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建设

随着现代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构成愈来愈趋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针对教育新形势,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我校认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合力,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良好教育途径。

(一)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是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使得教育的功能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因此,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一个现代教育功能观呢?从现代青少年的实际状况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早的接触到成人化的世界,生活的范围不再是学校家庭简单的交叉,而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从宏观系统看,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从中观系统看有社区的影响:从微观系统看有家庭的影响。因此,

顺应时代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的教育观应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其二,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三,关注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教育功能观。”从以上现代教育功能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现解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应试的天才,而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目前教育工作要在一个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就意味着学校从上到下各阶层都要转变旧有的单一学校教育观念,形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大环境网络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的目标、要求,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认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明确立足实际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从上述的论述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步向社会扩展。因此,必然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主体作用。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传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普及,因此学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越来越大。学校承担了过去由家庭完成的大部分教育功能,成为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少年儿童而言,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整个青少

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从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锻炼了健康的体魄。因此,学校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尤为重要。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初影响就是家庭影响。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人的基本特点。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刘湘云教授经过两年对128名“健优儿童”及128名一般化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研究调查后指出,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成长的基地。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发展阶段,都要加入许多群体组织。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种以人的性格等情感、心理的基础的交往,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是健康的,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比如几个喜欢制作小发明的孩子形成的兴趣小组。反之,会有消极影响,例如一些沉迷于电子游戏厅的孩子形成的小集团。同时由于儿童身心都成熟,一般不易摆脱这种影响,对其成长影响较大。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

的,即可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抵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加深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加强与社会、家庭的配合,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地处农村的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家长的文化层次也较低。由于我们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有意识的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尽力延伸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社会的空间,开展活动,让他们尽可能的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缩小与市、镇面学生的距离;同时努力做好家长的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和联系,第一手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抓好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教育,齐心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切实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会结合的教育网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使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较深入的了解到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注重全面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的思想实际,多渠道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形成网络式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指向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体系的作用,自觉把教育教学活动放置于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之中来考虑,不断完善学校的自身管理,提高教育管理

与教学水平。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1]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1]

花梨镇中学建立学校、家庭和社 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点:1、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2、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德育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单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而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我校正是抓住了这些原因,率先构建起了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更好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下内容就简单地给大家阐述一下我校的德育工作网络。 首先,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肩上的“担子”也是最重的,因此,我校建立了多种德育工作机构和队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之间能极大地增进了解,解决日常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依靠和支持学校,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谋划未来。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有部分同学是来自外省的,因此,让老师到每个家庭里面去家访是显得不太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领导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电话家访”这样一个方法,要求每个班主任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期中考试后等等,要给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打去电话,进行一个电话家访,向家长汇报一下其子女在校时的表现,以及向其家长了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家长和老师都对自己的子女和学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家访也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多样的形式才有利于交流。我校特色家长会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一种特殊的“家访”。在学生专业技能、才艺展示中让家长全面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同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这样也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与学校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对家访也比较认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受人重视已经习以为常,混个毕业证的想法也见怪不怪。最初不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还有家访,又不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最怕老师告状,所以强烈反对。但没有想到老师的家访,没有单独批评,还有表扬和鼓励。还有那次才艺展示的家长会,让父母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风采,他们感动得流泪了,自己也第一次相信自己也可以是个有才能的人,家访还使别的好多同学有了较多变化。家庭贫困的某同学,通过家访得到学校的资助,他安心地学习了;那不讲道理,爱顶撞老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图 学校 家庭社会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探讨随着现代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构成愈来愈趋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针对教育新形势,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经过研究和实践,我校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合力,现将有关探讨略述于下。 一、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向社会扩展。因此,必然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作用。学校承担了过去由家庭完成的大部分教育功能,成为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于一个现代的少年儿童而言,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整个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从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锻炼了体魄。因此,学校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尤为重要。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

