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同意,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见全会公报)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目标和内容

1、改革的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长远目标: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改革的近期目标: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以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对外开放。

4、近期改革的主要内容:(1)党政分开和完善党内制度;(2)权力下放;(3)机构改革;(4)人事制度改革;(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7)加强法制建设。

二、党政分开

1、党的领导作用: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重大决策的领导,并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党政分开的原则:

党政分开是指党政职能分开。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应当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制度化。党政分开不是降低和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政分开,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利于发挥党的“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监督职能。实行党政分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定而又稳妥地进行这项改革。

3、调整工作关系:

(1)实行党政分开后,中央财经小组、外事小组、政法委(可改称中央政法协调小组)仍保留,职能是研究大政方针,不直接分管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政府及相应部门的负责人可参加有关小组的工作,议定事项由政府按法定程序执行。

(2)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提出的有关议题,不再经由中央书记处审议,直接提请政治局或常委会决策。

4、改革党的组织形式:

(1)各级党委不设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专职书记、常委。

(2)撤销各级党委办事机构中与政府重叠对口的部门。

(3)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党政工作的不同特点,调整领导干部的配备,并精简各级党委机构,减少专职党务干部。

(4)企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原则上由所在地方党委领导,逐步向少设或不设专职机构和尽量少配脱产干部的方向过渡。

5、关于党组:

政府各部(厅、局)的党组原则上都应撤销。具体实施时,先撤经济部门的党组。至于政府文教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党组,如条件不成熟,也可以暂保留一段时间,待条件成熟时再撤。为协调党员代表在人大中的活动,应考虑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党组。

6、中央、地方、基层的党政关系:

(1)党政分开,精简机构,调整干部,中央、地方、基层各级都要进行,但它们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

(2)党中央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政治领导。

(3)省、市、县各级地方党委,应在执行党中央路线和保证国家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对本地区实行政治领导。它们的职责是: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保证国务院和上级政府指示在本地区的实施;对地方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向地方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协调本地区各种组织的关系。它们应该抓方针性政策性的大事和党的建设,不应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它们与同级地方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应当因地制宜,在实践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逐步形成相应的规范。

(4)乡镇一级的党政分开,涉及面太大,可以有意识地放一放,待县一级关系理顺后再考虑。这样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

(5)企业党委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应起保证监督作用,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事业单位的党委也应随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推行,逐步转变职能,起保证监督作用。

三、党的制度建设

1、理顺中央领导机构的内部关系:

(1)十三大后,党的日常决策职能由政治局的常委会行使。书记处是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办事机构,不再召开决策性的例会。中央书记处书记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央委员会通过。书记处人数要精干,尽量避免与政府交叉。

(2)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对政治局授权处理的日常工作和需要紧急处置的问题进行决策。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例会。

(3)政治局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人事问题,并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构,也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2、加强中央委员会的作用:

中央全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听取和审议政治局的工作报告,决定大政方针。

3、关于代表大会常任制:

党的八大曾决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这是个好办法。在和平条件下,五年开会一次很难发挥代表大会的最高领导机关作用。但目前条件不具备。将来可考虑实行代表大会常任制。每届代表一经选出,任期五年,在任期内如有必要,即可召开会议,审议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决定重大事宜。

4、关于顾问委员会:

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一九八二年明确指出,设顾问委员会是过渡形式,经过十至十五年取消。如何逐步实现这个设想,请中顾委提出方案。

5、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

今后,法纪和政纪案件分别由国家司法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处理,纪委应集中力量抓好党纪、党风。各级纪委常驻各部门的纪检组原则上可以撤销。请中纪委提出改革方案。

6、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1)进一步明确,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向选举它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执行其决定。

(2)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健全党内的表决制度和选举制度,制订维护集体领导的具体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实行必要的纪律制约和民主监督。

(3)制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办法和纪检工作规则。

(4)党的重大决策要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要提高党的领导机关活动对党员的开放程度,及时向全党通报情况,并逐步形成制度。

四、权力下放

1、权力下放的基本原则:

在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凡是适于下边管的事,都应由下边去决定和执行;适于地方管的事,交给地方去管;适于企事业单位管的事,交给企事业管;适于群众组织和群众自己管的事,由它们自己管。

