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20200807171609)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20200807171609)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20200807171609)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20200807171609)

美国应急指挥体系简介

美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先进和成熟

的应急管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成了国家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y),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9·11”之后,2003年美国在FEMA的基础上成了国土安全部(DH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重点加强了防恐反恐的职能,形成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总体情况

(一)联邦层面。2004年美国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应急预案NRP(National Response Plan)。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

方法的模板性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NRP则是描述应急机制、指导如何应

急的文件。2008年1月,为更符合和体现其指导性目的,鼓励促进其他具体应急预案的完

善,又将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为国家应急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同年

12月,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根据事件复杂性如影响范围和

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第一级为最严重的事件,

如图1所示。第五级和第四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第三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二级和第一级突发事

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国家层面,由州和/或联邦政府协同处置。美国发布第五号总统令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NIMS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促进各州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一致性。由于

美国实行联邦制,NIMS的执行并不能强制,但是在美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产生的费用主

要由联邦政府承担(一般可达75%以上甚至全部),州一级政府只需承担少量费用,而州政府

要想从联邦政府拿到应急经费,就必须执行NIMS系统规定。

(二)各州层面。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应急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发展也并不平衡,

但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历史灾害较多、综合实力较强的州,往往具备很好的应急能力,机制也比较健全。伊利诺州(Illinois)是美国应急管理工作开展较为突出

的州,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都很健全,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州。

以伊州为例,伊州政府所在地为春田,最大的城市是芝加哥。1992年,伊州正式成立应急管理局(IEMA,Illinois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其后各级政府设应急管理办公室(Emergency Management Office),它们直接归州、县、市长管理,直接向州、县、市

长汇报,并公布了法案规定应急办的协调职责。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下设24小时值守中心和应急运行中心EOC(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具体负责日常运行和应急工作。州应

急运行中心SEOC(State EOC)设在春田,牵头负责紧急报告以及救援力量和应急资源的调度。

它是全美第一个在国土安全部基金支持下建成的指挥中心,具有专门指挥大楼,内设中央指挥厅和若干功能室,为各应急职能部门都预留位置。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

应对时,州各部门派代表在应急指挥厅内进行资源调度指挥,SEOC的人员进行有关协调工作。

二、标准化应急指挥体系

(一)基本概念。在美国应急管理体系NIMS中,标准的应急指挥体系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下简称“ICS”)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S是一个实施应急指挥的工具,具有标准化、弹性化的结构,即不论事件大小、事件类型,还是事前计划、事发应对都可以

普遍适用。起初ICS的思想源于美国军方指挥方法,在19世纪70年代后由加州一些应急组织进行了改良,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成为美国应急管理中采用的标准指挥体系。

