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戚国辉杨成虎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A Review of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a brief comment on the book.In the mean while,this article display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some English grammatical forms and addresses some ho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like de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iconicity.

Key words: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book review,grammaticalization 摘要:本文介绍和简评了约翰本杰明公司出版的《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向读者展示了部分英语语法结构的历时演化过程,并介绍了脱语法化和象似性的作用等语法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语法化

1.引言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吴福祥2004)。语法化相当于我国汉语界的“实词虚化”,我国早在11世纪宋代的文献资料里就有了“实字”和“虚字”的相关记载。西方语言学家在19世纪才开始谈“实词虚化”的现象。Melliet(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语法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西方语言学家的重视。Heine,Bybee,Elizabeth Traugott和Hopper等从多个角度对语法化现象做过深入的研究。在这期间,学者们对语法化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词汇或结构的语法化演化过程,而是更关注语法化现象中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语法化是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是否具有单向性,它和词汇化的关系如何,它在认知方面的动因是什么。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8月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举行了第13届国际历史语言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英语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会后,荷兰学者Olga Fischer和德国学者Anette Rosenbach,Dieter Stein从会议递交的论文中收录了14篇汇编成《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一书,并于2000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出版。

2.评介

该书开头附有每位论文作者的通信方式,每篇论文之后都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全书最后还附有人名索引,所有这些都为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作者联系提供了方便。此外,该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语言学家Elizabeth Traugott的审阅。本文接下去将以该书中部分论文为重点,介绍该书对英语语法化演变途径的论述。笔者认为该书所收录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文章(共9篇)主要是单纯介绍英语中一些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途径。

该书的第一篇论文《有关前置修饰语语序转换的一个有趣例子》以indeed的演化过程为例介绍了语序变化和语法化的关系。作者根据相关语料,指出在中古英语时期①,in dede是一个介词词组,属于句中状语(clause–internal adverbial),dede仍是一个实词。到了中古英语后期,由于整个介词词组位于句首,它已经包含有说话者的一部分主观感情,in dede可解释为truly。在现代英语早期,indeed已经不再是一个介词词组,而是一个表示说话肯定语气的副词。它已完成了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其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英语中的indeed已经完全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论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了。作者由此认为,从in dede到indeed的语法化过程与in,dede在语句中的位置左移运动(leftward movement)是密切相关的。

《Pray的语法化过程》介绍了pray从一个实义动词到礼貌标记词(courtesy marker)并最终演变成现代英语中的please的过程。作者认为在古代英语中存在I pray you…的句式结构。在真实语境中由于说话双方都了解I和you所指的对象,所以I和you逐渐脱落,原句式演化成pray…。最后作者又简单介绍了pray最终被please替代的两个原因。第一,please摆脱了pray一词较重的宗教色彩;第二,与pray中的/ei/相比,please中的/i:/更能表达说话者迫切的请求之意。

《中古英语Onginnan/beginnan以及和它所连用的不定式》介绍了Onginnan/beginnan(词干为ginnan,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begin)的语法化过程。在古英语中后期,ginnan既可

以和带to的不定式连用,也可以和不带to的不定式连用。到了中古英语时期,与不带to的不定式连用的ginnan的语义开始弱化(bleaching)。此时的ginna已经具有助动词的某些功能,它不再表示“开始”,而常常表示动作的完成(转引自Los1997:270)。在印欧语系的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现象的发生。在意大利语中,-sc-原先是表示开始的词缀,后来逐步演化成-isc-,表示动作的结束,如finisco(相当与英语中的I finish)。但是,在英语中begin+不带to的不定式的语法化现象在中古英语之后却没有进一步发展,它不但没有进一步演化成词缀,甚至到中古英语后期,这种用法也基本消亡了。

《英语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化过程》以古英语和当今偏远地区的非标准方言英语为语料,研究了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法形式的演化过程。作者发现在古代英语和当代英语方言中有多种语法形式来表示现在完成时。如never+过去分词,been+过去分词,done+过去分词以及have+过去分词。作者接下来以中美洲Samana这一偏僻小岛上的英语为样本,具体分析了当地英语中上述各种形式在表示现在完成时中所占的比例。最后作者指出have+过去分词的形式在竞争过程中取得支配性地位,从而成为当今英语中表示完成时的主要形式。

