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部门可以提供。市场经济条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具有产权保障。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使私人部门可以广泛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

三)社区

社区的一般含义及其经济特征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与社会相比的特征:共同性、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相结合、关系的紧密性和共生性、功能的专门化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基于生活聚集区的居民实际需要、协商筹资

四)第三部门

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之外的社会部门。{自愿与强制、公益与私益的划分标准}。兴起的原因:

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失灵,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失灵,公民自决意识的觉醒。第三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优势:1、创新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2、贴近基层优势,具有减少市场机制的负面效果,超越国家机构的官僚作风,增进人际和谐的优势和功能。3、灵活优势,第三部门在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便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4、效率优势,在社会管理与发展的一些空白领域和一些传统上由政府从事活动领域里,第三部门常常比政府做的更好、更有效。

五)国际组织

国际公共产品是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消费群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产品。

国际公共产品产生的原因: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上升

国际公共产品的类别:依附于贸易行为的国际公共产品、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法准则、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集体行为、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救护、促进信息沟通的国际公共产品

第三章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受益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技术上排他困难,或者排他成本很高,或者排他产生低效率)。

消费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

二、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方式

自愿捐赠与成本分担:适合人数较少,合作容易达成的情形。

强制性融资:适合人数较多,自愿契约难以实现的情形。

自愿融资达到最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的边际效益的可能。但是,在一个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能对其他所有成员的情况无所不知,因此也会出现

隐瞒真实的边际效益和真实边际成本的可能,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的人。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如政府以征税手段取得资金提供公共产品。

三、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外部效应的本质:外部效应就是个体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个体或总体模式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它不是发送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受价格体系的支配

外部效应的特征:外部效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外部效应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外部效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外部效应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之间的关联性、外部效应具有某种强制性、外部效应不可能完全消除、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与公共产品一样都可能产生市场供给不足,但公共产品更为严重。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其产生了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四、科斯定理与确定产权

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矫正是依托科斯产权理论的,主要是两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清晰的产权界定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科斯第二定理: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产权一般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自由转让权等权利。交易费用一般指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所产生的花费。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矫正,主要通过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它是一种主要依托市场、分散决策的解决方法

第四章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㈠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

⒈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

⑴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企业的生产过程,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制度只是外生变量。

⑵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所分析的单位是交易而不是生产。这种观点,为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使传统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㈡“经济人”的假定

布坎南认为:⒈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其他人的行动,并没有本质上不同。⒉秩序和法律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愿意从道德的角度去遵循这些规范,而是因为人们从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合作和秩序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⒊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抑制为止;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㈢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即认为,个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决定着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

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体的制约。

公共选择理论所分析的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行为在一个特定组织或制度结构中,是怎样产生某种复杂的政治结果的。布坎南认为,与市场过程中的私人活动一样,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行动者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

二、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

私人选择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投票)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从而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⒈选择的场所不同

私人选择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是消费者依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情况,按市场程序,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的私人物品量的一个资源配置过程。

公共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消费者即选民往往是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数量,进而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

⒉遵从的原则不同

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的公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

⒊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私人选择中,各类商品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选择中,由于集体选择的特殊性质,公共产品的产量,公共产品的消费与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⒋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在经济市场中,需求方是居民或消费者,供给方是厂商。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会促使厂商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公共选择领域,竞争也是难免的,但由于市场性质和制度规则的不同,竞争性质的区别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民主选举的国家里,民主选举会促使政府尽力为选民服务,对于每一届政府来说,其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

公共选择即集体选择是集体决策的要求。私人选择无法充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则可以提供公共产品。私人选择不能有效矫正外部效应,公共选择有利于矫正外部效应。

三、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投票

投票悖论,循环投票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表示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方案在不同的投票选择中都有机会当选。即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

四、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对民主社会合理性能力提出了质疑,揭示了民主政治内在的弊端。它强调无论在哪种规制下,政府决策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提出的各种要求。民主认同的社会方案选择条件:1.对充分广泛的个体排序,社会福利函数能给出一个真实的社会排序 2.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正向联系。3.对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4.公民主权条件:每个人都能自由的进行各种选择。5.非独裁条件

五、代议制民主

是指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对代议制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票规则、政党行为、选民在选举代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利益集团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其中,直接民主制下对于投票规则的研究几乎都可以直接移植到代议制民主中来。