在ICS中,规定了应急的角色、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术语和实际操作的表格等,

使应急指挥过程明确、有序、高效。在其组织结构中,设一名指挥员,并将指挥组织划分为

指挥成员和参谋成员,其构成如图2所示。在ICS中,对各个部门职责和职位职责都进行了

明确的规定。例如,指挥员(IC,Incident Commander)的职责为管理整个事件应急过程,保

证应急行动安全,沟通协调各涉及机构,评估各部门需求,设定应急目标,编制批准行动方案。

指挥成员主要用于协助指挥员,主要包括三个职位。

(1)公众信息官。负责公众沟通和媒体信息发布,保持与计划部和有关机构的沟通联系,搜集整理事件有关的准确、详细的信息。

(2)安全官。负责安全监控与评估,确保应急行动和应急人员安全,有权终止不安全的

应急行动。

(3)联络官。负责与涉及的外界各部门、机构、私人组织的联络协调。

参谋成员负责应急过程涉及的功能职责,主要由四个部组成。

(1)处置部。负责指挥、协调战术层面应急行动,考虑相对短期的应急行动,往往使用

了最多的应急资源。

(2)计划部。负责态势监控、预测分析、资源跟踪、计划方案制定,考虑相对中长期的

应急行动,制定人员轮换计划以及与专家的沟通。

(3)后勤部。负责应急队伍的通信保障、食品医疗保障、设施补给和交通运输保障。

(4)财政/行政部。负责监控应急过程产生的人力、物力费用,管理采购过程。

最近,根据突发事件对信息情报的需求,又增加了情报信息部门,既可以单独作为一

个部门,也可以列在“计划部门”下作为一个处。

这样,按照NIMS的规定,在应急时,首先就要根据ICS的要求成立应急指挥的有关组织,建立指挥链。为适应突发事件的复杂性,ICS的组织机构具有扩展性和弹性,各部还可以向下又可细分“分部”、“分区(地域上)/组(功能上)”、“小队”等层次,从而构成从指挥者到基层应急队的组织体系结构。

为保证计划方案的顺利制定,ICS中还规定了计划制定和不断修订、推进需要经过的程序,称为计划“P模型”。它形象地包含了应急初始阶段和循环推进阶段,通过一轮轮的情

况通报和会商沟通,制定完善阶段行动方案,开展应急行动。

(二)联合指挥机制。ICS中一个重要机制是“联合指挥(UC,Unified Command)”,当

事件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辖区时,为更好的协调应急资源和行动,需要采用联合指挥的方式。

当需要进行联合指挥时,指挥体系各个组织可以由多个政府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有多个部门

人员的进行联合指挥(可设一名联合指挥员)。这种联合指挥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应急指挥的

协调性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形成了统一的指挥机构;二是实现了统一

目标和协同工作;三是利于统筹考虑应急计划;四是共同使用计划、后勤、财政行政等部门;五是协调应急资源的调度。例如,当事件涉及A、B、C三个地域(或部门)时,实施联合指挥

的ICS组织结构将如图3所示。

此外,根据事件复杂程度的不同,在地域上复杂性较高时,还可以采取“区域指挥”

的概念,在几个地方的指挥员上层设区域指挥员,协调该区的应急指挥工作。

(三)政府应急办、州长与指挥员的关系。值得指出的是,ICS是一个主要面向现场应急

的应急指挥体系,指挥员负责组织应急活动,但并不负责政策层面和全局性重大策略的制定。

比如在州一级,指挥员上层还有应急运行中心EOC(应急办)和政策层(州长及高级幕僚)。换句话说,指挥员及向下的指挥体系部分偏重应急的前方工作,须向后方的应急运行中心EOC 报告有关情况和现场信息;应急运行中心EOC一般情况下,对应ICS的组织结构也设置相应

人员,在应急组织上形成与现场的映射关系,为前方提供各类协调和资源支持,并将重要事项提请政策层决策。无论是应急运行中心还是指挥员都必须遵循政策层的原则目标,并形成执行方案、具体实施。

三、专业应急队伍及其培训

(一)专业应急队伍。美国应急队伍包括应急管理队IMT(Incident Management Team)

和应急救援队(如消防队、城市搜救队和医疗队等),并根据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也分为五级,

具备不同的应急能力。美国应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专业应急”,即应急管理中各个角色必

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而政府的领导层主要进行政策、策略以及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应急管理队IMT、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应急能力,可以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政府对应急

管理队的各个职位、各个级别都设定了相应的培训要求和考核、资格认定机制。美国应急管理规定第三级及以上的突发事件应急需要相应的应急管理队进行指挥。因此,政府专门建立应急管理队,并按照ICS组织结构设置其中的职位,发生突发事件时部署到各级应急指挥岗

位。

伊州应急管理队(第三级)直接归伊州应急管理局调派,人员主要由政府应急相关部门

雇员和其他机构人员构成,按照NIMS和ICS的原则接受培训和开展应急工作,并有5年以上应急工作经验。应急管理队成员平时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伊州应

急管理办公室根据需要把应急管理队的有关成员部署到各级政府的应急组织和事件现场,协助各级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开展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提高事发当地政府的应急能力。此时,应急管理队为政府工作,政府临时将应急管理队中非政府雇员视为政府雇员支付报酬。

美国各类应急救援主要由消防队伍来承担,消防队伍中一般分为火灾、危化品、地震救援等不同功能小组。伊州目前有39个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级别不同,分别归当地政府或者州政