初影响就是家庭。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人的基本特点。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刘湘云教授经过两年对128名"健优儿童"及128名一般化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研究调查后指出,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成长的基地。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加入许多群体。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是健康的,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比如几个喜欢制作小发明的孩子形成的兴趣小组。反之,会有消极影响,例如一些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形成的小集团。同时由于儿童身心都未成熟,一般不易摆脱这种影响,对其成长影响较大。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即可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抵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地处农村的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家长的文化层次也较低。由于我们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有意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方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方案 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广阔的社会。有资料显示,我们学校4小时的正面教育不如社会1小时的反教育。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才能保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真正落实。就此,我结合学校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家长是重点。 在农村,家庭教育是个“薄弱”环节。搞好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家长要 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 家庭教育在三者协调与配合中应有的职能。因此,我校向家长提了几点建议: 1、家长定期与学校交流学生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2、家长应充分支持并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 3、家长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应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4、学校密切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我校还不断采取主动措施,认真做好家与校的联系工作,如定期 做好家访工作,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此外,为了增进家长对学校 的了解,我们充分地利用校刊的窗口作用,及时、准确地把校内的新事件、 新现象传达给家长。本学年,我校还建议家长以书信形式,给学校的各项工 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活动提高 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们也学习了不少科学 适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社会是难点。 正如胡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指,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协调与配合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积极协调宣传、科教、文化、公安、体育、卫生等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切实保证 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家长学校“三位一体”制度汇编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制度 为使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我校决定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社会参与,优化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制订“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 1、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小组。由社会、家长共建单位参加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各班选派5—7名家长组成班级家长学校,并推选一名家长为校级家长学校成员,组成两级家长学校。 2、学校每学期邀请校级家长学校成员和三结合领导小组来校开会。研究学校计划和总结及假期计划。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3、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开放课,征求家长意见,共同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4、班级家长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5、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学育儿、家庭教育的指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家长们的素质。 6、请有经验的家长给学生、教师和家长讲课,共同办好学校。 7、建立评选优秀家长的制度。宣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好人好事,树立全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风气。 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一、为切实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制定工作制度。 二、家长学校要做到“三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家长学校要做到:有学校委员会及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有活动经费、有教室、有计划、有教材、有考核、有工作制度、有总结。 四、定期开设课程、开展活动。家长学校及时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建议,学校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及问题给予解决。 五、“家长学校”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讲1~2个专题。 六、教师必须对每名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认真做好家访记录。

七、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区活动,邀请家长积极配合、参与活动。 八、家长学校每学期做好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 家长学校校长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上级创办家长学校的指示,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2、负责组建家长学校组织网络,聘任好教务主任、教师、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给他们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定期召开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家长学校重大问题,建设一个团结、服务、实干、高效的领导班子。 4、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确定家长学校目标,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重大改革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5、经常了解家长的思想学习情况,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教沟通的新局面。 6、负责开展教师、辅导员和家长的考核评估工作,评比出文明班级、优秀教师和优秀家长。 7、自觉接受县关工委的监督,征求对家长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意见。 8、负责处理与社区等单位的协作关系,争取社会力量,共同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副校长职责 1、协助校长做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2、制定家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检查、督促、执行。 3、制定教学计划,协调各项工作,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4、督促、检查教育教学活动。 5、成立家长委员会,按《章程》发挥全体委员的作用。 6、负责年度的家长学校检查、考核、评比、总结工作。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西外小学始建于1952年中,现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城西。地处县城商贸繁华、交通汇集之要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有教学班28个,其中小学部22个班和幼儿学前部6个教学班,小学1310人,幼儿学前班部395人,全校学生近1700人,是城区首间集幼儿、学前、小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以及每班的电子白板等。学校教师年富力强,现有教职工61人,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4%,中级职称教师人占54%。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教师20多人次人,有省骨干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县骨干教师8人,县课改中心组成员3人,校级骨干教师12人,县兼职教研员2人,师资群体专业化、骨干化,整体素质高,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配备。校园环境优美,别看学校场地狭小,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坚持“质量求生存,科研求发展,形象求效益”的办学方向,坚持“主动发展、厚实内涵、特色彰显、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文明和谐、崇德尚学,追求成功!的校风;博学善教、乐业爱生、协作奉献的教风”已成为西外小学师生的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荣获“是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县首批“最佳文明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县语言规范合格学校”,“泸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我们在学习中认识提高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学观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学观 初二李迎群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了更好地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确立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育人的新育人观念,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提高确立“三位一体”教学观的认识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育人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担负着引导学生、诱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现代教育及素质教育对学生及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教师单个教育难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育人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座谈会、开放家长听课周、家校联系会等形式,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确立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2、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在家庭生活中,子女都会看到,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是自己生存和生活的依赖者。在社会生活中,家长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一切,子女在同家长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都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了解。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应该得到子女的尊重和信任。家长越是有权威,对于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具有可接受性,教育的效果就越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和前提。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可以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限制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网络的措施 随着现代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构成愈来愈趋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我校认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合力,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良好教育途径。 (一)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是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使得教育的功能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因此,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一个现代教育功能观呢?从现代青少年的实际状况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早的接触到成人化的世界,生活的范围不再是学校家庭简单的交叉,而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从宏观系统看,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从中观系统看有社区的影响:从微观系统看有 家庭的影响。因此,顺应时代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认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 面的作用,明确立足实际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从上述的论述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步向社会扩展。因此,必然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学校可以有意 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 主体作用。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传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学 校越来越普及,因此学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越来越大。学校承 担了过去由家庭完成的大部分教育功能,成为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 要场所。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少年儿童而言,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 织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孩子 从出生到整个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从中掌握了知识 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锻炼了健康的体魄。因此,学校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尤 为重要。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