除上述4篇论文之外,该书中还有5篇论文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在《早期现代英语让步状语从句标记词的语法化》中,作者把让步从句分为假设性让步从句和事实性让步从句两类,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前者的产生在时间上先于后者。作者重点分析了以下几类让步从句标记词的语法化进程。1)动词类,如admitting,和granting,2)all类词,如all if,all could,all though和all be it(后来演化成albeit),3)倒装句,如were+主语+never so+形容词/副词,4)despite和in spite of,5)though。作者认为上述5类标记词有些已经完成了语法化的整个过程,而有些却仍处于语法化的初期阶段,有些甚至在中途就基本停止了语法化的发展。

《英语复合助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主要介绍了完成时态,进行时态和被动语态等复合助动词的大致演化过程。并简要说明一部分复合助动词在中途停止语法化而逐渐走向消亡的情况。《古英语语篇小品词soplice and witodlice的语法化过程》向读者介绍了soplice和witodlice 在古英语时期的演化过程:上述两词先从句中状语(其意义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truly和assurdly)演化成表示说话者肯定语气的句首状语。到古英语末期,上述两词演化成表示叙述文中故事情节转换(episode shift)的语篇标记词。

《古英语中人称和位置的影响作用》主要讲述在古英语时期,主语人称和动词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对动词词尾屈折变化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语料,说明当主语是复数或者第一、第二人称单数时,动词词尾的屈折变化便逐渐脱落,而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屈折变化仍旧保持至今。

《关于定冠词the的起源及发展的几种阐释》介绍了Purdy和Spamer关于英语定冠词the 起源的解释,然后在比较英语和印欧语系的其他几种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本人关于the 起源于指示代词this和that的观点。

本书的第二类文章是讨论语法化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讨论语法化是否具有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以及象似性(iconicity)在脱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本书共有5篇文章涉及这一主题:

《论语法化的单向性》主要从总体的角度论述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语法化是单向和不可逆的吗?》和《当代美国英语中不定式to的脱语法化评述》主要讨论to的语法化和脱语法化问题。前者的作者Olga认为,从古英语晚期到中古英语早期,英语中的to基本上完成了语法化过程,即从介词演化成表示目的的不定式标记词。在此语法化过程中伴随着to的两个特征的改变:1)语音侵蚀(phonetic reduction),即从to演变为te;2)后接动词,用来表示目的。但是从中古英语末期开始,to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脱语法化的趋势。其脱语法化的标志之一是to介词语法功能的回升。从中古英语末期开始,to经常代替that从句,起到时态转换(shift of tense)的作用。因此,to用来表示目的的语法功能已明显减少,而表示介词的语法功能却有所回升。其脱语法化的另一标志是出现了可以插入副词的不定式(split infinitive)。如:

We will send enough troops to not let Macedonia shut down its border.

Olga在文章中分析了象似性在to的脱语法化的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象似性极和象征极。前者代表着说话者的创造性和表达性(creativity&expressivity);而后者则代表语言的任意性和沿袭性(arbitrary and conventional elements),它使语言不断程序化和精简化,最终引起语法化的产生。Olga认为中古英语后期开始,由于语言象似性的作用,有些语言使用者倾向于把否定词not放置于to和它后面的动词之间。这种不定式的出现使to 和后跟动词的粘固性(boundness)受到破坏,而粘固性是语法化的一大特征。

《从Methinks的演化来看语法化和词法化的密不可分》以methinks的形成过程为例,介绍了语法化和词汇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指出有时语法化和词汇化会发生在同一个词的演化过程中。在古英语中,me和think是可以独立使用的两个句法单位(syntactic unit),到了18世纪,methinks演化成了一个状语标记词(adverbial marker),意为“显而易见”,其在意义上相当于“It seems to me…”或“It is obvious that…”。Methinks的这种演化过程实际上是语法化的过程。词汇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成份(syntactic groups)组合成词法单位(lexical unit)的过程。在古英语中,me thinks是两个独立的词,但到了现代英语早期,它们合并成methinks,两个词之间的边界消失。因此,作者认为,methinks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词汇化的过程。语法化和词汇化有时会发生在同一词汇的不同层面上。