六、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表现(158)

㈠官僚机构的缺陷

从经济人的角度,政府中出现官僚主义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

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像普通人一样,在行动的时候,行为准则也是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动机指引下,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不代表公共利益,而只代表个人的利益。在对待公共政策上,对于那些与自己有利的事项,尽早安排并高效率完成;而对于那些于己不利的或关系不大的,则拖延应付。

⒈官僚机构效率的难以测量。

与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不同,政府官僚机构的产出具有非市场性,即政府提供的某些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衡量。正是由于政府活动产出的多样性和追求的社会效益性,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衡量一项支出是否值得、是否具有效率。

政府各部门之间也缺乏竞争。政府中的各个部门分别处于各类公共产品的垄断生产者地位,相互之间没有竞争。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压力。

2.在政府过程中存在着类似市场中的“双边垄断”现象。

作为民意代表,立法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买方,政府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卖方。在这种机制中,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无决定权,而是只能按立法机构和政府所规定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享用公共产品。政府官员有可能利用垄断地位,有意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变相地谋取个人利益。这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3.激励机制缺乏。

行政机构中一般来说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的联系不大。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特别是量化标准;而是因为政府官员的报酬预期往往不是根据其绩效而是职位,缺乏提高绩效的动力。

(二)官僚的经济人特性

1.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官员

官员决策的出发点是部门利益,动机是扩大权限、提高待遇、扩大影响和势力、减轻工作负担。进入其效用函数变量是薪水、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和部门产出等。这些都要通过扩大自己机构的规模和提高预算来实现。

2.避免错误和短视倾向

官员行为具有避免错误,减少风险的动机。遵从“最大最小原则”行事。当官员无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时候,便退而求其次,即把不得不承担的成本减到最少。官员避免错误的方式是故意把决策的程序复杂化,一旦错误发生,责任不是

由特定的个人承担,而是由官员阶层承担,实际上最终是由社会来承担。受选票驱使,在选民的当前利益要求,整个政治市场都短期化,都仅仅追求当前利益和当代人利益。

3.缺乏信息敏感度

由于公共产品无法用市场价格衡量,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根据自身感受和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

(三)制度缺陷

1.选举制度缺陷

多数规制下的中间投票人定理,投票交易问题,利益集团的特殊影响

2.信息不对称

选民对候选人缺乏准确和全面信息,容易受到媒体和选战团队宣传的影响。

决策和监督信息有政府机构提供,作为委托人的选民获得信息有限。

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需求者掩盖信息的倾向,即使真实表达偏好也会由于政治等因素最后结果与预期有差距。

3.垄断配置的低效率

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

(四)政府失灵论(其他)

1.选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

选民掌握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被政府部门所垄断。官员和立法机构组成的双边垄断结构中,双方对于公共品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立法机构很难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2.利益集团的影响(俘虏理论)

在现实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政府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得到不成比例的满足,政府丧失了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

七、寻租存在原因

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在政府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在交易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进行争取政府特许而垄断地享有某些紧缺资源或政府庇护等目的的寻求租金的行为。寻租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

八、公共经济决策的特征

公共经济决策是一种集体决策行为,与市场经济中分散的决策行为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公共经济决策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一般都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第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与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不同,公共经济决策往往追求更多的东西,例如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公共目标。第三,公共经济决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性。滞后性是一切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因为,从经济问题的出现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各种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了的情况不适应当初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时,这些经济决策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第四,决策执行结果的重大影响性。与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只影响个人效用不同,公共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例

如,政府所做的税收调整政策,常常会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以及物价的上涨和下滑等诸多因素。

九、公共需要的定义

所谓公共需要,指的是那些由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得到满足,但又是为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所必需的,这些共同消费需求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需要。

十、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个人需要是公共需要的基础,公共需要的满足是私人需要满足的保障。区别:活动范围和满足方式不同;消费特点不同,前者可分后者不可分;前者有阶级性质后者没有;公共需要市场无法满足,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支出来满足。十一、公共支出的原则

㈠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

㈡社会利益原则

㈢公平原则

㈣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㈤量入为出、保持平衡的原则

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⒈正确处理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⒉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㈦公开、透明的原则

