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1、如何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怎样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该如何把握?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

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都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学科背景。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是支撑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内容的基础。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而言,本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它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作为德育课程,本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德育工作是个大系统,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各年级内容、班主任工作、党团工作、时事政策教育等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

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起着基础和导向的作用。

2、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提出了怎样的教学新理念?

(1)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提出了哪五个方面的教学新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特点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高中阶段的学习评价,不能忽视其选拔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讲,选拔也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等等。

(2)我们应如何把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我们应了解确立新课程理念的依据与要求。

新课程理念确立的依据: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三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新课程要求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要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我们应把握实施新课程理念的现实意义。

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所谓“坚持灌输”,就是在坚持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结论和观点时,要插自己的旗子,论自己的道理,刻画自己的形象,以促使学生趋之,信之,仰之。但这并不等于采用“注入式”、“满堂灌”和“我打你通”的教学方式,也不排斥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倡导和运用。

所谓“讲求实效”,就是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只有坚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才能切实搞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如何”的课题,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努力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要把坚持优良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既大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又要使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深入人心。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丰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要体现“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把握高中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从高中生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坚持求真务实,针对高中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合适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要适应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提大而空的口号,不要提做不到的要求。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注意激励他们的内在认知和要求,对他们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关心,多帮助,包括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把他们当做教学管理的对象。

理念之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现实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学活用知识,新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

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对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提倡教学的“实践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使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政治见解得到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要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

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高中阶段的学习评价,不能忽视其选拔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讲,选拔也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旨。要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

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等等。

总之,课程理念体现了对课程理想的追求,它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都来自课程理念。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在1996年《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而来。对照新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又有很大的差异。

(1)从旧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其培养目标中体会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在1996年出台的。

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的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五个如何”,归纳了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当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性要求。1996年6月和1997年4月,《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发,首次采用课程标准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有效表达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度,突出了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融合和相互支撑,首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阶段规划,并与高中阶段相衔接。其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采取按经济、哲学、政治学科分类的方式设置课程,强调知识的常识性,把树立观点、形成观念的要求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具体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注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和配合,把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也考虑到高校专门进行的理论教学的目标设置与实施,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分清两者的层次。这一课程设置及其课程标准沿用至今,这期间,教育部相继印发《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正式

规定: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从而对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名称上作出了新的规范。

1996年开始实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在以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的背景下形成的。当时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十分关注人的“社会性”,关注所培养的人才能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例如: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高中一年级(经济常识)教学目标这样写道: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高中二年级(哲学常识)教学目标这样写道: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高中三年级(政治常识)教学目标这样写道: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从以上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和课程目标充分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但是,如果课程目标仅仅强调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那就在无形之中淡忘了它“在学生个性塑造上的价值”,“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因

而,以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往往会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工具。

(2)从2004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其培养目标中体会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意味着,“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际大背景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某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国内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从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新的困难。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原有的课程从总体上讲,仍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问题表现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化、概念化、成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内容仍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教材内容忽视了关切学生的生活,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科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偏重知识的传授,偏重课堂教学,形成了学生急功近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分数高低,功能僵化---在升学中唯一的依据等等。

总之,中小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从中央当前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推动来看,2004年2月26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阐明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也是当前指导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专门提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等等。

这次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方案根据时代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培养目标上作了重要调整。它既改变了过去高中教育片面强调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也避免了片面强调“学生本位”以及“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在这次课改的目标中,既有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如(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等),也有关于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要求(如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等$,还有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如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等等。

4、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什么新的变化!

新的课程标准设置了教学的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内容目标,三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

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更加清晰,新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陈述分总目标、分目标、内容目标三个层面。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是怎样的?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的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分类目标是怎样的?

知识上: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上: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3)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课程的内容目标是怎样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课程的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分别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内容目标

一、生活与消费

1。1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1。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3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投资与创业

2。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2。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2。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收入与分配

3。7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8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9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面对市场经济

4。10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4。11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4。12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13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14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2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方式。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当代国际社会

4。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4。13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

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文化与生活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发展先进文化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4。1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 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有机衔接初中学段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必修课程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其形成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构筑发展平台。必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面向全体 学生,具有基础性特点。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1、如何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怎样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该如何把握?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容和培养目标。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总书记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

