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2.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运用中医药知识防病治病。关爱生命,重视对病人健康的维护,形成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3.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社会责任感。

4.养成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

5.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的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运用中医的主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内容】

1•简介《中医学基础》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一般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重点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的概念、内容,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4.一般介绍《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阴阳五行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特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能力培养目标】

1.具备应用阴阳学说说明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

2.能初步应用五行学说说明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重点讲授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一一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判定依据。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讲授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讲授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二节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概念:重点讲授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讲授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讲授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在

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藏象的概念及脏腑的特点;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3.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五脏六腑的解剖形态;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能力培养目标】

具备运用藏象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重点讲授“藏”、“象”、“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一般介绍藏象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脏腑

1.五脏:重点讲授心、肺、脾、肝、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

2.六腑:重点讲授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三焦的概念、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3.奇恒之腑:重点讲授脑、髓、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讲授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分类、运行和生理功能。

2.熟悉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3.了解精、气、血、津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精气血津液学说正确分析相关的人体生命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1.精的基本概念:重点讲授人体之精的概念。

2.精的生成:重点讲授精的来源、分类。

3.精的主要功能:重点讲授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充养五脏,生髓化血。

第二节气

1.气的基本概念:重点讲授气的医学含义。

2.气的生成:重点讲授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3.气的运行:重点讲授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形式。

4.气的生理功能:重点讲授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5.气的分类:重点讲授兀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营气与卫气的区别。

第三节血

1.血的基本概念:重点讲授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重点讲授参与血液生成的主要脏腑。

3.血的循行:重点讲授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4.血的生理功能:重点讲授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重点讲授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重点讲授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生理功能:重点讲授滋润营养,化生血液。

第五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重点讲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气与津液的关系:重点讲授气能生津、气能行津主、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3.气与精的关系:重点讲授精化为气、气可生精。

4•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讲授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液能灌精,精为液本;津血同源。

第四章经络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与流注次序,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及生理功能。

2.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奇经八脉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能在人体表面指划出十二经脉及任、督、冲、带脉的主要循行路线。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1.经络的概念:重点讲授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讲授经脉。

第二节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命名:

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重点讲授走向与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重点讲授十二经脉在头面、四肢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重点讲授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重点讲授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重点讲授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重点讲授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与功能:重点讲授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讲授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重点讲授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第五章体质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正常体质和常见体质分类。

2.熟悉体质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能力培养目标】

会运用九种体质测试方法对人群进行体质的调查。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1•体质的含义:

2.体质的表现形式:

3.体质的特点:

4•体质的标志: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

3.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差异;(3)饮食因素;(4)劳逸所伤;(5)情志因素;(6)地理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重点讲授九种体质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阐释发病原理

3.解释病理变化

4•指导辨证

5.指导治疗

6.指导养生

第六章病因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六淫及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结石等继发性病因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2.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的分类;饮食、劳逸、其他致病因素的概念及其致病作用。

3.了解病因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中医病因学说对常见病证进行病因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重点讲授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各病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疠气:重点讲授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第二节内伤病因

1.七情内伤:重点讲授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及致病特点。

2.饮食失宜:重点讲授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及饮食偏嗜。

3.劳逸失度:重点讲授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的概念、常见临床表现。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重点讲授痰饮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2.瘀血:重点讲授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第四节其它病因

第七章病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及发病类型,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等基本病机。

2.熟悉影响发病的因素,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

类型。

3.了解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能力培养目标】能初步运用病机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病机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1.发病机理:重点讲授正邪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2.发病类型:重点讲授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

复发。

第二节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重点讲授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重点讲授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3.气血津液失常:重点讲授气的失常、血的失常、气血关系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4.内生“五邪”

第三节疾病传变

1.病位传变:重点讲授表里出入。

2.病性传变:重点讲授寒热转化。3.疾病转归:重点讲授疾病转归的4种形式。

第六章诊法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望神、望色、望舌、脉诊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2.熟悉舌诊、脉诊的基本原理和鉴别要点。

3.了解“四诊合参”的意义;长、短、散、芤、伏、牢、缓、疾、动、弱、微、紧、革、促脉的脉象及主病。

【能力培养目标】

1.能熟练地进行望神、望色、望舌和望小儿食指络脉,并综合

分析临床意义;

2.能熟练地通过听声音、嗅气味辨别相关体征的临床意义;

3.能熟练地运用问诊的方法采集病情资料,并综合分析临床意义;

4.能正确的进行诊脉、按诊操作,初步辨别浮、沉、迟、数、虚、实、洪、细、滑、涩、濡、结、代等常见脉象及主病,准确判定按诊所得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望诊