《英语虚拟语气句的对称与反对称》主要介绍了虚拟语气中条件句(protasis)和结论句(apodosis)从对称到不对称的发展过程。作者在中古英语中发现大量例子,证明当时虚拟语气条件句和结论句在动词时态上是保持或基本保持一致的,并且动词时态多为一般过去式。但是,从中古英语中后期开始,一部分虚拟语气的结论句中出现would+动词的用法,从而打破了条件句和结论句的对称性。作者接下去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条件句和结论句失去对称性的原因。作者认为结论句是建立在条件句基础上的假想空间,说话者为了表明结论句在认知位置(epistemic stance)上要远于条件句,于是便把结论句和条件句的形态加以区分,从而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对称性。

该书共引用Beowulf等十多部古典原著和多部语料库。很多所引用的句子还标有明确的年代。全书语料显得丰富而可靠。不少文章常常以一些常见的例子为题材,然后逐一深入,层层分析,如书中所介绍的indeed,pray和定冠词the的语法化过程。因此,该书中的论文既

生动活泼而又严谨务实。很多作者在古英语例文下方还注有现代英语的对照文本以方便读者理解。此外,论文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既提出本人的观点,也介绍其他学者的观点,文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3.结语

从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中不难看出,语法化实际上是语言长期演变的过程。语法系统是不稳定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形成之中。生成语法假设语法是稳定的系统,认为语言演变是上一代的一条规则或一个形式A直接被下一代的另一条规则或形式B所取代。然而语法化的事实证明,演变都是“A>A/B>B”方式的渐变过程。在语法化的开始阶段,可能会有多个成分经历同一语法化过程,经筛选后,多数被淘汰,只剩下一个实现了语法化(沈家煊2001:序31)。语法化的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脱语法化、或语法化中途停止发展等现象。《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通过大量真实的语料,从历时的角度具体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些英语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并向读者介绍了脱语法化、词汇化和象似性的作用等语法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广大读者学习语法化知识和了解英语语法成分演变史的一本好书。

注释

①古英语时期(约公元600年—1125年),中古英语(约1125年—1500年),现代英语早期(约1500年—1750年)

参考文献

[1]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8-24.

[2]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10-14.

[3]Meillet,A.L’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s[A].In Meillet(ed).Linguistigue historique et

linguistique generale[C]Paris:Champion,1912.131-148.

[4]沈家煊.《语法化学说》导读[Z].Hopper,P.&Traugott,E.语法化学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1.F34.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戚国辉杨成虎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A Review of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a brief comment on the book.In the mean while,this article display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some English grammatical forms and addresses some ho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like de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iconicity. Key words: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book review,grammaticalization 摘要:本文介绍和简评了约翰本杰明公司出版的《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向读者展示了部分英语语法结构的历时演化过程,并介绍了脱语法化和象似性的作用等语法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语法化 1.引言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吴福祥2004)。语法化相当于我国汉语界的“实词虚化”,我国早在11世纪宋代的文献资料里就有了“实字”和“虚字”的相关记载。西方语言学家在19世纪才开始谈“实词虚化”的现象。Melliet(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语法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西方语言学家的重视。Heine,Bybee,Elizabeth Traugott和Hopper等从多个角度对语法化现象做过深入的研究。在这期间,学者们对语法化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词汇或结构的语法化演化过程,而是更关注语法化现象中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语法化是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是否具有单向性,它和词汇化的关系如何,它在认知方面的动因是什么。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8月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举行了第13届国际历史语言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英语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会后,荷兰学者Olga Fischer和德国学者Anette Rosenbach,Dieter Stein从会议递交的论文中收录了14篇汇编成《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一书,并于2000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出版。 2.评介 该书开头附有每位论文作者的通信方式,每篇论文之后都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全书最后还附有人名索引,所有这些都为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作者联系提供了方便。此外,该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语言学家Elizabeth Traugott的审阅。本文接下去将以该书中部分论文为重点,介绍该书对英语语法化演变途径的论述。笔者认为该书所收录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文章(共9篇)主要是单纯介绍英语中一些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途径。 该书的第一篇论文《有关前置修饰语语序转换的一个有趣例子》以indeed的演化过程为例介绍了语序变化和语法化的关系。作者根据相关语料,指出在中古英语时期①,in dede是一个介词词组,属于句中状语(clause–internal adverbial),dede仍是一个实词。到了中古英语后期,由于整个介词词组位于句首,它已经包含有说话者的一部分主观感情,in dede可解释为truly。在现代英语早期,indeed已经不再是一个介词词组,而是一个表示说话肯定语气的副词。它已完成了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其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英语中的indeed已经完全相同