㈧法定原则

十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公共支出补偿性分类: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公共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补偿性支出。

十三、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

(一)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意义

是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有效工具;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理财水平和工作效率。能改善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二)国外现行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方法及其特点

1.“3E”考评法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经济性,强调成本节约2.标杆管理考评法

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

首先确定标杆,作为奋斗目标,然后以最后结果与之比较,不断调整标杆。

3.平衡计分卡考评法

明确组织使命、战略和重要的绩效领域,从四个层面确定各个领域目标:分解目标设定具体绩效指标;根据绩效指标确定工作方案和任务;调动资源确保战略和使命完成。

十四、改革我国财政财政支出体系的政策建议

1、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和总量

2、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具体内容是:

(1)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速机构改革,压缩行政费用,退出竞争领域,

转变基础投资(2)进一步加大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基础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3)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4)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消除软预算约束,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5)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建立于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工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养老、医疗、福利救济三大社会保障体系。

3、解决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问题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4、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1)实行零基预算法。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能摆脱原有预算基数的不合理既成事实的束缚,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避免各个预算单位的资金苦乐不均。(2)重点支出比例控制法(3)成本——效益分析法(4)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第六章公共收入

(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人筹集的一种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特征

公共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含义:税收征收的所得和所费的关系,尽可能增大所得和减少所费。

2、税收效率可以分为经济效率(征税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与行政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

三、税收的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分:流转课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行为课税

1、财产课税:对各种动产和不动产为对象的课税。来源是财产的的效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

2、行为课税: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

四、拉弗曲线

空白:合宜的税率区间

阴影:拉弗禁区

瓦格纳法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收行政原则

萨缪尔森均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替代关系

第七章公共预算

一、公共预算的内涵及特点

1、公共预算:政府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用于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即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

●从形式上讲,公共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列入特

定表格,使人们清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

●从实际经济内容上讲(事前、事中、事后),其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

计划安排;

其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使用过程;其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

2、不同国家的政府预算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预测性:对收支的预测

●法律性: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集中性:统筹安排

●综合性:综合反映财政收支的全貌

●公开性:向公众公开

二、公共预算编制的原则(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公开性)

1、年度性:预算要按年度编制,列出全年的公共收支,对年度公共收支进行比较,不应对年度之后的公共收支做出任何事后的安排。

第八章公共分配

一、公共分配

概念:1)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2)两种不同的分配范畴: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对直接生产成果——产品的分配

内涵:⒈分配对象: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当前是后者;⒉公共分配主体: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组织;⒊分配依据: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⒋分配受益者:应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公共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1、按能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的经营成果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释放出来并得到社会承认的能力分配个人收入

2、按能分配的收入来源:3)风险收入——对经营者克服风险能力的报酬

三、公共分配制度的完善

(一)初次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主要有市场机制形成,在收入分配中起基础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重。

☆(二)二次分配制度

二次分配是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改善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三次分配制度

三次分配制度主要指慈善事业制度,是一种补充分配形式。应完善法律,转变观念,培育慈善事业发展。

四、评价社会公平的主要指标

1、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

1)G=区域B的面积/△OPQ的面积

2)基尼系数的优点:能反应收入分配差距,使用方法方便;计算方法多,便于利用各种数据;国际通用,便于比较。

3)基尼系数的缺点或不足:不能反应个别阶层内部输入分配变化情况;一般用于整体评价,不便于对各阶层之间进行比较;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变化不敏感;国际比较时需要排除一些不可比的因素;计算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基尼系数的运用应注意相应的适用条件等。

五、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工作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权力分配不平等

5、政府“寻租”

六、公共分配的基本原则

1、公共分配的目标: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效率;二次分配的核心是公平;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社会责任

2、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统筹城乡发展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6)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第九章社会保障

⒈社会救助

对孤儿、孤苦老人、残疾、受灾者、低收入者等的救助

⒉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工伤保险、(4)失业保险、(5)生育保险、(6)死亡抚恤,亦称遗属保险、(7)残障保险、(8)护理保险

⒊社会福利(1)老年人福利、(2)残疾人福利、(3)妇女儿童福利、(4)其他福利(教育、住房等)

第十一章公共经济管理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共经济管理的有限原则。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优先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2.公共经济管理的约束原则。宪政约束、法治约束和民主约束。