化工原理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是运用物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原理,以及“三传”原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应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它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及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化工、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基本构造,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选择适宜单元操作的能力;正确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设备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的能力。在工程计算中能正确地查阅工程手册中各种工程图表,获取设计计算有关参数。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化工原理》课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厂设计” 等后续专业课打好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任务,理解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以及混合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单元操作的概念及其分类、国际单位制、法定计量单位 理解:量纲、量纲一致性方程、单位的一致性及其换算、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的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及经济核算) 应用:混合物浓度表示方法 第一章流体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能灵活运用流体静力学方程式、连续性方程以及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计算、管路计算等问题。掌握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次重点)识记:流体的压力、流体的密度与比体积、理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推导应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第二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重点)识记:流量(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与流速(平均流速和质量流速)理解:流量与流速的关系、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应用:管路直径的估算、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重点)识记:黏性、内摩擦力或粘滞力、黏度、运动黏度、牛顿性流体和非牛顿性流体、流体流动类型 理解:牛顿黏性定律、流体中的动量传递、雷诺数、流动相似原理、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1/7 次方定律 应用:流体流动类型的判定原则、哈根泊谡叶方程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重点)识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和目的doc资料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名。1984年原教育部颁布(84)高教一字004号文件,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我国高校文理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0余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修完或正在选读这门课程,发展十分迅速。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人们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第一,信息激增的现实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激增的时代。据估计,世界每天有1.3 ~1.4 万篇新的科学论文问世,每小时有20项新的发明,每分钟出一本新书。互联网数据流量自1988年以来以平均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近两年这个数字接近每年翻三番。互联网网页数已接近40 亿,并以每天10万页速度递增。信息激增不仅使“读不完,接受不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

使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合乎要求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信息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信息知识的有效期在缩短,例如:10 年前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今天约有30%已经过时。有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一生中所需知识10 %左右,而90%的知识是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的频繁更新,清楚地说明,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文献检索技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文献检索的专门化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现代文献信息的载体类型、出版类型、传播手段、组织形式十分复杂,近年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检索,尽管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扶持下,已经使获取信息的手段变得更为方便、有效,然而,各种类型数据库的迅速增长,数据库理论、检索软件、检索策略等知识日益深化,迅速、准确、完整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文献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专门化的技术。那种“只要会上网,谁都会检索”的看法是外行人的一种错觉。 第四,文献信息检索是现在,更是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文献信息检索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科研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5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班万宁萱高等学校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其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综合改革,突出协同创新,着力提升质量,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思想教育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但在我看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的确尴尬:几乎在所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处于“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地位。学生们对着一堆说得头头是道的大理论而头痛不已,上课时也是一片死气沉沉,提不起半点兴趣,而一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更是闻之色变。因为在大多数学生眼中,这样的考试就意味他们有背不完的资料,写不完的文章。老师们则是对着一群毫不配合、毫无求知欲的学生兴趣缺缺,只图快点讲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加无聊,更加不受学生欢迎了。针对此现象,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调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文件,进行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部署,集中了全国最强力量重新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些举措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高度重视,教师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教师突破了原有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开发出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维观念的影响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坚不可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 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个方面。全方位的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工科) 英文名称:Complex Function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课程编号:310601 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程 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工科本科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楼宇智能控制、机电、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2.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篇复变函数 第1章复数与复变函数 教学内容 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复数的代数运算;复数及其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扩充复平面;平面点集;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初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要求 1. 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 2.了解区域的概念。 3.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主要性质。 重点: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初等函数中的多值函数。 深度和广度: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 第2章导数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由解析函数的实部求其虚部和由虚部求其实部的方法;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教学要求 1. 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 2. 理解复变函数的导数和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复变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

3. 了解调和函数与解析函数的关系,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4. 了解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重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难点: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理解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第3章 积分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 教学要求 1. 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理解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定理的推广定理。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 重点: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 难点: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的应用。 第4章 级数 教学内容 复数项级数;幂级数(阿贝尔(Abel )定理,收敛圆和收敛半径,和函数的解析性,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一些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式);罗朗(Laurent )级数解析函数的罗朗展式。 教学要求 1. 正确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 2. 了解幂级数收敛圆的概念,理解幂级数:收敛圆和收敛半径,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相关定理。 3. 了解和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4. 会求z e 、z sin 、)1ln(z +、α )1(z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 )展开式,并能利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解析函数展开为幂级数。 5. 理解罗朗(Laurent )定理,会求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 重点:解析函数在圆及圆环内展为级数的理论。 难点:罗朗定理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会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的间接方法。 第5章 留数 教学内容 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类型的判定方法;留数的概念;留数定理;孤立奇点处留数的计算方法;应用留数计算定积分。

