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2006年第2期(总第313期

)EDUCATIONAL RES EARC H

N o.2,2006 Ge nera l,No.313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摘 要]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继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取向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

*本文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朱小蔓、高宝立、刘惊铎、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张平、武思敏。

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综合学者的分析,素质的特点可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①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

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通常被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素质教育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

(二)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同志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推广了汨罗、烟台的经验,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措施。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理论的研究与吸纳,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丰富,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三)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 )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江泽民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会议作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次会议推动素质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领域更加广泛,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

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特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师队伍等方面,还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宏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

进入21世纪,人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如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等受到广泛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的深刻意蕴

(一)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

近20年来素质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参考。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的总量与水平状态、不同素质的组合结构及和谐度不同反映其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强弱。个体素质与所属群体的素质水平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素质结构入手,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并且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更为明确,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论,而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全面发展具体化,而个性优化发展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

教育方针是根据经济社会要求制定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指明教育总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纠正偏离教育方针的各种教育行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优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领域的普遍追求,素质教育理念与这种追求相契合。教育质量与学习者综合素质水平密切相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因而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具体而言,在教育内

部,素质教育应重点在德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考试评价四个主要环节上扎实推进。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不同时代,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就是强调人的发展的基础性素质。②这一理论作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支撑和论证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价值目标。

素质教育还从众多的相关理论中获得了思想滋养,丰富着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

教育学理论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一方面发现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又揭示教育和培养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支持与滋养。教育本质与功能的研究用新视角与新观点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社会学理论之学习型组织及终身学习理论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④深刻地分析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心理学理论从多角度、多层面揭示人的潜能和素质构成,以及素质表现与实现的主体条件。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对于教学来说,这些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与目的。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⑦

另外,有些相关理论具有拓展思维、开启新视角的作用。例如人力资本理论把人作为人力资本来看,在给人的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凸显了人的素质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代际和本代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要求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超越维持性状态,而进到发展型教育的境界;生活教育理论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有助于构建开放性课堂、生活化课程和互动对话性师生关系,为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互动、交往关系的形成和升华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

澄清的若干认识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本质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逐步达成共识。例如,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又

如,在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关系问题上,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是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是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保证。再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改革的关系问题上,认识到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因此要改变以升学率为中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以及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同时,也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能够培养应试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具有某种一致性;也有人认为,“应试教育”着眼于智力培养,而素质教育则注重思想道德和兴趣特长。这些看法存在偏颇。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二)考试与“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取消考试,即素质教育就是非考试的教育。这种错误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诚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进行变革的要求,但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考试,而是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应试教育”以选拔为宗旨,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唯一目的,其指导思想是功利主义。由于实践中人们模糊了教学评价的质的规定性,把它直接异化成选拔意义上的概念,于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就成了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者及学生和家长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从而导致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追捧”。因此,要明确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学,即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甄别与选拔只是它的附属功能。

(三)素质教育与升学率

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认识不足,担心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就会“松劲”,不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还担心学生“自由”,放松学习。社会上一些学生家长对实施素质教育有顾虑,担心不搞“应试教育”教师就不会把所有精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孩子的突出才能就表现不出来,成不了“英才”。似乎素质教育就是降低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影响升学率。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为未来而设计自己的今天。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就成为为“他人”“服务”和“尽责”的负担,很难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导致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教师、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以升学为唯一目标,是近期、短效的,不仅束缚学生潜能的发挥,限制其发展,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往往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高升学率虽然是“应试教育”的主观诉求,但却并非“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

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让其体会到学习的欢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强调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思想、创造之智慧美。这有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学习成为其人生追求、自觉行动,促进学生全面、高效、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求并将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高升学率不是素质教育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当然结果。

(四)素质教育与发展特长

素质教育已经实践很多年,收获不小,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增加活动课程,搞特长教育。因此就出现了“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一味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学生作业时间,取消分数等。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撇开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另搞一套特长教育。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教育、与做人做事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课程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活动课程,都要致力于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建议