3.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平原则。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4.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原则。以公平的价值作为规范。

5.公共经济管理的理性原则。技术判断,成本—效益分析。

二、规制俘获理论

1、公共规制:公共部门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性或社会性的目标、利用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或制约。(规制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规制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市场失灵。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效率或公平。规制过程中必须提升公众参与度。)

2、公共规制的相关思想理论——规制俘获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规制目的本身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但规制的设定者或执行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得规制的结果反而对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整体社会的利益。

三、提高公共经济效率的途径

1、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2、在政府部门中引入私人经济的管理方式。

3、加强对公共经济主体的监督。

4、建立完善的公共经济效率评估。

第十三章市场经济危机与危机管理

一、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危险阶段

1、经济危机:在经济周期的顶峰阶段如果出现了极度的失调,就会在一个突然的时间段总体经济情况掉头向下,迅速进入到经济低谷的现象。

2、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2)货币币值波动,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利率的非正常波动,企业倒闭率上升

4)国际资本流向的改变

2018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网考答案小抄(全)

政府经济学网考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B.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 1998年以来我们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国债投资项目大约有70%的资金投向了中西部。这是典型的(C更注重社会公平)的政府经济决策。 BOT的全称是(A.build-operate-transfer) A: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的话,增值税属于(A.流转税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设立(C.五)级政府预算。 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D.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按照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的规定,下面那一项不是确定居民身份判断规则(A.是否具有经常性住所)。B: 部门预算的分类基础是(D.按部门分类)。 部门预算下预算的调整的审批权在(C.财政部)。 C: 财政投融资与商业投融资的区别不包括(C.结果的非盈利性) 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D.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A.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D: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是按(A.按预算组织形式划分)。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 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A.缓和需求不足)的作用。 当政府收入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时,政府名义收入会(A.增长) 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C.名义增长,实际减少)。 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D.B和C均可)定价。 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B.B)。 F: 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等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C.国务院)。 G: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B.1981)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天灾人祸酿惨祸 ——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 邱晔30805551 【案情描述】 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

涝灾害。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 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我国乡村虽然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但国人“搭便车”的心态由来已久。在既定条件下,如果某种行为规范与“搭便车”策略相比总无法占优,除非通过某种方式对于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激励或对违背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惩罚,这种行为规范在长期发展就将被淘汰。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的利益诉求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公益心较强的人们付出很多,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敬,却被视为“傻子”、“精神不正常”,结果“好心没有好报”,从而成为“搭便车”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最新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A、政府B、企业C、个人D、行业协会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A、道德劝说B、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追求商业利润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4、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5、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A)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内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的税率是( B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基准税率 11、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A)A、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 他人的利益B、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通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C、产品和劳务的成本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D、产品和劳务的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12、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B、交易成本很高C、交易价格很低D、交易价格很高 13、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14、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B)A、马斯格雷夫B、布坎南C、费尔德斯坦D、维克塞尔 15、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A、政府决策B、企业生产决策C、个人消费决策D、劳动者劳动决策 16、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 B )趋势A、不变???B、增长? C、减少??D、无法考察 17、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 )A、公路?? B、国防?? C、政治?? D、资本性投资 18、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C )A、等于一般贴现率B、小于一般贴现率C、大于一般贴现率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 现率的关系

公共经济学在线作业1

公共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1-28 10:23:30 一、单选题 1.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C. 非均衡增长模型 ? D.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 )强。 ?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 B. 保证社会安定 ?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 D. 资源配置的职能 纠错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是()。 ? A. 比例税率 ? B. 累进税率 ? C. 定额税 ? D. 累退税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关税在性质上属于( )。 ? A. 所得税 ? B. 财产税 ? C. 行为税 ? D. 流转税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答案D 解析5. (5分)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 A. 单式预算 ? B. 复式预算 ? C. 零基预算 ? D. 增量预算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6.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D. 非均衡增长模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0.4是“警戒水位”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

