些慈祥可亲的老爷爷、老奶奶吧,他们也随着足球场的气氛时而眉开眼笑,时而赞不绝口。于是,我坚信:中国足球,你的路就在这赞赏的笑容里! 正当中国足球像严冬一样寒风凛冽的时候,我校首届“中山杯”校园足球节却展现出了“校园足球”春天般的春意盎然,温馨着中国足球;

中大黄埔实小“XX年校园足球行动计划”散发着新鲜气息,透析着校园足球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宏伟气势! XX年校园足球活动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和收获,如今,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足球的路就在孩子们的脚下,就在国家及社会鼎力扶持下,就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大变革中,就在校园足球轰轰烈烈活动里,就在那些无私奉献扎扎实实甘当孩子足球引路人的基层教师们里、就在…….! 优秀征文:草地大挑战 今天,阳光明媚,迎接我们足球队的第一次挑战。 我来到了广外外校坐在一个草地上躺着,突然一阵风吹起,吹散一地落花,泥土偎着芳香,做起了梦。梦里,一个黎明,弥漫着新生的气息;一场秋雨,预示着温暖的信息。我醉了……一声哨子响,令我在梦了苏醒了。 我看见了其他的学校在比赛,比得挺激烈的。陈老师告诉我们过一会就是我们和别的学校比赛了,做好热身运动,我和几个队友去做运动,不一会儿,其他学校的比赛结束了。我非常的紧张,老师叫我们放松一点,我看到了我们的对手原来那么高,我又紧张了,我和队友说:“这么高,我们一定输啊!”她笑了笑说:“一定是啊!”比赛开始了,我把球踢给小芸,她一用力的踢出去,我就跑上去,糟了,球被人抢了,我马上把它抢回来,不知是不是我的运气好,球给我抢回来了,我瞄准球门发射,结果踢出了界,他们把球绕过了我,我没有放弃,结果又被我抢回来了,我看见前面有几个对手,于是就下决心绕过她们,结果我绕了第一个就绕不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中国农业发展路在何方

中国农业发展路在何方 一农业大家说 专家说: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城镇化农民变市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收益;农民的土地农民种,减人不减地当福利;承包赋权培训农民。 零分高考生:“老板生的儿子会赚钱农民生的儿子会种田”,农民的爸爸种地贫死,农民的儿子种地亏死,还要考“私家车女儿举报父亲驾驶接电话违章”,没这福份那知道驾驶不佩戴无线装置打电话违章。 “大佃农(家庭农场)”说土地流转就是封建地主与佃农模式,流转130亩一年的租金13万甚至更多。新的“小地主”们收租金又拿补贴,租不出去摞荒。内有生产资料与租金的地板抬升,外有国际农产品步步进逼,“小地主”毁约三管齐下投资难回收。官方说数量增长但规模下降。 “小地主”们说买不起房回不了乡,土地补贴、宅基地、租金、征收获益太小。 小农说,产品滞销种地没收益没法种,他也准备去打工。 菜贩们说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流通环节多他也没赚到什么钱。 市民说垃圾食品价格贵。 县长说“我们补贴别人吃粮,贫困地区补贴富裕地区,越抓粮越贫”。 海关统计说2014年中国粮油进口7000多万吨,肉蛋奶200多万吨,增幅40%。 总理说环境污染,贸易逆差扩大,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成本地板抬升与价格天花板让中国农业难以为续。 农业强国说关税进一步降低,我们努力为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 二耕地少没用的农地多 官方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陆地面积96000万公顷,种养土地48812.07万公顷(耕地13515.85万公顷(20.27亿亩),经济林13339.69万公顷,牧草地21956.53万公顷);非种养地31590.7万公顷(沙漠石漠雪山15300万公顷、建设用地3690.70万公顷、天然林12600万公顷);水养地47000万公顷(淡养地590.7万公顷、海养地218.7万公顷,捕捞水面46191.2万公顷),未利用地15006.74万公顷。分给农民的耕地13515.85万公顷(20.27亿亩)+非耕地63813.6万公顷(95.81亿亩)+水养面积808万公顷)。专家说耕地少没用的农地多。 三艰难的劳动者 1.幸福在那里 2012年全国脱产务工1.58亿农劳,农业农劳3.9亿人(壮劳2.6亿人,6199部队参与了50%的种养算1/2农劳),每劳有32.85亩种养地。平原(占陆地面积36%)土地农机化率84%,丘陵山区(占陆地面积64%)机械化率17%,一个农户平均种了上百种植物养了上十种动物,中国农民是非常勤劳的,目前装备水平每劳种养最大极限面积15亩,不要责怪农民摞荒多荒山多未利用地多,超出了种养与销售能力多余土地只能摞荒,减人种养面积增加,更加摞荒,几年后长出灌木杂草地力耗尽,减人减地。在城市买不起房回来开荒重新购置生产工具要十几万,带不来城市的公共资源社会服务与繁华,尤其是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农二代更是可以望见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土地没变成福利变成了荒山。 2.白菜收入 务农收入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摘要:【摘要】研究教育变革,必须关注教育变革的主体问题。教育变革主体的构成具有复合性,可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内部的构成还有类型与层次的区别。三大部分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且在教育变革的不同阶段发生着转换。变教育变革单一主体观、模糊主体观为复合主体观,认清其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同主体的积极合力的形成,提高不同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深化和取得最终成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育变革;利益主体;决策主体;行为主体;主体关系 与人类社会的所有变革相同,教育变革是由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发起和承担的。变革涉及的面越广,性质越复杂,任务越艰巨,需要的时间越长,主体的构成与相互关系就越复杂,主体的状态对变革的影响力也越大。 从对教育变革作用的角度看,教育变革主体可以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大类。三大类中的每一类,还可以按主体所处的社会结构层分为政府、社会和教育内部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中的每个层面上又会有层级的区别。由此可见,教育变革主体的结构是多层面和多元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既有合作又有差异,既有互补又有冲突,还有重叠、交叉和互换。认识不同类型主体的构成、分析各主体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合理处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使教育变革有效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利益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变革作为人为的社会行为,总是与人的利益需求相关。新的利益需求与原有教育供给之间的不适应,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教育变革的原动力。早在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了这一点"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①中国社会现在也开始进入到"有些社会"的行列之中。"拒绝"或者"不满"的增加是教育需要变革的信号,只要人们认识到新的社会需求,就会找到变革的走向。 在社会变革中,新的社会需求往往通过政府意志的方式得到集中、合法的表达,因此,可以说政府是教育变革利益主体的首要构成。这些利益要求的性质是国家政治的。即使在当前我国社会变革中涉及到大量的经济需求、文化需求等其他需求,但在政府层面上,国家政治利益是率先和根本的。在此所指的"政治"并非直接与政治权力之争相关,而是与巩固政权、国家利益相关。 当前,我国政府表达的政治利益反映了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下,改变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国力不强、社会生产力受束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因此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困难重重,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和新问题,但依然取得了发展和积极效果。 政府领导层又因行政级别、管辖领域与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级别。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但也有区别,并存在着相互支撑和制约、合作与冲突等复杂关系。因此,各层级和领域的领导如何把握本层级对教育变革的利益需求,会直接影响该层级的教育变革的走向。 组成第二方面利益主体的是社会各领域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和服务于本领域发展的教育产品的需求者。在社会变革时期,"需求者"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如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的开设与调整,报考人数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等,都与社会各行业的就业状态、薪金高低走向直接相关,它使原来相对稳定的办学方式、专业设置等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