2、重点是扩大企业和中心城市的权力: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政企分开,企业的自主权应当进一步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的作用将显著提高。因此,下放权力必须以扩大企业和中心城市的权力为重点。凡是规定下放到城市和企业的权力,一律不得截留。这是打破条块分割的必要措施。

3、相应改革规章制度:

下放权力,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通过一个文件解决所有的问题。各级各部门都应从全局出发,结合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意见,逐项作出具体规定,形成制度。

五、机构改革

1、机构改革的原则和实施:

机构改革应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并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实行政企分开为关键。这项工作应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展开,但不应强求上下“机构对口”。现在就要抓紧研究和设计改革中央政府机构的方案,经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2、妥善处理机构变动中的人员安排:

机构改革要做到工作能正常运转,人员有妥善安排。从总体看,现有人员主要是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业务素质不够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太多,综合、监督、调节、信息、咨询、法律等部门和某些企事业单位则需要增员。应抓紧转移人员,合理调整分布,同时抓紧做好人员转移前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以减缓改革过程中的困难,使现有人员各得其所。今后,各级政府应及时公布准备增员的部门和单位名单,凡自愿转入这些部门和单位工作的人员,都有权前往这些部门应聘或应试,原单位不得留难。

3、建立对机构和编制的约束机制:

为了防止机构和编制的再度膨胀,必须严格实行定编定员的制度,并用法律手段和预算手段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行政经费进行“硬约束”。

4、逐步建立行政工作的合理规范,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机构,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行政工作的合理规范和提高办事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各级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职责,以及办事程序,都要用行政法规和制度明确下来。必须层层建立责任制,特别是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改变实际上无人承担责任而又效率不高的状况。

六、人事制度改革

1、加快领导干部年轻化:

首先是加快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为此,建议在十三大和十四大之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选举,进一步实行新老交替。

2、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1)设立国家人事部,主管起草国家公务员法规和提出各种配套措施,负责职位调查和分类,组织国家公务员考试,并直接管理一定层次的高级公务员。

(2)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先在国务院各部门和部分省市人民政府试行。待条件成熟后,由全国人大修改通过,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法》。

(3)选调一批有现代管理知识、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志,在北京和若干城市筹建有权威、有水平的国家行政学院。

3、实行人事分类管理:

(1)党务系统人员,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管理。

(2)政务类的国家公务员,由各级党委推荐,按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

(3)业务类的国家公务员,由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或《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4)对人大、法院、检察院的人员,实行类似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5)对其他各类人员,应充分体现各类人员的具体特点,原则上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据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4、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实行人事分类管理,需要创造人员能合理流动、职业有选择余地的社会条件。需要制定一些具体规定,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逐步放开人员流动,并使企业、教育、科技、文艺工作者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先流动起来。

5、实行任期制:

由选举产生的各级党政领导人实行任期制。在任期内,无特殊理由,一般不调离或交流。任职期满,没有继续当选,又未到退休年龄的,应根据本人实际条件,能上能下,改做其他工作;其中符合公务员条件的,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公务员系列。任职期满,没有继续当选,而又到了退休年龄的,同其他国家公务员一样,严格实行退休制。

6、改革退休制度:

现行的退休制度弊病不少,需要结合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和建立社会统筹退休基金,尽快制定互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七、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1、协商对话的主要原则:

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统,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的情况要让人民群众知道,重大的决策要由人民群众参加讨论。

2、建立协商对话的制度:

当前要办的,是制定具体的办法和规定,明确哪些重大的情况,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让人民群众知道;哪些重大的决策,通过什么形式,让人民群众参加讨论;哪些问题,在什么范围、什么层次征得人民群众同意后才作决定。

例如可考虑规定:

(1)政治局、国务院、人大常委会讨论的重大问题及其决定,除特殊事项外,及时向全国公布;

(2)物价政策及分配政策的重大变动,要同可能波及利益的那部分群众协商;

(3)城市公用事业的重点投资项目,可由该市公民或人大代表投票公决;

(4)企事业单位福利基金的分配原则,可由本单位职工讨论决定。此外,还

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中央和省(市、区)两级主要领导人同某些基层单位(工厂、商店、学校等)定期联系并同基层群众进行对话恳谈的制度,等等。

3、沟通协商对话渠道:

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都应是协商对话的重要渠道。同时,还要注意开辟新的渠道,包括组织一些受到群众信任的、新的代表人物开展协商对话。

八、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办得到的事做起:

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克服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根本在于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秩序、有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不宜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2、改进人大工作:

(1)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在逐步实现委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这一工作,从七届人大起,就要开始着手。

(2)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

(3)适当增加非共产党员在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中的比例。

3、更好地协调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1)各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有责任协调人大和政府的关系。在各级人大常委内

部有必要设立党组。重要的问题先在党内统一思想,避免把党内的不同意见带到人大去。

(2)制定党员代表和委员在人大活动的具体规定,明确哪类问题党员代表必

须按党的决定表态,哪类问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4、制定保障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法规:

宪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现在的问题是缺少具体的制度和法规。应抓紧制定若干有关保障公民权利和公民申诉的法规,争取在七届人大期间(1988一1993)陆续颁布实施。

5、改进选举制度:

(1)各类选举原则上均应依法实行差额选举。

(2)不再层层下达代表结构比例的指标,提名和选举均以地区为主,辅之以

界别(由法定的团体提名和选出)。明确规定上届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可担任下届的当然代表(例如上届政治局委员可担任下届党代会代表,上届委员长、副委员长

可担任下届人大代表等)。

(3)改进介绍候选人的制度。

6、加强对各级领导人的民主监督:

制定具体的法规和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监督以及社会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这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策持续稳定的重要措施。

7、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加强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工作,并逐步制度化。

(2)人民政协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大或政府提出建议案。

8、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体制:

(1)党和群众团体的关系也要理顺,使群众团体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种群众团体,特别是工会,今后应在代表群众方面起更大作用。

(2)有同志建议,将来的方向,除共青团仍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外,对其他群众团体实行以本系统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论定,可以暂且放一放。

(3)现在群众团体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它们与各自代表的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参与管理、监督和协商对话等各种活动。因此,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而不是放在领导机关。

(4)科协、文联、作协等团体的全国性组织,与其要它们起领导机关的作用,不如让它们起某种类似联谊会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九、加强法制建设

1、用法制保障和推进改革:

法制健全,是我们治理国家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宪依法。要经常加强法制教育,使每个公民包括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都懂得,遵守法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当前,特别要强调使法制成为改革的保障,并且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走上制度化。

2、政法工作体制改革:

(1)在政法体制上也要实行党政分开。法院、检察院应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办案程序,不宜再用党委领导下的公、检、法“联合办案”的形式。

(2)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政法委员会可考虑逐步由政法工作的领导机构转变为调研和协调机构,地(市)委和县(市)委的政法委可逐步撤销。

(3)明确规定各级法官、检察官的任职资格要求,延长法官、检察官的任期,规定在任期内无违法行为和重大过失不得免职或调离,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国家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这是加强法制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

(4)改变国家包办律师事务的现状,制定律师活动的有关法律或条例,推动律师事务的开展,完善辩护制度。

3、抓紧行政立法: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行政立法的工作量很大。同加强行政立法相适应,还要加强行政法庭的建设。

4、近期要制定的法规:

除经济法规外,主要有《国家机关编制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新闻和出版法》、《社团法》、《游行集会法》、《律师事务法》等等。如条件不具备,也可考虑先制定条例。除法律外,还有许多规章制度也要尽快制定,不一一列举。

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把握的一些原则

1、保证安定团结:

在我国,安定团结是顺利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定团结,什么事都办不成。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可失去警惕,今后很长时期内,专政的职能不可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内容,都应当有利于促进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秩序。

2、兴利除弊,发扬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注意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现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一定要克服,但不能丢掉我们好的东西,特别是不能丢掉我们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问题比较快,决定了就办的优势。

3、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应由中央统一部署,慎重从事。当然,事前考虑再周全,也难免出点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也只有靠坚定不移地排除阻力,推进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制度来解决,决不能退回去。

4、不要一刀切:

各级各地情况不同,改革的方向应当明确,具体措施应当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远地区的改革应采取更为稳妥和切合当地实际的步骤。经济特区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军队的改革部署由中央军委另行决定。

5、上下结合,党作表率:

一些改革,如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需要从上至下进行;也有一些改革,中央确定大的原则后,地方、基层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不搞一刀切,例如地方和基层的党政分开,领导干部年轻化,加强基层民主与开展协商对话等等。这样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带个好头,中央带个好头,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当积极地投身到政治体制改革中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十一、其他几个重要问题