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doc

1776年亚当?斯密(C)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C. 《国富论》 (D)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來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D.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关于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分析》中论述的。 D.萨缪尔森 我国预算年度是(A)。 A.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 口 按照(D)分类,政府支岀可分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和资本性预算支出。 D.预算编制方法 社会救济的目标,是维持居民(A)生活水平需要。 A. 最低 (B)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B. 政府性基金 (C)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C. 幅度比例税率 自來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収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的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公共定价法?(A) A. 单一定价法 按照(A)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A. 发行地域 下列属于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的是(ABCD)o A.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C.实证分析与规 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D.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下列属于市场失灵表现的是(A CD)。 A.公共物品 C.信息的不对称性 D.外部效应 下列属于政府失灵表现的是(ABCD)0 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C.政府机构控制能力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与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就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她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与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与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瞧不见的手”与“瞧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与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与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与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就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与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的改革——以各国教育为例 [案例正文] [案例A] 国际视野下政府提供教育公共物品的方式 (一)美国的合同学校与特许学校 美国的私营机构管理公立学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地的学校委员会直接与一个教育管理组织签订合同,由其去管理一所公立学校。这称为合同学校。第二种形式是非直接的合同形式,教育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特许经营实体管理特许学校。 尽管合同学校是由私人管理的,但是学校所有权和投资仍旧属于公共部门。学生进入这类学校不需要支付费用。私营机构通常被引导进去学区内一个最薄弱的学校。私营机构的学校管理或者按照“管理合同”模式,或者按照“操作合同”模式经营学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教学和工作人员的聘请权在当地的学校委员会,并接受教师协会合同管理;后者由私人经营者聘请,待遇和条件都有别于教师协会合同的规定。 (二)菲律宾教育服务合同 菲律宾的教育服务合同计划,是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学生

和教师”计划一系列项目之一。教育服务合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试验项目开始,80年代后期就作为一项永久项目固定下来。教育服务合同是政府与私立学校签订合同,为那些公立高中不足地方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每个学生付给私立学校的费用不能超过在公立高中的费用,达到4000菲律宾元。 “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的资助一般限定于收取低额学费的学校的学生身上,也优先资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是由私立教育资助基金会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管理。该国教育部最近对参与教育服务合同项目的学校进行了资质认证,目的是强调要关注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 2005-2006年,有383000名学校在1800个该项目的私立学校上学,他们获得了教育服务合同计划的补助金。1986-1987年,受资助的学生是4300名,参与学校仅158所。2002-2003年,教育服务合同项目资助了私立高中22%的学生(占全部私立学校学生数的13%)。2005-2006年的教育服务合同预算是150亿菲律宾元,差不多是2003-2004年69亿元的两倍。 (三)英国的地方教育当局职能让渡合同 在英国,当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政绩被英国教育标准办公 室的报告评估为不良时,让渡教育合同可能就会产生。在2002 年4月合同让渡法案(2002年)(可以合同让渡的功能有103项)和合同