府调遣。

(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深入县、市。美国要求应急各类岗位应由专业、称职的人员来

担任,因此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培训,联邦政府每年为此投入大量经费(约六、七千万美元)。培训机构遍布全美,在联邦政府设立国家应急管理学院EMI(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在各州政府和一些县都设有应急管理学院,主要经费来源于联邦

政府(国土安全部)和州政府。

伊利诺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伊州应急管理学院)是伊州法定的应急管理培训机构,

也是全美最大的州一级应急管理培训机构。该中心主要依据NIMS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用以推动NIMS和ICS的执行,目前已有17门纳入美国国土安全部培训体系的课程。该中心在全州建立了拥有500名实地应急经验的兼职教员的教学网络,其教师包括学院高级培训教

员和来源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每年培训达9000人次。在过去的8年中,该中心已经先后创办了25个区域性培训中心,其中包括全美第二大专业消防局——芝加哥

消防局(芝加哥消防学院)。培训的应急人员涉及面非常广,既包括所有刚进入应急管理领域

的人员,也包括高级应急管理人员。

除了应急管理的理论教学外,伊州应急管理学院也承担了实际处置操作的培训工作,

拥有火灾、危化品、地震搜救、交通救援、医疗急救、反恐防恐等各类培训设施和大型装置。

培训形式一般包括课堂讲授、模拟演练、实际操作和真实应急过程中考核等几个方面。根据受训人员在应急中所担任的职责不同,培训要求和课程设置也不同。例如,一个第三级(州

一级)应急管理队中应急指挥员(Incident commander)需要经过专门指挥员课程培训,要求

至少3年时间参加培训,并经过若干次现场实际应急或模拟演练的考核,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应急指挥员可能需要3至10年培训和若干实际应急经验。

四、结语

天灾难逃,人祸或可免。2008年,我国经历了太多磨难,无论在管理机制和科技研究

上都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更多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应急指挥机制还不完善甚至有些方

面还很欠缺。各级政府应急办成立的时间也不长,如何对应急指挥中各类角色进行合理分工

与定位,加强应急指挥工作的协调性,提高指挥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都还需要继续探索与提高。长久以来,我国专业应急处置主要依靠部门,而很难说某一部门具有综合的应急管理和

应急指挥能力,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的应急机制、提高各级应急办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

应急处置、指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根据国情,借鉴美国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和

应急管理队伍培训、资格认定体系,建立适合我国的应急指挥机制和培训体系,将对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涛,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技术和应

急管理。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交流访问,从事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_李雪峰

2013?2 51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李雪峰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作者简介] 李雪峰,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摘要] 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 扎实,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 应急管理规程体系 ;顶层设计;设想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或规范文件体系,是政府颁布的战略、框架、指南、手册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完善的规程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9?11事件以后,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以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等为核心的应急管理规程体 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推动全国各地采用上述规程和应用工具。2011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应急 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其主旨是以全社会应急 应急管理 DOI:10.14150/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2436102.html,ki.1674-7453.2013.02.009