构式语法 陆俭明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理论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美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它猛烈地冲击了当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该理论的创始人就是A·N·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所研究的不是语言现象,也不是人们的语言运用,而是人们的语言能力,这种做法是对当时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否定。转换生成语法的创立,被认为是语言学中的一场革命,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很快成为现代语言学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理论。 1.乔姆斯基的简介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基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的父亲威廉·乔姆斯基(William Chomsky)是希伯来学者,来自一个后来被纳粹灭绝了的乌克兰小镇。她的母亲艾尔西·乔姆斯基·西蒙诺夫斯基(Elsie Chomsky Simonofsky)是白俄罗斯人,但跟她的丈夫不同的是,她生长在美国,说“普通的纽约英语”。他们两人的第一语言都是意第绪语,虽然乔姆斯基本人说父母在家禁止讲这种语言。他说,他们住在分裂为“意第绪区”和“希伯来区”的犹太人聚居地,他的家庭认同后者,并用“纯粹的希伯来文化和文学”教导他。 乔姆斯基记得他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0岁那年,文章是论在巴塞罗那陷落之后,纳粹主义蔓延的威胁。从12或13岁开始,乔姆斯基更加彻底地认同无政府主义。 毕业于费城中央高中,1945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哲学家C·维斯特·切奇曼(C. West Churchman)、尼尔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和语言学家泽里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学习哲学和语言学。哈里斯对他讲授了自己在语言结构线性算子方面的发现。乔姆斯基后来把这些解释为对来自标记系统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产物的操作。哈里斯的政治观点对乔姆斯基政治立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与语言学家卡罗尔·沙茨结婚(Carol Schatz)。婚后育有两女:阿维瓦(Aviva,1957年)和戴安(Diane,1960年)。还有一子哈里(Harry,1967年)。

编译原理语法分析实验报告

编译原理语法分析实验报告 -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年月日 1、摘要: 用递归子程序法实现对pascal的子集程序设计语言的分析程序 2、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语法分析程序,了解语法分析的过程和作用 3、任务概述 实验要求:对源程序的内码流进行分析,如为文法定义的句子输出”是”否则输出”否”,根据需要处理说明语句填写写相应的符号表供以后代码生成时使用 4、实验依据的原理 递归子程序法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方法,它要求文法是LL(1)文法。通过对文法中每个非终结符编写一个递归过程,每个过程的功能是识别由该非终结符推出的串,当某非终结符的产生式有多个候选式时,程序能够按LL(1)形式唯一地确定选择某个候选式进行推导,最终识别输入串是否与文法匹配。 递归子程序法的缺点是:对文法要求高,必须满足LL(1)文法,当然在某些语言中个别产生式的推导当不满足LL(1)而满足LL(2)时,也可以采用多向前扫描一个符号的办法;它的另一个缺点是由于递归调用多,所以速度慢占用空间多,尽管这样,它还是许多高级语言,例如PASCAL,C等编译系统常常采用的语法分析方法。

为适合递归子程序法,对实验一词法分析中的文法改写成无左递归和无左共因子的,,,如下: <程序>?<程序首部><分程序>。 <程序首部>?PROGRAM标识符; <分程序>?<常量说明部分><变量说明部分><过程说明部分> <复合语句> <常量说明部分>?CONST<常量定义><常量定义后缀>;|ε <常量定义>?标识符=无符号整数 <常量定义后缀>?,<常量定义><常量定义后缀> |ε <变量说明部分>?VAR<变量定义><变量定义后缀> |ε <变量定义>?标识符<标识符后缀>:<类型>; <标识符后缀>?,标识符<标识符后缀> |ε <变量定义后缀>?<变量定义><变量定义后缀> |ε <类型>?INTEGER | LONG <过程说明部分>?<过程首部><分程序>;<过程说明部分后缀>|ε <过程首部>?PROCEDURE标识符<参数部分>; <参数部分>?(标识符: <类型>)|ε <过程说明部分后缀>?<过程首部><分程序>;<过程说明部分后缀>|ε <语句>?<赋值或调用语句>|<条件语句>|<当型循环语句>|<读语句> |<写语句>|<复合语句>|ε <赋值或调用语句>?标识符<后缀> <后缀>?:=<表达式>|(<表达式>)|ε <条件语句>?IF<条件>THEN<语句> <当型循环语句>?WHILE<条件>DO <语句> <读语句>?READ(标识符<标识符后缀>)