2019春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 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A.各级政府 )。 2.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 B.社会公共权力生 )。 3.1776年亚当·斯密( C.《国富论》 )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5.( C.寡头垄断 )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竟争。 6.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量,当其产量和市场份额足以控制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时所产生的垄断属于( B.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 )。 7.( c.对政府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是指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8.( 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是指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9.( D、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协调的有限性 )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不完全能够实现。 10.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人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上述政策选择属于( D.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 11.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以(A.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社会不愿意提供或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 12.按照公共物品的(B.性质)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用品和准公共用品。 13.按照公共物品的 ( A.收益围 )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以及全球性公共物品。 14.关于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D.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分析》中论述的。 15.按照外部效应的( B.最终结果 )分类,可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16.公共选择的基本原理是将( C.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 A.詹姆斯·布坎南 )提出,经过众多学者发展而形成的. 18.我国预算年度是( A.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 19.按照( B.政府职能 )划分,政府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2o.按照( A.经济性质 )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21.按照( C.预算管理体制 )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22.按照( D.预算编制方法 )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和资本性预算支出。 23.在“成本一收益”法中,( C.净现值(NPV))是评价政府支出绩效的关键,将直接决定一个项目是该实施还是放弃。 24.为便于使用,社会贴现率仍然是以( B.一般市场利率 )作为参照标准。 25.社会救济的目标,是维持居民( A.最低 )生活水平需要。 26.政府收人按( A.收入形式 )分类,可分为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 27.( B.政府性基金 )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28.政府收入按( C.财政管理体制 )分类,可以分为中央政府收入、地方收入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得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得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得指标,但就是,比起其她发达国家,美国得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得加剧,慢性疾病、保险与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得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就是,好得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得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得公共养老金体系,但就是与欧洲与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得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得医疗保健费用得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得美国社会造成极大得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得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就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得社会财政与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就是美国,人口老龄化就是21世纪得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就是新世纪人类发展得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就是进入老年社会得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就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就是由于较高得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与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得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就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得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得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得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得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得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得发展,领取退休金与养老金得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得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得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得资本投资与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帕累托最优概念及其实现条件 答:帕累托最优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或者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变得更好,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实现条件:一、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二、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三、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请试述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方式,并对斯蒂格利茨认为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展开分析。 答:政府失灵的表现: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2、政府部门的膨胀。3、低效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工作缺乏竞争;二是缺乏降低成本的内激励,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三是政府机构缺乏监督机制。4、寻租行为, 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1、政府的受委托责任给就业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2、这种受委托责任尤其对关注公平的支出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3、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公共部门里是普遍存在的;4、和政府的强制性紧密相关的可能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5、现今政府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无论对于公共部门里的产权让渡规定和民主进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6、公共部门里产权让渡的其他缺陷对于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会造成进一步的限制;7、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地积极性,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普遍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特征 3、名词解释:公共产品 答:所有的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品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主要特征:1、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消费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收益范围之外。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决定:意识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别人或厂商对其的享用,而且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4、外部性及正负外部性的区分 答:外部性,在私人费用和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不一致。简单地说,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且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 正外部性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或者是指某些产品的社会效益大于其使用价值的现象。负外部性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或者说是指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 5、运用公共产品理论,请分析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搭便车行为产生总体有两方面的原因:1、自然原因,即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需要消费公共产品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这决定了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支付所谓的价格。2、主观原因,即人地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的利己性的表现。 搭便车行为产生产生的影响: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对公共部门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换句话说市场无能力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判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依据,他是指经济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地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人地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在人口众多的群体中,某一成员或几个成员的免费搭车,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可供给量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所以,一个社会的成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免费搭车者问题而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 7、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府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请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理论前提。 答:三大理论前提:1、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是也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2、交易政治学: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处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6、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 性的矫正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请结合教材中学习的基本理论 对政府途径和非政府途径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 思考。 答: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 性的矫正或纠正从政府或非政府上着手。