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工作总结 宁江区实验中学 近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学校本身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要求学校应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家长。而现行的学校制度所产生的体制性越位、错位和缺位已经成为中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依附走向自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要障碍。突出表现在学校办学中与家庭、社会环境互动不够,由此导致学校管理中缺少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根据现代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努力将社区和家庭纳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框架之中,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机制。 一、初步构建了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校与家庭、社区共同建立一个教育伙伴关系,积极介入学生家庭和社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扭转不良的家庭和社区文化。 1、筹建学习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我校积举办校园读书节,成立“教科研中心组”,启动教师发展论坛,组建学生文学社团,通过经常举办报告会、学术交流研讨和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使我校成为学习型学校,并借此发挥辐射作用,让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从中感受书香校园的学习氛围,最终带动书香家庭、学习型社区的建立。同时我们还注重科教结合,专群结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与社区合作研究,利用社区传统资源开展培

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我校作为社区教育的基地之一,积极参与了社区环境污染及保护工作。 2、发挥学校功能,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庭教育伴随孩子到成年,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定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配合得好,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大大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家庭教育由于受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所形成的教养、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并不得法,或者说并不成功。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进行系统的指导,着重加强对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培训,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使家庭教育得以科学而有效的实施,才能对学校教育起到有力的配合作用。为此,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家长重点学习相关实施内容,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为家长服务,给家长充电”为宗旨,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保障,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对家庭教育实施必要的指导。在家长学校中,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家庭教育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出发安排内容,除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方法讲授外,还请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经验,提出家教

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体系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校教育孤位、社会教育错位、家庭教育缺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还需建设。 一、学校教育孤位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教育显得很孤立,主要表现在: 1、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是不够充分的。尤其是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对教育应有的投入、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教育的重视、支持。他们常常表现出对教育指责的多,关心的少。 2、许多家长也对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孩子行为有偏差,认为是学校没有教好,有的甚至认为是被学校教坏了。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3、就学校本身而言,管理者往往将学校定位为一个“小社会”,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往自己头上加,缺少与社会、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封闭式教学、军事化管理等模式,在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学校与社会、家庭更加孤立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够,家庭教育的作用也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二、社会教育错位 从目前社会环境来看,存在着两多两少: 一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多,包括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洗头房、美容店、城市“牛皮癣”、淫秽光盘、淫秽图书、学生彩票、非法饮食摊点等等。