1.整体望诊:重点讲授望神、望色、形体强弱胖瘦、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局部望诊:重点讲授望头发、望面、望目、望口、望唇、望齿龈、望咽喉、望皮肤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排出物:重点讲授望痰、涕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舌:重点讲授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望舌质、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舌象综合分析。

5.望小儿指纹:重点讲授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正常表现,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闻诊

1.听声音:重点讲授音哑与失音、谵语、郑声、独语、狂言、言謇、咳嗽、喘、哮、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嗅气味:重点讲授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病室

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问诊

1.问诊概述:重点讲授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基本内容:重点讲授主诉的概念与意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切诊

1.脉诊:重点讲授脉象的形成原理、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表现及特点,常见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的脉象特征、鉴别及临床意义。

2.按诊:重点讲授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第九章辨证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内容,脏腑病辨证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气血津液病辨证。

2.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能熟练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对常见典型的病证做出较确切的鉴别与诊断。

2.能针对临床病例特点较准确地选择运用其它各种辨证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八纲辨证

1.八纲辨证的概念:重点讲授八纲辨证的概念。

2.八纲基本证候:重点讲授表里辨证中表证、里证的概念,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辨证中寒证、热证的概念,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虚实辨证中虚证、实证的概念,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阴阳辨证中阴证、阳证的概念,阴阳与阳证的鉴别要点,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八纲证候间的关系:重点讲授证候的相兼、错杂与转化的概念,证候真假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1.气病辨证:重点讲授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血病辨证:重点讲授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气血同病辨证: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津液病辨证:重点讲授痰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水停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三节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病辨证:重点讲授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以上5证的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四证的鉴别要点;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心火亢盛证与痰火扰心证、痰迷心窍证与痰火扰心证的鉴别要点;小肠实热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的鉴别要点。

2.肺与大肠病辨证:重点讲授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肺气虚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风寒束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以上3证的鉴别要点;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燥邪伤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以上4证的鉴别要点;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津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以上3证的鉴别要点。

3.脾与胃病辨证:重点讲授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以上4证的鉴别要点;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胃气虚证、胃阴虚证、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胃热炽盛证、寒滞胃肠证、寒饮停胃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

4.肝与胆病辨证:重点讲授肝血虚证、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

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寒凝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5.肾与膀胱病辨证:重点讲授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6.脏腑兼病辨证:重点讲授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心肾不交证、心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肝脾不调证、肝气犯胃证、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鉴别要点。

第四节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重点讲授六经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卫气营血辨证:重点讲授卫气营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三焦辨证:重点讲授三焦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十章防治原则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2.熟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中医预防思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治疗原则。

3.了解养生的意义及基本原则,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和常用的

康复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对常见典型中医病证确定治疗原则。

【思想教育目标】

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2.进一步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等中医理论特点。

3.强化中医理论和技能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预防

1.未病先防:重点讲授预防、养生、未病先防的概念及意义,养生增强正气。

2.既病防变:重点讲授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第二节治则

1.治病求本:重点讲授治则、治法的概念及联系,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2.扶正祛邪:重点讲授扶正、祛邪的概念,扶正与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重点讲授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4.调和气血:5.调理脏腑:

6.三因制宜:重点讲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第三节养生与寿夭

1.养生:重点讲授养生的原则、养生的方法。

2.寿夭:重点讲授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决定寿夭的基

本因素。

第四节康复

1.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2.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3.常用的康复方法:(1)饮食康复法;(2)药物康复法;(3)针灸推拿康复法;(4)气功康复法;(5)怡情康复法;(6)娱乐康复法;(7)运动康复法;(8)自然康复法。

四、教学时数安排与分配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规定,本教

材安排总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96学时、实训教学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绪论 4 4 0

第一章阴阳五行8 8 0

第二章藏象14 14 0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6 6 0

第四章经络 4 4 0

第五章体质 6 4 2

第六章病因10 10 0

第七章病机10 10 0

第八章诊法22 18 4

第九章辨证16 14 2

第十章防治原则 6 4 2

机动 2

总计108 96 10

五、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除主要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外,还可供中医学、中医康复保健、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中医类专业使用。

