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了解】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和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和关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和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和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和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和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和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和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和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和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和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和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

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和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和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和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和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第三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和脏、脏和腑、腑和腑、脏和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主要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和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和肃降。

(三)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三)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胃气的概念。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和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

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和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和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和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和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和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和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掌握】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了解】

1.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2.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3.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体质学说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了解】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和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包括体质和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和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了解】

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内容

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l.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袭肺脏。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第二节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和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和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和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

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

三、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

1.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

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胱及胃等脏腑。

第七节其地病因

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等

第七章发病和病机

目的要求

【掌握】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3.掌握邪正盛衰和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4.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5.掌握精虚、精的施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了解】

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教学内容

概说: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发病

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和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

三、发病类型

一、感而即发。

二、伏而后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合病和并病。

六、复发。

教学方式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和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和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 阴阳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精虚、精的施泄失常病机。

2.气的失常:气虚和气机失调的病机。

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

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四、津液代谢失常

l.津液不足。

2.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3.津液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五、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2.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

和生活因素等

第八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预防

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和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并避免邪气侵害。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和治法的区别,治则和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

一、正治和反治。

二、治标和治本。

三、扶正和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学时:81学时 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6学时)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 第三章藏象(20学时)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难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14学时) 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常见病证,以及致病特点,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10学时)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内在联系,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其他病机。 重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难点:虚实真假、寒热真假。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 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 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了解】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和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和关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和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和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和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和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和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 目的: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目的 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2.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运用中医药知识防病治病。关爱生命,重视对病人健康的维护,形成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3.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社会责任感。 4.养成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 5.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 1、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的推动宇宙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3、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与表现,故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5、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部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12、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相错。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4、阳胜则阴病: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 15、阴胜则阳病: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导致阳气的损伤。 16、阳盛则热:指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17、阴盛则寒:指阴气偏胜,则可产生寒性的病变。 1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20、木曰曲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医 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目标包括: 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 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 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 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 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 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 思维和交流能力。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病情分析 和辩证施治。 5.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图表、图片和视频,增 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四、教学评价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评价应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导论 (4) 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 第一节气一元论 (4) 第二节阴阳学说 (5) 第三节五行学说 (5) 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 第二章脏象 (6) 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 第二节五脏 (6) 第三节六腑 (7) 第四节奇恒之腑 (7)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 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 第一节气 (8) 第二节血 (8) 第三节精 (8) 第四节津液 (8)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 第四章经络 (9)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 第二节十二经脉 (9) 第三节奇经八脉 (9)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 第五章体质学说 (10)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 第六章病因 (10) 第一节外感病因 (1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TheBa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e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 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 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 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 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 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 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 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大纲内容:

一、前言【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2023年新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协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大纲信息,润德教育整顿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旳考生参照: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旳重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旳概念 2.整体观念旳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旳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旳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旳概念

1.精旳概念 2.气旳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旳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旳本原 2.精气旳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旳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旳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旳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旳概念

1.阴阳旳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旳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旳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旳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旳消长 6.阴阳旳转化 7.阴阳旳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应用要点: 1.在组织构造和生理机能方面旳应用

2.在病理方面旳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旳应用 4.在疾病防止和治疗方面旳应用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应用要点: 1.在生理方面旳应用 2.在病理方面旳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旳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旳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旳概念与特点 2.藏象学说形成旳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旳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旳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6.命门旳概念和功用

202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旳重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旳概念 2.整体观念旳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旳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旳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旳概念 要点: 1.精旳概念 2.气旳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旳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旳本原 2.精气旳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旳中介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旳精气生命理论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旳概念 要点: 1.阴阳旳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旳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旳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旳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旳消长 6.阴阳旳转化 7.阴阳旳自和与平衡

要点: 1.在生理方面旳应用 2.在病理方面旳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旳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旳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旳概念与特点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旳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旳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旳生理功能与特性 6.命门旳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旳关系 要点: 1.心与肺旳关系 2.心与脾旳关系 3.心与肝旳关系 4.心与肾旳关系 5.肺与脾旳关系 6.肺与肝旳关系 7.肺与肾旳关系 8.肝与脾旳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共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学时)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 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 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 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 一. 心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2. 生理特性:主通主明。 3.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 二.肺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新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纲领《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楚了解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纲领信息,润德教育整理了考试纲领内容,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生参考: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关键点: 1.整体观念概念 2.整体观念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关键点: 1.病、证、症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概念 关键点:

1.精概念 2.气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基本内容 关键点: 1.精气是组成宇宙本原 2.精气运动与改变 3.精气是天地万物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关键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概念 关键点:

1.阴阳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关键点: 1.阴阳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关键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应用 2.在病理方面应用

3.在疾病诊疗方面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应用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关键点: 1.在生理方面应用 2.在病理方面应用 3.在疾病诊疗方面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1.藏象及藏象学说概念与特点 2.藏象学说形成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生理功效与特征 关键点: 1.心生理功效与特征 2.肺生理功效与特征 3.脾生理功效与特征 4.肝生理功效与特征 5.肾生理功效与特征 6.命门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课程结束时进行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9220622.html,/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 ※<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

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 (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Share clas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着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