1、改革的大体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各项改革,必然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设想十三大后开始布局,党政分开、党的制度建设、机构改革和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抓得紧,通过三至五年可以有一个基本格局。其他各项改革都应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逐步实施,但不可能很快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有个过程,才能逐步走上轨道,配起套来。

2、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

政治体制改革很敏感,宣传性的报纸必须同中央的提法保持一致。但学术刊物、内部刊物应该搞得活跃些,组织一些专门问题的讨论,这对发展理论和指导实践有利。

3、党章和法律的修改:

中央办公厅已牵头起草了一份部分修改党章某些条款的文件。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内容,还涉及某些立法的修改,建议由人大法工委牵头,组织研究。

j2002年昆明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昆明理工大学概率统计A期末试题 A卷参考答案 (2002/2003学年第1学期) 一.填空 1.(4分) S={10,11,…} 2.(4分) 4/9 . 3.(4分) 2/3 4.(4分) 1 5.(4分) 0.9876 6.(4分) c=21/4 7.(4分) 1/(b-a). 8(4分) E(X2)=8 9.(4分) σ2/n 10(4分) 1/6 二.(10) 设A,B,C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人独立译出密码},D表示{密码被译出},则 分 分 分 10 5 3 4 3 3 2 5 4 1 8 ) ( ) ( ) ( 1 ) ( 1 ) ( 1 4 ) ( ) ( = ? ? - = ? ? - = - = - = = C P B P A P C B A P C B A P C B A P D P 三.(9分) (1); 3 1 1 1 ) ( ) 2 1 2 1 ( 2 2 1 2 1 2 1 2 1 = - ? = = < < -? ? - -x dx dx x f X P π 4分(3)dx x f x F x ) ( ) (? ∞ - = 当, arcsin 1 2 1 1 ) ( , 1 1 2 1 x x dx x F x x π π + = - = < ≤ -? - 时 6分 当,1 1 ) ( , 1 2 1 1 = - = ≥? -x dx x F x π 时 8分故得X的分布函数为: ? ? ? ? ? ≥ < ≤ - + - < = 1 ,1 1 1 , arcsin 1 2 1 1 ,0 ) ( x x x x x F π 9分

四(.9分) 由题意得(X,Y)的分布律和边缘分布律为 (X,Y3分五.(9分) 由??+∞ ∞ - +∞ ∞ - =有 ,1 ) , (dxdy y x f K=2。 5分 ??+∞ ∞ - +∞ ∞ - =dxdy y x xyf XY E) , ( ) ( 8分=??= ? 1 00 . 4 1 2 x dy xy dx 10分 六.(9分) 设滚珠直径为随机变量X,由题设有X~N(μ,0.05),下求平均直径μ的置信区间,由题设得到 x=(14.6+15.1+14.9+15.2+15.1)/5=14.98 由μ≈x= 14.98 (毫米),又置信度为1-α=1-0.05=0.95. 由Φ(uα/2)=1-α/2 =0.975 ,得uα/2=1.96. 3分 又σ2=0.05, n=5,得置信区间为 5分 ]2. 15 ,8. 14 [ ] 5 05 .0 96 .1 98 . 14 , 5 05 .0 96 .1 98 . 14 [= + - 9分 即滚珠平均直径在14.8毫米至15.2毫米之间的可能性为95%. 七.(8分) 令 n Z Y X= , 其中()()n Z N Y2 ~ 1,0 ~χ 3分 ∴ n Z Y X 2 2= , 而()()n Z Y2 2 2~ , 1 ~χ χ 6分∴) ,1( ~ / 1/2 2n F n Z Y X= 8 分 八(5分) 球的总数为 (2分) 标号为k的球共k个,故分布律为: (k=1,2,3。。。n),(5分) 2 )1 ( 2 1 + = + + + n n n )1 ( 2 2 )1 ( ) ( + = + = = n n k n n k k X P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和强有力的领导,追求正确的政治价值和利益以适应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来作为指导,不能盲目的改革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放眼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政治议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能过分借鉴甚至照搬照抄他国方法经验。真正的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添砖添瓦。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利益法治公平 正文: 一、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政治发展史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解决基本制度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革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属于后者。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

个概念。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为什么中国政治体制要改革 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第二,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关系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政治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应该通过社会的