教育理念是文化的表征,也是文化的产物。⑧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相应地,素质教育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反思,特别是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

(一)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利益需求呈多样化,如何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价值整合起来,进行合理调适,朝着和谐方向前进,是需要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趋于尖锐;激烈的学业竞争、就业竞争、市场竞争不容回避,教育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凸显。教育只有直面现实,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教育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素质教育有了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在现有体制下,人们对各种考试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对高学历和名校学历的追求空前激烈,这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呼唤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的素质教育实践形态。由此看来,素质教育的具体推进以及实施策略的选择等,都有认真研究、逐步完善的必要。

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价值目标与现实教育改革过程的统一,不应强求固定的模式,而应追求动态的和谐;应承认各地实施素质教育不可避免的差别和不同要求,坚持扎实推进,以不断缩小各地各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更高水平上的迈进。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地为素质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

(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

以往素质教育研究上的一些纷争,表现出繁多而零散的线索,论者的视角有很多偏移和不对称。要集中探讨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明确区分核心概念、中间层次概念和边缘概念,而不能相互混淆、串用,更不应以下位概念代替上位概念、用边缘概念取代核心概念。有必要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为一个有严格理论边界的教育哲学概念。

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充实、发展与丰富的动态的具有包容性的概念,而不应该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式概念。素质教育理论应当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丰富与发展。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学习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教育思想,根据教育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新的概括和理论创新,超越政策解释和就事论事的层次,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要找到制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合力攻关。

(三)研究方法取向上走向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育变革的源泉和动力在于深刻变化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观照现实,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从素质教育的缘起看,素质教育的主张来自于实践;从素质教育的存在状态看,它既不是仅仅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概念,也并不表现为一些文章中的文字游戏,而是离不开实践的现实存在。如何使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生根开花”,就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共同责任。所以,素质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能够使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携手,共同探讨理念、理论与操作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这样,一些有利于这种追求的研究方法应受到重视,如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等,因此,方法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研究需要获得突破的问题之一。

目前,素质教育没有获得应有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不能只用哲学思辨的方式研究,还需要回到教育现象中去发现素质教育的机制。一线教师是重要的发现者和经验提炼者,同时也是将思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中介者。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携手互动,共同探讨素质教育问题,才能有利于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从有关素质教育问题的争论看,需要研究者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提倡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单靠教育界解决不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同样,单纯的教育学研究也不足以建构素质教育理论。当前,亟待开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在素质教育问题上的对话和交流。

(四)研制教育质量标准

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没有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质量标准的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何确立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情况的有效、合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新的学校评估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试教育”恰恰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办学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质量观的必然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还缺少指导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系统理论,也还缺少成熟的实践模式,教育评价思想与素质教育观念相脱节。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必须实施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合格标准的重要依据。

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政府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与指导以及学校对自身教育的评价问题,它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这场持久的教育改革的成败。为此,研究新环境下的教育督导问题,融合国内外督导的成功经验,建设高素质的督导队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五)从社会系统审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主张与追求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素质教育要观照每一个个体生命,就必须将其遗传特性、生存环境的状况、个人的经验世界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素质教育的难度、复杂度比“标准化”教育要大得多。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单纯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事,也不可能由教育系统本身单独完成,而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这种复杂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以线性思维方式看待素质教育,无论是对其内涵的界定与理解,还是对其实施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对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都不能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要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基础直接到达理想境界。要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目标,建立素质教育研究、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求实精神、人文关怀,决策的可行性以及教育实践者的主体创造性,创设社会各系统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六)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

20年来,许多地区进行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改革试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面上,有着许多不同样态的素质教育成功案例,需要很好地研究、挖掘、提炼、展现,以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成功样态的研究,应由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携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从办学机制、办学条件,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资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共建、社会教育等多角度、多层面展开。同时,注重从政策、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向学校,与一线教师互动,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概括素质教育理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为素质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提供新的经验。

注释:

①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0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③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2.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⑤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⑥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⑦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6.