2013?2 52 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重新梳理有关规程(有400多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政府的上述工作的长处是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扎实,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其不足是有关文件过于繁琐,有的文件变化过于频繁,使得地方难以适应。本文将重点探讨其规程体系建设的长处,并借鉴其做法,提出我国建设应急管理规程体系的思路。 一、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以政治要求为起点 无论是9?11后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还是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规程体系建设,都是以总统政策令为起点的。 2003年,小布什总统签署《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要求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紧接着,《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对于加强全国应急准备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两个总统令为规范和整合全美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1年,鉴于美国安全形势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奥巴马总统颁布《第8号总统政策令》,明确提出要重构全国应急准备规程体系。在这一政策令中,较以往更加突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二)以能力建设为目标 美国注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于2007年颁布了《目标能力表》。表中提出37项核心能力,供风险评估、计划、培训、演练、工作评估等使用。这些能力分为5类。 通用能力:规划、沟通、社区备灾和参与、风险管理、情报和信息共享与传播; 预防(恐怖主义)领域能力:信息收集与识 别指标和警告、情报分析和生产、反恐调查和法律措施、CBRNE(化学、生物、辐射、核和加强型常规武器)检测; 保护领域能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粮食、农业安全和保护、流行病学监测和调查、实验室测试; 响应领域的能力:现场突发事件管理、紧急行动中心管理、关键资源物流和分配、志愿者管理和捐款、响应者的安全和健康、应急公众安全、动物疾病紧急支援、环境健康事宜、爆炸装置响应行动、火灾事件响应支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危险材料响应与去污、公民疏散和临时安置、隔离与检疫、搜索和救援(陆上)、应急公共信息和警告、人员应急分流和入院前急救、民众照顾(住所、饮食和相关服务)、遗体管理、医疗需求激增的应对、医疗用品管理和分配、大规模预防; 恢复领域能力:建筑物损伤评估、生命线修复、经济和社会复苏。 《目标能力表》对每一项能力都有数十页描述,整个文本达588页。其中,针对每项能力都详细描述了其定义、产出、与《全国响应框架》中相关功能的关系、对完成相关任务的贡献、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流程图等。 2011年,在《第8号总统政策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新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应急准备目标》,其中又提出了与前述27项能力大同小异的31项应急管理能力目标。 (三)以机制建设为核心 2004年,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该文件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权威地阐述全美应急管理机制的规程。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文件更是日益成为全国通用的指挥体系标准。此外,《全国响应框架》则具体规定了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联邦层面的响应机制。 2011年,为了加强应急准备工作,《第8号总统政策令》把应急准备工作重新定义为5个方面:预防、保护、减除、响应、恢复,并要求针对每 应急管理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

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页脚内容1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 页脚内容2

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与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与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从伊利诺州看美国应急指挥体系和培训情况 发布时间: 2009-03-27 15:06:00 来源: SRC-3061 109 美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署(P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9·11”之后,2003年美国在FEMA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重点加强了防恐反恐的职能,形成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总体情况 (一)联邦层面。2004年美国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应急预案NRP(National Response Plan)。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NRP则是描述应急机制、指导如何应急的文件。2008年1月,为更符合和体现其指导性目的,鼓励促进其他具体应急预案的完善,又将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为国家应急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同年12月,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根据事件复杂性如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第一级为最严重的事件,如图1所示。第五级和第四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第三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二级和第一级突发事例: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国家层面,由州和/或联邦政府协同处置。美国发布第五号总统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NIMS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促进各州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一致性。由于美国实行联邦制,NIMS的执行并不能强制,但是在美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产生的费用主要由联邦政府承担(一般可达75%以上甚至全部),州一级政府只需承担少量费用,而州政府要想从联邦政府拿到应急经费,就必须执行NIMS系统规定。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为了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体系管理体系》和防人身伤亡、火灾、防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各施工单位应根据本体系要求和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基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强突发事件应急防范能力。 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有关规定,处置基建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努力减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项目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 第二条项目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小组成员由综合管理部、秩序维护部、工程机电维修部、环境事务部、客服部主要负责人组成。项目应急委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落实国家、及本项目部的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接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小组的领导; (三)接受上级应急管理小组对突发事件抢险与应急处理有效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四)组织项目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 (五)指挥、协调项目部应急准备、应急相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六)发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命令; (七)通报突发事件抢险及应急处理进展情况; (八)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组成突发事件调查组进行调查,并对突发事件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九)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制订反突发事件措施计划,通报项目部各部门吸取教训,防止突发事件重复发生。 第三条项目部应急管理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一)处理项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 设扫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785-71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xx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文件————————————————————★———————————————————— 应急救援分级指挥职责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事故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应急响应的不同,将突发事故分为三个等级:一般事故、一级事故、二级事故,按照不同的等级,成立相应的分级指挥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指挥地点:事故发生所在部门、车间 指挥:车间主任全权负责进行指挥调度、车间副主任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程序,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开展抢救工作; 2、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确保事态在可控状态下进行; 3、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4、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一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部地点:设在生产调度室 总指挥:生产部长全权负责、安全部长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实施事故紧急救援预案; 2、负责现场的人员配备、物资供应、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的岗位部署; 4、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5、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成员:各车间主任,负责落实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具体如下: 1、积极实施指挥部下达的应急指令; 2、积极提供本车间可利用的救援物资; 3、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展开救援工作; 4、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避免人员伤亡、事态进一步蔓延。