怎样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不能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来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这是不对的。 在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改革经常是一体两面的,甚至是一体多面。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为保障的,很多改革措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同时也十分注意借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地进行。 (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 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只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发展,社会只要稳定,生产就会继续,财富就要增加,社会就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发展中所出现的的许多新问题不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实际上还是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慢慢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的。 (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对这个制度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这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3期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李海青赵玉洁 摘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回顾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从过分理想化的党政分开思路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模式,从更为注重经济民主到日益重视和发展多样化的政治民主,从强调更具工具色彩的法制到强调更具超越性与权威性的法治。结合改革形势,认真分析中央相关决策,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做如下研判:改革要秉持现实问题推动的原则,更为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愈益关注执政党自身机构与制度的改革,以选择性集权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性手段。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法治选择性集权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赵玉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0029)。 自1978年改革大幕开启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有必要较为系统地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演进逻辑,并依据改革现实与中央顶层设计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向进行分析与研判。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已有多种观点,有的划分还颇为细致,但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划分的原则与依据不清晰,随意性较强;过于侧重改革措施的列举,关于各阶段改革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过于强调某些阶段之间的区别,对于各个阶段之间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认识简单化。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对改革阶段的划分,需要对各阶段改革的条件、任务以及阶段演进的多重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改革具体条件、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将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至1986年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与初步启动时期。建国之后陆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舆论先声。同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初步分析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这次讲话的精神,正式以党的会议公报的形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8月18日,在现实改革与进一步思考基础上,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根源,再一次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与 — 89 —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12年3月14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其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有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到: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在什么地方?温家宝总理表示,深知改革的难度,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中国有13亿人口,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轻易的事情。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奋斗一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旺盛生命力日益显现。然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那么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呢? 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最后选择。在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分崩离析,就不可能实现发展和进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任何其他政治组织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政治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避免因政治体制改革而引发政治震荡和社会混乱。可以说,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同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性质不同,各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完全一样。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西方政治体制运行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具体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国情,盲目引进西方模式和西方经验,只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入歧途。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 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从其基础性条件培育着手,在基础性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反而容易引发政治危机,妨碍民主政治的发展。比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经济高度发展之前,难有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公民文化是一种以民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文化,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公民文化为底蕴,而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民主都是渐进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民主化进程也是在经济发展之后才开始的。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实行增量改革,审慎行事。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与路径选择

第5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5l1 2003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M ar.2003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与路径选择y 王金红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0当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看法并不准确。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统论述和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来看,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必须从完善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法治进程几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改革路径;应当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以实行党内民主改革为关键,首先从外围突破,为促进党内民主改革、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条件。综合性改革路径选择与渐进式改革战略相结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政治文明;改革目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03)01-0055-06 The C ardin al Goal and the R oute C hoice of C hin a.s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resent S tage WAN G Jin-hong (I 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Sou th China N orm al Univ ersity,Guangz hou510631,China) Abstract:T o br ing about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constract socialist po lit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ardinal goal of China.s political r eform in the present stage.For the sake of realizing this go al,we must apply the mult iple reform appro aches such as to per fect t he Party.s democr acy,to ex tend the basic level demo cracy,to develop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 ions and to speed up the steps of r ule by law.M eanw hile,we must select the advance g radually strategy,to make a breakthrough fr om periphr y in the first,than to promote the Party.s democracyr eform,prepare some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the co mprehensive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T he combine of multiple rout es w ith the adv ance gradually strategy is the strong g uar-anttee of China.s po litical refo rm and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tract ions. Key words:political reform;political democr acy;political civ ilizatio n;route choice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和客观要求相比,我们感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共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部署,明确把实现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今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实际,就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路径选择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自我完善0并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后,启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整个体系来看,他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改革的指导原则进 y收稿日期:2002-12-11 作者简介:王金红(1965-),男,湖北天门人,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地方治理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就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也展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趋势 在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反省和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以及领导干部任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已经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持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在党政体制、法制建设以及其他社会基本制度建设中都取得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造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一)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选举、决定和罢免的权利,同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还拥有着对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强化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社会法和诉讼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了公开征集机制、听证会机制等一系列拓宽民主立法渠道的有效机制。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随着多党合作制以及政协工作的不断完善,其在团结我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完善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协在各级人民政府中起到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各民主党派积极的参政议政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监督,积极建言献策。 3、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过我国政府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正规化,以国务院为首的行政体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广泛争取民意、重大事件的处理要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的一整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政府政务公开、听证制度在基层的建立,都使得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当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基层民主活力的增强以及司法体制的不断深化,都代表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前车之鉴,只能够依靠自身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暴露才能够为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1、政治体制改革依然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双转轨的最后的攻坚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强敏感性,所以其必然会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因为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着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机构过于细化、权力过于分散、各级政府之间职责权限不清晰、依法行政不到位等问题困扰