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401307.html, 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作者:熊苏春曾宪瑛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9年第01期 一、“普遍语法”的性质 乔姆斯基早在1976年提出,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 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它主要研究语言知识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如何获得、语言知识能力怎样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物质实现等问题。 二、语言原则与参数理论 所有语言共同的语法特征被称为语言学共相(Linguistic Universals),一般语法理论研究特定语言的结构,而普遍语法则研究这些语言学共相。普遍语法由“原则”(principle)和“参 数”(parameter)构成。 “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如x-bar理论、论旨理论、投射原则、格理论等。某种语言并不一定具有所有这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违反这些原则。例如,“承接原则”是一条适用于所有语言的普遍原则,它限定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定句子任何成分一次的移动不能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深层结构“John went where.”到表层结构“Where did John go?”其转换是符合语法的,因为where的移动距离在“承接原则”的允许范围内;“What did John wonder whether his brother would win?”是不符合语法的,因为它的深层结构是“John wondered whether his brother would win what”,what的移动距离违反了“承接原则”。语言中的原则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类的生理天赋,不必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 “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如方向参数、话题参数、隐含pro参数等。参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场”(setting),也称为“值”(value);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参数值。以隐含pro参数为例,句子是否省略主语代词根据不同的语言而定。英语的陈述句必须有主语,如“He speaks”,没有主语的陈述句是不符合语法的。但在意大利语中,人们可以说 “Parla.(Speaks)”,汉语中也有这种现象:“刚吃过,在看电视。”原则和参数理论认为,在句子“Parla.”的深层结构中,主语是存在的,而在浅层结构中,主语是以“零”(null)的形式而存在的。这种“零”的主语形式被称之为pro;pro在表层结构中被隐含了。句子“Parla”的浅层结构实际上是“pro Parla”,而汉语“刚吃过,在看电视”的浅层结构为“pro刚吃过,pro在看电视”。隐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摘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汉语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当宾语出现在连谓结构中,动词就具备了语法化的嵌体。句法位置的变化造成句法功能的变化,动词不再成为核心而成为次要动词,随着自身词汇意义的消失,语法属性改变,最终实现语法化。由此可知,介词的产生前提是与句子核心动词位置发生改变密切相关的。这种语法上的变化,使动词的核心意义逐渐减弱,词汇意义虚化,进而产生了语法化,由动词变为了介词。如:“之”的用法,作为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语法有生成性,但“非转换的”,一个个语法格式,亦即构式,并不是如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所产生的副现象(epiphenomena);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Goldberg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的构式中预测,就称之为构式。 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做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lexical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Kay & O’Connor,1988)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构式语法主要有三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种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这个理论中,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归约性是直接相关的。 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之间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

编译原理-编写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

学号107 成绩 编译原理上机报告 名称:编写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 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算机1401班 姓名:叶达成 2016年10月31日

一、上机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递归下降语法分析程序,实现对词法分析程序所提供的单词序列进行语法检查和结构分析,掌握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通过本实验,应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从源程序文件中读取有效字符的方法和产生源程序的内部表示文件的方法。 2、掌握词法分析的实现方法。 3、上机调试编出的词法分析程序。 二、基本原理和上机步骤 递归下降分析程序实现思想简单易懂。程序结构和语法产生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个过程表示一个非终结符号的处理,添加语义加工工作比较方便。 递归下降分析程序的实现思想是:识别程序由一组子程序组成。每个子程序对应于一个非终结符号。 每一个子程序的功能是:选择正确的右部,扫描完相应的字。在右部中有非终结符号时,调用该非终结符号对应的子程序来完成。 自上向下分析过程中,如果带回溯,则分析过程是穷举所有可能的推导,看是否能推导出待检查的符号串。分析速度慢。而无回溯的自上向下分析技术,当选择某非终结符的产生时,可根据输入串的当前符号以及各产生式右部首符号而进行,效率高,且不易出错。 无回溯的自上向下分析技术可用的先决条件是:无左递归和无回溯。 无左递归:既没有直接左递归,也没有间接左递归。 无回溯:对于任一非终结符号U的产生式右部x1|x2|…|x n,其对应的字的首终结符号两两不相交。 如果一个文法不含回路(形如P?+ P的推导),也不含以ε为右部的产生式,那么可以通过执行消除文法左递归的算法消除文法的一切左递归(改写后的文法可能含有以ε为右部的产生式)。 三、上机结果 测试数据: (1)输入一以#结束的符号串(包括+—*/()i#):在此位置输入符号串例如:i+i*i# (2)输出结果:i+i*i#为合法符号串 (3)输入一符号串如i+i*#,要求输出为“非法的符号串”。 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char str[50]; int index=0; void E(); //E->TX; void X(); //X->+TX | e void T(); //T->FY void Y(); //Y->*FY | e void F(); //F->(E) | i int main() /*递归分析*/ { int len; int m;