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

第八课文明社区家家奉献 第二框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庭生活离不开社区,社区能为家庭排忧解难,社区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式的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交流和演示,了解社区组织为家庭生活提供的各种服务,体验社区生活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与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深入调查了解社区组织与家庭、学校的关系中,领悟到在社区生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增强社区意识,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在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家庭生活离不开社区。 2、难点:社区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课前准备: 1.分小组调查、参观走访自己所在社区为家庭提供的一些服务情况。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的一些有效措施和典型事例,并整理交流。 2.学生收集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照片。 3.采访自己所在社区的“名人”,用多种形式把采访结果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过程: 【板书:第八课第二框社区与家庭、学校的关系】 师:由请我们今天的主播。掌声欢迎。 生:【PPT】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播**。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则来自江桥镇杨柳社区的小故事。每当走进杨柳社区“阿拉一家人”睦邻点,总会让人倍感温馨与快乐。编织毛衣、做粽子,游戏、旅游等活动是这个睦邻点的固定节目。【PPT】通过睦邻点,闲暇的居民不再寂寞、志同道合的邻居有了伴、同龄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邻里之间同欢乐共和谐,成为一个大家庭。一年来,睦邻点的居民除了经常聚在一起聊家常外,每天还参与棋艺、读书看报等活动,社区还组织他们参加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 【PPT】比如春节刚过,睦邻点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老老少少63人积极参与“弄堂游戏大比拼”。造房子、抽陀螺等弄堂游戏让大家找到了久违的童年乐趣,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 【PPT】每年的元宵佳节,杨柳社区与江桥消防中队一起开展元宵活动。而“阿拉一家人”睦邻点的退休阿姨们则成了社区代表,每年都带着新鲜的肉馅和面粉,来到消防中队,与他们一起包汤圆,让战士们感受节日的温暖。经过一年多的努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证实,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同心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三者的协作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德育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小学德育教育模式 通过实践证明,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给小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但是从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探讨“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旧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升学质量,教育的重点也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升学的影响似乎并不大,所以一些小学认为,德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小学仅仅安排少量的德育教育课时。这些小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1]。目前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而人才在竞争过程中除了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外,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日常的小学教育中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形成的。但由于一些小学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谈话式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主流形式,所以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那就是德育教育的形式过于传统和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教学形式的深刻影响,老师一般都采用谈话式教育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谈话式教育并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深入的情感共