2019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研真题A卷

2019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研真题A 卷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设A ,B 互不相容,且()0P A >,()0P B >,则必有( )。 A ()0P B A > B ()()P A B P A > C ()0P A B = D ()()()P AB P A P B > 2、2(3,2)X N ,2(5,4)Y N ,1(1)P P X =≤-,2(11)P P Y =≥,则( )。 A 12P P = B 12P P < C 12P P >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3、()0.4P A =,()0.2P B =,()0.6P A B =,则()P A B =( ) 。 A 0.08 B 0.32 C 0.12 D 0.4 4、盒中装有2个黑球,3个白球,从中不放回地任取3个球,那么刚好取到1个黑球的概率是( )。 A 2 B 34 C 35 D 45 5、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分布律为 且已知E()0.2X =,D()0.7X =,则1p =( )。 A 0.2 B 0.25 C 0.3 D 0.35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设随机变量2(3,)X N σ,若(0 4.5)0.3P X <<=且(4.56)0.06P X <<=,则 (0)P X <= 。 2、已知(,)X b n p ,且E()6X =,D() 3.6X =,则n = 。 3、设(,)X Y 是二维随机向量组,且(0,0)37P X Y ≥≥=,(0)57P X ≥=, (0)47P Y ≥=, 则(max{,}0)P X Y ≥= 。

4、设某离散随机变量X 的概率为()1n P X n k ==,其中n 属于正整数,则k = 。 三、解答题(50分) 1、(8分)假定用血清甲胎蛋白法诊肝癌,根据以往经验,患者用此法能被查出的概率为0.96,非患者用此法检查误诊的概率为0.1.假定人群中肝癌的患病率为0.0005.现在若有1人被此法诊断为患有肝癌,求此人真正患有肝癌的概率。 2、(10分)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6)03,04 (,)0a x y x y f x y --<<<=? ≤?,设各周需要量的概率密度相互独立,试求:⑴两周需求量的概率密度;⑵三周需求量的概 率密度。 5、(10分)设总体(1)01~()0 x x X f x α α?+<<=? ?其他 ,其中1α>-是未知参数, 12(,, ,)n X X X 是来自于同一母体的样本,求3α的极大似然估计。 四、证明题(10分):设连续性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0()! 00 x e x f x x λλλ-?>?=??≤? ,其中 0λ≥是整数。证明:(02(1))1 P X λλλ<<+> +。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 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

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的被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和政治改革自身的滞后性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显得缓慢和落后。更具一份新加坡亚洲事务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它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现有的政治制度的不满,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批判中国的借口。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迫在必行。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饿现状 改革是一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许多阻碍的因素。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去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党和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证明。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任然困难重重,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和动摇。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是方向,内有目标的改革是盲目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当前和今后的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结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对策探讨 政治体制改革困难重重,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一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住进政府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1 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惩政治腐败;再者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扬基层民主;最后改革选举制度,深化人事制度管理改革。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立足国情,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中国式民主政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领导人最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公共表述,政治体制改革再一次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而紧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又相对缓慢但我国并非没有政治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寻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前景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有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权

昆明理工大学试卷概率统计b_历年试题

理工大学试卷(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 概率统计B(48学时) 考试日期: 命题教师: 2013年概率统计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设A,B,C 为三个事件,则A,B,C 中至少有两个发生可表示为 。 2.已知1()4p A = ,1(|)2p A B =,1 (|)3 p B A =,则()p A B ?= 。 3.设事件A,B 互不相容,且1()2p A =,1 ()3p B =,则()p AB = 。 4.进行独立重复实验,设每次成功的概率为p ,失败的概率为1p -,将实验进行到出现一次成功为止,以X 表示实验次数,则()p X k == 。 5.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2λ=的泊松分布,即(2)X P ,则 (0)p X == 。 6.已知随机变量(2,1)X N -,(2,1)Y N 且,X Y 相互独立,则2X Y -服从的分布 是 。 7.若随机变量X 满足()1,()2,E X D X =-=则2(31)E X -= 。 8.设12,X X 是来自于总体X 的样本,1121233X X μ= +,21211 22 X X μ=+为总体均值μ的无偏估计,则12,μμ中较有效的是 。 9.设12 ,,n X X X 为来自总体2(,)N μσ的一个样本,2σ已知,则 2 1 2 () n i i X X σ =-∑服从的分布是 , 2 1 2 ()n i i X μσ=-∑服从的分布是 。 10.设12,,n X X X 为来自总体2(,)N μσ的一个样本,2σ未知,则μ的1α-的置信区 间是为 。

