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122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尝试

1.出示例题示意图。教师口述: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汇报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1463千米

3.7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两车相遇时,一共行的路程和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汇报:⑴、7小时相遇就是7小时两车走完了全程。

⑵、一共行的路程就是北京到上海的路程。

4.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可能出现: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甲乙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463千米

5.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x=1463—87×7或(x+87)=1463

6.汇报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师:请同学们完成试一试

学生审题,试着列出三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32x=32×7-480

四、生活体验

练一练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试着列方程解答。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练一练4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 《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庄河市青堆镇中心小学马伟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难点: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2、应用 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⑵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可以看得出来数学与交通是密切相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

来继续研究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大屏幕出示教材情境图) 大家请看大屏幕,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m,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淘气步行的速度是70米/分,笑笑步行的速度是50米/分, 1、估计两个人在哪个地方相遇?(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既然我们知道了淘气和笑笑会在邮局附近相遇,那么现在你还想求什么呢?(生:他们在出发多久后相遇?) 2、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对于相遇问题的解决,我们一般会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分析,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表示了什么?) 老师将你们在下面画的图总结出来,大家看一下。 3、仔细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等量关系) 笑笑行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米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关系式: 淘气的速度×时间+笑笑的速度×时间=840米 师:同学们的发现都很有价值,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帮助。 我们知道淘气的速度是70,时间是x;笑笑的速度是50,时间也是x。 4、学生根据发现列方程,并求出相遇时间。 学生汇报,后老师大屏幕出示。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

列方程解应用题及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会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二)解答复习题 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23×3+15 =69+15 =84(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改复习为例4)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比较: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 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看图思考: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2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4.列方程解答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5.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要点】 列方程解决问题 1、基本步骤: (1)审: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一般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如果未知数有几个,可以设其中一个,然后根据关系表示其他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某个量为x,再通过这个量去求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所设的未知数和已知条件,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4)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回答题目所问,写出答句。 2、注意点: (1)找到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一般把未知数x单独放在一边,等式的左边。 (3)设未知数x时要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求出的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经典列题】 【例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的鳊鱼 ()尾。 【练习1】在括号里填含有字母x的式子。 (1)公鸡有x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2倍。母鸡有()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 ()只,公鸡比母鸡少()只。 (2)商店里有苹果x千克,香蕉的质量是苹果的1.2倍,香蕉有()千克,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千克,香蕉比苹果多()千克。

【例2】解方程。 12x +13x =400 3.6x -0.9x =1.62 x +0.6x =2.4 74x -68x =108 【练习2】解方程。 25x +45x =210 x -0.7x =15 【例3】列方程求X 的值。 【练习3】看图列方程并求出x 的值。 (1) (2) χ米 25米 15米 χ平方米 番茄地: 茄子地: 15平方米 95平方米 小明65米/分 小英55米/分 张村 李庄 χ分相遇 360米 x 米

相遇问题的片段案例分析

案例: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乌市第75 小学韩正英 思考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的理念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当我第二次讲授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灵活的选用学生所熟悉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与同行们商榷。 背景介绍: 《相遇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应用题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要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应用,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我在教学中力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案例的描述: 片断一: 上课铃响,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然后在黑板上画了这样一幅图: 长青四队 75小学兽医站项山杜晶 同学们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数学信息中出现班内项山和杜晶两位同学的名字,都很奇怪,而且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老师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师:谁来根据这幅图描述一段生活情境? 生1:有一天早上,项山和杜晶一块从家出发,向学校走去。生2:星期二,项山和杜晶商量好同时从家出发,向学校走来。师:同学们想法不错。有一天,项山和杜晶商量好,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学校走来,正好在校门口会面了。现在欢迎他们来在教室里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 接下来两人落落大方的开始按照要求开始走了,其它的同学

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追及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追及相遇问题的几种分类。 2.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 3.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的几种类型。 2.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中刚好能追上的临界条件。 3.通过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追及(如警察抓土匪),相遇或避免碰撞(如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的问题。我们就利用物理学知识探究警察能否抓住小偷,两车是否相遇或碰撞。 二.对追及相遇,追及问题的分类和分析 讨论追击、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

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 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1)追击 甲一定能追上乙,v甲=v乙的时刻为甲、乙有最大距离的时刻 1判断v甲=v乙的时刻甲乙的位置情况 ①若甲在乙前,则追上,并相遇两次 ②若甲乙在同一处,则甲恰能追上乙 ③若甲在乙后面,则甲追不上乙,此时是相距最近的时候 情况同上,若涉及刹车问题,要先求停车时间,以作判别!