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2009-2010第1学年第8周(10.29)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目录 简报(中文) --------------------3 简报(英文)--------------------4 语言学论坛: 综述(中文)--------------------6 综述(英文)--------------------26 相关词条-----------------------41

2009年下期川外学坛第五周学坛辩论会成功举行 2009年10月29日晚上7:00-9:00,川外学坛之语言学论坛在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普遍语法—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由四川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主持,魏春燕陈述。广外张宏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易曾权老师、重庆工学院肖娴老师,以及各年级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自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一书以来,他所引领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在语言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作为该语言学派之灵魂和核心的普遍语法理论更是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不管支持者或反对者,都不乏其人。陈述者以V.J.Cook & Mark Newson对普遍语法重要性的评述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普遍语法的语言学背景介绍、理论内容阐释、反对之声、陈述者本人该理论的一些思考,以及讨论与争鸣。陈述部分大致内容如下: 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语言学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大传统,一是对语言个体差异的思考,二是对语言共相的探求,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正是在沿袭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对语言共性所展开的深入研究。该理论是在反观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儿童语言习得解释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探索人类语言组成、习得及运用的一个科学假说。尽管受到了大批学者的拥戴和支持,普遍语法理论也招致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反驳。质疑之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普遍语法”的直接反驳、普遍语法“第一性”假说质疑、对语言官能的质疑(主要包括对语言官能的提法必要性、自足性和为人类独有等方面的质疑)。通过分析,陈述者认为,众多所谓的“反驳”要么只是出于局部的考虑,要么就是没有定

转换生成语法

Avram Noam CHOMSKKY’THEORY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 一、代表人物 二、含义 三、语言结构的转换规则 四、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意义与局限 Noam CHOMSKKY’THEORY ——诺姆.乔姆斯基 ?诺姆.乔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曾被哲学界誉为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5位思想家之一。如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著作《句法结构》,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乔姆斯基?革命开始席卷整个美国语言学界 转换 1.“转换”本来是控制论的术语,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生成语法学早期借用这个术语,指的是在句子的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手段及相应规则的总称。 2.乔姆斯基的“转换”与Harris的“转换”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们平时所讲是“变换”来自Harris,指的是一种表层的转换,关注的是句子与句子或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平行”关系。 3.乔姆斯基的“转换”不单是一种平行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深层形式到表层形式的生成过程。是把现代音位学的“位”观念引申到语句结构中的必然结果。 4.“转换”体现的是生成语法学“规则系统”阶段的特点,带有个别语法的性质。 生成 一、创造性 这时就语言本身的客观属性来说的。任何一种具体语言都有很高程度上的递归特点,即“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具体说,外在化的语言是个无限的句子集合,但内在性语言却表现为一套数量有限的规则,语言的创造性就表现为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合格的句子。 二、明确性 这是就语法理论而言的。指的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理论必须清晰的理论陈述明确地“预言”某种具体预言中所有“合法”的句子,同时保证不会产生“不合法”的句子。而“明确的陈述必须最终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理论”。 语言结构的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语言的结构转换规则研究。他认为,短语规则是形成句子的一套规则,这一规则先有一套短语结构改写规则。即句子可以改写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S 如:the tall man kicked the ball ?NP1 VP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兼论语法语义动态性 北京大学陆俭明 一 Construction Grammar 大多译为“句式语法”,也有人译为“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等。如果只根据Adele E.Goldberg(1995),用“句式语法”确实比较合适;但考虑到A.E.Goldberg(2003)新的论述——construction所指不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成语、复合词、语素,用“句式语法”有点不合适了,用“构式语法”↖↖似更合适些。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兴趣还是在句法方面,所以我们还是用“句式语法”的说法。“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C is a CONSTRU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 i or some aspect S 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Adele E.Goldberg 1995,P.4)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 这种语法理论源于C.J.Fillmore(1982,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C.J.Fillmore 用“框架”这个词涵盖了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概念。Adele E.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则对句式语法作更为深入的论述。显然,“句式语法”是以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的。 当年法国语言学家、从属语法的创始人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注意到,句子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一个个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connexion),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组合关系。现在A.E.Goldberg则进一步要我们看到,句式本身还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推知,也不能从其他已有的结构所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A.E.Goldberg(1995)在书中只集中讨论了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因为这些句式“跟反映人类经验基本图景的语义结构的关系更为直接”。至于像分裂句式、疑问句式、话题句式和被动句式,她申明在书中暂不讨论。但我们不能以此认为A.E.Goldberg的 ↖本文根据在“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2002年10月19日-21日,北京)大会上所作的发言修改而成。沈家煊、詹卫东二位和司富珍、吴云芳博士曾对本文提供宝贵意见,谨在此深表谢意。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96AYY005)、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国务院科技部国家“973”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词论旨结构系统和汉语词语语义分类层级系统研究”(项目编号:G1998030507-1)的经费资助。 ↖↖“构式”这一术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博士建议用的。