一、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AB BC AC 2. 13 3.12 4. ()p X k ==1(1)k p p -- 1,2, k = 5. 2e - 6.(6,5)N - 7. 8 8. 2μ 9. 22(1),()n n χχ- 10. 22(_ (1),(1))x n x n αα-- 二、(10分)某保险公司把被保险人分为三类:谨慎的、一般的、冒失的,统计资料表明,上述三种人在一年发生事故的概率依次为0.05,0.15和0.30。如果谨慎的占总的被保人数的20%,一般的占50%,冒失的占30%,(1)求某被保人在一年发生事故的概率;(2)若此人在一年发生事故,则他是谨慎的客户的概率是多少。 解. 设事件B 为 “被保险人在一年出了事故” 这一事件;事件123,,A A A 分别为“谨慎的、一般的、冒失的被保险人”,则根据全概率公式可得: 112233()(|)()(|)()(|)()P B p B A p A p B A p A p B A p A =++ 3分 =0.2×0.05+0.5×0.15+0.3×0.3=0.175 5分 111112233(|)() (|)(|)()(|)()(|)() p B A p A P A B p B A p A p B A p A p B A p A = ++ 8分 = 0.050.2 0.05710.175 ?= 10分 三、(10分)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有分布函数: ()arctan , F x A B x x =+-∞<<∞,试求 (1)系数,A B ;,(2) 求概率密度()f x ;(3) X 在区间(,)a b 取值的概率。

政治体制改革方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重新定位国家和政府职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加强社会对政府的监督 1.从进行政治领导和进行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的强大政府转向专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责一致的有限政府。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一种官本位的政治环境,权力是一种可以分配其他稀缺资源的稀缺资源,可以作为一种交易的资本被掌握权力者用来谋取利益;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上的特殊性造成了国家的政治职能高于一切。但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公民运动的兴起,这种强大政府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政府转型迫在眉睫。 2.放宽对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控制。改革开放之后的政治体制没有彻底的改变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体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的高度分化又刺激了公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已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非政府组织提供特殊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缓解政府压力,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在当前的中国,“政府建立的非政府组织”广泛存在,这对于社会的全面、多元发展没有益处。 3.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大政府的存在,导致了政治权力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缺乏一种以政治参与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又由于政治参与体制不够健全,对于公民参政的约束条件复杂且多样,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政治自由没有完全实现。 4.完善监督体制,以权利制约权力。国家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当其所拥有的公权力不受限制时,就会产生异化,从而危害公民利益。公民社会要求限制政府对私领域的干预,控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从而将政府作为一种必要的恶的危害降至最低。在我国发展公民社会,以公民的参与、监督制约政府权力比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更加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调整政治结构和政治程序,增强执政能力 1.调整党政关系,强调党政分开。所谓党政分开不仅是要划分党政不同性质、职能,还要实现运行机制上的划分;不仅是要理顺党和政府的的关系,还要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 2.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博弈。在新中国的政治发展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没有走出过“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权力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状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与地方就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政治约定:以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基础达到政治稳定,结果是,一旦中央要求地方控制经济扩张,地方便以不稳定为借口抗拒中央的宏观调控,由此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在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就成为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3.梳理混乱的条块关系。我国的国家机构中,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协作和某个地区内的横向协作的要求必须相互配合,党的统一领导又进一步增加了这种组织机构的复杂性,这就构成了一种矩阵难题,在这种级分散又集中的体制中很容易陷入困境,目前的大部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要使政治机构更加有效的运转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4.拓宽政治信息来源渠道。当前中国的政治信息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从中央到地方基本建构了一个完善的政治信息自上而下的流通系统,但是自下而上的政治信息的流通渠道则不畅通,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拓宽双向的政治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