2.理论教学时数包括使用挂图、图谱、幻灯、模型等实物教学的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学时:81学时 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6学时)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 第三章藏象(20学时)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难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14学时) 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疠气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常见病证,以及致病特点,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与发病,熟悉体质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它病因,如外伤、胎传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10学时)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内在联系,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病机的基本含义,了解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及其他病机。 重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难点:虚实真假、寒热真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 目的: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目的 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2.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运用中医药知识防病治病。关爱生命,重视对病人健康的维护,形成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3.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社会责任感。 4.养成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 5.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分与学时:36学时(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12学时),2.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等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仍然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容包括导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课程讲授时数及分配 二、理论课教学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容】 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熟悉五行学说的基本容 【教学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 第三章藏象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容 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 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心包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4、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 6、熟悉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第四节体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9 第四章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3、熟悉七情、饮食的致病特点 4、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 【教学容】 第一节病因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 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 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与监督 1、本教学大纲由中医学教学团队负责实施,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2、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3、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七、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医 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目标包括: 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 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 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 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 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 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 思维和交流能力。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病情分析 和辩证施治。 5.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图表、图片和视频,增 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四、教学评价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评价应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 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导论 (4) 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 第一节气一元论 (4) 第二节阴阳学说 (5) 第三节五行学说 (5) 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 第二章脏象 (6) 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 第二节五脏 (6) 第三节六腑 (7) 第四节奇恒之腑 (7)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 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 第一节气 (8) 第二节血 (8) 第三节精 (8) 第四节津液 (8)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 第四章经络 (9)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 第二节十二经脉 (9) 第三节奇经八脉 (9)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 第五章体质学说 (10)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 第六章病因 (10) 第一节外感病因 (10)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内容: 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 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 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 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 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脏腑 目的要求: 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 内容: 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 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外科领域应 用的学科。它涉及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外科手术技 术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医外科学的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 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其中,病因病机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进行分析,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辨证施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分析结果,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预防保健 则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外科 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望诊是通过观察 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脉等,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闻诊则是通过听取 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 疾病的起因、症状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

行触诊,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活血 化瘀是指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疾病的病理变化。清热解毒是指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化痰止咳则是指通过调理体内的 痰湿,改善疾病的症状。 五、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外科手术技术主要包括针刀、拔罐、刮痧等。针刀是中医外科学 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灸和手术相结合,治疗外科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将罐 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刮痧 则是通过用刮板刮患者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病理变化。 六、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 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外科手术技 术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的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制定 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对于规范中医外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教学,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医外科学理论和实践 能力的医学人才,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 品课程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那么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阴阳五行学说,把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要紧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那么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进展 2、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要紧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4、中医学的差不多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把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差不多概念和其差不多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差不多概念、精气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把握藏象的差不多概念。 2、把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把握五脏的要紧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把握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要紧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把握气、血、津、液差不多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把握气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把握血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把握津液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TheBa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e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 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 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 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 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 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 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 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大纲内容:

一、前言【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基础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26410107 学分:1.5 学时:27(其中:讲课学时:27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诊断学、影像诊断学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教材:《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7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医学》在医学院校中是一门独立的临床课程,其内容包含中医学科的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和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学科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2:掌握常用中药、方剂的功能、主治、适应症。 课程目标3:熟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课程目标4:掌握中医对疾病独特的归纳辩证方法 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的学习,使临床医学学生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初步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断、防治常见病的技能,为今后服务临床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课程内容 (1)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3)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4)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学的起源、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预防医学思想、中医方药学及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4)了解中医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三)重点与难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课程内容 (1)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唯物主义内容和辩证思想,与中医药融为一体后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熟悉阴阳学说的概念、特性。 (3)熟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 (4)掌握阴阳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5)了解五行学说的产生。 (6)熟悉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 (7)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课程内容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属。 (2)六腑、奇恒之腑生理功能,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3)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津液、神的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研究方法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阐述内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2)了解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各组织器官间的相互联生活经验,注意与西医学中名称相同内脏的联与区别。 (3)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熟悉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脏腑间的表里关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 (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参考 了解 理解 掌握 一、绪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案例思考与分析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 √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 2.辨证论治 (1)“症”“证”“病” √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3)辨证论治 √ 二、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展示 模型观察 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藏象学说 1.脏腑 (1)五脏 √ (2)六腑 √ (3)奇恒之腑 √ (4)脏腑之间的关系 √ 2.精、气、血、津液 (1)精 √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总学时:16 讲授学时:16 学分:1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口腔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分析、解释临床口腔常见疾病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l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l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l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l《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中医学的方法。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学时)

教学内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的的基本概念、特性。 2.理解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及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章藏象(2学时) 教学内容: 2.1藏象概述 2.2五脏 2.3六腑 2.4奇恒之府 2.5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 2.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3.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 4.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了解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研究性学习 第三章气血津液(1学时) 教学内容: 3.1气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90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自学)【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 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 共安排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