⑧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1.

The Concept,Innotation and Related Theor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ask Team

A bstract:T he concept and rela ted theor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 n a re the outcome o f the dema nd of our refo rm and opening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 nal r eform in educa tional theo ry and thought. Quality-o riented education is a topic w ith distinctiv e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mpor ta nt theo retical v alue.W e should base ourselv es o n the o ver all tar get of co nstructing a har monious socialism so ciety,break thro ug h and surmount the o riginal w ay of thinking and ponder the qua lity-o riented education issues f rom a hig he r v iew o f positioning.Ther efo re, we need to se riously analy ze the new requiremen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quality-o riented education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and study quality-o riented educatio n in the social sy stem;co ntinuously improv e the qua lity-o riented educatio n-al theor y and mo ve tow ard the co mbina tion o f theo ry and practice in cho osing re search metho d;tap the succe ssful pa ttern of quality-o rie nted education and summarize,refine,g ener alize and enrich the quality-o riented educa tional theo ry.

Key Words:quality-o riented educa tion,educa tional r eform,educatio nal research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定义为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教师观: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改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

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记者: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李岚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第一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了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授知对象全面;授知内容全面;授知途径、方法、手段的全面化。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着眼根本培养目标;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①(信息化时代)知识泛滥;②(多元化时代)需求不一;③(时效化时代)精力时间有限;④(科学化时代)有益知识内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再有价值的知识, 如果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活动就会徒劳无功;知识传授过程要力避单向、俗套、固定,应充分运用启发诱导、民主交流、互动研究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向学生传授有益于他们的素质形成提高的各种知识;不能局限于老师 固定的口耳传授,要极大地拓宽教育领域,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整体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

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

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 【- 综合素质】 小编为大家分享“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其实就是考察是否具备教师所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相对应,整个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阅读理解、逻辑判断、信息技术以及写作。 首先来了解一下职业理念。一提到职业理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们把它称之为“三观”。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今天,就主要带领大家学习教育观的内容。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接下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这一点基本不涉及材料分析题。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这个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材料中提及教师采用集体讨论、关注差生等时就要想到这一点。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过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关注德、美、体、劳,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材料中在围绕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等阐述时就要马上想到这一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材料不在仅仅围绕成绩了,还关注到其他方面了。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一点与第三点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学生的优点、特长等。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并去培养。在这里有个小误区就是:并不是说材料中提到了特长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材料中还要体现发现特长并去培养。

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3. 学校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 1.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4.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完整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学生的个性为本。 2.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2.体谅和宽容. 3.因材施教 学习主体。独立完整个人。潜力。尊敬 教师构建师生关系的途径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5.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1、树立终身性学习。2、注重实效性学习。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学习。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1]”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2]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3]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编辑本段现实现状 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罢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这说,又不少学生完全同意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给家长作秀。[4] 编辑本段定义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

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教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资格证考试其实就是考察是否具备教师所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相对应,整个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阅读理解、逻辑判断、信息技术以及写作。 首先来了解一下职业理念。一提到职业理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们把它称之为“三观”。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今天,就主要带领大家学习教育观的内容。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接下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这一点基本不涉及材料分析题。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这个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材料中提及教师采用集体讨论、关注差生等时就要想到这一点。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过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关注德、美、体、劳,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材料中在围绕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等阐述时就要马上想到这一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材料不在仅仅围绕成绩了,还关注到其他方面了。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一点与第三点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学生的优点、特长等。发现他们的优点、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教师资格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综合素质之学生观备考攻略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学生观是每年必考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需要广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能够运用学生观来分析材料。下面具体就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用爱去浇灌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用教师的意志去替代学生的想法,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单方面为教学的中心,是与学生观相违背的。 (1)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