维修、电工:为现场突击力量,要确保救援工作有效展开。 1、负责保障救护所需设备的及时到位; 2、负责切断尚有危险隐患区域的电气设施; 3、救援工作结束后,及时抢修损坏,尽快使之恢复使用; 各车间救援小组:由车间主任根据指挥部意见,抽调各自车间的骨干力量,积极执行车间主任发布的救援指令; 医疗组:负责现场伤员的转移及紧急救治工作。 (3)二级重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董事长全权负责、总经理协助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6、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 7、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统计; 9、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 2012.12.01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姜平(1962 ),男,江苏海门人,中外领导科学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从事领导科学和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总第159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11General No 159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姜 平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实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应对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1)02-0138-05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课题的提出 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应对各种危机、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多、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跨国重大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传播频繁出现。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高度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危机和突发事件显得越来越复杂。应对这种高度复合化的危机和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才能奏效。过去那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零打碎敲 式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二是高度叠加化的特点和趋势。往往是一系列危机和 突发事件累积以后一起爆发,各种重特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则很难应对。三是高度非常规化特点和趋势。一些历史 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危机和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原有的各种应急管理预防、决策、处置、善后等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只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防控、应对和善后体系,处置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处置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应对处置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仅2010年就发生各种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300多万件,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 元,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超过国防开支。[1] 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各种灾害、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 非典 疫情以后,中国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在全力应对各类重特 138

现场应急指挥系统介绍

调度指挥概念率先由美国提出,建立在美国的整体作战指挥体系下,以 C4ISR为指导建设思想,C4ISR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进步,调度指挥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C4ISR综合指挥平台。 但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这套指挥调度系统的体系架构过于庞大,所要融合与集成的资源非常繁多。更加突出大型的调度应用,对于小型化任务的现场指挥显得异常臃肿。 现场指挥和前址指挥概念应运而生,通过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将指挥现场向更前方推进,可以更好的了解现场真实情况,指挥员更贴近现场,对指挥命令的传达更迅速更准确。 现场指挥基于现场环境设计,前址指挥部一般设在距离任务地点5公理内,作战人员一般在100人以内。这一场景主要解决现场人员与前址指挥部的通信指挥和调度问题。可以有效掌握每一位现场人员情况。现场指挥单元通过统一的通信链路与后方指挥中心进行联系。可以随时保持指挥体系的正常运行。 比如,有100名人员需要前往恶劣环境下执行任务,以往大型指挥系统要掌握100名人员的情况并将指令下发给100人,可能需要为100人配置卫星电话资源。但这使得成本的投入极高,并且在真正管理与调度时变得繁琐。如采用现场指挥系统。只须部署现场指挥平台,可以通过1部卫星电话将100名人员的对讲机接入到指挥平台,后方指挥平台可随时掌握现场人员情况,并可以随时直接发出指令。同时,在现场情况下,现场指挥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指挥系统进行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系统突出现场化,小型化,甚至可以做到人员便携。通过现场人员背负就可以快速展开,甚至移动展开,将现场所有通信手段进行融合互通。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进行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制式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可以接入不同制式的现场对讲机、公网对讲机、音箱系统、卫星电话等。可以由人员携带也可以部署在指挥车上,可快速展开内部通信系统,搭建临时指挥所。这些都是一套完善的现场指挥系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另外现场指挥系统要具备简单易用,小巧轻便的特点。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文档

1.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也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易发期。虽然,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了公共安全工作,但部分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要从根本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般情况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等级的事故(事件),市、县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处置较大和一般级别的事故(事件)。对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应急管理一般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等方面。.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惟一手段。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经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它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