生成语法理论

《生成语法理论》是一本比较基础的书,对生成语法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读,该书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讲到1985年初的发展。读过这本书后,可以从中掌握生成语法理论,领会生成语法研究方法,了解生成语法的当前研究方向。 人们通常把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之时看成转换-生成语法诞生之时。生成语法学是科学研究,而不是哲学研究,生成语法学家研究语法结构形成,不涉及交际功能也不涉及说话时的环境。乔姆斯基等多数生成语法学家认为语言学是经验科学。生成语法学家对大脑物质进行的一种研究。因此生成语法学属于经验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不同。第一,归纳法不可能完整地描写语言,生成语法规则系统是用演绎法建立的。第二,认为语言学应与其他科学一样,在分析某一层次上的结构时尽量利用其他层次上分析的结果,避免对共同性质作重复说明,以便使整个语法理论做到最大限度的精简。第三,语言学应该是提出理论假设,揭示现象背后的哪些观察不到的过程和机制。 从生成语法角度看,语言具有无限性,离散性和结构层次性的特点。生成语法学中语言概念的基础是集合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集合。句子具有离散性才有可能用字母记录,乔姆斯基说:语言是用有限的字母表构成的长度有限的句子的集合。语言是一个无限集合,不可能把所有的句子都例举出来,所以只好用描写法,语言学家使用语法规则来描写语言,规则构成规则系统,语法学家构拟生成语法规则

系统来模拟人们内在的生成语法知识。生成语法规则系统是人们内在的生成语法知识模式。 生成学派从六十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对普遍语法的研究。乔姆斯基提出自然语言的共性表现在内容普遍性和形式普遍性两个方面。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具体的有关语言共性的理论。人的语法知识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全人类语言共有的,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特有的,称为个别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认为语言不仅包括已知的句子,而且包括一切可能的句子,认为语法不仅指已知语言的语法,而且指一切可能存在的语法。生成语法学不研究语言运用,只研究语言能力,研究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的语感,并不研究所有具体的说话者-听话者的语感。 纵观语言学历史各个流派不仅研究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企图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生成语法学派试图解释语感,用普遍语法来解释语感,而普遍语法正是人头脑中的机制。

编译原理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报告 代码(C语言版)

词法分析 三、词法分析程序的算法思想: 算法的基本任务是从字符串表示的源程序中识别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符号,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扫描到单词符号的第一个字符的种类,拼出相应的单词符号。 3.1 主程序示意图: 扫描子程序主要部分流程图 其他

词法分析程序的C语言程序源代码: // 词法分析函数: void scan() // 数据传递: 形参fp接收指向文本文件头的文件指针; // 全局变量buffer与line对应保存源文件字符及其行号,char_num保存字符总数。 void scan() { char ch; int flag,j=0,i=-1; while(!feof(fp1)) { ch=fgetc(fp1); flag=judge(ch); printf("%c",ch);//显示打开的文件 if(flag==1||flag==2||flag==3) {i++;buffer[i]=ch;line[i]=row;} else if(flag==4) {i++;buffer[i]='?';line[i]=row;} else if(flag==5) {i++;buffer[i]='~';row++;} else if(flag==7) continue; else cout<<"\n请注意,第"<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保定学院刘丽娟 摘要:本文阐述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普遍语法理论的核心思想。本文从语言习得的定义,引出三种理论布龙菲尔德的行为主义理论,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和交互模式.在探讨过程中,乔姆斯基对其他行为主义的批判.虽然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但始终是一种假设性的理论,仍无得到很好的验证. 关键词: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语言习得装置,心理学,语言学,交互主义,行为主义 Abstract: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Chomsky Theory of UG,this dissertation emphatically examines the major assumptions of the theory concern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discuss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LA,lead to the three theories a behaviourist view ,an innatist view ,an interactionist view.It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that Chomsky’s critique of other stimulus-reinforcement theory demonstrates a breakthrough against the behaviorist doctrine which has governed American psychology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So far,however,the theory of UG is considered were hypothetic assumptions resting on no evidence and exiguously actual

