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

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

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
民主生活方式形成于社会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利益,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才是值得推崇的民主。
董文卿:2010-05-10文汇报
民主是当今政治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作为促进民主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从最初的经济社会学概念发展为政治学概念,本身即涵盖着政治发展的逻辑。因此,社会资本理论与政治发展理论之间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而"信任"则是能够解释这种相关性的核心概念。我国改革开放从政治层面来讲就是一个政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求更高制度绩效、提高社会发展效率的过程,"信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的核心
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社会资本则是能够提高市场和民主绩效的制度和组织资源,作为一种资本,效率命题是其首要内涵,即可以产生绩效、促进目标的实现。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而"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因为形成社会资本的其他要素,如互惠规范、公民参与网络等,如果离开了共同体成员间的信任,都难以存在和运转。有了信任才可能促成合作,信任以其显著的社会关系激活的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绩效。
在民主国家,政府以承诺维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增进其福祉等来取得民众的信任,信任赋予国家权力以合法性基础。然而为了防止权力打破公平正义、违背公共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所以不信任因素又是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一旦人民认为政府没能充分履行承诺,就可以停止对它的信任。从理论上说,公民和作为委托对象的权力机构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横向关系。但事实上,即使在民主体制内,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纵向等级关系,即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这样的关系中能否产生信任与合作呢?普特南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所指的信任实属狭义范畴,是基于社会组织的横向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可称之为"社会信任"。如果引入另一种体现信任关系的范畴--"政治信任",就能够解释在具有等级性的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信任与合作。

二、政治信任:社会资本理论与政治系统理论的契合点
政治信任,即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政治系统所给予的信任。借助政治学中的系统分析理论,可进一步将政治信任界定为社会成员对政府、政治制度和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和支持,即对政府绩效和能力的认同、对制度正当性和具体制

度安排的认同,以及基于共同政治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这种政治信任,是政治稳定的根基所在。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秩序性和持续性,这不仅是国家政权体系的责任,更是一种社会共同维护的秩序状态,需要整个社会的认同基础。
不难发现,政治信任与社会信任机制有着某种共通。一个团体的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显露出强烈的相互认同感,那么就会建立某种规范化的方式来理顺彼此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了规范化各种具有矛盾性的要求、使输出的体制或政策具有约束性,团体成员就需要接受某种基本的规则和程序。可见,这种政治互动同样源于某种信任而使规范成为需要和可能。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一旦实现,即形成高水平的合作、信任、互惠、公民参与和集体福利,社会资本的存量就具有自我增强性和可累积性。而政治系统理论说明,政治信任的存量同样直接影响到政府和制度的有效性、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的忠诚,良好的信任关系保证了政治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加社会政治生活的效能。与社会信任相比,政治信任关系中的行为者常常处于不对称的等级和依附关系中,其纵向关系特征更为显著,它更侧重于通过保证政治系统的稳定秩序来提供绩效。

三、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一种解读政治发展的视角
社会系统为了达到更高效率,就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朝这个方向发展,发展的理论应运而生。社会是由一系列人际沟通和交往网络构成的,为了维持社会系统的合法性和运行秩序,必须有足够的信任输入到其中,于是就可以在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的维度中来阐释社会政治发展的逻辑。
从人类发展历史看,制度是人类信任的基础,它降低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使人们产生对稳定秩序的心理预期。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由于自身处境的不确定性而使人际交往的需求和可能大大降低,而对秩序的需求占主导地位,与之伴随的就是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制度化"过程,于是基于纵向关系的政治信任迅速积累,而基于横向网络的社会信任缺乏形成条件。随着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中的政治信任会不断增长。当社会政治秩序逐渐稳定,人们也就产生了更多的利益需求,更关注政府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能否最大程度保护公民权利,于是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监督就取代了单纯的政治信任。随着市场发展,社会管理中的横向协调关系越来越显著,为培育社会资本提供了条件,于是社会信任也就与社会横向互动的水平一同上升。而当社会政治发展进入理想的民主时期,社会信任就促成

了社会成员互惠的参与,由于降低了行动成本而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都得到实现。于是,信任又继续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绩效,使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四、从传统到现代:
信任的转变折射中国的改革与政治发展政治信任的深厚与社会信任的狭隘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信任模式,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证了政治稳定与社会的有序运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信任总是很牢固,政治生活以权威和依附的垂直关系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权威有一种崇拜和依赖,对政治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也有天然的信任感。社会生活的整齐划一使社会呈现出高度的同质性,人们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掩盖了个性发展的显露,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体察到彼此的差异和互补,也就很难意识到合作的需要,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互动也不可能深入。
改革开放后,这种传统的信任模式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实际生活中对政府的依赖有所减少。从长期来看,政治系统获取信任的基础只能是立足于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核心价值观的共享,这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目标。改革的走向,正是对应政治信任基础的变化而重建一种更为牢固、更具理性的政治信任,实现一种不同于传统格局的新的稳定态势。
当然,政治发展不仅是政府政治能力的全面提高,也是公民社会中社会组织和团体以及公民个体政治能力的提高和行为的合理规制。繁荣的公民社会能够产生社会信任,培育社会资本,从而为民主政治提供社会基础。然而,社会资本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需要制度的先行发展,由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经历锻造出以社会信任为特征的公民文化。中国的改革,亦可理解为这样一个使社会信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应有的文化特征逐渐发展起来的变革过程。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的推进不仅在于提高政府能力和绩效,更在于实现权力的纵向流动和权力制约机制的科学完善,使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一部分回归社会,成为公民社会充分发展的行动基础。
综上所述,信任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它与制度因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与政治发展就有着某种逻辑上的联系。社会信任通过激活社会关系的功能促进社会组织网络的互动,而政治信任通过维持系统稳定的功能实现政治系统的权威性价值分配,两种信任机制共同影响着社会政治民主与秩序的实现水平。民主生活方式形成于社会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利益,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才是值得推崇的民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