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

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8-05-22T15:52:27.09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作者:吴恩波[导读]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机制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初级中学 256206 【摘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净化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机制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关键词】:要涵、基本途径、联系 一、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要涵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故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依托和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社区是学生活动的天地,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必要补充。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教育网络的基本途径 2.1发挥学校功能,指导家庭教育 应该说,在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中,由于教育部门的职能以及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目标、任务,学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学校应该主动指导家庭开展教育工作,并积极与家庭沟通,促进学生成长。具体方法有: 1、组织家访或开家长会。每一个学年的开始或结束,学校布置家访任务,由班主任落实本班任课教师家访的人数,让每一个教师都走进学生家庭。家 2、家校联系的形式很多,除了传统的家访、家长会外,还有给家长的一封信、通知、喜报、亲情卡等书面联系,或电话和微信联系,或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利用互联网进行邮件联系以及开放式的留言板交流等方式。 3、家校联系中,还应注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委员会成员通报学校办学情况,听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2开发社区资源,拓展学校教育 社区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但由于过于熟悉的缘故,社区的资源往往被学校、家长所忽视。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区的广阔空间,挖掘学生校本活动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升华。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老干部、老劳模、老专家、老教师、老军人等,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和热情,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三、落实沟通渠道,密切三方联系 建立教育一体化网络,除了开展必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改进三者之间的沟通情况,做到三方的密切联系。 3.1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 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有:(1)在校门口的显著位置开辟校务公开栏,及时通报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情况,宣扬好人好事,鼓励表彰先进,公开收费情况,增加校园的透明度。(2)设立校长信箱,公布校长电话,随时接受家长、社区监督员的评价,倾听社会各届对学校的反馈。(3)定期进行家长问卷,内容包括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对各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师德、家访情况等,学校集中统计家长的意见,再向全体教师反馈。(4)少先队大队部建立学生通讯网络,各个班级确定10个小通讯员,各小通讯员再分别负责联络若干同学,保证即使在寒暑假、节假日的时间里,也能把学校的重要事情通知到每家每户。 3.2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渠道 学校与社区的沟通渠道有:(1)定期召开社区座谈会,互评双方的工作,每学期结束,都要对进行“社区评议学校”和“学校评议社区”的正常程序,以育人为目标,坦诚相待,真诚地指出双方工作中需要改进之处。(2)聘请社区监督员,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监督员应该是敢于直言和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社区人员,努力避免只会歌功颂德或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存在。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是学校德育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学校、家庭、社区,是每一个孩子成长都离不开的教育场所,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对引导孩子成长分别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的同时,充分重视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参考文献 [1]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初探》金鸡亭中学张亚玲 [2] .《加强学生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黄石市磁湖小学高炜 [3]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初探》上海市开元学校蒋怀峰吴金明 [4] .《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联系、互动和促进》课题实验结题报告黄先华张涛 [5] .《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古春笋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总结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借助外界的力量和社会力量加强学生的品德、爱国、守纪、关爱、文明教育,使我校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特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工作成绩 (1)每学期都成立了有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1次,班级请家长代表等形式多样的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2)每学期进行一次祭扫烈士墓,通过祭扫烈士墓,使我校学生不断提高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3)每学期请老干部上一次法制教育课,通过法制教育讲座,使我校学生从小就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平时打架骂娘的现象逐渐减少。 (4)每学期联系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和贫困生进行捐助,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对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6)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通过家访、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校了解家长和社会。学校请外界人员到学校上课,开家长会等形式,促进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了解。 (二)今后的工作方向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这一工作,除了开展以上的活动外,今后将还采用问卷调的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泛听取群众对教育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相互沟通,化解矛盾,取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赢得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形成良好地教育氛围,努力促进我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三者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三者结合 才能真正实施有效教育 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都知道德育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发展,我们需要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切实加强和改革德育工作,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教育计划,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场地,设施和图书资料,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其调控机制联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有效的调控,注意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内容上还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成长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也无法周到全面。 在德育中,对学生影响最深地是家庭,而这种影响却往往是反面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原因就是父母比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亲和力。正是这种教育使学生对在课堂所受的教育产生动摇和怀疑。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怎么就抵挡不住家长的一句话?我们很不愿意的看到:我们所奉为经典的一些道德准则被家长断然否定。 现在的孩子很有见解,但这些见解却明显带着父母的影子。父母要教孩子做好人,为孩子树榜样,任重而道远。首先为人父母的要首先重新认识和定位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的主流是公平正义的。其次作为父母的要循序渐进滴水穿石对孩子进行熏陶,从小为孩子的人生态度和以后对人生的选择指明方向。 在日常的教育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家长会给孩子一些坏的榜样,例如:经常看到有的家长骑着电瓶车或者摩托车,车子后面载着孩子,明知前面是红灯,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一、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的定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家庭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1] (二)家庭的特点 在教育社会学中,普遍的观点是将家庭视为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家庭具有初级群体的所有特点。第一,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又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 (三)家庭的功能 1.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2.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施与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 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另外,未成年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这种经济纽带关系,也使得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儿童生子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正规的、有着严密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它与家庭生活各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现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家庭中教育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家庭中教育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意识到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家庭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自然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等,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个性、态度和品行。 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8186020.html,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作者:于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6期 从事教师工作二十年,在与学生一起上课、学习以及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学生的激情与无忧无虑的快乐,同时也在他们犯下了错误后,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和严肃认真的批评,既有开玩笑式的嗔怒,更有恨其不努力时的痛心。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处于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受到年龄、性格、知识、心理、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具有易反复、善变的特征,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和顺利发展。育人德为先,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德”的教育,所以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其他教育服务,成为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根据工作体验,我认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德育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从两个方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理论探究 1.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德育的优势在于组织的严密性、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固定性,但也正是这样的优点,在另一方面又成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的制约因素。比如说,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有时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上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成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牵挂、那份爱、那份不舍的亲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相比的。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之间并且还是相互推动的,怎样将三者合力为一呢?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呢?现将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如下。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 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