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经历了2003 年非典、2008 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 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 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002 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很不安宁的多地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接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根据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内民主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 世界, 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2003年春,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是一个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美国防灾的法制体系 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体系建设都是比较规范和完善的,在灾害管理方面亦然。据统计,美国先后制定了上百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且经常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全国紧急状态法》是美国最基本的灾害管理总体法案,其对紧急状态的过程、期限以及权力,都有详细规定,除对政府功能有明确的定位之外,其对公共部门如警察、消防、气象、医疗和军方也作了具体的规范。除《全国紧急状态法》总体法案外,美国还有地震、洪灾、建筑物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专项法案。“9·1l”之后,又有了《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航空运输安全法》、《国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从而形成了一个体系。通过法律,既规范了政府和公共部门在危机中的职能,又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和职能机构的正常运转[6]。 2 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机构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三级反应机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是联邦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协调决策机构,美国政府紧急事务管理实行的是总统领导下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指挥协调的体制[7]。FEMA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应急管理指导与支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免遭破坏。可以说,FEMA是目前美国危机应对机制中的核心机构。此外,它还负责联邦突发事件警报系统,联邦大坝安全计划与其它一些联邦灾害援助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地方制订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防备计划;负责管理自然灾害与核灾害警报系统,实施减轻重大恶性事件后果的防备计划。 3 美国灾害管理特点 美国灾害管理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 (1)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 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事故应急 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 撤离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 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测量确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 质及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清事故原因,评 估危害程度等。 应急准备与响应作为体系十七个主要要素之一,在体系要求来看,组织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 都有可能发生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组织应建立应急准备的措施, 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由于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 财产损失。 应急管理。尽管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的应 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是对事故的 全过程处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

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来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备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准备。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施)、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文档

1.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也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易发期。虽然,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了公共安全工作,但部分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要从根本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般情况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等级的事故(事件),市、县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处置较大和一般级别的事故(事件)。对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应急管理一般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应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成果简介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最终成果 简介 2011年11月30日16:15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以南京大学童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06&ZD025)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与政策》,已通过结项,近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成果的特色之一是通过理论梳理和理论创新,构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风险灾害危机分析框架。灾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长期的灾害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传统及其相应的三个核心概念:“工程-技术”分析传统与“灾害”概念;“组织-制度”分析传统与“危机”概念;“政治-社会”分析传统与“风险”概念。随着灾害类型的增多,传统的灾害概念需要扩展至“突发事件”。在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突发事件、危机三大核心概念所指涉的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公共性的层面上,风险是指一种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其本质是一种未发生的可能性;危机则是指某种损失所引发的政治、社会后果,其本质是一种已发生的事实。因此,风险在前,危机居后,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造成危机后果的根本原因是风险。突发事件则是对灾害的抽象和扩展,将风险与危机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显性化。据此可建立起“风险-突发事件(灾害)-危机”的全过程分析框架。与此分析框架相对应的是“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对体系。 该成果的特色之二是通过四项有代表性的经验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风险预警逻辑与应急管理政策实践。 (1)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演化的研究。“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和“无

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

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 自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的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应对危机的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式危机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危机全过程管理。危机管理体制从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害过渡到综合协调的危机管理,从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过渡到政府专门办事机构的协调。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一个依托于政府办公厅(室)的应急办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危机管理的新体制初步确立。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1.指挥部与同级的应急办之间的职责没有划清、关系没有理顺议事协调机构同办事机构职责重叠,关系不顺的问题在危机处置和常态工作中都有发生。以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控指挥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国务院应急办)为例:一是在危机处置过程中,按照中编办的批复,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等工作。”可见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是明确界定的,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其处置权利有限定,须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而防控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有“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危机关头履行著临场指挥处置的职责。防控指挥部的总指挥是国务院副总理,防控指挥部等10个议事协调机构实际上也履行著“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二是在常态工作中,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防控指挥部的任务也包括“对各地防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随著应急办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这种职责上的冲突可能会日渐显露。 2.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不足一是常态协调的权威性不足。在危机发生期间,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议事协调机构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特别是指挥部)的协调能力是强的。但是“指挥部”不是常设机构,只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被启动,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储备等工作。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在没有严重灾情的平常年份,某自然灾害专项指挥部一年只开一两次会议,日常业务由设在某部委的办公室负责。二是同级协调的权威性不足。现行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