一、政府对外部性的纠 正:1、政府管制,由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因此构 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直接 干预。2、征税或补贴,对产生正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负 的税收——实行价格补贴,就会消除私人边际成本(或收益)与社 会边际成本(或收益)之间的差异,使资源配置重新回到帕累托最 优状态。3、可交易许可证,可以激励公司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 从而降低控污的费用,并最终达到逐渐降低污染程度。二、非政 府对外部性的矫正:1、产权界定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同时交易 成本为零或可以被忽略,那么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 式自行解决。2、组织设计,就社会而言,决定外部效应内在化 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组织集体决定的规则。3、社会道德教育和 舆论监督。 8、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有怎样的影 响作用。(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答: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的影响作 用:1、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设,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职 能转变、分权、授权、强调对社会民众的回应性,以及建立灵活 弹性的服务模式等改革措施的出发点。2、把政治看作相互交易 的市场,这为用成本——收益的效率观念和私人管理的眼光审视 政府奠定了基础。3、政府失败及其纠治;4、对官僚政府的分析。 9、试述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局定于消费 两个投资量。扩大公共支出可以增加社会消费量和投资规模,促 进国民收入增长。公共支出,对政府而言是支出,对社会公众而 言则是收入。消费与投资影响国民收入,公共支出影响消费与投 资,所以,公共支出的扩张与紧缩影响国民收入。2、公共支出 对生产的影响。政府支出的用途之一是消费支出,二是生产支出。 公众收入的用途不外消费和储蓄两方面。政府公共支出的来源是 税收、发行公债和发行通货。如果发行公债所获资金来源于发行 通货,则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社会生产产生不利影 响。3、公共支出对物价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期,生产过剩, 物价下降,政府可增加转移支出、行政支出及政府采购支出,以 促进物价回升;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可增加投资和辅助生产 支出,并同时减少消费性支出,以实现物价稳定。4、公共支出 对社会分配的影响。公共支出对社会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减 少对社会分配不均的现象。5、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公共支 出增加,即一部分人的所的增加,则其消费量增加,消费量增加, 又使国民所得增加。二者互起连锁反应。如果政府支出减少,则 消费量减少,国民所得减少。而且,公共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其 影响消费量的增加或减少,通过乘数作用将数倍于原公共支出增 加或减少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支出性质不同,对消费的影响 也不同。政府支出用于投资,则间接影响消费。且影响程度较小; 政府支出用于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及福利、救济等方面,则会因 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所得,进而增加消费倾向,从而对消费的影响 程度最大。此外,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了高收入者的所得,一般会 增加储蓄倾向,消费倾向增加的程度小;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了低 收入者的所得,则消费倾向加大,储蓄倾向加小,甚至没有增加。 10、简述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 率原则是指税收必须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员优化起促进作用,即税 源的分布、税率的构成及税收额都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 效率。实际上,税收效率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税收应尽可能地 保持“中性”,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主体不发生干预作用。所以通 常把效率原则作为建立“中性”税制的前提之一。2、税收的公 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原则,它要求税收引起私人产出减少而形 成的负担在社会不同成员间公平分配,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 的不同纳税者,在课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准;二是纵向公平 原则,它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以作出同等的效用牺牲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 指税收的设计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 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 11、转移支付制度概念 答: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是作为各级政 府间责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构而存在的。政府间转移 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 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流动,即从上一级财政流向 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或 通过平行流动,即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实 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 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以 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12、比较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的关联与区别。 答:间接规制指有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 施的干预,他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限制约阻碍市场机 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的、能够有效的发挥市场机 制效能的制度。间接规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反垄断法为中心的竞 争促进政策和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信息公开政策,其目的 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依据反垄断、商法、民法等法 律对企业的垄断行为和不公平竞争手段加以限制。这种规制类型 并不多见。 直接规制指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实施的干预,也被 称为狭义的政府规制。它是以防止发生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 外部不经济及其非价值物品有关的在社会经济中不期望出现的 市场结果为目的,并且依据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这 是政府规制的主体类型。 13、分税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财政制度领域中的重要历史 事件,试述这一改革的的主要内容。 答: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 划分。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 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 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 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 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 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 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 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 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 1993年为基期核定。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 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 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在逐步规范化。5、 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14、在公共收入中,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厘定是由哪些要 素所决定的?请作出简要回答。177 答:决定一个国家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一国的 经济体制,2、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一 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是决定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3、 国有资产的结构,在一国国有资产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其内部结 构决定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大小。4、企业税负的大小,5、国家 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分配 比例主要由国家确定。 15、请结合你对中国政府经济功能的理解和思考,谈谈分 税制改革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对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鼓励有自 己的思考,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答:分税制,即是按法律规定,以一定的方法将各个税种的 归属权、管理权、立法权划分给各级政府的一种财税管理体制。 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级包干制”都存 在着诸多弊端,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以来,采取整体 设计、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分税制改革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 育和发展;有利于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有利于促进国 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强化财政的支出约束;有利于依法治税 等一系列的好处。但距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仍有 一段差距,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税种划分不合理税权划分不 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体制上适应性差等等。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还要从下面主要方面着手:1、明确 权责2、规范收入划分:增值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的归属 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归属问题3、合理划分税权:中央需保持相 当的税权集中,高度分权的模式行不通、摒弃传统的税权过度集 中模式,走适度分权的道路、在适度分权的同时,必须整顿规范 地方的收费权。我们应该以战略的目光,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世 界经济及税制发展趋向,超前制度我国税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 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16、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 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 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主要表现在:1、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在公共产品的提供 上存在失灵,具体表现为在国防、市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 育和医疗保健等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的产品,不能像面包、电 冰箱等私用产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有效地生产出来。2、垄 断。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这就是所谓的 自然垄断。3、外部性。指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市 场主体带来正的或负的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费用或没有 获得应得的报酬。4、信息不完全。变现为在交易过程中,交易 双方对于商品质量、性能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出现“信息不 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5、优值品、劣值品。优值品 和劣值品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或规制。6、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市场总供求不稳定,发 生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7、分配问题。在 分配领域中,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 的收入分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