思想报告-谈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汇编

谈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这学期正在学习maogike,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学几乎都没在听课,尝试询问理由,有人反问“听maogai 能学到什么,老师讲的东西你都听得懂?”我一时竟语塞不能回答,因为我发现我的理论课基础还不够扎实,所以不能自信从容地应对质询。看到同学们对思想理论课的轻视,我有些看法想谈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愈发增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就更加重要和迫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原”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近代史纲要”课说明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毛概”课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思修”课着重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则从国内国外的角度全面向学生阐述当前国家之间的形势与重大政策。这些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广泛又全面,值得我们沉下心来理清思路、深入学习。 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大学生,不应该两耳不闻身外事,而应该多关注国家的各项路线、政策和方针,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己的社会公民意识。对于轻视理论课的朋友们,我想说,理论课课本的知识有些也许离现在的环境比较远,但并不会完全过时。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深刻的历史教训以及重要的成功经验,这有利于我们真正了解国家的政治历史、各项路线、政策和方针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才有对它们的发言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希望,因此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将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便于我们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意味着我们将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比如很快接受周围的新鲜事物,却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容易产生困惑、迷茫,甚至迷失方向。这时,

论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5652904.html, 论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作者:窦茂希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5年第03期 【摘 ; ;要】随着近年来职业高中的不断扩招,职业高中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职业高中教育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 ;思想品德 ;综合素质 ;信心、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149 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新时代的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思想道德要求,市场需要的不仅 仅是学历高、职业技能强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更是要拥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信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就业或创业。因此,在职业高中开展政治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必要。本文就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作出如下探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艘航行的船,那么思想道德素质无疑就是这艘船的掌舵人,其他 素质则是船的各种零部件,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人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职业高中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文化课程,又是一门思想教育的课程,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这就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用自己所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差,那么就算他拥有再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也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还有可能会危害社会和他人。由于青少年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初中时期还没有发展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段时期就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职业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完全有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程能够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通过文化教育,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以对话训练作为切入点,先说后听,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头交际能力作为本教程的重要任务。先读后写,加强应用文的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语言基本功与实用的日常和业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理

念,教学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提高英语教学实际效率。(1) 将听说、读写与综合运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2) 采用课堂教学、听力训练、自主学习、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课堂设计使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有勇气开口练习说英语,使学生从“练”中学,亲身体验从“学懂→学会”的全过程,享受成功。(3) 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针对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博闻强记的能力,加大对听、说和写的实用技能的训练。

2、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高职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要强调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来提高词汇量和增加知识。 无论是听说,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译,其设置都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3、工学结合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师与学生可以分批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随岗实习;聘请有实际国际贸易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校讲座;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创办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进行实际操练,进一步缩短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2)开设英语角,由专门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指导。英语角由英语俱乐部管理和组织,定期举行,每期设主题活动。 (3)注重学生交际实践,多举行口语竞赛,朗诵比赛,词汇竞赛等英语活动,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免费开设英语口语班,辅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各级口语比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在参赛的同时向兄弟院校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高纲111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884人力资源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江苏省面向农村自学考试试验区企业管理专业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自学应试者系统全面地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系统和技术方法,培养应试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使用教材共分为十章,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劳动关系、人力规划、岗位分析、招聘甄选、员工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职业发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试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内容、人力规划的制定、岗位分析的内容、招聘甄选的程序、培训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的内容、工作管理等。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具体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覆盖领域非常广泛。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在具体设计中,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加以充实和完善。它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各种工作的实施改善人力资源的状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制定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是课程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形态、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要求、任务,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价值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形态,理解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内涵,了解人力资本的特点和人力资本理论;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任务;了解企业的性质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及价值,同时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含义和特点,人力资本理论,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2、熟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价值及其管理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基于音乐艺术与人类精神、情感及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型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二)基本理念 1.彰显美育功能 提升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 2.强调音乐实践 开发创造潜能 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课程中生动有趣的创作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到切实满足,有利于释放创造性的能量。 3.深化情感体验 突出音乐特点 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_1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效性是其生命线,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实效性问题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必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及运用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尤其要求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生多师少”和轻视课堂教学的现状,加之教学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合班讲大课的授课方式,甚至有人肆意贬低课堂教学作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合班上大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其教学效果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从而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对提高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每一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面临和思考着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 1.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也明显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由此我国不断流入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各种政治信息就通过日益强大的媒体不断传播,不断冲击着社会大众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基于这一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想观念来引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的基础,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教师队伍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普遍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且很可能与思想政治课程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内容: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第三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 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定义细则为: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 (二)积极乐观,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六)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七)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八)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九)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十)肌肉、皮肤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其中,前5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5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恰当评估;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行为与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相符合;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全文

普通高中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