编译原理-语法分析-算符优先文法分析器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编写语法分析分析器实验类型: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学号: 电子邮件: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典型的语法分析程序,实现对词法分析程序所提供的单词序列进行语法检查和结构分析,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 1、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法分析方法,如LL(1) 语法分析程序、算符优先分析程序和LR分析分析程序,至少选一题。 2、选择对各种常见程序语言都用的语法结构,如赋值语句(尤指表达式)作为分析对象,并且与所选语法分析方法要比较贴切。 二、实验过程 编写算符优先分析器。要求: (a)根据算符优先分析算法,编写一个分析对象的语法分析程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以下三项(由易到难)之一作为分析算法中的输入: Ⅰ:通过构造算符优先关系表,设计编制并调试一个算法优先分析程序Ⅱ:输入FIRSTVT,LASTVT集合,由程序自动生成该文法的算符优先关系矩阵。 Ⅲ:输入已知文法,由程序自动生成该文法的算符优先关系矩阵。(b)程序具有通用性,即所编制的语法分析程序能够使用于不同文法以及各种输入单词串,并能判断该文法是否为算符文法和算符优先文法。 (c)有运行实例。对于输入的一个文法和一个单词串,所编制的语法分析程序应能正确地判断,此单词串是否为该文法的句子,并要求输出分析过程。 三、实验结果 算符优先分析器: 测试数据:E->E+T|T T->T*F|F F->(E)|i 实验结果:(输入串为i+i*i+i)

四、讨论与分析 自下而上分析技术-算符优先分析法: 算符文法:一个上下无关文法G,如果没有且没有P→..QR...(P ,Q ,R属于非终结符),则G是一个算符文法。 FIRSTVT集构造 1、若有产生式P →a...或P →Qa...,则a∈FIRSTVT(P)。 2、若有产生式P→...,则FIRSTVT(R)包含在FIRSTVT(P)中。由优先性低于的定义和firstVT集合的定义可以得出:若存在某个产生式:…P…,则对所有:b∈firstVT(P)都有:a≦b。 构造优先关系表: 1、如果每个非终结符的FIRSTVT和LASTVT集均已知,则可构造优先关系表。 2、若产生式右部有...aP...的形式,则对于每个b∈FIRSTVT(P)都有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 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 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 图2-1 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语法化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实词虚化 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 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a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 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

普遍语法假说学习..

普遍语法假说学习汇报 一、普遍语法概念简述 (一)产生背景 普遍语法产生的背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 第一,乔姆斯基学说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和结构分析方法支配着美国语言学,那时的乔姆斯基在大学所受的语言学教育是结构主义的。而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50年代,美国的哲学思想中理性主义重新兴起,经验主义面临新的挑战,他的理论就诞生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乔姆斯基主张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自称是理性主义者。他在哲学上曾受古德曼的结构系统观点影响,也受奎宁的对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的影响。这是哲学方面的背景。 第二,20世纪初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诞生与当时的自然科学中物理和化学对原子和分子的深入分析有关。而5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数理逻辑以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语言学。乔姆斯基从逻辑中借来“生成”一词,并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运用数学模型使结构分析高度形式化。这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背景。 第三,美国语言学受布龙菲尔德的以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和结构分析方法支配,这种观点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刺激反应链,很难对人类语言的生成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就是在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暴露出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新路子、新方法的创新的。这是普遍语法诞生的语言学背景。 (二)什么是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乔姆斯基和其他一些语言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正常人的大脑中。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普遍语法是“遗传规定的属性”。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就具备了学习某些种类语言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是因为生来就具有一个丰富而有效的普遍语法的体系,作为人脑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