(2)相遇 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追击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即相遇 (3)相撞 两物体“恰相撞”或“恰不相撞”的临界条件: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时,速度恰相同,若后面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则相撞。 三.解题思路 (1)画清行程草图,找出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2)仔细审题,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挖掘临界条件,联立方程,注意将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反映到方程中。(3)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注意问题 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个物体的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有重要作用。 2若被追赶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相遇”出的尴尬》 一、课前研讨: 这堂课的教学是在学校组织的“献一听二十”活动中呈现的研究课。课前为了紧扣区级研究课题《3C知识形成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我特意从3C知识构建方面思考课堂教学设计。所以,在整个设计中我以解决相遇问题陈述性知识构建为主体,以程序性知识操作为着手点,以策略性知识构建为课堂提升的思考点,比较全面的思考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参照了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的编排、还有以前教师教学时的经验和感受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3C知识构建: 《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课题

二、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

四年级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行程中的相 遇问题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执教老师:太来小学:何涛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 70米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卢氏县双槐树乡中心小学曹新荣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速度等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速度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创设情景 1、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哪些相等关系?(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点明课题)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三、探究新知 (一)自学检测: 1、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指名学生说出做法,激励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练习,4号同学板演。 三、达标练习: 1、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相遇,小红每分钟行45米,妈妈每分钟行多少米? 2、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行75米,小红每分钟45米,几分钟后相遇?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点评。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两题的做法。 同学们,谁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堂清测试: 1 、两个工程队同时开凿一条675m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25 天打通。甲队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二次备课1.阅读例题后,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解 决哪些问题? 2.题目中是怎样说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关系的?你能 用等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 求的?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回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5.尝试解答。 二、交流共享

根据先学提纲交流预习作业及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出示例1)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题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吗?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 +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北师大版《相遇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 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2、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有关的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1)第二个问题:通过PPT演示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笑笑的速度×时间=笑笑走的路程 淘气的速度×时间=淘气走的路程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 70x+50x=840 120 x=840 x=7 答:出发后经过7小时相遇。 (2)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把速度换成新的数值后,再求相遇时间。其实等量关系没有变。还是: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笑笑的速度×时间=笑笑走的路程 淘气的速度×时间=淘气走的路程 学生独立解答,展示交流。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8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60x米。 80x+60x=840 140 x=840 x=6 答:出发后经过6小时相遇。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相遇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运算律 课题:相遇问题第5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

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

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题目,理解数量关系并列方程求解,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教师引导:先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去年的体重+2.5kg=今年的体重 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kg 3、教师引导: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可以怎样列方程。 4、去年的体重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未知量可以设为X) 5、教师板书: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X+2.5=36 X = 36-2.5 X =33.5 6、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引导:“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可以怎么样列方程?又该怎么解?学生自主完成 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6-x=2.5 X=36-2.5 X=33.5 7、引导:先检查方程列的的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看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8、总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要根据题中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非洲象的体重×33=蓝鲸的体重 小结:①弄清数量关系 ②非洲象的体重未知,所以设非洲象的体重为X。 ③求出方程再检验。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自主思考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并校对。

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最新教案)

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 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 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P14例10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1)列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2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4)检验 三、拓展应用 1.P15练一练 (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6第4题 1.5x-x=1 4x-8×5=20 0.2×2+0.4x=5 3.看图列式 (1)求路程 (2)求相遇时间

(完整版)五年级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 训练1列方程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 学校今年栽梧桐树128棵,比樟树棵数的3倍少22棵。学校今年栽樟树多少棵? 2. 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子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子多少只? 训练 2 列方程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比一座普通住宅楼的31倍多3米,这幢普通住宅楼高多少米? 2、今天促销,售出女装125件,比男装的4倍还多5件。今天售出的男装多少件? 训练3 年龄问题 1、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3.7倍,小明比爸爸小27岁。爸爸和小明各多少岁?

2、去年小明比他爸爸小28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8倍。小明今年多少岁? 3、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妈妈比儿子大24岁。儿子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训练4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1、两地相距66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2、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78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4小时后两车相距30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甲、乙两地相距1000米,小华从甲地、小明从乙地同时相向而行,小华每分钟走80米,小明每分钟走45米。两人几分相遇? 训练5 两积之和问题 1、学校买了18个篮球和20个足球,共付了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具隧道。15天共开凿了2070米,甲队每天开凿65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3、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4、师徒两人在15天中共完成465个零件。师傅每天制造18个,师傅每天完成的件数比徒弟多多少个? 5、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3、在学生板演正确的解法时,我在课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中出现了“4X=40”这样的错题,我也把这种错题板书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去改正,而是通过我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我想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应该是非常不同的。 4、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我在出示练习二时说:“这属于相遇的问题吗?”好象要暗示学生说是的样子,评课的教师给我的建议是这样问的:“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方法去解这道题吗?”我感觉就比较好。 我想我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 杨洋::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第一、二、。。。。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 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 马欣月:70×4 和6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王莹:(60 +7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约有一半的同学举手) 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122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尝试 1.出示例题示意图。教师口述: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汇报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1463千米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黄金山开发区新农小学王昭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学生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出现了“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 学生对于一个物体的行程问题已经熟练掌握了,能通过“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解决,而两个物体的行程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虽然学生是初次遇到“相向而行”、“相遇”、“同时”、“速度和”等词,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相遇问题”中的各要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出示提纲式的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来分析,理解题意,这样难度很自然地就降低了,同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J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引导式教学 教学准备:小黑板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 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什 么情况? 生:相遇。 3.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